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梅花三弄广场舞

梅花三弄广场舞

发布时间: 2022-01-20 09:02:23

梅花三弄,少数民族跳舞的扮演者是谁

少数民族的跳舞扮演者是新人。

Ⅱ 如何描写舞蹈《梅花三弄》急!

我想大家都看过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令亿万中国人民叹为观止的舞蹈——《千手观音》吧!这个节目是我最喜欢的,在对它表达浓浓的喜爱之情的同时,还有我对它深深的敬意。

我依然记得她们婀娜的舞姿、她们的艳丽服饰、幽雅而又欢跃的音乐以及那辉煌的灯光。都一一印刻在我的心中。

如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的一只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除了咿呀之外,再找不到更合适的语言。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他们的舞蹈呢?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伴奏响了,光线亮了,她们开始舞蹈了。

领舞者双手放在胸前,摆着兰花指,神情祥和,一动不动,活像一尊观音。后面的每一位表演者都把手张开,一层层叠上,紧接着又迅速把手收起。一会儿伸左手,一会儿伸右手,一会儿两手同时伸出,如此反复。“太美了”!我差点叫了起来。

最为精彩的还在后头呢!瞧!开始了。她们的手不停的旋转着,像球在滚动,又像、、、、、、

咳,我实在不知怎么描写。只能借助白居易的两句诗来形容:“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斗薮龙蛇动”!

紧接着,她们分散开来。先是两人一组,音乐变得有点印度风格,动作立刻从原来的柔和变成激动。好象孙悟空的72变一样,一下子舞台上布满了人,还不断得在变换着队形,好看极了。

不一会儿,她们又都回到了起初的样子,排成了一列。全都双手合掌,前面一人蹲最矮,后面的人一个比一个略高。就这样她们不断的变动着手势,刹那间,她们把手张开,手腕不停地摇动,好似一条蜈蚣。至此舞蹈也已接近尾声了。

看了这个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节目,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的艺术文化的深远和韵味。最主要的是这些听不到声音的人是用何等的毅力训练出了如此惊人的舞蹈呀?

我向她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Ⅲ 请问雷西平形体舞蹈训练《梅花三弄》里面的那首音乐叫什么名字

梅花三弄

Ⅳ 经典之作屡屡遭到翻拍, 为何《梅花三弄》系列无人敢触碰, 精彩之处在哪里

犹记得《梅花三弄》分三部,分别是《梅花烙》、《鬼丈夫》和《水云间》,最喜欢的就是第一部《梅花烙》。经典悠扬的音乐、感情充沛的表演、高端大气的取景、恰如其分的剪切……完全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梅花烙》这个故事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利用社会等级制度和爱情的对立来制造戏剧的矛盾冲突。

现在社会开放程度高,婚姻的不稳定容易造成各种经济利益变动,弱势方自然对奶奶作品里那种对婚姻困境的诸如厌倦、试图冲破等种种描写感到排斥反感和恐慌,所以琼瑶奶奶作品被打上了“三观不正“的帽子。然而爱情赋予了对抗冲突以昂扬的生命力,里面其实装着对秩序的憎恶、对自由的渴望和不断试图挣扎出约束的人格。

Ⅳ 梅花三弄的《梅花三弄》曲意解析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有所谓“一弄叫日、二弄穿月、三弄横江”。有说梅花的花期内,一天赏梅花又分早、午、晚三个时间段。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莹洁白,幽香阵阵;午时的梅花繁华盛开,灿烂芬芳,笑脸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着西斜的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迷人。又有把之比做像征着梅开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韵味。而琵琶曲《梅花三弄》的三弄为“寒山绿萼、姗姗绿影,三叠落梅”等说法。
南宋林逋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确实可视为咏梅的千古绝唱。然而,用这首诗的意境和情趣来形容琴曲《梅花三弄》“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所达到的境界和所表现的人格美、节操美,就有点牵强了。《梅花三弄》绝不是“众芳摇落独暄妍”的孤芳自喻,更不堪用“占尽风情向小园”的小家碧玉式的低婉格调来比拟。因为《梅花三弄》是一首歌颂“君子之真,弄清风”;“君子之情,弄飞雪”;“君子之操,弄光影”的的恢弘诗篇,它抒发的是作者坚贞不屈和刚毅不拔的气质,它是人们心灵美、风格高的艺术写照,是人们生活中、精神上的春天。 真正的梅花三弄是:
梅花一弄、弄清风
梅花二弄、弄飞雪
梅花三弄、弄光影
暗香浮动、水清清 曲调开始主要是营造一种初冬时节,阴云密布、冷雾弥漫,梅树隐隐约约的、忽隐忽现的氛围。
音节平稳舒缓,附点的出现平添一种跌宕起伏之感,
该段动静相谐的对比、明暗的反差衬托,使得梅花的寒香之美油然而生。 一度,初冬时节,梅树枝干枯涩、枝头开花稀少,欲露还藏,在清冷的夜风中萧瑟抖动。
音节第一次在泛音段出现,声音渺小、微弱细腻,表现梅花迎着寒冷严冬到来的顽强挣扎的心态。
该段节奏活泼,富有动感,泛音曲调犹如是对梅花的特写,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风舞羽翻银,如在眼前,生动形象。 二度,深冬时节,梅树枝干饱满,梅花大片的绽放,满树飘红,尤其在漫天飞雪当中不畏严寒、傲然绽放。
音节第二次在实音段出现,表现梅花在寒冬飞雪中傲放的姿态。
该段的弹奏要讲究坚实有力、充满古风之味,可以说这一部分是全曲中要求体现琴味最为浓郁的段落。 三度,残冬时节,梅树枝桠开花硕大,更有绿芽相伴,在带有冰凌的溪水旁戏弄着花影、叶影、月影,象征着冬去春来,万物开始复苏。
音节第三次高音出现,而且伴有颤音,说明春天要到了,有一种非常喜悦欢快的节奏情趣,而且后面快板就可以听出这种感觉了。
该段较之前两弄更添一份活泼、动感,平添一份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由此进一步刻画出梅花不为雪屈、傲然挺立的形象。 《梅花三弄》
扬眉
梅花树树心间生,
暗香脉脉怀中盈。涉过钱塘条条水,
踏遍杭城座座峰;走过三竺山山路,
问遍西子处处亭。唯有天下绝情者,
能抚三弄到天明。
---Music---
白:
梅花一弄、弄清风;
梅花二弄、弄飞雪;
梅花三弄、弄光影;
暗香浮动、水清清。
---Music---
疏梅点点枯枝膨,欲露藏情瘦五更,
含苞待放绿萼冷,频频婷婷弄风横。
红尘有爱君常在,世事无情为谁萌,
一弄清风轻音泛,娇羞百媚冰雪莹。
---Music---
飞絮漫天白雾皑,层林皴染红绡裁,
虬枝铁骨冰凌坠,娇羞百媚弄雪开。
红尘有爱君常在,世事无情莫徊俳,
二弄飞雪花枝俏,馨香缕缕温入怀。
---Music---
花影扶疏叶影稀,暗香浮动月影移,
溪流清浅鸣漱玉,水岸斑驳弄影迷。
红尘有爱君常在,世事无情不别离,
三弄光影枝头煦,一片春风扑面袭。
---Music---
白:
君子之真,弄清风;
君子之情,弄飞雪;
君子之操,弄光影;
天地之间、任我行!

Ⅵ 梅花三弄

诗词:梅花一弄戏风高,薄袄轻罗自在飘。半点含羞遮绿叶,三分暗喜映红袍。
梅花二弄迎春曲,瑞雪溶成冰玉肌。错把落英当有意,红尘一梦笑谁痴。
梅花三弄唤群仙,雾绕云蒸百鸟喧。蝶舞蜂飞腾异彩,丹心谱写九重天。

歌曲:《梅花三弄》演唱:姜育恒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白:)
“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云烟深处水茫茫”

Ⅶ 《梅花三弄》的内容是什么

内容:

梅若鸿和杜芊芊第一相遇是在苏堤上一个叫做"望山桥"的地方,梅若鸿被杜芊芊的美丽惊呆了,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芊芊带回"醉马画会"给朋友们看。在这里,芊芊看到了她有生以来看过的最新奇的一群人:汪子默、汪子旋兄妹和一奇三怪。她爱上了若鸿;爱上"醉马画会";爱上了若鸿的水云间。然而若鸿不敢接受芊芊,却把她推给了汪子默--这个年轻有为的画家为芊芊打破了终生不爱的誓言。看着芊芊和子默在一起,若鸿又无法抑制自己的心。他爱芊芊,却把默默爱了他三年的子旋当成了芊芊。 爱情的力量之强大令人不敢相信,芊芊为了若鸿在胸前纹上一朵红梅花,若鸿终于还是冲破杜家上下、醉马画会全体人员的反对接受了芊芊。这时,子旋却怀上了若鸿的孩子,险些流产住进了医院,这让子默非常地疯狂,以致于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雇人到画展上买下若鸿二十幅心血之作,然后到杜家大院在庆祝的人群面前烧掉它们。若鸿为救画双手受了伤,然而受伤更重的是他的信心、他的斗志和芊芊的心以及所有人的心。

子默想透了,让若鸿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拿回画笔,收拾起自己的信心。

若鸿和芊芊以天地为证结了婚。 不久,翠屏--若鸿十年前的妻子,一个得了重病的女人,带着若鸿从没见过面的孩子画儿来了。芊芊伤心欲绝,离开了水云间,回到了杜家。失云了芊芊的若鸿为了治翠屏的病,只得以卖画为生,日子很苦,心更苦,善良的翠屏为了成全丈夫和芊芊,在深夜投湖自杀了。

若鸿再次掉进了谷底,无人能叫醒他。

Ⅷ 音乐赏析《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不过,晋代的笛应该是指羌笛,是竖吹的,和现在的箫相若。)谱中解题云:「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其乐曲内容,历代曲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征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明代有人认为是唐人颜师古把它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曲的前半部以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并因此而称为「三弄」,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也为今天人们所喜爱。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独奏、琴萧合奏外,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琵琶独奏、琴与编钟合奏等广为流传。这些演奏形式,也甚为悦耳动听和具有古情古意。 十面埋伏 乐曲描写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於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独奏曲)这是两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 曲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辑的《琵琶谱》。均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据卫仲乐的传谱,前者共有十三段。后者共有十四段。这两首乐曲都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所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依次表现了大战 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 《十面埋伏》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而《霸王卸甲》则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对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 由于作者的立意不同, 因此两曲的重点段落也不一样。《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的场面,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犹如“雄军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也。” 而《霸王卸甲》对于战斗的描写并没有花更多的笔墨,着重通过“楚歌”和“别姬”两段以表现项羽与楚军的心绪。 这两首同一题材的琵琶曲,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 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灿烂的艺术明珠。《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在《霸王卸甲》中用一个简单的音乐素材,经过多种手法变奏处理等等,都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 (片段1:这里只选录了《十面埋伏》的开始一段音乐) 良宵 良宵中的愁思 47r2QLl 良宵一曲绵软婉转,虽然写的除夕之夜的欢乐,但听惯了欢快的除夕歌曲,觉得此曲过于绵软,是总感觉有少许愁思,淡淡若有若无,似乎万家灯火,团圆之时,虽然学生围坐身旁,其乐融融,作者心中仍有些许遗憾,些许惆怅,国家不安定?抑或是某人不在身旁,勾起心中愁绪? 也许带着悲伤的心情听歌,听到的就是悲伤的吧 相关资料:这首曲子是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刘天华1927年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原名"除夜小唱"。 它原是当年除夕之夜,几位学生到老师家过年,屋里喜气融融,室外鞭炮四起,还不时传来孩子的嘻闹声,使作曲家心情十分畅快,对学生说:我好久没做谱了,想在今天做一个小小的二胡曲,作为今天的纪念。说着就边拉边记,一气写成了这首即兴之作,也成了音乐结构短小,形象鲜明,听来过耳不忘的名作。 刘天华学过小提琴, 是中国"五四"以后既了解国乐,又知道西乐的那代知识分子。在这首作品中,他用中国的民间传统音调为核心,借用欧洲的"单二部曲式",自如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喜悦、洒脱的心境。是作曲家成功地应用欧洲作曲技法的曲例,作品也成了二胡曲中的保留曲目,常在各种音乐会上演奏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 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 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 “ 行, 行” 等处的八度大跳,和“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教我如何不想他 这首诗作于1920年诗人留学欧洲期间。也许是情人不在身边,也许是对祖国的想念,伴着那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之情。诗名开始时叫做《情歌》.不久诗人将名字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时的诗人远离祖国故土.心中时时生出对故国的依恋,而那时的中国更是千疮百孔,其时诗人对故国的关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天空明净.大地宽阔。云儿在天空中飘着,微风轻吹,吹乱了诗人的头发.也唤起了诗人心中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情,接着诗人一声感叹:”教我如何不想她7”反问加强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 在夜里.银色的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在这“蜜也似的银夜”,诗人却不能和恋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恋人在一起。这月光和海洋契合无问、依傍难分的情景在诗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感情呀7”教我如何不想她“7 水上落花,水底游鱼,燕子飞舞。这花因为燕子可有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担心7这游鱼因为燕子的出现可有着被水抛弃的担心7也许,燕子送来了家乡的信息.让诗人的心里有着更深的触动,更深的思念.”教我如何不想她”7 枯树在冷风中摇动.残霞映红了半边天.如野火在烧。这冷的风和天边的残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出了诗人远离故国的失落和热切的思念之情c 思念之余.诗人看到的还是一片冷冷的暮色——残霞。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在诗人最冷的心灵感受中.暗藏着对祖国深深的爱。 刘半农的诗歌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的风格,他也是早期新诗的作者中创作路子比较宽的_二个。他一方面吸收歌谣的散体或者外国的诗歌特点.另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和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等。如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同时.诗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诗的一些特点.反复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话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现技巧上,都是后来中国白话鞒诰纳增馗对中国的新诗产生了启发式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习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洗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音) 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Ⅸ 梅花三弄的《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一首琴曲《梅花三弄》觉别具风情。“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审音者在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但新声奇变,稍近时俗,然恬静幽清亦古曲也” 。“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正因为“主题”在古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故称“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其名称来由,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复,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 1、溪山夜月;
2、一弄叫月,声入太霞;
3、二弄穿云,声入云中;
4、青鸟啼魂;
5、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
6、玉箫声。
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是一个带循环性的多段曲式,其特点是由同一主题与插部作轮回再现,造成连续的回旋运动。乐曲一开始便在低音区以散板形式奏出气氛肃穆深沉的曲调,展现出一幅寒冬腊月的万木凋零,唯有梅花铁骨铮铮,迎寒而立的画面。然后采用四、五、六度的大幅跳跃,使旋律的转折富有层次,苍劲有力。第二、四、六段是循环再现的第一主题,以作为梅花高洁、安详形象的清越泛音在二、四、六段出现三次,故被称为“三弄”。
主题用清越的泛音奏出,为的是显示梅花那冰清玉洁、高雅脱俗的气韵。再加上轻巧的节奏、简洁的旋律,使乐曲柔中带刚,勾画了“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的景象。三次重复旋律变化不大,主要采用在音区上的对比,将二弄降低八度以取得重复中的变化。第三、五段是插部,音乐作为主题的铺垫、衬托,象征着处于陶醉中的人对自己所倾心的梅花的观赏、品玩、陶醉及深情赞颂。整个这一部分是梅花的静观形象,谱写了它在淡、静、凌寒的环境中笑绽枝头的画面。 7、凌云戛玉;
8、铁笛声;
9、风荡梅花;
10、欲罢不能。
第七段开始是第二部分。此段出现了新的音乐素材,其梅花形象带有戏剧性,旋律跌宕多姿,大起大落。第九段又在中低音区再现这一主题。乐曲采用切分节奏、高低音区的频繁跳跃、交替奏鸣,此起彼伏,情绪激越,大有竞相怒放之势,梅花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第八段起了连接的桥梁作用。第十段速度较慢,使高潮的气氛逐渐平稳下来,并通过节奏对比和调性变化将乐曲引向一个新境界。整个第二部分是梅花的动态意象,利用音色对比和节奏对比,与第一部分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刻画出梅花迎风而立,与寒风搏斗的形象。
此部分象征梅花不惧寒霜、临风摇曳的意态,以其梅花的铁骨、冷香的自然属性,笑战、笑弄风霜的姿容,映射和歌颂了高雅、贞洁的人的性格和气节。由于第一部分的音调渗透、贯穿,且有合尾性质,又使得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保持了统一性。最后是全曲的尾声部分,近似散板。它由各段固定的终止型乐句经变化后用泛音轻盈地奏出,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将乐曲引向深远清雅的境界。如同乐者的吟颂,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Ⅹ 《梅花三弄》是什么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是一种古老的拨弦牙器,是中国古代最具文人气息的乐器。古琴属自娱的室内雅乐,追求的是中国艺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琴象征着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修养。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琴中。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代成语“焚琴煮鹤”就以“琴”和“鹤”来代称高雅珍贵的文化形态。传说距今三千年左右,伏羲看到凤凰在梧桐树上栖息,姿态优雅动人,就根据凤凰的形象。用梧桐木做了一张琴,从此,世上就有了琴。

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悼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高贵秀丽的琴形有颈、肩、腰、尾、足,完整精巧,似与凤身相应。琴身每个细小部件名字都很动听:承露、弦眼、琴轸、凤眼、护轸、龙龈、冠角、雁足等。

琴在汉以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小巧方便,也容易改进,所以很受文人喜爱。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形制基本定型。琴身是扁长的木质音箱,琴的面板多用桐木或杉木制成,有七根弦,外侧镶嵌有13个标示音位的玉徵或金徵,背板用梓木制成,开有“凤沼”和“龙池”一大一小两个出音孔。琴周身刷漆。以黑色为主,也有棕色和红色。琴身的漆经过百年左右,开始产生断纹,有了断纹的琴音质会更美。古琴用丝弦,最佳者呈半透明状,称为冰弦。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姿态优雅端庄。

古琴,与生俱来就带着超然淡远的气质,琴曲能集中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所追求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意境。中国十大古琴曲有《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东晋《碣石调·幽兰》曲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乐谱。妇孺皆知的《高山流水》把俞伯牙断琴谢知音的故事谱成了情深谊长、相知相惜的千古绝唱。历代文人雅士以琴写怨、以琴寄爱、以琴托志,寄予个人怀抱。孔子、司马相如、蔡邕等都以弹琴而著称;汉代司马相如曾用绿绮琴奏《凤求凰》曲,琴挑美人卓文君芳心;李白听蜀僧弹琴“为人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白居易慨叹“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孟浩然“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王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琴音清而不浅,晦而不涩,疾徐相间,契合中国画那种水墨烟云、情景相融的蕴藉境界,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斫琴图》,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元代朱德润的《林下鸣琴图》,明代仇英的《柳下眠琴图》,皆以妙笔丹青凝固了优雅琴音。音乐总是境由心生,听琴弹琴皆需琴心,仕女、文人调弄着素琴,流露出惬意闲适的神态。琴不仅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象征,更显现出东方文化的精髓。

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此曲前身为晋代桓伊所奏的笛曲《梅花落》,而这又与王徽之有着不解之缘。王徽之有一次出游,乘坐的船停在岸边,正巧桓伊从岸上经过。船上的客人有认识桓伊的,便指给王徽之看。王徽之便让人上岸邀请桓伊:“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当时已是朝中显贵,但素闻王徽之大名。闻其相邀,便下车至舟中,坐在胡床上,为王徽之吹奏了这曲《梅花三弄》。吹毕,上车而去。从头至尾,宾主竟未有一句话语交谈。

王徽之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也是东晋一位名士,为人清雅放旷。《世说新语》中记载,他曾借别人的空宅居住,住下后便令人种竹,有人问他不嫌麻烦吗?他指着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另有一次,王徽之在山阴时,夜里下起了大雪,他忽然想见朋友戴逵,当时戴居地很远,但他依然连夜乘小船前往,长途跋涉后到达朋友住处,却连门也没有进又直接返回,人问其故。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其放诞疏狂可见一斑。但魏晋士人能放诞如斯,大多也能深情至极。王徽之与弟弟王献之感情很好,献之去世后,他坐在弟弟的灵床上,取过献之最爱的琴调弦欲弹,几不成调,遂把琴掷于地上,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矣。”恸绝良久,不到一个多月也去世了。

而桓伊同样是一位性情中人,他是东晋的一位高官,身为武将,曾参与著名的“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与谢玄、谢石共同率领晋军打败了强大的前秦军队。桓伊在音乐方面有突出的才能,当时人称他为“江左第一”。他是一流的笛子演奏家,杜牧《润州》诗中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之句。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事张扬,因而立有大功却从未招人忌恨。

正是晋人旷达不拘礼俗、磊落不着形迹的名士风度,才成就了这一千古琴曲。如今遥想悠悠千载的那幕场景,让我们仍心存温暖和感动。

桓伊的《梅花三弄》原谱为琴箫合奏,它十段各有小标题,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全曲整段三次奏响主题,都是用手指轻点琴弦奏响“泛音”,因为清脆空灵的泛音正衬托出梅花的清雅的品质。而主题三次变奏这样的结构,也就是“三弄”之义,“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所谓一弄叫日、二弄穿月、三弄横江。以此来描绘梅花不惧严寒、迎风怒放、幽香溢远的气质。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平稳舒缓、跌宕起伏,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曲调,冷峻肃穆,勾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梅花傲放的画面。前12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14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荡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一种“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

《梅花三弄》在南朝至唐流传时表现的离愁别绪和怨感哀伤的情感,而在后世逐渐改变为赞美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梅花形简而格高,瓣薄并不繁复,却耐得住清寒和孤寂。山坡,高岗,墙角,梅花凝于虬干劲枝,庄重而内敛地开着,经霜愈艳、遇雪愈香,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苦难中脱颖而出,缘自清高的品性、不屈的信念、执著的追求。所以,文人诗客把梅花的气质移入人的精神中,如南宋诗人卢梅坡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北宋诗人林逋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明朝文人钱谦益有“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花有格,人有品,以梅花借代人格,用琴音倾诉心音。而“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梅花三弄》曲调悠扬,轻快透澈,以古琴旷古超然的声音来演绎梅花的脱俗气质,实为绝配。

现今影响最大的曲谱是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中所载的琴箫合谱,以及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编,1868年刊本)。前者以节奏规整见长,后者则较自由,特别是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1972年,此曲再经改革,保留原作音调,由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毛泽东诗词《咏梅》的主题。全曲将梅花之美、梅花之傲描摹得淋漓尽致,而曲后的志趣更显豁达明亮。

要弹好这首曲子,涉及到的古琴技法相当多,而且节奏疾徐及细部的处理都十分关键。最重要的还在于演奏者的文化内涵和人格修养也会影响其演奏的音乐意境,高尚者所奏之音必是清雅脱俗的,而卑劣者所奏之音一定是喑哑恶浊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梅花三弄》正是中国士人清雅气质的典型表现。

热点内容
七夕情人节pop海报 发布:2025-07-18 14:00:54 浏览:988
昌邑盆景基地 发布:2025-07-18 13:56:27 浏览:858
贵州花卉种植 发布:2025-07-18 13:44:03 浏览:134
迷雾泡泡玫瑰 发布:2025-07-18 13:43:57 浏览:191
七夕风俗由来 发布:2025-07-18 13:23:34 浏览:763
绿城百合学区 发布:2025-07-18 13:23:32 浏览:938
幽兰盆栽 发布:2025-07-18 13:19:24 浏览:811
盆栽符号 发布:2025-07-18 13:17:32 浏览:784
郭石夫画梅花 发布:2025-07-18 13:17:24 浏览:860
绿植盆栽大型图片 发布:2025-07-18 13:10:17 浏览: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