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茉莉花
❶ 宁保生的作品目录
笛子独奏曲:《春到湘江》、《节日》、《柯尔克孜民歌变奏》、《乡恋》、《雅韵》、《草原抒情》、《水乡丰收人欢唱》、《南音抒怀》、《情系三晋》、《茉莉花变奏曲》
笛子二重奏:《童谣》
笛子四重奏:《茉莉花》、《康定情歌》、《九九艳阳天》
洞箫独奏曲:《竹林月夜》
燧箫独奏曲:《那就是我》
新篪独奏曲:《梦》、《梅花三弄》、《阳关三叠》
唢呐独奏曲:《芙蓉国里尽朝晖》、《中州韵》
葫芦丝曲:《情深谊长》
巴乌、葫芦丝同奏曲:《三根竹子一般高》
二胡独奏曲:《古城幽思》
柳琴独奏曲:《古城抒怀》(以上两首已由新加坡、香港录成CD片发行)
轻音乐作品:《流水》、《黄梅调》
声乐作品:以笔名肖然发表了数十首作品,其中与张立昆先生合创的作品《高山顶上修条河》荣获文化部创作二等奖
❷ 广州有什么特色
广州的最大特色当然是美食!早茶的一盅两件到街头的廉价小吃都会令人食指大动。另外,骑楼是广州的代表性建筑,在西关、同福路一带都有。
❸ 推荐几首中国风的歌曲
1 、《东风破》这首歌的音乐风格中主要包含的流行元素是r&b。r&b,是rhythmandblues的简称,翻译过来就是节奏和布鲁斯(或者说是蓝调)。“蓝调”的特点使这首歌有了一种难以磨平的忧郁的味道“破”——《东风破》这个破字应该就是曲破,是指一种词调。词调是指词的曲谱,词调名有遍、序、歌头、曲破等等的,都表示它是出于大曲。大曲是以许多曲子连续歌奏。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之后为入破。这是写历经岁月之后的沧桑,对儿时美好的回忆!歌词就怒要我说了,很优美的。看过mv 的就知道,里面周董扮演的是徐志摩的故事。
2、《发如雪》,能把中国古典诗词运用得如此娴熟的,我看现在的歌坛上也只有方文山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世柜、尘埃是非、铜镜。。。。。古典意象加上周杰伦的声音,很是感人啊!
3、《霍元甲》,周杰伦说这首歌结合了《龙拳》《双截棍》的精髓,我想他是指曲风,而不是歌词吧。其他没什么说的,最喜欢他的那段假声!
4、《乱舞春秋》。真的是乱舞哦,春秋时期的中国,那可是群雄争霸的年代,“我不是乌龟你也不是鳖”,哈哈...
5、《爷爷泡的茶》,中国的茶道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哦,陆羽的《茶经》也是众多经书里很独特的一本书吧。茶的味道,家的味道。
6、《千里之外》,没说的了,优美的歌词,优美的意境!费玉清丰满圆润的声音和周杰伦带点嘶哑的,绝了!方文山,天才!自己学中文的,汗颜哦!~
跟周杰伦一个曲风的,也是他一手提拔的南拳妈妈,也有很多好听的歌哟。《水晶蜻蜓》、《小时候》、《香草噗吧》、《人鱼的眼泪》。。。不过所中国风的还是最爱 《牡丹江》,还是方文山的词。牡丹江好像是黑龙江的吧,最尤其lara的后面一段,可爱的声音,完美演绎!
王力宏是个创作型的歌手,之前的虽然流行,但是一般般了。后面的新专辑《盖世英雄》可就不同凡响了。给大家推几首吧!
7、《心中的日月》,旅途中总是有很多故事发生,尤其是你到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呵呵,一定能找到跟王力宏类似的感觉。
8、《在梅边》,梅是指柳梦梅,汤显祖《还魂记》里的女主角,再加上王实甫剧中的杜丽娘,唉,真让人唏嘘不已哦!前面跟后面都是 rap,中间四句经典,忍不住把它转贴过来。“在梅边落花似雪纷纷绵绵谁人怜,在柳边风吹悬念生生死死随人愿,千年的等待滋味酸酸楚楚两人怨,牡丹亭上我眷恋日日年年未停歇。”
9、《花田错》,其实“花田错”是元曲里的宫调名。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京剧唱腔,想不到力宏还有这么一手。
10.《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的一首歌曲,个人觉得很成功。
11、陶喆的《susan说》,《苏三起解》是中国京剧里的经典了。这个r&b教父,看来也喜欢到老祖宗的口袋里掏点东西来呢。
12、陶喆《今天没回家》,歌词算不上太古典,曲子很是有中国特色的。
13、陶喆《孙子兵法》,自己听,自己感觉吧!
14、徐若瑄的《小女子》,这首歌是我无意在广播里听到的,第一遍就喜欢上它了,后来一直放,被一个朋友无意听到了,第一遍,他就问我这是什么歌,谁唱的。呵呵。。。
15、后弦的作品。不要以为就是周杰伦才有那样的嗓音和曲风哦,初听后弦的还以为是周杰伦呢。强推几首:《小白》、《西厢》、《九公主》、《昆明湖》、《桥段》、《情画》、《逃学儿童》、《东爱》、《踢馆》。。。还有哦,喜欢的话,把他是专辑都下过来,一首一首听吧。个人最喜欢《西厢》、《桥段》、《昆明湖》,《昆明湖》歌词很长,可以说是一首很美丽的诗歌呢!
16、陈升、彭佳慧合唱的《北京一夜》。歌词是古典跟现代的结合,曲子是流行唱腔和京剧(老旦)唱腔的融合。很有种沧桑的感觉哦!
17 、林俊杰的《江南》。老实说,我不太喜欢他的。什么原因也说不上来,不过就这首《江南》,客观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来自马来西亚的居然还知道 “三生石”和“殉情”。我不知道《曹操》算不算,也一并推荐吧。
18、陈艺鹏的《西关》。嘿嘿。。。没有听过吧,kugoo上还不一定有哦,到网络找吧。还有一个版本是廖伟力唱的,本家,呵呵,顺便提一下。听说这是专辑里第一首,后面还有《天涯歌女》,以10个城市为题材,唉,可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找到其他的呢@只好先推这首了,描写她与西关旧貌那段时光,我们可以从歌词里了解这位末代美人。
19、周慧敏的《红颜知己》。虽然是粤语的,但其中的几句京剧蛮有味道的。不过我不知道这歌是不是老歌。应该是吧。周慧敏,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了!
20、曹格的《姑娘》。改编自民族经典《茉莉花》,很好听哦,声音也很特别,喜欢的话,顺便把他的其他的也找来听听哦!
21、元气的《风中少林》。很霸道的一首歌哦,难怪,天下武术出少林嘛,不牛才奇怪呢!
22、董燕妮的《龙族》。听名字,应该是说我们的龙的民族吧!
23、乔维怡的《花好月圆》。今年的超女,不是很漂亮,所以被涮了!不过它翻唱的一些歌曲真的很不错的。这《花好月圆》是翻唱周旋的,轻轻的柔柔的,很好听哦,不过kugoo上好像没有哦。顺便提一下,本人从未关注过超女,是朋友推荐的。
24、王菲和梁朝伟的《喜相逢》。很好玩的一首歌哦,电影《天下无双》的插曲。轻快俏皮的对唱。民族乐器运用德很好的。
25、周华健的《难念的经》,《天龙八部》的主题曲。林夕也是个鬼才咯。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佛家文化,能写出那样的歌词嘛?很遗憾,到现在为止,我还不能唱那歌,太快了!就曲风来说好像不怎么符合中国风的范畴,可是那歌词是在写得太好了,没办法,禁不住连同一起推荐了。
26、信乐团的《千年之恋》。注意不是fir的哦。也是融入了京剧唱腔的。歌词也美。
27、she的《月桂女神》和》《长相思》。应该听过吧,自己去体会吧。
28、羽泉的《辛弃疾》。其实就曲风来说也算不上中国风。可是歌词好,把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几首词结合到一起,很有气势哦!
29、tank 的《三国恋》。《七剑下天山》的主题曲,还蛮不错的,京剧部分很有味道。顺便提下他和sellina合唱的《独唱情歌》。
30、信乐团的《离歌》。听名字就有种。。。。。。
31、罗志祥的《岁堤春晓》、胡彦斌的《红颜》,对这两个歌手,本人不是很感冒。不过这两首典型的中国风的歌曲还是值得一听的。
32、还是方文山的词《茶汤》。不错不是周杰伦唱的,而是明萌派唱的。去听听咯。
33、王蓉和萧正楠合唱的《三生三世》。仙剑的主题曲,越听越好听咯。
34、谢雨欣的《天仙子》,好像也是什么游戏的主题曲,她的声音很甜的,好听。
35、其实歌神张学友的《楚歌》也是蛮有代表性的中国风的。低沉的乐器伴奏,大概是什么长笛吧,呜呜的,还有鼓点,爽!
❹ 扬州清曲的代表作品
《茉莉花》“属地”之争
世界经典民歌之一的《茉莉花》,是苏州民歌抑或六合民歌……今年3月引发了一场“属地”之争。
“《茉莉花》其实是地地道道的扬州民歌”,清曲研究专家韦明铧告诉记者:“它的前身是[鲜花调],几百年来一直传唱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清人钱德苍编纂的地方戏曲集《缀白裘》,已收录了它的歌词。”国家一级作曲家戈弘请记者听一听,哪种方言听起来更有味。用“吴侬软语”唱,也好听,但一个“白”字、一个“戴”字,都不如扬州话妥贴,有韵味。一听,果然。
当周恩来总理听到前线歌舞团演唱《茉莉花》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周恩来说:我13岁离开家乡。你们的美妙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这首《茉莉花》,就是新四军文艺战士何仿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的。
“争这首歌是哪儿的民歌,没多大必要”,韦明铧说:“关键是要抢救它的‘老祖宗’。”
千家养女先教曲
[鲜花调]是扬州清曲的一个曲目。起源于元代“小唱”的扬州清曲,汲取了江淮一带各种俗曲、民歌的营养,在明中叶形成了富有地方气息的曲种。清康、乾年间,扬州清曲进入鼎盛时期。 清曲研究专家朱祥生当时以“歌吹”驰名的扬州,郑板桥曾在诗中这么写道:“千家养女先教曲”,教的什么曲?就是扬州清曲。即使在昆曲故乡苏州,那时扬州清曲也风光得很。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即昆曲),群一噱而散。”可见当时清曲有多么大的魅力!200多年前,扬州清曲随一批批歌妓流传四方,滋养、丰富了襄阳小曲、广东南音、东北二人转等二十多种戏曲曲艺。“其实,扬州清曲今天仍然在我们身边。”韦明铧说,比如,《洪湖赤卫队》中“手拿碟儿敲起来”,就是沿用了扬州清曲“敲瓦碟”技艺;又比如香港电影《三笑》,多数曲调就是来自扬州清曲,其中唐伯虎的书僮华安“叫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的唱段,用的就是清曲曲牌“武成调”。
“值得一提的是,一百年前扬州清曲就走向世界。十九世纪初,英国人希特纳从广州采集了扬州清曲中的一些‘小调’。其中的《茉莉花》,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嫁接’进了歌剧《图兰朵》的背景音乐。
❺ 中国民歌的发展史
同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民族一样,中国民歌也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所以,它很早就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例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这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唱,它仅用了四个二言体的短句,就极其简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又如载于《易经》中的两首歌诗:女承筐,无实;士圭羊,无血(“归妹”上六)。贲如,番如,白马翰如;匪寇,(婚)(《易经·贲》六四)。前者用二、三言相杂的句式表现了上古时代田园般的男女剪羊毛劳动场景,后者则用二、四言交错的句式记录了这一时期民间的婚嫁生活。再如《吕氏春秋》所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为南音。”文学史家认为,这位“妾”所唱的“等啊,等你啊”之歌,应当是中国民间情歌的滥觞。而同一著作中记述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则是人们农业丰收之后以歌舞形式举行大规模庆祝祭祀活动的生动记录。早期民间歌唱的这些优秀篇章,一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提供了一部分依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数千年前的先民在以口头形式观察、概括、描述自己的劳作、婚恋、思盼、信仰等行为、感情时所达到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水准。
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该集的305篇作品中,有165篇是民间歌诗。它们总称为“风”,因收录了当时十五个国家(地区)约500余年间(前1006-前570)的民间歌唱之作,故又称“十五国风”。以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而言,不仅十分广泛宏阔,而且也典型深刻,称得上是以歌唱方式揭示周民族500年来民间社会的一部“创世纪史“。特别应该提到是这些歌诗大都采用了“四言体”句式。这一词格的相对稳定和广泛使用,为以后中国民歌的唱词句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略)。不但内容清新明畅,而且词格句式本身已包含了丰富的歌唱性。
汉代以降,民间歌曲的流传地域不断扩大,其体裁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及时收集民间歌曲而于秦汉间成立的专门音乐机构--“乐府”,在记录和推广民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人们便把汉魏时期流传的民间歌诗总称为“乐府”,同时也把这一时期民歌所采用的基本体式--五言体总称为“乐府体”。“乐府”是继《诗经·国风》之后中国民歌迭起的又一个高峰,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仅民间广泛使用这一体式,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文人的诗歌创作。
宋人郭茂倩所编之百卷《乐府诗集》,正是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其中,流传于东汉和南北朝时代的《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以及“吴歌”中的“子夜四时歌”,有的气势恢宏,有的清丽婉转,即使曲调早已失传,但只读其词,也会立刻让人动容。诚如《大子夜歌二首》所云: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丝竹发歌声,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五言体”乐府是对“四言体”国风的合理继承和新发展,它们为接着出现的“七言体”句式和长短句词格提供了先决条件。
唐代,在李氏王朝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并广泛吸收其周边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下,民间歌唱仍然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在巴楚一带听到一种当地民歌“竹枝词”,十分兴奋,于是,模仿其歌体,一连写了十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又如:山头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通过他的仿作,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七言体”的民歌那种兴比自如,“含思婉转”的民间风格。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首《插田歌》,描述了他在广东连州看到农民一边插秧一边唱“田歌”的真实场面。为后人留下了有关这种源远流长而又传播至今的民歌品种的珍贵记录。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类民歌体裁是存见于“敦煌曲子词”中的“太子五更转”“思妇五更转”。这种以“更”序分节的新形式,由于非常适合表达思念、期盼的情感内容,所以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以至到明清之际已遍布全国,各种各样的“五更体”民歌,随处可闻。总的来说,除了产生新的体裁品种外,唐代民歌在体式上的最大特征,便是“七言体”句式的全面成熟和广泛应用。
宋元明清以来,一方面是原有的各种民歌体裁的继续传播,诸如农夫唱的“田歌”、渔夫的“渔歌”、山民的“山歌”、船夫的“船歌”等。另一方面,则是伴随着城镇商业经济日益繁盛民间小调体裁广泛流传。如见于宋代话本的“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骨肉团圆叙,几家飘零在他州。”歌词是十分典型的“七言四句体”,曲调是各种各样的江南小调。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以“起、承、转、合”原则构成的四句头“春调”。又如明代文人冯梦龙辑录的《山歌》《挂枝儿》《夹竹桃》,清人王廷绍辑录的《霓裳续谱》,华广生的《白雪遗音》以及《粤讴》《小慧集》等,大多数是流行于这一时期南北各地城镇市井的民间小调唱词。《小慧集》(1837)中的《绣荷包》《纱窗调》《红绣鞋》《杨柳青》《鲜花调》(即《茉莉花》)等八首带有工尺谱的民歌,几乎全部都属于小调(俗曲)体裁。从中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到小调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概貌和特殊地位。
总之,至清末民初,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一方面是为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民俗场景而形成的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已达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蕴积起来的民族和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烂、蕴藏丰富的一个民族文化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网络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