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赋特点
『壹』 散文具有那些特性
只是将一个人放在心中,不扰,却是一生相陪,情到淡处才是真。我愿意住在你的诗回里,任答容颜老去,年华老去,这草木读不透的人间春秋,因为你的到来,才完美。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了,这份初情,有早春新绿的纯情,也有晚秋枫红的厚重。
倘若,我是开在老墙上的蔷薇,我希望你是绿芽初绽的树,我们一起经过风,走过雨,在我容颜未曾改变时,相映成景,让灵魂的丰盈,以懂得的方式抵达。即便,太美好的东西,容易转瞬即逝,即便,你不会微笑着俯下身,对我诉说心语,我仍无悔与你柳暗花明的相遇,隔着光阳的辽阔,泊于你怀抱的温暖中,安安静静的,和着你的悲喜,让一颗心,在遇见的刹那,开得繁花似锦。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是心与心的距离,有些人相隔千山万水,心始终如一,有些人,每天在一起,却不曾相知,若懂得,天涯亦是咫尺,若不懂,咫尺亦如天涯。
『贰』 何为散文
这个问题只要搜索一下就可以了,有很多资料的.
例如: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 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
又例如:
什么是散文,怎样学散文
一、学习指导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都是散文。所谓散文,从广义说,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体;从狭义说,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实感情的文体。本单元课文都是狭义概念的散文。
按照所写内容的不同,狭义散文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写景咏物以抒情的抒情散文。这类散文常常通过对一事一物的描写,着重表达作者的感受和爱憎之情,文中往往充满诗情画意。例如:
《白扬礼赞》,作者咏物抒情,借着对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的白杨树的描绘和赞美,抒发了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日斗争的北方军民的强烈赞颂之情,抒发了对北方军民质朴、严肃、团结奋斗、力争上游的崇高品质的赞颂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松树的风格》,作者通过对松树的外形和对松树的认识、感受的描写,并用比喻的手法,将松树的风格与共产主义风格紧密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抒发了对共产主义精神的赞颂之情,表达了作者勉励人们,特别是青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献身,为人民利益而顽强不屈、积极乐观,做一各共产主义战士的心愿。
《井冈翠竹》,作者借竹咏怀,通过对修直挺拔的井冈翠竹英姿的描绘,抒发了“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的赞颂之情;并通过联想,进一步赞颂了井冈山人乃至全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贞不屈、艰苦奋斗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另一类是叙事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以记人叙事为主。作者往往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的片断或人物的性格、思想,在记人叙事的过程中适当地抒发感情。例如:
《温馨的风》,作者记叙了三件平凡的小事:胶东少年的片言之礼,江南少女的半伞之助,关中小伙的一杖之谊。深情地歌颂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青少年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新风采,表现了作者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充满希望和激情。
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并非截然不同、相互对立,实际上,叙事散文中也往往饱含着炽烈的感情,抒情散文也常常寓情于叙述与描写。
《茶花赋》,作者既描写了花,借花抒情;也记叙了人,托人言志。先写了花,花,就是“绝色的好花”——茶花;后写了人,人,就是“能工巧匠”——普之仁。作者将叙事记人与借景抒情自然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既歌颂了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当然,《茶花赋》的侧重点还在于抒情,所以可将此篇列为抒情散文。
人们都知通,散文的鲜明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既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又指形式多样,自由灵活。例如,《井冈翠竹》,既写了毛竹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作用,又写了井冈人开创的业绩,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再如,《温馨的风》写了三个典型事例,从空间上看,写了胶东、江南、关中,从人物上讲,写了少年、少女、小伙子,从时间上看写了好几天的事件。空间广、人物多、时间长,内容相当丰富。所谓“神不散”,也指两个方面,就内容而言,有集中突出的主题;就表达来说,有清晰的线索和严谨的结构。还以《井冈翠竹》和《温馨的风》为例。这两篇散文都有一个集中突出的主题;也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和严谨的结构,其中《井冈翠竹》以竹子的功绩为线索,由毛竹引起联想,按中国革命历史的时间为序组织材料,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温馨的风》则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依时间为序组织材料,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一篇好的散文,“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既放得开——“形散”,又收得拢——“神不散”。
懂得散文的知识,对阅读与写作散文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运用这些知识去阅读,去写作。无知必无能。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因素之一,而且是起着指导作用的因素。不过,只有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才能真正形成能力。因此,一要了解这些知识,弄懂这些知识,掌握这些知识。二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去阅读,去写作,而且要特别在运用方面下功夫。就散文而言,要紧紧抓住“形散而神不散”这一显著特点,去探索和掌握散文的读、写规律。不管“形散”,还是“神不散”,都要注意内容与表达两个方面。分析内容时,既要注意题材范围的广泛,又要注意作者取材的角度,也就是看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展开联想或想象的,从而抓住中心。分析表达方法时,一要注意形式的灵活多样,如象征、比喻手法的运用,二要注意是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文终始,巧妙安排结构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善于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因为散文最重构思新颍、巧妙。联想、想象、象征、比喻等等,无不以线索贯穿。试以本单元的课文阅读为例:
《白杨礼赞》,尽管内容广泛,联想与想象丰富深刻,并且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但是“散”而不乱。全文以白杨为线索贯穿,形成一个严谨美妙的整体。开篇点出白杨树“不平凡”,暗含了“礼赞”的强烈之情。继而撇开白杨,笔锋一转而写西北高原的“雄壮”、“伟大”、及“单调”之感的“潜滋暗长”。表面上似乎不再写白杨树,在为后文的盛赞作铺垫、设伏笔,暗中仍在写白杨。以至紧接着写“猛抬眼”见到白杨的一刹那的惊呼,感情为之一振,再次礼赞。然后又正面写开了白杨的“极普通”,于“极普通”和“不平凡”的矛盾之中,突出白杨的“不平凡”:“力争上游”,“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在描写白杨外貌的基础上,又由白杨展开联想——联想到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哨兵,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意志,点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表达了对白杨,对白杨所象征的伟大人民及其美好精神的强烈赞颂之情。全文无一处不在写白杨,无一处不体现白杨的光辉现象。
《松树的风格》,是以松树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先写看到松树形象时的感受与敬佩之情;再写松树令人敬佩的原因,写它的风格及象征意义;又写由松树的风格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阐释共产主义的实质;最后写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的表现,勉励人们做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全文从松树写起,以松树贯穿,就松树做总结。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茶花赋》则以茶花为线索。通过象征手法,以茶花之美,赞颂祖国新貌,又由茶花写到种茶花的人,赞颂“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无论写景与叙事,都围绕着茶花,由茶花联想,构成一篇和谐、自然、优美的散文。阅读时,只要抓住茶花,抓住作者由茶花展开的联想和赞颂之情,全文内容也就基本弄懂了,主题也就基本把握住了。
《井冈翠竹》和《温馨的风》的线索,已在前边谈到过,这里不再重复了。
此外,散文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准确、优美,这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会读,也有助于会写。例如,《白杨礼赞》的开头,“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其中“扑入”一词就极准确地表现了汽车急驰,景物迎面而来,飞快进入眼帘的感觉。“黄绿错综”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汽车急驰,景物迎面而来,飞快井入眼帘的感觉。“黄绿错综”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时当地的景象特征。再如《温馨的风》中,“啊,那船舱内胶东少年的片言之礼,古寺前那江南少女的半伞之助,还有,这山路上关中小伙子的一杖之谊,究竟该如何估量?”语句中的“片言之礼”,“半伞之助”,“一杖之谊”,语言整齐而又富于变化,读来琅琅上口。尤其是“片言”、“半伞”、“一杖”的数量词的运用,正是极言其少,反衬“情”之极深,表达了作者“心头一动”的强烈感慨。
总之,阅读散文,就要了解一些散文的基本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做为指导去读,这样的阅读才是自觉的,才能避免和克服乱读一气的盲目性,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而这样阅读又必然会促进散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再例如
散文是什么东西
作者:肖复兴
散文是什么东西?谁能说出自己心中散文的模样,谁又能说得清楚散文到
底是什么东西?
说得清楚的,一般都是单薄的;说不清楚的,可能是糊涂的,却也可能是
丰富的。
能写好其它文学样式的,未见得能写好散文。
散文不是一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
散文也不是小靳庄的诗,泛滥得没有边界。
散文是易写难工的高品位文学。
散文也可以是平易不工的原生态。
散文可以是精雕细刻的工笔画。
散文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大写意。
散文可以小女人小男人儿女情长。
散文也可以大丈夫铁板铜钹仰天长啸大江东去。
散文可以只扫自家屋前雪。
散文也可以专管他人瓦上霜。
散文一般篇幅虽小,却可以“咫尺应须论万里”。
散文也可以鸿篇巨制,偏要“奔流入海不复还”。
散文是“含情量”最高的文体。
散文也可以是“说理性”极强的文体。
散文可以绵软成一摊糖稀,一杯甜腻腻冰凉凉的果子露。
散文也可以坚硬成一团刺猬,一锅煮不烂嚼不动的铁蚕豆。
但无论哪一种文体,散文是最见个性的文体;是心灵敞开、须眉毕现的文
体。从这一点意义来看,散文是一种光屁股的文体。
我看散文,看真情、真性、真人。
我写散文,写真情、真性、真自己。
真情,是第一位的,是散文的灵魂。没有真情积淀,渴望倾吐,不要碰散
文。
散文不是供奉优雅弹弹烟灰的玻璃缸。
散文不是装潢考究的礼品书。
散文也不是只供自己咀嚼的口香糖,嚼过之后便吐掉或咽进粘连自己的肠
液而自以为是蚕吐丝。
只有大自然能和散文相比,那种天籁,那种清新,那种随季节变化的丰富
而灵动的色彩、芬芳、气韵……才是散文的真谛。
只有音乐能和散文相比,在音乐面前,哪怕只是短短一段如歌的引子,或
更短的一段如“一分钟圆舞曲”,人与音乐一样透明,无法藏拙、矫情、耍花
活。
写小说、剧本,可以点燃一支香烟;写诗,可以品味一杯美酒;写杂文,
可以咀嚼一盘辣椒;写论文,可以准备一本词典;写公文报告,可以堆上一堆
巧克力……
写散文,什么也不需要,一点附加物也不要,只要你自己。
等等,希望对你有帮助~~
『叁』 杨朔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杨朔的散复文,文风洗练,清新制秀逸,非常讲究字句的锤炼,常一字闪出,意境全出。如《雪浪花》中老泰山的一个“咬”字,人物、浪花都活跃起来,既点出文章的主旨又使全文进发了诗意。如《茶花赋》中,写作者从海外归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踏”、“醉”把作者对祖国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杨朔也非常讲究文章句子的提炼和句式的变化,善用修辞,常在写人、绘景、状物、抒情言志方面,创造出优美生动、凝练含蓄的语言,如《西江月》中对井冈山羊肠小道的描绘:“一根细线从断崖绝壁挂下去,风一急,好像会吹断”;如《画山绣水》中对漓江船家的描写:“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同时,炼句还表现在富有哲理意义的语句上,如《茶花赋》中的“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如《荔枝蜜》里“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肆』 杨朔散文的特点
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版生活和普通的劳动权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伍』 杨朔<<茶花赋>>
、简介
《茶花赋》是散文作家杨朔创作的作品。《茶花赋》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写的虽然是云南花事见闻,赞美的是茶花,抒发的却是作者的爱国激情。全文借绚丽多姿的茶花,喻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2、创作背景
《茶花赋》,发表于一九六一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苏联修正主义以攫取利益的捣乱对中国施压和自然灾害的袭扰,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段短暂的艰难岁月。环境固然严酷而人心却是火热的。发愤图强,反修抗灾是那个年代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立足严峻的现实生活,放眼光明的前景,杨朔对于茶花的赞美表达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从而给予斗争中的人民以鼓舞力量。
3、作者简介
杨朔原名杨毓瑨,1910年生于山东蓬莱。幼读诗书,16岁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又以散文的成就最大,被认为是中国建国初17年间(1949年到1966年)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荔枝蜜》、《雪浪花》、《《雪浪花》、《茶花赋》等。1979年前后,中国外交部作出杨朔“被迫害致死”的结论。1980年9月15 日,在北京“和大”原址的大礼堂举行杨朔追悼会。悼词说,杨朔同志忠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艺创作和国际活动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陆』 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
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而且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很多散文都运用了石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很讲究艺术结构,追求构思的新颖,奇巧.他的散文因为很讲究语言美,文词清新,俊逸,简练.刻意的追求语言的概括和表现力.
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柒』 现代的《茶花赋》中的赋啥意思
赋是我国古抄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茶花赋》是散文作家杨朔创作的作品。《茶花赋》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写的虽然是云南花事见闻,赞美的是茶花,抒发的却是作者的爱国激情。全文借绚丽多姿的茶花,喻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捌』 茶花赋的赋指什么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fu】
赋
endow with;tax;ode;
赋
(1)
赋
fù
(2)
(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3)
同本义 [tax]
赋,敛也。――《说文》
赋,税也。――《广雅》
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赋之所养。――《法言·问道》
而令贡赋。――《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4)
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
(5)
缴纳赋税 [pay taxes]
讼者平,赋者均。――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6)
又如:赋金(交纳税款)
(7)
给予;授予 [give to;confer]
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吕氏春秋》
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汉书·平帝纪》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国语·晋语》
(8)
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
(9)
做诗 [write poems]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唐·王勃《滕王阁序》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0)
诵读;吟咏 [sing]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1)
又如:赋诗(吟诗;写诗);赋笔(写诗用的笔);赋声(善于辞赋的名声);赋咏(创作和吟诵诗文)
(12)
陈述 [state]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姜夔《扬州慢》
(13)
通“敷”。颁布 [issue;publish;proclaim]
明命使赋。――《诗·大雅·丞民》
(14)
又
赋政于外。
赋
(1)
赋
fù
(2)
田赋;赋税 [feudal land tax;taxes]
以九赋敛财贿。――《周礼·太宰》
薄赋敛,广畜积。――汉·晁错《论贵粟疏》
(3)
又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4)
又如:赋算(赋税);赋徭(赋税与徭役);赋钱(税钱);赋禄(赋税与禄赏);赋租(赋税,租税)
(5)
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 [weapons and money]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不腆敝赋。――《左传·成公二年》
(6)
徭役;兵役 [levy]
敞邑以赋。――《左传·隐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
(7)
又如:贡赋(贡品和徭役)
(8)
生成的资质 [endowment]。如:赋分(天赋;资质);赋质(天赋资质);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赋情(天性);赋才(天赋,才能)
(9)
兵,军队 [soldier]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
(10)
又如:赋舆(指兵车;泛指军事);王赋(王军)
(11)
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on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kin to poetry]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乃作《怀沙》之赋。――汉·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12)
又如:赋客(善于作辞赋的人);赋韵(指分韵作诗);赋论(辞赋和议论文);赋铭(辞赋和铭文);赋歌(辞赋和歌曲);赋颂(赋和颂。两种文体)
赋税
fùshuì
(1)
[taxes]∶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
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清·洪亮吉《治平篇》
(2)
[ty]∶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尤指应付给政府的费用
赋闲
fùxián
[be unemployed] 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吾只在省候补,是个赋闲的人,有这闲功夫等他。――《官场现形记》
赋形剂
fùxíngjì
(1)
[vehicle]∶一种不发生化学反应的药用混合物(如糖浆、猪油或液态凡士林),其中加入一种具有疗效的药物或者通过它使其他成分胶合在一起
(2)
[excipient]∶构成药物或抗原的辅料的无活性物质(如阿拉伯胶、糖浆、羊毛脂或淀粉);尤指在药物混合物中有足够量液体情况下,为使混合物有粘性,以便制备丸剂或片剂而加入的物质
赋予
fùyǔ
[ be gifted;endow with;entrust to;bestow on] 交给重任,使命等
先天赋予他好眼力
赋
(赋)
fù ㄈㄨˋ
(1)
旧指田地税:田~。~税。
(2)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3)
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4)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有。天~。禀~。
(5)
古同“敷”,铺陈,分布。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这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斆之间的文体。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
贾谊:《鵩鸟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
王褒:《洞箫赋》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最早写赋并应用的当是荀子
<<汉书*艺文志>>有记载
『玖』 这种方法有梅花赞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内文中用来表现、突容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借物喻人的精品文章:
《茶花赋》作者:杨朔
《白杨礼赞》作者:茅盾
《白杨》作者:袁鹰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
《行道树》作者:张晓风
《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
《梅花魂》作者:陈慧瑛
《如果麦子没有考验》作者: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