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何处落梅花

何处落梅花

发布时间: 2021-02-26 21:57:31

『壹』 借问梅花何处落下一句是什么

“借问梅花何处落”为唐代诗人高适所写的七言绝句《塞上听吹笛》中的句子。原文: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贰』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一语双关

语双关妙趣来横生言自有尽而意无穷从来都古诗所追求高境界双关手法运用谓举两得箭双雕高适《塞上听吹笛》点上做得极妙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夜满关山
此诗要表达士们思乡情怀诗人故意《梅花落》首思乡曲子分开来写达语双关之妙方面《梅花落》曲音落满整关山让戍边士体味了浓浓乡思;另方面由借问引起人们遐想把《梅花落》笛曲幻化成故乡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怀乡之情谓语双关妙趣无穷

『叁』 借问梅花何处落的概述

“借问梅花何处落”为唐代诗人高适所写的七言绝句《塞上听吹笛》中的句子。

『肆』 借问梅花何处落的介绍

“借问梅花何处落”为出自盛唐时期的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写的七言绝句《塞上听吹笛》中版的一句。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伍』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

这首诗充满了边塞诗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气氛: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内时节了。傍晚时分容,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大地解冻,牧马晚归,暗示着边烽暂息。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风吹一夜满关山”的意境与李白的“散入春风满洛城”相似。但诗中的哀怨凄清之气已被边塞和平宁静的风光冲淡,基调显得开朗壮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诗实景与虚景交融,前两句“雪净”“月明”等景是实写,三四两句妙就妙在将《梅花落》的曲名拆开,营造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片片落梅,一夜之间飘满关山。声色相融,诗句又因设问而出,更是虚之又虚。胡地并无梅花,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园之思。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

『陆』 《塞上听吹笛》中“借问梅花何处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梅花既指(),又把()比

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专一夜之中和色和香属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柒』 借问梅花何处落,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雪净胡天复牧马还,月明制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释文:

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

『捌』 借问梅花何处落终将笛曲什么三字拆开用

(2分)(1)C (1分)(2)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回(如果答哀伤、哀愁得答0.5分) 〔分析: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 小题1:C.“实景”错,应是“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小题2:三四句是写声成象,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玖』 借问梅花何处落如何理解

1此句含思乡的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易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是写将士们的想象。作者将《梅花落》拆用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问之,是虚写。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2 此诗意境开朗壮阔宁静:雪净月明,羌笛戍楼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透着几分宁谧,“风吹一夜满关山”写出了风传笛曲之快、之广,也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拾』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出自唐朝诗人高适的古诗作品《塞上听吹笛》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翻译】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赏析】
《塞上听吹笛》此诗是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写的,当时他在哥舒翰幕府。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热点内容
小栀子花卉 发布:2025-08-24 17:58:38 浏览:612
玫瑰花卡片 发布:2025-08-24 17:53:39 浏览:376
杭州玫瑰之约 发布:2025-08-24 17:53:00 浏览:777
兰花花苞鉴赏 发布:2025-08-24 17:37:21 浏览:272
万宝荷花池 发布:2025-08-24 17:15:35 浏览:885
兰花大树星 发布:2025-08-24 17:15:23 浏览:618
牡丹花单 发布:2025-08-24 17:07:29 浏览:193
情人节男人们都出去过节去了吗 发布:2025-08-24 16:57:54 浏览:933
情人节皮肤出售时间 发布:2025-08-24 16:04:55 浏览:663
花语江湾入手 发布:2025-08-24 15:57:05 浏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