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好悲惨
『壹』 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命运需要比较哪些
摘要: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而杜十娘则是我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编纂的“三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茶花女》以悲为主线,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怒为文眼,怒斥封建社会礼教的罪恶。杜十娘和茶花女同为风尘女子,都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妓女形象。她们虽然沐浴着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他们却经历了几近相同的悲剧命运。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追求真挚的爱情,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共同的身份,相似的悲剧性命运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本文将对造成她们人生悲剧的原因做初步的研究与比较。
关键词: 茶花女 杜十娘 社会 性格 悲剧 命运
小仲马以一部《茶花女》将十九世纪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永恒的搁在了世界文学的长廊中,而早他二百多年的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同样塑造了一个千古传颂的名妓杜十娘。尽管中西遥望,时间跨越两百余载,但同属京都名妓的杜十娘和茶花女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同是风月场上一度走红的人物,都是深陷泥淖而灵魂高洁,表面骄奢淫逸而内心痛苦,渴望回归“正常人”的轨道,最终都在命运捉弄下落了个凄惨结局,一个怀抱价值不可估量的百宝箱葬身江心,一个在表面华贵而实际一文不名中瘁于肺痨。
一、悲剧性
从古至今,都有悲剧性的因素,都有悲剧的存在。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悲惨的遭遇,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诉说悲剧性的命运。悲剧就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万历年间,富家子弟李甲游教坊司院的时候,结识了杜十娘,二人感情甚好,杜十娘自己出钱帮助李甲,求得从良。二人乘船归家的途中,遇见富商孙富,孙富看上了杜十娘的美色,提出用千金要买他做妾。李甲答应了孙富的提议。杜十娘得知后伤心欲绝,怒斥了李甲和孙富,并把价值连城的百宝箱投到水中,自己也投水自尽,以生命为代价维护了女性的独立与尊严。
《茶花女》真实生动的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至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她来到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真诚的爱她,引起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尔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尔芒,阿尔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而死。作品中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杜十娘美丽聪慧,却不幸坠入青楼,她执着于真正的爱情,追求爱情中的人格、平等、尊严、自我价值,而空荡荡的情怎抵得住封建礼教和金钱的双重攻击,故而她的智慧、努力和挣扎带给她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回到风尘中,要么自绝。而茶花女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堕落的不幸的女人,她靠卖笑度生,受人供养,在轻浮、放荡间纵容。当遇到真爱时,为了她所钟爱的人,她宁可牺牲自己成全爱人及家庭。
二、悲剧命运的产生
杜十娘和茶花女是东西方两个不同类型的妓女形象,从妓女生涯走向死亡上具有共同的悲剧命运。她们的命运之所以以悲剧结束,是因为她们的不幸和死亡表现了一定的社会矛盾,体现了一种必然性,她们的人性要求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她们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一)社会悲剧
1、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影响
(1)罪恶的封建势力
杜十娘生活的明代万历年间,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等级森严的地主阶级政权以及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金钱还没有能像西方资本主义那样达到控制一切的地步,仍然要依附着封建势力发生作用。孙富想占有杜十娘,可是他知道光凭自己的“家资巨万”还不足以“破人姻缘,断人恩爱”,于是他利用封建卫道者李布政使的势力,才达到了买下杜十娘的目的。作品中,李布政使虽然没有出场,但他对毁灭杜十娘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浓重的封建道德和等级观念,又决定了杜十娘只能是某个妓院鸨儿的活商品、摇钱树,杜十娘和鸨儿之间完全是一种封建式的人身隶属关系。
(2)强大的利益驱动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
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此时“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同时“百宝箱” 也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大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害。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2、荒淫腐败的资本主义社会
茶花女玛格丽特所处的法国正是七月王朝统治时期。这是法国资本主义由上升转向没落的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金融资产阶级,通过一切卑鄙无耻的手段和途径,榨取社会财富,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人民却不得温饱,黄金的铜臭味伴随着资产阶级腐化淫乱的生活方式,充斥着整个社会,败坏了整个社会。这时候的法国已经取消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宪法明文规定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天赋人权。因此,法国尽管同样存在上等人、下等人的等级观念,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同样轻视,但从形式上看,妓女的人身还是自由的,她们不像杜十娘那样隶属于某一个老板,不会在某个老板的棍棒胁迫下去接客卖淫。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用虚伪的道德以及失业、饥饿来使她们“自愿”接受贵族资产阶级的玩弄和蹂躏。
所以玛格丽特沦落为妓女以致死亡,完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她原是—个“纯洁无瑕”的农村姑娘,但是,家庭的贫困,迫使她来到浮华的都会巴黎,靠着自己的美貌和青春,卖笑求生,成为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玩物。所以,玛格丽特对于自己的处境,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种人,一天换不到情人们的欢笑,一天讨不住他们的虚荣,他们就抛弃了我们。”“我们再不是我们自己的了,我们再也不是活生物,只是些死东西罢了。”表面上看来过着锦衣美食的豪华生活,实际上却像野狗似地乞讨为生,强颜欢笑地过着毫无保障的日子。干百万出身下层,本性善良的妇女,被迫卖淫为生,正清楚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压迫之深重,而资产阶级公子哥儿们对于她们的践踏,又恰恰表明了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和道德败坏。
(二)性格悲剧
在对两位女主人公悲剧原因的探究中,许多人往往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向封建门第观念和等级制度。毋庸置疑,以李甲之父李布政和阿尔芒之父迪瓦尔为代表的封建思想?传统偏见的确是酿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中,我们不应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杜十娘与茶花女的爱情都遭遇了来自外在的?社会的?他人的阻力,但这些并没有成为导致她们死亡这一悲剧结局的最直接因素。换言之,外在的一切并没有直接将她们置于死地,究其实,应该说是她们自己主动放弃了生存的机会并最终选择了死亡,这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事实上是她们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一种自主性选择。这种自主性选择取决于她们的性格因素。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说社会环境是导致悲剧命运的外在因素,那么性格则是内在因素,性格是导致她们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揭示性格造成悲剧。
1.人生态度
杜十娘聪明能干,有心计,会安排。她虽然误落风尘多年,但对未来、对人生仍抱有希望,很早就有跳出火坑从良嫁人的打算。为此,她瞒着鸨儿,把自己出卖肉体得宋的金银首饰和珍宝古玩私藏起来,既在百宝箱里藏匿金银珠宝,又在被褥花絮中藏有碎银,以便日后遇到意中人作为终身相托的物质基础。当她发现李甲“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时,并没有马上许以终身,而是设法考验李甲对她的爱情是否忠贞。杜十娘深知旧礼教的力量,估计和李甲一起回乡会遭到李甲父亲的反对,所以她对日后也作了种种安排。这些都说明杜十娘是个精明能干,识大体,会思考,为追求正常的爱情生活费尽心计的人,虽然最后仍然没有冲破卖淫制度和封建礼法的罗网,但这种聪明、冷静和沉着的性格令人赞叹。此外,杜十娘对享乐放荡的生活十分厌恶,一旦有了意中人以后,就不顾鸨儿的责骂威逼,坚决不再接客,把自己的爱情全部寄托在李甲身上。
茶花女的性格和表现却不尽相同。她在放荡之中有忠贞,任性之中有善良。日日夜夜的奢华淫荡生活,使她的精神极度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里到处是虚情假意,冷酷自私,使她感情容易冲动,反复无常,狂热任性。她狂欢纵乐,没有积蓄,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她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她的谈笑粗鲁得就像一个脚夫,别人讲的话越下流,她就笑得越起劲”。作者满怀同情的说, “可怜的姑娘在放荡、酗酒和失眠中逃避生活的现实”,这是“比痛苦还更痛苦、还更悲愁的一种欢欣”。即使当茶花女遇见了阿尔芒,同意成为阿尔芒的情人后,为了应付每年十万法郎的巨额花费,她仍然不得不强装欢笑接待其他情人,因此,她的内心比起杜十娘来更为痛苦。
2.反抗精神
杜十娘身上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当李甲筹足赎身钱而鸨儿有反悔之意时,杜十娘坚决告诉鸨儿,如果不同意自己赎身从良,就立即自杀,使鸨儿人财两失。杜十娘刚烈的斗争态度,迫使鸨儿让了步。反抗精神在她投江自杀之前更为突出集中地表现出来。当杜十娘得知李甲把自己卖给孙富的交易已成定局,命运已无可挽回时,她不是用眼泪和昔日的恩情来哀求李甲回心转意,也不用巨额财富去诱使李甲重过夫妻生活,特别是偷偷地看到李甲的脸上还“欣欣似有喜色”,更使她伤心绝望。于是她毅然当着众人之面,把无数贵重珠宝一件件投入江心,在怒斥孙富诡计多端,“破人姻缘,断人恩爱”,痛斥李甲有眼无珠,见利忘义以后,纵身跳入江心。杜十娘用自己投江自尽和怒沉百宝箱的悲烈场面,向迫害自己的势力作了最激烈的控诉和抗争,这种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令人感愤惊叹。
与杜十娘相比,茶花女显得忍辱负重的牺牲精神有余,坚决反抗的斗争精神不足。她能摆脱公爵、伯爵和纨绔子弟的控制和威胁,坚决卖去一切奢侈品而和阿尔芒隐居乡下,这是她反抗精神的表现。但是茶花女心肠太软,过于舍己为人,对于门第等级观念又太忍让屈从,以至在跳出火坑之后重又折回,最后,用慢性自杀的方式含恨而死。这种懦弱性格只能引人怜悯,却缺乏杜十娘那种刚烈坚强的鼓舞人们起来抗争的力量,令人悲叹。
杜十娘和茶花女的境遇是多么相似,她们都是被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女性,想跳出火坑,却终于没有能够逃脱毁灭的命运。这说明不管是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还是在资本主义的法国,下层妇女都有同样悲惨的命运。
三、悲剧命运的深思
杜十娘幼时为生活所迫,被卖入妓院,受尽凌辱,饱尝辛酸。茶花女本是贫穷纯朴的农村姑娘,到巴黎谋生,不幸堕入红楼中。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可怜一片无瑕玉,误入风尘花柳中。这就是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同的是,杜十娘是在毁灭中一直守侯着爱情,茶花女只是在毁灭里偶然邂逅了爱情。爱情一旦来临,她们便开始了新的人生。
杜十娘与茶花女生活在同样肮脏的环境中,遭受到同样非人的待遇。可是她们始终保持着“只有香如故”的心灵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她们被玩弄的躯体里,始终深藏着“不教泥淖陷渠沟”的灵魂。茶花女虽出身卑贱,但却能坚决地拒绝“用不着对她讲礼貌”的诸多男人的纠缠,显示了她高尚的自尊;当杜十娘得知自己刚跳出火坑又将陷入虎口之时,她失望于李甲,绝望于尘世,毅然怒沉百宝箱,纵身清流中。死,成了她最后的自尊。
杜十娘与茶花女两位纯朴善良的风尘女子都对爱情专一执着。杜十娘与李甲,茶花女与阿尔芒,也确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浪漫生活。然而,她们所钟爱的男子,最终,一个背叛了,一个误解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她们因情而生、因情而死。只是,杜十娘死于怒,怒的是“梁间燕子太无情”的负心汉;茶花女死于怨,怨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势力。
杜十娘与茶花女最终都选择为爱情牺牲自己。但是,杜十娘是被负心汉离弃后在轰轰烈烈中香消玉殒,魂归天国,显示了如火的个性;茶花女是在遭心上人误解后痛不欲生抑郁而终,表现了她情柔似水的品性。李甲是不是后悔了呢?他悔的是“十娘椟中有玉,自己有眼无珠”,最终仍然无非一个“钱”字;阿尔芒是不是也后悔了呢?他悔的是“除了他的侮辱是他始终爱她的证据外他还给她什么?”
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或许因为她们的灵魂太高洁的缘故,她们不能也不愿与浑浊势力同流合污。因此,杜十娘与茶花女最终都以她们年轻美丽的生命为代价,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杜十娘和茶花女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她们共有的肮脏职业与美好心灵,下贱身份与聪明才智,屈辱地位与坚强人格,执着的美好追求与勇决的自我毁灭,形成一系列的巨大反差,震撼人心地控诉了罪恶社会,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和惆怅。
结语:茶花女和杜十娘的悲惨命运的源头是她们本性善良,不向命运低头,还有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她们的悲剧也揭示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她们的命运值得同情,更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她们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们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们在社会面前是弱小的,自身的思想也有脆弱的一面,难以逃出世俗观念的羁绊,但是,无论是失身时很少设防人之心,还是传统观念对她们的束缚,都不能否定她们优良的本性,这就决定了她们的悲剧是美丽的,悲剧更呈现了她们的鲜艳无比,这种美更衬托出社会和世俗的黑暗与邪恶,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以及为谋求个性解放而敢于牺牲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识女性,更为后来的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极大的精神鼓舞。
『贰』 茶花女怎么死的﹖
爱情💑因为遇到阻碍而变得炙热的心,当一切顺利时就会变得冷却。
我对茶花回女和阿尔芒的爱答情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其一,这两个人对于爱情早已是不那么看重,这两个人面对生活更加理智。茶花女和阿尔芒都不能去面对平凡的生活。
他们两个人骄奢淫逸,倾尽奢侈,纸醉金迷。
为了可以使手头阔绰一些,阿尔芒甚至去赌博
而茶花女也不能忍受没有钱的日子
这两个人分明就是在贪图享乐,得过且过。根本没有爱情两个字可言,真正的爱情也不该是这个样子。
而且两个人在一起久了,阿尔芒整日沉湎于色情之上,唯恐两个人在一起时日不多或者早已没有了感情二子。
总的来说,茶花女这部小说,给我的理解和感悟就是:茶花女是一个不能过平凡生活的女人,而且普通的生活也过不了。她不是一个可以结婚的对象。茶花女虽然是一介草民,但却向往着都市的生活,并且自甘堕落,落拓不羁,连对自己的生命也不珍惜
『叁』 《茶花女》的点评
在一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一个悲惨的人物——茶花女。虽然她是一个妓女,但是她的命运却如此催人泪下。对这个饱受创伤,最后在一个冷漠中死去的可怜姑娘,作者同样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她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姑娘,否则她不会为爱放弃一切,但是她为何入红尘,做了妓女。这个使她永无翻身的地狱,是她自愿的,还是被逼于无奈?在这个只是表面华丽,而内心里丑陋的现实里,人们彼此互相欺骗,用虚伪遮掩在世界里,她在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运更是无法逆转的。或许连她自己都在厌恶这一切。
在她的周围,没有人对她付出真情,没有人是因为为了她而爱她。普吕珰丝,若不是为了得到酬金,她会对玛格丽特到奴颜婢膝的地步;那些情规,若不是为了得到她,他们会供养她吗;那些买卖人,若不是为了在她身上大赚一笔,会在她身上搞投机吗……不会,不会,不会……。一直到她名将就木之时。她们才露出原形。一张张可怕甚至事业心的脸,而对她,他们不再需要那张虚伪的面具,只因为她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人便急于拍卖她的物品。她就像一群没有用的垃圾,被遗忘,被抛弃,被压在尘芥堆的底层,无声无息。
或许她生命里最闪光的一点是阿尔芒,他们彼此都负出了趋势的感情,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但是他们这段爱情,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承认,得不到任何人的允许,得不到这个社会的许可。玛格丽特是妓女,虽然她放弃了一切,但是仍无法改变现实,在那里没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说相信,一个妓女会从良,她永远活在妓女的阴影里。最终还是为了阿尔芒,又沦落了。同时也为了他的妹妹。是的,“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
阿尔芒虽有软弱的一面,但是他冲动,易怒,妒忌心又如此之强。他并不理解玛格丽特,他如此偏激地认为自己受骗了,不断地进行报复,他的心中越是充满恨,越是显得玛格丽特的痛,她的悲。但是玛格丽特并不后悔所有的选择,她深信当他知道真相,她会在他的眼中显得格外崇高,然而却发生在她死后的事情。玛格丽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她一个人面临着死亡,她又如此善良,不愿让他看到自己死亡前的痛苦。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阿尔芒给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时光同样也是阿尔芳给予的。(面临死前要永远的诀别是最痛苦的)阿尔芒的出现,是使她走向命运终点的催化剂。使她的悲惨命运更加深化。或许没有阿尔芒出现即使没有了闪耀点,也不会有深切的痛苦。或许正是因为阿尔芒,她的生命才有了光彩。她才能够从这个悲惨的世界里完全的解脱。
玛格丽特是一朵在黑暗中盛放的雪莲,洁白无瑕,透着光亮,但是这光却那么微弱,漂涉渺。最终还是被黑暗,这般强大的力量吞食掉,她也是一张弓,外表被剥食得一无所剩,而内心却是坚固、圣洁的。但是她为了能将箭射得更远、更准,她在不断崩累自己,直到自己被毁灭掉。
『肆』 大家觉得<茶花女>这本书怎么样
很感人!对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深深同情。看完茶花女我好几天都没有从剧情回中拔答出来。也许这并不是很特别的故事,只是一对相爱的男女没有走到一起。但是就是这种俗套的故事剧情赚足了我的眼泪。很喜欢玛格丽特这种姑娘,虽然是个妓女吧,但是我觉得她比处女还要纯洁。
至于楼主所说这本书最大得成功之处就是八一段放荡行为美化成“纯真爱情”。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吧。但是我认为在表达他们之间的爱情时,如果没有所谓的性表述。这是不够完整的,因为对一对相爱的人来说性是必不可少的。也许很多人向往那种纯真的爱情,互相之间索取的只是爱,而没有性。那我个人认为,那两个人纯粹是偶像剧看多了!!!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但是本人确实觉得茶花女是难得一见的悲剧小说,因为至少它赚足了人们的眼泪。
『伍』 茶花女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茶花女的故事是真实的,是根据现实生活改编的。
《茶花女》主要内容: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
小说通过“我”充分体现了作者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思想,着重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诚挚的交往、宽容、理解和尊重。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体现了人间的真情。
(5)茶花女好悲惨扩展阅读
《茶花女》为读者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
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
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是一个性格鲜明、思想明朗、感情纯真而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个姑娘。虽然命运和生活把她推进了另一种境界,成为风尘女子。但是,她纯真的本质没有改变。为了高贵的爱情,她宁可失掉一切,宁可受尽屈辱和误会。
最后,为真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茶花女的遭遇和悲惨结局,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对被侮辱、被残害者的冷酷无情,批判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观念。人们在看《茶花女》时,往往落下伤心的眼泪。悲剧直接给人以痛感,但痛感迅速的向快感转换,从而使读者在感情上得到一种满足。
小说中,阿尔芒的父亲不能接受玛格丽特,只因为她是一个妓女,在他眼中,妓女是道德败坏的象征,辱没家声,而且毫无人性,“是没有心肝、没有理性的生物,她们是一架诈钱的机器,就像钢铁铸成的机器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把递东西给它的手压,毫不留情、不分好歹地粉碎保养它和驱使它的人。”
正是这种伪道德,熄灭了爱情之火,也熄灭了生命之火。小仲马批判造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伪道德,其实也是为母亲悲剧命运鸣不平,是自身情感经验的移情。
小说采用了三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法。全书以作者“我”直接出面对玛格丽特的生平事迹进行采访着笔,以亚芒的自我回忆为中心内容,以玛格丽特临终的书信作结。
这就把女主人公的辛酸经历充分展露在读者面前,很易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众人对玛格丽特遭遇的反应,也通过作者“我”表达了出来;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小说动用倒叙、补叙等多种手法,从玛格丽特的不幸身死,对她的遗物进行拍卖,作者“我”抢购到一本带题词的书写起,从而引出题赠者亚芒对死者的动人回忆。
『陆』 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意义的比较
必须发表自己的观点!!!
汗汗~~
自己加油
给你点提示
茶花女曾经有位伯爵帮过她,可她没把握机会。
而杜十娘自己想~~~
『柒』 茶花女 揭示了什么,或有什么道理
揭示了造成这一悲剧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专,资产阶级的贪婪属残暴,荒淫无耻,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自私,全都清楚地体现在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中。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7)茶花女好悲惨扩展阅读:
《茶花女》就是根据小仲马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故事。
小仲马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卡特琳娜·拉贝是一个贫穷的缝衣女工,他的父亲大仲马当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抄写员,后来在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
《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发生在小仲马身边的一个故事。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1847年小仲马回归法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
『捌』 悲剧可以分为悲壮的悲剧,悲愤的悲剧,悲叹的悲剧三类,请结合作品《茶花女》分析那种悲剧更加震撼人心
<茶花女>属于悲叹的悲剧,让人欲哭无泪,徒叹奈何,它的震撼人心在于让人被当时社会的版不公和茶花女命运权的悲惨而深深触动,尤其是结尾处,看一切已事过境迁,实在让人嗟叹不已;而悲愤的悲剧如<麦克白>,悲壮的悲剧如<勇敢的心>,各有千秋,但<茶花女>更能让人品味出几丝爱情的凄凉和哀愁.
『玖』 《茶花女》这本书讲了什么《悲惨的世界》这本书讲了什么
《茶来花女》是法国小仲马源作于1848年的作品。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悲惨的世界》冉阿让年轻时为了给饥饿的弟妹偷一块面包还是什么吃的被捕入狱,又因为刑期内逃狱延长了刑期,结果最后一出狱已经成了一个大叔,他对社会充满了憎恨,想要报复,却遇到了一个很好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因为路上阴差阳错的抢了一个小孩的一块钱,再次被追捕,他隐姓埋名拿着主教给他的钱去一个小镇上开办了工厂,成了人人爱戴的富翁和镇长,但终于还是被一个叫沙威的探长知道了他的身份不得不继续逃亡,然后他收养的一个女儿爱上了一个反革命份子,他也被卷入了战争,他的善行终于感动了沙威,沙威放过了他但因为自己违背了自己的职责而自杀,冉阿让最终病死在女儿怀中。
『拾』 茶花女的悲剧仅仅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吗
茶花女的悲剧命运
摘要:茶花女是109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茶花女》以悲为主线,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妓女形象。她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追求真挚的爱情,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本文将对造成她人生悲剧的原因做研究。
关键词: 茶花女社会 性格 悲剧 命运
小仲马以一部《茶花女》将109世纪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永恒的搁在了世界文学的长廊中,茶花女是风月场上一度走红的人物,是深陷泥淖而灵魂高洁,表面骄奢淫逸而内心痛苦,渴望回归“正常人”的轨道,最终都在命运捉弄下落了个凄惨结局,在表面华贵而实际一文不名中瘁于肺痨。
一、悲剧性
从古至今,都有悲剧性的因素,都有悲剧的存在。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悲惨的遭遇,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诉说悲剧性的命运。悲剧就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
《茶花女》真实生动的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至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她来到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真诚的爱她,引起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尔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尔芒,阿尔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而死。作品中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茶花女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堕落的不幸的女人,她靠卖笑度生,受人供养,在轻浮、放荡间纵容。当遇到真爱时,为了她所钟爱的人,她宁可牺牲自己成全爱人及家庭。
二、悲剧命运的产生
茶花女从妓女生涯走向死亡上具有共同的悲剧命运。她的命运之所以以悲剧结束,是因为她的不幸和死亡表现了一定的社会矛盾,体现了一种必然性,她们的人性要求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她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1、社会悲剧
荒淫腐败的资本主义社会
茶花女玛格丽特所处的法国正是七月王朝统治时期。这是法国资本主义由上升转向没落的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金融资产阶级,通过一切卑鄙无耻的手段和途径,榨取社会财富,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人民却不得温饱,黄金的铜臭味伴随着资产阶级腐化淫乱的生活方式,充斥着整个社会,败坏了整个社会。这时候的法国已经取消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宪法明文规定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天赋人权。因此,法国尽管同样存在上等人、下等人的等级观念,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同样轻视,但从形式上看,妓女的人身还是自由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用虚伪的道德以及失业、饥饿来使她“自愿”接受贵族资产阶级的玩弄和蹂躏。
所以玛格丽特沦落为妓女以致死亡,完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她原是—个“纯洁无瑕”的农村姑娘,但是,家庭的贫困,迫使她来到浮华的都会巴黎,靠着自己的美貌和青春,卖笑求生,成为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玩物。所以,玛格丽特对于自己的处境,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种人,一天换不到情人们的欢笑,一天讨不住他们的虚荣,他们就抛弃了我们。”“我们再不是我们自己的了,我们再也不是活生物,只是些死东西罢了。”表面上看来过着锦衣美食的豪华生活,实际上却像野狗似地乞讨为生,强颜欢笑地过着毫无保障的日子。干百万出身下层,本性善良的妇女,被迫卖淫为生,正清楚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压迫之深重,而资产阶级公子哥儿们对于她的践踏,又恰恰表明了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和道德败坏。
2、性格悲剧
在对女主人公悲剧原因的探究中,许多人往往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向等级制度。毋庸置疑,以阿尔芒之父迪瓦尔为代表的传统偏见的确是酿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中,我们不应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茶花女的爱情都遭遇了来自外在的、社会的、他人的阻力,但这些并没有成为导致她死亡这1悲剧结局的最直接因素。换言之,外在的一切并没有直接将她置于死地,究其实,应该说是她自己主动放弃了生存的机会并最终选择了死亡,这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事实上是她们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一种自主性选择。这种自主性选择取决于她的性格因素。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说社会环境是导致悲剧命运的外在因素,那么性格则是内在因素,性格是导致她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揭示性格造成悲剧。
(1).人生态度
茶花女在放荡之中有忠贞,任性之中有善良。日日夜夜的奢华淫荡生活,使她的精神极度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里到处是虚情假意,冷酷自私,使她感情容易冲动,反复无常,狂热任性。她狂欢纵乐,没有积蓄,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她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她的谈笑粗鲁得就像一个脚夫,别人讲的话越下流,她就笑得越起劲”。作者满怀同情的说, “可怜的姑娘在放荡、酗酒和失眠中逃避生活的现实”,这是“比痛苦还更痛苦、还更悲愁的1种欢欣”。即使当茶花女遇见了阿尔芒,同意成为阿尔芒的情人后,为了应付每年10万法郎的巨额花费,她仍然不得不强装欢笑接待其他情人。
(2).反抗精神
茶花女忍辱负重的牺牲精神有余,坚决反抗的斗争精神不足。她能摆脱公爵、伯爵和纨绔子弟的控制和威胁,坚决卖去一切奢侈品而和阿尔芒隐居乡下,这是她反抗精神的表现。但是茶花女心肠太软,过于舍己为人,对于门第等级观念又太忍让屈从,以至在跳出火坑之后重又折回,最后,用慢性自杀的方式含恨而死。这种懦弱性格只能引人怜悯,令人悲叹。
茶花女是被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女性,想跳出火坑,却终于没有能够逃脱毁灭的命运。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的法国,下层妇女都有同样悲惨的命运。
三、悲剧命运的深思
茶花女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遭受到同样非人的待遇。可是她始终保持着“只有香如故”的心灵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她被玩弄的躯体里,始终深藏着“不教泥淖陷渠沟”的灵魂。茶花女虽出身卑贱,但却能坚决地拒绝“用不着对她讲礼貌”的诸多男人的纠缠,显示了她高尚的自尊。死,成了她最后的自尊。
茶花女纯朴善良的风尘女子都对爱情专一执着。茶花女与阿尔芒,也确曾有过一段暂的“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浪漫生活。然而,她所钟爱的男子误解了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她因情而生、因情而死。茶花女死于怨,怨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势力。
茶花女最终都选择为爱情牺牲自己,她在遭心上人误解后痛不欲生抑郁而终,表现了她情柔似水的品性。阿尔芒是不是后悔了呢?他悔“除了他的侮辱是他始终爱她的证据外他还给她什么?”
所谓自古红颜多薄命,或许因为她的灵魂太高洁的缘故,她不能也不愿与浑浊势力同流合污。因此,茶花女最终都以她年轻美丽的生命为代价,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茶花女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经典的女性形象,她有肮脏职业与美好心灵,下贱身份与聪明才智,屈辱地位与坚强人格,执着的美好追求与勇决的自我毁灭,形成1系列的巨大反差,震撼人心地控诉了罪恶社会,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和惆怅。
结语:茶花女的悲惨命运的源头是她本性善良,不向命运低头,还有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她的悲剧也揭示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她的命运值得同情,更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在社会面前是弱小的,自身的思想也有脆弱的1面,难以逃出世俗观念的羁绊,但是,无论是失身时很少设防人之心,还是传统观念对她的束缚,都不能否定她优良的本性,这就决定了她的悲剧是美丽的,悲剧更呈现了她的鲜艳无比,这种美更衬托出社会和世俗的黑暗与邪恶,她对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以及为谋求个性解放而敢于牺牲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识女性,更为后来的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极大的精神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