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青岛茶花种植

青岛茶花种植

发布时间: 2021-02-25 17:20:26

1. 山茶花的产地是哪

主要产地为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州等,但是整个长江流域和专长江流域以南都有分布,属连香港,海南都有不同的原始野生种,山东青岛有分布最北的山茶,名叫耐冬。山茶花原始种和现在栽培种外形基本没变化,只是产地不同,外形才不一样。就像云南山茶花和产自华东地区的山茶花外形非常不一样,但是云南山茶花野生种和栽培种又是差不多的,华东山茶和野生的浙江红山茶等原始种外形也差不多,只是不同品种之间叶形,树形,花型,花色等会有一定小的变化。还有原始种一般多为开单瓣花朵的,栽培种多为花型丰满的半重瓣到重瓣品种,不过很多栽培种都是从野生种中选育而来的。用途很多,山茶的花可以入药,山茶林可以作为防火林带,有些结的种子可以榨油,山茶的木料相当坚硬,有些有优良性状的还能用于山茶花的育种,比如金花茶能促进培育黄色的山茶花,攸县油茶、琉球连蕊茶可以培育带香味的山茶,还有什么花朵繁多但是花小的野生种可培育多花山茶等。希望能帮到你

2. 请青岛的大哥大姐帮帮忙!我的朋友想买 耐冬,就是一种茶花。

南山花鸟鱼虫市场,主茎直径超过3公分的,20年,18000千元
主茎直径超过2公分的,15年,13000千元
多要专给折扣属吧

这种东西没有合理价格,完全看你们怎么谈,多少价位你能接受。

以上请参考。我不是卖家,请不用联系我

3. 耐冬和茶花有什么区别

耐冬,为山东对山茶花的称呼。

青岛崂山上清宫千年古树又名绛雪,隆冬季节,冰封雪飘,绿树红花,红白相映,气傲霜雪,故而得名“耐冬”,“雪里开花到春晓,笑迎枯草吐翠时。”

属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者小乔木,树姿优美,树叶浓茂,四季常青,花色艳红,叶色葱绿,叶形秀丽,于瑞雪飞舞的冬季开花,花开时花瓣鲜红欲滴,花心嫩黄骄人,花期长达半年之久。其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并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是青岛市的市花。

4. 耐冬为什么是青岛市花

1988年3月8日,青岛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召开,会议确定雪松为青岛市市树,耐冬、月季为市花。雪松终年常绿,苍翠挺拔,在青岛有一定的栽培基础;耐冬、月季都是有名的观赏花卉。耐冬因崂山太清宫“绛雪”有聊斋故事而家喻户晓。

聊斋原文中描写,耐冬是青岛崂山下清宫千年古树成精,幻化人形名叫绛雪,隆冬季节,冰封雪飘,绿树红花,红白相映,气傲霜雪,故而得名“耐冬”,雪里开花到春晓,笑迎枯草吐翠时。

此花于瑞雪飞舞的冬季开花,花开时花瓣鲜红欲滴,花心嫩黄骄人,花期长达半年之久。其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并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是青岛市的市花,并且印在青岛市市徽章上。

(4)青岛茶花种植扩展阅读:

耐冬花具有天生的芒姿丽质。它美干枝青叶秀,花色艳丽多彩,花型秀美多样,花姿优雅多态,气味芬芳袭人,使人观后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得到极大美的享受。它藐视风寒,傲箱斗雪,顶凌怒放,给严冬增添色彩,给万物带来春的希望,人们见到它,会受到坚强、刚正的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加之它花期长,又是在百花凋零的寒冬开放,而且恰处元旦、春节的隆重节日气氛之中,因而身份更加高贵。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特点,才铸成了耐冬花非比寻常的观赏价值。所以,古往今来,它为世人所喜爱,为文人墨客所倾倒。它备受欢迎地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被许多的诗词歌赋所赞颂。

5. 在青岛的崂山,巧遇一棵茶花树。茶花树的岁数已无从查考,听说至少有七八百岁。只能以“伟大

1.它看尽了王朝的兴衰起落,告诉我生命是无常的;它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内,告诉我只容要经得起风雨的考验,就会变得更强大;它的一生岁月都是在开最美的茶花,告诉我追求美之必要。
2.作者喜欢拥抱树,因为他十分景仰树顽强的生命,敬佩树的不凡与坚强,在心情不佳、处境恶劣的时候拥抱树,树的坚强与崇高能让他坚强地渡过难关,穿越一时一地的困境。
3.指的是:“我”在自己的内心里牢固地植入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如树般地顽强面对所有的困境。
4.(1)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在全文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2)示例: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了13年写成的巨著《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意对即可)
5.示例:数百年的沧桑,难淘尽她绝美的容颜,二十几万个日夜风欢雨打,未催垮她倔强的身躯。她是花中的修女,孤高而冷艳地看尽了王朝的兴衰起落,于风高气爽处摒弃名利的诱惑,享受着生命美好的过程。(不设统一答案)

6. 青岛崂山茶的数据

2009年,崂山区茶叶种植面积约1.3万亩,年产量在600吨左右,产值1亿元

话说崂山茶 作者:段孝先
崂山原生茶
现在一提起说“崂山茶”,人们普遍就会认为是指从南方引种来的、落户在崂山的“茶”,恐怕绝对不会想到原生于崂山地区的土生土长的真正的土著“茶”。那么崂山地区究竟有没有自己的原生茶呢?笔者所听到的外界一些说法是崂山没有原生茶。理由似乎是,到目前为止,未有记载,未见实物,崂山原生茶的说法有些空穴来风;另外,好象从平常见到的一些书籍上来讲,茶是原生于南方的一种喜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下的植物,北方引种茶树是当代的事情;另不少辞书如《辞海》载,茶树“产我国中部、东南部、西南部”,甚至一些书中载我国江北地区没有茶;唐朝茶圣陆羽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也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在“茶之出”一节中历数了我国除云南以外的全部产茶区,惟独没有提及北方有茶的问题。笔者是崂山人,自小听到过的是崂山里边有茶树,而且围绕崂山茶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的小故事。最近闲暇时,翻阅了一些文献资料,果见其中有如北方高纬度地区有原生茶生长等如下记载:世界上在北半球发现茶树纬度最高的地区是北纬49度,一百年前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靠近我国黑龙江一带,有植物学家发现过一片灌木状茶树,并且有经营管理过的痕迹;在我国北方纬度高于我崂山地区北纬36度的地方,仅目前已经见到的资料就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山西浮山县和河北晋县就发现有乔木状茶树,只不过已经毁于四十年代前后日本侵略时期、现在绝迹了而已;另有一资料中载,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日本人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中称,他于1940年在山东胶济铁路北纬36度附近曾发现一株大茶树,树围可致二人环抱。上述如俄罗斯远东、山西浮山、河北晋县等地区,所处纬度高于崂山、冬季气温低于崂山、全年降雨少于崂山、生长环境恶于崂山,都有言之凿凿的野生茶树生长记载,那么崂山地区有野生茶也就不足为奇了。另,那个日本人所说的“山东胶济铁路北纬36度附近”,查地图可知,只能是西起胶州湾东岸的青岛市区、东到崂山湾西岸的崂山地区这一片地方。如果他在书中所说的看到大茶树这件事是真的,那么这株茶树长在这个地区,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即墨现代有一位周至元先生,对崂山十分钟情,往游不计其数,除尽赏山海情景外,每到一处,均仔细进行调查研究,终倾其一生之心血,著成《崂山志》一书。他确认,崂山地区有原生茶,“茶,深山时有之,味淡以清。惜山民不知采摘、烘焙之法,故不能与龙井等品齐名。”您看,不但有茶树,不但为山民所认识,而且山民已经知道采摘、加工而成饮料,只不过由于加工不得法,因而所产成品质量还比不上龙井而已。还有一位即墨的蓝水先生,是周至元先生的至交,也非常喜欢崂山,自年青时即每年几游崂山,留下了一本游崂山的诗文集《崂山古今谈》。他没有肯定说崂山有茶树,但他却提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时往游崂山,借宿太清宫。当家老道给他沏上一壶自制的茶,蓝老先生品后,感觉非常好,当即赋诗赞曰:“入口似龙井,味清色却青。谁为添一品?新制续《茶经》。”现在推想,当家老道自制的茶应该采自太清宫周围的地方,至于是什么叶子,这个问题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已经足以说明崂山有“茶”,崂山出“茶”,而且是类似龙井的“绿茶”。这就够了。
崂山地区有原生茶,那么究竟哪里有呢?
崂山最高峰巨峰顶海拔1133米,巨峰南不远处有一兀立于其前怀中的巨大石崮名“比高崮”。当地流传一绕口令说“比高崮比崂顶高,崂顶比比高崮高”,从中也可以看出比高崮的高与险来。据说,就是这既高且险、危不可攀的比高崮上生长着崂山的原生茶。笔者有一次听一位当地人说起过,他也是多年来听说比高崮上有崂山茶,为了亲眼看一看究竟是真是假,约上了几位朋友,带上了一架高倍望远镜,从大河东沿山路爬到巨峰前面,找了一处适当的地方,架上望远镜对比高崮顶上岩缝中的绿色植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他的结论是,不是一株,是数珠,灌木状,枝、干、叶形似现在的茶树,对比参照物可推算树冠及蓬径均约在两米左右,因为无法近距离拿在手上,所以不能下定论说就是茶树,但是在崂山当地再找不出比它更形似茶树的植物来了。
比高崮上有崂山茶,这一说法在崂山地区民间流传既远且广。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初德国占领青岛期间,一天,两个德国人一老一少父子二人,从青岛来到沙子口,他们带着爬山和野外食宿的用品,说是要去崂山比高崮看茶叶树,要雇佣一个身体强壮、熟悉道路的青年人帮忙。那位老者的中国话说得还能让人明白意思。当时的沙子口住户不多,有一位段姓青年应其所求,做了他们的向导。经过艰难攀涉,来到比高崮下,确见崮顶石缝中有几株灌木状绿色植物。德国人兴奋不已。后来据那位段姓青年回忆,当时已是下午,老少两德国人有些争执,看意思是年轻者坚持要想法爬到崮石上去,年老者不同意,要阻止他。后来老者终于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在选择了一处他们认为较为有利的地角后,三人搭成人梯,年轻的德国人在最上面,他离开人梯后,凭借着携带的一些用具又艰难地向上攀登了一段距离,但最终还是从上面摔了下来。摔下来的儿子不省人事,后悔不已的老头子号啕大哭,哀求段姓青年想办法把他的儿子弄下山去。段姓青年赶紧下到大河东村,又找了四个人,借了一扇门板,返到山上。待到灯笼火把、把人抬下山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德国小青年也早已死了。带着采摘崂山茶的梦想,茶没有采到,悲伤欲绝的德国老人伴着儿子的尸体离开了这个让他痛断肝肠的地方。
崂山巨峰东南有一海拔981米的峰顶,周至元先生的《崂山志》中称之为“天茶山”,王哥庄当地人都叫它“天茶顶”。1980年前后崂山县地名普查详及此名称的由来时,当地人共同的说法是,天茶顶东侧高约近十米的峭壁石峰中有一株野生茶树,无人能采,故称为“天茶”。久而久之,被捧为神茶,就是近代登高器具先进了、可以想法采到了,也无人去采。秉“天茶”名气,有一家生产崂山茶的企业已经以“天茶”为注册商标,有一家企业以“某某天茶”为产品的名称。
在崂山的地名中,内含“茶”字的还有如下几处。一是“茶涧”,是凉水河上游一条支流山涧的名字,在大河东村北约四五公里处。因曾??此山涧内发现过崂山地区非常罕见的野生茶树而得名。蓝水老先生探察此处后作诗记曰:“茶涧得名信不虚,考盘往返忆当初;德人亦解爱奇秀,留有摩崖斗大书。”后二句说的是当年德国人也曾到此考察过,并在涧东摩崖上留有刻字。一是“茶涧庙”,在茶涧上游、黑风口下,明朝末年胶州王姓大户人家所建,庙内供奉三官,所以称“三元宫”,当地人因其坐落于茶涧内而呼之为“茶涧庙”(此庙于解放前倾圮,解放后国营崂山林场有一工队曾在此驻扎过)。一是“茶花顶”,也称“茶顶”,在我区北宅石门水库南、北涧村西、与李沧区毕家上流村东北交界处,为一较为平缓、海拔约280米的丘顶。地名普查时,当地人大多说不出它的名字来,只有个别老人说,以前有人叫它“茶花顶”,有人叫它“茶顶”。至于名称的由来,说法更是不一。一说是该山顶处于两条山涧交汇的中间,因此叫“叉顶”;一说是该山顶有野生山茶(耐冬),所以名“茶花顶”;一说是该山顶曾有过茶树,所以叫“茶顶”。三种说法中,前两种值得商榷。先看“河叉说”。大凡山区自上而下都是小溪汇流成沟,小沟汇流成河,小河汇流成大河,最后是一条大河通大海,整个水系宛如一棵枝桠繁杂的大树,“叉叉”无数,恐怕所有的山和岭都夹在叉叉之间,而独有此山顶以叉为名,前所未闻。再看“曾有过野生山茶说”。山茶,崂山当地人都叫“耐冬”,“茶花”或“山茶”这是近年才流行的“外来语”,老辈人叫它“茶顶”的时候,尚不知“茶花”为何物,何来夤花而名?再说,崂山地区陆地上到目前为止,除1980年前后在崂山头岬角上海拔100米高的岩缝中发现有两株野生耐冬外,其余地方的耐冬都是人工栽培的,从来就没有、至少到目前还没有发现过野生耐冬,因此,此一说也恐站不住脚。那么,惟一剩下的也就是“因有过茶树而名”这一说了。虽然当年地名普查时的茶顶上满是黑松和刺槐,没有找到茶树,但这只能说现在没有茶树,不能就断言说这里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茶树。
文已至此,或许可以说明,崂山地区有“土著”的原生茶,这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因其数量稀少,且只“深山时有之”,生长环境险峻,人迹罕至,山民鲜识,没有被发现和开发而已。
有关崂山茶的传说
崂山深山里面长有茶树,这在当地是普遍为大家所能接受的说法,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若干年以前,崂山太清宫处来了一位年轻的白面书生。据说,该生原籍杭州,家境殷实,只因自小两大嗜好,一是酷爱品茗饮茶,二是广习琴棋书画,而于八股学业上则聊无用心,所以屡试不第,遂心灰意冷,终致携琴揣茗,离家出走,遍访华夏名山大川,广寻天下画朋琴友。一日,来到崂山太清宫处,但见山清水秀,石奇草异,浩瀚大海,一碧万顷,清风徐来,花香鸟鸣,大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愉悦心境。遂借居庙中,早晚与庙中道士或品茗论道,或抚琴赏乐,乐不思蜀,竟在此住了下来。话说东海龙王的三女儿一日闲暇游玩来至崂山太清宫,似神仙窟宅、类灵异府地的崂山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在寂寞深宫中长大的小龙女。走在绿荫小径上,忽然和煦的细风,从修篁掩映的深处送来了一阵委婉幽雅的琴声。循着琴声,来到一处道舍窗外。但见屋内一白面书生正在抚琴,面前的几案上放着一杯热茶,袅袅上升的热气中,股股浓郁的茶香沁人肺腑。面觑白面书生,耳闻阳春白雪,嗅品浓郁茶香,小龙女醉了。如是,他们相爱了,结为夫妻,崂山就成了他们的家。游山玩水,品茗抚琴,终日厮守相伴,其乐融融。却说光阴如梭,转眼已是数月。忽一日小龙女见书生面带愁容,经再三究问,原来书生自杭州带来的茶叶已经没有了,崂山当地又没有茶,断了吃茶这一嗜好之源,令书生整日无精打采、心思不安,大有回归故里的意思。小龙女一听,原来如此,笑对书生说:“相公,崂山乃天下神山,不管是江南的,还是塞北的,只要是世上有的,崂山就有,何况是一株茶呢。崂山巨峰顶下、比高崮上,就有一株神茶,赶明天,我和您一起去采回来,茶叶不就有了吗?”好小龙女,于不经意间,从头上摘下一支珠花簪子,扬手一扔,只见这支簪子随风飘飘摇摇,朝着比高崮飞了上去。待到第二天书生和小龙女来到比高崮上时,但见崮顶上石缝中,已经长出了数株翠绿鲜嫩的茶树来了。于是,从此以后书生和小龙女也就在崂山安居乐业、白头偕老了,比高崮上也就有了茶树了。
这个崂山茶的民间故事,是二十多年前,一位八十多岁的宋姓老人在当时的崂山林场里给周围的人讲的。老人还讲了下面一个故事。
崂山比高崮附近有两座庙。东南不远处的一座叫“铁瓦殿”,此庙初建于何时没有记载,只知曾于明朝万历年间重修过,据说因为当时所用的屋瓦都是从江南定制的铁瓦,因而称“铁瓦殿”,此庙于清朝康熙初年遭雷击引发火灾而成废墟。西南不远处的一座叫“白云庵”,建成于明朝嘉靖年间,略早于铁瓦殿的重修,至清朝康乾时期,因已经无人居住而逐渐倾圮。故事说,早年间,有一位住在铁瓦殿的老道士,因为年纪大了,为延缓体衰、祛病健身,所以经常出门爬山,一为锻炼身体,二为采集山药,坚持数年,自觉确实有益。邻近的白云庵里住着一位老道姑,年纪跟老道士相仿,也经常出门爬山,有时候与老道士相伴一起走上一段山路,不过,很少见到老道姑采集山珍草药一类的东西。令老道士百思不解的是,虽两人年纪相仿,但多年来自觉自己坚持不懈的锻炼和药补,确实于身体有益,可是终究年纪不饶人,一年一年,老相益深。再看老道姑,锻炼是一样的,虽从未见人家服用什么灵丹妙药,但人家多年来始终就是鹤发童颜。常想至此,老道士自愧弗如,见面时就觉矮人三分,时间一长,竟因此而病,一直卧床不起,形影枯槁,危在旦夕。忽一日,但闻“吱呀”一声,铁瓦殿柴扉轻启,老道姑来到了老道士的病榻前。只见道姑从怀中摸出一小纸包,从中取出几片黑褐色的树叶状的东西,放在碗里,冲上开水,扶起老道士,给他喝了几口。昏睡中的老道士,正迷迷糊糊游走在丰都城外,忽然觉得一股热流从口入后,直冲丹田,盘桓不一会,奔向全身。只听得“啊”的一声,老道士缓过气来了。睁开眼的老道士见道姑坐在自己的身旁,知道是道姑救了自己一命。遂转问道姑给自己喝的是什么药。道姑回道是比高崮上神茶叶子,并且告诉他说,自己就是因为常年喝这种神茶水,所以体质健壮,百病不染,容颜不衰。老道士恍然大悟,只觉得精气神又回到了自己的躯体内。从此,每日与道姑一起到比高崮下寻捡神茶落下来的叶子,常年饮用,两人相偕百岁之后无疾而终。
这个故事与四川雅安蒙顶茶的故事如出一辙,只不过时间、人物、地点有了变化:时间成了汉代,崂山成了雅安,老道士成了老和尚,老道姑成了山中老翁,比高崮成了蒙顶。抄袭是说不通的,两个相类似的故事,只不过说明包括茶本身在内的好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有关崂山茶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比如:大蛇误吞了卵石自寻茶树吃茶叶助消?的故事,年轻的樵夫历经磨难深山寻茶给母亲及村民们解毒的故事,漂亮的山姑娘借浓茶水的力量将前来骚扰的海中恶少击败的故事等等,这一些故事,除了歌颂正义、歌颂亲情的主题外,说的都是崂山茶的珍贵和神奇。

崂山地区茶俗
1898年以前,崂山地区是属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的偏东南海边的一偏僻山区,穷乡僻壤,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民风拙扑,当地人没有喝茶的习惯,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尚不知茶为何物。直到上世纪初开始,茶这个东西才由当时的上流社会逐渐进入到平民百姓家,到五十年代后才在老百姓中普及。咱是崂山,不是夜郎,实事求是说,喝茶是没有多少年的事,尚不足言“道”。但是,作为一种外来(是外地,不是外国)文化的影响、熏陶和被当地的有选择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接受,逐渐也就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一种习俗,这就是崂山地区的茶俗。
先说饮之茶料。上世纪初期,大户人家从外地带回来或友人赠送一些茶叶,居家待客,时不时地冲泡上一壶,在这个层次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但一般老百姓恐怕不敢奢想。老百姓家有时也冲泡一些饮料来喝。这些饮料采自崂山当地,自己回来加工。主要有:一是石竹,这种植物崂山很多。春天尚未开花时,从山上将其嫩茎以上部分采回来,稍微晾一下,然后用草火在铁锅内烘炒,火候不能过,也不能欠。过则有煳味,成汤颜色红黑;欠则有草味,汤色虽青绿但太浅。出锅后,用纸包好,放在抽屉里或木匣里,也有一些仔细人把它放在袜子筒里(当地有一说法,说茶叶类饮料容易被其他有“外味”的东西“熏”了,所以把茶叶和旱烟叶放在一起,或是放在棉线袜子筒里可以使其保持原味,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些农村老太太还这么做)。街坊邻居坐在一起,用大锅把水烧开,冲泡上石竹茶,每人一碗,边喝边聊。崂山当地石竹不少,所以以它为茶比较普遍。再一种是酸枣叶。也是春天上山采酸枣发出来的嫩芽,如法炮制。崂山酸枣不少,可能因为采摘不方便,所以以它为茶者不及石竹茶多。还有一种是黄连茶。黄连茶树在崂山是一种高大乔木,野生的不多,只山阳坡上偶或可见一二株,家前屋后人工栽植的时有所见。如我区沙子口街道竹窝村的寨上就有一株,树冠达一百多平方米,一人环抱不及。以此为茶,苦味较重,初上口可能口感不适,饮用时只放很少的几片叶即可。上面说到的崂山当地的“茶”,老百姓不但当作饮用品,而且还悟出了它们的药用价值。说是,石竹茶活血化淤,具有清脑健神的作用;酸枣茶补血益气,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黄连茶可以败火祛毒,清热解湿,若上焦有火或是肠胃不适,只需以此为茶,连饮两天,保你茶到病除。
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特别是解放后,现代意义上的茶叶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到八十年代以前,以花茶为主,辅以少量的龙井。在花茶中,又是以茉莉花茶为主,玉兰、珠兰花茶为副。自八十年代初期始,以崂山茶为主的绿茶进入人们的生活。目前,除农村少量老年人仍饮用花茶外,人们基本上是以绿茶为主。
再说茶具。这里特别应当说一说崂山地区的“镶茶壶”和“快壶”。在崂山地区使用的茶壶主要有两种。一是瓷茶壶,大多是白颜色的,圆柱形,壶口的前后有两根半圆状的提把,用时扶起,两根合一,用毕放下,围在壶口周围,这种茶壶容量较大。另外一种是泥壶,有南泥的(即紫砂壶),也有北陶的。这种壶买回来后,有的就直接这样用,有些家庭把茶壶送到锡匠那里再装饰一番:将原来的壶嘴拿掉,换上一个用锡(实际上是锡与铅的合金)制作精美的壶嘴,在壶盖的顶珠和边沿、壶口的四周、壶身的突出部分、壶底的圆周以及壶把等部位镶嵌上漂亮的用锡做的装饰物,一是漂亮美观,二是对茶壶本身起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装饰、镶嵌过的茶壶就叫“镶茶壶”或“镶壶”。
至于烧水用具,一般农家用做饭的大铁锅,多涮几遍,然后再来烧水,可能烧出来的水,带有锅味。也有不少的人家使用一种叫做“快壶”的专用器具来烧水,这样烧出来的水,没有大锅的那种饭菜余味,冲出来的茶那可是原汁原味。快壶由手工用铁皮做成,外观呈圆柱形,高约40厘米,径约25厘米左右,内套一等高圆台,柱与台之间上下封住,水就盛在圆柱和圆台之间。壶的外体上端有左右对称的把手,便于拿动,还留有一盖、一嘴,用来灌水、出水。圆台中空,作炉膛。用时,从壶盖往里灌满水,将快壶架在专用的炉子上,或就用三块石头垫在快壶下面,炉膛内点上小木柴,注意按时填火,这就行了。水烧开后,端着把手,将热水倒出即可。这种快壶,又叫“茶燎子”,直到现在,一些山里人家仍在使用这种快壶烧水——说是燃松毛、燎快壶烧出来的山泉水冲上崂山茶,味道就是不一样,喝着心里就是舒坦。
下面再说说以茶待客之礼道。前面已经说到,崂山地区民间饮茶的历史不长,就是在五六十年前,还是比较时髦的东西,因此,有朋或客来,以茶待之,是很讲究的。作为东道主更要特别注意在礼数上不能有失当之处,免得在朋友或客人面前丢丑失敬。作为崂山地区喝茶讲的是“三道茶”。一般是待来人坐定后,将提前准备好的干净的壶、杯端上来,下茶要比平日自家喝的用量多一点。然后冲上热水,同时将茶杯用热水溜一遍。由于头道茶往往渣子多、浮沫多,主人家可根据对自家茶叶的了解,作如下“打茶”和“溜茶”两种处置办法的选择:如果茶叶下色快而渣沫少,冲后稍顿,第一杯倒好后,将这杯水再倒回茶壶,这就叫“回杯打茶”,再一顿,即将这个杯子倒上茶(一定是要原来打茶的杯子,如果另用了一个别的杯子给客人端水,而打茶的杯子自己用,则是非常失礼的举动),用右手端杯、左手扶状,端送到客人面前;如果自家的茶叶渣沫多而又下色慢,则可以先用少量的热水冲一下茶叶,提壶一涮,将壶里面的热水倒掉、沥净,再冲上热水(这就叫“溜茶”),少时一顿,将茶倒上,第一杯端给客人。在在座人都有了自己的杯子后,主人家开始请用茶。这就是“头道茶”,茶汤色淡,茶味不全,主客间尚在寒暄。接下来逐渐进入“二道茶”工夫,茶色转正,茶香外溢,有话也转入正题。正如有的戏文中所说的,“这茶喝到这个份上,这才喝出点味来”。中间给人续水,一要看准时机,不能等客人杯子中的水在杯子的一半以下时再倒,应当在杯水多于一半时就续,否则,有嫌人不是喝茶而是单纯解渴,或让人觉得主人有提示客人应该离开之嫌;也不能一口一续,这样可能会弄得客人不好意思,或是主人有献殷勤之嫌。二是给人续水不能倒满,应当倒在八分满时即可。说八分满,是在“九五”的位置,“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受者尊贵,万事亨通,是对客人的一种祝福和敬意;如果续水太满,则有“六九”之嫌,“亢龙有悔”,反而不是好事。就算这一说法有待商榷,起码倒得太满,客人端来不便,手不稳,茶汤溢出,令人难堪,主客双方都不好意思。三是续水的姿势和位置。如果主人或座中另一人为客人续水,应当起立,??壶,从主要客人起,面对被续水者,但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如果另有人或主人下座为客人续水,则应从客人的右后侧一一为座中人续水。不管是座中也好,座下也好,倒水时,应当右手执壶、左手护壶,壶嘴略向内弯。确实右手不方便时,可以将壶换在左手,右手护壶。不管用哪只手执壶,绝对不可以壶嘴向外给人家倒水,那种姿势给人倒水,是对人的大不敬。这里有一个忌讳,说是过去在刑场上,刽子手给临刑的犯人倒水或是倒酒,就是反手向外。试想,如果客人中有人知道这种说法、并且也挺在乎这个事的,你说,这个水他喝还是不喝?直到今天,山里人家,特别是一些老人,还是很讲究这个事的。客人也有个讲究。主人给斟茶,或用右手端起茶杯,左手轻护,以示谦让;或一手放在茶杯旁边,手指轻点桌面,以示谢意。饮用时,一次喝的量不要太多,更不能喝到杯子的二分之一处以下,否则,会被视为来人不是为了叙情,而是为了解渴,或是没有教养。“二道茶”后,主客间谈话的主题已经说透,聊天的兴致也已转低,茶汤颜色逐渐灰白,茶叶香味挥发殆尽,这时,其实已经进入“末道茶”了。“末道茶”在崂山当地有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布漏水”,或“辣布漏水”(“布漏”,崂山方言的发音,不知是哪两个字,以此二字音代之。“辣布漏”,即“辣螺”,生长在沿海潮间带石礁上,形状类似海螺,个头约在二厘米左右,主要是吃它的螺旋状肉体的前半部,后三分之一部分是它的消化系统,当地人称为“腚根”,颜色黑绿,略有辣味,因此不少人弃之不食),意思是说,已无滋味,再饮无趣,尚能解渴,弃之不舍。茶到此时,主人已不再劝饮,如果客人没有留下来的安排,待到主人再劝或是询问是否再重新另沏新茶时,趁机提出告辞。
以茶待客时,也不能光喝点茶水,大部分家庭提前准备一点“水肴”,一般是各类干果、糖果、点心、瓜子等。沿海如石老人一带渔民家,春天晒一点“崂山金钩”虾米,为保住其原有的鲜味,不去皮,有客人光临时,用盘盛出,边剥边吃,以佐茶饮,这在崂山当地也是独有的一景。

7. 我今天买了一棵耐冬,他们说是茶花,请问各位怎么样区别谢谢了。

耐冬,为山东对山茶花的称呼,青岛崂山上清宫千年古树又名绛雪,隆冬季节,冰封雪飘,内绿树红花,容红白相映,气傲霜雪,故而得名“耐冬”,“雪里开花到春晓,笑迎枯草吐翠时。”属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者小乔木,树姿优美,树叶浓茂,四季长青,花色艳红,叶色葱绿,叶形秀丽,于瑞雪飞舞的冬季开花,花开时花瓣鲜红欲滴,花心嫩黄骄人,花期长达半年之久。其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并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是青岛市的市花

8. 耐冬花怎么养

耐冬花即茶花,养殖方法如下:

光照条件,茶花忌强光,所以在种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阳光回,春答季和秋季的时候要求光照充足,但是到了夏季,一定要避开被阳光直射,茶花只要被强光照射太久,就很容易死亡,如果有条件的话移植到阳棚下最好。

山茶花的养殖方法中要注意盆栽后的养护,春季山茶花换盆后,不需马上施肥。入夏后茎叶生长旺盛育期,每半月施肥1次肥。9月现蕾至开花期,增施1~2次磷钾肥,配合喷洒花朵壮蒂灵促使花蕾强壮。

耐冬花又名花茶,属茶花科,四季常青,圆叶大小厚度如铜钱,每年阴历一月至二月开花,花期一个多月。柳夼村的这株耐冬花树是一株两枝型,底部周长为11.8米,垂直高度2.5米。该树枝繁花茂,树冠如伞,红色的花朵格外引人注目。

拓展回答:茶花翻盆,这一点很多人会忽略,许多人种下去了就不会在翻盆了,其实这是很不对的,茶花一般每两年就要翻盆一次,要换一个大盆,这样才有利于它的生长,翻盆的时间要特别的注意,最好是在4月份,翻盆的时候踏步要注意,不要把旧土全部去掉,还要往里面加入少量的基肥,然后进行浇水。

9. 青岛市的市花和市树是什么

青岛市的市花是山茶(耐冬)、月季,市树是雪松。

1986年,青岛市绿化委员会发出了《关于在全市开展评选“市树”、“市花”活动的意见》,决定在青岛市民中公开评选“市树”和“市花”。先后在《青岛日报》分期刊登有关树木和花卉的介绍资料,供市民评选参考,发出预选票6 000张。

1988年3月,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确定雪松为青岛市的“市树”,山茶(耐冬)、月季为青岛市的“市花”。

(9)青岛茶花种植扩展阅读

青岛市树市花的象征意义:

雪松耐寒冷且耐干旱,对土壤适应性强,只要在排水良好,无空气污染的条件下都能良好地生长,易移栽,成活率高。

用雪松作“市树”,象征青岛人民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既有松的原则性又有柳的灵活性,象征青岛人民坚定而活泼的风格;其高大美丽的树姿又家征青岛市以一个高大而又美丽的形象走向世界的决心;雪松在隆冬季节披上一身皎白的雪,更显出高洁而不自傲的本色。

山茶(耐冬)叶光滑厚敦,四季长青,对土壤要求不高,青岛市民常常用作嫁接南方茶花的砧木。隆冬时节,满树花朵争相怒放,象征青岛市人民忠厚随和、不屈不挠及以助人为荣的品格和精神。

用月季作为市花,象征青岛市繁荣多彩的美好前景及青岛市人民耐劳苦而放清香的高尚品格。

热点内容
豪猪刺盆栽 发布:2025-05-14 11:14:19 浏览:545
荷花舞来源 发布:2025-05-14 11:13:46 浏览:851
海棠花吉利吗 发布:2025-05-14 11:13:34 浏览:533
兰花豌豆的做法 发布:2025-05-14 11:03:49 浏览:679
花语111 发布:2025-05-14 10:46:08 浏览:842
夸绿植的话 发布:2025-05-14 10:45:17 浏览:852
好友过七夕 发布:2025-05-14 10:43:05 浏览:218
红袖玫瑰花艺 发布:2025-05-14 10:40:56 浏览:81
绿植挂多高 发布:2025-05-14 10:40:10 浏览:30
雀舌黄杨盆景图片 发布:2025-05-14 10:31:22 浏览: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