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神梅妃
㈠ 梅妃的主要内容
我抚摩着手中的三尺白绫,柔软、光滑。仿佛是我十七岁时的皮肤。
背靠着平生爱极的梅树,还没有到冬天,稀疏的枝叶,但还坚挺着它的枝干,不卑不亢。
宫中到处都是慌慌张张奔跑太监宫女,大难终于还是来了。这一切,我仍旧是无能为力。
抛起白绫,似乎是我当日的水袖,凌空一飞,惊鸿舞惊艳于世。
老梅,日后,只有你与我相伴了。
在生命逐渐从身体中抽离,两行泪滑下,隆基,别了。
一、吾家有女初长成
镜中的我,已经不见往日的容颜。没有无忧,没有清丽。有的只是我见犹厌的哀怨。这里是上阳东宫,无数被皇上厌倦的嫔妃宫女所住的地方。与冷宫无异。没有恩宠,只有思念;没有君恩,只有哀怨。我在这里究竟多少年了?看着菱花镜中自己的面庞一日日没有了神采,梳着白玉梳下有几缕开始变白的青丝。十年了,我已经住在这上阳东宫中十年了。十年中,我几乎再未见到他,再未听他说过一句温情话儿。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我的家……
宫中的二十年,早已磨灭了我对家的印象。我只记得后院的梅树,记得乡间田野的歌声,记得小河山溪边我的脚步……
我出生在福建莆田珍珠村,父亲江仲逊饱读诗书又极赋情趣,且精通医道,悬壶济世,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儒医。母亲温文尔雅与父亲琴瑟相和、恩爱多年。
唐玄宗先天元年,在父亲的盼望中,我出生了。家中只有我一个孩子,父亲不因为我是个女孩、断了江家香火而不悦,反而倍加珍爱,视为掌上明珠。
因母亲生我时梦见满江绿萍,父亲因着古乐府中“涉江采芙蓉”,给我起名江采苹。
三岁能诵,五岁能诗,父母爱如珍宝,乡邻多有夸赞。我不负父亲所望,九岁就能背诵大本的诗文;及笄之年,已能写一手清丽俊逸的好文章,曾作“萧兰”、“梨园”、“梅亭”、“丛桂”、“凤笛”、“破杯”、“剪刀”、“绮窗”八篇赋文,为人们传诵。除诗文外,棋、琴、书、画亦是无所不通。对着无数的诗书文章,我对父亲说,“吾虽女子,当以此为志。”
故乡的民风淳朴,年幼的我高兴地徘徊于故乡的田野间小河边。这里,有我无忧的年纪,有我随风起舞的身影,有我白玉笛婉转的声音。
尚在年幼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梅花。爱极,于是父亲不惜重金追寻各种梅树种满了我的房前屋后。每当深冬临春的时节,满院的梅花竞相开放,暗香腐,冷艳袭人,仿佛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我时常倘佯在梅花丛中,时而出神凝视,时而闻目闻香,日日夜夜陶醉在梅花的天地中,不知寒冷,不知疲倦。
父亲望着梅树下的我,告诉我花品即人品。我应当牢牢记住梅的气节,高雅娴静,梅的性格,坚贞不屈,刚中有柔,美中有善。
母亲说我秀丽雅致的容貌、苗条颀长的身段,仿佛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梅树。
我笑,在梅树下跳着我的惊鸿舞,一圈又一圈的旋转,任花瓣撒在我的身上,任笑声回荡在这边梅林。
二、一朝选在君王侧
二十年了,已经在宫中二十年了。不禁感叹,我早已不是十七岁的小姑娘。十七岁的我早已是待嫁的年龄,上门提亲的人踏破门槛。父亲一向视我珍贵,让我自己挑选。可是我却没有挑中一个,直对父亲说,若是没有我喜欢的我就终身不嫁。
那一年,我十七岁,正直开元盛世。
那一年,我遇见一个道士,他见到我就说,“小姐骨骼清奇,怕将来命运非凡。只是……”还不待他说完话,我就打断。“我书香寒门,哪儿来得命运非凡,牛鼻子老道不要胡诹了。”
只是他这句命运非凡一传十、十传百,最终人尽皆之。
某一日,我归家,却见家里有很多生人。第一次,我见到了高力士,那个最得皇帝心的人。高力士在民间为玄宗遍选美女,只因为听见传言于是亲赴莆田。
父亲舍不得得跟我说,“早知如此,我宁愿你和其他平凡的女孩儿一样。”
母亲只是搂着我哭泣。
我麻木,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不知该如何是好。一入宫门深似海,哪还有我的自由呢?
人生的际遇还真是离奇,只因为一个江湖老道一句话,我的命运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父亲,幼时孩儿面对江山文字曾说,‘吾虽女子,当以此为志’,而如今就让我陪伴君王身边吧,至少可以规劝
王勤政爱民,让老百姓永远都过着天下太平的日子。”对面几乎老泪纵横的父亲,我只有如此安慰他。
二十年前安慰父亲的话仍然历历在耳,可是……
可是我的话,他早已不听了。如今他听的是杨玉环的话,如今他只感叹春宵苦短日高起,他从此君王不早朝。
已经不是昔日的开元名主,不是昔日那个爱我敬我的君王了。
昔日那个爱我的君王在何处?
还记得刚刚随高力士入宫的情景。那时,他以重礼相聘,携我回来长安。
到长安时,正值梅花盛开,他早已探知我性喜梅花,特意在梅林深处安排下酒宴,请皇上来临视。
我不知道他的安排,只是在他安排的梅林里徘徊。那天,我穿着白衣白裙,凉风微拂,清香袭面。梅花的清香中,我不由得醉了,竟没有发现旁边的来人。
待发觉有人走近,转头看去却见一个壮年男子,威严的目光和高贵的气质。忘记了行礼,只是含羞低眉,立在一株盛开的白梅下。他缓缓用手勾起我的下巴,说道,“美人如梅,梅如美人。”那一刻,我深知,我沉陷在他的话语中,沉陷在眼前这个最高贵的男人的温柔中。同时,我也沉陷在自己为自己设下的陷阱——爱情中。
那日,梅林中,他开怀畅饮,我陪在他身侧,他温柔得看着我。
高力士呈来白玉笛,我朱唇轻启,吹出一段梅花落。一时忘情,就任着自己吹着,听到自己吹出的笛声清越地徘徊在着梅林中,还时不时有树上飘落的几片花瓣洒落在我的衣裙上。琼楼玉宇兮,焉不知天上?人间?是耶?非耶?
随后,他又命我献舞,我挥动衣带,慢慢飞舞,惊鸿舞由此进入宫廷。他对我爱如至宝,大加宠幸,封为梅妃,命人在我所住宫中种满各式梅树,并亲笔题写院中楼台为“梅阁”、花间小亭为“梅亭”。
后宫佳丽虽多,但他不复他顾。
三、三千宠爱在一身
汉代有长门宫,今日有上阳东宫。而如今,我也如弃妇一般住在着上阳东宫。每天太阳还在不断地升起落下,每天都有白头宫女细话她们曾经的容颜。
别院中起笠歌因风送听,递一阵笑语声到耳分明。我只索坐幽亭梅花伴影,看林烟和初月又作黄昏。惨凄凄闻坠叶空廊自警,他那厢还只管弄笛吹签。对良宵禁不住伤心泪迸,算多情只有那长夜霜衾。初不信水东流君王他薄幸,到今朝才知道别处恩新。怨长门淌不尽宫壶漏永,回宫去仍对着照影寒灯。
中宫里传来管弦丝竹的声音,盈盈笑语,夜夜笙欢。他的身边一定是她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吧。为了她,他舍弃朝政;为了她,他命人从岭南运荔枝只为妃子一笑;为了她,他将我贬入这上阳东宫不复见。
不由得苦笑,我原来只不过如此。当日的三千宠爱在一身,也只不过是今日的贬黜。
我初入宫,就得到了他的宠爱。随王伴驾,日夜不离。
记得那是一个冬日,他向文武百官显耀我的美貌与才华,在花萼楼设宴庆贺。一个伶俐的宫女向诸官报禀下面由梅妃表演《惊鸿舞》时,宴会上顿时雅雀无声,人们屏住气,等待着一睹传说中我的风采。我穿着长袖舞衣,披着长巾,拖着长裙,轻轻盈盈地走出。随着拍板、箫、方锣等乐器的奏乐声四起,我开始像天上的飞鸿一样翩翩起舞。听见下面传来一阵阵轻声的喝彩、赞叹。乐声象急速跳动的珍珠,节奏越来越快。我开始旋转,越来越快。刹那间,人们仿佛只能看见一片彩云浮动。鹤唳似的一长乐声,全曲终了,我也定格在那个翩若惊鸿的舞姿上。他冲着我笑,满意于他的妃子有让他的臣子瞠舌的才艺。
底下诸臣惊艳之于,上奏,“闻梅妃才高,入宫前所作八赋,翰林诸臣无不赞叹称绝,既然娘娘酷爱梅花,何不即景作一梅花诗?”
他冲我微笑,于是我道,“臣妾乡野陋质,怎能有大雅之作,谨以咏梅花小诗一首,为各位佐酒。”于是信口吟道:
一枝疏影素,独抗严霜冷;
早晚散幽香,香飘十里长。
诸人听罢赞道,“果然诗如其人,是仙中女子也。”
他宠我,爱我,日日关心着我。在深海的宫廷中,让我有了家的感觉。
他是我的丈夫,是天下百姓的君主。他是温柔体贴的,又是高高在上的。
十年间,我的言行举止,受到文武百官的称赞。因为我一直谨记年少时的愿望和对父亲的允诺。规劝君王勤政爱民。
还记得有一日,我们在梅阁。因为我自小精于棋道,于是两人对弈,他屡屡败北。因而心中不悦。我起身对他笑道:“此为雕虫小技,误胜陛下,请不要放在心上;陛下心系四海,力在治国,贱妾哪里能与陛下争胜负呢!”他心中释然,又开始笑着再下一盘。
他专宠我十年之久,这期间,我每常规劝他以德治国,他也勤于政务,整个国家继续保持着开元盛世的强盛。只是,我没有想到,他是君王,十年间,只对着一幅面庞,会厌得吧。人家都说“以色示人,安能长久?”都说“色衰而爱弛。”可是我才只有二十七岁。在我的面庞上还看不到岁月的痕迹。红颜未老恩先断,我,面对的是这样的境况吧。
四、还君明珠泪双垂
开元二十八年,在骊山行宫中他遇到了自己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一下子被她的美艳和娇媚所迷惑,从此再也不能放下,至天宝四年八月,终于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回首看看昨天还拥我在怀的皇上,他脸上是那样的一种惊艳倾慕,是从未如此对我过的表情。他对她迎上去,那样不可置信地迎上去。我苦笑,退出那长长的宫殿。我退出的,还有那个我昙花一样的爱情和我深爱的男子。
回到我的宫中,作《楼东赋》一首只想挽回我的爱情。
玉鉴尘生,凤奁杳殄。
懒蝉鬓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
苦寂寞于蕙宫,但疑思于兰殿。
信摽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
况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
楼上黄昏兮,听风吹而回首;
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
长闼深扃,嗟青鸾之绝信;
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
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燕,陪从宸旒。
奏舞鸾之妙曲,乘益鸟仙舟。
君情缱绻,深叙绸缪。
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于幽宫。
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
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
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
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
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送赋的宫人说,皇上只是看赋长叹,没有回话。依旧选择了去与杨贵妃狎游。他为何会选杨玉环?君王之爱,难道就是那般不可信吗?那个叫玉环的女子就那样快的占据了他的心,将我排挤得丝毫不剩吗?他们约定三生,他们在天比翼,在地连理。我呢?选择了被君王遗忘,被历史遗忘,被爱情遗忘吗?
曾经那个为我在院中命人种满梅树的人在哪里?曾经那个在床畔与我结发的人在哪里?曾经那个温柔的目光又在哪里?他的心,此时,已经全部充满的是杨玉环吧。
曾经的他喜欢我,喜欢我的瘦,喜欢我的静,喜欢我的雅,喜欢我的与世无争。而如今,他喜欢杨玉环,喜欢她的胖,喜欢她的动,喜欢她的媚,喜欢她的风风火火。我,被彻底遗忘在角落。已过花甲之年的皇上,十几年面对孤芳自赏、淡雅润静的我,不免有些意兴阑珊;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丰满性感的体态充满了逼人的诱感,还有她那热烈的情感、媚人的眉目、活泼的性格,就象一团炽热的烈火熏灼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皇上,深深地吸引着原本充满活力的他。
一旦明白,我也知道我的爱情,终究被男人的薄幸践踏。 骄傲如我,不能忍受这样的遭遇,于是深锁心门,不为宫廷里的人事所动。我已经被他冷落,我不能由着我的尊严也被人侮辱,他的转变,让我失去了我所有的爱情的信任和憧憬。
宫廷中的斗争仍然在继续,但是,心早已在失去爱情后,变得没有一丝波澜。
被贬入上阳东宫,被削宫女,被冷眼,我一笑而过。这些早已伤不到我了,因为我真正在意的东西早已碎了。哀莫大于心死。
在上阳宫中,我终于开始细读长门怨。当年金屋在,已成空悠悠。君王,不都是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愁?娥眉也曾有人妒,只是阿娇的深情只被别人说成了妒妇。
流芳千古的霓裳羽衣舞宴,嫔妃纷纷,我却没有去。不因嫉妒,只是不愿想起花萼楼前昔日的惊鸿。我的心给了那个薄幸的男子,却被他轻掷。妾已将身嫁与,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他看到了我的缺席。或许是年迈的感伤,或许是一时的心起,又或许是曾经的怜爱还在心中留下了浮光掠影、惊鸿一瞥。
不知道他在花萼楼上霓裳羽衣之中,是否有些微的走神?是否想起若干年前的惊鸿。
宴罢回宫,当然还是与杨妃共度,但却密封了一斛珍珠,托了宫女,给我。
我的皇上啊,你曾经是我十年的知己。怎么会?怎么会如此不了解我?一斛珍珠又如何安慰我此时已经被你伤害得残破的心呢?杨家的兄弟姐妹皆列士,我不妒忌,也不求。虽然我年迈清高的父母还在家乡只是日夜期盼女儿可以幸福。华服美宴珠宝我也不求,虽然在上阳东宫中,已经多年没有裁制新的衣裳。十年的相处相知,难道你还不了解我?这珍珠如何安慰我的孤寂呢?我要的不是珍珠,不是荣华富贵,不是权势利益,我要的只是一个爱我如一的男人。
微笑地提笔,素红的小笺上写着簪花小楷,我自幼临卫夫人的自,这自也有了那么一种超然清高的孤傲:
柳叶双眉久不扫,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将这一纸素笺和珍珠还给了宫女,让她捎还给你。不是我藐视你帝王的权威,不是我抗旨。只是你连赐予臣妾的珍珠都要秘密送来,如何叫我接受,如何叫我不心痛。那个女人,你竟怕她到那种地步吗?还是,你在乎她的吃醋?
这一番拒绝就是别离。永久的,你夜夜笙歌,君王从此不早朝,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又如何再度忆起与我一起的时光,我又如何面对我的誓言?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红颜未老,君恩早断,在那么多的忧伤日夜中我辗转反侧,那一斛珍珠怎么能够相比?你拥着娇香暖玉,何曾想过上阳东宫中的冷寒?你面对着欢歌燕舞,我站在生白露的玉阶上,品尝着天阶夜色凉如水,空垂珠泪,盈盈。只期望,今宵,别梦寒。
五、一别音容两渺茫
我有什么可愿的呢?我认识那个男人二十年,他给了我十载专宠,十载冷落。
如今世人都只记得繁盛的霓裳羽衣舞,早已忘却花萼阁的惊鸿舞;
世人都以丰腴肥胖为美,早已忘却曾经凌空飞舞的江采苹;
世人皆爱牡丹的雍容华贵,早已别弃那高雅娴静的梅花。
我坐在上阳东宫中,苦笑。为什么,他如此伤我,我依旧如此心系。
他为了她荒废朝政,大难将至。他也没有醒悟。
安史之乱,他带着杨贵妃逃往西南。宫人四散。伺候我的侍女们赶来告诉我,并且让我逃走。
我拿出自己所有的金银首饰分与她们,让她们自己逃命去吧。兵临城下,他一个帝王居然逃走,他可以逃,我不可以。
宫中乱做一团,人们四处逃散。我一个人靠着老梅树坐着。
父亲,我没有兑现我的诺言。天下荒废在他的手中,我没能规劝。他为了另一个女人日日不朝,我无法规劝;他养虎为患,我没能规劝。好好的一个开元盛世毁在了他的手中,他的罪,太深。
如今长安陷落,城中一片兵荒马乱,他愧对大唐百姓。
如今我孤独无依,虽然怨,虽然恨,却依然爱。
可以赎罪的话,就先让我来赎罪吧。如此也可以免遭亡国之辱。
我抚摩着手中的三尺白绫,柔软、光滑。仿佛是我十七岁时的皮肤。
背靠着平生爱极的梅树,还没有到冬天,稀疏的枝叶,但还坚挺着它的枝干,不卑不亢。
宫中到处都是慌慌张张奔跑太监宫女,大难终于还是来了。这一切,我仍旧是无能为力。
抛起白绫,似乎是我当日的水袖,凌空一飞,惊鸿舞惊艳于世。
老梅,日后,只有你与我相伴了。
在生命逐渐从身体中抽离,两行泪滑下,隆基,别了。
纵被无情弃,今生,亦不悔。
十年欢笑,十年眼泪,与你二十载情分,今日,我全还清了。
凄凉此一生,羁泊生至死。
衰草仍风雨,琴笛自悲声。
本是好良缘,却为虎来滕。
托身于深湖,销愁唯水清!
尾声
后来,杨贵妃被逼死在马嵬坡,军队重振,平息了战乱,收复了京城。这里,唐肃宗早已在灵武即位,玄宗被尊为太上皇,从蜀中返回长安后,闲居在兴庆宫中。英武一世的唐玄宗,已真正进入了暮年,再也无需操心政事,基本上靠回忆打发时光,在往事的追忆中,他最多的就是思念杨贵妃和梅妃。 杨贵妃已无缘再见,而梅妃下落不明。高力士从一个擅长绘画的旧臣手中求得一幅梅妃画像,神情酷似,献给玄宗聊慰思念之情。玄宗见画后,沉默良久,一阵长叹后,提笔在画上题下一首七绝: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懒御得天真;
霜绱虽似当年态,争奈秋波不顾人。
题完后掷笔泪下,回想当年那些繁华似锦的日子,爱妃相伴,情意绵绵;而今却形单影只地蜗居在兴庆宫中,受尽了孤独寂寞的煎熬。失去的太多,处处都使他触目伤情。饱含失意的他,这时才体会出梅妃冷落在上阳东宫的十余年,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
吴宫南苑皆青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旧日的霓裳惊鸿耳边犹响,对残霞更添万种凄凉。可叹堂堂天子九州共仰,兵戈起蓦地里拆散鸳鸯。梅亭宴缠绵意令人怎忘,更思念采萍女性格温良。若早知宛转娥眉马嵬命丧,悔不该将梅妃抛弃一旁。到今朝遍京城踪迹难访,只落得观旧景遗恨茫茫。
一代明妃,一段爱情,最终被杨贵妃的七月七日长生殿比下。
每当梅花开遍的日子,还有谁曾记得有位梅妃跳着惊鸿舞婉转悠长。
㈡ 梅妃是怎么死的
安禄山叛乱,长安城陷,梅妃死于乱兵之手。唐玄宗自蜀归长安后,求得梅妃画像,并亲题七绝一首。后来在温泉池畔梅树下发现梅妃尸体,胁下有刀痕,唐玄宗以妃礼改葬。
㈢ 败在杨贵妃手下的梅妃,为什么被唐玄宗称为“梅精”
众所周知,杨玉环是最受唐玄宗喜爱的妃子,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犹如杨贵妃此人貌如牡丹花,富贵娇艳。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杨贵妃之前,李隆基还曾宠爱过一名梅妃,她就像一枝冷艳俊俏的梅花,盛开在后宫里。
但是,李隆基心里觉得有负于梅妃,于是乎有一次他将异邦所献珍珠密封一件,命人给梅妃送去。当梅妃见到珍珠,泪如雨下,写了一首《谢赐珍珠》诗:“柳叶双眉久不画,残妆泪湿红绡中。长门自是未梳洗,又何必珍珠慰寂寥!”并且将珍珠退回。
㈣ 京剧梅妃介绍
梅妃袭
主要角色
江采苹:旦
唐明皇:老生
杨玉环:旦
高力士:丑
情节
唐明皇李隆基选色征歌,高力士在江南访来江仲逊的女儿采苹,深受宠爱,封为贵妃;因她喜爱梅花,赐号梅妃,并特地建造了一座梅亭,但不久又得了杨玉环,厌旧喜新。梅妃独居后宫,回忆当年盛况,引起了无限的幽怨,顾影徘徊,赋诗寄意;但李隆基惑于杨妃,终不再加理睬。安禄山反,李隆基仓皇入川,梅妃死在乱兵之中。郭子仪戡平安史之乱,李隆基重回到宫中,一天偶然到梅亭游玩,忽然想起梅妃,感伤中睡去,依稀见到梅妃前来,诉说离情,醒来却是一梦,惆怅唏嘘,回宫而去。
注释
这个剧本是程砚秋先生在1925年编演的。
根据《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整理
㈤ 史上曾被密赐梅妃的是哪位美人,
江采苹是唐代著名的宫廷舞蹈家,她出生在医药之家,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歌善舞,吟诗作对,可谓才女。唐玄宗时,江采苹被选入宫,由于其舞技出众,尤善跳《惊鸿舞》,如飞鸟展翅,轻飘如仙,深得玄宗宠爱。由于江采苹非常喜爱梅花,玄宗赐名为“梅妃”。 杨玉环入宫后,专宠后宫,梅妃也被冷落,冬日,唐玄宗在赏雪之际看到满枝梅花,想起梅妃,就命人给她送去一斗珍珠,梅妃断然拒绝,并作诗倾诉自己孤寂哀怨的情绪:“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看后,心中愧疚,便命人配曲演唱,后成为名满一时的歌曲《一斛珠》。 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着杨玉环出逃,后杨玉环在马嵬坡上吊,收复长安后,唐玄宗回到宫中,又想起梅妃,命人寻找,却踪迹俱无。一日,有人献上一幅梅妃翩舞的画像,尤现当年《惊鸿舞》之风采,玄宗思痛不已,作《题梅妃画真》一首: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年态,争奈娇波不顾人”。据说梅妃在安禄山杀入长安后,死于乱刀之下;又有一说是她逃出宫中隐僻他乡度过了后半生。 梅花,以其清雅脱俗、孤傲高洁,曾受到无数文人雅士的钟爱和赞赏。吟梅颂梅的 诗词也无以数计,但要说到真正的知梅嗜梅,并将梅品溶入自己灵魂的,莫过于唐玄宗宠爱一时的梅妃江采苹了。 江采苹是福建莆田珍珠村人,出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父亲江仲逊是一位饱读诗书又极赋情趣的秀才,且精通医道,悬壶济世,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儒医。江家家境富足,只生有江采苹一人,却并不因为她是个女孩、断了江家香火而不悦,反而倍加珍爱,视为掌上明珠。早在江采苹初解人事时,不知是什么契机而爱梅如狂,深解女儿性情的江仲逊不惜重金,追寻各种梅树种满了自家的房前屋后。深冬临春的时节,满院的梅花竞相开放,玉蕊琼花缀满枝丫,暗香浮动,冷艳袭人,仿佛一个冰清玉洁、超脱凡尘的神仙世界。幼小的江采苹徜徉在梅花丛中,时而出神凝视,时而闻目闻香,日日夜夜陶醉在梅花的天地中,不知寒冷,不知疲倦。在梅花的熏染下渐渐长大的江采苹,品性中深深烙下了梅的气节,气度高雅娴静,性格坚贞不屈,刚中有柔,美中有善;配上她渐渐出落得秀丽雅致的容貌、苗条颀长的身段,仿佛就是一株亭亭玉立的梅树。 生长在书香门第,她父亲又极赏识她的颖慧,自小就教她读书识字、吟诵诗文,江仲逊曾向友人夸口道:“吾虽女子,当以此为志:“唐朝时期人们思想较为开放,加之江仲逊是一位开明秀才,因此,对女儿寄予如此重望是不足为怪的。江采苹确实不享父望,九岁就能背诵大本的诗文;及笄之年,已能写一手清丽俊逸的好文章,曾有“萧兰”、“梨园”、“梅亭”、“丛桂”、“凤笛”、“破杯”、“剪刀”、“绮窗”等八篇赋文,在当地广为人们传诵和称道。除诗文外,江采苹对棋、琴、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擅吹奏极为清越动人的白玉笛、表演轻盈灵捷的惊鸿舞,是一位才貌双全的绝世女子。 因此,远近的年轻人都感叹道:“不知谁家儿郎有此福气,能够娶得江采苹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啊!” 最终这朵惹人爱慕的梅花落到谁家园中了呢?这有福气的儿郎不是别人,正是风流豪迈一世的当朝皇帝唐玄宗。 身处遥远南国的江采苹为什么会进入皇宫为妃呢?这得从高力士替唐玄宗选美说起。 当时正值玄宗开元盛世,才识盖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治国有方,国家兴盛,四海承平,内有贤相,外有名将,一派昌荣之景;志满意得的唐玄宗渐渐开始追求享乐,优游宫苑,享受声色犬马之乐。于是扩建宫室、创设梨园、广征美女、巡幸狩猎,无不穷奢极欲,极尽铺张豪华之能事。岁月在安乐中飞快地流逝,朝廷名相姚崇、宋璟,及得力大臣张说、王琚等相继谢世,接着韩休、张九龄等素为唐玄宗所敬畏的大臣也先后告老还乡。一时朝中得力之臣锐减,唐玄宗似乎失去了可以自如挥洒的臂膀,不由地产生了萧瑟垂暮之感,曾豪壮一时的他也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奈。紧接着,深受玄宗宠爱的武惠妃因产后血虚突然离开了人世,这一打击对唐玄宗而言,绝不亚于失去众贤臣;别看唐玄宗是一个位极至尊的雄杰人物,却极重儿女之情,虽有后宫佳丽数千人,却对萧淑妃情有独钟,心灵最深层的爱系挂在萧淑妃身上。萧淑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胜悲痛,曾一度失去了对儿女之情的兴致,焚烧了宫中的珠玉锦绣,放出宫女数千人,自己则沉湎于往日的追忆之中,日见衰萎。面对唐玄宗的景况,玄宗的心腹宦官,曾经屡参机要政事、迭建奇功、倍受重用的高力士,不免忧心忡忡,担心玄宗从此一蹶不振;于是,力劝唐玄宗征选天下绝色多情美女,借以改变目前枯寂的心境。 唐玄宗被高力士劝说得动了心思,但他认为,如果按惯例由各郡、州、县推选美女。 选出的不过是些庸脂俗粉而已,于是改由高力士亲自出马,选人在精不在多,而且要在秘密中进行,不必惊扰地方官府,就这样,高力士领了密旨,轻车简从秘密出京,从汉江顺流向东,经江汉、广陵、钱塘而至闽地,各处明察暗访,着力搜寻,却终无满意的人。到了闽地后,一日在茶楼品茶,实际上也是为了探听一些社会上的风闻。突然听到一群儒雅的年轻茶客提到江采苹,众口一致地称赞她才貌无双、知书达礼、性情温婉、清秀脱俗;高力士心中不由暗喜,想到:“这正是皇上此刻最需要的女人啊!”
㈥ 历史上有没有梅妃这个人啊
梅妃姓江名采苹,莆田(今福建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人、父江仲逊,世代为医。江采苹聪明过人,9岁时就能诵读《诗经》中《周南》、《召南》等诗篇,并对父亲云:“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江仲逊便以《诗经·召南》里《采苹》一诗的题目为女儿名字,表示对女儿的期望。
唐玄宗开元中(713—741年),太监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广东一带,见到丰神楚楚、秀骨姗姗的江采苹,就收她选入宫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宠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苹,视宫中粉黛如尘土。江采苹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唐玄宗戏名曰梅妃。梅妃不仅以美貌受宠,更以表演《惊鸿舞》得到乐舞行家唐玄宗的专宠。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据王克芬《梅妃与<惊鸿舞>》一文考证,《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我国有深远的传统,相传原始社会时期的“凤凰来仪,百兽率舞”中的“凤凰来仪”,当是人模拟鸟类动作的舞蹈;战国青铜器上有人扮鸟形的舞蹈图像;汉代百戏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记载;汉画像石中也有人扮鸟形舞蹈的画面,这些舞蹈大都穿着笨重的鸟形服饰道具,舞蹈起来很不方便。而梅妃的《惊鸿舞》可能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
梅妃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恬静娴雅、端庄明秀的江采苹,从小就喜爱和她一样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并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今天的人们大多知道杨贵妃,而知道江采苹的人恐怕不多。其实,杨贵妃和江采苹是唐玄宗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对势均力敌的情敌。
江采苹,即梅妃,出生于福建莆田江东村,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医生。江采苹是家中独生女,她聪慧灵秀,能诗能文,9岁就能背诵许多诗歌名篇,15岁时即已写得一手好文章,所写的八篇赋文,更在地方上传诵一时,是当时有名的才女,被誉为福建第一个女诗人。
多才多艺的江采苹,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
适逢玄宗开元盛世,唐朝国家兴盛,四海升平,内有贤相,外有名将,一派昌荣之景。这时,深受玄宗宠爱的萧淑妃不幸离开了人世。唐玄宗极重夫妻之情,虽有后宫佳丽数千人,却对萧淑妃情有独钟。萧淑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胜悲痛,日见憔悴。唐玄宗在万分思念下,很想找到另一份寄托。
有个叫高力士的近侍宦官,看到唐玄宗悲伤的样子,自然忧心忡忡,担心玄宗从此一蹶不振。于是,他力劝玄宗征选天下绝色多情美女,来改变悲伤心境,重新振作起来,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高力士奉旨挑选秀女,亲自出使闽粤,发现了刚刚及笄的江采苹,他疑其为天人,如获至宝。随即把她带进了宫中,侍候玄宗皇帝。
当时江采苹虽是淡妆轻扫,仍难掩如花容颜,她温柔文雅的言语,优美大方的举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时就掳获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对她疼爱有加,将当时众多的后宫佳丽视为尘土,专宠江采苹一人。
梅妃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恬静娴雅、端庄明秀的江采苹,从小就喜爱和她一样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并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然而,当丰满、冶艳,浑身散发娇情媚态的杨贵妃出现之后,玄宗开始目眩神迷。
杨贵妃与梅妃成了并立于玄宗后宫的两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洁;杨玉环如一株牡丹,丰腴娇艳。这俩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经分出杨玉环和梅妃的高低。十几年他面对孤芳自赏、清雅高洁的梅妃,现在已经审美疲劳了,不免有些意兴大减。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丰满的体态充满了性感,楚楚动人,还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泼的性格,就像一团炽热的烈火撩拨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
㈦ 谁都告诉我,关于梅妃
杨玉环绝世美人,在历史上完全掩盖了梅妃江采萍的风采才情。唐爱牡丹宋爱梅,江采萍是生错了时代的绝世佳人,只能傍着一树梅花拣敛风姿。女人最哀痛的不是生得不美,而是在最美时无人欣赏。据说在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死后,玄宗整日郁郁不乐。太监高力士想排解一下玄宗的烦恼,于是到江南寻访美女,结果在福建的莆田县发现了一个兰心蕙质的女孩,她就是江采萍。
江采萍被高力士选入宫中后,曾深受玄宗宠幸。她淡装雅服,姿态明秀,风韵神采,无可描画,她精通诗文。因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唐玄宗昵称她梅妃,又戏称为“梅精”。唐玄宗曾宠爱她至极,后宫其他妃子都视而不见。江采萍性情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却又出淤泥而不染,不去为红颜之事争风吃醋,并擅长于书文,常以东晋才女谢道韫自比。
只是杨玉环的到来使得清高孤傲的梅妃渐渐失宠。杨贵妃设法贬梅妃入冷宫上阳东宫。梅妃得宠时,各地争相进献梅花。有一次,她听到外面有驿马快跑的声音,讯问侍儿可是送梅花来的?但如今,大家都是忙着给杨贵妃送荔枝,谁还记得曾经专宠一时的梅妃江采萍呢?梅妃江采萍不禁泪流满面,想起了汉代长门宫陈阿娇的故事,陈阿娇千金买司马相如一赋,便拿出千金请高力士找人写赋呈给皇上。高力士正在拼命讨好杨贵妃,因此加以推脱。江采萍就自己写了一首《楼东赋》给唐玄宗看。可唐玄宗看来这篇赋后,虽然也略微有所触动,但也只是派人悄悄赏了梅妃一斛珍珠,梅妃见了,伤透了心,写下来一篇《谢赐珍珠》,并将诗与珍珠一起送还给唐玄宗。唐玄宗读后怅然不乐,令乐府为诗谱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
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来不及带上失宠的梅妃江采萍就出逃了。不久,长安城陷,梅妃死于乱兵之手。唐玄宗自蜀归长安后,求得梅妃画像,并满怀伤痛亲题七绝一首。后来在温泉池畔梅树下发现梅妃尸体,胁下有刀痕,唐玄宗以妃礼改葬。
《题梅妃画真》李隆基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一代丽人才女将梅品的清雅脱俗、孤傲高洁融入了灵魂,到头来遭遇却是如此不幸。
㈧ 梅妃独受帝王恩宠19年,为什么输给了杨玉环
因为杨玉环年轻而且漂亮,人老珠黄的梅妃当然没杨玉环有竞争力。而且杨玉环有优越的教育环境,文化修养高,性格委婉,主要还有一副美女容颜,试问有哪个男人能不为之心动。
自古红颜多薄命,梅妃就这样被冷落在皇宫,只有那一林子的梅花与他相依为命。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梅妃就会一人独自在梅花下落泪,这是怎样的伤痛欲绝,心里满是凄凉的梅妃,也是努力去寻找皇上,希望能从新被宠爱,但是皇上的心早就被杨玉环给迷倒了。任凭梅妃怎么努力也无事于补。 后来因为安史之乱,被叛军砍死。
㈨ 唐朝梅妃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啊
江采萍(公元710年-公元756年),号梅妃,闽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玄宗宠妃内之一。在今莆田亦称江容东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
江采萍自幼陪颖,父亲极赏识,自小就教她读书识字、吟诵诗文。九岁时,就能背诵《诗经》中记载周文王后妃事迹的《周南》和《召南》两部分诗。十四岁,善吟诗作赋,自比晋朝才女谢道韫,不仅长于诗赋,还精通乐器,善歌舞,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开元中,唐玄宗遣高力士出使闽越,江采萍被选入宫。唐玄宗爱如至宝,大加宠幸赐东宫正一品皇妃,封为梅妃 。
梅妃喜梅,气节若梅。后被杨贵妃贬入冷宫上阳东宫。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落逃没带冷宫中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丶投井自尽.
㈩ 谁知道梅妃的故事
据《梅妃传》载,唐玄宗的宠妃江采苹,福建莆田人,才貌兼备,开元年间由太监高力士至闽、粤选美时被选入侍玄宗。其性喜梅花,玄宗因赐号为“梅妃”。后来,唐玄宗夺媳杨玉环为妃,梅妃渐失宠直至被贬入冷宫上阳东宫。她曾作有《谢赐珍珠》和《楼东赋》等著名诗赋,后死于安史之乱。除了《梅妃传》外,莆田人李俊甫在南宋嘉定年间的《莆阳比事》中载有“梅妃入侍”。南宋时与陆游、辛弃疾齐名的莆田籍大词人刘克庄亦有吟梅妃诗。明清的《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京剧《梅妃》、杂剧《惊鸿记》、《一斛珠》及洪舁的《长生殿》,小说《唐史演义》”……乃至现代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靖的《杨贵妃传》都有梅妃这个人物。文学巨擎歌德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看到托姆斯的英译《谢赐珍珠》诗(或称《梅妃诗》、《一斛珠》),就把它译成德文,登载在自己出版的《艺术与古代》杂志第6期上。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中亦说:“福建美人之在历史上著名的,当然要首推和杨贵妃争宠的梅妃。”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福建考察时,曾作有《途次莆田》诗:“梅妃生里传犹在,浃祭(郑樵)研田有孑遗。”梅妃作为历史名人已被载入《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中。
相传是梅妃故里的莆田县黄石乡江东村,现在还存有如浦口宫(梅妃宫)、鹅脰、抬头石“梅妃故里”石刻等有关梅妃的古迹和传说,《江氏族谱》更记载梅妃的父亲江仲逊是该村江氏第11代孙。
然而,通过考察,发现历史上并无梅妃其人。首先,正史上关于杨贵妃的记载很多,而只字来见有载梅妃其人其事。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个能与杨贵妃争宠的梅妃,而未载入正史,该不会是历史学家们的疏忽吧?其次,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梅妃的书籍,其内容是从《梅妃传》衍化而来的。而《梅妃传》一文无作者(有人认为是唐曹邺所著,并无实据。)抄录者也不知作者是何人,只知他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而《梅妃传》是最早记载梅妃其人其事的作品。其它所有关于梅妃的记载都是晚于该文,而且大多是该文的转抄,或者增加了传说部分。其三,在《梅妃传》里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注意:“今世图画美人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其意思说,当今(宋代)仕女画中的梅妃,人们只泛泛地说她是唐明皇时的人,而对她的身世却不大了解。因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治学严谨的文学家郑振铎也否认梅妃的存在。最后,查考唐代史籍,并未发现有高力士到闽粤选美的记载;《梅妃传》所记梅妃被贬所居之上阳东宫在东都洛阳.它与长安相距数百里,而洛阳上阳东宫又无翠华殿西阁,何以会出现唐玄宗夜召梅妃,当被杨贵妃发觉后,又怎会有梅妃“步归东宫”之事?《梅妃传》一文至少有以上几处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江采苹的父亲叫江仲逊,是个医生。他很重视儿女攻读诗书。采苹自幼聪明,九岁就能背诵古代许多诗歌名篇。
一天,采苹赶鹅放牧,忽听到一阵闹哄哄的声音:“朝廷选秀女来了。”她回头一看,一群官兵正紧紧追赶几个邻居的姑娘。采苹慌了,撒腿就跑,一不小心跌了一跤,弄得满身满脸泥污。她赶快钻进附近的草丛中躲起来,等那班官兵过去后,才跑到江边洗脸。奇怪,水里竟映出一张非常美丽的脸庞。她吃了一惊,以为自己花了眼,用手抹了几下脸,水里那张脸庞越发漂亮了。这时,那班官兵忽然又折了回来,见到采苹,如获至宝,立刻带她回京都去。
在成千上万秀女中,江采苹不但姿容出众,谈吐举止也优雅大方。唐玄宗非常喜欢,不久便封她为妃;因采苹爱梅花,又戏称为“梅妃”。
有一次,玄宗带她到勤政殿观看鱼龙百戏。回来时兴致很高,问梅妃:“你家中尚有何人?朕封他为官。”
梅妃说:“父亲已故,家里再没有人了。愿陛下以苍生为重,施恩百姓”。
玄宗说:“好,朕就送一个梨园戏班到莆田,让你家乡百姓一饱眼福,也显显皇妃的荣耀,你看如何?”梅妃立即下跪谢恩。玄宗又说:“你为何郁郁寡欢?有什么不遂心的,尽管说来,朕必令爱卿心满意足。”梅妃说:“昔太宗有贞观之治,百姓安乐。愿陛下也有开元之治。”玄宗听了,怔了一怔,然后拈须笑道:“朕早有此志,爱妃不言,朕几乎忘了。”次日,玄宗即罢了游宴,亲理万机,励精图治。
哪知好景不长,没多久,唐明皇把百般妖媚的杨玉环封为贵妃,“三千宠爱集于一身”,每日同她饮酒赏花,不理朝政。杨贵妃最会忌妒,而梅妃生性温柔善良,斗不过她。皇帝为讨好杨贵妃便把梅妃迁到皇宫外的上阳东宫去。
一次岭南送来荔枝,玄宗想分一点给梅妃尝尝,但不敢,怕杨贵妃发威,便叫人偷偷送去一斛珍珠赐于她。梅妃婉言谢绝了,还写了一首诗给玄宗,抒发自己心中抑郁的心情。那诗写道:“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这就是后人传诵的《一斛珠》。
安禄山造反,唐明皇带着杨贵妃仓皇出走,途中被迫赐贵妃自尽。平乱后回朝,唐明皇又想起梅妃,派人四处查访,终于在上阳东宫的枯井中找到她的遗体。老宫人说,梅妃在兵乱时,全身用白绫紧裹投井全节。玄宗听了,对她更加爱怜了。
在梅妃的故乡--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有一座“浦口宫”,殿中有梅妃塑像。如今人们还很想念1000多年前这位奇女子,称她为“祖姑皇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