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势梅花桩
❶ 梅花拳五势
梅花拳,又称梅花桩,全名,干支五势梅花桩,分为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可以上网查询一下。。。
❷ 梅花桩不像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桩
梅花五个瓣,梅花桩有大顺拗小败五个姿势,二者相呼应。你看到的少林梅花桩不知道为什么也叫梅花桩,我们练的梅花桩是内家拳
❸ 当梅花桩五势养生功教练需会什么
扎实的功底 与一定的教学经验 其实 如何教人 在跟师父的时候 师父也都有会讲 而且 一般开始学的时候都是老弟子代新弟子 这也是积累经验的阶段
❹ 算命学里的梅花桩是什么意思
为了一些明知没有办法挽救的事情却闷闷不乐。除了白费心思外其实也无济于事回。如果事情已成定局或已经答结束分出胜负了,那就只能看开一点了。光在懊恼的情绪中度过一天,还不如面对现实重新检讨失败原因后好好努力求下次表现。 。
你好,很高兴帮助你
为你解答问题,疑问
祝你生活愉快,幸福
❺ 桩基础采用梅花桩及方格桩布置的区别
桩基础采用梅花桩及方格桩布置的区别是桩位置不同,方格就是每个交叉点布桩,梅花桩每排桩错一桩位布置,方格桩一般用于框架结构,梅花桩一般用于支撑底板。
桩基础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高层建筑中,桩基础应用广泛。
特点:
(1)桩支承于坚硬的(基岩、密实的卵砾石层)或较硬的(硬塑粘性土、中密砂等)持力层,具有很高的竖向单桩承载力或群桩承载力,足以承担高层建筑的全部竖向荷载(包括偏心荷载)。
(2)桩基具有很大的竖向单桩刚度(端承桩)或群刚度(摩擦桩),在自重或相邻荷载影响下,不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并确保建筑物的倾斜不超过允许范围。
(3)凭借巨大的单桩侧向刚度(大直径桩)或群桩基础的侧向刚度及其整体抗倾覆能力,抵御由于风和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与力矩荷载,保证高层建筑的抗倾覆稳定性。
(4)桩身穿过可液化土层而支承于稳定的坚实土层或嵌固于基岩,在地震造成浅部土层液化与震陷的情况下,桩基凭靠深部稳固土层仍具有足够的抗压与抗拔承载力,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定,且不产生过大的沉陷与倾斜。常用的桩型主要有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钻(冲)孔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钢管桩等,其适用条件和要求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均有规定。
❻ 有谁知道梅花桩
就是强身建体的一个运动项目.现在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你想知道是什么,可以去查一查网站.
❼ 梅花桩的步法
梅花桩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两种。1八方步,也称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3种。小八方步是基础步法,运动中便于闪、转、伺机进击。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对付多个对手,快而不乱,进退自如,可取主动之位置,占有利之地形,进退随情,起落随形,变化有法,动静有术。2行步有3法,即摆法、扎法、撤法。
梅花桩的器械练习套路有大刀、大枪十二咱和大杆劈刺法,长柄器械类有戟、枪、棍、槊、党、耙、倒钩矛、梢子杆等;刀剑钩刺类有连环刀、剑、虎头钩、月牙刺等;此外还有流星锤等。
练梅花桩,应该注重5式桩步的静力练习,这有利于练出通身一体的摔打功夫。桩式还有开裆顺胯的特点,以加大髋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灵活性。练梅花桩要求用鼻均匀地做腹式呼吸。经常从事梅花桩练习,对身体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准确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肉和肌群的弹性和力量,增强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南拳也有梅花桩,但怀北方梅花桩、梅花拳不同,它不仅上肢动作多样,而且又较多地采用腿上的动作,所以也称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点、转、沉、挪、解、落、带、进。步法以拖马步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马”,身型注重侧身姿势,术语称“一片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积小,进攻时保持一条线,便于捷进直取。其动作要求虚实分明,交手讲究身躲、闪、带、打,避其锋芒,攻其虚弱,进如暴风邓雨,勇猛敏捷。
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属于昆仑派系。过去梅花拳法是以家传形式在民间流行的,轻易不向外露,直到明末清初时,才在我国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传播开来,并在清末、民国时期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各种武术擂台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梅花拳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内外兼练、形神合一、形气合一,他的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动静有致,无论形神皆有独特风格。
梅花桩在先前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随着习武人的功夫的不断增长,桩也慢慢增高。
❽ 啥是梅花桩
网络转载:应是韩师爷在北京弟子所写。
“梅花拳”简称“梅拳”,因过去练功技击在桩上练习,所以又叫“梅花桩”,全称“干枝五势梅花桩”。后来由于时代变革,栽桩百根以上,造价高,又费事,改为以砖代桩,再后来干脆在地上演练,故又叫“落地干枝梅花拳”。因其师徒关系密切,重于尊师爱徒,师徒如父子,故有“父子拳”之称。
梅花桩拳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梅花拳老师讲:梅花拳创拳于西域昆仑山,系昆仑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种,留有百字圣语为传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击手法。过去,梅花桩是以家传方法在民间沿袭。到了明、清时代才在我国冀、鲁、豫一带逐渐广泛流传开来。由于它有丰富多彩的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并且步法奇巧、瞬息万变,同时以技击为主,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据梅花桩拳师祖祖辈辈师承,梅花拳的一种独特练功方法,即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随着功夫增长,桩子也慢慢加高
在梅花桩基本套路之中,桩步五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是静止的拳势,是训练全身之力和全身之气的主要手段;左右对称的拳势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而行步三法,扎法、撤法、摆法又是练习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灵活多变的步法。它是能使敌人如坠人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树干支,行步三法把桩步五势巧妙地联系起来,交替出现,动静相间,故得名干枝五势梅花桩。
由于时代的变迁,栽桩花费太大,渐渐由在木桩上改在地上练功,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套路风格和招法,故又有“落地干枝五势梅花桩”之称。后来又由后百代第八代的祖师张从富由大架练法改为小架练法,人们讲大架不大、小架不小(指的是拳势的动作姿势),所以目前民间流传的梅花桩中有大架和小架之分。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一年四季春为首,梅花又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朵,真是“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意思是梅花拳历史悠久,经过了风风雨雨,战严寒傲风霜,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因而又用梅花的五个梅瓣象征梅花的五个基本拳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故得名五势梅花拳。
另有一种带有神奇色彩的说法。据说梅花拳创始人住在西域的昆仑山上,那里满山遍野都是梅花,金碧辉煌的灵光宝殿掩映于梅林之中,一派梅园仙境。传说收元老祖下山传授拳法时,漫山间梅花忽铺大道,树上的朵朵梅花对应着世间的每个弟子,故称梅花拳。目前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带有功法特点、纪念特点、地域特点的梅花拳名称的由来就十几种之多。
梅花桩技击分为:上、中、下三盘。上盘:刁、拿、锁、带、勾、搂、抱、打、崩、挑、劈、砸。中盘:沾、粘、连、随、吸、卸、柔、化、推、托、领、带、辗、转、扭、蹭、挨、膀、挤、靠、偎、身,靠、打。下盘:踢、点、截、撞、勾、挂、踩、蹁、跌、扑、滚、翻、前后扫趟,左右撑拨,它打的是“一身之法”。身体的每个部位在技击之中都起作用。
梅花桩技击术中之奥妙莫过于步法—叫乙方步,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别,看敌何方来以何方应之。小八方落三点,中八方落五点大八方为乱点。八方步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若鹄鹰搏兔,静如处女守身,脚随手出,步里藏拳。
梅花拳的功法是内外兼练的,它要求做到外要练形,内要练气,以达到形气合一、内外一体,练至浑元一气的程度才算武功养成。练形,梅花拳称为练“表”,也就是指人体表皮的,有形的、形态的修炼,即俗话讲的“筋、皮、骨”,并把练表称为“外丹”。“外丹”练成,若继续不间断地演练,至练到“心与意心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能气随意发,力随气使,刚柔并济,一气贯穿而达到“气化”的程度,则可谓“内丹”养成,也就是俗话讲的“内练一口气”。梅花拳理认为“内丹”没有不借助于练“外丹”而养成的,梅花拳练“外丹”称作武练,练“内丹”称为文练。“外丹”与“内丹”练成而后与敌人搏斗时便可“行气,与人交手之时,触人肌肤,坚刚莫敌者为形,而深入骨髓截断营卫则在于气”。
五势梅花桩的器械很多,而且多为左右两面相称使用,动作与拳术一样朴实大方,招无空去,艺无空回,进退腾挪,潇洒自如。五虎神钩、膛耙、虎平拐、九环锡仗、棋盘大枪、落子枪、两杆仗、梅花双刀、提戟、文棒、拦马撅、春秋大刀等等,都是梅花桩拳的代表器械。
著名武术家、梅花拳后百代第十六代传人韩其昌先师由河北省将梅花拳传至北京。目前梅花拳在北京已繁衍了五代。他不仅承接了梅花拳收徒严谨的制度,而且注重习武人的天分和习武人的品德操行的考查。常人拜师学艺须人三道门。何为三道门呢?三道门乃是根据习武人的品格、为人以及习武者的悟性、毅力、意志、进境,经门派长者考察,分三次拜师入门。人第一道师门有引师引荐,此前尚须苦练三年基本功和基本套路(拉架子)。经过这个过程的考验,认为习武者为人厚朴、正直、练功,认直刻苦,不畏艰辛,确系可造之材,方允许正式拜师,此为第二道门。其后师傅才授以梅花拳中出神入化的招数及其变化,包括各种兵器、暗器的使用。这时师傅再进一步考察,根据习武者的品德和情操及其武功长进的程度,确定是否准其人第三道门。一旦进此门,便可得窥堂奥,斯时师傅将授以梅花拳之精华。如:秘不示人的步法、身法及其上、中、下三盘打法精奥。入第三道门而后习武者的功夫便可达到上乘。习武者不独研习梅花拳拳法中的气功、技击秘诀,出师前还得通过“打赢拳”和“打攻拳”的实践考验,如能力战过关,始可出师,所以梅花门中有“梅花拳门不收空徒弟”之言。武德不好,不尊敬师长,不认真练功是不可能学艺上身,成为梅花拳真正门人的。
梅花拳派中的运转机制也颇值得称道,其特别重视武德的培养自不待言,习武一旦入门后,便可遍师门派中各位身怀绝学的高人,非独经事一师而足,又派中流传有“,珍珠倒卷帘,徒弟倒把师父传”之言是指如某人习艺有创见、存建树或悟出秘诀、绝技,门派中人不论拳份高低,皆可向其讨教,共同切磋,绝不会有高尊低就之患。正是这种齐心协力,互相提携的敬艺品格和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求道精神,使梅花桩拳道日益恢弘精深,终于成为武林瞩目的一个拳派。
武术作为文化的—部分,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他们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政治上、经济上疯狂地进行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反抗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梅花拳的先祖曾多次引领农民起义。如白莲教首领之一冯克善、义和团首领赵三多,均为梅花拳的传人,而赵三多所领导的一支义和团多为梅花拳的门人。周恩来同志在《北京各界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革命**,这次伟大的运动,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右之一。”可见义和团与梅花拳的爱国主义斗争是值得自豪的。义和拳和梅花挚的历史渊源,也应该被广大群众所了解。
义和拳(义和团)即梅花拳的别称,这一点已得到史学家的一致认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梅花拳和义和拳的源流及相互的关系,我查阅了许多有关历史资料,在印证了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梅花拳即义和拳的同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被当今武术界推为对戳脚拳的形成创立有过杰出作为的近代武术家、农民起义首领之一冯克善原来出自梅花拳门派。
据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上呈钧一份奏折《拿获唐胡子由》所附的《唐恒乐供单》称:“据唐恒乐供: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卖药生理,并不习教。平日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年间有滑县人杨炳,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会打这拳。他是向杨炳学的,齐大壮已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间病故。冯克善是我徒弟,也会拳棒。(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藏《宰机处,录副奏折农**动》卷2392第2号,转引自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劫史论文选》162页)‘这段材料应是完全可信的,因为很难设想一个清廷总督会把一个农民起义首领的讹伪不实的口供呈皇上御览,以此观之,杨炳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
杨炳出生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一个农民家庭,父杨达,祖父杨士兴。杨炳先于“康熙戊子科(公元1508年)中举人”。当他回到家乡时,直隶大名府内黄县儒学教谕石日瑞和儒学训导王希尧亲送刻“剑奇鞭蓉”贺匾,后又被授为武探花“二等侍卫”。他七十一岁时撰写的《习武序》成为梅花拳经典之作之一,显见功力非凡。有些学者。以为杨炳是梅花拳的第一辈,并以为梅花拳术是由他编排研制的,实为不确。因为他们从研究义和拳角度出发而旁及梅花拳,对梅花拳自身的渊源却鲜于论证探究。事实上,梅花拳历史悠久,今日尚健在的老一辈梅花拳高人以及传衍于梅花拳门人中的系谱足证此点;至少杨炳不是梅花拳的开山祖师,恐怕当列为一百余辈的人物。梅花拳之显露于世,名闻于世;实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这个契机。梅花拳历代收徒传艺十分严格,非品格崇高、操行贞洁者不授以精深课业;又因梅花拳一直以家传形式在民间悄悄传衍,故它的名声也不如其他门派那么显赫。然而它特有的艺和德的深厚恢弘的内涵却使此门愈演愈进而长盛不衰,及至杨炳时候已达相当高境界。杨炳后来将拳艺传给齐大壮,齐大壮又传给唐恒乐,唐恒乐又将拳艺传给了冯克善。
唐恒乐传徒甚多,门下弟子武功精绝。据唐恒乐本人讲:“我是滑县东南二十里朱召村人。年六十一岁,长子唐会元,次子唐魑元。我在家开药铺为生练习梅花拳;嘉庆五年正月内,同县的冯克善来要学拳,就拜我为师。……我并末入过教,我是冯克善教拳的师傅不是传教的师傅。”唐恒乐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官府所执,时年62岁,以岁序推之,冯克善当已出师;尽管杨炳只是作为同时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传人已说明梅花拳于斯时斯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以杨炳作为他传衍的梅花拳一脉公开流行于世以后的第十辈高人,那么齐大壮该为第二辈,唐恒乐为第三辈,冯克善则为第四辈。以后门众一直不减,拳风尤炽,代有高人出之,现今之梅花拳高手均可记认。
至于冯克善后来的行踪下落,据刘景山演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戳脚》一书中第二编“戳脚介绍”称;“1813年冀、鲁、豫接合地区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廷镇压后,其领袖之一的冯克善(又名克敏、凯克,河南人)和其部将杨景、唐有义在献县被捕,越狱后化装成少林寺云游僧人隐匿于河北省饶阳一带,经段老绪接待,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深县、蠡县、固安县,几个村庄授艺达二十余年。”
冯克善为何在河北省饶阳、深县、蠡县一带传授的是戳脚拳而不是梅花拳,因为学识尚浅,史有未稽,就不得而知了,姑存罔待考,亦伏待有识之士撰文论证之。
❾ 梅花桩是什么形的
五势梅花桩:里外无形无象,性与虚空相同"不变又能随缘,随缘又能不变
山大梅花桩:动而未形,有无之间的世界
❿ 小架梅花拳五势都要注意什么,怎么站好
梅花桩五势分为“大、顺、拗、小、败”五个姿势,按五行的属性,分属“金、水、木、火、土”;在五脏则分属“肺、肾、肝、心、脾”。
大势要求两腿三七劲,含胸拔肋,一拳平伸,沉肩坠肘,一拳上举于耳后,两拳眼意念相对,意在上方。肺居上焦,在胸腔两侧,主气,司呼吸,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通调全身气血运行。\此势“含胸拔肋”,有助于加强肺的呼吸运动。
顺势要求弓步平膝跨,与地面九十度垂直,两臂前后平伸,拳背微往后摆,挺腰含胸拔背转头,气沉丹田。肾居下焦,腰为肾之府,气归丹田而滋养双肾,肾主纳气,加强呼吸深度。肾藏精,化生元气。元气推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逐渐激发了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拗势要求两臂伸直,一腿内扣,一腿蹬直,脚跟外旋。转动双肋,有助于双肋经络气血运行。肝居中焦,肝经循行“肝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与督脉会于巅”,经气通过肝经,肝受养,肝畅情志,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此势有助于调节血在全身的分布。
小势要求身体呈单重力,一拳平伸,沉肩坠肘,一拳置于耳后上方,胸做含,意在胸中。心居上焦,主血脉,主神志,主宰人体生命活动。\胸为心之所在,意在胸中,加强心经气血运行。
败势要求列身拔肋,两臂伸直,意在脊中,脾居中焦,位于脊中,经气仍畅,脾气受养,脾统血,主运化,脾能运化水谷,此势有助于把食物的精华运输到全身。
五脏之中,心为君主,肺为华盖,脾为后天之本,肝为将军,肾为先天之本,五脏藏精而不泄。梅花桩久练可令五脏调和,阴阳平衡,化生精、气、神,使气旺,精盛,神足。
古人对此有精辟之语:“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保,万两黄金不与人。”又云:“人命在己不在天,保精养气可延年。何须外炼金丹药,梅花五势颐寿丹。”
这五个动作交替变化,就是梅花拳!
另:
大势属金,须涵胸拔背,气敛丹田,静以观动,借劲使劲,或曰顺人之力借人之势也。顺势属水,其变化歌曰:顺势展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手眼身法步等。拗势属木,静势则斜身拗步,动作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截步等又为此势中之得意手也。小势属火,站开其稳如钉,其变化尤多矣,刁拿锁带,踢趟拨缩,勾挂踩蹁,摧腿截腿尤为其特长矣。败势属土,千变万化,以快为其母,败中取胜,是其良技也。
再另:
大势变化
气练丹田站当中,留神细看来人形。
南来顺他向北往,东来顺他向西行。
见劲使劲借他劲,不可争力逆进行。
顺势变化
单鞭伸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
一变昆锤挂裹手,二变豁山锤当先。
三变手眼身法步,四变扫腿带地盘。
拗势变化
拗势伸开似龙形,合肩扣步走西东。
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拗步令人惊。
左翻右转横摆腿,栽捶快捶不留情。
小势变化
小势站稳赛如钉,踢点截撞似猴形。
刁拿锁带靠身肘,勾挂踩蹁步法精。
摧腿劈腿迎风腿,上下变转快如风。
败势变化
败势伸开回头看,左劈右扣随时变。
前后左右撑拔腿,前劐后挑上下翻。
脚打七分手打三,千变万化快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