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诗的原文译文
❶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原文_翻译及赏析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唐代·王建《雨过山村》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闲看 一作:闲著) 山水 , 田园 , 写雨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艺术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鉴赏
第一句中,“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第二句中,“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著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著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著”,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 *** 之象征,故少女 *** 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创作背景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王建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 玉人初上木兰时。懒妆斜立澹春姿。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❷ 栀子花有哪些诗句
1、咏栀子花诗
南梁 · 萧纲
素华偏可憙,的的半临池。
疑为霜里叶,复类雪封枝。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2、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
中唐 · 刘禹锡
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
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
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
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3、栀子花(时六岁作)
北宋 · 蒋堂
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杈。
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
4、栀子花一首
北宋 · 苏籀
镂裁雪羽元同质,合辑龙沈更一家。
气袭禅僧鼻端白,葩敷溪女鬓唇斜。
牵缠芗色诚虚幻,结习因缘可叹嗟。
芍药调和传汉殿,酴醾脂泽有浑耶。
5、栀子花(1175年夏)
南宋 · 杨万里
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看。
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
有朵篸瓶子,无风忽鼻端。
如何山谷老,只为赋山矾。
❸ 栀子花的诗
东西游遍雨山村,栀子黄时橘满园。——兴福院僧房(宋 陈舜俞)
尽日不归处,一庭栀子香。——信州水亭(唐 张祜)
烂开栀子浑如雪,已熟来禽尚带花。——初秋行圃四首(宋 杨万里)
旱地莲花娇小,水盆栀子幽芳。——初秋闲记园池草木(宋 范成大)
落日桐阴转,微风栀子香。——四月二十三日作(宋 陆游)
猩红栀子艺成林,复砌勾栏日映深。——孟蜀官词二首(明 范汭)
浅蕊黄金韵栀子,嫩容白玉沁梨花。——小春六花茶花(宋 岳珂)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山石(唐 韩愈)
园夫遮道白何事,栀子花开斑笋行。——效赵学士体成口号十章献开府太师(宋 司马光)
梅子渐肥栀子瘦,黄鹂啼尽雨中花。——新春谩兴(明 刘玉)
经时不放荷花叶,昨夜尽收栀子香。——柳塘送春(宋 白玉蟾)
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枝。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栀子花(宋 蒋堂)
晚来骤雨山头过,栀子花开满院香。——栀子花题画(明 丰坊)
香於栀子细于梅,柳絮梨花过后开。——橘花(宋 丁谓)
与我同心栀子,报君百结丁香。——清平乐(宋 赵彦端)
预知半夏当归去,栀子开时应到家。——港口野步怀归(宋 高公泗)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唐 王建)
忽忆西家水栀子,多时愁杀读骚人。——黄叔敏许惠水栀子(宋 郑会)
❹ 《栀子花》咏栀子花诗赏析
《栀子花》咏栀子花
栀子,原产我国,深受人们喜爱。又名越桃、鲜支、薝卜,系茜草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有美当阶树,霜露未能移。”(谢眺《没好咏墙北栀子》)因木质为黄褐色,果实用水萃取亦可得黄色染料,故又称“黄枝”埋山“黄栀子”。杜甫说“於身色有用”即指此。栀子栽培历史悠久,《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载:“千亩栀茜,……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弯察中”栀子春夏开花,花洁白如玉,浓香四溢。“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梁简文帝萧纲诗句写出了栀子花的颜色,形象真切。又据《本草纲目》载称:“蜀中有红栀子,花烂红色。”《万花谷》也曾记载五代时“蜀孟昶宴芳林园,赏红栀子花,其花六出而红,清香如海”。可惜今已失传。在称颂栀子花诗句中,杨万里的“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一联写得神韵充足;明·沈周称“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表明了人们在欣赏栀子花的色、形、香同时,也领略它的冰清玉洁的品格美。
❺ 关于栀子花的古诗
关于栀子花的古诗如下:
1、原文: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译文: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赏析:
写作手法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
❻ 明代李东阳古诗《栀子花》意思是什么
素:白色; 华:花; 偏:偏爱、非常; 的的:星星点点; 类:类似
解释:
素华偏可喜:洁白的栀子花非常让人喜爱。
的的半临池:星星点点的花朵有将近一半伸向池塘。
疑为霜裹叶:令人怀疑那是不是被裹住的秋叶。
复类雪封枝:又象是被大雪覆盖的树枝。
日斜光隐见:夕阳西下,那洁白的光华一隐一现。
风还影合离:微风吹来,花影时合时离。
一个“偏”字,表达了作者对栀子花的无比喜爱,无论是“日斜”还是“风中”,都无法改变作者的这种感情!
❼ 杜甫 《栀子》诗的意思
栀子比起其它植物来,确实少见。栀子可以提取黄色染料,又可以入药,理气治病。果实经霜变红,枝叶遇雨露而显青翠。喜傍江水生长,舍此之外,更无它物可移情。
❽ 桅子花诗词
桅子花诗词: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
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
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杨万里
《栀子花》
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
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
舒岳祥
《栀子花》
六出台成一寸心,银盘里许贮金簪。
月中不著蝇点璧。春过翻疑蝶满林。
董嗣杲
《栀子花》
玉瓣凉丛拥翠烟,南薰池阁灿云仙。
芳林园里谁曾赏,檐卜坊中自可禅。
明艳倚娇攒六出,净香乘烈袅孤妍。
风霜成实秋原晚,付与华灯作样传。
刘过
《咏余商卿栀子花》
捍不求知色自然,朝来何许雪华鲜。
如行佛国参知识,未嫁仙姿益净娟。
梅子已黄犹夜雨,客游方倦作春眠。
地卑山近征衣润,不费熏炉一炷烟。
陈宓
《县圃栀子花三重生简潘君》
疏花早不奈香何,三叠琼葩底用多。
最是动人情意处,黄梅已老未逢荷。
蒋堂
《栀子花》
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枝。
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
苏泂
《赠耕堂栀子花》
六出英英九夏寒,短丛香玉映清湍。
主人自出无人管,输与泠然隔岸看。
王义山
《王母祝语·栀子花诗》
当年曾记晋华林,望气红黄栀子深。
有敕诸宫勤守护,花开如玉子如金。
此花端的名檐卜,千佛林中清更洁。
从知帝母佛同生,移向慈元供寿佛。
收起
杨冠卿
《次韵叶无咎栀子花》
楼石山前薝卜花,品题从昔属诗家。
君看五字齐梁句,句好当令屈宋衙。
陈造
《次韵杨宰汲泉浸栀子花》
山行不识小人羹,但有清寒饷瓦罂。
想见雪肤陪独夜,世间无比长官清。
《次韵杨宰汲泉浸栀子花》
山行不识小人羹,但有清寒饷瓦罂。
想见雪肤陪独夜,世间无比长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