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红梅花
㈠ 为什么同支钢笔用不同墨水写出的字粗细不同
墨水的质量不一样
㈡ 安居的社会与文化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4师第100团第2连班长伍先华,在抗美援朝战争战术性反击战中,紧急时刻,肩扛炸药包,冲进敌坑道、拉响导火索,为部队前进开辟了路。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伍先华,1927年生,四川省遂宁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8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巩固阵地作战及战术性反击战。
1952年秋,志愿军发起了战术性反击战。在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以西的反击战中,伍先华所在的第3班接受了爆破半截坑道的任务。伍先华领受任务后,带领全班战士连夜出发,察看敌军各个火力点的位置,记熟了进攻的道路和目标,根据敌军地堡的大小,捆了许多个不同型号的炸药包,等待出击的命令。
9月29日17时,激烈的战斗打响了。随着炮火的延伸,伍先华率领战士迅速占领了敌军720高地,控制了制高点,尔后直击凹地。他们刚冲到半途,半截坑道喷出的火舌,向凹地和74号阵地飞来。接近半截坑道的道路被密集的火力封锁住了,急雨似的子弹、手榴弹从坑道附近的4个地堡里射出来。伍先华命令战士罗亚全把敌军地堡炸掉。罗亚全正向地堡爬去,一群敌军从坑道钻出来,向720高地反击。伍先华率战士用自动步枪、手榴弹打退一股又一股冲上来的敌军,守住了阵地。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这时,3班只剩下伍先华和两名战士了。可敌军从坑道里、地堡里不停地射出密集的子弹,死死封住志愿军突击部队冲锋的道路。伍先华立即命令罗亚全:你去爆破地堡,我掩护。罗亚全抱起炸药包,向敌军地堡的右侧爬去。敌军的两道火舌,立即对准了罗亚全。此时,伍先华猛烈地向敌军地堡开火,把两道火舌吸引过来。伏在地上的罗亚全借机爬到敌军地堡群前,随着两声巨响,地堡升起了浓烟烈火。
伴随着敌军地堡的爆炸声,志愿军突击部队发起冲锋,满山遍野响起了喊杀声。此时,半截坑道敌军的重机枪又扫射过来,成了突击部队前进路上的大障碍。伍先华抱起一捆10公斤重的大炸药包,跃身冲进火网,向半截坑道口冲去。突然一串曳光弹扫来,伍先华负了重伤,但他亳不犹豫地拖着负伤的身子,忍着剧痛吃力地向前爬,在距半截坑道只有几米时,一跃而起,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扛着炸药包,奋不顾身地冲进敌坑道,在敌军群里拉响了导火索。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半截坑道崩溃了,炸死敌军40多人。突击部队乘机发起冲锋,攻占阵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伍先华壮烈牺牲了。
1952年1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伍先华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伍先华所在部队党委追授他为模范共产党员。 明代散曲盛行,无论散曲作者人数还是作品数量,都超过了元代和清代。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云:“明代的词,寥落不振,唯散曲继承元代的余绪,犹能振作精神,颇有成就。”在众多的明代散曲家作家中,黄峨尤引人注目。她既是明代最优秀的女诗人,也是明代最杰出的女散曲家。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偏见,其生平事迹不见诸史传,而在明人的笔记杂书里亦罕有记载,研究黄峨的学者更是寥若晨星。所以,黄峨何许人?她在创作上有什么成就?便不为大众所知了。本文特将黄峨生平、著作和散曲作一初探,以期抛砖引玉。
一、 黄峨生平
黄峨(1498—1569),字秀眉,明代四川遂宁县人。祖父黄宗泗,字遵鲁,正统六年(1441)举人,官云南大姚县知县,著有《南庄集》。父黄珂(1449—1522),字鸣玉,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任龙阳 (今湖南汉寿)知县、贵州巡按、山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延绥 (今陕西榆林县)巡抚、户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南京工部尚书等职,器识宏深,耿介正直,工诗善文,卒赠太子少保,谥“简肃”,祀贤祠,葬遂宁土桥铺 (今遂宁市安居区聚贤乡)。著有《蕨山文集》,《明史》有传。母聂氏,出生名门,为湖北黄梅县县尉聂新之女,知书识礼,严于家教,既是黄峨的慈母,又是黄峨的启蒙老师。兄黄峤,字峻卿,监生;弟黄华,字秀卿,号梓谷,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松江知府、江西布政使、光禄寺卿,卒赐祭葬,祀贤祠。著有《麟经解义》、《梓谷文集》12卷行世。
黄峨系黄珂次女,聪明伶俐,幼习诗书,受到良好的教育。工诗词,尤擅散曲,其《闺中即事》云:“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情趣盎然,因此人们称誉黄峨“才艺冠女班”。
黄珂与正德、嘉靖两朝宰辅、四川新都人杨廷和(1459—1529)“为道义之交”。杨廷和云:“公与我友,四十余年。匪我知公,公实知予。公性明达,我亦疏直”(杨廷和《祭黄简肃公文》)。杨廷和子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正德六年(151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十二年(1517),武宗“微服出居庸关,幸宣府”,杨慎“上疏切谏”,不被采纳而称病告假,偕原配王氏 (四川平武县人,曾祖王玺,系龙安府宣抚司佥事、平武报恩寺建造者;父王溥,明成化二十年进士,河北完县知县、礼部主事)回到家乡四川新都。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王氏病故,年仅32岁。
黄杨两家,本有通家之谊,正德十四年(1519)冬天,黄峨与杨慎结婚,杨慎亲往遂宁迎娶。当黄峨到新都时,人们争先恐后来看这位“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的绰约丰姿。婚后,他们居住在新都榴阁,相互砥励切磋,共同写诗填词作曲,过着诗情画意的爱情生活。
正德十五年(1520)九月,杨慎回京复职,黄峨随行进京。不久,武宗驾崩,无子承嗣,由堂弟继位,即世宗嘉靖皇帝。嘉靖三年(1524),世宗要尊他的生父为“皇考”。此事有悖于封建礼法,因此群臣谏阻,引起一场“议大礼”的轩然大波。七月,杨慎“跪门哭谏”,触怒了嘉靖帝,将他廷杖后,谪戍云南永昌卫 (治今云南省保山市)。黄峨遭此巨变,痛苦万状。但她性格坚强,临事镇定。在秋风萧瑟中,黄峨护送丈夫去云南永昌。嘉靖三年(1524)十二月十五日抵江陵 (今湖北江陵),到了川滇分道处,夫妻只好洒泪分手,临别前杨慎作《临江仙·江陵别内》相赠,黄峨作散曲《罗江怨·闺情》(四首)相答,字字血泪,令人肠断。是年隆冬,黄峨独自回到了新都。
嘉靖五年(1526)六月,杨慎回川探父病。七月,父病愈。九月返滇,黄峨即同往滇南戍所,在滇南伴杨慎生活了近三年,作有〔越调〕《凭阑人》小令,抒发怀乡深情。黄峨成了杨慎逆境中的忠贞伴侣,创作中的翰墨知音。
嘉靖八年(1529)六月,杨廷和病卒。黄峨与杨慎返新都办丧事。十一月,办完丧事后杨慎即返滇,黄峨便独留新都了。从此,夫妇长期分离,很少见面。黄峨作有脍炙人口的《寄外》诗和《黄莺儿》散曲抒写相思的愁苦。王世贞《艺苑卮言》云:“杨用修妇亦有才情。杨久戍滇中,妇寄一律云:‘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又《黄莺儿》一词:‘积雨酿春寒,看繁花树树残。泥途满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江流几湾,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杨又别和三词,俱不能胜。”
嘉靖三十八年(1559)六月,杨慎卒。家人主张“礼葬”,黄峨认为慎以“罪臣”而卒,独主“藁葬”。不久,嘉靖帝遣人至新都启验,知为藁葬,方免追究,体现了黄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隆庆三年(1569),黄峨病逝,享年72岁。为了纪念黄峨,她在遂宁故乡的梳妆台和新都的榴阁,一直成为后人凭吊之地。黄峨故居在今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北六里之黄安桥黄榜石附近,现存遗址。前面有一青溪,溪上有梳妆台遗址,相传为黄峨梳妆的地方。今遂宁城西明月花园小区绿化带中,塑有黄峨雕像。清代曾把黄峨居住的新都榴阁辟为“黄夫人祠”,清人梁正麟撰《黄夫人祠》联云:“盼不到迁客来归,白象金鸡相思万里;莫便伤才人命薄,红榴丹桂各有千秋”。1961年,杨升庵祠与桂湖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与升庵祠隔湖相望的沉霞榭,辟为“黄峨馆”,作为后人纪念黄峨的地方。馆内正中塑有黄峨像,馆中还陈列有黄峨的著作版本、诗意画及有关她的遗迹照片;云南保山的杨慎纪念祠中,至今还全文刻有黄峨的《寄外》诗。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阅读了《杨状元妻诗集》和《杨升庵夫妇散曲》,并将黄峨《寄外》选入了《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一书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黄峨著作
黄峨著述丰富,《四川总志》记载她“有文集传于世”,而她一生所写的诗、词、散曲则更多,但由于她不愿后辈看到她悲愤哀思的文字,随写随毁,多不存稿。因而能够得以留传下来的诗、词、曲并不多,总共只有100首左右。《列朝诗集小传》《明诗纪事》均载:黄峨“博通经史,工笔札”、“闺门肃穆,用修亦严惮之。诗不多作,亦不存稿,虽子弟不得见也。”其著作主要有:
(一)《杨状元妻诗集》1卷,明代隆庆四年(1570)锡山俞惠刊本,其书由昆山张文学钞稿编定而成。《剑阁芳华集》《盛明百家诗后编》《巴蜀文苑英华》《巴蜀艺文五种》《历代妇女著作考》等著录。
(二)《杨夫人曲》3卷(一名《杨升庵夫妇散曲》),近人任中敏编校,1929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选套数5套、重头52首、小令11首。其书杂有杨慎之作,任中敏作弁言云:“因无佐证,亦不能武断其确非耳。”《中国丛书综录》《历代妇女著作考》、《昆山胡氏书目》等著录。
(三)《杨夫人乐府》4卷,民国闽侯黄兰波、黄缘芳编校,194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其书卷一词,卷二散曲1套,卷三北曲小令33首,卷四南曲小令24首。明代陈继儒云:黄峨“有《满庭芳》、《巫山一段云》诸词,皆为雅丽,或比之赵松雪管夫人,然管工画竹耳,诗词鄙俚不及黄远矣。”近人乃将两人之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中国丛书综录》《历代妇女著作考》等著录。
(四)《杨夫人乐府词余》5卷,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丹阳杨禹声刻本。前有杨禹声引,后来著名文艺家徐渭加以重刻行世。徐渭撰序云:“杨夫人才情甚富,不让易安(李清照)、淑真(朱淑真)。旨趣闲雅,风致翩翩,填词用韵,天然合律。”该书选有套数8套、重头134首、小令26首。其散曲备述杨慎谪戍后夫妇之间的离愁、怨恨之情,多有佳句。《明史·艺文志》《淡生堂书目》《历代妇女著作考》《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等著录。
(五)《榴阁偶存》1卷,《新都掌故》等著录。
(六)《锦字书》1卷,此书系信札,杨慎有诗云:“易求海上琼枝树,难得闺中锦字书。”黄峨亦云:“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然脂录》《绿窗野史》《中国丛书综录》《历代妇女著作考》等著录。
三、黄峨散曲
黄峨主要成就在散曲。她的散曲数量较多,影响很大,历代评论家对她的散曲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久为艺林传诵。如明代徐渭称赞黄峨“才艺冠女班”,“夫人篇什,云蒸霞烂”。王世贞认为黄峨词曲超过了杨慎,慎“俱不能胜”。清代王士祯《陇蜀余闻》载:“杨太史(慎)夫人黄,遂宁简肃公珂之女,有诗名,词曲尤擅长。”近人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谓黄峨“正如词中之有李清照、朱淑真。”“且意境解放,突破藩篱,不为数千年礼教所囿,开吾国女子文学以前未有之局。”刘大杰说:“黄峨的散曲,流畅泼辣处胜于杨慎,其中写旧时代妇女的神情心理,颇为细腻。” (《中国文学发展史》)。现代学者冯沅君也评论说:“她的作风大体与杨慎相近,爽丽真挚而较杨纵恣。”《辞海》黄峨辞条称:“能诗词,散曲尤有名。”由此可知:黄峨是中国文学史上,继李清照、朱淑真之后又一位卓有成就的女诗人、散曲家。
黄峨散曲题材多样,内容也较丰富,有抒情、写景、叙事等作品。黄峨爱情专一,贤慧,持重自爱,顾全大局。她与杨慎从结婚到死别,其间只过了5年的幸福生活,从此天各一方,作为杨慎有力后援,独自操持家务40余年。杨慎是不幸的,然而黄峨却更不幸。她27岁便离开丈夫,除了侍奉公婆,便是思念丈夫。所以黄峨散曲的主要内容是抒发对戍边丈夫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对丈夫牵肠挂肚的情怀。如〔南中吕〕《罗江怨》,哭述夫妻别离之苦:
空庭月影斜,东方既白,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边血,愁穿心上结,鸳鸯被冷雕鞍热。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通过一冷一热的互相映衬,表明黄峨念念不忘的是迢迢戍道上丈夫的劳顿与熬苦,担忧其“雕鞍热”,读来凄惋动人。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体味到作者的“思”、“泪”、“愁”、“血”,同时还能隐隐地感到对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恨”!
〔南商调〕《梧叶儿》,抒写怀念丈夫深情:
雪和雨,雨和雪。雪儿雨儿无休歇。陇驿传梅隔,池塘梦花怯。窗案灯花谢,难打煞无如今夜。
这首小令充满了离别哀伤和相思愁苦,而女子特有的细腻情感与清丽的文字风格,溢于言表。
〔北双调〕《落梅风》,描写对丈夫的相思:
春寒峭,春梦多,梦儿中和他两个。醒来时,空床冷被窝,不见你,空留下我。
这首小令描写对丈夫的刻骨相思,寥寥数语,就将失落在梦醒时分的深刻感受剖呈无余,具有极大的震撼力,而用语质朴、直率,又使之具有民歌大胆明快的风格。
黄峨的散曲,大都是围绕与杨慎的夫妻生活来写的,有相见的欢乐,离别的愁苦,相思的深切,由爱而怨,由怨而嗔,一副女儿神态;倾诉衷肠,率真大胆,全无娇作之情。把它和杨慎唱和之作加以比较,显得更为执著、真诚、生动和质朴,没有杨慎那种动辄搬古典的书呆气,称她为“曲中李清照”,当之无愧。
黄峨的散曲,不仅仅限于离愁别恨,还有歌咏山川风物、描写男女爱情、讽刺浪荡公子、叙事思乡、咏物记画等作品。如〔北南吕〕《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以曲记画:
〔骂玉郎〕一个摘蔷薇挽金钗落。一个拾翠羽,一个捻鲛绡,一个画屏侧畔身斜靠。一个竹影遮,一个柳色潜,一个槐阴罩。
〔感皇恩〕一个绿写芭蕉,一个红摘樱桃。一个背湖山,一个临盆沼,一个步亭皋。一个管吹风箫,一个弦抚鸾胶。一个倚阑凭,一个登楼眺,一个隔帘瞧。
〔采茶歌〕一个愁眉雾锁,一个醉脸霞娇。一个映水匀红粉,一个偎花整翠翘。一个弄青梅攀折短墙梢,一个蹴起秋千出林杪,一个折回罗袖把做扇儿摇。
这支带过曲很难得,因为唐宋以诗记画者众多,而元明以曲记画者却罕见。此曲一句一人,24句写24人,别开生面。《曲谐》卷一评云:“写二十三人(按:应为24人),别无一字费辞,是为散文记叙体中所必不能有者,乃于韵语中备之”。24人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少女们的青春情态。
黄峨散曲艺术性很高。首先,黄峨散曲以写离情见长,风格清新活泼、爽朗跳脱,感情浓郁而细腻,女性情态毕现。如《梧叶儿》、《折挂令》、《驻马听》、《落梅风》、《黄莺儿》、《罗江怨》诸曲,都写得缠绵悱恻,一波三折,催人泪下。其次,黄峨散曲在表现手法上善于摄取典型的艺术形象,善于状难写之景,抒难言之情,如《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散曲,描写24个少女,个个栩栩如生。第三,黄峨散曲,或语言流畅清丽,声情并茂,修辞细美,风格婉约;或浑朴自然,有丰富的民间气息。总之,黄峨散曲内容较广泛,题材也较丰富,艺术性很强,是我国古代妇女著作中的珍品,值得大家学习研究。
㈢ 十二生肖龇牙咧嘴是那只动物
“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在看到这首诗之前,一直认为金钗是饰物,是用来妆扮女子的美貌,可是,原来它还以用来笑刺窗纸,诱得 一缕梅花的馨香入窗来,还可以带着人很多的欢笑的时光。就像蝼蚁凋落的...
㈣ 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指的是哪位女诗人她的身世怎样
黄娥
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现在蜀中还她的雕像(当然是现代人立的)
黄娥是工部尚书黄珂的女儿,其兄黄华曾任松江知府。所以是尚书女儿知府妹。
黄娥的丈夫是杨慎,杨慎的父亲是杨廷和,左柱国、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是个什么东西呢?明朝异姓不能封王,封王的都是皇室宗亲。异姓能封的最高爵位就是——柱国。也就是杨廷和已经是仅次于王爵的爵位了。杨廷和在正德年间接任内阁首辅(正德七年)。明朝取消了丞相(宰相)的职位,搞内阁制。也就是内阁相当于是宰相了,尤其内阁首辅。
所以,黄娥是杨廷和的儿媳妇,当然也就是宰相的儿媳妇了。杨慎自己是状元(正德六年状元及第),当然黄娥也就是状元的妻子。
不过,黄娥不是杨慎的第一个妻子,而是第二个。杨慎的第一任妻子是杨王氏,病死。杨王氏死后,杨慎娶了黄娥为妻。
黄娥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杨慎也毫不逊色,是大明三大才子之首(这可是贯穿整个大明的头衔)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黄峨的老公杨慎客死异乡。黄峨听知噩耗,悲痛万分,在花甲之龄去奔丧,到了沪州,扶榇归里。当年生离,而今,竟成阴阳死别。有两句俗话说“红颜薄命”“天妒英才”,黄峨既是美女,又是才女,既有天资红颜,又有盖世英才,从21岁开始,仅仅过了5年的平静生活,直到71岁逝世,就一直活在夫妻分离、日思月想的状态里,命薄,天妒,好一个才女的悲剧人生
㈤ 暴殄天物代表十二生肖那只动物
“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版东墙。”在看到权这首诗之前,一直认为金钗是饰物,是用来妆扮女子的美貌,可是,原来它还以用来笑刺窗纸,诱得 一缕梅花的馨香入窗来,还可以带着人很多的欢笑的时光。就像蝼蚁凋落的花瓣背上东墙角,也是那样的不忍春的逝去而在努力的挽留。
少女,想来也俏巧,灵动着轻盈醉,不堪闺中寂寞,渴望自由,活泼、热爱大自然。她是蜀中才女,黄峨,字秀眉,是出生在四川遂宁西眉乡皇榜石,自幼聪明伶俐,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手好琴,诗文、填词曲更是造诣深厚,词曲很小就被广为传唱,名满京城。
㈥ 遂宁有些什么名人
宋代学者――王灼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可能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
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后,享年约八十岁。
灼出生贫寒,青年时代曾到成都求学,后往京师应试,虽学识渊博却举场失意,终未入仕,
只得流落江南寄人幕下,作舞文弄墨的吏师。晚年闲居成都和遂宁潜心著述,成为宋代有名的
学者。据有关史料记载,他的著作有《颐堂文集》五十七卷、《周书音训》十二卷以及《疏食
谱》等,但已大部佚散,现存的仅有《颐堂先生文集》和《碧鸡漫志》各五卷,《颐堂词》和
《糖霜谱》各一卷,另有佚文十二篇。其成就巨大,被后人誉为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
音乐家。
王灼的著述涉及诸多领域,在我国文学、音乐、戏曲和科技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碧鸡漫
志》论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演变,考证了唐乐曲得名的原由及其与宋词的关系,品评了北宋
词人的风格流派,是从音乐方面研究词调的重要资料。《糖霜谱》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
完备的适用的甘蔗生产和制造工艺的科技专著,《文献通考》、《四库全书》和《中国机械工
程发展史》等都对此专著作了高度评价。王灼在《糖霜谱》中记载:“糖霜一名糖冰,福田、
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之,独遂宁为冠。”可见当时遂宁制糖业已是十分发达了。
露香亭王灼
北渚一帝子,咯川一宓妃。池有千种莲,平生所见稀。
纤秾多态度,红白争光辉。我来亭上饮,夜久未忍归。
翁家采香人,但爱香满衣。岂知清露湿,团荷泻珠玑。
长相思王灼
来匆匆,去匆匆,梦短无凭春又空,难随郎马踪。
山重重,水重重,飞絮流云西复东,音书何处通?
清平乐王灼
坠红飘絮,收拾春归去。长恨春归无觅处,心事欲谁分付?
卢家小苑回塘,于飞多少鸳鸯,纵使东墙隔断,莫愁应念王昌。
明代才女――黄峨
黄峨,家秀眉,明孝宗弘志十一年(1498)生,遂宁西眉乡黄榜寺人,父亲黄珂,工部尚书
,工诗文。黄峨幼习诗书,少年时其诗名就为世人所知,为著名才女。明武宗正德十四年,黄
峨嫁与新都状元、翰林院修撰杨慎为妻,居新都桂湖之滨的榴阁。后于隆庆三年(1569)年病
逝。新都县政府在桂湖内辟有黄峨馆以对其纪念。
黄峨能文工诗,更擅词曲,是著名女诗人。《杨夫人乐府词余》序中称她“才情甚富,不让
易安、淑真。”且黄峨人品才德极高,有“闺门肃穆”之称。黄峨与其夫杨慎在我国文学史上
均有一定的地位。其诗词曲作后世编有《杨状元妻诗集》一卷、《杨夫人乐府词余》五卷、《
杨升庵夫妇散曲》、《升庵夫妇乐府》等。
闺中即事
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
庭榴
大荒西域种原奇,第一绯英上苑姿。不到秋深丹结实,独于夏五艳垂枝。
已嫌桃李开何早,略笑芙蓉发亦迟。万点落霞明眼照,采衣金屋正相宜。
寄外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风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怜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又黄莺儿
积雨酿春寒,见繁花树树,残泥涂满眼。
登临倦,江流几湾,云山几盘,天涯极目空肠断。
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席氏“三凤”
今蓬溪有“三凤”乡,其名便来源于明代“三凤”。即席书、席春、席彖三兄弟。席氏三兄
弟都以进士为明朝名臣,世称“三凤”。其中尤以席书最为著名。
席书,字文同,号元山,遂宁吉祥乡(今蓬溪县)人,明嘉庆武英殿大学士。席书为官期间
,政绩显著,名声极好。他曾任由东郯县知县,郯地人民以“前有席,后有唐”谚语赞扬他,
并为他立祠树碑。
席书著作有《漕船志》、《春秋论》、《大礼集议》、《救荒策文集》、《元山文集》等。
《明史》有《席书传》。
吕氏父子
吕大器,字俨若,遂宁北坝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生。崇祯十五年任兵部右侍郎。
著有《东川文集》等。《明史》有《吕大器传》。
吕潜,字孔昭,号半隐,吕大器之子,生于1621年。其诗书画被誉为三绝,作品有《吕半隐
先生诗集》,其行书作品被列为神品,画被称为逸品。
李氏父子
李实,字如石,号镜庵,遂宁城南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643年任苏州知县,贤名大
著,人们赞其明鉴如镜。明朝灭亡后居于乡下上清江,拒不入朝为官,甚至与在清朝为官的儿
子李仙根也拒不相见。由于人们敬重他为官的清正廉明和入清不仕的忠贞气节,连盗贼也不敢
加以侵犯。当时湖贼势大,每日四出烧杀抢掠,但向清江行进时,却告诫贼众:“前行不得近
北岸,岸上有李公,不要惊动他。”此后数年,无一贼船进犯清江。李实死后依从当地人请求
,留葬于苏州上方山之寒山。李实为明朝著名的经学家、语言学家,著述甚多。其研究四川方
言的专著《蜀语》是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受到学术界的珍视,日本汉学家坂井健一教授有研究
它的专著。
李仙根,名之钦,字子静,号南津,李实之子。李仙根善长书法,尤其精通行草,日书径二
尺字,观者惊叹。求书者踵门不绝,得片纸寸绢,如获至宝。现四川博物馆藏有他的行书条幅
。其绘画造诣亦深,饮誉画坛,但传世作品不多。
政绩卓著、文才贯世的张氏家族
张惠,号教庵,自明朝初迁遂宁以来,历明清两朝,传后人七代,就有五代为官,且才子佳
人倍出,名列青史者甚众,实为罕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张鹏翮、张顾鉴、张勤望和张船山
、张问安、张问莱三兄弟。张船山、张问安、张问莱同列诗坛,是有名的“三兄弟诗人”,为
中外诗坛所罕见。张问端、张筠、张怀芸三姊妹也能诗善书,有《淑真诗草》等诗集传世。张
船山、张问安、张旗山的妻室林韵征、陈缃箬、杨继端都是当时的女诗人,有《香远斋诗稿》
、《古雪集》等传世,其中陈缃箬的诗绝似汉唐,气味浓厚,非一般女诗人所能及。
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遂宁黑白沟人,生于清顺治六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1688年,他奉命为副使,随索额图率团至俄国商定中俄边界,为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作
出了积极贡献,《大清统一志》说他:“扬厉中外,以清节著。”1697年,由于他洁己持正,
政绩突出,康熙奖他为“天下第一等人”,他家乡的赤崖山也因此更名为“第一山”。康熙、
雍正期间,张鹏翮两次奉命治理黄、淮,历时八年,使狂野不羁的黄、淮、运河顺轨安澜数十
年,不仅于国计民生贡献巨大,而且他写的《治河书》十卷科学水平也居于当时世界水利工程
最先进的行列,至今仍受到中外水利史的高度评价,康熙专门为他写有《河臣》、《黄淮告
成诗》以表嘉奖。他病逝后,雍正悲悼减膳,两次御制祭文悼念,追加少保,谥文端,诏祀贤
良祠。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评他:“公自弱冠入仕为相,凡五十年,名满天下,主上不疑,
同官不忌,考诸史册,往往难之。”
张船山,名问陶,字仲冶,以遂宁城西有船山,故号“船山”,也称“老船”,又因貌似猿
,自称“蜀山老猿”。张船山少年时就崭露才华,被喻为“青莲再世”。他一生致力于诗、书
、画,造诣颇深,诗名满天下,被誉为“蜀中诗人之冠”。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主张抒写性情
,强调独立,反对摹拟。一生写诗四千多首,写日常生活的诗最多。写日常生活,则清丽流畅
,情真意切;记游诗篇含蓄深沉,气势雄迈;反映当时政治的诗作,敢于触及时弊,斥责墨吏
;写农民战争的作品,敢于正面生动地表现农民军的浩大声势。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给予了高度
的赞美。清人评其诗曰:“生气涌出、沉郁空灵,于以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是“太白少
陵复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张船山的诗作经删存见于《船山诗草》(二十卷),
共收录2270首。张船山的书画也是极有名的。其书法,险劲放野,别具一格。其绘画近徐青藤
,于不经意处见天趣,山水花鸟皆善,尤以墨猴最佳。其书画手迹,省、市博物馆都有收藏。
寒夜闻雁陈缃箬
寒重晚愈急,时闻冻竹裂。兀坐指欲僵,风帘任开揭。劳劳天际鸿,呖呖鸣幽咽。振羽暮冲
寒,关河千里阔。艰辛挈羁侣,稻梁计已拙。触此岁宴心,中肠郁如结。夜静见寂寥,空庭见
飞雪。
老树陈缃箬
浓云垂方汉,苍翠接浮空。苔重阴晴隔,山深岁月穷。根留千古雪,叶耐九秋风。夜雨惊岩
壑,萧萧一望中。
柏子镇同寿门弟作张船山
潇洒春衣满岸风,西南山断夕阳红。棠花几点开墙角,桤木千林界水东。款段马闲诗早得,
元修菜老箸愁空。镜湖敢望膺殊锡,愿乞吾州地一弓。
闻遂宁兵警邵五作诗相吊张船山
移居草草锦官城,风鹤遥知夜有声。经世才难空吊古,思亲心切忍谈兵。窗摇短烛愁看剑,
烽起连江尽筑营。听雨对床虚旧约,东坡他日是余生。
灵泉寺张船山
重登东岭看斜晖,新敞僧楼碧四围。邱壑无奇山自好,人民犹是佛全非。禅茶渐熟三泉活,
社雨初晴一燕飞。世外高寒宜写照,小桃花底白云归。
遂宁八景之长乐晓钟张鹏翮
响彻灵霄不厌听,扶摇九万起南溟。每因紫气窥龙剑,却向金门识岁星。震世威名光典策,
传家勋业炳丹青。归来更有山林乐,五柳三槐绿满庭。
张鹏翮(1649~1725),清代名臣,字运清,号宽宇,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翰林村)人。从22岁中进士起,为官50余年,历任总督、三部(刑、户、礼)尚书等,几乎从事过清王朝从统一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工作。他是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胆识过人的外交家、政治家。1688年,他奉命随使团出使俄国,抱以“愿效张骞,以身许国”的决心,终不辱使命,使这次出使为第二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条件。他还是治理河道的专家,提出“开海口、塞六坝”等治河主张,经过近十年努力,在黄淮水系上修建了一系列工程,使狂野不羁的黄淮和运河顺轨安澜数十年,黄淮灾区呈现出连年丰收的景象。他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十卷,《中国水利史》对此列专章介绍,给予高度评价。康熙帝将其树为名臣楷模。生前康熙评价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死后雍正帝赞誉他是“卓然一代完人”。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遂宁黑柏沟(今蓬溪县翰林村)人,清初名相张鹏翮的玄孙。26岁举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官名)、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山东莱州知府。对诗、书、画均造诣精深,诗文奇杰廉劲,被誉为“蜀中诗人之冠”。书法险峻劲捷,绘画情趣天然,“墨猴”画技艺尤精。其家里出现了世界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即张问陶及其兄问安、弟问莱、嫂陈慧姝、妻林韵征、弟妹杨古雪均是诗人。这个诗人世家各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诗坛上占有一席地位,成为诗歌史上的一大佳话。
邹和尚,唐朝中期大历年间遂宁僧人,学识渊博,潜心科技,精于制糖工艺,首创了窨制糖霜(冰糖)的技术,生产出色、香、味俱佳的糖霜,遂宁也由此成为当时全国的制霜名郡。遂宁糖霜被列为朝廷贡品。《中国通史》第三卷记载:“唐代盛产糖霜,遂产最有名,相传为邹和尚所创。”
㈦ 齿牙裂嘴什么动物
兔子一一大门牙三掰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