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维也纳金色大厅
A. 关于《茉莉花》这首曲子的历史故事,宋祖英为什么在金色大厅偏偏唱这首歌呢我记得好像跟广东人有关系。
中国民歌,在国内以及国际具有较高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区的民间歌曲。由著名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此歌曲多次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脚下演出。一个雨天的下午,年仅14岁的小团员何仿(何仿,安徽天长人,著名军旅作曲家,原前线歌舞团团长)听当地人说附近有位艺人不仅吹拉弹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间茅屋里找到了那位艺人。艺人很热情,问何仿有没有听过《鲜花调》。何仿摇了摇头。艺人说,这歌在道光年间苏皖一带就有人唱,蛮好听的。说着艺人拉着琴唱了起来: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年轻的何仿一下子就被这首悠扬动听的《鲜花调》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不仅用简谱记下了这首歌,而且按照艺人的方法准确唱了出来。《鲜花调》虽然动听,但毕竟来自于民间,创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虑再三,对《鲜花调》动了“大手术”,将歌中三种花改为一种花,更改后的歌词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1957年,已是前线歌舞团作曲兼指挥的何仿率合唱队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会演,修改后的苏皖民歌《茉莉花》一炮打响,不久被正式灌制成唱片,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国门,在维也纳歌剧院唱响。在这之前,何仿又对歌词作了修改,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旋律上又进一步丰富,在维也纳演出受到高度赞赏。从此《茉莉花》一发不可收,从奥地利唱到前苏联,唱到印尼、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唱遍了世界各地。还被收入了《世界名曲专辑》。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展中心5楼会议大厅,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之前,中国军乐队奏响了脍炙人口的六合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现场奏响。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首都蒙特卡洛举行的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投票活动现场,中国代表团的申博宣传片中先后十多次响起《茉莉花》的旋律,并以此征服了各国代表和国展局的官员。2003年03月21日上午,扬州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扬州民歌《茉莉花》定为扬州的市歌,从而成为全国首家将民歌作为市歌的城市。[2]2004年8月19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倾倒了全世界的观众。
B. 宋祖英东方茉莉花飘香欧洲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何时举办的
03年11月23日
11月23日晚,在音乐之都最著名的音乐殿堂金色大厅,在中国结和鲜花的陪伴下,中国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的歌声显得格外优美动人。这是中国歌唱家第一次在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吸引了1000多名当地观众和华侨。宋祖英在维也纳民族歌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合作下,演唱了十多首中国民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和民族歌剧选曲。
民族歌唱家在金色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而当晚宋祖英的演唱让当地观众感到了她深厚的艺术功底,无论是《茉莉花》、《龙船调》等中国民歌,还是《大地飞歌》、《好日子》等中国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都受到观众的称赞。前来观看演出的已故奥地利著名画家马克斯·韦勒的夫人激动地对记者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样纯净的音乐会了,宋祖英的演唱十分柔美动听,声音非常好,形象也很美,这一晚绝对是一个美好的享受。”而施特劳斯家族的后裔同时也是歌手的维利·施特劳斯同样对宋祖英的演唱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她绝对是一流的歌唱家,她的声音那么好听,那么美妙,很富有表现力。我尤其喜欢她演唱的《辣妹子》,很有个性,而且在中国民族音调的基础上有了现代音乐的元素。”
台下的观众也为宋祖英带来的中国歌声惊喜,台上的维也纳民族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则对合作者宋祖英赞叹不已。从来没有听过中国民歌的女高音歌唱家达琳·吉德说:“宋祖英小姐的歌声很甜美,她能够把中国的民族音乐与西洋的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欧洲人来说非常新鲜。她的声音有着阳光一样的色彩,欧洲观众也会觉得很舒服。她演唱的《野玫瑰》德文发音十分准确。”女中音歌唱家吉达·施黛拉说:“虽然中国民歌的演唱与我们的歌剧演唱方法不同,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会把声乐技巧放在评判宋祖英演唱的标准上。而宋祖英对音乐的诠释与我们歌剧演唱一样的美丽。这个时代有很多战争,有很多灾难,能够用音乐来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风貌,用音乐来实现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沟通,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从音乐中听到了从中国来的一种温和的感觉,只要有机会我也会演唱中国的民歌。”
C. 茉莉花歌曲什么时候走向国际舞台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茉莉花》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应该是2007年吧,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高歌《茉莉花》,我记得在电视上看过这场演唱会。
D. <茉莉花>,“金色大厅”..求救
《茉莉花》被选入世界名曲,是中国、中国音乐的象征。同样入选的还有《梁祝》。
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是两国友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音乐走向世界。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民族艺术被世界广泛认可。
E.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有哪些中国人在哪里演奏过音乐
朗朗、宋祖英、谭晶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过。
郎朗,1982年6月14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国际著名钢琴家。他是第一位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中国钢琴家,获得古典音乐类多项权威奖项,包括德国古典回声大奖,全英古典音乐奖,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国际门德尔松大奖等。曾在多个世界瞩目的海内外重要场合进行演出,包括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中国国庆60周年庆祝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美国白宫、美国独立日庆祝活动、英女王钻禧庆典庆祝活动、法国国庆庆祝活动等。
2013年10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为中国钢琴家郎朗佩戴上象征和平使者的胸针,任命郎朗为关注全球教育的联合国和平使者。郎朗成为联合国第12位和平使者,这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和平大使,也是第一位中国人成为和平大使。
宋祖英(1966年8月13日—),出生于湖南,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和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民族声乐博士学位。[1]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妇联执委、中国文联委员。
1991年被调入海政文工团任独唱演员,2005年7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2013年8月9日升任为海政文工团团长。[1]
1990年,宋祖英凭借歌曲《小背篓》在央视春晚中初展头角,之后连续24年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逐渐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曾先后五次在海外举办个人音乐会十场,因2006年“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宋祖英肯尼迪音乐会的举办,10月12日被命名为哥伦比亚特区的“宋祖英日”,并凭借此音乐会获得“肯尼迪艺术金奖”。她也是一位连续放歌世界杯、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歌唱家。
谭晶(1977年9月11日—),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独唱演员,中国当代歌坛开创以民族、通俗、美声三种唱法融为一体的跨界演唱风格歌唱家[1] 。出生于山西,先后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1998届民族声乐专业本科班、解放军艺术学院2006届通俗唱法专业研究生班,成为中国第一个通俗唱法硕士学位获得者[2] 。
她2000年首次参与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开始在歌坛重要场所崭露头角,受到观众关注。同年,因获得第九届青歌赛专业组通俗唱法金奖,被观众所熟知。2002年在央视春晚首次独唱,演唱其成名曲、跨界唱法的代表作《在那东山顶上》,前后曾十二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逐渐为更多观众所熟知。她的歌声创造性地将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和舞台剧融合在一起,其主演的《木兰诗篇》、《白毛女》、《鸟巢·吸引》、《文成公主》等作品,为中国民族歌剧和本土音乐剧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
长期以来,谭晶坚持唱响和谐之声,传播中华文明,先后受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英国皇家阿尔伯特等音乐厅六次举办“和谐之声”主题音乐会。她的歌声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残奥会开幕式、春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成为一个标志。
F. 茉莉花几年级音乐教材
《茉莉花》是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材。
《茉莉花》在中国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民族乐团出访欧洲时,曾经在世界顶尖级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音乐,其中就有《茉莉花》,很受当地观众的喜欢。由此可见,《茉莉花》的魅力。
歌曲赏析
《茉莉花》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
《茉莉花》者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奇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还有的把它改变成了器乐曲。
G. 亲爱的朋友们,有谁知道茉莉花这首民歌的出处和来历
《茉莉花》是江苏民歌,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江苏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发源地却颇具争论。现在的主流观点是《茉莉花》起源于扬州。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的南京、盐城等城市争相站出来说他们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而且还在一些媒体上发表文章,加以证明。2000年10月16日,两位扬州文化人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的文章,此后再没有听到其他不同的声音了。这两位文化人分别是扬州清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聂峰。其中,聂峰先生还师从于近代的扬州清曲表演大师王万青。长期沉淀的清曲知识,使两人坚信《茉莉花》源于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又称扬州小曲、扬州小调。《茉莉花》最早属于扬州的秧歌小调,后经扬州清曲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衍变成扬州清曲的曲牌名【鲜花调】。清乾隆年间出版的一部汇集当时流传广泛的地方戏曲的《缀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鲜花调》,有曲谱和曲词。曲词除了个别字与现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这是目前为止,发现在的关于《鲜花调》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载。由此足以证明,《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两位文化人又从其他方面,列出种种证据,佐证《茉莉花》与扬州的渊源。文章出来后,异音立即没有了。后来不少其他地方的学者文人,也开始渐渐发表文章,称《茉莉花》出自于扬州。
这首脍炙人口的扬州小调,随着扬州在当时的影响而传颂全国,且影响了其他许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150年前,扬州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哼。几十年后,普契尼创作《图兰朵》时,选用这样一首既能代表东方韵味又风靡中国的《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衬托中国人的爱情故事,既自然也属必然。
发展和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隶属江苏省扬州市的仪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H. 第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的中国人是
宋祖英。
悉尼歌剧院音乐会成功举办后,宋祖英就有了一个“要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心愿。
于是,在奥地利维也纳市政府的邀请下,2003年11月23日她在奥地利首都、世界著名的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又举办了“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这是第一位中国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在“金色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
(8)茉莉花维也纳金色大厅扩展阅读
宋祖英(1966年8月13日—),出生于湖南,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和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民族声乐博士学位。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妇联执委、中国文联委员。
1991年被调入海政文工团任独唱演员,2005年7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2013年8月9日升任为海政文工团团长。
1990年,宋祖英凭借歌曲《小背篓》在央视春晚中初展头角,之后连续24年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逐渐被广大观众所熟知。
曾先后五次在海外举办个人音乐会十场,因2006年“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宋祖英肯尼迪音乐会的举办,10月12日被命名为哥伦比亚特区的“宋祖英日”,并凭借此音乐会获得“肯尼迪艺术金奖”。她也是一位连续放歌世界杯、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歌唱家。
I. 《茉莉花》在哪些国际重要场合演奏过
《茉莉花》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专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属下的必奏歌曲。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2008奥运会会徽揭幕仪式上都演奏了这首《茉莉花》;江泽民同志访美,在白宫草坪举行的欢迎音乐会上,美国交响乐团奏响了《茉莉花》;中央民族乐团首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新年音乐会,民乐团合奏了《茉莉花》,良宵一曲酣畅淋漓,维也纳金色大厅掌声雷动;江泽民同志以国家主席身份举行国宴时,曾经亲自指挥军乐团为来宾演奏这首民歌。《茉莉花》在国外也有多种版本传唱,美国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改编演奏的《茉莉花》长达8分钟,清香四溢;两年前,美国发射一颗向外太空飞行寻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飞船,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乐曲作为地球礼物送给外空生命,入选的中国乐曲就是这首《茉莉花》。
J. 学习完茉莉花这首歌之后的感受与反思
民族的来才是世界的,一源首《茉莉花》早在一百多年前,唱响了全世界。歌剧《图兰朵》或许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但有了《茉莉花》旋律的注入,它离我们又那么近。选取其中的几秒钟,引导学生听辨用了那个版本的《茉莉花》,让他们有目的的听赏,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带给学生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呼唤他们情感的共鸣。最后的宣泄——完整演唱《茉莉花》时,学生果然比之前唱得更好。
这是一次音乐与民族相结合的尝试,学生沉浸在《茉莉花》清新优美的旋律中,我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肯定会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更感兴趣,无形中提升了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地方不足,比如在学生画线律线的环节中,过于形式化,没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听取老师们提出的建议后我个人认为,如果可以把这个环节放在白板上进行,只叫几位同学来进行画,也许会能有更好的效果。再一个就是本节课的亮点没有,只是循规蹈矩的上完这一节课,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惊喜。所以说,教材的研读对于青年教师的我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再上一个台阶,争取上出有智慧的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