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梅花杯
A. 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的文化底蕴
康熙帝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巳时诞生。他身上有满洲、蒙古和汉人的三种血缘。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堪称千古一帝者:前有唐太宗,后有康熙帝!
康熙对历代的瓷器很有研究十分欣赏,康熙十九年下令景德镇恢复御窑厂,研制新风格的各种瓷器。康熙二十五年景德镇御窑厂为宫廷烧制一套生活用瓷——“十二花卉纹杯”,第一次把“诗、书、画、印”在同一器皿上并用,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惯称“十二月花神杯”。康熙皇帝十分喜爱,几次南巡都带在身边,他不仅喜欢花神杯瓷器的工艺更喜欢花卉配唐诗的文化意境。
雍正、嘉庆、光绪、民国官窑和民窑对“十二花神杯”均有仿制,尺寸大小稍有不同,“花神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历史品牌,后世仿制的底款也留有“大清康熙年制”字样。每个花杯都被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好者视如珍宝,真正的康熙朝十二花神杯无疑是绝对的无价之宝,是每个瓷器藏家的三大愿望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二战时的日本天皇就是一位超级的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神杯迷,早在1926年,日本政府就成立了搜罗亚洲国家珍贵文物的“东方史馆”,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东方史馆就曾经特意的在华夏收集过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神杯,日本把收集到的花神杯按照每一月的杯子分批藏在各个物资据点,1945年日本战败,日军大部队仓促撤退,有的物资地点直接被销毁,有的掩埋了下来,有的仓促运走,有人查过日军退走的这些船只,其中在关于阿波丸号的档案中,有这样一这张于1977年分发的内部油印资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资料上记载着:据确实报告反映,阿波丸号里面装有元青花,花神杯,铜鼎,玉器珠宝等工艺品、艺术制品和贵重物品,这些都是在战争期间,日本占领中国之后,从华夏偷运出去的……
根据对种种情报的考证与推测,日本人把从华夏收集而来的康熙朝青花五彩十二月花神杯中的八月桂花杯,有可能就在这艘叫做阿波丸号的船上!只是该船行至华夏福建省牛山岛以东海域,被正在该海域巡航的美军潜水舰“皇后鱼号”发现,遭到数枚鱼雷袭击,3分钟后迅速沉没。除1人外,2009名乘客、船员以及船上装载的40吨黄金、12吨白金、40箱左右的珠宝和文物、3000吨锡锭、3000吨橡胶以及数千吨大米,全部沉入海底。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该时期的诗词把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等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唐诗在历朝历代无不深受推崇。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彭定求、沈三曾、中讷等十人奉敕编纂《全唐诗》,以明朝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清初季振宜的《唐诗》两书为底本增订而成,共收集二千二百余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唐诗,成为史无前例的唐诗全集。在康熙花神杯所用十二首咏花诗词全部引用《全唐诗》或同时期的诗词。
一月水仙花: 春风弄玉来清书,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迎春花: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三月桃花: 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
四月牡丹: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五月石榴: 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六月荷花: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兰花: 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八月桂花: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九月菊花: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十月芙蓉花: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十一月月季花: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
十二月梅花: 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花是天地灵秀之所钟,美的化身,赏花,在于悦其姿色而知其神骨,如此方能遨游在每一种花的独特韵味中,而深得其中情趣。如古人所言:“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弄妆,杏娇疏丽,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肤,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皆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
花的独特性情便在这清、幽、雅、丽之间,一览无遗,成为赏花者美好的心灵享受。
花因季节、时节地势的不同而与人不同的气质与美感。所谓“冷艳清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是梅花的美;“锦烂重阳节到时,繁华梦里傲霜枝”是菊花的美;“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是兰花的美。自古至今,许多骚人墨客都为花写下动人篇章,在这些艺术作品中,花已经成为一种心的向往与绝美的精神境界,深深的美化人们的心。
爱花惜花之人,自然也为百花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因此,在中国百花各有其花神,也各拥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一月:水仙花
水仙:十二月才开花,一年一度,《瓶史》称它为花中雅客。
花神:宓妃。古代常提到洛水和洛神,“偶向残冬遇洛神,孤情只道立先春:”,“江妃方欲凌波去,汉女初从解佩归”,“风流谁是陈思客,想象当年洛水人”。这些诗中提及的“洛神”、“江妃”、“洛水人”,都是指洛水之神宓妃。后人遂把水仙花喻为神话中的水中仙子宓妃。
二月:玉兰花
玉兰花:玉兰花放杏花肥。老梅枝头黄鹂语,晓阁庭前紫燕飞。因为早春二三月开花,故名迎春花,被称为“春天的使者”。
花神:杨贵妃。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三月:桃花
桃花:桃花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开放,风姿娇媚,烂漫芬菲。
花神:息夫人。春秋时代楚国息侯的夫人,息侯在一场政变中,被楚文王所灭。楚文王贪图息夫人的美色意欲强娶,息夫人不肯,乘机偷出宫去找息侯,息侯自杀,息夫人也随之殉情。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三月,楚人感念息夫人的坚贞,就立伺祭拜,也称她为桃花神。
四月:牡丹花
牡丹:人称花中贵主,位居群芳之冠,雍容华贵,茂盛美艳,有国色天香之誉。
花神:丽娟。西汉武帝所幸宫人。玉肌柔软,吹气如兰,尝于芝兰殿旁歌《回风》之曲,庭中树花为之翻落,是谓“曲庭飞花”。
五月:石榴花
石榴:在初夏盛开,花色红艳华美,果实甘香可口。
花神:卫子夫。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原是平阳侯曹寿和平阳公主的讴者,后汉武帝到访平阳公主家时临幸了她,并把她和卫青一同带入宫中。
六月:荷花
荷花:仲夏时节开放,在篮天碧水间亭亭玉立,清新淡雅,芳华内蕴,有花中君子的美誉,因此与佛家有缘,各种佛与菩萨多被描绘成坐在连花座中的形象,体现了不受尘世连累超逸脱俗的意味。
花神:西施。中国四大美女之首。原名施夷光,诸暨苎萝山下苎萝村之浣纱女,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吴亡后西施随范蠡驾扁舟泛五湖而去。
七月:兰花
兰花:兰花多生于幽谷,故又有花中幽客之称。芬芳馥郁,香气怡人。
花神:苏小小。生平无详考,相传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前有石碑题曰:钱塘苏小小之墓。“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八月:桂花
桂花:一年四季都会开花,而以八月中秋前后花开最盛,香飘千里,故又得名十里香。
花神:徐贤妃(徐惠)。徐孝德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生五日即能言语。四岁通论语及诗。八岁巳善属文。父孝德曾命拟离骚为小山篇,乃拟作云:“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思;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九月:菊花
菊花:盛开在深秋时节,季秋之月,花有菊黄,《瓶史月表》把他列它为九月花盟主,还把山茶,秋海棠作为它的奴婢。
花神:左贵嫔(左芬)。西晋女文学家,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据出土墓志,字兰芝,芬应作棻,我国最早的女诗人。少好学,善作文。为武帝妃嫔。
十月:芙蓉花
芙蓉又名木莲,因花朵艳如荷花而称木莲。芙蓉属落叶灌木,开在霜降之后。
花神:花蕊夫人。芙蓉花神相传是后蜀国王孟后主的妃子花蕊夫人,她喜欢芙蓉花,孟后主为她在城里城外栽满芙蓉。花蕊夫人还用芙蓉花汁染布,绘制纱帐,称为芙蓉帐。后来,宋朝军队打进后蜀国,花蕊夫人被俘。赵匡胤见花蕊夫人十分美丽,就纳为妃子。相传,夜深人静时,花蕊夫人经常取出孟后主的画像,对像流泪诉说思念之情。赵匡胤发现后,一箭将其射死,鲜血染红了庭院中的芙蓉花。从此,人们尊称她为芙蓉花神。
十一月:月季花
月季:又明长春花,月月红,每月都会开花,一年四季不间断。即使在寒冬时节,草木萧索,百花凋零,月季仍然开放。
花神:王昭君(王名嫱)。南郡秭归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传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自此一直无缘君面。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十二月:梅花
梅花:开在隆冬时节,孤洁清高,有花中清客之誉,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
花神:寿阳公主。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躺卧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这时恰好有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纷纷落下,其中有几朵碰巧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腊梅花样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红蔷薇》诗云“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我国民间流传阴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的生日,自古有“花朝节”,又称“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该节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据说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流行最盛。由于武则天嗜花成癖,从官府到民间都极力仿效,流行花朝节活动。因此,当时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十五花朝节与八月十五中秋节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人们将后两者连称为“花朝月夕”。“花朝节”在清朝康雍隆年间也流行鼎盛,每逢二月十五日宫廷依然保留祭花神和剪彩赏红等传统习俗,并在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等处都建有花神庙。
B. 请问,洪江瓷厂70年代釉下彩手绘梅花成功杯多少钱一个
不值钱的,喜欢就留着收藏
C. 五彩十二花神杯的历史
瓷器中的套具大约在东晋时已经流行,当时按生活习惯和需要,将日用瓷专器中的不同品属种配套组合,如把杯、壶、盏托等作为一组茶具,但当时组合的品种还比较少。
套具日益丰富的时期要数明、清,其中最多的可达二百件一套。十二花神为: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公孙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名徐惠),九月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
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 “大清康熙年制”款
十二月令花神杯分别以水仙、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莲、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和梅花为主题,一花一月,并配以相应诗文装饰,素来即被视为康熙朝官窑瓷器之名品。此杯以十一月 月季花为主题,属花神杯中较为少见的品种。一面绘月季花随风摇曳,红花争艳,一面楷书青花诗文: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尾落“赏”字印章。
D. 清代梅花小酒杯
清代梅花小酒杯居然有种莫名有感觉吗!你说什么时候我才发现你真的没有了、不能在微博晒黑照片是我第一时间给你看不出来就会了……不想说不清楚到底是谁吗、一个人一次吃完晚饭了、这些天在你眼里是那么完美!
E.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的文物简介
高4.9cm,口径6.7cm,足径2.6cm。杯撇口,圈足。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大清康熙年制”双行专六字楷书款。杯胎轻属体薄,色彩清新淡雅,釉面细润洁白。十二月花卉纹杯以12件为一套,按照一年12个月分别在杯上描绘代表各月的花卉,再配以诗句加以赞美。其分别是:一月,水仙,春风弄日来清书,夜月凌波上大堤。二月,玉兰,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三月,桃花,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四月,牡丹,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五月,石榴花,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六月,荷花,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七月,兰花,广殿轻发香,高台远吹吟。八月,桂花,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九月,菊花,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十月,芙蓉,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十一月,月季,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十二月,梅花,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每首诗后均有一方形篆书“赏”字印。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装饰瓷器,体现了古人对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相互借鉴的艺术创作思想。十二月花卉纹杯构思巧妙,风格新颖,使人在品味美酒的同时能感受到美器的韵味。
F. 明代品相好的梅花杯价值多少
看品相、器型、光泽度、人文信息··· ···
一般1000——10000元左右。
起竞价:999 元
G. 梅花图案的杯子
现在麦当劳正在卖那个叫什么优惠卡 会赠送一次印制马克杯的机会 如果你不嫌弃远 去天意批发市场找 一定找的到
H. 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的拍卖纪录
花神杯 康熙花神杯拍卖
(09年—11年) 民国仿制花神杯拍卖 花神杯 康熙花神杯拍卖
(09年—11年) 民国仿制花神杯拍卖 一月水仙杯 09年北京保利拍卖39.1万 11年香港苏富比拍卖215万 09年北京保利拍卖25万 七月兰花杯 11年香港苏富比拍卖188.6万 11年香港苏富比拍卖89万 二月玉兰杯 11年香港苏富比拍卖122.6万 09年中国嘉德拍卖48. 6万 八月桂花杯 … … 三月桃花杯 09年中国嘉德拍卖40.32万
10年北京保利拍卖123.2万 10年北京保利拍卖49.2万 九月菊花杯 10年北京保利拍卖176万 … 四月牡丹杯 09年中国嘉德拍卖39万 … 十月芙蓉花杯 11年香港苏富比拍卖150万 … 五月石榴杯 09年北京保利拍卖31.36万
1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98.2万 09年中国嘉德拍卖23万 十一月月季杯 11年中国嘉德拍卖230万 … 六月荷花杯 10年中国嘉德拍卖134.4万
11年北京保利拍卖322万 1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73万 十二月梅花杯 … …
民间野史
康熙朝的花神杯近代百年时间,都未出现过十二只全套原品,为此业界内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组成过不少“花神杯研究协会”,协会的主要成员是收藏专家和爱好者,他们收集所有历史资料、地方志以及文物档案,研究花神杯的真伪、不同时期仿制花神杯的区别,尤其是寻找遗失的花神杯,走遍了世界各地花巨资从国外购回,但直到现在大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都未聚齐12只花神杯。因此收藏界没少拿出这事说事,每次说起这事的时候,都吵得沸沸扬扬的,众说纷坛,一百个人有一百个说法,谁也拿不出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说法,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知道康熙朝的花神杯根本凑不出成套的,因为八月的桂花杯已经绝迹了,至于为何绝迹了,那就是一个谜团了,越是这样,无疑就越是把康熙朝五彩的花神杯价格吵得越高,吵来吵去的,到了现在,成套的康熙五彩花神杯已经被吵出一个天价了,但天价是天价,迄今为止,却依然没有出现过成套的,以至于,让这个天价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I. 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的外形特征
“十二月花卉纹杯”12件为一套,其外形特点为:撇口、深腹、浅圈足、胎体轻薄、器型专精巧绝伦,造型规整优属美,胎质乳白、器薄如纸、晶莹剔透;其外壁分别用一年十二个月中不同的花卉来装饰,并配以相应的诗句。康熙十二花卉杯上的花卉以水仙花开始,然后以此为迎春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月季花和梅花,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绘画,另一面题诗,诗句出自唐诗。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惯称“十二月花神杯”。它们杯底的款字较小,字体不一,大都不甚工整。规格:口径6.7厘米,足径2.8厘米,高4.9厘米。
J. 大清雍正年小酒杯 是真品吗 市场价多少钱
雍正年间的窑瓷器鉴定
瓷玉墨香(blog.cntv.cn/18805568 )
(1)粉彩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粉彩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胭脂红,其他色彩仍沿用五彩的制作。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粉彩和五彩在制作工艺上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①粉彩制作的特点之一是用“玻璃白”打底,而五彩并不使用“玻璃白”。
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在含铅的玻璃质中,引进“砷”元素,发明了所谓“玻璃白”,它的成分是Pbo(氧化铅)、SiOz(氧化硅)和As2O(氧化砷)。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的主要成分,氧化铅为熔剂,而氧化砷可引起乳浊作用。玻璃白因有砷的乳浊作用而具有不透明的感觉,这一般在粉彩瓷器图案的花朵和人物的衣服上使用。
⑦在绘彩的技法上,五彩用单线平涂法,粉彩则用“渲染法”。其步骤是,依照原先画成的花朵或衣服的轮廓范围,先填上一层玻璃白,由于它不透明,需空出所画笔痕,等于以后,再以色料进行渲染,效果是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例如,雍正粉彩的花朵一般用胭脂红着色,往往在花蕊部分保留的色料最多最厚。从花心到花瓣愈往外,红色洗去得愈多,使色料本身就造成不同层次的立体感,这是五彩单线平涂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③五彩所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彩料,例如其红色是用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等等。粉彩则开始时就用进口的所为“洋彩”,如以黄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羌水红。此外,还用洋绿、洋黄、洋d白、翡翠等进口色料。
④在施彩的方法上,五彩用清水或胶水着色,而粉彩以油料调色。油彩的运用是制瓷史上一大改革。
⑤五彩炉火的温度在8000C以上,粉彩则一般在700。C以上,由于它比五彩的烘烧温度较低,瓷器烧成后,其色彩在感觉上比五彩柔软,因此又有“软彩”之称。
在上述这些特点中,粉彩所用的部分彩料是外来的和用油调彩,这两点显然是受西洋的影响,这在上面康熙瓷珐琅彩小节的叙文中已经述及。同时,也要说清楚,粉彩瓷器中并不是所有彩色都是粉彩制作,其中如树木的绿叶及矾红彩的部分等,仍然是五彩的工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珐琅彩瓷器蜕化而来的。由于粉彩的主要彩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因此又有“洋彩”之称。
雍正粉彩多数是在用洁白瓷质的胎及极为纯净的透明釉烧成的白瓷上进行彩绘,因此更能突出它的淡雅柔丽之感。官窑器的制作更为精细,大部盘、碗之类圆器的底足已成滚圆的“泥鳅背”。
雍正粉彩瓷已作为当时上层阶层的日常生活用瓷,因此盘、碗之类的器物最多,此外,常见的有杯、碟、罐、镡、变形的棒槌瓶、六角瓶、灯笼瓶、花觚、笔筒、悬胆瓶、提梁壶等等。
雍正粉彩瓷的图案花纹和青花相比,稍有不同。粉彩瓷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雍正青花中多见的仿宣德青花及传统的缠枝花卉在粉彩中比较少见,但雍正青花中较少的人物故事图,却在粉彩中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即盘、碗的图案花纹从器身到器盖,或从器里到器外壁连续彩绘烧成,一般的过枝大多是桃果、牡丹玉兰等图案。
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民窑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图案标记,以器底绘青花笔、锭和如意,谐言“必定如意”等为突出。
(2)五彩雍正彩瓷虽以粉彩为主流,但雍正初年仍有继承康熙的五彩制作。只是在整个彩瓷中所占比例属极少数。雍正五彩有的风格以仿成化五彩为主,但在器形上有其自己的特色。除初期的康熙风格的器物外,以葫芦瓶、方花盆、笔筒、套杯和盘、碗类器为多见。雍正五彩的图案多数偏于幽雅,除传统的龙、凤纹外,以人物、花草、简笔山水和鱼藻为突出。五彩中官窑器属少数,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民窑器较多,除多数无款外,往往有“澹宁堂藏”之类的堂名款。
(3)斗彩雍正斗彩在康熙制作的基础上,仍有所发展,从传世实物看,他比雍正五彩的数量多得多。雍正斗彩以官窑为主,所见器物有二类:小部分是仿成化斗彩的,如天字罐、鸡缸杯、马蹄杯等,更多的是当时流行的造型,如盘、碗、杯、碟、水盂、灯座、长方花盆、盖碗、夔足椭圆洗和各式瓶等。
雍正斗彩由于多数为官窑器,因此其图案花纹以传统的云、风、缠枝花卉、花果为主。当时突出的图案有所谓的“八蛮进宝”及梵文、梅雀、团龙、团凤、团花、团花寿字及九桃、暗八仙(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蝠鹿(福禄)等。
雍正斗彩在彩绘方面有两种类型:一是传统的斗彩制作,即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另一类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这种新型的斗彩工艺,开创于粉彩盛行的雍正朝。康熙时期没有这一类制作。
雍正斗彩的官窑器大多有年款,一般均为“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其仿成化的器物如鸡缸杯等,有书雍正款的,也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书成化款有的单圈,也有的双圈或双方框。
雍正彩瓷除粉彩、五彩、斗彩外,还有釉上红彩、红绿彩、墨彩、各种色釉描金器、黄地绿彩、黄地红彩等。
(4)珐琅彩 和康熙珐琅彩瓷一样,其瓷胚或白瓷器在景德镇御厂烧成,绘彩和彩烧的工艺在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进行,因此严格讲不属于景德镇窑的制品。
雍正珐琅彩比康熙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康熙时以器物外壁不上釉的半成品,进行满器外壁色地施彩,而雍正珐琅彩则以白地彩绘为主,他改变了康熙时期只绘花枝,有花无鸟的单纯图案,而以花卉翎毛为最多,山水次之,人物最少。这时珐琅彩瓷的特点之一是在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而且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等。
雍正珐琅彩瓷是结合书、诗、画及瓷器工艺的综合艺术品,由于他是宫廷御用的玩赏器物,所见仅碗、盘、花瓶、茶壶等少数小件器,主要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亦有少量收藏,其胎、釉及彩绘制作都是十分精致的。雍正帝特别喜爱蓝彩和墨彩的瓷器,因此这时期的绿彩和墨彩珐琅彩瓷就更为精细,其白瓷都是胎洁釉净,洁白如雪;所绘彩料在雍正六年以前都是进口料,六年以后宫廷已能自制珐琅彩料,但监不能说不再使用进口料。
珐琅彩料从其化学组成方面看,可进一步证实粉彩是由珐琅彩演变而来:
①珐琅彩料中含有砷,传统的五彩不含砷,但粉彩亦含砷。
②珐琅彩中的黄彩是用锑作为呈色剂,传统五彩的黄色,是铁的呈色,但粉彩的黄色则亦为锑的呈色。
③珐琅彩中的胭脂红是用油调施的金红,传统五彩的红色是铁红,但粉彩则亦主要用金红。
此外,有一点情况值得注意,即在珐琅彩料中含有大量硼,而在五彩或粉彩中都不含硼。
雍正珐琅彩瓷大多是“雍正年制”四字楷书蓝料方款。
由于雍正珐琅彩瓷十分名贵,传世有仿品,但仿雍正器较仿乾隆珐琅彩为少。仿品有书“大清雍正年制”款的当然较易识别,至于书蓝料款的除要注意其字体规矩的程度,方栏的格式外,主要视其蓝料的色泽;同时应注意凡瓷胎特别薄的,反而有后仿的可能,尤其是蓝彩和墨彩的制作除了目前收藏于上述各单位的藏品外,流传在外的要特别当心其后仿的可能性。
5.款识
雍正官窑瓷的款,主要是用在青花和粉彩瓷上的“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亦有两行六字双方框款主要用于斗彩器上,但属少数),其次是三行六字篆书款,多数用于颜色釉瓷上。“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极少。“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只用于珐琅彩瓷;“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刻款则多用于仿钧、炉钧釉或茶叶末等的制品。在特别精致的粉彩器或仿木纹釉器上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描金款,那是更属罕见的。凡“清”字写成“清”的,似属雍正初年。
雍正官古器户的民窑器,则大多落各种堂名款,如“正谊书屋”、“浩然堂”、“澹宁堂”、“百一山房”、“望吟阁”、“千松祭用”等等。一般民窑器则有用香炉、灵芝、龙、凤、鹤、团花等各种图案标记的。
6.鉴定要点
雍正瓷主要有下列各点:
①雍正时的器物,除以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
②雍正瓷的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
③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
④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1。
⑤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
⑥仿永乐、宣德青花器有二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料系一笔抹涂,并无永、宣的小笔触痕;二是用加重点料来冒充永乐、宣德的自然黑铁斑。
⑦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