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扶贫
㈠ 话剧剧本(相对来说短点的)
将旁白搬上台(新闻联播开场曲,踏着开场乐报幕)
第一幕
旁白:很久很久以前,孤苦伶仃的灰姑娘从小就备受她同父异母的妹妹和她那母夜叉一样的后母的欺辱。建国60周年前夕,这一天,母亲收到了一条短信。(音乐停)
母:咳,又一条骚扰短信,这年头……妈呀,是来自皇室的!西元2009年10月1号,那是一个美好的日子,皇室将召开贼隆重的Party,地点: 人民小会堂(山东话)
(举牌子,第二天早上)(两只老虎前四句,芭蕾上)
母:女儿们 ,梳妆准备了!
大小女儿跳着天鹅舞曲出场。
大小女儿:Mommy,可以出发了。(立正,正步下场)
第二幕(报幕)
旁白: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灰姑娘听到了,她深知自己不能参加party,于是心情超级无敌郁闷.这时,一个老巫婆出现了。(《命运交响曲》前两句)
(老巫婆飞上<魔术>)
老巫婆:要想过得好,必须吃得饱;要想心情好,高数必考好;要想成绩高,数分别忘掉(重庆话)
秘书贺:想与王子来一次倾城之恋吗?
秘书李:移动用户请编辑短信“祖国万岁,万岁祖国”至110,联通用户请编辑短信“反对台独,抵制日货”至120.
灰姑娘:我没手机,不过我有超级QQ,可以免费发送短信,你们可以收到我的QQ消息不(装委屈)。
老巫婆:嘘,不要说话,今天是建国60周年,我们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巫婆社团进行三下乡扶贫活动。Let’s make it a deal!我将借给你法宝三件,有请我的秘书!NO.1
秘书贺:小沈阳牌臭不要脸化妆包
老巫婆:NO.2
秘书李:芙蓉姐姐牌不显胖苗条晚礼服一套(将魔法布挡住灰姑娘,换装)
老巫婆:NO.3,也是我们今天的重头戏哦!陈水扁牌踩贬你水晶鞋一双!(从魔术假肢上脱鞋)记住,12点之前必须回来,否则……(边说边退场)
第三幕(报幕)
旁白: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来到了,灰姑娘挎着小沈阳牌臭不要脸化妆包,穿着芙蓉姐姐牌不显胖苗条晚礼服,蹬上陈水扁牌踩贬你水晶鞋上路了。(《爱转角》高潮部分两句音乐响起)在party上,英俊的王子和美丽的灰姑娘即将邂逅了。
(王子和小卓子上)王子的一段开场秀(待定)
王子:在这建国60周年的好日子,在这国庆60周年的舞会上,让我们与国同乐,尽情happy吧!
(后母带着大小女儿上场)
王子邀请大女儿跳舞(《猪八戒娶媳妇》)。
舞毕,小女儿冲上前一脚将大女儿踹开,极尽温柔的邀请王子跳舞。(《数鸭子》)
灰姑娘搔首走上台,一脚踩歪(鞋太大)摔跤(将包甩出),倒在小卓子怀抱
小卓子:哦~这位小姐,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
灰姑娘:梦里梦里见过你,甜蜜笑得多甜蜜。(《甜蜜蜜》)
小卓子/灰姑娘: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
(两人对视,一见钟情!王子咳嗽,瞪眼。小卓子松手,灰姑娘跌倒在地)。
王子将灰姑娘拉起(小卓子作太监状退场,灰姑娘不舍的望着小卓子离去,两人同时点头)灰姑娘与王子跳舞。(旁白敲东西声音,十二下)
灰姑娘:啊!12点了,要断网了!亲爱的,我要回家退账号(跳舞过程中把鞋甩出去,王子捡走,下)
第四幕(报幕)
旁白:灰姑娘与其后母姐妹们忐忑不安地回家了,盼望着信使的回音。
灰姑娘:每当我想起昨夜的情景。我的心遗落在那皇宫里。累到无力总会想起你,才会忘了擦地的艰辛。你我约定……(约定)
大女儿:约定?约定什么啊!就一破擦地板的!一边呆着去,不要影响我回忆我美好的王子。(说完大女儿吐口痰,踹灰姑娘一脚)看!搞个卫生都搞不干净,那边擦着去!
大:(唱)昨日国庆的舞会上,烟火升,心花儿放,一支舞蹈使我心乱,翻来覆去想,也不能忘。(《对面女孩看过来》开头5句)
小女儿一巴掌呼过去)啊……啊……
小:(唱)我在这儿等着你过来,等着你过来将我爱,我在这儿等着你过来,等着你过来我把戒指戴(《桃花朵朵开》开头4句)(大女儿扯小女儿耳朵)哎哟…哎哟…
大:stop!我们说正事,今晚的王子实在是太帅了!(双手合十的,花痴的)英俊,潇洒……
小:(迫不及待的接着说)风流,倜傥……
(后母上,打断二人的谈话)
母:姑娘们姑娘们!头脑清楚一点儿吧!(数落着两个女儿)你们都不是小孩子了,为什么看问题那么肤浅!姑娘们,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两个女儿做疑惑状,夸张的:本质?什么本质?
后母:额(没词了),那个,灰姑娘,你过来,告诉他们什么叫本质
灰姑娘:那就等着沦陷吧!如果爱情真伟大,你有什么好挣扎,难道你比别人差?(《姐姐妹妹站起来》)
母:啊!对对!灰姑娘,谁叫你过来的!一边擦地板去!多管闲事!(把灰姑娘赶走时粗鲁点,转头对着自己的女儿们)你们听着,十个男人七个傻八个呆九个坏,还有一个人人爱,女儿们,跳出来,就算甜言蜜语把他骗过来,好好爱,不再让他离开。(《姐姐妹妹站起来》后母指责的对着女儿们,女儿们在一边点头,后母唱完又自我陶醉)
(清清嗓,郑重地,唱)他戴着耀眼的金皇冠,他穿着昂贵的白衬衫,不愁吃来不愁穿,家里的财产堆成山(《茉莉花》)这是多么理想的女婿形象啊! 听说舞会上王子的梦中情人遗失了一只鞋,我们不如……
(三个人对视奸笑) (灰姑娘在旁边也奸笑)
第五幕(报幕)
旁白:终于,第二天,皇宫来人了(音调抬高)!(《央视版笑傲江湖》(咿呀……),小卓子捧着鞋出场,音乐换)
小卓子:(捧着水晶鞋,对观众,唱)如果不曾遇见你,我将会是怎样的,日子过得怎么样,生活是否要珍惜;自从遇见某一人,出现在那舞会里,我的生活从此就,变得幸福甜如蜜(《爱之初体验》8句)
(转向四人,鞠躬)这鞋是谁的呢?(鞋被 小卓子一只手高举着)
话刚说完,大女儿、小女儿和后母都涌上去了,大女儿拉着小卓子的手,后母掐着小卓子脖子(姜还是老的辣啊!),小女儿抢鞋。
小女儿:我抢到了!(后母和大姐都住手,看着小女儿,小女儿把鞋往上套)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水晶鞋与我真般配;
小卓子:随手摘下花一朵,让你跟我把宫还;
小女儿:你待我来把妆梳;
小卓子:一件囚衣一手铐。(夫妻双双把家还,加动作)
小女儿:怎……怎……怎么回事?
小卓子:王子在开party当天结束的时候被杀了,这只水晶鞋是留在现场的凶器,王子就是被这只水晶鞋砸驾崩的!现在,证据俱在,你就是那罪犯!
后母与大女儿都吓得一下软在地上。
灰姑娘这时从地上起身过去,对这小女儿说:哈哈!我的小宝贝儿,让我看看——(抬着小女儿的下巴)哟哟哟,你的皮肤怎么跟癞蛤蟆似的!亏你还一直用“借我借我一张俊脸吧”牌洗面奶!要不要我帮您擦擦你这地板啊!(转过身抬起大女儿的下巴)你……你还不如你小妹呢!擦都擦不干净了。看来还是我保养得好,你们怎么能和我比呢。(再转头亲昵的贴着小卓子)小卓子哥哥,是吧!(很得意的看着小女儿和后母等人)
小女儿:啊,我明白了!这鞋不是我的,是灰姑娘的……
小卓子:少废话!拉到田家炳斩首示众!
小女儿:我冤枉啊!
灰姑娘:哼!灰姑娘不说话,你拿我当史努比啊!
小卓子押着小女儿下。
大女儿、后母:妹妹(女儿)!(下)
远处传来小女儿一声惨叫,一只手抛上。旁白举牌(牌上写着“此手非彼首”)。
灰姑娘: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是不是看糊涂了?让我来为你们揭晓这个谜底吧!案发当天,也就是西元2009年10月1号,我与小卓子哥哥(三声)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了……(动作待定)
小卓子边讲边上台:可是,王子这娘娘腔却看上了我美丽的灰灰,要娶她为妻。
王子飘上台:这对狗男女,为此把我谋害了。
灰姑娘:是的,我换了那个老巫婆给我的水晶鞋,而是穿的神粥53号限量版玻璃鞋,所以尽管12点后其他东西都消失了,鞋却留了下来
小卓子:那天晚上,月黑风高,当灰灰离开之后,我就以灰灰的名义给王子发了短信
王子:月下柳梢头,人约黑暗中。可怜的我以为梦中的她相约便出来了(旁白上台举牌“情景再现”,将随意贴贴(王子)在旁白身上,李悦、黄晶、林琳依次出场,开始情景再现)
小卓子:王子出来后,我便从背后用玻璃鞋把他砸死了。(话落音,开始砸)
王子:啊!我就这样死了(后面演员停止)
小卓子: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哼。眼睛一闭,不睁,他就这样死了,哼!(李悦离开案发地点,与黄晶幽会)
灰姑娘:回来时,正好被小妹看到了我与小卓子哥哥私会(贺姿举牌“你俩幽会?!”),当知道水晶鞋留下的事后,她就以我俩私会的事威胁我要我帮她嫁给王子(贺姿举牌“我当王妃!”)。于是乎,我将计就计,帮她拿到鞋子(黄晶捡起鞋扔到林琳怀里),和小卓子里应外合,把王子之死栽赃给她(黄晶和李悦将林琳拖下)。
灰姑娘与小卓子走到台中,唱:rap《今天你要嫁给我》 ,唱时灰姑娘在“王子”身上坐下。
报幕“剧终”,下台时绊“王子”身上,将其喊起,一起上台,谢幕。
㈡ 陈椽,(1908 ~ 1999),又名陈愧三。1908年3月8日出身于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茶学家、茶
人物简介
陈椽,又名陈愧三。1908年3月8日出身于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幼年时期,他父亲常常向他讲述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的故事,灌输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长大后要像这些民族英雄那样为国家干一番事业。1934年,26岁的陈椽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茶场、茶厂、茶叶检验和茶叶贸易机构工作。他既看到了茶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看到了当时中国茶叶科学的落后。于是下定决心献身茶业教育事业。在他任浙江茶叶检验处主任时,就开始着手收集茶叶科学的有关资料,建立了茶叶检验实施办法和一套完整的表格。1940年,他拒绝了堂兄弟为他谋得群商组织的如达公司董事长的聘请,毅然赴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任教,专心致志地开始研究茶学。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到处狂轰滥炸,英士大学数迁校址,教学与生活都十分艰难。但在教学中,他照旧认真备课、讲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鼓励学生为发展祖国的茶叶科学而努力学习。没有教材,他就深入茶场、茶厂搜集资料,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高校茶学教材《茶作学讲义》。这本教材包括茶业通论、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检验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被晋升为副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到复旦大学任教,继续为创立茶业教育体系而努力。先后编著了《茶叶制造学》、《制茶管理》、《茶叶检验》、《茶树栽培学》等4部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的同时,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编辑本段生平
对茶叶锲而不舍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业教育和科研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从此更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他自愿要求到工作、生活条件较艰苦而盛产茶叶的安徽工作,担任安徽农学院副教授兼茶业系主任,亲自抓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和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该系的创办、教学科研逐步走上正轨化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57年晋升为教授。这期间他还致力于提高《制茶学》的教学水平,两次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以及《茶叶检验学》,出版了《茶树栽培技术》、《安徽茶经》和《炒青绿茶》等专著,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离开教学、科研岗位后,也从未中断过写作。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将平时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写成了《制茶全书》,分“总论”、“绿茶”、“黄茶和黑茶”、“白茶和青茶(俗称乌龙茶)”、“红茶”等5个分册,共100多万字。 “文化大革命”后,他又回到了教学、科研第一线,这时虽已年高体衰,但精神更加焕发,他说:“我好像严冬下的一棵‘老茶树’,春天来了,我这棵‘老茶树’又重新抽枝发芽了。”1977年,他虽然肌膜炎复发,不能走路,但还是忍着疼痛,夜以继日地在病榻上撰写了《茶业通史》、《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史》、《茶与医药》3部共100多万字的巨著,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同时,他还向国务院提出了茶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设想,1978年,建议并参与在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创办全国第一个机械制茶专业。1978年9月,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不畏路途遥远,带领9所院校茶叶专业的教师深入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茶区,历时1个多月,搜集有关茶叶生产的科研资料,以充实《制茶学》内容,按时完成了教育部、农业部交给的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的主编任务。之后,他又编著《制茶技术理论》,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的教材,主编《中国名茶选集》,作为制茶学的补充教材。正如他的学生们所说:“陈老师的一生是著书的一生,也是育人的一生。”在完成上述教材后,他又着手编写茶业经济专业的教材,主编了《茶叶商品学》,受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局委托编写了《茶业经营管理学》,还编写了《茶药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这些教材有的已经出版,有的即将出版。他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想完成茶业经济专业的最后一本教材《茶业经济学》,这样就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中国茶业教育体系和各专业的主要教材。”他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追求,废寝忘食地工作。他说:“毛主席有两句话我印象最深刻:外国人有的我们要有,外国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一生要为此奋斗,建设外国人没有的茶业教育体系。” 几十年来,陈椽在教学的同时从未间断过茶叶科学的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他就在制茶技术、茶叶化学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特别是在茶叶“发酵”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提出了制茶的变色学说,论证了制茶变色的原理和色变的机制与实质。证明制茶过程的变化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氧化变化,从而形成了各类茶的品质,产生了茶叶的各种色泽。1951年,前苏联科学院院长奥巴林院士来我国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特意来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参观访问,向陈椽询问黄茶的制作方法,陈椽把他在茶叶化学研究方面的大部分内容提纲式地写在黑板上,这位院长看了之后发现自己的假说“茶叶发酵与呼吸有联系”是错误的。回国之后,即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高度赞扬陈椽在茶叶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文中写道:“谁说中国人不研究茶叶,复旦大学陈椽教授不是在卓有成效地研究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研究受到重视,条件也好多了,陈椽更集中全部精力潜心于茶业教学和科研,不断实验,不断总结,昼夜伏案地撰写专著和论文,到1990年8月止,共发表189(部)篇共1000多万字的论文和著作,为中国茶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或写信向陈椽求教。日本丰茗会理事长松下智专程来合肥拜会陈椽,向他求教制茶起源、饮茶起源等问题。1987年2月,日本研究黑茶专家将积祝子教授也从日本来到合肥参加庆贺陈椽80寿辰大会。她在祝词中说:“陈椽先生是我的导师,他像慈父一样,对我循循善诱,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我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研究者,研究还刚开始,主要从事日本黑茶的研究,今后还想继续在陈椽先生的指导下,从各个角度深入开展研究……。”1987年10月,英国皇家农业中心邀请陈椽参加皇家国际农业展览会,他虽然因年老不便远行,但他的几部著作在展览会上展出后,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此外,他又为在北京召开的由北京市政府、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烹饪协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北京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撰写了《茶树起源及其原种》和《十二论茶文化大观》两篇论文。所有这些活动均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茶叶文化和学术的交流。
为国家培养了几代茶学科技人才
陈椽自1940年登上大学讲坛至今,已经有50个春秋了,目前,他仍以80多岁的高龄风雨无阻的亲自到教室给学生讲课,在黑板前一站就是两个钟头,大家都为他这种对教育事业火样般的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几十年来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堂课,有时遇到出席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他总是及时地把课补上。他常把学生请到家中,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他说:“教学、科研是我们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为四化培养人才不提高教学质量是不行的。”《茶叶商品学》从原来的8章增加到14章,就是在接受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而增补改写的。 陈椽善于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启发式教育。他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要预习3次,第一次阅读全章的内容;第二次找出全章的问题;第三次用红笔画出难题,然后思考问题自己解决,如有困难先在同学间切磋,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上课时请教老师。全国制茶助教进修班和研究生班都是采取的这种教学方法。在每章学习结束后,要求大家写出读书报告。这样做不仅较全面地复习总结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还锻炼了大家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同学提交的章节论文短的一二千字,长的1万多字,他都认真批阅。有的还当面和学生交换意见,或指出不足之处,或表扬学生的独立见解。他还常常亲自指导学生的制茶实习,言传身教,耐心细致地讲解制茶原理,亲自指导操作技术,有时为了制好一种茶,要连续操作到深夜,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在教书的同时还重视育人,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他说:“过去那种教书不教人的教育方法害死人,必须彻底改革,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教书就得教人。”由于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同学热情帮助,体贴关心,所以经常有不少学生登门求教。他从不以来访者、来函者身份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区别对待。有求必应,来者不拒,这是他待人的准则。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1989年获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椽为国家培养了几代茶学科技人才。除了2年制的专科生和4年制的本科生外,1980年恢复研究生制度后,又先后招收了制茶、茶机、茶叶检验、茶史、茶叶贸易、茶叶市场学等方面的硕士研究生13名。为了加速高校的师资培养,1986年开办了全国制茶助教进修班,亲自编写教材并讲授《制茶技术理论》课程。并多次配合农业部、商业部等单位举办全国性制茶技术训练班,以及通过下场、下乡举办短期学习班等方式,培训基层技术力量。通过上述多层次的教学方式,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中级人才,他的学生中不乏教授、专家及茶叶部门的业务骨干。
论证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
20世纪40年代,英、美、日、印度等国某些学者提出“茶树原产地是在印度阿萨姆,中国茶树是从那里传来的”,并说:“中国茶的起源据可靠史料,约在公元350年”,还说:“绿茶含有大量鞣酸,绿茶会把肠胃鞣坏”等等。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陈椽在长期分析研究我国茶业发展历史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方查阅国内外有关茶业发展的史料,经过周密考证,以大量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云南,1979年撰写了《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一文。该论文发表后,日本茶叶专业杂志很快转载了这篇论文,汉英法农业词典编辑委员会也以此为据,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一年之后,陈椽又撰写了《再论茶树原产地》一文,批评了二元论和“非中心”论者的观点。日本名城大学农学部研究茶树起源的专家桥本实来信表示支持陈椽关于茶树原产地的一元论。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确立科学的茶叶分类法
日本人古在油泽于1980年在研究制茶绿变红时提出“微生物发酵说”,认为茶叶变红是微生物作用,与工作上一般的发酵相同。之后,又由此演变为全发酵茶、半发酵茶和不发酵茶的茶叶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以共性掩盖个性,氧化作用与呼吸作用混淆不清,是非科学的。陈椽积数十年教学和科研经验,1979年撰写了《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这种新的分类法,既体现了茶叶制法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茶叶品质的.系统性,以上六类茶类的排列次序,实际上就是各类茶叶叶绿素破坏程度及黄烷醇类变化程度的顺序,因此也体现了茶叶主要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这一科学分类法的建立与应用,不仅对我国的茶叶教育、科研及生产流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迅速传播到国外,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该论文由法国植物学研究中心梅塔耶(Georges Metailie)博士推荐给他的导师——英国剑桥大学世界著名生物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而李约瑟博士请东方历史科学图书馆馆长米开尔?萨尔特(Michael Salt)翻译为英文,并发表在法国植物生物史专刊(Journal d' Agriculture Traditionnelle et de Botanique Appliquee)上,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日本来函邀请陈椽赴日参加《茶的起源》和《茶叶分类》讨论会及讲学,1984年和1986年,陈椽的名字和简历被英国伦敦皇家朗曼(Longman)集团名人出版中心分别列入《世界农业科技名人录》和《世界科学家亚洲分册》;1988年被印度收编入《世界名人传记》一书中。
完成国内外第一部茶史专著《茶业通史》
中国茶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群书都有零星记载,但研究茶史,则茫无边际。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满足我国茶叶生产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把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业通史》的任务交给了他。为了写好这部著作,他谢绝了赴国外讲学的邀请,集中全力,伏案写作。这部44万字的巨著运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有关史料,阐明了茶的起源、茶叶生产的演变、制茶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外茶学、茶与医药、茶与文化、茶叶经济政策、茶叶对外贸易、中国茶叶今昔等,共15章48个专题。该书的出版不仅获得了国内茶叶工作者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好评。日本茶叶团体丰茗会在每月聚会时,都要逐段逐句地学习这部著作;法国梅塔耶博士还把《茶业通史》节译为法文。这部著作的出版对推动茶叶科学的进步,促进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茶叶科学文库中的重要文献。该书于2008年9月陈椽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由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修订再版。
为发展茶叶事业献计献策
陈椽身在茶业教育战线,心怀祖国茶叶事业,时时刻刻关心着全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他经常利用参加会议的机会和其他各种渠道向国务院、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安徽省政府就如何发展我国和安徽的茶叶生产提建议,他还通过由他主编的《中国茶讯》、《茶业通报》等专业刊物以及《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先后发表文章数十篇,为发展茶叶生产献计献策。如1958年发表了《解放后中国茶叶工业的成就及今后的发展方向》,1965年发表了《乘大好形势,努力发展茶叶生产》,1979年《我国茶叶生产发展的形势》,1980年《向茶业现代化进军——管理体制必须彻底改革》,1983年《茶叶商品产销脱节必须研究解决》,1984年《国际茶叶市场动态与华茶推销对策》、《世界茶叶市场预测》,1987年《开发名茶生产与茶业发展》、《走向农村,科技下乡是山区扶贫致富必由之路》等文章,就各个时期我国茶业生产的形势,国际市场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他始终强调茶叶科研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1972年他亲自到福州茶厂参加全国协作的国家课题《茉莉花茶隔离窨制新技术研究》,撰写了《茉莉花茶生产技术革新试验研究》和《茉莉花理化性质》等论文。1988年,他带领研究生到安徽军天湖茶厂试验研究茶叶揉捻机棱骨的特性及最佳设计组合。1981年以来,在他的主持下,组织了全国茶业教育、科研、生产等有关单位专家、科技工作者共64人,通过四年的调查研究、资料搜集、制作样品、测定成分和感观审评,于1985年撰写完成了《中国名茶选集》,这对推动我国名茶生产,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他每年约有1/3的时间深入茶区山村,送科技下乡,指导茶叶生产,改进制茶技术,带头创制名茶。1984~1986年,曾3次冒着酷暑赴陕西省茶区指导、讲学、帮助创制“秦巴雾毫”、“午子仙毫”、“汉水银梭”等名茶,使陕西的茶叶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茶品质有明显提高,制茶技术大有进步。他多次到安徽省的宁国、潜山、太湖、金寨、霍山、宣城、芜湖、贵池、东至、含山、旌德、六安、青阳、九华山等茶区指导制茶,使许多失传的名茶,如天华谷尖(南阳谷尖)等得到再生,又创制了“天山真香”、“齐山翠眉”、“黄花云尖”等一批名茶,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茶农的收入,使许多贫困地区走上致富之路,为此他曾两次获安徽省政府扶贫先进个人奖。 陈椽为茶叶事业呕心沥血50多载,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人民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全国十几家报刊都先后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但他仍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说:“我虽然年已耄耋,风烛残年,但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表示决心将余热全部献给我国的茶叶事业。 1908年3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 11935年任浙江省第四区农场技术员。 1936年任浙江省鄞县农场技士兼代主任。 1937年任福建省集美农业学校教员、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农场主任。 1938年任浙江农业改进所茶叶检验处主任,兼浙江省油茶丝棉管理处宁波办事处主任。 1939年任福建茶业管理局技正,福州办事处代主任兼福建省贸易公司茶叶部襄理。 1940年任福建示范茶厂技师兼政和制茶厂主任。 1940—1945年任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讲师、副教授。 1946—1952年任上海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副教授、科主任。 1952—1991年历任安徽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茶叶专修科主任,安徽农学院副教授、教授,茶业系主任,安徽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6—1984年任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1984年以后任该会名誉理事长。 1964—1984年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4年后任名誉理事。 1977—1984年任中国农学会委员、理事,中国农学会安徽省分会常务理事,1984年后任荣誉理事。 1999年仙逝。
编辑本段主要论著
1陈椽.茶作学讲义.杭州:国立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1942. 2陈椽.茶树栽培学.上海:新农出版社,1948. 3陈椽.茶叶制造学与制茶管理.上海:新农出版社,1949(第一、二册),1950(第三册和制茶管理). 4陈椽.茶叶检验学.上海:新农出版社,1951. 5陈椽.安徽茶经.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第一版),1984(补充再版). 6陈椽主编.茶叶检验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 7陈椽主编.制茶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2版. 8陈椽.制茶发酵的概念与实质.中国农业科学,1963(10). 9陈椽.评茶始用于何时.茶叶科技(四川),1979(2). 10陈椽.红茶在先青茶在后.茶叶通讯(贵州),1979(2). 11陈椽.制茶变化的实质.茶叶通讯(湖南),1979(2),(3):29—34. 12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茶叶通报,1979(1,2合刊),英国东方历史科学图书馆馆长译为英文. 13陈椽,陈震古.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中国农业科学,1979(1). 14陈椽主编.制茶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988(2版) 15陈椽.制茶萎凋理论与实践.茶业通报,1981(2). 16陈椽.红茶的变色原理.茶叶科技(四川),1982(3). 17陈椽.神农本草研究.茶业通报,1982(6),1983(1). 18陈椽.杨晓华.世界茶叶市场预测——产销两旺.茶业通报,1984(2). 19陈椽.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20陈椽.制茶技术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1陈椽主编.中国名茶选集.合肥.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徽农学院科研处,1985. 22陈椽.日本皋芦种似安溪佛手种.茶业通报,1985(1). 23陈椽.茶业技术史与发展.中国发展,中国农业博物馆开馆纪念特刊,1986. 24陈椽.茶药学.芜湖:展望出版社,1987. 25陈椽.陆羽研究会编,茶经论稿序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26陈椽,岳鹏翔.制茶机械发展史.茶机设计与研究,1989(2). 27陈椽.茶叶市场迫切需要管理.茶报(上海),1989(4). 28陈椽.十讲茶与中国文化发展.茶业通报,1989(4). 29陈椽主编.茶叶商品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30陈椽.茶业经营体制要根本改革——组织乡镇联营股份公司.茶业通报,1991(1) 北京农业大学学友乡镇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会,学友通讯,1991(1). 31陈椽.茶叶贸易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陈椽教授与王泽农教授分别是茶叶人文派和生化派主要代表,人文派讲究茶叶和中国文化紧密相连,而生化派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将茶叶仅仅当作一个植物去研究。事实证明生化派是导致茶叶在社会生活中饮料市场失去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所以现在的安徽农业大学更加重视陈椽教授的一系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