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淡月妆梅花

淡月妆梅花

发布时间: 2021-02-14 02:37:01

Ⅰ 清风什么细柳,淡月什么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不仅聪明伶俐、能诗善对,还经常出题难为苏轼和亲朋好友,即便在新婚之夜对自己的新郎也不放过。致使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流传至今。当新郎秦少游顺利过了两关之后,第三道考题又送到他的面前。

秦少游一看考题是“闭门推出窗前月”,让他对出下联。秦观看着这个出句,心里可犯了难,怕对得平平,显示不出自己的才华;但此联确实又不怎么好对。他坐在池塘边冥思苦索,眼看三更已过,还是理不出头绪。

此时,苏东坡可急了,忙出来观察动静,见秦少游仍在池塘边不住的喃喃自语“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任性的小妹还在发难,便想办法帮其解围,他随手捡起石子扔入池中。只听“砰”的一声,池中月影散开,星光荡漾,这景象使秦少游眼前一亮,下联即出,“投石冲开水底天”。于是,被难为了大半夜的新郎官终于如释重负,踏入了洞房之门。

苏小妹本想用第三关这个出句难住秦少游,好给他一个下马威。没想到秦少游终于对上了,而且更胜一筹,她知道,这个“冲”字用得太生动太传神了,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 苏小妹转念一想,秦少游恐怕没有这个本事,准是哥哥苏轼从中相助,于是就产生了借机也考考哥哥的想法。

有一天,苏小妹来到大哥苏轼跟前,让他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腰眼。苏东坡不加思索,信口说道:“前句加‘摇’,后句加‘映’”,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不屑一顾。

苏东坡认真想了想,又说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但仍不是上品。”东坡只好让小妹作答。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闻之,不禁拍手叫绝。心想,“轻风”徐徐,与“摇”、“舞”是匹配不当。

唯有用“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显现出轻风的温柔和细柳被轻拂的形态。同时,一个“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亲切的美感。下句添一个“失”字,也使全句皆活,勾画出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形态。于是,苏东坡对小妹的“炼字”功夫更加钦佩。

(1)淡月妆梅花扩展阅读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增强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经常针对某些字词,精雕细琢、反复推敲。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他十易其字才始定为“绿”。卢延让曾发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的感慨。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诗圣杜甫的诗句,充分表明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严肃认真的态度。这也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把这种精益求精的执着称之为“炼字”、“炼意”。

这些被反复推敲的某些字词,往往就成了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有的竟成了千古名句,世代流传。

作诗填词要能耐得住寂寞,要能豁出去辛苦。所以,在诗歌兴盛的唐代,就出现了苦吟派诗人,代表人物有贾岛、李贺、孟郊。所谓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一个字,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说明诗人作诗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苦吟派代表人物贾岛,作诗以苦吟著称,“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有一次,贾岛骑驴在路上走,由于正在琢磨一句诗,嘴里还不断的叨咕:“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呢?”由于精力过于集中,结果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先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然后就将自己正琢磨对其中一句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时候,不留神才挡了韩愈的大驾的经过说了一遍。韩愈听了非常感动,他认真地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晚上去别人家,还是敲门有礼貌!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一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从此他就和韩愈交上了朋友。于是,“推敲”的典故也被后人传为佳话。“推敲”也就成了“炼字”的代名词。可见历史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不朽之作,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创作出来的,是他们血汗的结晶。

Ⅱ 补充诗句清风( )淡月( ) 梅花

清风唱细柳 淡月和梅花
轻风撩细雨,淡月映梅花
1.轻风翩翩逐细雨,淡月溶溶惹梅回花
2.轻风无情催细答雨,淡月有意抚梅花
3.轻风拂细雨,淡月揽梅花
4.轻风和细雨,淡月对梅花
5.轻风徐奏,伴舞细雨。淡月低吟,对酌梅花
6. 轻风撩细雨,淡月映梅花
7.清风徐徐夹细雨,淡月轻轻戏梅花
8.清风起忆痴细雨,淡月回眸醉梅花
9.清风盈盈品细雨,淡月语语赏梅花
10.清风轻轻抚细雨,淡月淡淡吻梅花

Ⅲ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在这两句诗中各加一个字,怎么加

清风拂细柳,淡月映梅花

Ⅳ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1、轻风唱细柳,淡月和梅花
2、清风吻细柳,淡月眠梅花
3、轻风悠悠细柳醉,淡月隐隐梅花残
4、轻风吹细柳,淡月弹梅花
5、轻风乱细柳,淡月抚(弄)梅花
6、轻风抚细柳,淡月映梅花
7、轻风扶细柳,淡月照梅花
8、轻风弄细柳,淡月照(幽)梅花
9、清风渐远细柳哀,淡月藏云梅花怨
10、轻风无语醉细柳,淡月有心洗梅花.
11、轻风折(she)细柳,淡月落(lao)梅花
12、轻风眠细柳,淡月静梅花
13、轻风扬细柳,腊月衬梅花
14、清风吹折细柳腰,淡月轻抚梅花脸
15、轻风缠细柳,淡月望梅花
16、轻风醉细柳,淡月思梅花
17、丝雨轻风疏细柳,淡月孤云傲寒梅
18、轻风黯归细柳影,淡月清葬梅花魂
19、清风摇细柳 淡月笑梅花
20、清风拥细柳 淡月弄梅花
21、清风揽细柳,淡月抚梅花。
22、清风凌细柳,淡月沁梅花
23、清风噬细柳,淡月啃梅花
24、清风忽细柳,淡月悠梅花
25、轻风醉细柳...淡月酿梅花
26、轻风氽细柳,淡月晾梅花
27、轻风相拥细柳暖...淡月回眸梅花寒
28、清风一怒细柳断,淡月无情梅花残
29、两朵梅花吟淡月,一行细柳醉清风
30、轻风变细柳,淡月化梅花
31、细柳扶堤清风绕,梅花掩扉淡月来
32、轻风绿细柳,淡月白梅花
33、轻风欺细柳,淡月叛梅花
34、细柳引轻风共冤魂语,梅花邀淡月映白骨寒
35、轻风拂细柳,淡月印梅花
36、轻风抚细柳,淡月照梅花
37、清风扫细柳,淡月洗梅花
38、轻风润细柳,淡月沁梅花
39、清风惹细柳,淡月思(弃)梅花
40、风雨潇潇斜桥寒,青烟袅袅残灯涣
41、风雨扎细桥,青烟熏残灯
42、风雨潇潇斜桥寒,青烟袅袅残灯
43、风雨落兮没(寞)斜桥,青烟弥(迷)兮 碎(醉)残灯
44、轻风乱细柳,淡月映梅花
45、风雨过斜桥,青烟绕残灯
46、清风闭细柳,淡月羞梅花
47、风雨怜斜桥,青烟抚残灯
48、风雨踏斜桥,轻烟曳残灯回复

Ⅳ 淡月( )梅花(显、掩、隐)

宋代文人苏轼,一天同他妹妹和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谈文。苏小妹大回家在“轻风细柳答,淡月梅花”中间各添一个字,变成五言联句。苏东坡略一思索,脱口而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接着黄庭坚吟出两句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随后也念出自己的诗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相比之下,苏、黄二位添加的字意思平常,而苏小妹用一个“扶”字将轻风与细柳拟人化了,写出了细柳的纤弱形态;一个“失”字,写出了淡淡的月光中梅花隐隐约约的朦朦胧胧美景,十分传神。

Ⅵ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该补哪两个字,说说理由

这句话是苏东坡年少的诗作,原作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而后苏东坡在每句中间改一字变为“清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了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思想感情就不知道了 还有.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好像不是诗额~

Ⅶ 轻风什么细柳,淡月什么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出自: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的典故《给诗加腰》。

译文:清风吹动着杨柳,皎洁的月光在梅花的照映下黯然失色。

赏析:“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态,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7)淡月妆梅花扩展阅读:

“苏小妹”其人:

“苏小妹”这个名字,在中国民间知名度极高。她的名字最早见于南宋无名氏的《东坡问答录》(又名《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东坡之妹,少游之妻也。”

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里,有“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清代文人李玉的《眉山秀》里,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苏小妹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

苏小妹相传为苏轼的妹妹,野史记载其名苏轸(zhěn),是当时出了名的才女,民间更有“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流传。

苏轼平生喜欢书信与亲人朋友,其书信被后人整理成文,现存的苏轼亲笔信件中,所寄大多是给自己的弟弟苏辙。而信件中从未提起有这个“妹妹”,再看东坡的传世诗词中,也并无一篇提及这位“妹妹”。

但根据三苏祠的记载,历史中确有其人,不过因为苏小妹在苏轼、苏辙两兄弟还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自然未能留下有关的书籍记载。

Ⅷ 对对子 淡月照梅花

轻风拂绿松

Ⅸ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全诗

这句话是苏东坡年少的诗作,原作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而后苏东坡在每句中间改一字变为“清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了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思想感情就不知道了 ?_? 还有....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好像不是诗额~
-_-!

Ⅹ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求全诗。

全诗: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释义:

轻轻的风扶着细柳,黯淡的月光,让梅花的光线消失。

出自: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给诗加腰》

原文:

苏小妹在历史上并无其人,但民间却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逸闻趣事。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还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

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10)淡月妆梅花扩展阅读:

文中的作诗方法简介:

1、习题法

诗所最难者,订立题目。乌有题目,诗才难拢,结构难架。唐人擅诗,尤擅拟题。此说或有所不以为然。古人应制,从口而出。即如今坛子,参社则有作,自题则乏诗,非其谓乎?!习题法者,用古人旧题,仿而做也。

2、依句法

一般是偶得一句或一联,自以为佳,而后围绕此句(联)之意及韵格,凑成全诗。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可以为例。多为绝、律、短歌,短词。

3、依韵法

先定一韵,后围绕此韵之合韵之字而凑句,而合成全诗。多为律、绝。长律则必依此法。古人诗词游戏甚至全篇定韵字者,如红楼梦之白海棠社之所述。

4、浑成法

于韵熟捻,于情境之中突发而成,尤其易成绝句。多有后再加推敲者。李白似此法之本家。古人和“来”、“回”、“台”三字韵脚之绝句诗者尤多,盖此三字之韵易熟吧。

5、推敲法

于拟定题目中,先粗略成诗,而后逐字推敲,以合韵和求彩。贾岛推敲故事,说明此法。

6、集句法

偶尔得句则记之,得句至多,则能浑然凑成诗篇。有李贺骑驴背囊故事。

7、口占法

兴致所至,韵律无拘,不求严格,意思自然。与混成法相似。古人题中有“口占”二字者,多韵格不严,或语词轻浅,即此意也。

8、化用法

前人有成诗甚至诗意,我尽可借用。未字句式不可尽抄,而合乎自己作诗时的情景。如唐朝李益《宫怨》之化自王昌龄。

9、反意法

此法用于做反面文章。既对前人之诗文,有不同或想法看法,反其意而为诗。一般说难定意,故难结构。而在本法中,最易定意,所以容易成篇。如毛泽东之《卜算子·咏梅》

10、定题法

此为基本法和综合法。即在确定题目后,依据题目之喜怒哀乐、情绪之轻重缓急、故事之上下前后而决定韵类、篇法和结构。

热点内容
兰花春雪 发布:2025-09-11 04:46:05 浏览:818
轮胎盆栽大全图片欣赏 发布:2025-09-11 04:44:31 浏览:31
猫咪喜欢绿植里的水 发布:2025-09-11 04:34:50 浏览:570
黑牡丹52 发布:2025-09-11 04:19:51 浏览:480
浪花一朵朵吉他教学视频 发布:2025-09-11 04:19:07 浏览:738
玫瑰花的美甲 发布:2025-09-11 03:55:17 浏览:329
附石盆景9 发布:2025-09-11 03:48:08 浏览:386
一朵花月亮成语 发布:2025-09-11 03:47:21 浏览:615
花语文艺片 发布:2025-09-11 03:26:21 浏览:672
梅花引舞蹈 发布:2025-09-11 03:26:11 浏览: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