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子梅花
① 有关梅的论文 要3000字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华大地的奇葩,是众多民族的骄傲。据调查,梅树野生于自西藏经滇、鄂、皖、浙直至台湾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形形色色的品种,都是从古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精心选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进而来。近百年来,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工作者在广大地区采集、调查了不少野悔。这些野生的梅树、是梅花原产于我国的铁证,也是对梅花原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区,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处发现野生梅林。云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几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关、大理、洱源一带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则主产于丹巴、汶川、广元、万源、西昌、会理、汉源等山地丛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区,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国野梅的分布中心,并延伸至鄂西一带。
至于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则系鄂南、赣北、皖南至浙西的带状地区。如在鄂南的咸宁市汀泗区聂家乡长丰大队后山海拔170米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产于景德镇市瑶里乡区石塔三矿区香菇场混交林中,海拔约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县以及黄山风景名胜区东坡芙蓉桥附近(海拔约200米),1984~1985年还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于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广西、福建亦发现有野生梅树。
我国古人应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书经·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是殷高宗对宰相傅说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那样。按商代之盐与梅,犹今日之酱油和醋。这种古代的烹调习惯,至今仅在云南下关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来。
1975年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正好与《书经》的记述相互印证。考古学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圆形,两端尖,似较鲜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凹点——正是梅核的典型分类特征。经碳14鉴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于食用了。
稍迟,关于梅树和梅子的记述越来越多。如《周礼·天官》云:“饮食之笾,其实干萚”。经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诗篇,它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将梅子投掷给她看中的小伙子,寓意至深。同时,《慓有梅》反映出当时在陕西召南地区,梅树是相当普遍的。也就是说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的驯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在长江流域,古代艺梅也是从生产梅子(果实)开始的,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许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样,这都是当时梅子加工制品的名称。这说明早在西汉初期,我国长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种栽培梅树,并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发现有梅核,其历史时期与长沙者相若。
在远古时代,先民采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玉白朱红,暗香浮动,在北风凛冽的隆冬季节,唯有它“独先天下春”。于是人们在以果为主要目的过程中,也逐渐一并欣赏了它的神、姿、色、态、香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和向往。而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正好又有个别植株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奇异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于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从而培育成若干专供观赏的梅花新品种。
所以“花梅”应是从“果梅”中分出来的一支奇葩,时期约始自西汉初叶。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载:“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虽然这些品种只有名称,但从字面上看,当系“宫粉”之类的观赏品种,其中或已出现若干重瓣新品。稍迟,杨雄著《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等记述。可见距今约两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园林绿化材料应用了。
整个晋代,梅花常见栽培,诗人吟咏渐多。如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做过丞相,其文辞优雅,有个文字挚友范晔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从此梅花传友情,传为佳话。
到了南北朝,梅花应用更多,有关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梅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就是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发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庚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足见梅花栽培、应用渐盛,日益为文士所欣赏。因此从汉、晋至南北朝,“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
及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也有所增益。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纷纷用梅花作为创作的主题,促使梅之声誉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有“相彼百花,谁敢争先!莺语方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谅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这对梅花得高名和艺梅规模的扩大,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咏梅诗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韩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张九龄、李商隐等诸多名家俱有梅花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为“梅龙”。凡此种种,足见早在唐及五代,不论华东、华中或华西,都已有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区,则为东西遥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机主要仍属江梅、宫粉等型。而在四川,则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时称“红梅”)。如《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祟庆县朱砂梅花名品仍多,实有其历史渊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此际梅诗、梅文固多佳作,梅画、梅书亦脱颖而出,盛极一时。同时,梅花新的系、类、型和品种有所增加。梅花缤纷,梅影阵阵,在历史上形成了艺梅的一个高潮。
仅以梅诗而论,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饯,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胜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苏轼、秦观、王安石等,南宋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悔、艺梅、记梅的名家,曾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约于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足见时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种不断增加,艺梅已成为社会群众的风尚了。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树梅花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及《墨梅》诗均名扬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外,元代赵孟俯、杨维帧、谢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诗名作。而昆明温泉对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飞,老态龙钟,年年犹开重瓣粉红花,且可结实。笔者多次往观,确认其为七百余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两株,其一在“文革”期间死去,甚为可惜。现存此株元梅恐系国内最老的古梅,弥足珍贵。由上所述,足见元代虽当兵乱,而艺梅、咏梅之风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代,艺梅规模有所扩大,技艺水平续有提高,新品种大量涌现,这些在书、文、诗、画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晋箸《群芳谱》(1921),记梅花品种19种之多,且各附简单记载,还将它们分属于白梅、红梅、异品等三大类。书中对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论述。在此前后,周文华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启箸《农政全书》(1636),皆列记若干梅花品种。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种增多。如陈淏子作《花镜》,记载了21个梅花品种,其中“台阁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扬州八怪”中,以咏梅、画梅著称者不乏其人。而金农、李方赝等,则更以善于画梅而名扬四海。
关于明清之古梅,应以杭州超山之明梅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传系苏轼1056年由杭州移来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后渐陆续死去,最后一株亦于1933年2月枯毙。现存的一株所谓“宋梅”,系明代分本,树高4.5米,最大冠幅5.1米,老态龙钟,干已空心,着花略稀,品种名“大叶猪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径达2.6~3.3厘米,仍能结实。
辛亥革命之后,梅花栽培又有新发展,品种续有增添。如《华阳县志》(1934)中即记有成都梅花品种八个。此时的沪、宁、苏、杭、扬(州)、(无)锡、渝、穗、汉、昆等地私家园林,搜集的梅花品种也不少。上海黄园还从日本引入“洒金”、“垂枝”等类、型梅花品种数十,并将艺梅经验编入《花经》(1949)一书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发表专论梅花之学术论文,并记载重庆的梅花品种15个,是为科学整理我国梅花品种之始。汪菊渊与笔者在1945年拟定了中国梅花各类品种检索表,以成都20个品种为例,进行了中国梅花品种科学分类的首次尝试。1947年7月,笔者著《巴山蜀水记梅花》,作为上海园艺事业改进协会丛刊发行。1949年2月,在沪举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属梅花展览会。
解放后,梅花栽培的规模与技术均有飞跃的发展,品种也迅猛增加。从1958年起,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春节在武汉东湖风景区举办梅花展览会。近年南京、无锡、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组织梅展,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梅花引种驯化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种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汉也有“单凝馨”、“华农玉蝶”等先后脱颖而出。
梅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与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除我国外,仅东方的日本、朝鲜有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发行专门刊物《梅》。
而在整个西方,则只大洋洲的新西兰开始重视梅花,有5~6个品种用于商品生产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迟至15世纪中,我国的梅花才借道朝鲜东传日本。早年(1879及1884)传于欧洲之少数梅株,则系由日本辗转运去的。目前欧洲仅在英、法等少数国家的植物园内,有梅花数株点缀共间而已。至于美国的梅花是由日本转去,至今仅50~60年的短暂历史,且被误称为“日本杏”,载培、应用很不普遍。
西方除新西兰人开始了解到梅花特易形成花芽,系绝佳之促成花木已用于切花生产性栽培外,其余国家大多不知道梅花的优点,也不会欣赏梅花的神、姿、色、态、香之美。而在东方的日本,由于受到西化的影响,梅花栽培也有走下坡路的趋势。
② 伊人梅花望江怨,的七言诗词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1、李煜《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2、白居易《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3、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历阳裴太守,襟韵苦超越。4、武元衡《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寒光生露草,夕韵出风篁。5、刘禹锡《百花行》繁紫韵松竹,远黄绕篱落。6、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7、刘禹锡《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因和之》鸾声窈眇管参差,清韵初调众乐随。8、李世民《元日》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9、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吟君七十韵,是我心所蓄。10、许浑《溪亭二首》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11、韩愈《谢自然诗》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12、白居易《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13、鱼玄机《早秋》凉风惊绿树,清韵入朱弦。14、杜牧《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15、李群玉《辱绵州于中丞书信》风标想见瑶台鹤,诗韵如闻渌水琴。16、裴夷直《和邢郎中病中重阳强游乐游原》何必销忧凭外物,只将清韵敌春醪。17、柳宗元《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月光摇浅濑,风韵碎枯菅。18、和凝《宫词百首》金鸾双立紫檀槽,暖殿无风韵自高。19、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20、李世民《帝京篇十首》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21、钱起《片玉篇》独使虹光天子识,不将清韵世人知。22、鱼玄机《春情寄子安》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23、司空图《漫题三首》率怕人言谨,闲宜酒韵高。24、陆龟蒙《奉和袭美公斋四咏次韵·小松》奇当虎头笔,韵叶通明性。25、李峤《和同府李祭酒休沐田居》胜情狎兰杜,雅韵锵金玉。26、顾甄远《惆怅诗九首》愁遇人间好风景,焦桐韵满华堂静。27、刘得仁《赋得听松声》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28、孙鲂《题梅岭泉》聊书四十韵,甘责未精专。29、杨衡《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灯白霜气冷,室虚松韵深。30、李世民《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31、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32、王勃《杂曲歌辞·杂曲》歌齐曲韵,舞乱行分。33、崔道融《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34、武元衡《酬谈校书长安秋夜对月寄诸故旧》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35、杨巨源《题表丈三大夫书斋》诗题三百首,高韵照春霞。36、方干《除夜》晓韵侵春角,寒光隔岁灯。37、皮日休《太湖诗·孤园寺(梁散骑常侍吴猛宅)》磬韵醒闲心,茶香凝皓齿。38、徐氏《题彭州阳平化》晚寻水涧听松韵,夜上星坛看月明。39、李端《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阮籍供琴韵,陶潜馀秫田。40、沈亚之《村居》月上蝉韵残,梧桐阴绕地。41、张仲素《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灵歌宾紫府,雅韵出层城。42、张南史《竹》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43、韦庄《三用韵》笛声随晚吹,松韵激遥砧。44、郑南金《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日字》风起韵虞弦,云开吐尧日。45、司空图《杏花》诗家偏为此伤情,品韵由来莫与争。46、孙光宪《更漏子》求君心,风韵别,浑似一团烟月。47、陆龟蒙《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用伸酬谢》抗韵吟比雅,覃思念棿摛。48、薛能《杂曲歌辞·升平乐》佩响交成韵,帘阴暖带纹。49、张说《春晚侍宴丽正殿探得开字》字如龙负出,韵是凤衔来。50、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茂功期舜禹,高韵状羲黄。51、无可《奉和裴舍人春日杜城旧事》春来诗更苦,松韵亦含凄。52、耿湋《元日早朝》远珂时接韵,攒炬偶成花。53、骆宾王《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54、李百药《火凤词二首》娇嚬眉际敛,逸韵口中香。55、陈昌言《白日丽江皋(一作鲍溶诗)》何年谢公赏,遗韵在江皋。56、李百药《奉和正日临朝应诏》献寿符万岁,移风韵九成。57、王绩《山夜调琴》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58、司马逸客《雅琴篇》愿持东武宫商韵,长奉南熏亿万年。59、吕温《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思闻雅琴因书事通简僚友》忆尔山水韵,起予仁智心。60、李乂《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风泉韵绕幽林竹,雨霰光摇杂树花。61、储光羲《贻阎处士防卜居终南》石门动高韵,草堂新著书。62、羊士谔《酬卢司门晚夏过永宁里弊居林亭见寄》幽亭来北户,高韵得南金。63、韩仲宣《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花字)》云浮宝马,水韵香车。64、吕温《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郑相公》雅韵人间满,多惭窃和难。65、独孤及《送陈兼应辟兼寄高适、贾至》芳名动北步,逸韵凌南皮。66、马戴《宿翠微寺》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67、刘孝孙《咏笛》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68、钱起《奉和杜相公移长兴宅,奉呈元相公》兴来文雅振,清韵掷双金。69、李夔《使至汴州喜逢宋之问》阮籍蓬池上,孤韵竹林才。70、李峤《鼓》舜日谐鼗响,尧年韵士声。71、李峤《莺》声分折杨吹,娇韵落梅风。72、卢僎《让帝挽歌词二首》西园有明月,修竹韵悲风。73、李峤《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宸心千载合,睿律九韵开。74、储光羲《酬李壶关奉使行县忆诸公》离居忽有云山意,清韵遥转舟楫事。75、王建《酬柏侍御闻与韦处士同游灵台寺见寄》二十韵新诗,远寄寻山俦。76、子兰《对雪》密密无声坠碧空,霏霏有韵舞微风。77、李咸用《和友人喜相遇十首》唯仗十篇金玉韵,此中高旨莫阶升。78、耿湋《听早蝉歌》风萧萧兮转清,韵嘒嘒兮初成。79、郑絪《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禁静疏钟彻,庭开爽韵虚。80、李百药《杂曲歌辞·火凤辞》娇嚬眉际敛,逸韵口中香。81、王邕《湘灵鼓瑟》宝瑟和琴韵,灵妃应乐章。82、萧颖士《留别二三子,得韵字》相与爱后时,无令孤逸韵。83、陈叔达《听邻人琵琶》虽有相思韵,翻将入塞同。84、张昌宗《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叔夜弹琴歌白雪,孙登长啸韵清风。85、李贺《昌谷诗(五月二十七日作)》鸣流走响韵,垄秋拖光穟。86、刘禹锡《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87、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激扬音韵彻,籍甚众多推。88、刘祎之《奉和别越王》管声依折柳,琴韵动流波。89、修睦《松》细韵飕飕入骨凉,影兼巢鹤过高墙。90、刘禹锡《酬留守牛相公宫城早秋寓言见寄》挥毫成逸韵,开合迟来宾。91、骆宾王《尘灰》洛川流雅韵,秦道擅苛威。92、薛能《升平词十首(乐府作升平乐)》佩响交成韵,帘阴暖带纹。93、段文昌《晚夏登张仪楼呈院中诸公》乍疑蝉韵促,稍觉雪风来。94、庄若讷《湘灵鼓瑟》微音时扣徵,雅韵乍含商。95、王勃《圣泉宴》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96、武元衡《酬陆员外歙州许员外郢州二使君》艳歌愁翠黛,宝瑟韵清商。97、秦韬玉《题竹》卷帘阴薄漏山色,欹枕韵寒宜雨声。98、张濯《题舜庙》向晚风吹庭下柏,犹疑琴曲韵南薰。99、王勃《杂曲》歌齐曲韵,舞乱行纷。100、白居易《寄题盩厔厅前双松(两松自仙游山移植县厅)》清韵度秋在,绿茸随日新。101、段文昌《题武担寺西台》鸟行看渐远,松韵听难穷。102、崔泰之《同光禄弟冬日述怀》吟草遍簪绂,逸韵合宫商。103、刘禹锡《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露下悬明珰,风来韵清徵。104、刘禹锡《和牛相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苏州》拂拭鱼鳞见,铿锵玉韵聆。105、刘禹锡《谢窦员外旬休早凉见示诗(奉书报诘朝有宴)》风韵渐高梧叶动,露光初重槿花稀。106、孙鲂《老松》郁郁复苍苍,秋风韵更长。107、贾岛《赠友人》五字诗成卷,清新韵具偕。108、刘禹锡《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遥光泛物色,馀韵吟天籁。109、刘禹锡《酬乐天闻新蝉见赠》人情便所遇,音韵岂殊常。110、刘禹锡《海阳十咏·切云亭》波摇杏梁日,松韵碧窗风。111、方干《听段处士弹琴》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112、窦常《过宋氏五女旧居(宋氏女姊五人,贞元中同入宫)》谢庭风韵婕妤才,天纵斯文去不回。113、杨巨源《酬崔驸马惠笺百张兼贻四韵》满箧清光应照眼,欲题凡韵辄裴回。114、刘禹锡《裴祭酒尚书见示春归城南青松坞别墅…高侍郎之什命同作》白云难持寄,清韵投所希。115、修睦《东林寺》碑古苔文叠,山晴钟韵长。116、厉玄《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韵流多入洞,声度半和云。117、刘禹锡《酬乐天七月一日夜即事见寄》夜树风韵清,天河云彩轻。118、高适《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缘情韵骚雅,独立遗尘埃。119、孟郊《春日同韦郎中使君送邹儒立少府扶侍赴云阳》太守不韵俗,诸生皆变风。120、孟郊《静女吟》此志谁与谅,琴弦幽韵重。121、伍乔《题西林寺水阁》怪石夜光寒射烛,老杉秋韵冷和钟。122、陆龟蒙《袭美初植松桂偶题》轩阴冉冉移斜日,寒韵泠泠入晚风。123、白居易《官舍小亭闲望》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124、魏承班《生查子》琴韵对薰风,有恨和情抚。125、喻凫《早秋寺居酬张侍御六韵见寄》清韵岳磬远,佳音湖水澄。126、李远《赠殷山人》曲罢月移幌,韵清风满斋。127、白居易《夜琴》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128、孟郊《吊元鲁山》细功不敢言,远韵方始谐。129、陆龟蒙《和同润卿寒夜访袭美各惜其志次韵》醉韵飘飘不可亲,掉头吟侧华阳巾。130、陆龟蒙《秋夕文宴(得成字)》梁王座上多词客,五韵甘心第七成。131、许浑《赠柳璟、冯陶二校书》香掩蕙兰气,韵高鸾鹤声。132、李德裕《述梦诗四十韵》花光晨艳艳,松韵晚骚骚。133、权德舆《崔四郎协律以诗见寄,兼惠蜀琴,因以酬赠》泠泠响幽韵,款款寄遐心。134、王睿《竹》成韵含风已萧瑟,媚涟凝渌更檀栾。135、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玉纤挑落折冰声,散入秋空韵转清。136、李中《广陵寒食夜》绮罗香未歇,丝竹韵犹迟。137、徐锴《太傅相公以东观庭梅西垣旧植昔陪盛赏…伏愧斐然》唱酬胜笛曲,来往韵朱丝。138、栖白《赠李溟秀才》数篇正始韵,一片补亡心。139、皎然《杼山上峰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五韵赋得印字…之会》留客云外心,忘机松中韵。140、刘禹锡《百舌吟》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鹂吞声燕无语。141、卢藏用《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菊浦香随鹦鹉泛,箫楼韵逐凤凰吟。142、李世民《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143、许浑《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后池兼北楼宴二首》亭台阴合树初昼,弦管韵高山欲秋。144、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瓯》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145、陆龟蒙《杂讽九首》长风吹窾木,始有音韵吐。146、齐己《喜彬上人见访》携来律韵清何甚,趣入幽微旨不疏。147、黄损《公子行》微风飘乐韵,半日醉花边。148、权德舆《奉和张舍人阁老阁中直夜思闻雅琴因以书事通简僚友》轩窗韵虚籁,兰雪怀幽音。149、刘禹锡《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所和见征继作》泉清石布博棋子,萝密鸟韵如簧言。150、卢仝《听萧君姬人弹琴》二物各一处,音韵何由传。151、李商隐《高松》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152、韦庄《听赵秀才弹琴》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153、吕岩《窑头坯歌》棱角坚完不复坏,扣之声韵堪磨镌。154、李峤《游禁苑陪幸临渭亭遇雪应制》光含班女扇,韵入楚王弦。155、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156、孟郊《上包祭酒》琼音独听时,尘韵固不同。157、许浑《寄郴州李相公》高楼王与谢,逸韵比南金。158、皎然《答苏州韦应物郎中》忽观风骚韵,会我夙昔情。159、张道符《和主司王起(一作和主司酬周侍郎)》莲峰对处朱轮贵,金榜传时玉韵成。160、卢仝《夏夜闻蚯蚓吟》孤韵似有说,哀怨何其深。161、刘禹锡《始闻蝉有怀白宾客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兼遣报君知之句》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162、孟郊《送卢虔端公守复州》知音不韵俗,独立占古风。163、员南溟《禁中春松》雅韵风来起,轻烟霁后新。164、陆龟蒙《奉和袭美醉中偶作见寄次韵》海鹤飘飘韵莫侪,在公犹与俗情乖。165、方干《重寄金山寺僧》风涛匝山寺,磬韵达渔船。166、白居易《对琴酒》泠泠秋泉韵,贮在龙凤池。167、王维《过始皇墓(时年十五,一作二十一)》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168、张说《伤妓人董氏四首》人随秋月落,韵入捣衣声。169、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归嵩阳兰若》作梵连松韵,焚香入桂丛。170、刘禹锡《牛相公见示新什,谨依本韵次用以抒下情》剧韵新篇至,因难始见能。171、元稹《春蝉》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172、齐己《览延栖上人卷》何人忘律韵,为子辨诗声。173、皎然《冬日遥和卢使君幼平、綦毋居士游法华寺高顶临湖亭》逸韵知难继,佳游恨不逢。174、韦庄《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露白凝湘簟,风篁韵蜀琴。
③ 急!!!!关于梅的文章
松竹梅——岁寒三友首先作为绘画题材在宋代才出现的。
在晋代,梅花栽培较为普遍,亦有咏赞梅花的诗赋出现。如曾做过承相的陆凯,在早春梅花初开之时,自湖北荆州,摘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哗,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可以说自陆凯始,梅花与梅果一样,可作为馈赠佳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到南北朝时,梅花的应用愈多,有关梅花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此乃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起始。此外,宋、陈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庾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正如杨万里在和梅诗序中所云:“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
渐盛时期 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有所增多。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诗赋大量涌现。如唐代名臣玄宗时的宰相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云:“相彼百花,谁敢争春?!莺语云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令天下”和“贵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对宣扬梅花精神,提高梅花知名度,扩大梅花栽培规模,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之后,咏梅、赞梅者更多了起来,杜甫有《江梅》诗,白居易作《新栽梅》,柳宗元写《早梅》诗,张九龄作《庭梅咏》,李白、韩愈、李商隐、杜枚等名家也都有咏梅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曾在成都辟梅苑。孟天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之为“梅龙”,足见在唐朝及五代、华东、华中、华南地区,梅花已较广泛栽培。 据查,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仍属江梅型、宫粉型,四川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可见,此期梅花品种较之以前亦有所丰富。
兴盛时期 时至宋、元两代(960~1368),由于气候变化,北宋以后,梅树已经不能在北方的中原地区露天生长,而对梅花的加意培植,正是从这时开始的。而咏梅,画梅也纷纷出现。我国艺梅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新品种大量涌现,栽培技艺不断提高,梅诗、梅文、梅画、梅书纷纷脱颖而出。
就梅诗而言,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之时,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脍炙人口。另北宋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其中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等广为传唱。
宋代有于梅花的书至少有四部以上,范成大《梅谱》、周叙《洛阳花木记》、张滋《梅品》和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仲仁《华光梅谱》等各有侧重。其中以范成大《梅谱》最为见长,它是我国第一部梅花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其中收集品种12个,对梅花品种首次进行描述记载。该书写于1186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它几部书,大部分都为梅画梅谱。其中《华光梅谱》等作为写梅的蓝本,以文为梅立谱,最为推崇。其次为《梅花喜神谱》是以图为梅立谱。唐代梅谱的出现标志着梅花栽培事业兴盛,同时也标志着写梅的理论和技法达到一定的完善程度。元代集写梅、画梅之大成者王冕,是爱梅、咏梅、艺梅成癖之人。隐居于九里山,植梅花上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和《梅花图》诗,较之以前的写梅面貌一新,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句,求梅花清逸淡泊之神韵,不重形似,为梅别开生面。
梅花,是极平凡的。
有人赞叹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欣赏广阔无边的天空,有人称赞耸入云霄的树木,也有人感慨琳琅满目的特产。而我,却喜欢这默默无闻的梅花。
梅花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月季的娇艳浮华,玫瑰的姹紫嫣红,荷花的高贵典雅。但是,我却更喜欢这凌霜傲雪的梅花。
冬天,寒冷把雪花带到人间大地上,光秃秃的山白了,落光叶子的大树白了,门前的大路也白了。只有远处的寒山上,一棵棵梅树依稀可见,结出了一个个花骨朵,等待着寒风含苞欲放。
雪依然下着,风依旧刮着,在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一朵朵五彩缤纷的小花白的像雪,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粉的如霞……在寒风中翩翩起舞,冰心玉骨。细细一闻,一股香气不禁迎面扑来,馨香阵阵,淡雅清新,顿时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梅花的是凛冽的寒风;照耀梅花的是寒冬的残阳;滋润梅花的是残雪的雨露。但屹立在山顶的梅花又是那样的芳香馥郁,雍容典雅。
春天,百花齐放的季节,当各种花朵搬出温盆时,梅花却凋谢了,但它为人类献上了可口的梅子,为人类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然而,梅花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却更令我赞叹。自古以来,它和松、竹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体现了梅花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不正是人们要学习的吗?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战斗在荒天雪地的塞北开发者,他们像青松,像秋菊,却更像这腊梅。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难道他们不具备梅花这样的品质吗?没有他们,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发展?
想着想着,一股对梅花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④ 各种品种的梅花不同的特点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华大地的奇葩,是众多民族的骄傲。据调查,梅树野生于自西藏经滇、鄂、皖、浙直至台湾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形形色色的品种,都是从古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精心选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进而来。近百年来,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工作者在广大地区采集、调查了不少野悔。这些野生的梅树、是梅花原产于我国的铁证,也是对梅花原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区,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处发现野生梅林。云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几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关、大理、洱源一带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则主产于丹巴、汶川、广元、万源、西昌、会理、汉源等山地丛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区,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国野梅的分布中心,并延伸至鄂西一带。 至于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则系鄂南、赣北、皖南至浙西的带状地区。如在鄂南的咸宁市汀泗区聂家乡长丰大队后山海拔170米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产于景德镇市瑶里乡区石塔三矿区香菇场混交林中,海拔约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县以及黄山风景名胜区东坡芙蓉桥附近(海拔约200米),1984~1985年还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于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广西、福建亦发现有野生梅树。 我国古人应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书经·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是殷高宗对宰相傅说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那样。按商代之盐与梅,犹今日之酱油和醋。这种古代的烹调习惯,至今仅在云南下关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来。 1975年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正好与《书经》的记述相互印证。考古学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圆形,两端尖,似较鲜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凹点——正是梅核的典型分类特征。经碳14鉴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于食用了。 稍迟,关于梅树和梅子的记述越来越多。如《周礼·天官》云:“饮食之笾,其实干萚”。经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诗篇,它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将梅子投掷给她看中的小伙子,寓意至深。同时,《慓有梅》反映出当时在陕西召南地区,梅树是相当普遍的。也就是说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的驯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在长江流域,古代艺梅也是从生产梅子(果实)开始的,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许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样,这都是当时梅子加工制品的名称。这说明早在西汉初期,我国长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种栽培梅树,并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发现有梅核,其历史时期与长沙者相若。 在远古时代,先民采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玉白朱红,暗香浮动,在北风凛冽的隆冬季节,唯有它“独先天下春”。于是人们在以果为主要目的过程中,也逐渐一并欣赏了它的神、姿、色、态、香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和向往。而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正好又有个别植株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奇异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于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从而培育成若干专供观赏的梅花新品种。 所以“花梅”应是从“果梅”中分出来的一支奇葩,时期约始自西汉初叶。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载:“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虽然这些品种只有名称,但从字面上看,当系“宫粉”之类的观赏品种,其中或已出现若干重瓣新品。稍迟,杨雄著《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等记述。可见距今约两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园林绿化材料应用了。 整个晋代,梅花常见栽培,诗人吟咏渐多。如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做过丞相,其文辞优雅,有个文字挚友范晔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从此梅花传友情,传为佳话。 到了南北朝,梅花应用更多,有关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梅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就是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发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庚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足见梅花栽培、应用渐盛,日益为文士所欣赏。因此从汉、晋至南北朝,“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 及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也有所增益。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纷纷用梅花作为创作的主题,促使梅之声誉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有“相彼百花,谁敢争先!莺语方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谅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这对梅花得高名和艺梅规模的扩大,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咏梅诗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韩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张九龄、李商隐等诸多名家俱有梅花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为“梅龙”。凡此种种,足见早在唐及五代,不论华东、华中或华西,都已有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区,则为东西遥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机主要仍属江梅、宫粉等型。而在四川,则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时称“红梅”)。如《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祟庆县朱砂梅花名品仍多,实有其历史渊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此际梅诗、梅文固多佳作,梅画、梅书亦脱颖而出,盛极一时。同时,梅花新的系、类、型和品种有所增加。梅花缤纷,梅影阵阵,在历史上形成了艺梅的一个高潮。 仅以梅诗而论,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饯,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胜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苏轼、秦观、王安石等,南宋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悔、艺梅、记梅的名家,曾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约于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足见时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种不断增加,艺梅已成为社会群众的风尚了。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树梅花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及《墨梅》诗均名扬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外,元代赵孟俯、杨维帧、谢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诗名作。而昆明温泉对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飞,老态龙钟,年年犹开重瓣粉红花,且可结实。笔者多次往观,确认其为七百余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两株,其一在“文革”期间死去,甚为可惜。现存此株元梅恐系国内最老的古梅,弥足珍贵。由上所述,足见元代虽当兵乱,而艺梅、咏梅之风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代,艺梅规模有所扩大,技艺水平续有提高,新品种大量涌现,这些在书、文、诗、画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晋箸《群芳谱》(1921),记梅花品种19种之多,且各附简单记载,还将它们分属于白梅、红梅、异品等三大类。书中对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论述。在此前后,周文华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启箸《农政全书》(1636),皆列记若干梅花品种。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种增多。如陈淏子作《花镜》,记载了21个梅花品种,其中“台阁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扬州八怪”中,以咏梅、画梅著称者不乏其人。而金农、李方赝等,则更以善于画梅而名扬四海。 关于明清之古梅,应以杭州超山之明梅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传系苏轼1056年由杭州移来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后渐陆续死去,最后一株亦于1933年2月枯毙。现存的一株所谓“宋梅”,系明代分本,树高4.5米,最大冠幅5.1米,老态龙钟,干已空心,着花略稀,品种名“大叶猪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径达2.6~3.3厘米,仍能结实。 辛亥革命之后,梅花栽培又有新发展,品种续有增添。如《华阳县志》(1934)中即记有成都梅花品种八个。此时的沪、宁、苏、杭、扬(州)、(无)锡、渝、穗、汉、昆等地私家园林,搜集的梅花品种也不少。上海黄园还从日本引入“洒金”、“垂枝”等类、型梅花品种数十,并将艺梅经验编入《花经》(1949)一书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发表专论梅花之学术论文,并记载重庆的梅花品种15个,是为科学整理我国梅花品种之始。汪菊渊与笔者在1945年拟定了中国梅花各类品种检索表,以成都20个品种为例,进行了中国梅花品种科学分类的首次尝试。1947年7月,笔者著《巴山蜀水记梅花》,作为上海园艺事业改进协会丛刊发行。1949年2月,在沪举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属梅花展览会。 解放后,梅花栽培的规模与技术均有飞跃的发展,品种也迅猛增加。从1958年起,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春节在武汉东湖风景区举办梅花展览会。近年南京、无锡、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组织梅展,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梅花引种驯化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种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汉也有“单凝馨”、“华农玉蝶”等先后脱颖而出。 梅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与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除我国外,仅东方的日本、朝鲜有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发行专门刊物《梅》。 而在整个西方,则只大洋洲的新西兰开始重视梅花,有5~6个品种用于商品生产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迟至15世纪中,我国的梅花才借道朝鲜东传日本。早年(1879及1884)传于欧洲之少数梅株,则系由日本辗转运去的。目前欧洲仅在英、法等少数国家的植物园内,有梅花数株点缀共间而已。至于美国的梅花是由日本转去,至今仅50~60年的短暂历史,且被误称为“日本杏”,载培、应用很不普遍。
⑤ 急求写梅花的论文(2000字)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华大地的奇葩,是众多民族的骄傲。据调查,梅树野生于自西藏经滇、鄂、皖、浙直至台湾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形形色色的品种,都是从古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精心选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进而来。近百年来,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工作者在广大地区采集、调查了不少野悔。这些野生的梅树、是梅花原产于我国的铁证,也是对梅花原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区,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处发现野生梅林。云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几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关、大理、洱源一带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则主产于丹巴、汶川、广元、万源、西昌、会理、汉源等山地丛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区,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国野梅的分布中心,并延伸至鄂西一带。
至于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则系鄂南、赣北、皖南至浙西的带状地区。如在鄂南的咸宁市汀泗区聂家乡长丰大队后山海拔170米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产于景德镇市瑶里乡区石塔三矿区香菇场混交林中,海拔约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县以及黄山风景名胜区东坡芙蓉桥附近(海拔约200米),1984~1985年还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于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广西、福建亦发现有野生梅树。
我国古人应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书经·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是殷高宗对宰相傅说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那样。按商代之盐与梅,犹今日之酱油和醋。这种古代的烹调习惯,至今仅在云南下关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来。
1975年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正好与《书经》的记述相互印证。考古学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圆形,两端尖,似较鲜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凹点——正是梅核的典型分类特征。经碳14鉴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于食用了。
稍迟,关于梅树和梅子的记述越来越多。如《周礼·天官》云:“饮食之笾,其实干萚”。经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诗篇,它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将梅子投掷给她看中的小伙子,寓意至深。同时,《慓有梅》反映出当时在陕西召南地区,梅树是相当普遍的。也就是说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的驯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在长江流域,古代艺梅也是从生产梅子(果实)开始的,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许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样,这都是当时梅子加工制品的名称。这说明早在西汉初期,我国长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种栽培梅树,并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发现有梅核,其历史时期与长沙者相若。
在远古时代,先民采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玉白朱红,暗香浮动,在北风凛冽的隆冬季节,唯有它“独先天下春”。于是人们在以果为主要目的过程中,也逐渐一并欣赏了它的神、姿、色、态、香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和向往。而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正好又有个别植株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奇异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于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从而培育成若干专供观赏的梅花新品种。
所以“花梅”应是从“果梅”中分出来的一支奇葩,时期约始自西汉初叶。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载:“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虽然这些品种只有名称,但从字面上看,当系“宫粉”之类的观赏品种,其中或已出现若干重瓣新品。稍迟,杨雄著《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等记述。可见距今约两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园林绿化材料应用了。
整个晋代,梅花常见栽培,诗人吟咏渐多。如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做过丞相,其文辞优雅,有个文字挚友范晔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从此梅花传友情,传为佳话。
到了南北朝,梅花应用更多,有关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梅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就是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发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庚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足见梅花栽培、应用渐盛,日益为文士所欣赏。因此从汉、晋至南北朝,“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
及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也有所增益。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纷纷用梅花作为创作的主题,促使梅之声誉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有“相彼百花,谁敢争先!莺语方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谅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这对梅花得高名和艺梅规模的扩大,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咏梅诗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韩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张九龄、李商隐等诸多名家俱有梅花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为“梅龙”。凡此种种,足见早在唐及五代,不论华东、华中或华西,都已有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区,则为东西遥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机主要仍属江梅、宫粉等型。而在四川,则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时称“红梅”)。如《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祟庆县朱砂梅花名品仍多,实有其历史渊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此际梅诗、梅文固多佳作,梅画、梅书亦脱颖而出,盛极一时。同时,梅花新的系、类、型和品种有所增加。梅花缤纷,梅影阵阵,在历史上形成了艺梅的一个高潮。
仅以梅诗而论,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饯,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胜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苏轼、秦观、王安石等,南宋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悔、艺梅、记梅的名家,曾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约于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足见时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种不断增加,艺梅已成为社会群众的风尚了。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树梅花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及《墨梅》诗均名扬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外,元代赵孟俯、杨维帧、谢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诗名作。而昆明温泉对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飞,老态龙钟,年年犹开重瓣粉红花,且可结实。笔者多次往观,确认其为七百余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两株,其一在“文革”期间死去,甚为可惜。现存此株元梅恐系国内最老的古梅,弥足珍贵。由上所述,足见元代虽当兵乱,而艺梅、咏梅之风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代,艺梅规模有所扩大,技艺水平续有提高,新品种大量涌现,这些在书、文、诗、画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晋箸《群芳谱》(1921),记梅花品种19种之多,且各附简单记载,还将它们分属于白梅、红梅、异品等三大类。书中对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论述。在此前后,周文华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启箸《农政全书》(1636),皆列记若干梅花品种。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种增多。如陈淏子作《花镜》,记载了21个梅花品种,其中“台阁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扬州八怪”中,以咏梅、画梅著称者不乏其人。而金农、李方赝等,则更以善于画梅而名扬四海。
关于明清之古梅,应以杭州超山之明梅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传系苏轼1056年由杭州移来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后渐陆续死去,最后一株亦于1933年2月枯毙。现存的一株所谓“宋梅”,系明代分本,树高4.5米,最大冠幅5.1米,老态龙钟,干已空心,着花略稀,品种名“大叶猪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径达2.6~3.3厘米,仍能结实。
辛亥革命之后,梅花栽培又有新发展,品种续有增添。如《华阳县志》(1934)中即记有成都梅花品种八个。此时的沪、宁、苏、杭、扬(州)、(无)锡、渝、穗、汉、昆等地私家园林,搜集的梅花品种也不少。上海黄园还从日本引入“洒金”、“垂枝”等类、型梅花品种数十,并将艺梅经验编入《花经》(1949)一书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发表专论梅花之学术论文,并记载重庆的梅花品种15个,是为科学整理我国梅花品种之始。汪菊渊与笔者在1945年拟定了中国梅花各类品种检索表,以成都20个品种为例,进行了中国梅花品种科学分类的首次尝试。1947年7月,笔者著《巴山蜀水记梅花》,作为上海园艺事业改进协会丛刊发行。1949年2月,在沪举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属梅花展览会。
解放后,梅花栽培的规模与技术均有飞跃的发展,品种也迅猛增加。从1958年起,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春节在武汉东湖风景区举办梅花展览会。近年南京、无锡、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组织梅展,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梅花引种驯化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种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汉也有“单凝馨”、“华农玉蝶”等先后脱颖而出。
梅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与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除我国外,仅东方的日本、朝鲜有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发行专门刊物《梅》。
而在整个西方,则只大洋洲的新西兰开始重视梅花,有5~6个品种用于商品生产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迟至15世纪中,我国的梅花才借道朝鲜东传日本。早年(1879及1884)传于欧洲之少数梅株,则系由日本辗转运去的。目前欧洲仅在英、法等少数国家的植物园内,有梅花数株点缀共间而已。至于美国的梅花是由日本转去,至今仅50~60年的短暂历史,且被误称为“日本杏”,载培、应用很不普遍。
西方除新西兰人开始了解到梅花特易形成花芽,系绝佳之促成花木已用于切花生产性栽培外,其余国家大多不知道梅花的优点,也不会欣赏梅花的神、姿、色、态、香之美。而在东方的日本,由于受到西化的影响,梅花栽培也有走下坡路的趋势
⑥ 为什么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而不是松竹梅
松竹梅——岁寒三友首先作为绘画题材在宋代才出现的。
在晋代,梅花栽培较为普遍,亦有咏赞梅花的诗赋出现。如曾做过承相的陆凯,在早春梅花初开之时,自湖北荆州,摘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哗,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可以说自陆凯始,梅花与梅果一样,可作为馈赠佳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到南北朝时,梅花的应用愈多,有关梅花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此乃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起始。此外,宋、陈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庾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正如杨万里在和梅诗序中所云:“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
渐盛时期 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有所增多。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诗赋大量涌现。如唐代名臣玄宗时的宰相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云:“相彼百花,谁敢争春?!莺语云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令天下”和“贵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对宣扬梅花精神,提高梅花知名度,扩大梅花栽培规模,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之后,咏梅、赞梅者更多了起来,杜甫有《江梅》诗,白居易作《新栽梅》,柳宗元写《早梅》诗,张九龄作《庭梅咏》,李白、韩愈、李商隐、杜枚等名家也都有咏梅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曾在成都辟梅苑。孟天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之为“梅龙”,足见在唐朝及五代、华东、华中、华南地区,梅花已较广泛栽培。 据查,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仍属江梅型、宫粉型,四川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可见,此期梅花品种较之以前亦有所丰富。
兴盛时期 时至宋、元两代(960~1368),由于气候变化,北宋以后,梅树已经不能在北方的中原地区露天生长,而对梅花的加意培植,正是从这时开始的。而咏梅,画梅也纷纷出现。我国艺梅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新品种大量涌现,栽培技艺不断提高,梅诗、梅文、梅画、梅书纷纷脱颖而出。
就梅诗而言,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之时,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脍炙人口。另北宋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其中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等广为传唱。
宋代有于梅花的书至少有四部以上,范成大《梅谱》、周叙《洛阳花木记》、张滋《梅品》和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仲仁《华光梅谱》等各有侧重。其中以范成大《梅谱》最为见长,它是我国第一部梅花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其中收集品种12个,对梅花品种首次进行描述记载。该书写于1186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它几部书,大部分都为梅画梅谱。其中《华光梅谱》等作为写梅的蓝本,以文为梅立谱,最为推崇。其次为《梅花喜神谱》是以图为梅立谱。唐代梅谱的出现标志着梅花栽培事业兴盛,同时也标志着写梅的理论和技法达到一定的完善程度。元代集写梅、画梅之大成者王冕,是爱梅、咏梅、艺梅成癖之人。隐居于九里山,植梅花上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和《梅花图》诗,较之以前的写梅面貌一新,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句,求梅花清逸淡泊之神韵,不重形似,为梅别开生面。
同时唐代画竹已经盛行,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文同也是画竹的大家,文同开创的“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苏东坡关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能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绰约风姿。他的著名文章《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文章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在孔子时代,梅花的培植尚没开始,那是种梅是为了采果当酸味的调味料,《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北方的中原地区还有大片的野生梅林,当然不会提及傲霜斗雪喽。
⑦ 关于梅花的知识有哪些
梅花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学名为Prunus mume。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
梅花原产于中国,后来引种到韩国与日本,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重多。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7)华阳子梅花扩展阅读:
梅花的繁殖方法
想养殖盆栽梅花的话,首先要知道梅花的繁殖方式,那么在盆栽梅花的时候,通常是选用嫁接的方法,那么嫁接的方法通常利用切接和芽接两种方法。
如果想省事的话,就直接买来一株盆栽梅花来养护,这样更方便。但是要注意,在为梅花换土的时候要选择疏松、透气的土壤,并且在盆底施加适量的底肥。
养护方法
光照方面,梅花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在夏也要注意躲避强烈的阳光直射,保证有足够的散射光就可以了。浇水方面,虽然梅花是木本植物,但是它在生长期的需水量也是十分大的,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令盆土中有积水,积水对根系造成危害,夏季每天都要浇水,春季生长阶段也要勤于补水,保持盆土湿润,冬季梅花生长缓慢,可以保持盆土稍微干燥即可。
在温度方面,大家都知道梅花是很耐寒的,并且花期又是冬季,因此梅花也比较喜欢凉爽通风的环境,在夏季高温的时候要记得将梅花放在室内较凉爽的地方。
⑧ 写梅的文章
松竹梅——岁寒三友首先作为绘画题材在宋代才出现的。
在晋代,梅花栽培较为普遍,亦有咏赞梅花的诗赋出现。如曾做过承相的陆凯,在早春梅花初开之时,自湖北荆州,摘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哗,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可以说自陆凯始,梅花与梅果一样,可作为馈赠佳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到南北朝时,梅花的应用愈多,有关梅花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此乃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起始。此外,宋、陈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庾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正如杨万里在和梅诗序中所云:“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
渐盛时期 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有所增多。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诗赋大量涌现。如唐代名臣玄宗时的宰相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云:“相彼百花,谁敢争春?!莺语云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令天下”和“贵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对宣扬梅花精神,提高梅花知名度,扩大梅花栽培规模,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之后,咏梅、赞梅者更多了起来,杜甫有《江梅》诗,白居易作《新栽梅》,柳宗元写《早梅》诗,张九龄作《庭梅咏》,李白、韩愈、李商隐、杜枚等名家也都有咏梅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曾在成都辟梅苑。孟天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之为“梅龙”,足见在唐朝及五代、华东、华中、华南地区,梅花已较广泛栽培。 据查,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仍属江梅型、宫粉型,四川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可见,此期梅花品种较之以前亦有所丰富。
兴盛时期 时至宋、元两代(960~1368),由于气候变化,北宋以后,梅树已经不能在北方的中原地区露天生长,而对梅花的加意培植,正是从这时开始的。而咏梅,画梅也纷纷出现。我国艺梅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新品种大量涌现,栽培技艺不断提高,梅诗、梅文、梅画、梅书纷纷脱颖而出。
就梅诗而言,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之时,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脍炙人口。另北宋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其中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等广为传唱。
宋代有于梅花的书至少有四部以上,范成大《梅谱》、周叙《洛阳花木记》、张滋《梅品》和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仲仁《华光梅谱》等各有侧重。其中以范成大《梅谱》最为见长,它是我国第一部梅花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其中收集品种12个,对梅花品种首次进行描述记载。该书写于1186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它几部书,大部分都为梅画梅谱。其中《华光梅谱》等作为写梅的蓝本,以文为梅立谱,最为推崇。其次为《梅花喜神谱》是以图为梅立谱。唐代梅谱的出现标志着梅花栽培事业兴盛,同时也标志着写梅的理论和技法达到一定的完善程度。元代集写梅、画梅之大成者王冕,是爱梅、咏梅、艺梅成癖之人。隐居于九里山,植梅花上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和《梅花图》诗,较之以前的写梅面貌一新,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句,求梅花清逸淡泊之神韵,不重形似,为梅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