纸浮雕梅花
『壹』 关于七夕的问题
好像有的
【七夕节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贺牛生日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
『贰』 浮雕上的图案代表什么意思求详解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装饰图案,没有具体的意思指向,非要说点的话:无非是些花开富贵,欣欣向荣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如果是有人物的,就要另一翻说辞了。非专业,仅供参考。
『叁』 有谁有镂空浮雕梅花格式的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的精雕门中花图
来错地方啦 ,去淘宝N
『肆』 金陵竹刻的创始人物
然而,金陵竹派自濮澄创立后,得其亲授或直接受其影响者较少。濮氏之后,仅潘西风、方絜成就最为卓著,名声显赫,被后人视为金陵派竹刻艺术承传的两大支柱。他们以用刀很浅的浮雕技法为主,随形施刻,自然成器,格调高雅。
金陵竹派创始人濮澄(1582-?年),字仲谦,金陵人,主要活动于万历、崇祯年间。他刻竹以浅刻为主,线面结合,与嘉定派竹刻“高、深、透”的风格迥异,刻出的景物颇具中国画的笔情墨趣。他擅长竹根雕,往往能熟练根据竹材的自然形态,以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随形施刻,自然成器,匠心独运,以自然天趣见胜。明末张岱(1597-1679年)《陶庵梦忆》卷一专门有濮仲谦雕刻的记载:“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鬻鬻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清初学者宋荔裳在《竹罂草堂歌》中赞誉濮仲谦“大璞不斫”、“轮囷盘屈”、“匠心奇创”,也说仲谦能略施刀凿以见自然之趣。刘銮《五石瓠》称之为“水磨器”。他用这种技法刻制扇股、酒杯、笔筒、臂搁之类器物,古雅可爱,妙绝一时,受世人喜爱。
一般而言,金陵竹派擅长的毛雕、浅刻属竹面雕刻的阴文类刻法。毛雕最浅,刻痕细如毫发,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一般不宜深刻的器物和细部都用此法。浅刻,刻痕很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为凹刻之最浅者,大都用于臂搁及扇骨。其刀痕不仅有线,而且有面,能刻出书画的笔情墨趣。广义的浅刻也包括阳文类中极浅的浮雕,濮仲谦的浅刻就是如此,以画面和谐丰富,刀法简约圆熟著称。濮仲谦真迹,传世极罕,大抵雕工繁琐而题材庸俗者,多为后人伪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濮仲谦竹根雕松树形小壶,形状奇特,壶身、壶盖和壶底雕成一株苍劲的古松;壶把、壶嘴作两根盘屈的松枝;周身枝繁叶茂,犹如一片树荫,其构思新颖,刀法简练,风格浑朴。而王世襄先生旧藏雪景寒林图臂搁,则为濮仲谦竹刻的典型作品,近景山石坡陀,古木枒槎间茅舍三间;远景山峰耸立,山石以阴文披麻解索皴为之,极简约概括。其布局刀法,于简率中见朴拙之致,耐人寻味。左有程嘉燧(1565-1643年)崇祯十二年题诗。
当然,明末金陵竹派的崛起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产生还与正德、嘉靖年间的金陵竹刻家李耀有一定的关联。李耀,名昭,字文甫,技艺精湛,对濮仲谦竹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李耀称得上是金陵竹派的先驱。他擅长象牙印章,以刀代笔绘山水、花鸟,风格简洁明快。明代篆刻大师文彭所作牙章,多出其手。又工扇骨雕刻,所镌花草,皆玲珑有致,声名远播,至清代还有“旧京扇,贵李昭”之说。濮澄刻扇,其实就步李耀后尘。
金陵竹派的艺术特色可以“简朴高雅” 四字概括。 所谓“简朴”,竹材价廉易得,刻成后不须敷色,不须涂油,不须髹漆,刻出即成;甚至取天然形态稍事刮磨成器,以见拙朴简单之趣,归纳地说竹刻材料和处理手法的朴素、简洁。所谓“高”,指竹刻的艺术价值高。正因为竹材价廉易得,故刻者必须殚精竭智,创造多种技法,博采各种题材,度形制器,状态写神,发挥竹材特点,与其他雕刻工艺试比高低、一争短长,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亦指刻制技艺的高超。所谓“雅”,指的是竹刻艺术品最富书卷气,竹刻工艺由工匠刻制走向文人创作,于是,竹刻追求的情趣有了质的变化——工匠气日益减弱,书卷气逐渐增加,竹刻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案头清供和掌中珍玩。
事实上,竹刻艺术在清代中期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出现了一大批造诣极高的竹刻艺术家,其区别于一般工匠之处在于,他们不仅对雕刻技法能运用自如,而且自己本身就是文学修养很高的艺术家,常常亲自参与竹刻制作,对作品的造型和纹饰进行设计,汲取书画艺术的营养,使作品脱去了一般工匠的俗气,更具典雅的文人气质;并由此改变了人们以往视竹木一类雕刻工艺为“奇技淫巧”的观念,把玩名家竹刻逐渐成为一种风雅之事。
乾隆时潘西凤(1736-1795)就是一位典型的文人竹刻家。他成就颇高,将金陵竹派进一步发扬光大。潘西凤是浙江新昌人。视竹如命,酷爱刻竹,十分重视雕刻技法的运用、纹饰题材的选择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故有人赞诗云:“老桐与竹结知音,苦竹雕镂若费心。”其竹雕师承濮澄,以浅刻为主,擅长利用竹材天然畸形、卷曲、蚀痕略加雕琢为器而神形兼备,刀法简练精到,绝无率略之处,被郑板桥(1693-1765年)赞之为“濮阳仲谦以后一人”。潘西凤仕途困顿,曾为年羹尧(1679-1726年)幕僚,多所匡助,后有献不纳,即衣而归,以鬻艺为生,曾精选佳竹,摹刻王羲之“十七帖”,尽得其神韵,精妙绝伦,后经书法家翁方纲鉴赏题跋,遂身价倍增,嘉庆间被纳入内府,变为皇家珍宝。所制畸形卷竹臂搁,虫蚀斑痕,宛然在目,似未经人手,而别具天然之趣。铭文款识,著字无多,隽永有味,可见潘西凤刻竹亦有“大璞不斫”的天工之妙。
潘西凤的传世之作不多,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竹根雕梅花笔筒最具代表性,造型上粗下细,底部特意安置一随形紫檀木座,以求平稳。笔筒竹材在截取掉原有的须根后,显露出累累疤痕,高低错落,大小不一,形象奇特;这些痕疤经打磨后,在其顶端浅刻雕琢出各式梅花花瓣,形态逼真,匠心独运,朴拙之中透出灵秀之气。其上隶书刻款:“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老桐。”一语双关,更使笔筒频添了几分文人气息。
正如赵汝珍《古玩指南》所言“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书画之难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难当更逾书画也。”清代后期,竹人日以视于竹上摹拟书画为能事,竞相效仿,渐成风气,由此盛行于往昔的嘉定竹派之圆雕、高浮雕、透雕技法日趋式微,几成绝响。而与此同时,惯用浅刻的金陵竹派则有起死回生之势,一度重新流行,但也毕竟是强弩之末。道光以后,金陵竹派逐渐销声匿迹,几近失传。当时,金陵竹派传人多以濮仲谦浅刻的“大璞不斫”为旨归,刀法崇尚简率拙朴,以自然天趣和再现书画笔情墨趣为最高追求。他们认为精雕细琢,易露匠气,匠人作品,工巧有余,而天趣不足。在题材上,除画本、小像外,多名家书画,蔬果小品,或自题自刻,尤喜摹刻金石文字,亦体现了文人的偏好。品种以扇骨、臂搁、笔筒、竹杖为主——这些品类也正是文人所喜爱和常用的。
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寓居浙江黄岩的安徽歙县人方絜成为金陵竹派的主要支柱。他秉承濮澄遗风,刻竹成果也粲然可观,成为金陵竹派后期的代表人物。方絜,工诗文、善书画、精铁笔,尤擅刻竹,人称“方竹”,阴阳凹凸、勾勒皴擦,心手相得,皆合金陵竹派法度。尤以竹臂搁和竹内黄上用阳文浅浮雕法雕刻人物或肖像最为突出,面部用陷地浅浮雕,其余部分用阴刻,两者配合恰到好处,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人称“绝艺”,论者称其刻法为“陷地浅刻”。当时不少名人都请方絜刻过小像。《前尘梦影录》记载,方絜“为释六舟达受(1791-1858)作庐山行脚图像于臂搁,须眉毕现,而为阮元作八十小像更佳。”方絜所刻山水、花卉、人物和肖像,皆以自己的画作为蓝本,极富个性。他运刀如用笔,善于将笔法之变化,融入刀法之中,显露中国书法所特有的韵味,赢得世人好评。李兰九《西云诗钞》云:“方子诗画兼能事,精于镌刻本余技。岂知翻样出汗青,复擅传神到刻翠”,赞叹之辞溢于言表。上海博物馆藏苏武像臂搁为方絜的代表作,苏武持旌节端坐于地,仪态严肃,衣纹简练,刻法以竹表为地,下刀不深,风格秀雅。
纵观金陵竹派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它从早期的质拙浑朴,发展为中期的典雅多姿,再嬗变为晚期的平浅单一,虽时有变化,但总体风格保持大体一致,在以雕刻再现书画的艺术趋向中,以浅刻、简刻独领风骚,以竹刻之意趣求笔墨之情韵,达到了竹刻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但应该指出的是,也正是以雕刻再现书画艺术,造成了竹刻为书画所囿,此也是清代后期金陵竹派趋向单调浅显的症结所在。正如金西厓先生在《竹刻艺术》一书中感叹:“竹刻与书画,尽多相通之处,但雕刻终究是雕刻。雕刻为立体艺术,书画为平面艺术,岂可尽废立体艺术,而代之以平面艺术?故竹刻中书画之意趣若愈多,雕刻之意趣必愈少,竹刻岂能为书画之附庸哉!”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伍』 客厅沙发背景墙挂梅花好吗
客厅沙发背景墙使用梅花好不好,这个还是要根据您的装饰风格来决定的,回在选择这幅作品中尽答量要符合当下装饰风格。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和装饰效果。不过梅花意义却是非常不错的。
背景墙是可以使用东芝uv打印机打印的,使用东芝uv打印机还可以打印出3D、浮雕效果的背景墙和自由个性定制图案。同时还不用制版、菲林。生产周期快。即打即干。如果自己需求量大的话是可以考虑使用东芝uv打印机的。东芝uv打印机采用的是东芝喷头,墨点为5pl。打印速度是爱普生的2倍,打印精度比理光G5的要高,使用寿命长24个月~36个月,喷头成本6000元。同时还有2年质保。
『陆』 梅花纸浮雕【纸雕】怎么做啊!马上!速度速度!!
你是学生吗?我老公是搞纸雕的
『柒』 窗花的寓意
许多地区的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版的节日气氛,而且也权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捌』 苏州园林建筑上的雕花有什么特点啊
苏州三大雕花楼之东山雕花楼
东山雕花楼紧靠明代开科以来苏州府第一位状元施磐的故居“状元府第”。它由当时一位金姓富商,自1922年破土兴建,历时3年,用工26万多个,耗资15万银元,占地2亩,建筑面积2242平方米。雕花楼是一幢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院落式住宅。游客尚未进门,但见果木掩映之中,矗立着一座高大、陡峭的黑色城堡;四周的风火墙有20米高,遮掩了墙内的一切,使人顿觉其威严、神秘、幽深。整个大楼有前后两进,两个天井,一个花园。楼上楼下、大厅、书房、客房、卧室、阳台、密室、回廊……整体布局巧妙、合理,井然有序。
古人云:“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雕花楼集砖雕、木雕、金雕、石雕、雕塑、彩画、壁画、匾额为一体,是20世纪二十年代香山帮的典型作品,堪称一座东方建筑的博物馆,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又有西方建筑的时代特点,内涵丰富,美妙绝伦,令观者赞叹不已。人们进了雕花楼,就像进了神话中的琼宫仙府,目不暇接。在各类雕刻中,栩栩如生的画面,包含了157则故事。其中砖雕门楼艺术价值最高,木雕的数量最多,雕刻最密集处为前楼大厅。门楼上部横框部位雕有“八仙庆寿”图,取材于《东游记》。中枋浮雕“鹿十景”,10只鹿10种姿势,或卧、或立、或蹦、或跑、或趴、或蹿、或昂首、或俯视、或屏气凝神、或回首顾盼,充满着柔和蕴藉了闲逸、愉悦的韵味。鹿是“绿”和“乐”的谐音,这里寄托着庶民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大胆向往,反映了“贾而好仕”、“安居乐业”的社会心理。下枋雕有“郭子仪大富贵亦寿考”,这种子孙满堂的欢乐景象,是男寿的象征。整幅雕刻构图,疏密得当,人物形象生动,人情味十分浓烈,给观者以“家和万事兴”之感。整座砖雕门楼造型雄伟而秀逸,结构严密而灵巧,题材广泛而协调,雕工精细而古雅,堪称我国砖雕门楼艺术中的精品,且是目前苏州园林中砖雕门楼的代表作。整个雕花大楼作为江南民间艺人的绝妙佳作,由此可见一斑.
苏州三大雕花楼之北张家巷雕花楼
北张家巷雕花楼即沈宅,位于娄门内仓街北张家巷9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沈宅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分中、西、东三路。
主建筑居中,依次有门厅、轿厅、大厅和两进楼厅,共五进。前三进为苏州一般传统形式,三开间圆作,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结构。后两进楼厅南北对照,面积相同,左右以厢楼贯通,组成走马楼。两楼面阔皆为三间12.2米,进深8.9米。楼上下四周设内廊相通,楼层内廊出挑。中间石板天井略呈正方形。楼外立面雕花繁多,雕刻重点集中在楼前出挑廊檐部分,其楼层出挑出方形梁头,两侧面雕花,正面贴雕花板,使挑头产生满雕效果。挑檐头斜撑托脚尺寸特大,采用镂空立雕工艺,从构造上看已失去原有托脚的结构功能,而纯粹起装饰作用。楼面挑出檐口板等处也满施雕刻,所雕内容有山水亭阁、鸟兽花卉、博古图案等。每处雕刻花纹、内容、造型俱不相同,集中在楼檐部分,雕刻工艺颇为工细,具有浙江东阳木雕风格。
综观此楼建筑及雕刻工艺特点,应为清代后期所构。住宅东路有花厅、楼厅各一,从构造形式上看,时代略早于雕花楼,具有清初建筑风格,很多建筑外立面已改观。雕花楼虽保存旧观,但雕刻残损严重。
苏州三大雕花楼之山塘雕花楼
山塘雕花楼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雕刻艺术的博览馆。从雕刻的材料上分,有砖雕、石雕、木雕三大类,其中门厅后面的砖雕门楼建于明代,显得浑厚古朴,刻有《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刘备甘露寺招亲”、“三顾茅庐”等故典。而天井里的石雕井栏圈、梁柱下的那些石鼓墩,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木雕的花样更加繁多,有十二生肖、八美图、八仙图、四季鲜花、福禄寿喜,等等。从雕刻手法来看,整体雕、浮雕、镂空雕和印雕四大手法齐全。像第三进花厅的落地长窗上,用浮雕手法雕刻了西施、貂蝉、杨玉环、王昭君四位古代美女,和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四位巾帼英雄,四文四武,雕刻精美,每幅画面都能使人想起一个典故、一段传说,耐人寻味。在砖雕门楼《鹿十景》的梅花鹿身上的梅花,屏风上郑板桥的兰竹和书法,都是用印雕的手法雕刻的,有一种力透纸背的韵味。而许多雕刻构件往往要二种甚至三种手法并用,像花厅两侧的落地罩,就是用整块银杏木整体雕刻了松竹梅,再用镂空雕手法突出花木形体,立体感十分强。
山塘雕花楼的雕刻作品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第四进主厅(走马楼)的楼下东侧走廊,雕刻了全本《梁祝》,西侧走廊雕刻了全本《西厢记》;楼上回廊雕刻了全本《白蛇传》戏文。粗略统计,整座建筑共有450多件雕花板块组成1200多幅图样,没有一幅重复。而古戏台的两侧雕刻了全本昆剧《牡丹亭》,台下则雕刻了全本昆剧《长生殿》,就像两本古朴的线装书,向游人展示了一个个精彩的昆剧情景,等待你去细细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