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琴书梅花专

琴书梅花专

发布时间: 2021-02-17 23:14:04

Ⅰ 跪求徐州琴书下载地址

http://www.maidee.com/program/124610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0%EC%D6%DD%C7%D9%CA%E9

(2个链接)

曲艺中的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琴书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贵州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等。各种琴书起源不一,大多是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有些是受滩簧、南辞的影响或由大鼓演变而成。如安徽琴书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区的老凤阳歌、泗州调、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琴书、山东琴书最早是农民在农闲时传唱自娱,后来发展为专业演唱。
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扬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
琴书的曲目以中短篇为主,也有长篇,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拳打镇关西》、《包公案》。《杨家将》、《梁祝下山》、《蓝桥会》、《拾棉花》等。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如《雷锋》、《烈火金刚》等。

〖徐州琴书〗 原名丝弦,清代用扬琴伴奏,故又称扬琴。1949年后改名称徐州琴书。徐州琴书是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由“小曲儿”、“小吹儿”、 “唱曲儿”、“唱孩子”等一步步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演唱时韵味独特,艺人坐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以扬琴、坠子、手板为主,配有三弦、软弓胡琴、古筝、瓷碟等。

徐州琴书源远流长,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书的《百戏竹枝词》里即有“徐沛《叠断桥》”的记载。先后又有《丝弦小曲》、《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百雪遗府》、《雪里梅花》等单刊本问世,曾在全国各地演唱。民国年间,琴书与其他曲艺多在徐州奎东巷、张公祠、校场、菜市场等处演出,遇有庙会节庆,摆地摊唱琴书者比比皆是,深受徐州人民欢迎,曾有“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都哼哼”的极盛场面,且影响到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徐州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唱腔也很丰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呀儿呦》、《银纽丝》等数十个曲牌。演员演唱时,可以根据唱词的内容及语句格式不同而自由运用。传统剧目有《王天宝下苏州》、《张廷秀私访》、《李双喜借年》、《巴儿狗告状》和小段《马前泼水》、《猪八戒拱地》、《王二还家》等。其代表人物有魏兴岐、杨士喜、张二妮等。徐州琴书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并称为“江苏三书”。

Ⅱ 琴书的分类

琴书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回琴书、山东琴书答、贵州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等。各种琴书起源不一,大多是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有些是受滩簧、南辞的影响或由大鼓演变而成。如安徽琴书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区的老凤阳歌、泗州调、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琴书、山东琴书最早是农民在农闲时传唱自娱,后来发展为专业演唱。

Ⅲ 【急】求电影《有话好好说》中那段琴书的伴奏 谢谢大家

去www.5sing.com 看看

Ⅳ 秋菊开三径 琴书萃一堂 梅花香锦砌 旭日漾金樽

酒熟菊还芳 花飘盏亦香 酣饮在云际 笑语落人间酒醉琴为枕 诗狂石作筏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Ⅳ 琴书指的是什么

琴书是说唱者一人自击扬琴,分生、旦、净、末、丑角色演唱故事和传说,另有数人持其他乐专器伴奏并帮腔属的一类曲艺形式。因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现存曲种有北京琴书、山东琴书、翼城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思旋扬琴、云南扬琴、贵州文琴、四川扬琴等。腔调多来源于当地民歌、其他曲艺曲种唱腔和戏曲唱腔,具有较强的歌唱性,音乐优美抒情。结构形式有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既可演唱中长篇书目,亦可演唱小曲、小段。如山东琴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由以扬琴为中心的器乐合奏形式发展为“打琴加唱”,继而再发展为较完整的琴书,伴奏乐器除主奏的扬琴外,亦使用大板、坠琴、古筝、京胡等。至近代,唱腔进入板腔体系。演唱时,需先奏“前奏曲”,艺人称此为“开头通”,其后即用曲牌叙唱故事正篇。曲牌约200余首,其中[凤阳歌](又称[四平调])、[上河调]、[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等六首最为常用,俗称“老六门主曲”。传统书目有长篇《杨家将》、《包公案》,中篇《梁山伯与祝英台》、《小姑贤》,小段《打砂锅》等。

Ⅵ 求苏北琴书、沭阳板琴、沭阳小调、苏北民间小调,MP3打包

直接将我复115网盘戏曲60G资料的分制享权发到你邮箱(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曲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庐剧、采茶戏、滑稽越剧、山东梆子、湖北大鼓、大鼓书、绍剧、淮剧、扬剧、越调、老调、沪剧、楚剧、锡剧、琴书、扬琴戏、柳琴戏、二人转、吕剧、花鼓戏、秦腔、88首适合老人听的歌曲等),你会收到名为115点com的邮件,打开邮件,就可以接收我网盘上的戏曲
请大家不要通过加网盘好友的方式来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过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过上面的方法,照样可以让你接收我的戏曲资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网盘,才能接收,如果没有,上网搜索如何免费注册115网盘,一分钟搞定,这种事情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成功后,一分钟就能把我发给你的存到你的网盘上,永远成为你的东西了

115网盘戏曲分享权已发到你邮箱。如果没有收到,请检查邮箱名是否错误,检查邮箱名后缀,检查邮箱垃圾箱,检查订阅邮箱。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Ⅶ 山东琴书的曲牌有什么

曲牌约200余首来,其中[凤阳歌]源(又称[四平调])、[上河调]、[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等六首最为常用,俗称“老六门主曲”。传统书目有长篇《杨家将》、《包公案》,中篇《梁山伯与祝英台》、《小姑贤》,小段《打砂锅》等。

Ⅷ 有哪位高人对山东琴书唱腔做了深入的研究 它与声乐唱法发声等等的相同不同之处如何表述 我急需资料啊

山东琴书采用 山东琴书
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约有曲牌二百多支。发展为琴书说唱之后,使用的曲调逐渐集中,以所谓“老六门主曲”即【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为常用,清末民初以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进行说唱的音乐体制,节目也以中长篇书为主,兼唱小段儿。 山东琴书的演出形式一般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赶角色,也兼乐器伴奏。分赶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余者为伴奏兼伴唱。传统的演唱讲究稳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仪态端庄,目不斜视,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来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角的刻画。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艺术本身的发展,山东琴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旧的演唱陈规。如演唱者可根据故事内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面目呈现传神的表情,有时亦可略加手势以助表演,演员之间在演唱中可进行感情交流,还可与观众直接交流感情,但其演唱风格依然保持了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2]。随 山东琴书
着山东琴书的影响不断扩大,陆续发展形成了鲁东以广饶、博兴为中心的 “东路琴书”和鲁北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鲁西南一带的琴书遂称为“南路琴书”。南路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调,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东各地,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妇及其创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优美动听,富于变化[1]。

Ⅸ 琴谱的案例详解

《神奇秘谱》
《神奇秘谱》
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神奇秘谱》成书于明洪熙乙巳年(1425)。编者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封于大宁,称宁献王,永乐间改封南昌。朱权自号臞仙,又号大明奇士、涵虚子、丹丘先生等。平生喜爱音乐且尤擅弹琴。
《神奇秘谱》经朱权“屡加校正,用心非一日”,历时12年之久。全书分上、中、下3卷,共收琴曲62首。上卷收16曲,为“昔人不传之秘”,称为《太古神品》。曲目包括,《广陵散》、《流水》、《阳春》、《酒狂》等,多为北宋以前的名曲,保留有早期传谱的原始风貌。这些古曲由于久已无人演奏,谱式古老,基本上没有点句。中、下卷《霞外神品》收34曲。 “霞” 源于宋代浙操《紫霞洞琴谱》,《霞外神品》沿用了元代《霞外谱琴》的名称。取精神相通之意。各曲之前多有详尽的解题,为琴曲的源流演变及内容表现,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后世琴曲解题多沿用之。据说此卷的三十四曲,为朱权本人“亲受者三十四曲”,其中有:《梅花三弄》、《忘机》、《广寒秋》、《天风环佩》、《神游六合》、《长清》、《短清》、《白雪》、《鹤鸣九皋》、《猗兰》、《列子御风》、《山居吟》、《樵歌》、《雉朝飞》、《乌夜啼》、《龙朔操》、《大胡笳》、《潇湘水云》、《离骚》、《神化引》、《庄周梦蝶》、《秋鸿》等本,均属历史悠久的古代作品。其中《潇湘水云》、《樵歌》等为南宋浙派名家的作品。
《神奇秘谱》所有琴曲都有解题,成为研究古代音乐作品的重要文献。《神奇秘谱》编者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尽管他声称“其一字一句,一点一画无有隐讳”,却还是把“其名鄙俗者,悉更之以光琴道”。他所说的“鄙俗”,很可能是真正反映民间传谱原貌的曲名。经过他这样“更之”,只能是隐讳了琴曲和民间音乐的联系,给后世准确地理解这些音乐作品增加了困难。不过,《神奇秘谱》反对强求一律,主张尊重各家、各派的不同特点。作者认为“操间有不同者,盖达人之志焉”,“各有道焉,所以不同者多,使其同,则鄙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神奇秘谱》中许多传谱虽源自浙操徐门,却不象后世那样强调“徐门正传”。在艺术上容许不同风格并存,无疑是正确的。
《西麓堂琴统》
《西麓堂琴统》
《西麓堂琴统》为一部明代的重要琴谱,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琴家汪芝所辑。此书仅有抄本3种。目前已有中华书局天津李允中藏旧钞本的影印本,载《琴曲集成》1963年版第1辑上册与新版第3册。
汪芝,字时瑞,号云岚山人,安徽歙县人。自幼爱好音乐,尤擅弹琴与音律之学,立志收集、整理古代琴谱。他博采诸家,搜奇汇精,前后历时30年,才得以编成此谱。
《西麓堂琴统》全书共25卷,前有嘉靖四年(1525)秋七月序,其一至五卷为论琴文字,主要取自南宋徐理的《琴统》与宋以来所传的《太古遗音》两书,分论声律、琴制、字谱及杂说等。其中第五卷论字谱指法,已大部分缺失,仅残存卷首二页。
其六至二十五卷计收琴曲138曲,都有比较可靠的来历。其中除注明抄自宋本者外,还有如《广陵散》的两种版本,以及《神人畅》、《简弦明君》、《风云游》与宋人所作《宋玉悲秋》等许多罕见的远年遗响。这些古曲对于研究汉魏六朝以来琴曲创作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及作为鉴定琴曲创作时代的依据,均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麓堂琴统》为明代收曲最多而且独具特点的谱集。
《琴书大全》
《琴书大全》
《琴书大全》是现存重要的古琴文献之一。书中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萧大亨序和蒋克谦自序。编者蒋克谦,字国光,江苏徐州人。世代书香门第。据此书自序题记,可知《琴书大全》这个宏大的工程始于蒋克谦的曾祖父,也是嘉靖皇太后的父亲。他平日喜爱读书弹琴,遇到关于琴的记载,都要抄录下来,准备汇集成册刊印传世,但由于工程浩大,未及完成。其祖父蒋论、父亲蒋荣,都作了补充。于嘉靖间(1522~1566)传到第四代人蒋克谦手中时,蒋克谦父亲继续搜集诸谱,补充了“制作”、“曲词”、“音律”、“诗赋”等内容。至万历年间(1573~1620),蒋克谦又延请海内琴家,用了3年时间编辑完成,于万历十八年(1509)刊印传世。《琴书大全》是蒋氏祖孙数代之心血结晶。
《琴书大全》全书共22卷,其前20卷为文字。文字部分收录有声律、琴制、指法、曲调、弹琴圣贤以及有关琴的诗文681篇。其中的“声律”部分,汇集了宋代朱熹、徐理,元代陈敏子等人的有关著作,阐述了律制与宫调在琴曲中的运用。“琴制”部分详尽地介绍了造琴工艺、历代琴式等有关知识。“指法”部分保存有唐代赵耶利、陈康士、陈拙,宋代成玉磵、杨祖云等人的指法理论,为鉴别和运用古谱提供了重要依据。“曲调”部分汇集历代琴曲作品的解说与歌辞,总共211首,另有曲目934首。其收罗之丰富为历代有关文献记载之首。“弹琴圣贤”部分收集了历代弹琴家203人,比朱长文的《琴史》还多47人。另外在分类集中,有关于琴的记载221篇,诗469首。可以说历代散见的有关琴的诗文基本收罗无遗,无愧于《琴书大全》之名。《琴书大全》的后二卷为琴谱,收录琴曲62首。
《琴书大全》编辑体例严谨,引用材料大都注明出处,并保存了大量未见于它书的琴书专书、专论,尤其是部分早已散佚的唐宋琴书。如唐陈拙《琴书》、唐李勉的《琴徽字义》、宋田紫翁的《太古遗音》、元陈敏子的《琴律发微》等,弥足珍贵。其中《琴律发微》一书几乎全书录入。此外还有如宋僧居月的《琴制》,宋苗滋的《琴德发源》,以及宋成玉磵的重要琴论等,其收录之丰富,堪称琴学领域中的网络全书,为后世系统全面地整理琴学文献奠定了基础。
松闲馆琴谱
《松弦馆琴谱》
《松弦馆琴谱》和《大还阁琴谱》是虞山派琴学最重要的两个琴谱文献。其中《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创始人严澄(1547~1625)所编撰。虞山派是明末清初严澄等人创立,也称熟派、琴川派。该派弟子云集,是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琴派。严澄号天池,又字道澈,江苏常熟人。其父严讷累官至吏部尚书。严澄因是宰相之子,社会地位的显赫,使他在琴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松弦馆琴谱》在严澄主持下,由当地能手赵应良等编订成集。是《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明代琴谱。他曾于明万历30年(1602)与太监赫宁、王定安一起编订了《藏春坞琴谱》。《松弦馆琴谱》全书共收28曲,其与《藏春坞琴谱》之间的同名琴曲达14首。其中除了京师琴家沈太韶创作的《洞天春晓》和《溪山秋月》、陈星源所传《关雎》等3首琴曲之外,其余均为浙派传谱,可见其与浙派的渊源。谱中的22曲都是严澄自己弹过的琴曲,包括沈太韶与陈星源所传3曲以及《阳春》、《清夜吟》、《胶膝吟》、《古交吟》、《风雷引》、《列子御风》、《秋江夜泊》、《静观吟》、《桃源吟》等 。
严澄不但创立了虞山琴派,编印了《松弦馆琴谱》,还对当时琴界滥制琴歌的风气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传统歌曲中经常是一字拖长吟唱出许多乐音,并不是当时复古文人所主张的那种一字对一音的做法。他的这种意见是正确的。严天池并非绝对否定琴歌的形式,只是对于这种普遍“牵合附会于文”的方式的反感。《松弦馆琴谱》从1614年初版到1656年曾多次再版,一度被琴界奉为正宗。严澄提倡的“清、微、淡、远”,也被当作是最理想的琴曲演奏风格。也正因为如此,像陈爱桐所擅长的《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等优秀作品,由于节奏急促,没有收入《松弦馆琴谱》。严澄的这一认识的片面性,后为虞山派的另一位大师徐谼徐上瀛所纠正。
《大还阁琴谱》
《大还阁琴谱》
《大还阁琴谱》是虞山派继《松弦馆琴谱》之后的另一个中心文献。撰辑者徐谼,原名上瀛,号青山,太仓人。徐青山所传的30多曲,经他的弟子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编印为《大还阁琴谱》,即原来的《青山琴谱》。在清代刊行的琴谱中,此谱流传颇广。完足本除序跋外,还包括:《万峰阁指法秘笺》、《左右手二十势图说》、《弹琴规范》5则,琴谱32曲,有《溪山琴况》共二十四况,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演奏要求,是关于琴的重要的美学理论著作。这一著作被认为是发展了宋人崔遵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学说。
《大还阁琴谱》共收32曲,与《松弦馆琴谱》大致相同。二者相比较,可以看出其曲名相同者多达22首。徐青山一方面删去了《清夜吟》、《胶膝吟》和《中秋吟》等6首小曲;另一方面则把虞山派创始人严澄因节奏急促而排斥在《松弦馆琴谱》之外的《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离骚》等优秀作品,收入了《大还阁琴谱》。可见他的琴学和严澄虽为同一渊源,但演奏风格却不尽相同。他继承了虞山派“声少韵多”的乐曲风格,并注重左手润饰。他对《松弦馆琴谱》中一些不合逻辑的指法,做了合理的更改。他不反对快速的曲目,从而丰富并发展了虞山派古琴的表演艺术。因此,徐青山的《大还阁琴谱》不仅继承了虞山派严氏琴学的精华,还弥补了其不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谱(指《松弦馆琴谱》)之后,继之者有徐(青山)《大还阁(琴谱)》。天池、青山二家,遂为虞山派之大宗。”
《五知斋琴谱》
《五知斋琴谱》
《五知斋琴谱》是一部在近三百年来琴坛中流传最广的一本琴谱。编撰者为扬州著名琴家徐祺。徐祺号大生,别号古琅老人。他一生致力于琴学,遍访各地的知音之士,揣摩各派琴谱达30余年,著成了为后世琴界推崇备至的《五知斋琴谱》。琴谱著成之后一直不能出版。后徐祺之子徐俊在安徽得遇知音周鲁封,在周的帮助下,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五知斋琴谱》得以首次刊印。
《五知斋琴谱》共8卷,前两卷为论琴文字,后6卷为古琴曲谱。总收录33曲。其中除了《澄鉴堂琴谱》的21首外,还兼收了金陵、吴、蜀各派琴谱12操。有的曲操如《墨子悲丝》、《普安咒》和《秋塞吟》等,经过徐祺和其后广陵派的一些琴家加工发展,逐渐成为广陵琴派的传统曲目。《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如对左手吟揉的幅度,应该上下至几徽几分也详加注明。并在旁注中有徐氏加工发展及评语。后记也比较有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徐氏对作品独到的理解。
徐氏对旧谱也并非机械抄录,而是对原谱“添合始末,损益相加”,使其获得更为完美的表现。从《五知斋琴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以虞山派的“清、微、淡、远”、追求中和淡雅的琴风为基础,融入了吴派的婉转含蓄,金陵派的抑扬顿挫,蜀派的刚劲豪迈,最终一个有着跌宕起伏而又洒脱细腻琴风的广陵琴派应运而生。至清乾隆、嘉庆间,广陵派进入了鼎盛时期。《五知斋琴谱》作为广陵派的奠基性的文献,成为300年来流传最为广泛的一本琴谱。

Ⅹ 豫东琴书《梅花传》和老鼠告猫是一个人唱的吗

老鼠我能帮。

热点内容
鹅掌腾花语 发布:2025-05-29 09:54:08 浏览:808
萝莉画荷花 发布:2025-05-29 09:52:45 浏览:710
湘江樱花游园 发布:2025-05-29 09:51:07 浏览:719
大鱼海棠插曲大鱼 发布:2025-05-29 09:49:44 浏览:701
灵宝花卉 发布:2025-05-29 09:37:41 浏览:819
七夕应聘 发布:2025-05-29 09:37:40 浏览:427
牡丹花香功效 发布:2025-05-29 09:33:27 浏览:105
古桩盆景设计 发布:2025-05-29 09:01:17 浏览:397
花卉水滴 发布:2025-05-29 08:51:15 浏览:755
送班级绿植 发布:2025-05-29 08:39:23 浏览: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