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美声斯卡拉蒂
① 急求斯卡拉蒂《紫罗兰》的谱子
你不会问晓行老师借啊!笨
② 斯卡拉蒂《紫罗兰》的简介。
一、简介:
《紫罗兰》由意大利作曲家亚·斯卡拉蒂所作。这首典雅优美的古典乐曲是作者所作的“康塔塔”(17世纪由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构成的独唱曲)中最广泛流传的一首。
二、特点详解:
1、含蓄而富有诗意的歌词,描绘了紫罗兰“含珠带露,亭亭玉立”于“半隐半现”之中的姣美可爱,隐喻了优雅羞涩的少女形象,同时表达了歌中的主人公对她的“仿佛责怪我过分轻狂又过分大胆”的爱慕之心。
2、此曲旋律明快,前奏很有些古钢琴的韵味。这首歌曲为带有回旋性质的三部曲式,其结构为ABAB’A。A段B大调,B段结束至关系调g小调。由节奏活跃的A段与朗诵性较强的B段交替组成。 B段中出现的向关系小调的转换及那布勒斯六和弦(含有小三度与小六度的六和弦)的应用,丰富了歌曲的音乐色彩。歌曲中有不少地方是与钢琴伴奏相呼应的。
③ 急需 a斯卡拉蒂曲的紫罗兰,声乐曲子,要歌谱加意大利文的,非常感谢。
...
④ 巴洛克时期教堂奏鸣曲的代表人物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钢琴家:巴赫,亨德尔,斯卡拉蒂
巴赫 代表作品:《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为代表的大量管风琴曲和以《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为代表的大量的宗教声乐作品,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等。
亨德尔 代表作:清唱剧《弥赛亚》、《约书亚》、《所罗门》、管弦乐《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十二首《大协奏曲》、《管风琴协奏曲》,以《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为代表的大量歌剧
斯卡拉蒂代表作:《斯卡拉蒂奏鸣曲》《紫罗兰》
⑤ 巴洛克时期有哪些钢琴家,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巴赫和亨德尔。
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的作品的目录中,使用的BWV,是德文“Bach Werke Verzeichnis”的缩写,意译即“巴赫作品目录”。这个分类体系由沃尔夫冈-史密德(Wolfgang Schmieder)完成于1950年。此分类法依据是体裁,而非作品的创作年代。
巴赫的代表作主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
(5)紫罗兰美声斯卡拉蒂扩展阅读:
巴洛克艺术诞生在意大利的罗马,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
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因此在十七世纪的欧洲,每个艺术家都必须去罗马,这是事实。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家都曾被政府通知如法国美术学院这样的机构送往罗马。
罗马是一个多么好的美术学院啊!除了卡拉齐兄弟和多米尼基诺以外,那里还有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供观赏。在那儿也可以看到各种艺术家——鲁本斯、普桑、洛伦和委拉斯贵兹等的作品。每一个天才艺术家都可以在罗马得到营养。只要粗略地数一下巴洛克时期在那里的各种艺术学派、即可得出上述结论。
⑥ 关于Alessandro Scarlatti的生平资料
当然不是
斯卡拉蒂
A.斯卡拉蒂
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 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意大利作曲家。1660年5月2日生于巴勒莫,1725年10月22日卒于那不勒斯。出身音乐世家。1672年来到罗马。1679年他的第一部歌剧《无知的过错》演出成功。当时住在罗马的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因此成为他的保护人,并聘他担任女皇私人剧院的指挥。斯卡拉蒂为剧院写了歌剧《真诚的爱情》(1680)和《庞贝大将》(1683)。1684—1702年任那不勒斯总督卡皮奥的宫廷乐长,创作了40多部歌剧,最著名的是《皮罗和黛梅特廖》(1694)和《十人团的垮台》(1697)。1703—1708年在罗马圣玛丽亚大教堂任乐长,为威尼斯狂欢节创作了《自由的凯歌》(1707)等。1709—1718年返回那不勒斯任圣渥诺弗列奥音乐学院院长,此后不断往来于那不勒斯与罗马两地。这时期的重要枣运作品有歌剧《蒂格拉内》(1715)和喜歌剧《光荣的胜利》(1718)。
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乐派歌剧的创始人,共写了115部歌剧、约700首康塔塔,以及清唱剧、弥撒曲、经文歌等,总计不下千余首。斯卡拉蒂的歌剧大都取材于生活喜剧与历史传说。他强调歌剧是用音乐表现的戏剧,反对威尼斯歌剧中那种浮华肤浅,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抒情作用,声乐占绝对优势。他发展并固定了歌剧序曲、反始咏叹调、配伴奏的朗诵调等形式。他对半音音阶、和声、旋律、节奏的处理,激岩清乐队的编制,声乐的花腔等因素的运用,使他的歌剧具有鲜明的巴罗克风格。
作有歌剧一百十五部,代表作有:《皮罗与德米特里奥》、《米特里达特.欧帕托尔》、《蒂格兰》等。清唱剧一百五十部,康塔塔六百余部,以及弥撒曲,经文歌、受难曲等。
1、人物简介
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共写了115部歌剧,是现代歌剧的缔造者。
2、代表作品
以歌剧《皮罗和黛梅特廖》(1694)、《十人团的垮台》(1697)以及《格里赛尔达》(明前La Griselda,1721)最著名。
3、艺术成就
(1)他是歌剧发展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
(2)首创了返始咏叹调(aria da capo),干念式宣叙调(secco)和带伴奏的宣叙调(accomponiato),充分发挥了歌剧作为音乐戏剧的表现力,赋予美声唱法广阔的施展空间。
(3) 确立了那不勒斯歌剧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使之成为交响曲的先声。
(4) 创用了巴罗克晚期典型的管弦乐编制:弦乐四声部加上双簧管、大管、小号
D.斯卡拉蒂
多米尼克·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
意大利作曲家,是与巴赫同岁的巴洛克时代作曲家。1685年10月26日出生于那不勒斯,是知名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的第六个孩子。16岁即任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他也曾受教于其父,后到威尼斯师从帕斯奎尼和加斯帕里尼。在那里认识了亨德尔并与之举行了一场羽管键琴比赛,结果虽不分胜负但却名动乐坛,由此也可推知斯卡拉蒂也是位羽管键琴演奏高手。18岁时随父亲移居罗马,曾以乐师的身份服务于波兰女王玛利亚·卡西米、丰特斯侯爵(Marquis de Fontes)和圣彼得大教堂。1719年移居葡萄牙,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以及国王约翰五世(King John V)的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Maria Barbara)的教师。1729年公主嫁给西班牙皇太子,斯卡拉蒂随之前往马德里,担任宫廷乐师,并在那里度过了一生最后的28年。1757年7月23日逝世于马德里。
斯卡拉蒂是造诣很深的拨弦古钢琴家,但受父亲影响,前半生的作品主要是歌剧和宗教歌曲,16岁开始创作歌剧。后期开始大量创作大键琴作品。他一生写作了500余首钢琴奏鸣曲,大多数是单乐章,以单一的演奏技巧为中心构成,有的采用巴洛克式的二部曲式(AB),有的与巴赫的创意曲写法相同。斯卡拉蒂生前出版时称之为“练习曲”。这些作品反映了西班牙宫廷和民间的生活面貌,并融进了意大利的精神,丰富了音乐的风格,同时发展了键盘乐器的技巧和表现手段。
斯卡拉蒂的作品分别由意大利钢琴家朗戈(Alessandro Longo)、美国古钢琴家柯克帕特里克(Ralph Kirkpatrick)和意大利音乐家佩斯特利(Giorggio Pestelli)编目,分别使用三人姓氏第一个字母 L. K. P. 为标记。
斯卡拉蒂的名字或许远不如巴赫、维瓦尔蒂、亨德尔等人响亮,但在钢琴音乐爱好者心目中却能占有不轻的份量。这是因为斯卡拉蒂的奏鸣曲虽然大多也以练习曲为目的,但比起后来以纯技术示人的车尔尼则可听性要高得多。因此今天的学琴者几乎都弹过车尔尼,而音乐会上却让斯卡拉蒂抢尽风头。
和大多数巴洛克作曲家一样,斯卡拉蒂也是位多产作曲家,作品有康塔塔、大协奏曲各十多部。但最有价值的是那500多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带有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特征:细腻、典雅,与巴赫的键盘音乐相比同样具有声部明晰、交响和谐的特点。结构上虽不如巴赫的音乐那么紧密、精巧,但旋律性强、富于歌唱性,在抒情上略胜一筹,听觉上更接近现代欣赏习惯。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们大多是演奏时间只有一两分钟至五六分钟的三段式,内容或清雅或灿烂或抒情可谓姿态万千,如一把撒在阳光下的珍珠烁烁生辉、色彩斑斓。在曲式上有的似巴赫的创意曲、有的像赋格,其中有几首还是包含了两个主题的古典奏鸣曲式。此外,他还引入了快速重复、双手交叉以及双音经过句的新技法,拓展了键盘音乐的表现力。虽然斯卡拉蒂还没有完全摆脱巴洛克音乐的时代特征和风格,不过从他带有新倾向的作品来看,说他是海顿和莫扎特等古典主义乐派的先驱应是当之无愧。
1、人物简介
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是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A.斯卡拉蒂的儿子,共作有555首奏鸣曲以及歌剧、清唱剧和其他圣乐,在古钢琴音乐领域有较大贡献。
2、艺术成就
主要体现在他的555首奏鸣曲上,这些作品实际上是为钢琴而作的练习曲每首都是两段体的单乐章作品,分别解决一个技巧问题或发明一种音响效果,如快速双音经过句、双手交叉演奏、“挤人的音符”或短倚音(acciaccatura)等。
⑦ 声乐九级考试曲目是哪些啊
通俗 九级: 女声: 1、 想你的365天 1=D 邬裕康词 李伟松曲 2、 真情人 3、 爱的奉献 1=A 黄奇石词 刘诗召曲 4、 回家 原唱 (顺子) 5、 站在高岗上 1=bA 姚敏词 司徒明曲 6、 烛光里的妈妈 1=C 王健、李春莉词 谷建芬曲 7、 山路十八湾 1=bB 佚名词曲 男声: 1、 千万次的问 1=G 冯小刚 郑晓龙 李晓明词 刘欢曲 2、 天堂 (原唱 腾格尔) 3、 风往北吹 1=G 4、 红旗飘飘 1=bF 乔方词 李杰曲 5、 星光灿烂 1=bB (原唱 罗中旭) 6、 从头再来 1=E 陈涛词 王晓枫曲 7、 为爱说抱歉 (原唱 孙楠) 民族组 九级: 女声: 1、 孟姜女 1=G 刘麟词 王志信曲 2、 公仆赞 1= bB 3、 青藏高原 1=B 张千一词曲 4、 只盼着深山出太阳 1=E 5、 仇恨入心要发芽 1=G 6、 五洲人民齐欢笑 1= bB 羊鸣、姜春阳、金砂曲 7、 火把节的火把 1=C 转1= bE 卢云生词 陈勇曲 8、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1=G 梅少山等词 张敬安等曲 男声: 1、 清江放排 bB 曾令鹏词 胡克曲 2、 那就是我 bE 晓光词 谷建芬曲 3、 暴风雪 歌剧《阿依古丽》 4、 再见了大别山 bA 王和泉词 雷远生曲 5、 大雁南飞 G 6、 当兵的人 bE 王晓岭词 臧云飞、刘斌曲 7、 咱老百姓 D 美声组 九级: 女声: 1、 松花江上 D 张寒晖词曲 2、 阿利路亚 D [德]亨德尔 3、 岩口滴水 1= bD 任萍、田川词 罗宗贤曲 4、 我爱你中国 F 瞿琮词 郑秋风曲 5、 阳关三叠 A 古曲 6、 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 1= bE 瞿琮词 郑秋风曲 7、 美妙的时刻将来临 C 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8、 玫瑰三愿 E 龙士词 黄自曲 9、 在银色的月光下1= bE 洛宾译词 黎英海改编 10、 紫罗兰 1= bB [意] 斯卡拉蒂 11、 母亲教我的歌 D [捷]德沃夏克 12、 安东尼达浪漫曲 1= bB [俄]格林卡 选自歌剧《伊凡苏萨宁》 男声: 1、 负心人 1= bE 卡尔蒂洛 2、 生命的星 G 王健词 徐肇基曲 3、 回延安 F或G 陈宜 陈克正词 彦克曲 4、 苏萨宁的咏叹调 F 选自歌剧《伊凡苏萨宁》 5、 人们已经睡了1= bE 选自歌剧《阿列科》 6、 晚星颂 1= bB [德]瓦格纳 选自歌剧《汤豪塞》 7、 滚滚长江东逝水 1= bD
⑧ 美声唱法为什么诞生在意大利
艺术歌曲的变迁历史
文艺复兴是十四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在欧洲一些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革命运动,它要求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歌颂爱情,肯定现世生活。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新兴资产阶级特别需要新的音乐来丰富它的精神生活,在帕莱斯特理那(Ciovanni Pietiuig Palestrina,1525—1594)和拉索(Qiando di Lasso,1532—1594)已将多声部复调合唱发展到高峰顶点的情况下,许多意大利作曲家想寻求新的创作天地,以发挥他们的才智。他们认为在一首歌曲中同时存在多条独立旋律的进行,不同声部同时唱出不同歌词对表达词义和情感都是一种干扰,于是提出了“向对位法宣战”,恢复古希腊单声歌曲的主张,以利于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于是卡奇尼(Giulio Caccini,1546—1618)出版了题名为“新乐曲”的独唱歌曲集,附上通奏低音伴奏。为恢复早已被遗忘的古希腊悲剧,艺术家们探索试验、在实践中却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歌剧。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1561—1633)和诗人里努奇尼创造了歌剧《达芙尼》,1597年在宫廷里作非正式演出(乐谱现已失传),1600年他们又写出了《优丽狄茜》(Euridice),并作公开演出,于是1600年便成为歌剧诞生之年。
为了使宣叙调的演唱能取得像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朗诵悲剧台词那样响亮的效果,就得有充分的呼吸支持,消楚的咬字和洪亮又能传远的声音,为了改进演唱的方法,就产生了“美声”(bel canto)唱法,可以这样说:美声“是早期歌剧的产物”。
与此同时产生的其它种类的声乐作品,如坎佐那(Conzone)乐器伴奏的独唱歌曲康塔塔(Cantata),清唱剧(Oratorio)等也逐渐完成了向主调音乐的转变,并有不少佳作问世。
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Orfeo),在这部作品中,音乐的旋律性大大加强,出现了咏叹调式的歌曲和主调风格的多声部合唱,并扩大了乐队,从而使音乐在歌剧中的作用大大提高,这部古老的歌剧至今仍在演出,并有一定的舞台效果。大家熟悉的阿丽安娜(Ariana)的悲歌《让我死亡》以古典式的感情表达使当时的观众泪流不止。蒙特维尔第使歌剧成为意大利最广泛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热衷于创作、演唱和观赏歌剧,意大利和欧洲各大城市都效仿威尼斯建立起歌剧院。继蒙特维尔第之后,活跃在威尼斯的是卡瓦利(Pietro Francesco Cavalll,1602—1676)和切斯蒂(Marco Antonio Cesti,1623—1669),他们更为重视咏叹调写作,在旋律的抒情性上也有所发展。切斯蒂的作品还很重视声乐技巧的发挥。
在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歌剧艺术的中心地从威尼斯移至那波里。那波里乐派的代表作家是亚·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那波里乐派特别注意发挥人声美,使声乐水平特别是花腔技巧,得到空前提高。这个乐派在18世纪上半叶闻名于全世界,欧洲许多国家都有这个乐派的大师在工作。但那波里正歌剧是在宫廷剧院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不免受到了贵族观众享乐主义趣味的腐蚀影响而日趋衰落,虽经约梅里(Niccolo Jomelli,1714—1774)等努力,也未能克服其危机。与此相反,接近民间生活的那波里喜歌剧却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有佩戈莱西(Giova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普契尼(Nicolo Piccini,1718—1880)、帕伊谢洛(Giovani Pasiello,1740—1816)等。
那波里乐派奠基者亚·斯卡拉蒂的创作能够保持戏剧要求和音乐要求的一致性,没有他的后继者的那些弊病,他确立了三段体咏叹调形式,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素材时,演唱者可添加装饰和花腔。他的创作对学习声乐技巧颇为有益。
十七世纪意大利歌剧在国外传播,促成了一些国家民族歌剧的诞生。法国,原籍意大利的宫廷作曲家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写出了受到法国古典悲剧朗诵声调影响的法语宣叙调,并在歌剧中加进了豪华的芭蕾舞场面。拉莫(Jjean Philippec Rameau,1683—1764)是继吕利之后的一位富有独创性的法国作曲家。他的歌剧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比吕利有更多的旋律性和抒情性,和声的运用清晰、新颖,使用管弦乐队也更为充分。英国作曲家帕塞尔(Heny Purcell,1659—1695)写过大量的配剧音乐,其中有不少好的歌曲。他在晚年写的《狄朵与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是英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遗憾的是后继乏人。
在音乐史上,一般把文艺复兴后的十七世纪初至十八世纪中叶这段时期称为巴洛克时期,在创作上取得成就者大多是意大利人。但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却是两位德国人——巴赫(Joh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和亨德尔(George Friderie Handel,1685—1759),他们继承过去的传统,吸取同时代各国音乐的成就,使他们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来的欧洲音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巴赫没有创作过歌剧,其声乐作品大多是以宗教为主要内容的合唱,而且比较注意发展德国本国音乐的传统。亨德尔则不然,他广泛地学习了意、法、德、英各国的音乐文化,创作了大量的歌剧和清唱剧。美籍华裔斯义桂教授在沪讲学时,再三强调要多唱亨德尔的作品,以利于声音的规范。
十八世纪下半叶七、八十年代德国掀起了“狂飙突进”文艺运动,提倡和人民接近,使用人民的语言,柏林歌曲作曲家舒尔兹(Johan Abraham Peter Schulz,1747—1800)、赖夏特(Johan Friedrich Relchardt,1752—1814)和策尔特(Carl Friedrich Zelter,1758—1832)创作了颇受人民欢迎的“民间风格歌曲”他们以民歌曲调为素材以哥德(Johann Wolfgag Goethe)等著名诗人的诗篇作为歌词,写出了简单而有艺术性的歌曲。赖夏特和策尔特还是哥德的好朋友,他们的歌曲主要是用哥德的诗谱成的。与此同时,晚年的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也在维也纳推进这一运动。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几位大师在交响乐、歌剧、清唱剧、协奏曲、重奏曲、奏鸣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他们虽然不很注意艺术歌曲写作,但他们有限的作仆品却推进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如海顿在歌曲中加上前奏和间奏,增强了钢琴伴奏的作用。莫扎特也写了三十多首受人喜爱的歌曲,其中的《紫罗兰》是一首当时罕见的具有浓厚的浪漫风格的通谱歌,为刚刚兴起的艺术歌曲体裁树立了一个典范。贝多芬用哥德诗谱写的歌曲,真挚纯朴,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三位大师的创作,为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舒曼(Robert Schulmann,1810—1856)、勃拉姆斯(Johahnnes Brahms,1833—1897)……开拓出十九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灿烂前程。
带伴奏的独唱歌曲文艺复兴后期兴起于意大利,但是这种写作势头并没有在意大利等国家持续下去,因为意大利人后来更热衷于创作更为精致而复杂的歌剧咏叹调;而德国人则热衷于写芭蕾舞音乐;英国自珀塞尔以后,长期没有出现伟大作曲家,连改编民歌这类事情,也要请外国人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和贝多芬代劳;只有在德国,这种艺术歌曲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古典时期就有了初步的兴盛,而且顺利地导向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空前繁荣。
从歌剧诞生以来的十七、十八世纪古典歌曲,它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先进思想,在声乐写作技术上亦有可供借鉴之处,而在风格的纯正和表现古典美方面则是无与伦比的。它们是发展美好音质,学习真正的美声唱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典,是全世界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的好教材。
十七、十八世纪的“美声唱法”(Bel Canto),也有称之谓“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与十九世纪大歌剧形成后的“美声唱法”,即“新美声时期”的唱法上是有所区别的。大歌剧形成前的意大利歌剧称之谓正歌剧或严肃歌剧(Opera Seria)。正歌剧中唱主角的都是阉人歌手,如著名的意大利阉人歌手法瑞奈里(Farinelli)和卡法瑞里(Caffarell)等都是人人皆知的歌唱家,很多歌剧作曲家如蒙特维尔第、卡西里米、亨德尔、格鲁克、莫扎特等都为阉人歌手创作。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⑨ 谁有紫罗兰歌谱
这首曲子在尚家骧的《意大利歌曲集》里就有。
⑩ 紫罗兰进行曲原名
紫罗兰。紫罗兰进行曲原名为紫罗兰,是由意大利作曲家亚·斯卡拉蒂所作。紫罗兰又叫草桂花、四桃克、草紫罗兰,是十字花科,紫罗兰属下的各个种的植物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