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梅花读
Ⅰ 填动词 梅花嚼以( )书味 月色收来( )酒香
梅花嚼以调书味
月色收来兑酒香
Ⅱ 漫研竹露吟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对联
细嚼梅花读汉书”,这是一副对联的下联。上联,则有多个板本,有回说“漫答研竹露吟唐句”的,有说“漫饮香茗品唐句”的,也有说“闲裁蕉叶题唐句”的;将此联入画,初见于1944年,许昭作《细嚼梅花读汉书》。
“嚼梅花”,要细腻严谨,要嚼通嚼懂,要嚼出梅的高洁:不畏风雪严寒,傲然屹立;在日常生活中,亦须时时以梅为鉴,不仅洁身自好,还须不畏艰难困阻,百折不回。
“读汉书”,也就是读历史,这就要像品茶一样,高斟低酌,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品味;越是古老的书籍,越是要反复熟读,越是要仔细品味。
读书要细腻深沉,要读出味道,从书中学习作者的高洁情怀。
Ⅲ 轻研竹露裁唐句 细爵梅花读汉文
我也不够肯定,大概意思应该是描写一个读书人在竹林中读书吧 轻言和细爵都应该是指那个人读书十分用功 楼主给分吧 谢谢 对了补充一句原句应该是漫研竹露裁唐句 细嚼梅花读汉书
Ⅳ 11·3短论:暗含儒雅的对联
安徽省黟县城南,原来有一座碧阳书院。明嘉靖四十二年 始建于县儒学旧址,因处碧山之阳而得名。天启五年 遭毁,崇祯初重建。清道光至咸丰间修建,光绪三十二年 改为公立碧阳高等小学堂。这里有前人留下的一副对联,十分儒雅。曰:
漫研竹露裁唐句;
细嚼梅花读汉书。
这副对联,查不到作者,然而对联中所蕴涵的儒雅之气,却能在汗牛充栋的对联中凸显出来,正应了那一句唐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妙在何处呢?妙在写书院,而有书、有院却无陈腐书卷气。
在碧阳书院中原来另外有一联曰:
养成大拙方知巧,
学到如愚乃是贤。
这里直接讲书院精神,就是要培养“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人才。“大巧若拙”是《老子》中的话,“大智若愚”是苏轼所说。这先后二贤,讲的都是办好书院的标准。此外再做一联,重复立意显然是不智的。作者则另辟蹊径,以形象的手法写书院的气氛。书院里主要工作自然是读书。读什么书?需取法乎上。汉代是奠定中华文化的基础时期,唐是中华文化最辉煌时期。“汉唐文化”代表中华文化的筋骨。所以对联提出要“裁唐句”“读汉书”。“裁”字,兼有鉴赏、评判之意,过去有部书,就叫《唐诗别裁》。这里用这个“裁”字,比用“读、学、吟、诵”等字都深刻一层。下联的汉书,也不应该理解成是与《史记》齐名的《汉书》,而是泛指汉时之书。
妙趣在修饰“裁”与“读”的状语上,不同凡响。
作者从书院内检出两种带有寓意的植物:竹与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喻为“君子”的形象代言人。
上句写用竹叶上的露水研墨,用来批点唐人诗句。“漫研”,说明不是专心致志地研,那么专心致志在干什么呢?“裁唐句”。一个“漫”字,活画出一个学人的一面读书、一面思考的状态,生动而形象。“研”字两用:既研墨,也研究唐人词句。
下联用“细嚼梅花”来形容“读汉书”的乐趣。梅花本不能吃,真要是“嚼梅花”乃是有伤大雅之举。所以这里的“嚼”字非为世俗之“吃”,应该是品味的意思,如同“咬文嚼字”的用法。汉时之书,古奥难懂,自然每个字都需“嚼”,才能品出真味。真味是什么味?“梅花”味也,古雅清香。所以这下联之一,应该是说,读汉人书能品出梅花般的清香。
书院里枯燥的读书活动,被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引人入胜。首先得益于作者自己的深刻体会。如果作者没有这样的体会与经验,如何能想象出这样的妙喻。
此联看似平淡,甚至不必用任何注解,深层之意,却非个中人不能道也。
Ⅳ 细嚼梅花一卷诗的上联是什么
漫饮香茗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Ⅵ 鱼嚼梅花影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奇之感。
“遥知不是雪”这句诗,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
如果说,这首《梅花》诗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那么,这首诗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咏的梅花,令人赏心悦目,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Ⅶ 学习对联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横批:坚持不懈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
横批:坚持不懈
Ⅷ 细嚼梅花雪乳香是什么意思
说梅花入口清润韵香。
Ⅸ 关于读书的两副对联
读书之人首先应爱书:
有书藏满案
惟德自成邻
万卷读书如好友
一樽谈笑伴高人
长留天地无穷趣
最爱书田不老春
伴我书千卷
可人花一帘
劝人读书、鼓励人读书的对联有许许多多,今天仍在不断产出:
轻研竹露栽唐句
细嚼梅花读汉书
求知识学海探宝累亦喜
追科学书山寻珍苦也甜
学海阔千里绝无缺志人敢渡
书山高万仞惟有勤奋者能攀
许多书联深刻阐明读书的好处,告诉人们读书的益处:
若知天下事
须谈古今书
风月一庭为良友
读书半榻是严师
开卷有益益临此境
寓教于乐乐在其中
历史上许多名人、有识之士也撰有这方面的对联:
世间惟有读书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包虎臣)
养心莫若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苏东坡)
有一些对联指导人们如何读书,介绍读书经验与读书方法:
读书必提要
处世在通情
毛泽东年轻时也撰写一副对联提出读书贵在持之以恒: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有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还有一些对联剖析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强调读书对写作的益处: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
书声读落三更月笔阵扫开万里云
驰笔常苦夏日短展卷不厌冬夜长
那些强调读书致用、读书与行路、读书与实践关系的对联,很受当今人们的青睐:
读书心存志远
实践悟出真知
脚下行路千里远
腹中贮书万卷多。
Ⅹ 细嚼梅花读汉书什么意思
“细嚼梅花读汉书”,这是一副对联的下联。上联,则有多个板本,有说“漫研竹内露吟唐句”的,有容说“漫饮香茗品唐句”的,也有说“闲裁蕉叶题唐句”的;将此联入画,初见于1944年,许昭作《细嚼梅花读汉书》。
“嚼梅花”,要细腻严谨,要嚼通嚼懂,要嚼出梅的高洁:不畏风雪严寒,傲然屹立;在日常生活中,亦须时时以梅为鉴,不仅洁身自好,还须不畏艰难困阻,百折不回。
“读汉书”,也就是读历史,这就要像品茶一样,高斟低酌,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品味;越是古老的书籍,越是要反复熟读,越是要仔细品味。
读书要细腻深沉,要读出味道,从书中学习作者的高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