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名画
❶ 中国人是如何赏梅花的
欣赏方式如下:1、人们爱梅不无来由,梅花的美姿,对人们很有诱惑力,这是它的自然美,人工回培植的美答。2、它还有精神象征的美,它的不畏严寒的属性,成为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威武不屈,坚强自傲的精神象征。 3、梅花的自然美姿,颇为迷人,花美、枝干美,姿式态势中,更别有一种情韵凡神。老干秀花,铁骨红心,奇姿怪态,疏疏密密,横横斜斜。4、品种不一,花色也不同。红梅的花呈粉红色,杏梅的花红色,白梅,绿萼梅、冰梅的花白色,还有细梅的花,竟然呈绿色。梅花开花时,没有生叶,加之花梗又短,好象花就生在枝上,是梅花的一奇。 5、中国人赏梅,还表现在梅的配置植种方式 上,或者专门开辟梅园,专门划分地域,专一种梅,或在溪边,苓上大 片密植,它们的名称就能见其规模了。6、梅的苍劲挺秀的美正在枝干横斜之中,其他树木没有这种态势,更显得额外的别致。 梅的枝干 “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❷ 梵高有哪些名画
梵高的作品
1.《吃马铃薯的人》
2.《两棵丝柏树》
3.圣雷米时期的《回自画答像》
4.《有乌鸦的麦田》
5.《割草的少年》
6.《煤矿的妇女们》
7.《静物:打开的圣经》
8.《街上的成排房屋》
9.《手拿康乃馨的女人》
10.《马车通过的吊桥》
11.《夕阳下的播种者》
12.《抱着头的老人》
13.《悲哀》
14.《向日葵》
15.《星夜》
16.《夜间咖啡馆—室内景》
17.《夜间咖啡馆—外景》
18.《梵高的卧室》
19.《阿尔之妇女吉努夫人》、《耳朵绑着绷带叼烟斗的自画像》
20.《红色葡萄圆》
21.《有乌鸦的麦田》
22.《阿尔及利亚的士兵》(半身像)
23.《高更的椅子》
24.《日本情趣:梅花(模仿广重)》
25.《日本情趣:花魁(模仿英泉)》
26.《海滨的渔船》
27.《自画像》
28.《开花的巴旦杏树枝》
29.《生养紫色鸢尾花的花瓶》
30.《铃鼓咖啡馆的妇女》
31.《梵高的椅子》
32.《野生植物》
❸ 近代国外名画有哪些
刘海栗,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早内期油画代表作容《夕阳》、《河边》、《湖光》、《塞纳河桥》、《林间信步》、《北京前门》等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赵无极,华裔法国画家。生于中国北京。童年在江苏南通读书,并学习绘画。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画作品《绿色花瓶》、《莲花》、《11-12-70》
毕加索:《熨衣服的妇女》、《喝苦艾酒 者》、《杂技演员之家》;
凡高:《食土豆者》、《塞纳河滨》、《向日葵》、《邮递 员鲁兰》、《 咖啡馆夜市 》、《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 《星光灿烂》、《凡高在阿尔勒卧室》、《欧韦的教堂》;
保罗·塞尚:《绑架》、《圣安托万的企图》(均为英国私人收藏)、《解剖》、《黑人西比翁》、《巴德莱娜》以及《痛苦》、《现代奥林匹亚》(后两幅为卢浮宫收藏)
❹ 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名曲分别是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
唐.阎立本 《步辇图》
唐.韩滉 《五牛图》
唐.张萱 周昉 《唐宫仕女图》
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宋.张择瑞 《清明上河图》
元.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明.仇英 《汉宫春晓图》
清.郎世宁 《百骏图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
【高山流水】
琴曲《高山流水》,见于先秦《列子》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现存曲谱为初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其解题为:“《高山》《流水》二曲本为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流水》还见于《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澄鉴堂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三十余部琴谱。《神奇秘谱》、《风宣玄品》所收为不分段的,其余所收均为分段。
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增加了许多滚拂手法,号称《七十二滚拂流水》,其曲谱载于《天闻阁琴谱》中。现在流传的《流水》,多为《天闻阁琴谱》中的《流水》。
关于《流水》之意境,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于《天闻阁琴谱》中云:“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和壑争流之际矣。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现代琴家管平湖弹奏此曲,为此曲弹奏之经典。
广陵散】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夕阳萧鼓】
《夕阳萧鼓》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片段1)。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片段2)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
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唉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唉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
阳春白雪: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
《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分七段:1、独占鳌头 2、风摆荷花 3、一轮明月 4、玉版参禅 5、铁策板声 6、道院琴声 7、东皋鹤鸣 小标题出自李芳园之手,与乐曲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全曲七段可分成起、承、转、合四个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
起部:(一)《独占鳌头》。曲首出现长达十七拍的“八板头”变体,它在以后三个部分的部首循环再现。原《八板》的旋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润饰,运用“半轮”、“夹弹”、“推拉”等演奏技巧,音响效果独物有趣,使花簇的旋律充满活力。
承部:(二)《风摆荷花》、(三)《一轮明月》。这两个《八板》变体,在头上循环再现《八板头》之后,旋律两次上扬,在高音区上活动,表现情绪较为热烈。
转部:(四)《玉版参禅》、(五)《铁策板声》、(六)《道院琴声》在这三个段落中出现了不少展开性的因素。首先是乐曲结构的分割和倒装,并出现新的节拍和强烈的切分节奏。其二是运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乐时而轻盈流畅,时而铿锵有力。特别是《道院琴声》,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生命活力。
合部:(七)《东皋鹤鸣》。是本部的动力性再现,在尾部作了扩大,采取突慢后渐快的速度处理,采用强劲有力的扫弦技巧,音乐气氛异常热烈。
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相传此曲为东晋桓伊所作。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经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尤其善于吹笛。(现在的箫,古代称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尔遇见桓伊,因为仰慕其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非常谦逊,虽然当时他已经很有地位,和王徽之又素不相识,他仍然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所以称作《梅花三弄》,一则是因为乐曲内容是表现梅花的;二则是由于音乐中有一个相同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这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手法,曾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这便是梅花三弄的曲名由来。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平沙落雁】
琵琶曲《平沙落雁》的乐谱最早见於华秋苹在一八一八年编的《琵琶谱》
,它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共分三卷,卷上收直棣王君锡传谱西板十二曲,大曲《十面埋伏》 ,附杂板一曲。
《平沙落雁》一曲即编入卷上”乐曲为六十八板体。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斯谱》中也收入了此曲,但他己将乐曲结构扩充至七段,有《雁阵横空》 、
《霜天雁叫》等小标题。一至四段曲调脱胎於华氏谱,五至七段为华氏谱所无。
乐曲描写了候鸟迁飞时在高空飞翔的情景,其中第二段《霜天雁叫》左手指法用拉弦、空子弦作为固定衬音,表现于法新颖别致。在平湖派的乐曲中,此曲在平淡中出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意境深邃。浦东派将《海青孥天鹅》称作《平沙落雁》
,故也有人将前者称为《小平沙》,后者称为《大平沙》。
目前的演奏是根据琵琶艺术大师,平湖派代表性的传人杨大钧先生的演奏谱而进行演奏的。杨大钧先生在四十年代向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朱荇青先生学得此曲,朱荇青先生与杨大钧先生两人的诗昼造诣很深,常将诗昼等姊妹艺术的表述方法与琵琶演奏相结合,因此在琵琶演奏上经常将武曲文弹,以文为主,讲究神韵,趣味高雅,意境深邃。这是平湖派的重要特色。杨大钧先生在处理《霜天雁叫》一节时,使用自由节奏,尤其是最后几段,具有丰富的诗意。刘德海先生认为,在学习平湖派《平沙落雁》时,必须恢复下出轮的演奏技法,这在琵琶演奏技法的继承上将会有新的突破。要演奏好这首乐曲,关键是立意,要以“雁”拟人,含以清苦艰辛,才能得曲意之妙
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
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琵琶独奏.是根据楚汉之争编写的乐曲,音乐扣人心弦,有很强的戏剧性和一定的写实性。全曲时间是6分36秒,由三个大部分十个小段组成。
第一部分,大战前的准备。第一段名为《列营》,乐曲以琵琶有力的扫弦、佛弦开始,表现了点兵擂鼓,单单这几秒钟强烈的表现力也激起了我的气势了。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弹弦,音乐持续不断,犹如军号吹笛。接着的第三段《点将》是三段结尾部分的反复,战前的气氛越来越浓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别是排阵和〈走队〉,两段的音乐基本相似,音调稍微简练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渐渐转快,一起一伏,紧紧相扣。士气再一次增强。
第二部分开始了,第六段〈埋伏〉,音乐是〈列营〉中骨干音调为核心,加合若干的起伏,眼前就像汉军出四方迅速将楚军团团围住。第七段〈鸡鸣山小战〉了,音乐还是慢起渐快,气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弹奏的“切切”声响,便如短兵相接了,发出兵器相击的响声。从〈埋伏〉到〈小战〉音律连贯,一气呵成。接着〈九里山大战〉开始了,弹奏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多种技法快速弹奏,铁骑纵横、金戈铁马,呼号震天的激烈战斗场面就这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忽然,一声凄楚的萧声掩盖了战斗,这就是楚歌。紧接着琵琶回到了简单反复的音调,只听那单骑孤踢声远远的里去,这便是第九段〈项王败阵〉了。直到一记短划的强音戛然而止,霸王〈乌江自刎〉了,天还没有亮
总的来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
❺ 竹子和梅花在一张画上好吗
当然好。这是名画
古人说 松柏风度 梅竹情操。又说 梅竹言志,中国人历来推崇梅花品格,凌版霜傲雪,竹子品质权,刚直虚心。为历代中国人敬仰,大量梅竹画流传于世,一直到现在,包括最有名的古代和当代画家,像郑板桥,石涛的梅竹画,都是名画,收藏在博物馆里。
❻ 爷爷最爱画梅花了每当画一幅名画都要用上什么
爷爷最爱画梅花了,每当画一幅名画都要用上梅花的形象特色,来进行署名,这是一个句子的扩展,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有效的填充
❼ 我国历代梅花绘画有什么特点
梅作为绘画题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张僧繇画过《咏梅图》,张僧繇,即“画龙点睛”传说中之画龙者。到了唐代,花鸟画已独立成科,梅的形象也多了起来,这时画中的梅多伴有禽鸟或其他花卉。五代滕昌佑画有《梅花图》,是梅独立入画的最早记载。宋代,画梅在花鸟画中比较普遍,而且出现了专一画梅的画家——华光。华光以墨晕作梅,即墨梅,有人认为墨梅画始自华光。得华光亲传的有6人,其中扬补之最为突出。宋代出现了梅谱,这标志宋代写梅、画梅从理论到技法都达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梅谱中以《华光梅谱》最受推崇,历经千年传到如今。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是我国历史上以图著谱的第一部梅谱。该谱画有梅花自蓓蕾、欲开、烂漫、欲谢、就实等各种状态,共100幅图,每幅图各缀五言绝句诗一首。
元代画梅,是华光、补之的继续。王冕博采众长,墨晕、圈花俱佳。这时的整体画风是文人笔墨极盛,追求清逸淡泊,求意境不重形似。明代的工笔梅有所发展,唐寅、项圣漠、陈洪绶都各具面貌,各有新意。由于理论技法的完善,画梅逐渐进入了程式化。到清代初年,摹古风盛行。清代中期画梅在个性上有所发展,形式上有所突破,比较典型地出现在扬州画派,代表人物是金农。到了清代末期,又出现了虚谷、赵之谦和吴昌硕等画梅高手。清《芥子园画传》是著名画谱,有三集。第二集为兰竹梅菊,其中梅谱收集有画法歌诀起手式,以及古今名人图画共25幅,美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现代画梅,尤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才济济,风格多样。齐白石、潘天寿传统功力深厚;徐悲鸿、刘海粟溶进了西法;黄宾虹、石鲁突出个性;董寿平、关山月生机蓬勃等。他们的探索实践,给画梅带来了光辉前景。
❽ 周瑾的梅花精神具体体现在哪里可以用一段话写出来 外加关于梅花的诗句赏析,名画赏析和雕刻品等(选做)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 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 依然新白抱新红。
红 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梅花
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 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 春色如何入得来?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
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❾ 作文看一幅名画《墨梅》460字
又一个冬天要过去了,大画家王冕正坐在洗砚台边洗砚呢!王冕自幼喜欢做画,经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伟大的画家。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使他产生灵感,不论是画什么,他都会画得一丝不苟。瞧,他又打起什么主意来了?
王冕家中有个洗砚的小水池,长年清洗砚台毛笔,池里的水竟也变的如墨汁一般乌黑。洗砚池边有棵娉婷的梅花树,树枝上已经挂满了梅花。深的、浅的、明的、暗的,数不胜数,难以描摹。梅花散发出淡淡幽香,老远都能闻到。“咳,这一冬我还未画梅花呢,不知技艺是否退步了?”王冕自言自语地说道。他立刻备好了笔墨纸砚,潜心画起梅花来。半炷香时间,王冕已画好了一幅墨梅。看那画:一枝梅迎风傲雪,数朵墨色的梅花凌寒绽放。花色由深到浅,由浅入深,比之真梅花又多几分高洁,不由人拍案击节。
王冕正在对着这幅新作凝思,忽然有人登门拜访。来人寒暄奉承几句后,言语之中却是劝王冕出山做官,建功立业。王冕听罢,感觉志不同,道不合,遂挥笔在画上题一诗云: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自己心中明白,这诗看似赞扬梅花的精神,实则是在以诗言自己清高的志向。
那人也许看不懂,也许看懂了又不愿承认,居然妄加言道:“王元章诗画皆通,古今无人及也!”王冕闻言大笑,辞绝了那人,又开始作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