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发现
⑴ 有关杜鹃花资料
杜鹃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版咯血,染红遍山权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鹃花春季开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有红、淡红等,花色繁茂艳丽。
全世界的杜鹃属物种有900多种,而杜鹃的园艺品种都是由杜鹃原种通过杂交或芽变不断选育出来的后代,近一个多世纪来,世界上已有园艺品种近万个。
中国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从日本欧美等国引进杜鹃进行栽培,也有少量通过杂交培育出一些新品种,如近几年来培育出的“复色仿西鹃”、“笑二乔”以及高山落叶杜鹃杂交种“红蝴蝶”、“紫蝴蝶”、“白蝴蝶”等新品种。
(1)杜鹃花发现扩展阅读:
养护
杜鹃对土壤干湿度要求是润而不湿。春秋季节对露地栽种的杜鹃可以隔2-3天浇一次透水,在炎热夏季,每天至少浇一次水。
日常浇水,切忌用碱性水,浇水时还应注意水温不宜过冷,尤其在炎热夏天,用过冷水浇透,造成土温骤然降低,影响根系吸水,干扰植株生理平衡。
栽植和换土后浇1次透水,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根部成活生长。生长期注意浇水,从3月开始,逐渐加大浇水量,特别是夏季不能缺水,经常保持盆土湿润,但勿积水,9月以后减少浇水,冬季入室后则应盆土干透再浇。
⑵ 这种花是在香格里拉的路途中观赏杜鹃花时发现的,这个花叫什么名字呢
龙胆
请网络图片对照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短,其上丛生多数细长的根,长可达版30cm。花茎单生权,不分枝。叶对生;无柄;下部叶成鳞片状,基部合生,长5-10mm,中部和上部叶近革质,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7cm,宽0.7-3cm,先端急尖或长渐尖,基部心形或圆形,表面暗绿色,下面色淡,边缘外卷,粗糙;叶脉3-5条。花多数,簇生枝顶和叶腋,无花梗;每花下具2个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苞片,长2-2.5cm;花萼钟形,长2.5-3cm,先端5裂,常外反或开展,不整齐;花冠筒状钟形,蓝紫色,长4-5.5cm,有时喉部具多数黄绿色斑点,花冠先端5裂,裂片卵形,褶三角形;雄蕊5,着生于花筒中部,花丝基部宽;子房狭椭圆形或披外形,长1-1.4cm,子房柄长约1cm,花柱短,柱头2裂。蒴果内藏,长圆形,有柄。种子多数,褐色,有光泽,具网纹,两端具宽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⑶ 杜鹃花名字的由来
相传,古代的蜀国是一个和平富庶的国家。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盛,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生活得十分幸福。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慢慢地懒惰起来。他们一天到晚,醉生梦死,嫖赌逍遥,有时连播种的时间都忘记了。
当时蜀国的皇帝,名叫杜宇,是一个勤勉的君王,他看到人们乐而忘忧,心急如焚。为了不误农时,每到春播时节,他就四处奔走,催促人们赶快播种,把握春光。
不过,杜宇积劳成疾,最终告别了他的百姓。可是他对百姓还是难以忘怀。他的灵魂化为一只小鸟,每到春天,就四处飞翔,发出声声啼叫:布谷,布谷。直叫得嘴里流出鲜血,鲜红的血滴洒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人们被感动了,开始学习他们的好国君杜宇,变得勤勉和负责。他们把那小鸟叫作杜鹃鸟,他们把那鲜血化成的花叫作杜鹃花。
(3)杜鹃花发现扩展阅读:
杜鹃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耐修剪,根桩奇特,是优良的盆景材料。园林中最宜在林缘、溪边、池畔及岩石旁成丛成片栽植,也可于疏林下散植。
杜鹃也是花篱的良好材料,毛鹃还可经修剪培育成各种形态。杜鹃专类园极具特色。在花季中绽放时即使杜鹃总是给人热闹而喧腾的感觉,而不是花季时,深绿色的叶片也很适合栽种在庭园中做为矮墙或屏障。
⑷ 科学家重新发现被认为灭绝的枯鲁杜鹃意味着什么
科学家重新发现被认为灭绝的枯鲁杜意味着,此次野外科学考察改写了枯鲁杜鹃“野外灭绝”的历史。不过,目前科研人员仅发现一株枯鲁杜鹃。专家建议,有必要进一步采取“地毯式”系统调查,彻底摸清该种的资源本底,同时开展“抢救性保护”和系统研究工作。
近日,中国科学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重新发现早已被宣布野外灭绝的枯鲁杜鹃,由于目前仅在野外发现一株,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专家建议,有必要进一步采取“地毯式”系统调查,彻底摸清该种的资源本底,同时开展“抢救性保护”和系统研究工作。
(4)杜鹃花发现扩展阅读:
枯鲁杜鹃介绍
1、生长习性
杜鹃花产于高海拔地区,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恶酷热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及pH在5.5-6.5之间的酸性土壤。部分种及园艺品种的适应性较强,耐干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间也能生长。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长不良。
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晒,夏秋应有落叶乔木或荫棚遮挡烈日,并经常以水喷洒地面。杜鹃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为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3-5月开花,杜鹃花耐修剪。一般在5月前进行修剪,所发新梢,当年均能形成花蕾,过晚则影响开花。
2、产地生境
生于海拔3350-3550米的松林中。产中国四川西南部木里县。模式标本采自木里县枯鲁山区。
⑸ 杜鹃花的起源地在哪里
要知道杜抄鹃花的起源地在哪里,首先要看在哪里最早找到有关杜鹃花的化石标本,其次还要根据杜鹃花种类的分布来推测。
在中国的西藏、四川、云南,以及日本、北美、奥地利、意大利和高加索地区均发现了杜鹃花的化石,时代均为白垩纪至第三纪中晚期。
依据化石记录报道,联系到杜鹃花在全球的分布,始祖类群起源的时代可能是在晚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过渡期,这一推断是根据晚白垩纪土仑期植物群已有的杜鹃花科的记录。而中国杜鹃花种类最丰富,约有570种,因此,中国西南至中国中部最有可能是杜鹃属植物的起源地。
但也有外国学者认为杜鹃花属可能起源于北极地区,因为在那里发现了迄今最早的杜鹃花化石,并且杜鹃花属现存最原始的类群分布在这一地区。
⑹ 杜鹃花有哪些历史
杜鹃花属的拉抄丁名来源于希腊语袭,意思是“玫瑰树”。此名最早出现是公元初年罗马的自然科学家Pliny用来称呼欧洲夹竹桃的,而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杜鹃花。直到16世纪中期,在欧洲一些作者的著作中仍这样使用。
1583年,法国学者安德瑞·卡萨皮诺(Andreas·Caesalpino)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一种阿尔卑斯山的植物时,第一次把Rhododendron这个词用于我们今天所称的锈色杜鹃Rhododendron。这是一种欧洲产的杜鹃花,被选为杜鹃花属的模式种。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作者们习惯用“阿尔卑斯玫瑰”(Alpine·Rose或Rose·of·the·Alps)来称呼这种杜鹃花。
随着欧洲人对杜鹃花种类的不断发现,命名上的混乱也随之而来。这种状况直到1753年林奈在他的划时代的著作《植物种志》里开创了植物命名上的双名法而结束。杜鹃花属名从此由林奈所建立。
⑺ 杜鹃花有毒吗
杜鹃花有毒,可入药来,主治风自痹恶疮,也可制杀虫剂。应防止入口。
拓展资料:

杜鹃花药用价值:
1、根(杜鹃根):酸、甘、温。活血,止痛,祛风,止痛。用于吐血、衄血,月经不调,崩漏,风湿痛,跌打损伤。
2、叶(杜鹃叶):酸,平。清热解毒,止血。用于痈肿疔疮,外伤出血,瘾疹。花(杜鹃):酸、甘,温。活血,调经,祛风湿。用于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跌打损伤,风湿痛,吐血,衄血。
⑻ 我发现了什么 作文300杜鹃花
参考:
许多花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美丽的杜鹃花,它们无论是胜开还是版合拢都是那么美权。
从远处看,那一簇簇红色的、紫红色的、浅粉色的、纯白色的杜鹃花就像一件件漂亮的超短裙,那真是引人注目,让人迫不及待的向花奔去。放眼望去,就是群芳吐艳,姹紫嫣红。
从近处看,它那朵朵数不清的花瓣,在蒙蒙细雨中,小雨滴跳到花瓣上活蹦乱跳地唱歌,整朵花就会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雨停了,花朵上有了许多颗可爱的小珍珠,花朵看起来比以前更加鲜艳,更加美丽,穿的裙子就变成了一个新的模样。
我平时喜欢走在小区的树林里,就能随时闻到芬芳扑鼻的杜鹃花的香味,那一种清香在我的身体里来回游荡,让我的鼻子就通了。我还喜欢把杜鹃花摘下来插在我的头发上,那样子我的头发上又多了一个发夹了。我还喜欢把杜鹃花摘下来做实验,因为那清香使我变得脑子清醒,干 得速度又快又好。
杜鹃花就是这样神奇,漂亮!
我爱美丽的杜鹃花!
⑼ 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杜鹃花在那里
重庆南川金佛山发现杜鹃王树
近日,重庆南川市旅游部门在被称为植物王国的金佛山上发现了杜鹃王树。
杜鹃花是世界四大名花之一。长期以来,杜鹃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被习惯称为“映山红”的灌木,连一些字典、词典上也是这样解释的。但自从人们认识到杜鹃还有与松柏争高的乔木类时,就一直在不断地寻找,世界上的杜鹃王究竟在哪儿?
一九八二年,《新观察》杂志第八期发表题为《寻觅杜鹃王》的文章,文章认为在云南腾冲贡山上发现的一棵高二十五米,胸围二点六米的杜鹃树,是“世界杜鹃王”。
八十年代中期,南川市为有“植物基因宝库”之誉的金佛山申报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对山中的风景资源普查时,在柏枝山顶发现一棵高十二米,胸围三点二米的杜鹃树,比云南腾冲贡山上的杜鹃王的胸围还要大零点六米,当即轰动一时,称为“王中之王”,并成为了金佛山著名的“金山五绝”之一。
最近,南川市旅游部门在对金佛山的动植物资源进行详查中发现,位于牵牛坪附近的一棵杜鹃树高二十米,胸围三点三米,比柏枝山上的杜鹃王高八米,腰虽只粗了十厘米,但在人们的感觉中却显得高大魁梧得许多,应该算是杜鹃王树。经初步判定,新发现的杜鹃王树在品种上属金山杜鹃,该品种是金佛山独有的六个品种之一,但需植物专家作进一步签定。(完)
⑽ 杜鹃花在中国有怎样的历史
中国研究杜鹃花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1700多年以前,魏吴普《神农本草经》版最早提到羊踯躅权,花辛有毒,生淮南,可治贼风、恶毒诸邪气。西晋崔豹《古今注》则提到羊踯躅一名的由来:“羊踯躅,黄花,羊食即死,见即踯躅不前进。”南北朝时,梁陶宏景《名医别录》提到,羊踯躅一名玉支,花黄,生太行山川谷及淮南山地,三月采花阴干可入药。主治“邪气鬼疰、蛊毒。”总之,古代早期论述的羊踯躅,显然是指黄杜鹃;因植物关系到人类的生存,故当时人们首先注意到这种有毒植物如被误食将危及人畜的安全。称之为羊踯躅,既形象地反映了毒性的剧烈程度,又告诫人们对有毒植物须保持高度警惕。此后,本草学家发现这种植物虽然有毒,但能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