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梅花印
Ⅰ 从宋代开始,世人都甚爱梅花吗
梅,「独天下而春」,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此为梅之「元亨利贞」四德。梅开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
早期,人们对梅花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实用性上。如殷商文献《书经·说命》中有“若做和羹,尔惟盐梅”。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出现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们称梅为“嘉卉”已反映出对梅花的欣赏态度。晋代的清商曲辞《梅花落》中,开始描述“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感叹春光易逝。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以前,咏梅诗数量不是很多,但可见人们已从物质的实用性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时期,由于当时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的安定民生发展,梅花的栽培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种梅咏梅活动逐渐升温,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咏梅作品大量涌现。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咏梅绝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咏梅诗人,以不同的心态和审美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咏梅佳句。
宋、元时代,梅花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文化上,梅诗、梅文、梅书、梅画纷纷问世,其作品之多为历朝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由于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赏梅景观的引导效应,使喜梅、植梅、赏梅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梅画作品日渐丰富,涌现出一批擅画梅花的大家,如高僧华光寺长老仲仁、赵佶、杨无咎、马远、赵孟坚等。《全宋诗》中,梅花题材的文学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词》中咏梅词1120多首。
明清两代是梅花文化的发展期,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焦宏、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徐渭、姚涞、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另一方面,书、文、诗、画等文化层面也有新的发展和提升。如在咏梅诗创作上,明清两代也是人才辈出,徐渭、高启、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无论在诗的意境、内涵或是审美观念上都有独到的创新成就。在绘画创作上“扬州八怪”等,尤以金农、李方膺为代表建树起座座咏梅画梅的高峰。
辛.亥.革.命以后,创作的咏梅诗词和绘画作品,是空前的,数量上已无法统计。特别是毛.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以伟大的革.命情怀和气概,写下了不朽的咏梅诗篇,成为梅花文化中的新气象、新亮点。从近现代的梅画作品看,一大批名家高手涉足梅花题材,他们注重在继承传统中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他们更注重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学术性、观赏性;他们更注重表现梅花的精神品格和时代精神,用作品来感染人、打动人;他们更注重以自然、自由的心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创作出适应多元化审美需求的梅花作品。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有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董寿平、关山月、于希宁等。他们运用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对梅花精神的独特感悟,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不同风格面貌的梅花作品。这个时期的梅花作品,有的突出了诗、书、画、印相统一的整体美感;有的更加强调中国画水墨精神,以大写意的笔法表现梅花的神韵;还有的善于借鉴西画中交点透视、光影效果以增强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正是凭着这种创新意识,使梅画艺术园地更加灿烂夺目。
Ⅱ 古代女子喜欢在额头眉心处绘上象梅花印似的图纹.比如杨贵妃.想知道那个类似于梅花印的东西确切的叫什么
叫梅花妆,是一位公主,一日在梅花树下休息,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结果拂之不去,众以为奇。后宫女皆仿效,画梅花为饰。那个公主叫什么名字我忘了,只记得这个典故,不好意思。
Ⅲ 梅花(宋)卢梅坡《雪梅》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本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惯咏之物,但如果离了雪的烘托,则没了生机,没了神韵。梅因雪灵,雪因梅俏,他们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共同迎接绚丽的春天。
“梅花欢喜漫天雪”,伟人毛泽东以前所未有的格调和时代精神,为梅花创造一种空灵淡远而又热烈绚美的意境,豁然拓开了一个“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境界,显然就胜卢诗一筹,写出了梅因雪活,梅因雪威的极致,写出了梅雪相依的交融! 试想,洁白的雪花漫天飞舞,世界粉妆玉琢,一点梅心相印远,一段梅香暗自飘,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呀!
[赏析、解释]
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咏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是写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香气飘散,给人以一种春天不久要来临的感觉;而白雪几经降落,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未肯降”即不肯认输。
“骚人搁笔费平章”,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骚人”,即诗人:“搁”,放下:“平章”,评论。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差一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差”讲。
三、四句意思:(看来)梅花在白的俏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骚人搁笔费平章”的难题,作者轻轻巧巧一笔即“盖棺”——其实是既“盖”又未“盖”,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啊!
对于咏物言志的诗,我们要从物中获得启示,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即“由此及彼”)。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Ⅳ 梅花你对梅花这首诗有什么样的印象
《梅花》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五言绝句。从字面上看,诗人是在描写梅花,赞美梅花可贵的品性,而实际上却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在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比喻像诗人自己一样处于艰难、不好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品德、主张正义的那些人。
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4)宋代梅花印扩展阅读: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而反对者谤议不断,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
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因此写下此诗。
Ⅳ 宋代金银器的器型是什么样的
江苏省南京幕府山宋墓发现的鸡心形、蝌蚪形金饰,龙凤、团龙、如意金簪和金丝栉背,都以其小巧玲珑的形制显示出造型工艺技巧的高超。
这时,同一种金银器皿的造型还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制,如杯、盏就有五曲梅花形、六曲秋葵形、八曲方口四瓣花形、十二曲六角栀子花形、八角形及荷叶形、蕉叶形、重瓣菊花形、桃形、柿形、瓜棱形与柳斗形等。如江苏省溧阳平桥发现的宋代鎏金覆瓣莲花式银盏,即分作单瓣、重瓣和复瓣型3种。该盏通高5.3厘米,口径9厘米,重6.5克,鎏金。
直口平唇,弧圆腹,喇叭形圈足。口沿外錾刻一周花蕊纹,盏体锤揲出外突的覆莲瓣,圈足錾刻重瓣覆莲及联珠纹。盏内底心锤出隐起莲蓬,含莲子13枚,周刻花蕊纹两周。整盏纹饰犹如一朵怒放的莲花,具有古朴清雅的风格。
盘除圆形外,还有海棠形、五瓣梅花形、六瓣菱花形、重瓣菊花形及八角形和四角如意云头形。盒也有圆形、八瓣花形、八棱菱花形、十二曲花瓣形与三十二曲花瓣形等多种。
宋代有大量仿古青铜礼器形制的银器,如江苏省溧阳平桥发现的双兽首耳乳钉纹鎏金夹层银盏和江西省乐安窖藏的乳钉纹凸花银杯等,为使其外观具有铜器的浑厚凝重感,而采用了前所未见的夹层合成法制作,表现出灵活多变的加工技巧。
双兽首耳乳钉纹鎏金夹层银盏口径8.7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7.1厘米,重178克。直颈,侈口,圆鼓腹,圈足,双兽首耳,风格浑厚凝重,盏内外壁为夹层,盏内素面,颈外饰两周雷纹,腹部为雷纹地斜方格乳钉纹,兽首耳正面作雷纹地乳钉纹,圈足下部有一道雷纹。
宋代金银器的装饰工艺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的传统。装饰花纹多按照器物造型构图,并采用新兴的立体装饰、浮雕形凸花工艺和镂雕为主的装饰技法,将器型与纹饰结合成完美和谐的整体,使器物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如河北省定州塔基发现的宋代缠龙银瓶和银塔,龙的形象栩栩如生。
江苏省溧阳平桥窖藏的宋代蟠桃鎏金银盏采用立体装饰,于半桃体形的盏口沿上焊接出形态逼真的枝叶,既为装饰又是把手,还在盏内底压印有“寿比蟠桃”4字,将器型、纹饰、实用及寓意融为一体。
五曲梅花鎏金银盏,是1981年在此出土。其口径9.4厘米,底径4.4厘米,高4.8厘米,重61.5克。银盏敞口,呈五曲梅花形,深腹;五曲花口圈足,外侈。盏内壁每一花瓣区间刻有形态各异的折枝梅,底心凸饰梅花一朵;圈足边饰几何纹带;凡文饰处均鎏金。
银盏为酒具。使用贵重的银质酒器,在宋代官府及民间上层社会中十分流行。宴席上摆上一套银餐具,其豪华气派更能增添宴会气氛。这件五曲梅花鎏金银盏造型别致,文饰精美,造型和装饰图案融为一体,恰似一朵盛开的梅花。
一同在此出土的还有六曲秋葵花鎏金银盏、八曲菱花鎏金银盏和十二曲六角栀子花鎏金银盏。银盏制作工艺采取了锤击、刻、焊接等方法,表现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六曲秋葵花鎏金银盏,口径9.8厘米,底径4.2厘米,高5厘米,重62.5克。银盏敞口,深腹,设圈足,腹壁作6片花瓣依次叠边,圈足亦呈六曲花口,外侈。内壁花瓣区间皆刻测视的秋葵一枝,底心凸刻俯视的秋葵花一朵。圈足边饰几何形纹。文饰处鎏金。
此盏造型、图案皆以秋葵为题材,形神兼备,仪态万方,刀法细腻,堪称宋代银器的代表作品。八曲菱花鎏金银盏,口径10.2厘米,底径4.5厘米,高4.6厘米,重61.6克。银盏敞口,口作八曲四瓣花形,深腹,圈足亦作八曲方口四瓣形。盏内菱花壁每曲花瓣上皆刻一株菱花,底心凸刻一朵菱花,圈足边刻几何形纹带。文饰出均鎏金。此盏造型,图案皆以菱花为题材,制作精细,构思奇巧。
十二曲六角栀子花鎏金银盏,口径10厘米,底径4.4厘米,高4.8厘米,重60.9克。银盏敞口,口呈十二曲栀子花形,深腹,圈足亦作十二曲六角栀子花形。盏内壁每曲花瓣内各刻一枚栀子花,底心凸刻一朵栀子花,圈足边刻几何形纹带。文饰出均鎏金。
产生于唐代浮雕形凸花工艺在宋元金银器中已普遍用于器物的主体纹饰,并发展出新的浅、中、高3种凸花形式,多与模压、錾刻、焊接、圆雕等工艺相配合。如安徽六安县嵩寮岩发现的宋代银质鎏金童子花卉托杯,江苏省溧阳平桥窖藏的宋代凸花狮子戏球图及瑞果图等鎏金银盘等,就是同时采用3种凸花工艺与其他技法配合而成的代表作品。镂雕工艺多用作金银饰件和某些器盖或熏炉、盒等的花纹装饰。
在宋代金细工艺中常用龙作为装饰的题材,龙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神物,是传统的吉祥象征,常常装饰在人们的日用物品上。
Ⅵ 宋代雕印的佛教版画出现了什么样的版画形式
宋代雕印的佛教版画中,还出现了经卷中插图或连续插图的版画形式,南宋时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中的连环版画有五十六幅,是宋代的优秀之作。此外宋代版画的代表作还有《六经图》、《列女传》、《梅花喜神谱》、《忘忧清乐集》等。
Ⅶ 北宋赵佶创作的梅花绣眼图是属于工笔花鸟画吗
《梅花绣眼图》,宋代,赵佶,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24.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梅枝瘦内劲,容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绣眼是一类著名的观赏鸟,眼周有白环。常集成小群,飞止于竹林、树丛间,食昆虫与果实。主要分布于
《梅花绣眼图》,宋代,赵佶,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24.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梅枝瘦劲,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绣眼是一类著名的观赏鸟,眼周有白环。常集成小群,飞止于竹林、树丛间,食昆虫与果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性柔驯,鸣声婉转。《梅花绣眼图》虽然景物不多,却颇为优美动人。所绘梅花为宫梅,经过不断剪枝,人工修饰痕迹较重。此种梅的画法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这样的风格趣味为宫廷所好尚,显然代表了皇家的审美意味。所绘梅花为宫梅,宫中的梅花经过不断剪枝,代表了皇家的审美意味。本幅款识:“御笔”、“天下一人”。钤“御书”朱文葫芦形印一方。鉴藏印钤“阿蒙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