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百科 » 张爱玲郁金香观后感

张爱玲郁金香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2-02 02:53:53

⑴ 张爱玲小说《郁金香》和她的小说《半生缘》哪个好啊都讲的是什么内容啊

十八春最好, 半生缘是张爱玲老了后在十八春的基础上改的, 不过不好看了

⑵ 郁金香的作品鉴赏

《郁金香》的发现,填补了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空白。是张仍处于创作高峰期的作品专,文笔细属腻,艺术价值相当高。它的重要价值毋庸置疑。它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张爱玲1949年以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唯一一部完整的连载小说,它也是张爱玲写作通俗连载小说最初的尝试,在《郁金香》之后才有《十八春》,才有《小艾》;它的发现也为张爱玲小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女仆系列增添了新的形象,从而也就为张爱玲小说研究提供了可供探讨阐释的新空间。在“湮没”整整58年之后,《郁金香》终于出土,实在值得庆幸。

⑶ 张爱玲的《郁金香》主旨是什么

张爱玲的这篇名为《郁金香》的小说从1946年5月16日连载于《小日报》,分16次连载完专,每节约600余字,共约近万属字。小说秉承张爱玲一贯的犀利明快的风格,讲述了一个现代都市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陈子善、吴福辉和李楠都认为,这篇小说,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上品。张爱玲1995年9月8日逝世,她于1920年9月30日出生,也在9月。此次发现,也是历史的机缘巧合。

⑷ 圣洁的郁金香读后感100

《郁金香》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如张爱玲过去的作品,在新旧杂糅掩映之中,展开旧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两个少爷宝初、宝余与丫头金香之间的或明或暗,或轻薄或深婉的关系。情节看似单纯,但是结构非常讲究。作品以金香推门亮相始,以宝初的凄然回忆终,金香仿佛迎面而来,转身远去。在人物关系的发展中,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品开头写宝余狂追金香,使人误以为是要写金香与宝余之间的纠葛,并引出宝初与阎小姐之间的恋爱,然而山重水复之后才发觉金香爱的是宝初,而宝余最终与阎小姐成了婚。作品前半部分节奏缓慢,极力铺陈旧家庭中两三天间的日常生活情态,交待错综的人物关系。后半部分节奏骤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这种节奏类似于《金锁记》。后半部宝初渐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画面之外,成为侧写的对象。结尾处,宝初与金香之间本有重逢的机会,然而在拥挤的电梯里,只听到别人喊她的名字,却无法分辨她的身影,两人擦身而过但却并未谋面。这与《红玫瑰与白玫瑰》结尾写振保与娇蕊在公共汽车上相遇的情景大异其趣。作品故事虽然简练,但是线索明暗交错,起伏有致,充分显示了张爱玲结构小说的才华。
作品中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宝初、宝余兄弟和金香之间的三角恋关系,从框架上看多少有点《边城》的味道,然而内涵是迥然不同的。宝余是张爱玲笔下最擅长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种既轻佻又世俗的角色。宝初和宝余同是庶出,但是同父异母。由于母亲早逝,宝初由宝余的母亲养大,并一起寄居在宝余的亲姐姐阮太太家里。这样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宝初沉静、忧郁的性格。与宝余对金香的轻浮举止不同,宝初是认真的,含蓄的。他尊重金香,爱护她,但他的爱是有限的,也是软弱的。

⑸ 张爱玲《半生缘》的800字读后感,有

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 ——引子
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
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
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
留下的只有痛……
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
缘,妙不可言。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
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
顾曼璐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
顾曼璐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沦落为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谨,她选择了离开,默然地离开,钻进了灯红酒绿。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让她抓住了祝鸿才——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为会就此平静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缘开始了,面对情变,她变得愈加的泼辣,甚至残忍,面对未能添丁而失宠的境地她顿生毒计,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妹妹葬送给祝鸿才这头“禽兽”,而张豫谨在此时选择了死心,明智地找了个女人过上平静的生活。
曼璐走了,张豫谨的女人也在六安沦陷时丧生。当初的有情人,一个堕落、离世,一个则选择离开故土……
是解脱?是逃避?
张爱玲用她那细腻的笔法,冷淡的字句,将骨子里的苍凉贯穿整部小说,以一贯的悲剧结束了这一切的爱恨情愁。
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也许,生命本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吧。

⑹ 张爱玲 郁金香 要表达什么含义

人生中的错过很多,在错的时候遇见对的人,结果还是无比遗憾,却没有办法改变什么。

⑺ 求张爱玲的《郁金香》在线阅读

网络文库

⑻ 《色戒》之观后感

[《色戒》之观后感]"色戒",名字很别致,好听,可以让想入非非的联想忽地被这个大"戒"字所钳制,《色戒》之观后感。《色戒》是最喜爱的女作家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之一,其写于一九五零年。小说依旧秉承着张爱玲文风的那股敏锐、细腻、灵动和怅然,如早春的风,过后,会透出一抹难以吞吐的寒,不得十分抱怨地同时还得无奈去迎来!在此,以导演李安所拍摄的《色戒》为主,将小说《色戒》作为"旁白者"的身份,来管窥一种参杂着政治的情感史。其内容,即是由几位爱国学生(邝裕民、梁润生等)谋划巧施美人计(王佳芝)来刺杀汪伪政府一大汉奸(易先生)、最终而失败告终的悲剧事件。很早的时候,就看了小说《色戒》,但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忽略了那貌似"无关紧要"的陈述,跳跃过那貌似"无稽之谈"的补语,所以,无法抵及作者的用心良苦,仅仅意识到了王佳芝动了一份不该动的情,导致了"统统枪毙"!而今,当电影版的《色戒》问世,立即,引起国内轩然大波,更有甚者将其作为色情片来视之。导演是个必须有丰满想象空间的职业。李安虽然在原作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情爱的场景,对,的确多少有些吸引眼球的商业性嫌疑,但,终究还是为中心主旨服务,毕竟,悲剧的定论是不可否认的。不敢说李安没有将张爱玲之作的内涵与深度淋漓尽致地通过荧屏呈现出来,因为大导演确实用心品读了《色戒》,如丰腴人物形象,立体地彰显其性格特征就做的很好,只是,在某些点滴中做了些删改。"色戒":色,无疑,指王佳芝用姿*惑好色的易先生;戒呢,是对王佳芝来说,还是对易先生来说?是告诫作为特工身份的王佳芝要冷静,戒其向大汉奸动情,还是告诫易先生,作为男人的代表,戒其勿要向情妇动情。一个是利用,另一个还是利用;一个是依附,另一个是豢养;各怀鬼胎,互有所值。当,我们站在政治的立场,定然会恳望爱国志士刺杀的成功,会去埋怨王佳芝的"犯傻"--"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快走"--酿成毁灭自我的悲剧。可,可是,正是这种败北的结果所导致的纠结与争论显示了人性复杂的迥异,尤其是男人与女人情感的迥异。《色戒》影射着人性的冷寂与淡漠,诡谲与变态:小说中,满腔热血的邝裕民用战士的激情点燃同学的爱国之情,几人筹谋刺杀大汉奸,以显爱国之志。入伙的王佳芝,她优越的姿色使其成为美人计的主角。学生的单纯,最显著的表现是不计后果和勇于尝试。为了诱敌深入,为了刺杀的顺利进行,几人背着王佳芝,决意让她献出贞操,并让其中唯一有性经验的梁润生给予传授。披着心仪对象外衣的邝裕民除却沉默,还是沉默。既然是为了目标的牺牲,也就去无怨言去牺牲,在期间,要和梁润生的发生,就像要过河,必须通过他这座桥般,至于桥的造型、材质,她不去关心,封闭情感,唯有生理。当此计谋未能像计划想象地那般展开时,她的同学对她开始了冷漠、吹嘘、眼光的异样与疏远,让王佳芝对自己有了第一次的审视"我傻,观后感《《色戒》之观后感》。反正就是我傻。"呵,事情往往就是这般:路走对了,旁人会说,多亏了我的建议;路,走错了,旁人会撇个眼,歪个嘴,吐出句,路是自己的腿走出来的,错了,怨不得别人,一副嘴脸显示着卓越不输的处事哲学。后来,小说中的王佳芝在珍珠港事变后独自回到了上海念书,与同学也不再往来。影作中,美化了她的同学,借姓曹的猝不及防地出现与被杀,使王佳芝在慌措中只身来到上海。小说中,他们的团体复杂地渗透着人性中与生俱来就会的嘲讽与鄙夷;影作中,将其提升到纯粹的高度,用一种叫大无畏地牺牲来遮掩。张爱玲笔法的高妙与绝伦,用联想式的穿插,摄取了人性的沉暗--看到比往昔丰满的王佳芝,易先生说"两年前也还没有这样哩,"继而,"他的头偎在她的胸前",而她"脸上一红",联想到"那些人可憎的眼光打量着她,带着点会心的微笑,连邝裕民在内"而,"只有梁闰生佯佯不睬,装作没注意她这两年胸部越来越高。"梁润生"一出现在眼前立刻被她赶走了"。李安在拍摄中,把易默成,也就是易先生变态和残暴地人性用特写的镜头展示地触目惊魂。冰冷的外表下是残虐的灵魂。他大汉奸的政治角色并未过多正面描述,但通过他与王佳芝的情感交往来显示其凶狠与残酷,感情上方是如此,更不外乎在工作上对待他人的无情与钳制。"食色,性也。"他如色魔般沉迷于王佳芝的肉体,"一坐定下来,他就抱着胳膊,一只肘弯正抵在她*最肥满的南半球外缘。这是他的惯技,表面上端坐,暗中却在蚀骨*,一阵阵麻上来。"一个猥琐的淫贼。李安,拍摄时,巧妙地借用他变态地虐人嗜好(有皮带抽打王佳芝)满足*的行为来挖掘易默成内心的不安与恐慌,借用男女之情爱的征服感去慰藉时代动乱带给他的破灭感,用性的占有欲来填补空洞的不安和证实其存在感。易默成用这种偷情的刺激弥合感情的空虚。正如他所想的,他与王佳芝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即便是在千钧一发时刻,王佳芝突然变卦,"快走"而救了他的性命,事后,他还是要"统统枪毙掉"。在他眼里,没有什么爱与不爱,唯有占有。其实,这就是在情感上的男女之别。女人会不知不觉中陷入,喜欢用物质来衡量爱情,看到一枚六克拉的钻戒,就感性地忙乱不堪,错觉地坚定相信"他是真爱我的。"男人呢,当机立断,在不触动利益且于其可控制的前提下、范围内,什么都好说,一旦触及了自定的底线,便会封闭情感,转入生活的角色。男人、女人,都现实,只是现实的方式与表现不同而已。王佳芝自始至终就是悲剧的角色,作为一枚棋子,忍辱负重。她对性启蒙者梁润生,原本的不讨厌,到之后的更讨厌。或许,她讨厌的不是他,而是自己。对于邝裕民,起初,是朦胧的心仪与喜欢,但倘若不是他的号召,自己的"傻",怎会卷入这场用肉体来彰显爱国之心的事业中呢?所以,尔后,就是对他的恨,"恨他跟那些别人一样。"没有经历过恋情的她,遇到老男人易先生,自然地、无意识地把就错把爱情寄望在他的身上,用幻想来迷乱神智,"他是真爱我的。"当,最后,被枪决,恨,是一定会的,只是这种恨是会是让人流着泪不忍心而必须去放心的恨。此后,又翻看了关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故事,这才明白,《色戒》中,有着她的影子,她的情感。恨,竟也会如袅丝般,虽不绝烈但却存在,以此形式的延续。爱,能精致地如盐粒儿滋润生活,恨,也会细微地如眼神白瞟生活。对于《色戒》的最好诠释,看原著,看电影,看张爱玲与胡兰成。

〔《色戒》之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⑼ 张爱玲的《郁金香》表达主题是什么

尘封58年的张爱玲佚文《郁金香》近日出土。初读之下感觉故事比较平淡,不及《倾城之恋》的华丽苍凉,也不及《金锁记》的撼人心魄。但语言还是十足的张爱玲味,比如这样的描写:“一枝花的黑影斜贯一轮明月。一明,一暗;一明,一暗”。还有结尾处宝初“站在窗户跟前,背灯立着,背后那里女人的笑语啁啾一时都显得朦胧了,倒是街上过路的一个盲人的磬声,一声一声,听得非常清楚。听着,仿佛这夜是更黑,也更深了”,都是典型的张派风格。
《郁金香》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如张爱玲过去的作品,在新旧杂糅掩映之中,展开旧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两个少爷宝初、宝余与丫头金香之间的或明或暗,或轻薄或深婉的关系。情节看似单纯,但是结构非常讲究。作品以金香推门亮相始,以宝初的凄然回忆终,金香仿佛迎面而来,转身远去。在人物关系的发展中,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品开头写宝余狂追金香,使人误以为是要写金香与宝余之间的纠葛,并引出宝初与阎小姐之间的恋爱,然而山重水复之后才发觉金香爱的是宝初,而宝余最终与阎小姐成了婚。作品前半部分节奏缓慢,极力铺陈旧家庭中两三天间的日常生活情态,交待错综的人物关系。后半部分节奏骤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这种节奏类似于《金锁记》。后半部宝初渐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画面之外,成为侧写的对象。结尾处,宝初与金香之间本有重逢的机会,然而在拥挤的电梯里,只听到别人喊她的名字,却无法分辨她的身影,两人擦身而过但却并未谋面。这与《红玫瑰与白玫瑰》结尾写振保与娇蕊在公共汽车上相遇的情景大异其趣。作品故事虽然简练,但是线索明暗交错,起伏有致,充分显示了张爱玲结构小说的才华。
作品中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宝初、宝余兄弟和金香之间的三角恋关系,从框架上看多少有点《边城》的味道,然而内涵是迥然不同的。宝余是张爱玲笔下最擅长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种既轻佻又世俗的角色。宝初和宝余同是庶出,但是同父异母。由于母亲早逝,宝初由宝余的母亲养大,并一起寄居在宝余的亲姐姐阮太太家里。这样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宝初沉静、忧郁的性格。与宝余对金香的轻浮举止不同,宝初是认真的,含蓄的。他尊重金香,爱护她,但他的爱是有限的,也是软弱的。
对浪漫爱的拆解,尤其是对男性爱的怀疑一直是张爱玲早期小说的主题。只有到了《多少恨》《小艾》以及《十八春》(后改写为《半生缘》)里,张爱玲才渐渐露出温情的面目。而这篇写于1947年的《郁金香》,通过宝初对金香的感情描写,透露出刚刚经历感情创痛的张爱玲对爱情的怀疑。作品写宝初出门的时候,金香将一个精心缝制的小礼物悄悄装到他的口袋里:一个白缎子糊的小夹子,缎子的夹层下还生出短短一截黄纸绊带,是装市民证和防疫证用的。金香设想得非常精细,大约她认为给男人随身携带的东西没有比这更为大方得体的了,然而宝初并未珍惜,反而心里有点鄙夷、轻蔑,觉得这东西看上去实在有一点寒酸可笑,也不大合用。而且每“一看见,心里就是一阵凄惨”。可是“怎么着也不忍心丢掉它”,于是故意夹到书本里,让人家去摔掉它罢。这个看起来温文稳重、诚挚内向的宝初对金香的爱不过如此!陈子善先生说宝初的身上有《半生缘》里沈世钧的影子,我觉得从沉静、平和的性格来看自然相像,然而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张爱玲前期作品的爱情描写,多的是现实利益的斤斤计较,少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诗意,然而却不能说她是个爱的虚无主义者。她笔下的女人多少都带点怨女的气质。在男女爱情的“两个人的战争”中,女人往往是失败者。她们付出的感情总比男人多,对爱情的期待总比男人高,如葛薇龙之于乔琪乔,曹七巧之于姜季泽,王娇蕊之于佟振保,而金香之于宝初也不例外。从老太太的嘴里,我们得以约略了解金香后来凄苦悲惨的生活:嫁人,生孩子,男人待她不好,还不给她钱,她只能出来找事情做,养活两个孩子。读到这里,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在艰难的生活中辛苦辗转的身影闪现在画面之中,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漫上心头,留给我们无限的叹息和惆怅。这时候,我们才真正领略到这篇小说题目的深长意味:“郁金香”原来是要把郁和金香拆开来读的。金香带着青春活泼的气息扑面而来,却连一个匆忙落寞的身影都未及留下。张爱玲又一次将她的“荒凉”抛洒在我们对“郁金香”的华丽想象之中。

热点内容
青浦花卉基地 发布:2025-06-28 16:11:24 浏览:419
香蕉和西兰花同吃吗 发布:2025-06-28 16:02:59 浏览:813
七年七夕 发布:2025-06-28 16:01:39 浏览:750
盆景做留疤 发布:2025-06-28 16:00:40 浏览:397
樱花私塾 发布:2025-06-28 15:55:40 浏览:87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gaikuo 发布:2025-06-28 15:43:07 浏览:661
卖兰花赚钱吗 发布:2025-06-28 15:34:32 浏览:876
野生山茶花树 发布:2025-06-28 14:50:45 浏览:999
下雨兰花6 发布:2025-06-28 14:49:58 浏览:956
七夕告别图 发布:2025-06-28 14:49:58 浏览: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