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光梅花
A. 徐枯石的生平简介
1927年在北平弘达学院读高中,193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教授是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王雪涛、王梦白、颜伯龙、王青芳、张牧野、侯子步等人。在三年的学习期间,深得齐白石、李苦禅大师的青睐,并为其更名为:徐枯石。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山东开始抗日救国工作。曾任鲁中公学、泰南中学、干部学校教师,从事统战与教育宣传工作。解放后,被调往济南成通纱厂(国棉四厂)从事职工业余教育工作。期间在济南与于希宁等人创立了山东国画研究会,推动了山东书画事业的发展。六十年代被打成右派回到原籍新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予以平反,被山东省委统战部安排到泰安定居。任泰安市政协、泰安市老年活动中心文联美术家协会特邀顾问,泰山书画院艺术顾问等职。
当国画家戴林教授就任于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国徽设计的参与者张仃大师红遍海内外时,那位曾在三十年代毕业后执教于北平北华美专的老同学徐枯石却默默无闻,或许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轨迹。相信每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历史终究会还以公正,徐老对绘画艺术的贡献——“八十变法”,必定会对后来的美术爱好者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纵观枯石先生的作品,内容充满了清新脱俗,宁静淡雅,他笔下的草木花鸟雅俗共赏。其“雅”,表现在透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态度,充满了人生的乐观、豁达,折射出健康、向上的力量,赋予人们一种不屈的意识,坚强的意志。其“俗”,表现在更接近于生活,更贴近于实际,业内业外人士见其作品,都十分喜爱,似乎是原生态再现,枯石先生的作品,最忠实的尊重了自然,顺从了自然,他作品中的菊花、竹叶、藤萝、梅花、荷叶、松树、雁来红、牵牛花、牡丹等栩栩如生,难怪他北华美专的老师张丕振(师承齐白石、于非阁、吴镜汀等)曾在一幅合作图中这样写道:“枯石仁弟画荷苗甚佳余补蟹,西河村人”;他作品中的喜鹊、八哥、鸭子、麻雀、燕子、鹤、鹰、鹅、鸡等,特别是雏鸡,更是形象逼真,凡见其作品者,无不为之动容,倍爱有加,特别是孩童,拥有此作,以为自豪。在毛斌、李庆训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徐枯石花鸟画集》中,孙菊生、宗惟成、魏启后、吴休、杨象宪、王培东、郭志光、傅家宝、张志中、霍春阳、何应辉、戴顺智、刘艺、邓远坡、张志民、贾光健、尹沧海等名家名师都给予了枯石先生的作品高度评价,《美术报》的副总编、浙江省美协副秘书长、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画院特聘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平先生更是对徐枯石先生的作品给出了客观、真实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