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线描
⑴ 中国五大窑
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
1、定窑是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
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 ,所以称其为定窑。
2、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 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 黑瓷及白地黑花瓷。
3、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官窑泛指历代由朝廷督办、专门烧制御用瓷的瓷 窑;狭义的官窑则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 ,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 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4、汝窑在现在洛阳的汝州一带,瓷器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釉色天青,开有细小纹片,通体施釉,底部有用细钉支烧的痕迹。传世的汝窑器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
5、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 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 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⑵ 顺治年间的瓷器有哪些
顺治青花
顺治时的瓷器胎子坚硬细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尘雾状黑点。立器胎体厚重,底足多细砂平底,有的有细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内斜削;圆器胎体轻薄、滑润,底足修成滚圆的泥鳅背,比较高深,几乎没有塌底现象;有的大盘是双圈足或宽圈足。一般器物都有酱口,无论圆器立器,底足都露较高的无釉边。
顺治时纹饰一般很粗犷,满绘器物。有几种纹饰是顺治时所独有的,如常见于炉、罐上的非常粗犷的云龙,龙粗大威武,只露出头、身、尾等几截,其余部分被斑片状云遮挡,好似凶猛的恶龙从浓黑滚滚的云中腾跃而出,其身忽隐忽现。这时也会有崇祯朝式的勾勒轮廓,涂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号”云,常见于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兽,独角兽等;绘于盘、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于庭院或室内,有一定的情节。这几种纹饰一般都画得很满,很粗犷,青花没有层次。除这些本朝特有纹饰以外,常见纹饰还有玉兰怪石、缠枝牡丹、雉鸡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骑麒麟、八仙、布袋和尚、云鹤、博古等。
顺治朝时带官窑款的瓷器很少,有双圈六字两行“大清顺治年制”款及四字两行“顺治年制”款,字体工整。民窑供器多署干支款,一般生活用器多无款,有的署“玉堂佳器”款。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顺治青花瓷署年款的特点:
传世的顺治青花瓷,以民窑器多见,其中在国内的以庙宇中佛前供器,如净水碗、对瓶、香炉为多,也有少量笔筒、盘、碗等物;在国外则是传统的名类出口日用瓷。出口瓷仍沿袭明末的山水加题诗的所谓“画诗”题材。当时的青花瓷很流行题写纪年款,传世所见最早顺治年款是署“顺治丙戌年”(即顺治三年,1646)的青花人物图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顺治五年(1648)、十一年(1654)、十二年(1655)、十五年(1658)、十六年(1659)纪年款的青花器;上海博物馆也藏有有顺治十年、十四年、十七年纪年款的青花器。在顺治十四年(1657)以前的青花瓷题诗;往往用隶体书写,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顺治瓷器鉴赏:
顺治青花人物盘
高5.1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8.5厘米。盘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略高,足内青花写有“玉堂佳器”四字楷书款。白釉闪青,青花泛灰,外壁光素无纹,盘里绘三个和尚席地而坐,两个老和尚身后绘一长方案,案上摆放一香炉在燃烧,其中一老和尚袒胸露乳,手拿一串佛珠,小和尚手捧书卷,周围绘远山、洞石花草和松树纹,空中绘卷云。此盘构图另具一格,人物神态生动。
顺治青花荷花盘
高5厘米、口径21.3厘米、足径8.2厘米。盘敞口,口施酱釉。弧壁,圈足较深,足边带有很重的火石红,足内青花写有“玉堂佳器”四字楷书款,字体遒劲有力,很工整。外壁光素无纹,里沿青花弦纹两周,里心绘有洞石荷花纹,图案右下角用楷书写有“青莲柱石”四字。荷花用工笔手法描画,形象生动,画面安排合理,可算是民窑青花的细品。
顺治青花洞石秋叶纹盘
高4.5厘米、口径20.9厘米、足径8.6厘米。盘敞口,口沿施一周酱釉,弧壁,圈足,足内青花写有“玉堂佳器”四字款。外壁光素无纹,盘心青花一侧绘洞石,另一侧绘秋叶,叶中写有“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顺治青花洞石秋叶纹盘
高4.6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8.9厘米。盘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较深,足内写有“玉堂佳器”四字款。盘心青花一侧绘洞石,另一侧绘秋叶,叶中写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诗。顺治青花叶中题诗句在当时比较常见,如:“红叶传书信,寄于薄情人”,“鸟啼惊梦醒,茶熟故人来”,“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顺治五年青花洞石花卉碗
高5.5厘米、口径16.8厘米、足径6.6厘米。碗敞口,口沿上施一周酱釉,钭壁,圈足,足内白釉无款。外壁光素无纹,白釉泛青,里心用青花绘洞花卉,洞石旁写有“戊子春月百花叁制”八字(1648年),这种随意的洞石花卉在当时民窑青花比较流行。
顺治五年青花山石盘
高3.2、口径11.8、足径5.4厘米。盘敞口,口沿施一周酱釉,圈足,足内白釉无款。外壁光素无纹,盘心青花绘山石花草,右侧空白处书写“戊子春月梓辛轩书”八字(1648年)。
顺治青花花卉一统瓶
高20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6.3厘米。瓶敞口,短颈,筒式腹,砂底内凹,无釉。通体以青花为饰,青花蓝中泛灰,沿下绘蕉叶纹一周,腹部一面绘一方案,案上分别摆放有笔筒、毛笔、花瓶,花瓶内插一束玉兰花,另一面绘鱼缸、花瓶、荷花及假山石。此种构图与明末极为相似,画法上仍晚期遗风。多为民窑产品。
顺治十一年青花云龙纹带座净水碗
碗高14.5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7.1厘米;座高20.9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13厘米。此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净水碗敞口,口沿施酱釉,圆腹下收,平底略高,底露胎无釉;碗座短颈,溜肩,近底处微外撇,平底无釉露胎。腹部绘一对腾飞的行龙,龙头之间楷书“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另一面楷书,“弟子,蒋文煜供奉,甲午(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仲秋吉旦”13字。研究会座颈部绘四组折枝花,外壁绘“十”字形云,近底绘江芽海水山石纹。带座净水碗在明末清初的青花瓷器中比较常见,多是庙宇供器。此器底座比明代的高,并且有明确纪年,极为珍贵。
顺治青花芙蓉诗句笔筒
高14.8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7.8厘米。笔筒口沿施酱釉,筒式腹,砂底内凹无釉。白釉泛青,青花鲜艳,腹部一面绘芙蓉花,一面绘洞石,两组图案间写有诗句两首“业桂苍苍芙蓉凝凝,只尺千峰神游暮里”、“宠交嫩绿穿浓凝,晕染深红间浅红。”此器诗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并茂,装饰尤为清雅。
顺治十六年青花象纹罐
高15.5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7.6厘米。罐直口,短颈,溜肩,近底微外撇,平底无露胎。以青花为饰,青花泛灰色。颈部绘竹叶及朵花各两组,腹部一面绘马,一面绘大象和洞石花卉,周围衬以翠竹、栏杆,空间写有己亥年孟夏月□台郡张造(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近底绘变形蕉叶纹。以大象做青花瓷器的装饰,在当时还不多见,象温和柔顺,安详端庄,为我国传统的吉祥物,多表达人民大众祈盼太平盛世的心愿。
顺治青花花鸟撇口笔筒
高22.8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15.5厘米。笔筒撇口,深腹,平底无釉,底边有火石红,白釉泛青,纹饰分三部分描画,上部一面绘洞石兰花,兰花盛开留白边,花上落有一只小麻雀,另一面绘翠竹,空中飞有两只小鸟,远处绘太阳;中部凸起一周绘八组朵花;下部绘蕉叶纹一周。此器胎体厚重,图案布局欢快优美,纹饰清雅,青花发色艳丽,有深浅浓淡的层次变化。
顺治青花三秋鱼缸
高16.7厘米、口径19.6厘米、足径9.6厘米。缸胎厚重,唇口,深腹,圈足,足内有青花“大清顺治年制”六字楷书款。足边光滑细腻。以青花为饰,青花蓝中泛灰,腹部画有四组纹饰,一组绘双犄牡丹花,一组绘菊花,一组绘蕉叶,一组绘芙蓉花。纹饰布局简单疏朗,清新悦目,并且写有本朝官款,字体遒颈有力,十分珍贵。
顺治青花麒麟大盘
高8.4厘米、口径35.4厘米、足径18.5厘米。盘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足内青花双圈“玉堂佳器”四字篆书款。通体白釉泛青,胎体厚重,外壁光素无纹,盘里绘一只硕大麒麟,身后为蕉叶,周围绘洞石、花草纹,麒麟传说中的仁兽,是所谓的“四灵”之一,虽然形象凶猛,但人们以麒麟喻仁厚贤德,为中国吉祥物。在顺治青花瓷器中应用十分广泛,常常是与蕉叶组合描绘在一起。
顺治十五年青花人物大盘
高7.2厘米、口径34.2厘米、足径15.8厘米。盘形硕大,胎体厚重。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足内青花双圈“玉堂佳器”四字篆书款。白釉闪青,盘内青花绘加官图,院中绘有官人、侍从、卫兵及差人,四个人物服饰各异形象鲜明,周围衬以楼阁、洞石、栏杆、蕉叶、花草、卷云和远山,盘中空白处写有“戊戌冬月”(顺治十五年,即公元1658年)赠子墉贤契,鲁溪王瑛定制送给友人的馈赠品,由于带有明确的纪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顺治青花八仙祝寿盘
高8.4厘米、口径35.5厘米、足径17.5厘米。盘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足墙上宽下窄,足内青花双圈篆书“玉堂佳器”四字款。双圈很大、字小。青花艳丽有晕散。盘里绘八仙祝寿,山上一老寿星,身前点一香炉,身后卧有一只小花鹿,山下绘八位仙人,仙人们有的手拿寿光、有的拿灵芝、有的吹笛子、有的高举葫芦等各种宝物。人物姿态各异,空间衬山石、流云、花草、松树纹。八仙祝寿在明、清青花瓷器中大量出现,画法各异,此盘无论是青花发色及画法上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顺治十二年青花领先仙人物盘
高5.1厘米、口径20.9厘米、足径9.4厘米。盘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较高,足内青花双圈“乙未年制”四字篆书款。乙未年,即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盘里绘八仙祝寿,山坡上八位仙人各托宝物恭敬仰望,迎接寿星降临。空白处书有四句七方祝寿诗“□根月窑秀理台,青英红梵闻妍开,泛公结子三千岁,预喜仙游复折来。”外壁青白釉暗刻折枝花果纹。此盘写有干支款,是清初青花瓷器的典型器物。
顺治青花三友一统瓶
高39.8厘米、口径11.4厘米、底径12.8厘米。尊敞口,短颈,筒式腹,平底露胎无釉。白釉泛青,青花艳丽,特别加重表现渲染的艺术效果。颈部绘菊花、竹子、兰草纹、腹部主题图案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空中飞有数支雀鸟。松竹梅是明清青花的常见的装饰题材,表现形式各异,此尊的松竹梅纹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加修饰,随意潇洒,这种画法在民窑青花中很流行。
顺治十五年青花云龙纹花觚
高27.2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7厘米。瓶撇口,口沿施酱釉,腹部细长,足微撇,平底无釉。白釉泛青,瓶身绘一四爪龙翻腾于云火中,龙在云中似隐似现。颈下空白处楷书“江西饶州府浮梁县西乡里仁都伍图信士和程仲麒,喜助中壹副奉,九华山,金刚洞,佛前供奉,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五月十三吉日”47字。画面讲究气势,用笔粗放、生动,龙在云中翻腾转侧,一身三现,这种画法在当时尤为流行。
顺治青花花鸟纹花觚
高45.4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5.4厘米。觚敞口微撇,口沿施酱釉,筒式腹,腹训凸起一周,近底微外撇,平底无釉。白釉泛青,青花艳丽,有深浅浓淡的变化,外壁纹饰共有三层上层主题图案绘松竹梅三友图,空中飞有两只翠鸟,中层绘洞石、石榴和花卉纹,下层绘蕉叶纹一周。这种花觚造型在顺治朝十分流行,烧造的比较多,胎体都很厚重,纹饰简单,不繁复,此器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顺治青花荷莲纹花觚
高37.8厘米、口径17.8厘米、底径13.5厘米。觚敞口微撇,口沿施酱釉,筒式腹,腹部凸起一周,砂底无釉。是清初花觚的典型式样。青花蓝中泛灰,外壁纹饰共有三层,上层绘荷莲,水草、洞石花鸟纹,腹部绘洞石三组,下部绘蕉叶纹一周,画面纹饰层次清晰,布局和谐,荷花采用写实手法描绘得十分精细,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顺治青花山水蕉叶纹蒜头瓶
高38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2.5厘米。瓶蒜头口,细长颈,圆腹,圈足,足内白釉无款。通体以青花为饰,青花柔和淡雅,略有晕散。口部绘变形莲瓣及如意头,口下绘变形花卉三组,颈部绘蕉叶,颈下绘卷草边饰一周,腹部主题图案绘山水楼阁,江中绘有小船,船上座有两人垂钓。画面意境幽远,构图优美,用笔似线描,体现了当时匠人们的绘画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从画风看,是顺治青花的晚期产品。
顺治青花人物蒜头瓶
高38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3.8厘米。瓶蒜头口,细长颈,圆腹,宽圈足,足墙厚,足内白釉无款。口沿施酱釉,青花蓝中泛灰。口部绘有两朵牡丹花及一组荷莲纹,口下绘变形莲瓣,颈部亦绘蕉叶一周,蕉叶中心留白边,颈下绘水波边饰。腹部主题图案绘人物故事,一高官身前站一人,双手端一花瓶,瓶中插有三戟,寓意“平升三级”。高官身后分别站有侍卫和仆人,空中飘有流云,空间以山石、花草点缀,是顺治青花人物故事的代表作品。
顺治青花山石花卉盖罐
通高35.5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14.2厘米。罐唇口,口沿施酱釉,短颈,溜肩,平底内凹无釉,底边向里钭削带有火石红。盖圆顶,隆起,宝珠形圆钮,俗称“将军罐”。青花蓝中泛灰,颈绘蕉叶,腹部一面在洞石间绘有六枝牡丹花,其中三朵牡丹花花心呈双犄状。俗称双犄牡丹;另一面绘翠竹和三只雀鸟;盖面绘洞石花卉一周。此器造型端庄古朴,牡丹花画法娴熟,质朴自然,画面明快。
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通高47厘米、口径26.6厘米、底径20.4厘米。罐唇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平底无釉露胎。盖面隆起,顶置宝珠形圆钮。是清顺治将军罐的标准式样。造型雄伟有气魄,胎体厚重坚硬,青花发色蓝中泛灰,釉面白中闪青。颈绘下垂变形蕉叶,腹部一面绘一长犄牡丹和花草纹;另一面绘竹雀纹。盖面绘折枝牡丹花。此罐雉鸡牡丹图描画得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是顺治青花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顺治青花人物虎纹盘
高5.3厘米、口径21.2厘米、足径8.8厘米。盘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略高,足内青花写有“玉堂佳器”四字楷书款。口沿薄至底部逐渐增厚,白釉泛青,青花艳丽,外壁光素无纹,盘内绘三个老和尚席地而坐,一和尚手拿树叶,一和尚手拿佛珠,另一和尚手拿扑扇,身前立一老虎,人物周围衬以山石、松树、花草纹,空中绘流云、月亮,人物姿态各异,形象生动逼真,构图新颖别致。
⑶ 元代丝织纹样的设计特征
散点式是两宋时期的流行排列方式,指一块块面积较小的花卉纹样散点排列组成连续图案。花卉的外轮廓不再拘束在团窠的形态里面,而是各种自由的姿态。笔者参与分析鉴定的南京长干寺遗址地宫出土的北宋纺织品中就有不少散搭花的丝织品,如四瓣朵花绫、花卉纹绞经纱(图1)等,后者纹样为两花左右对称成一组的折枝菊花,成散点排列,摇曳生姿。类似的排列在黑龙江阿城金代齐国王墓出土的绿地折枝梅织锦绢绵裙面料、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折枝梅花绮、星点折枝梅花绫上也有反映。
折枝式宋代折枝式构图采用牡丹、芙蓉、山茶等大朵花为主,配以梅花、桃花等小花及叶、蕾等为辅,组成紧簇折枝在画面上均匀布局。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深烟色牡丹海棠花绫(图2)、褐色牡丹芙蓉梅花绫、褐色山茶花罗及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的折枝花绮等多件丝织品,均以折枝大花为主,间饰小花,主花写实,枝叶装饰,虚实得当。
缠枝式缠枝式是以缠枝为基本骨架、以花卉等做主题纹样的排列形式。宋代缠枝花写生风格浓郁,多为四方连续。大花分布均匀,枝条处于次要地位,难以分清骨架和主题纹样的区别。如湖南衡阳何家皂北宋墓出土的黑色缠枝牡丹花纱单衣残片(图3),纹样由两朵盛开的缠枝牡丹组成一花回单元。花纹工整秀丽,叶瓣分明,布局饱满[3]。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的缠枝牡丹花罗、缠枝花绫、缠枝花卉纱等多件丝织品,也皆为此种排列方式。
几何填花式将琐纹、方胜、球路、龟背、曲水等几何纹样与花卉纹样结合穿插是宋代极为流行的锦缎装饰纹样。几何填花式构图有多种形式,有的以花卉为主花,周围格子中巧妙安排几何小花纹,有的以几何图形为骨架,填各种花卉[4]。如八达晕填花,是中心为八面几何形,由向八面延伸的花团网格组成骨架,在骨架中饰以莲花、灵芝、桃子等纹样的形式。从相关文献来看,《清秘藏》所记宋锦中有八花晕锦,《蜀锦谱》中也有八答晕的记载,都应类此。又如毬路填花,是以圆圆相交为基本骨架,在骨架中饰以各类花卉的形式。《蜀锦谱》中记载有花锦盘毬锦、真红雪花毬路锦等名目。再如“落花流水”纹,是在连续的曲水纹上饰以单朵或折枝的梅花、桃花等小型花朵的形式。元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记宋御府名画锦褾所用织锦中,有“紫曲水”一名,并注“俗呼落花流水”[5]。
造型手法与装饰处理特征
写生花宋代丝织花卉纹样造型受画院花鸟写生之风大盛的影响,纹样素材一般直接取源于自然生活中的花卉加以写生变化,似鲜花迎春,摇枝飘叶,栩栩如生。写生花卉在宋代图案中常见有散搭花、折枝花和缠枝花三种形式[6]。前文所述不少出土的丝织品就采用了写生花造型,如南京长干寺遗址地宫的北宋花卉纹绞经纱(图1)、南宋黄升墓的深烟色牡丹海棠花绫(图2)、南宋周瑀墓的缠枝花绫等。写生花写实生动、恬淡自然的风格成为宋代审美意识的典型纹样程式。
复合花从出土文物来看,两宋时期出现了复合花的大胆创造,即花中有花,叶中有花,显示出设计的别具匠心。如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黄褐色牡丹花心织莲花罗、浅褐色芙蓉叶内织梅花罗(图4),以复瓣的牡丹、芙蓉折枝花为主体,一件在主花花心部位套织莲花、一件在芙蓉叶子上填织梅花。又如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的以两朵大牡丹花为主体的缠枝牡丹花罗,小花穿插枝头,摇曳多姿,叶内填饰梅花折枝,错落有致。这些复合形式的图案主花写实、枝叶装饰、虚实得当,是写实与装饰手法相结合的佳作。
四时花四时花指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多种花卉组成图案,以示完美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7]记载:“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女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福州黄升墓的一件用于被面的深褐色杂花绮(图5),将牡丹、芙蓉、荷花、梅花等不同时节花卉和谐排列成四方连续。另一件用于裤子的褐黄色杂花绮,纹样以牡丹、海棠、梅花等多种穿枝花组成,花纹明朗丰满。江苏常州武进南宋墓和江西德安周氏墓也出土了四时花遍地的花罗织物。
情景花情景花指将花卉与鸟蝶瑞禽等相结合的情景纹样,如婴戏、花鸟等图案。这类图案反映出宋人追求富贵荣华、福禄寿喜、连生贵子等传统思想对丝绸艺术的影响。花卉婴戏题材如湖南衡阳何家皂北宋墓出土的金黄色牡丹莲蓬童子绫(图6),纹样以牡丹、莲蓬为主体,用攀枝童子作陪衬,并以缠枝串通,整个图案布局和谐,线条流畅。穿花动物题材如何家皂北宋墓出土的褐色狮子藤花绫、棕色“富”狮子滚绣球藤花绫、深褐色仙鹤藤花绫等。
文人花将“岁寒三友”———松、竹、梅安排在同一幅丝织纹样中,是宋代丝织纹样文人风格的典型代表。在德安周氏墓和福州黄升墓都有此类题材织物出土。如在黄升墓出土织品中有一件用于夹衣面料的棕黄色纹纬六枚提花缎,满地花枝纹样以松针、竹叶、梅花为主题,以写意的手法表现出植物的结构特点。
色彩特点从传世的纺织品和人物画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宋代花卉纹样丝织品配色深受时代审美思想的影响,总体色彩倾向于清淡柔和、典雅庄重。不喜用鲜艳华丽的饱和色和对比强烈的配色,较多采用深浅不同的茶色、褐色、棕色、绿色、藕色等两种色的调和色,再配上白色图案,呈现淡雅柔和的色彩效果[8-9],与写实化的纹样造型相协调。
宋代丝织花卉纹样在现代丝绸家纺中的设计实践
传统美和时代美的结合是设计产品成熟的标志。将宋代丝织花卉纹样经过适当的变形和改造,应用到现代的家纺设计中,以现代的织造方式呈现出来,既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提高现代纺织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设计主题与定位宋代丝织花卉纹样清新脱俗、洒脱典雅,这种风格正迎合了现代人渴望返璞归真,随心自在的心态。本设计通过运用宋代丝织花卉等纹样元素,结合现代表现手法,展现出庄严中透着活力,典雅中透着时尚的文化风情。设计定位为高端丝绸家纺,织花面料经纬纱线均选用桑蚕丝,采用低纯度的经典颜色为主色调,表现高雅脱俗的古典风格。
图案设计整套家纺的图案设计以花卉纹样为主,从宋代经典的丝织纹样中提取花卉和几何纹等元素,借鉴它的造型规律和特点,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进行创新设计。
主纹样设计运用现代装饰变形技法将宋代织物中的花头进行变形,还将现实中的花卉进行宋代风格的重构,形成适合现代床品的牡丹、月季、茶花等几种花卉形态。同时配上宋代生色折枝花特有的纤巧的枝条,自然写实的叶片,叶盖枝,枝连花,花生叶,形成柔美的花卉纹样。在构图上,舍弃宋代丝织品较均匀式的构图,地部引入现代的不规则条纹骨架,骨架内以“卐”字变形纹满铺,上层以大小不等的圆为纹样框架,在大圆中填入精心设计的宋代风格四时花卉形态,每个圆中的花卉图案各不相同,部分枝条从圆形里延伸出来,穿插于各圆之间,增加联系、填补空隙。主纹样设计稿见图8,主要用于被套、被面等。
辅纹样设计辅纹样图案主要提取主纹样中的一些元素,比如几何形的底纹,经典的花头等,以达到配套呼应的效果。其中辅纹样一(图9)为靠垫的独幅适合纹样。对角处以现代流行的线描花方式,勾勒出宋代经典的牡丹、山茶纹样。两花之间用块面状的波点纹肌理填充,体现出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辅纹样二(图10)为抱枕独幅设计纹样,辅纹样三(图11)主要用于枕头、床单等,皆以“卐”纹变体呼应整体设计。
色彩设计根据2012—2013年中国家纺流行趋势,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家纺产品色彩,一类会运用绚丽鲜艳的色彩,另一类则主要倾向于运用温和的调性。新种类的颜色被不断地开发出来,被设计师大胆地运用到设计中去,而经典的颜色则被在新的图案中重新演绎。本设计选用与宋代丝织品色调相和谐的咖啡色和米色为主色调,搭配如墨绿之类的比较沉稳的颜色,再配以小面积的亮色作为点缀,体现内敛典雅的古典特色。
织造工艺整个产品系列包括四款面料,经线选用[22.2×24.4dtex×1(1/20/22D)厂丝80捻/10cmS×2]68捻/10cmZ(米白色)桑蚕丝,经密为1140根/10cm;纬线选用22.2×24.4dtex(1/20/22D)×3(3/20/22D)桑蚕丝,颜色根据不同设计进行相应选择。选用主纹针数为96000针的电子提花机织造,单造单把吊装造。
组织设计说明主纹样、辅纹样一和辅纹样二面料,为纬二重产品;辅纹样三面料,为单层产品。组织以加强缎纹为主,配合斜纹等组织,表现色彩的不同深浅层次,以主纹样面料为例,做具体说明。主纹样面料甲纬选用咖啡色,乙纬为墨绿色。纹样设计,咖啡色有5个层次,米色2个,绿色2个。最深的咖啡色,仅用甲纬难以达到效果,所以使背衬的墨绿色纱线故意露出来,加深整体颜色,甲纬8枚纬缎背衬乙纬横向的加强四个组织点的8枚加强纬缎;第二层次的选用甲纬12枚纬缎背衬乙纬12枚经缎;第三层次,甲纬横向的加强2个组织点的12枚加强纬缎背衬乙纬12枚经缎;第四层次,甲纬1/5斜纹背衬乙纬6枚经斜纹来表现;最浅的咖啡色,甲纬横向的加强四个组织点的8枚加强纬缎背衬乙纬8枚经缎。米色两个层次,分别选用甲纬8枚经缎背衬乙纬16枚经缎,甲纬12枚经缎变化组织背衬乙纬12枚经缎。绿色两个层次,分别选用乙纬12枚经缎背衬甲纬12枚经缎,乙纬横向加强三个点的12枚变化纬缎背衬甲纬12枚经缎。上机织造下机面料成品由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制织。
款式设计及效果模拟本套丝绸家纺产品由一件被套、两个靠垫、一个抱枕、两个枕头和一件床单组成。款式设计上,以主纹样为被套表面,外围拼接较主纹样地部颜色稍浅的纯色面料。被套内面则用浅咖啡的纯色面料。靠垫以辅纹样一织花面料为主体,图案居中,缘镶滚边。抱枕以辅纹样二织花面料为正面,四角加饰小型盘长流苏。枕头采用拼接方式,以浅咖啡色纯色面料为主体,一侧拼缝辅纹样三织花面料。床单采用与枕头相同的浅咖啡色纯色面料为主体,三边拼缝辅纹样三织花面料。
⑷ 元代的艺术设计史
元青花瓷概述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大体可综合为五大类。
罐类: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种,连盖通常可高达60厘米以上。小罐,包括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体高一般为7~8厘米;还有鼓式盖罐。八棱器为元时创新品种。
瓶类:有梅瓶、玉壶春瓶、蒜头瓶、兽耳瓶、戟耳瓶,另有富时代特色的四系扁瓶及塔式盖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壶春瓶多见。梅瓶附盖,盖内有一管状子口,与瓶口牢牢套住。
壶类:见于著录的主要有3种,分别是凤流壶、梨式壶、执壶,均制作精巧。
碗类:大致分两种,一种为高足碗(有敞口、敛口),一种为大碗,口径达40厘米以上。高足杯体形较小,高仅为10厘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称。大碗口径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
盘类:有大盘(口径45厘米以上)、中盘(口径一般为30厘米左右)、小盘(口径15厘米左右)。折沿花口形多见。
此外,还有鼎、水盂、香炉、观音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壶春瓶、罐、梅瓶和大盘五种造型为最多。
总之元青花瓷器造型既有恢弘雄伟的大器,又有秀美灵巧的小器,不论何种器型均形态优美,古朴端庄。
元青花瓷的纹饰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装饰技法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构图方法大致可分为饱满和疏朗两类。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元青花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疏朗形式的装饰,讲究无论是圆、琢器的青花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的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全瓶绘一条龙盘绕器身,画面简洁,给人以龙在无垠空间中自由飞腾之感,视觉效果极好。另一种疏朗纹饰是写实或写意的瓷画,画面较开阔。再有一些民间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纹饰就更为疏简豪放,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一气呵成,别具一格。元青花的纹饰中有几种较为规范,从而形成了元代纹饰的特色:
1、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常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3、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
4、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
6、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
7、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
纹饰题材(一)主体纹饰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二)辅助纹饰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这种差别在辅助纹上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佐证。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应用于大盘的边沿、盘内纹饰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边沿采用波浪纹的大盘一般为菱边。
波浪纹由浪纹和波纹两部分组成。元青花上的浪纹以轻重变化的粗线勾勒,形状如“佛手”,如棕榈叶又如姜芽,称姜芽海水。波纹以极细密的线条画成,放射状或旋涡状,后者如人的指纹。浪与波之间有留白以增加空间感。有些波浪纹中加绘简笔朵花。
模印的花卉纹饰带有些以波纹衬地,作为相邻的波浪纹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纹已简化,浪纹用细线双勾中空,有的加绘细小圆圈以示浪花。波纹粗而疏,层层叠叠,汹涌起伏。已不见指纹状的旋涡。
2、变体莲瓣
莲瓣分写实性质的和抽象性质的,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覆之别,应用很广。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由外粗内细双框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双勾后填色或粗线画成。粗线画成的分两笔,均从中间起笔。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以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明初变体莲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圆柔,莲瓣内图案简单,有宝相花、旋涡纹等。
3、回纹
元青花上的回纹源自青铜器的云雷纹。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从外到内一般为套叠两框,也见单框。有变形回纹,笔画简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纹两个一组,笔画相连,借用一条边线。明初回纹的另一种画法是整个饰带一笔完成,从外向里画后再逆向画出,开始第二个单位。
4、卷草纹
元青花上的卷草纹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无中心波谷曲线,明初卷草纹先画一中心波谷曲线,在上伸发卷草纹,明中期起,有不画中心波谷曲线的卷草纹。
5、钱纹
元青花上的钱纹饰于盘沿口和瓶口等处,有整钱组成的装饰带,也有半钱交叉组成的饰带。钱纹以外圆内方为基本造型,有种种变化。有些钱纹中的方穿画成菱形,菱形每边加一点,如菱形饰带画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边各有一点。
7、蕉叶
元青花上的蕉叶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叶的中茎画至叶尖,一笔画成或两笔画成后填色。叶的边沿用细线勾勒后填色。叶脉细线勾勒。有单层和前后双层两种画法。
明初蕉叶纹中茎用两条平细线画至叶尖,不填色,永乐起叶的中茎已不到叶尖。叶纹细密如鱼骨。叶边如锯齿般尖细,轮廓线用复笔加粗。一般为前后双层画法。
8、如意云头
元青花上的如意云头为中间粗两边细的三条线画成,二阶,三阶,四阶均有。云头内纹饰稠密丰满,有细小的花卉纹、海水纹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画动物纹。
元青花如意云头有数种装饰方法:
(1)饰于器物上部的云头下垂(称云肩),饰于器物下部的云头上伸。一般由3个,4个或6个云头组成。
(2)饰于大盘盘心一周,云头向盘心伸展,云头间不相连,由6个三阶云头对称组成。
(3)由两个云头对接或4个云头相接组成“开光”,前者用于瓶腹,后者用于盘心。
明初如意云头以外粗内细的双勾线画成。云头间以简单的弧线相连而不用反向云头。云头缩小或大小相间分布。云头内绘简单图案,或折枝花或叶脉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单个云头开光的装饰方法。
除上述纹样外,元青花的辅助纹饰还有鱼鳞纹、云纹、旋涡纹、三角带纹等形式。
⑸ 元青花瓷的纹饰知识
认真学过历史课本的我们都知道,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我们在电视上通过一些鉴宝的栏目,对青花瓷的认识和价值也有初步了解,并且,对元代的青花瓷在市场上的价格也是惊叹。当然,通过电视或者书面资料,我们看到的青花瓷外观漂亮,色彩艳丽,优雅,风格不一。用料细腻均匀,瓶身的花纹和图饰更是让人称赞不绝。那么,小编来为你仔细介绍一下,元青花瓷的纹饰吧。

元青花瓷的纹饰知识
(一)装饰技法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二)构图方法
大致可分为饱满和疏朗两类。
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元青花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三)纹饰题材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瓷的纹饰题材
主体纹饰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辅助纹饰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这种差别在辅助纹上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佐证。
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边各有一点。
蕉叶
元青花上的蕉叶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叶的中茎画至叶尖,一笔画成或两笔画成后填色。叶的边沿用细线勾勒后填色。叶脉细线勾勒。有单层和前后双层两种画法。
明初蕉叶纹中茎用两条平细线画至叶尖,不填色,永乐起叶的中茎已不到叶尖。叶纹细密如鱼骨。叶边如锯齿般尖细,轮廓线用复笔加粗。一般为前后双层画法。
当然,元代青花瓷的纹饰不仅仅上述介绍的那么简单。作为青花瓷的盛行时期,无论是工艺还是技法都是达到了巅峰,以至于现在的生产都无法超越古人对元代青花瓷的智慧。在了解元青花瓷的纹饰后,我们可以去博物馆或者有青花瓷的展厅去好好观赏真品实物,想必一定会佩服元青花瓷的精彩,不只是纹饰方面的称赞,并且不同的纹饰具有不同的寓意在里面。
以上就是有关元青花瓷的纹饰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