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梅花
A. 中国最有名的画家都有谁
例如:我国近现代的著名国画大师有:任伯年、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傅抱石、何海霞、陆俨少、石鲁、赵望云、林凤眠、陈半丁等。
近现代以及当代还有一批对中国美术有巨大贡献的国画大家如:吴冠中、黄胄、蒋兆和、潘天寿、丰子恺、溥心畲、吴作人、刘海粟、朱屺瞻、黄君璧、刘奎龄、吴湖帆、于非闇、张善孖、关山月、黎雄才、钱松岩、宋文治、叶浅予、启功、朱宣咸、亚明、梁树年、胡洁青、白雪石、田世光、俞致贞、刘力上、秦岭云、董寿平、赵无极、王雪涛、崔子范、方济众、魏紫熙、
程十发
、赖少其、唐云、谢稚柳、
陈佩秋、黄永玉、李斛、孙其峰、刘继卣、张仃、陈大羽、尹瘦石、苏葆桢、于希宁、关良、宗其香、黄苗子、郭传璋、高希舜等。
当代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实力派国画家如:刘大为、臧伯良、周思聪、卢沉、
范曾、张凡、付强
王明明、张润生、薛宣林、宋涤、白启哲、袁晓岑、马振生、袁运生、袁运甫、李延声、石齐、史国良、李小可、冯远、于志学、刘文西、霍春阳、王为政、张立辰、何家英、李魁正、谢志高、:朱理存、王西京、李宝林、冯大中、宋雨桂、赵志田、韩美林、杨之光、方增先、贾又福、王子武、林墉、龚文桢
、喻继高、刘宝纯、秦剑铭、梁岩、一然、张道兴、郭怡孮、金连经、刘勃舒、纪清远、徐希、李燕、齐良迟、李行简、施大畏、金默如、田黎明
卢禹舜
周彦生
等活跃于美术界,他们为中国的国画创作与教育以及发展做出了巨大成绩。
B. 李可染的外孙女与余华的作品,万山红遍与梅花开时天下春这两幅画拍卖价是多少
李可染的外孙女与余华的作品,万山红遍山雨梅花开时天下不知这两幅画拍卖的价格多少1600万。
C. 李可染的生平介绍
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自幼习画,先入上海美专师范科,杭州西湖国立艺专研究生班,师事法国名画家克罗多学习油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解放后,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寓所,享年82岁。
斋名堂号
[编辑本段]
李可染先生一生中用过6个斋号,分别是有君堂、十师斋、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墨天阁。其中有君堂、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见有钤印,十师斋与墨天阁不见钤印。有君堂、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有堂匾。
“有君堂”斋号起用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现存作品中,最早见1943年所作《执扇仕女》钤“有君堂”朱文印。1945年《放鹤亭》钤“有君堂”白文印,1947年《醉翁图》钤“有君堂”朱文印,1948年《午困图》钤“有君堂”白文印,1954年《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钤“有君堂”朱文印(这在其50年代写生作品中是极罕见的例外)。最早署款“有君堂”的作品是1943年的《布袋和尚》。差不多与此同时的《荷净纳凉》,以及1946年的《蕉林鸣琴》《浔阳琵琶》《宋人诗意》《暮归》等,还有1947年的《温柔乡里不惊寒》、1948年的《钟馗》,也都署款“有君堂”。总之,40年代作于重庆和北平两地的作品,不管是山水还是人物,多半或署款“有君堂”,或钤印“有君堂”,不见别的斋号。
进入50年代,李可染很少再用斋号。一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气氛,用斋号显得封建旧派;二是大部分作品都是野外现场写生,不是画室中闭门所造,用斋号也不适宜。进入60年代,李可染也没有起用新的斋号,仍然沿用“有君堂”,但极少在画作上署款或钤印,仅见1960年的《柳溪渔艇图》署款“有君堂”,但恰似惊鸿一瞥,随后即不再见。直至1983年,才在《春雨江南图》又见“有君堂”署款。同年的《苍岩双瀑图》、1984年的《黄山烟云》亦署款“有君堂”,以后则不再使用。总计前后贯穿了41年。
“有君堂”的来历是这样的:1943年,时任国立艺专校长的陈之佛邀请尚在文委会为前程犯愁的李可染担任国立艺专中国画讲师,他搬进了重庆东郊嘉陵江南磐溪的房舍,可巧的是,屋里地上竟然冒出了竹笋,于是想起晋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逸事,遂起斋名“有君堂”。从这一年开始,李可染重新研究美术史,想把他认为传统中最优良部分集中起来,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用他四十年后回忆的话来说,“是时钻研传统,游心疏简淡雅”,“虽用笔恣肆,但处处未落前人窠臼”。按照他的说法,重庆和北平时期,应是“所谓企图用最大功力打进去者”。“有君堂”这个画室斋名,应当说表明了李可染对传统的态度,他是把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当做君子来相交的。他仰慕文人画的清气、逸气、骨气、灵气和率真之气,以疏简淡雅为尚,以放逸恣肆为真。因此,凡署款“有君堂”或钤印“有君堂”的作品,山水画一般都有隐逸情调,人物画一般都是高人逸士或古装仕女。而且,笔墨特征也很明显,用笔迅疾,长线飘曳;用墨烂漫,时作墨戏。题款多用行草,一般少有长题,多为“可染”二字穷款,或许是对自己的书法水平不满意、不自信。人物形象塑造趋于漫画化,性格夸张,趣味横生;山水树木亭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求神韵。总的风格是不修边幅,有浓厚的魏晋名士气派,与“有君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倒也十分般配。
从50年代起李可染不再用“有君堂”斋号,除了政治上和创作方式上的原因,可能还有文化心理上的原因。他提出改造中国画,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改造中国画中的旧文人习气,而他清楚地知道,“有君堂”所追求的文人趣味,恰恰是在改造之列:“元明清文人画及形式主义者,更把中国画从人民的手中抢去,缩小在狭窄的个人主义的圈子里,在效果上也变成特殊阶级的专门‘玩赏’品了”(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原载《人民美术》创刊号,1950年)。因为有了这样的政治觉悟,“有君堂”是不能再用了。李可染请齐白石老人刻了一方“为人民”的长形白文印,常钤印于50年代的写生作品上。但有时候稍不留意,“有君堂”印又会偷偷溜到画作上,像1954年的写生作品《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不过这可能是个无心之失。但是,1960年的《柳溪渔艇图》署款“有君堂”可就是有意为之了。
李可染最后一个画室斋号是“墨天阁”。应该是1988年开始在有些作品上署此斋号。《密树自生烟》(1988)、《高岩水边人家》(1988)、《暮雨初收夕照中》(1988),都署“墨天阁”。李可染晚年的山水画,都有一片暮云千里的“墨天”。当然,“墨天阁”的“墨天”不是这个意思。中国戏剧界有一句表示职业操守的行话:“戏比天大”。那么,中国水墨画家是否应该也有“墨与天齐”的意识呢?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山水松石格》中,首倡“笔精墨妙”之说。从唐代开始,水墨的地位被文人推到了极为崇高的位置。传为王维所撰的《山水诀》开篇即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清代石涛说要“于墨海中立定精神”,并有诗句:“墨团团里黑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也说要在墨法上力争上游,他的“七墨”说可以说是在理论上对水墨画墨法的一个精彩总结。李可染生性对墨韵有着天才般的敏悟力,他其实一辈子都在“墨戏”中过生活。他对米芾、董其昌、龚贤、八大山人、黄宾虹这些墨法大师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到了晚年,他坚信中国绘画要想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只能通过展现东方神韵的灵玄墨法来实现。在1987年所作的《高崖飞瀑图》上,李可染题曰:“吾国绘画基于用墨,历代匠师呕心沥血,墨水交融千变万化,臻于神境。杜甫所谓‘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神应泣。’石涛和尚题画句云:‘墨团团里黑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极言墨韵之美。此中堂奥,门外人不易知也。”这段话,大概就是“墨天阁”这一画室斋名的最好注脚。中国的墨法墨韵,像天一样清苍,像天一样高远,像天一样深幽。李可染站在自己画室的高阁上,看到的是一片墨天无尽的苍茫浩淼……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寓所,享年82岁。
D. 国画梅花谁画的最好
梅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色、香、韵、姿俱佳。古往今来,不少画家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或绘之以画,或寄之以情,留下了许多轶闻逸事:
宋代大画家宋伯仁,笃志画梅,每当梅开时节,便从早到晚在梅园中细致观察,将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从萌芽到花开,从盛开到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精选出100余幅不同姿态的梅花装订成册,并在每幅下题五言诗一首,留下了著名的《梅花谱》。由于他的梅花画得“喜神”,后人称他的《梅花谱》为《梅花喜神谱》。
元末画家王冕不仅为梅花作传,而且隐居九里山中,植梅千株,结草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他擅画墨梅,淡墨点染花瓣,浓墨勾点蕊萼,独见新妍,所画的一幅《墨梅图》题画诗:“事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留得清气满乾坤。”流露了画家以梅自喻的心声。他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
明代画家王谦爱画梅花,笔法苍古,雄劲超逸,他笔下的梅花多苍老蟠屈,枝柯如铁,千枝万蕊,姿致万千,在郁密之中具有清奇的韵致。他与人合作的《岁寒二雅图》,世称杰作。
清代画家金农擅长画梅花,梅干用浓淡墨随意写之,顿挫有如篆书,花瓣用意笔圈之,并在老干和花萼上点以重墨,独具风格,所画梅花既瘦且繁,繁枝密萼,生机勃发。他特别喜欢画寒梅,所画的寒梅有“凌寒独自开”的欺霜傲雪之英姿,寓意自己孤傲不阿的节志,如《梅竹图》上的“凌霜雪,节独高;我与君,共岁寒”便是突出一例。
清代画家李方膺性爱梅花,家乡居室命名为“梅花楼”,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笔法苍劲老厚,老干新枝,虬龙盘曲,铁骨铜皮,苍劲稳健,自成一格,正如他在一首题画诗中所云:“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和补之。”他所作的大幅梅花,古干横空,蟠塞夭娇,苍老浑朴,墨气淋漓,体现出一种宁折不弯的倔性格。
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一生酷爱梅花,早年曾在故里亲植梅花三十余株,每当寒梅着花,徘徊园中,反复观赏,难怪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他谓画梅为“扫梅”,单这一个“扫”字就体现了他画梅的特点,真可谓自辟町畦,独立门户。他喜以朱砂、洋红点红梅,极富韵致。所作雪梅,墨华水韵,碎玉横空,使人不知是雪是梅。他曾用诗和画赞美赏梅胜地超山,在一幅梅花的题画诗中写道:“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人花前倾一杯。”大师去世后,埋骨超山,以梅为伴,被传为美谈。
著名画家关山月从小就喜欢梅花,其父曾在家中园内种有红梅、白梅,让他浸染其中。他所画的梅花有“关梅”之称,素享“当今画梅第一人”之誉。他笔下的梅花高雅而热烈,飘逸而凝重,潇洒而朴茂,枝骨如铁,花枝繁盛,花开热烈,如火如荼。他的以梅花为题材的《俏不争春》、《香港回归梅报春》等名作已成为珍贵的艺术品。
E. 写李可染的,450字作文
大画家李可染
提起我家乡的名人,那就要数大画家李可染先生了。
李可染1907年回3月26日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答民家里,他13岁开始学习传统山水画、西方绘画、中国画。后来,他又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专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说起李可染学画还有一段小故事呢。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李可染在快哉亭玩耍,后室有几位老者在作画。他非常感兴趣,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几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老者见他对画如此着迷,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取水,磨好墨,等着看老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看见的整幅山水画大意回想着临摹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他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从此,李可染便开始学习绘画。
徐州建国路上有一座李可染故居,陈列了李可染先生的许多作品。他的山水画深厚凝重,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他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海内外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先生不仅是徐州的名人,更是中国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他是我们徐州的骄傲。
F. 水墨画名家排行榜
“中华国宝书画文化复兴工程”的前十名书画艺术家--刘咸宜、张为熙、梁兆金、刘玉妹、霍玉山、潘世钊、高瑀、刘奇新、吴凤、李家原
(排名不分先后)
5.1 刘咸宜
中国著名国画艺术家,师从崔子善、李可染、傅抱石等名师,是这些著名国画大师的得意弟子。刘咸宜大师作品多次应邀赴美参展,曾为美国前总统卡特当场挥笔作画并赠送,受到卡特总统的赞赏,并亲笔写感谢信表示感谢和高度赞扬。其多幅作品还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政界、商界、艺术界等著名人士,受到当地媒体热评。
5.2 张为熙
中国著名国画艺术家、中国老年书画研究院会员。张为熙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师承国画名家崔子范(国画大师吴昌硕嫡传弟子)。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大画展参赛并获奖,在全国各大展赛中入选并获金、银、铜奖,其中作品《水清鱼壮》获全国老年书画比赛金奖,作品《挚友相会》获得“感动中国・魅力夕阳”首届中国老年书画名家作品大赛金奖。多幅作品被入编世界权威书画典籍,入选个人书画大展赛典籍。
如今,张为熙先生的作品,市场价值已高达1.5万元/平方尺。张为熙先生创作的作品相继在国内美术作品大赛中获奖,分别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国家级博物馆及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国际友人收藏。
5.3 梁兆金
出生于1957年,于80年代中期拜张大千得意门生俞致贞为师。他秉袭张大千所创“大风堂画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的创作风格,集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其作品不拘泥于一技一派,追求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被其师褒扬为:“最接近恩师张大千50岁时期的‘瑰丽’画风”。纵观梁兆金的画作,所显现的胸襟、气象、境界,正是历代画坛许多国宝级大师所共同追求的艺术境界。
张大千老师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长期置身故宫与敦煌临摹古画与壁画,不仅完整的吸收了前人技艺,更造就了他独特的画风。梁兆金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他严格遵循张大千艺术之路,对基于中国画传统之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等无所不能,无一不精,无愧于当代实力派全能型画家之称号。其多幅作品被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等其他多位两岸领导人也多有收藏。
梁兆金在国外举办多次个展,回国后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称赞,称其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国画的魅力” 。如今,其大部分书画作品真迹已被“中华民族友好促进会”选定为国际交流礼品而不再进入国内书画市场。
5.4 刘玉妹
中国著名国画艺术家,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研习书画。她的作品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她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她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深得中外书画收藏家的喜爱。刘玉妹大师师承国画名家刘立杰,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嫡传弟子,深得齐白石大师真传,其绘画作品多有齐白石大师的神韵。多幅国画作品被所属书画研究院以及中外友人收藏。多幅作品入选《当代中国文艺家大辞典》等全国各大书画典籍。
刘玉妹作品《寿三千》曾引起藏界极大反响,此国画中的桃子,又称蟠桃,泛指西王母所居处之仙桃。《山海经》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相传西王母寿辰常举行蟠桃盛会,各方神仙群往祝寿。所以蟠桃又称寿桃,寓意幸福、富裕、长寿。此作风格大气,颇有齐白石大师的神韵,被当代著名书画家评价为:“此桃丝毫不逊色于齐白石大师的风格”。
5.5 霍玉山
中国著名国画艺术家,师承朱乃正,国画大师吴作人嫡传弟子。其绘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的深厚造诣。他禀赋深厚,学贯中西,刻意探求,大胆创新。他以“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艺术观,循着“师造化,夺天工”的创作道路,继承和发展传统,为“中国水墨画”开拓了新的风貌,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当代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杰出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可谓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霍玉山是继吴作人之后中国国画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作品《秋雨过后》《远方的呼唤》《闲着没事》《清爽的风》分别获“金色秋天--油画艺术精品展金奖”,“迎新春·中国画·精品展”金奖,“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迎新春国际美术精品展”银奖,其作品为海内外收藏家、博物馆所搜求。多次应邀赴世界各地讲学、举办个展或联展、参观访问、文化交流等活动。
霍玉山作为国画界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在书画市场炙手可热。2005年前,霍玉山先生六平尺的绘画作品大约在8000元左右,2010年,其六平尺的书法作品在多家拍卖公司上拍,作品底价50000元,最后都以15万元以上价格成交,霍玉山先生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当代最美国画”,他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国画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更预示了书画投资市场的美好远景。
5.6 潘世钊
中国著名国画艺术家,美协会员。师承国画名家纪云梓,国画大师张仃嫡传弟子。作品屡获国内外各大书画展金奖,其中作品《福禄同享》《福寿延年》分别荣获山东省老年书画摄影大赛优秀奖,“北京东方兰亭国际书画艺术中心--感动中国魅力夕阳中国老年书画名家作品典藏编委会”金奖,并入编此书,被授予“感动中国·中华杰出功勋书画家”荣誉称号,同时被中国书画艺术教育研究院永久珍惜收藏。
潘世钊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他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喜爱。现其花鸟作品均价每平尺近15000元人民币。其作品多次被中国最具权威的拍卖公司以较高的价格拍出,并多次获得全国书画大赛金奖,许多作品被各地政府机构及海内外知名人士收藏,足以说明潘世钊的作品极具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商业价值。
5.7 高瑀
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中心副馆长,中国第六种字体《茝巅文》书法研究院副院长。高瑀先生书法风格与欧阳中石书法风格一脉相承,是欧阳中石最得意门生,书风妍婉秀美,潇洒俊逸。笔落在纸上,龙蛇游走,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气韵飞动,极尽刚柔相济之大美。厚重处,泼墨积水,有种肆意宣泄任笔挥洒的美感。淡雅处,枯笔飞白,线条奇崛,苍古豪放,极具书法气势。结构巧中有拙,拙中藏巧,耐人品味。高瑀通过毛笔的提按顿挫、平移绞转从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骏嶪腾飞》、《医者仁心》、《龙马精神》等作品被国家多个重要单位永久珍稀收藏,参加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书画展并荣获金奖,受到全世界书画艺术家及收藏单位的高度赞誉。
5.8 刘奇新
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师承书法名家、中国书画家协会主席刘金才,为王子元、于右任门下嫡传弟子。十几年前就以其深厚的文化学养、扎实的书法功力,以及卓然的书法作品《清平乐.六盘山》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海内外书画大赛”上荣获金奖。十几年来,刘奇新在书法艺术道路上大步迈进,艺术造诣深得恩师刘金才以及王子元、于右任真传,并在继承和发扬恩师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突破创新。
业内著名书法专家曾对刘奇新有过这样的评价:刘奇新是当代书坛难得一见的书法奇才,他能够在继承家师真传的基础上有自己独创的艺术风格,这是十分难得的,未来几十年之后必将成为和他的恩师刘金才、王子元、于右任一样优秀的书法大家。
5.9 吴凤
中国著名书法艺术家,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梅花组合篆书”创始人。
2007年创作了八仙过海、毛主席诗词等“梅花组合篆书”,2008年又创作了迎奥运贺词组合篆书,这些作品分别受到了书法专家和书法大家的称赞和认可,从此奠定了他自己独有的书法艺术--“梅花组合篆书”,使得其作品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梅花篆字书法的一块“活化石”。
吴凤是近几年书法界的“红人”,其独创的“梅花组合篆书”让其声誉海内外,独领风骚。其书法作品广受书法专家及书法界同仁的称赞和认可,更被广大书法爱好者争相追捧。
5.10 李家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家协会会长、北京当代东方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郑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介的“中国书法50家”之一、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首席评委、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首席嘉宾,热衷于公益书画事业。
李家原公开出版的专著有《毛笔行书实用对联精选》,《优秀散文诗硬笔书法字帖》等,主编出版了《中国书法艺术大观》、《中国老年书画家大典》等大型书画作品集。2001年9月,李家原入选中国书协会员,其书法创作历程在中央电视台“翰墨飘香--中国书法50家”专题节目中播出。2006年5月,李家原丈二巨幅《毛泽东词沁园春·雪》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悬挂。更值得称颂的是,多年来,李家原一直坚持从事青少年书法教育,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和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他专注于小楷创作,字形端妍秀美,书体清新雅逸,30米长卷《金刚经》《道德经》等深受好评。作品曾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全国政协礼堂、美术馆、艺术馆等多方收藏。作品获国际书法大展、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等国内外各大画展金奖。
G. 李可染介绍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内的弟子。
李可染容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7)李可染梅花扩展阅读:
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他也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H. 中国画家以哪些著名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还有哪些
张善子擅长画虎,徐悲鸿画马,张书旗画鸽,齐白石擅长画虾和草虫,任伯年擅长专画猫,属郑板桥擅长画梅兰竹菊,黄胄擅长画驴,李可染擅长画牛,吴作人擅长画熊猫,宋文治的写实山水画,凌立如擅长画鸡,李苦禅擅长画鹰,谢公展擅长画菊花,江载曦擅长画蝴蝶,苏葆桢擅长画葡萄。
拓展资料
中国古代画家沈周介绍:
沈周是明代中叶著名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称白石先生,江苏苏州人。沈周擅长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尤精山水、花鸟。
早年受王绂、杜琼的影响,后来则博采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中黄公望、王蒙、吴镇,又参以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形成了苍劲深厚、气势雄健、粗笔水墨的新风格,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沈周的作品多数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以此表现当时文人生活的悠闲意趣。
I. 名人的书房名字
1、七录斋
明代著名学者张溥一生好学,他读书有一个习惯:边读边抄,抄后即烧,如此反复,竟至七次。其目的是为了让所读之书烂熟于心,增强记忆。这种读书方法旷古绝有。于是,中国历史上便留下了这座令人赞佩的书斋名“七录斋”。
2、有不为斋
林语堂一生受儒家“有为”思想的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所以他的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往往也有“不为”的事。故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林语堂后来根据在“有不为斋”的感悟写出了《有不为斋文集》。
3、饮冰室
这是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房名。“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是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圣命,竭力维新变法。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梁启超内心的焦灼和困窘可想而知,唯有“饮冰”方能解之。
4、求阙斋
在《求阙斋记》中,曾国藩道出自己把书房命名为“求阙斋”的原因:要警醒自己不必过于追求“满盈”,戒贪戒嗔,更勿乐极生悲。纵观人类历史,“贪欲”招致不少祸患,“求阙”“谦对”则能促人自省自查,取得更大进步。
5、聊斋
清人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闲谈讲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说。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斋为“聊斋”。《聊斋志异》也正是这样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