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百科 » 郁金香舜天齐

郁金香舜天齐

发布时间: 2023-03-20 18:11:51

㈠ 像你这样的大师的歌词是什么

像你这样的大师(片尾曲)作词:谭南之 作曲:卓乐演唱:于弘 像你这样的大帆乎师 喝酒一定很厉害 满满饮上一大口 翻江又倒海 像你这样的大师 手法一定很厉害 横撇竖捺勾点折 通通都自在 一对猪朋狗友 留在这里守株待兔 羊肠小径 对牛弹琴 一不小心 打草惊蛇 两人开始龙争虎斗 杀了鸡 敬了猴 吓得抱头鼠窜 快马加鞭 没了辙 没了辙 像你这样的大师 喝酒一定很厉害 满满饮上一大口 翻江 又倒海 或轿余像你这样的大师 手法一定很厉害 横撇竖捺勾点衫滚折 通通都自在 大师 我的大师 摆个姿势 Fighting Pose 我好崇拜 那么崇拜 收我为徒 绝不会砸了你的招牌 大师 我的大师 你的样子 就像墨子 那么伟大一个神话 收我为徒 留给世界一段佳话

㈡ 人间莫漫夸姚魏 也擅花中第一芳 出处

《绮楼抄重梦》
清·兰皋主人
第八回 学中属对舜华为魁 园里吟诗优昙独异

优昙的诗《咏牡丹

第一 华第一香,天然富贵冠群芳。
汉家宫里金为屋,唐苑亭前玉作堂。
种占人间数姚魏,族居天上拟金张。
瑶台月下分明见,好谱清平入乐章。
这个看诗的空儿,众卷交齐。王夫人笑道:“倒也都还快当。”二人便捱着年齿看去,那碧箫的是《咏荷包牡丹》:赢得佳名共洛阳,天生巧样类荷囊。
日烘嫩蕊红鲜灿,风动纤须绿线长。
玉案供宜兰作佩,瓷瓶对雪别为裳。
人间莫漫夸姚魏,也擅花中第一芳。

㈢ 百花仙子的芳名榜

总领天上人间众花的百花仙子:嫣丹露
专司一种花卉盛开的花序的花仙子:
牡丹花仙子嫣丹露 荷花仙子姬冰娜 兰花仙子姬慧贞
梅花仙子妫雅霜 月季花仙子姒玉红 菊花仙子姒秋香
杜鹃花仙子妙燕梅 桂花仙子姞雅倩 山茶花仙子奾绣婲
水仙花仙子嬉滢芝 琼花仙子娀玉洁 仙客来花仙子姒玉凤
芍药花仙子嫣丹心 芙蓉花仙子嬆秋霞 茉莉花仙子姞玉冰
丁香花仙子姚玉雪 白玉兰花仙子婵梦冰 合欢花仙子嫣丹凤
紫薇花仙子娇慧萍 含笑花仙子娀虹密 腊梅花仙子嫣丹梅
石竹花仙子嬨瑞芳 海棠花仙子婵梦咏 凤凰花仙子姒艳霞
瑞香花仙子姒舜瑛 玫瑰花仙子姞美诗 百合花仙子婵梦洁
虞美人花仙子如红云 凤仙花仙子媝蔓英 美人蕉花仙子赢玉娇
紫藤花仙子媖静妃 玉簪花仙子姒玉霖 君子兰花仙子姬雨婷
牵牛花仙子妕情琴 栀子花仙子晏茹冰 紫丁香花仙子嫣丹珏
蒲公英花仙子嫝英若 鸡冠花仙子妢艺淸 刺桐花仙子姬华芳
蔷薇花仙子娇静萍 桃花仙子娴瑞祺 木槿花仙子姒舜华
无忧花仙子妧冰娇 曼珠沙花仙子娅静楠 迎春花仙子嬆艳红
康乃馨花仙子姜馨蕾 郁金香花仙子婵梦玉 朱瑾花仙子嬅素妍
报春花仙子婵梦清 金银花仙子婵梦芳 大丽花仙子孋雨溪
紫荆花仙子媴倩薇 三角梅花仙子姜诗蕾 金凤花仙子姜丹淸
莞香花仙子妫灵芳 紫罗兰花仙子妫碧淸 石榴花仙子妦雯婷
晚香玉花仙子姚静怡 木棉花仙子姞恬阗 金花茶仙子妊贵枝
天女花仙子妊瑞红 仙丹花仙子嬏曼影 美女樱花仙子姒莉华
梨花仙子娄雨蔓 昙花仙子姝雪玉 杏花仙子嬿青婧
蝴蝶花仙子姜琳婧 向日葵花仙子妢艺莹 勿忘我花仙子嫚艺凤
映山红花仙子姞祥红 太平花仙子妊慧媚 风信子花仙子婵梦菲
夜来香花仙子娴雅芳 樱花仙子嬅冰凌 醉蝶花仙子娀云英
金雀花仙子嫣丹芬 金露梅花仙子妽露露 金莲花花仙子婼金莲
金盏花仙子娀琳莹 小丽花仙子姒舜姬 白头翁花仙子妫琳芝
百子莲花仙子姒淑瑾 雪莲花花仙子婏雪莲 人参花仙子嫃诗祺
香水花仙子嫣丹虹 夹竹桃花仙子嬆瑞铃 满天星仙子嬟紫云
睡莲花仙子妃沁芳 油菜花仙子妍舒婷 月光花仙子妱佳琦
凌霄花仙子嬅静蕾 吊钟花仙子妤美娟 百里香花仙子嫣丹芳
红景天花仙子婛雪红 槐花仙子嫣丹茹 八仙花仙子妩姿妤
山丹花仙子婍丹霞 三色堇花仙子娮雨芳 曼佗罗花仙子媃慧蔓
陆莲花花仙子婞婷婷 鸡蛋花仙子姒桂淸 矢车菊花仙子妘曼丹
长寿花仙子姒菁英 香豌豆花仙子嬟芸露 天竺葵花仙子媃馨蔓
银莲花仙子婼银莲 龙吐珠花仙子姒婧琳 格桑花仙子娀惠君
李花仙子娳若雪 山梅花仙子媄洁茹 慈姑花仙子妃茹娟
龙胆花仙子嫆慧心 番红花仙子嫕寒香 罂粟花仙子如月婵
毛地黄花仙子妙娣媓 星辰花仙子妊咏馨 天堂鸟花仙子妫妍雨
辛夷花仙子奷玥晨 茱萸花仙子姿芹瑛 杨梅花仙子嫀玪菲
芦花仙子娫筱璐 凤眼莲花仙子媤雅君

㈣ 求一些植物的名字,要有特殊含义的,如蓂荚

你要的是传说中的植物吧?
我就知道这些个

九穗禾
时代:炎帝时
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拾遗记》卷一
三桑
时代:上古
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
《山海经·北次二经》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山海经·海外北经》
竹(帝俊竹林)南有赤泽水,名为封渊。有三桑无枝。
《山海经·大荒北经》
三珠树
时代:上古
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山海经·海外南经》
大茗
时代:上古
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
又: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蚁之余,不相遗也。”因立奠祀。后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古小说钩沈》辑《王浮神异记》
大椿
时代:上古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
《庄子·逍遥游》
大桃树:
时代:上古
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
《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河图括地图》
女树
时代:
海中有银山,生树,名女树。天明时皆生婴儿,日出能行,至食时皆成少年,日中壮盛,日昃衰老,日没死。日出复然。
《旧小说·戊集二·笔尘》“海中银山”条
车马芝
时代:
车马芝生于名山之中,此尧时七车马化为之。能得食之,乘云而行,上有云气覆之。
《太平御览》卷九八六引《仙人采芝图》
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上芝为车马(形),中芝为人(形),下芝为六畜(形)。
晋张华《博物志·物产》
木禾
时代:上古
昆仑之虚,……上有木禾,上五寻,大五围。(郭璞注:木禾,谷类也,生黑水之阿,可食。)
《山海经·海内西经》
黑水之阿,爰有野麦,爰有答堇(原注:只谨二音),西膜之所谓木禾。
《穆天子传》卷四
不死草
时代:上古
南方有不死之草。
《淮南子·墬形训》
禹诛防风氏。……防风神见禹,怒射之。……神惧,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瘗以不死草,皆生,是名穿胸国。
《艺文类聚》卷九六引《括地图》
祖州,……上有不死之草,……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服之令人长生。
《十洲记》
不死树
时代:上古
昆仑开明北有“不死树”。
又:“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山海经·海内西经》
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
《山海经·大荒南经》
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
《山海经·海外南经》
不尽木
时代:上古
南荒个有火山,其中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燃,得暴风不猛,暴雨不灭。
《神异经·南荒经》
南方有炎火山,四月生火,十二月火灭。火灭之后,草木皆生枝条。至火生,草木叶落,如中国寒时也。取此木以为薪,燃之不烬。
《述异记》卷上
不沉木
时代:
即强木
《》
王母桃:81
时代:
即蟠桃
《》
无患
时代:
栌木,一名无患者。昔有神巫,……能符劾百鬼,得鬼则以此为棒杀之。世人相传,以此木为众鬼所畏,竞取为器用,以却厌邪鬼,故号无患也。
晋崔豹《古今注》卷下
五木
时代:上古
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尸子》(清孙星衍辑)卷上
五谷树
时代:明
金陵有丞相府,明胡惟庸所居。园有五谷树,一树而兼五种,为五谷丰歉之征。如其年麦熟则发麦叶,黍熟则发黍叶;五谷皆然。
清褚人获《坚瓠续集》卷四“五谷树”条引《异识资谐》
反魂树
时代:上古
聚窟洲,在西海中。……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鸟之象,因名之为人鸟山。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扣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
《十洲记》
月桂
时代:汉
月中有桂树
《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引《淮南子》
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
《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
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
月桂子
时代:
月桂峰,在(杭州)武林山,(僧)遵式《月桂峰诗序》去:“想月中桂子,尝坠此峰,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实丹。”一说云,天圣中天降灵实于此山,将如珠玑,识者曰:“此月中桂子也”
《舆地纪胜》卷二
垂拱四年三月,桂子降于台州临海县界。
唐封演《封氏见闻记》卷七
月中骞树
时代:
《云芨七签》:月中树名骞树,一名药王。凡有八树,得食其叶者为玉仙。玉仙之身,洞彻如水精琉璃焉。
《潜确类书》卷一“月中骞树”条
丹木
时代:上古
圶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
《山海经·西次三经》
丹木
时代:上古
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
《山海经·西次四经》
风声木
时代:汉太初
太初三年,东方朔从西那国还,得风声木士枚,实如细珠,风吹枝如玉声,有武事则如金革之响,有文事则如琴瑟之响。上以枝赐大臣,人有病则枝汗,将死则枝折。里语曰:“年未半,枝不汗。”此木五千岁一湿,万岁一枯,缙云之世生于阿阁间也。
《渊鉴类函·木部六》引《洞冥记》
长春树
时代:春秋
燕昭王种长春树,叶如莲花,树身似桂树,花随四时之色,春生碧花,春尽则落;夏生红花,夏末则凋;秋生白花,秋残则萎;冬生紫花,遇雪则谢。故号长春树。
《述异记》卷下
文玉树
时代:上古
昆仑开明北“有文玉树。”郭璞注:“五彩玉树。”
《山海经·海内西经》
邓林
时代:上古
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甘木:154
时代:上古
不死树,食之不老。
《山海经》42
甘华:154
时代:上古
神草名,作用不明。
《山海经》42
甘柤:154
时代:上古
食之即为地仙
《述异记》319
甘樝:155
时代:
即甘柤
《》
玉树:161
时代:上古
作用不详
《淮南子》518
玉桃:161
时代:上古
服之长生不死
《太平御览》89
玉红草:163
时代:上古
食其实可醉卧300岁而后寤。
《尸子》48
龙刍:166
时代:春秋穆天子
草名,马食之,一日千里。
《述异记》319
龙须:168
时代:上古
草名,其茎可以为席。
《山海经》42
龙(修去彡换月):168
时代:
草名,即龙须
《》
龙公竹:169
时代:唐
巨竹也,无它
《北户录》
龙耳李:170
时代:宋
天罚罪龙,割其耳所化。
《云仙杂记》
龙肝瓜:170
时代:上古
食之千岁不渴。
《洞冥记》423
四味木:179
时代:
即仙树
《》
仙树:184
时代:唐
食之可饱,不同的刀的剖之味即不同。
《酉阳杂俎》258
仙桃:184
时代:汉武帝时
3000年一生。
《汉武帝内传》195
白鹤老松:193
时代:宋
古木精也。
《说郛》420
氾林:194
时代:上古
大片林地,方三百里
《山海经》42
圣木曼兑:201
时代:上古
食之令人圣智
《山海经》42
吉云草:213
时代:汉武帝时
草名,马食不饥。
《洞冥记》423
地日草:215
时代:尧时
神草名,三足日乌所食。
《洞冥记》423
肉芝:220
时代:
山中仙芝为小人车马型,食之成仙。
《抱扑子》320
朱木:235
时代:上古
木名,赤枝,青华,玄实。
《山海经》42
交让树:237
时代:
山间半荣半枯之树也。
《述异记》319
刘尽草:520
时代:
即鹿活草
《》
刘寄奴草:247
时代:宋
药草名,专治金疮。
《本草纲目》
寻木:249
时代:上古
神木,长千里
《山海经》42
寻竹:249
时代:上古
即长竹也。
《山海经》42
如何:250
时代:
神木名,食之者地仙,刀枪不入,水火不伤。
《神异经》433
玗琪树:256
时代:上古
作用不详
《山海经》42
声风木:257
时代:
即风声木
《》
苍梧:261
时代:舜
舜九疑山之墓
《山海经》42
寿木:161
时代:
食其实者不死
《吕氏春秋》224
杜宇项:271
时代:春秋
壶楼别名,越王头所化
《酉阳杂俎》258
护门草:271
时代:
置门前,人过,草必叱之。
《格致镜原》446
扶木:272
时代:
即扶桑。
《》
扶桑:272
时代:上古
扶桑者,大木也,日之所居。
《山海经》42
返魂树:286
时代:
死者闻其香气乃活。
《十洲记》5
怀梦草:296
时代:汉武帝时
怀其叶,可知梦之吉凶。
《洞冥记》423
沙棠:299
时代:上古
木名,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山海经》42
灵芝:307
时代:上古
食之延年益寿
《西游记》219
灵寿:307
时代:上古
木名,作用不详
《山海经》42
枫木:321
时代:上古
蚩尤所弃其桎梏,化为枫木。
《山海经》42
柜格松:321
时代:上古
日月所出入之所。
《山海经》42
若木:325
时代:
即扶桑
《》
范林:327
时代:
即氾林
《》
明茎草:341
时代:
即洞冥草
《》
采华草:342
时代:
药名,服之通万里。
《汉唐地理书钞》195
采华树:343
时代:
即采华草
《》
服常树:343
时代:上古
树名,其上有三头人,作用不明
《山海经》42
空桑:358
时代:帝颛顼时
空心之桑树也
《吕氏春秋》224
建木:368
时代:上古
神木名,花实皆为神药
《山海经》42
屈轶:371
时代:黄帝时
草名,可入朝以指奸佞。
《玉函山房辑佚书》164
屈佚草:371
时代:
即屈轶
《》
始皇蒲:373
时代:秦
始皇曾用与系马
《说郛》420
胡芦枣:381
时代:古代
此枣比普通枣贵三倍
《夷坚三志》208
挂甲柏:383
时代:黄帝
传说是为黄帝挂甲之处
《古今图书集成》151
指佞草:383
时代:
即屈轶
《》
指星木:384
时代:汉武帝
星出之夜,以木指星,星则寻没也
《洞冥记》423
荒夫草:384
时代:
即(蓞去臼换缶)草
《》
荀草:384
时代:上古
草名,服之美人色
《山海经》42
柤稼(左木右匚内若):389
时代:上古
神木名,食其实,寿12000岁
《神异经》433
相思木:391
时代:战国时
传战国时夫妻相思而死化为此木
《述异记》319
相思草:391
时代:
即断肠草
《》
相思树:391
时代:春秋
夫妇二人死后相思所化。
《搜神记》529
迷(毂去车换禾):414
时代:上古
木名,佩之使人不迷
《山海经》42
活人草:421
时代:
即不死草
《》
洞冥草:423
时代:黄帝时
仙草名,可照见鬼物之形
《洞冥记》423
帝休:424
时代:上古
木名,食之可忘忧
《山海经》42
帝屋:425
时代:上古
木名,佩之可以御凶
《山海经》42
帝女桑:426
时代:上古
赤帝女成仙之桑树
《山海经》42
帝俊竹林:426
时代:上古
生竹,大可为舟
《山海经》42
神护:430
时代:
异草名,置之门,每夜叱人
《初学记》296
珠树:445
时代:上古
树名,生长珠玉之树。
《山海经》42
桐柏:446
时代:
山名,意未详
《书·禹贡》
桂林八树:446
时代:上古
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
《山海经》42
桃林:446
时代:上古
地名,生桃树,广三百里
《山海经》42
积石山桃:457
时代:上古
神桃,食之使人不老
《古小说钩沈》151
栾:465
时代:上古
神木名,言树花实皆为神药
《山海经》42
娑罗树:468
时代:
即月桂月桂
《》
冥灵:470
时代:战国
木名,以千岁为一年
《庄子》239
涕竹:475
时代:帝俊时
食之可以止疮疠。
《神异经》433
酒树:475
时代:
取其叶,数日可为美酒
《太平广记》89
(旋去方换王)树:491
时代:
盖不死神树之属。
《淮南子》518
琅鳎?92
时代:上古
神木名,其子似珠,有三头人守之。
《山海经》42
萐莆:492
时代:尧
草名,瑞草也,主于饮食清凉,驱杀虫蝇。
《太平御览》89
萐脯:492
时代:
即萐莆
《》
黄节:495
时代:春秋
木名,天旱祷雨多应
《枣林杂俎》
黄精:497
时代:古代
草药名,食之可成仙
《舆地纪胜》579
黄中李:497
时代:上古
李名,生于西王母处,实之益寿
《云仙杂记》
蛇衔:505
时代:
草名,治疮皆验。
《异苑》249
断肠草:517
时代:
草名,巨毒之物
《述异记》319
鹿活草:520
时代:宋
草名,可治疗伤折
《酉阳杂俎》258
隐身草:524
时代:
即翳形草
《》
雄常:527
时代:上古
木名,此木皮可制衣
《山海经》42
斑竹:527
时代:舜
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泪滴竹而生
《群芳谱》
琼枝:528
时代:上古
神木名,凤鸟以此为食
《说文》
植楮:530
时代:上古
草名,食之不厌梦
《山海经》42
越王头:532
时代:春秋
即椰实,传越王头颅所化,其浆类酒
《南方草木状》
越王竹:532
时代:春秋
可盛酒
《南方草木状》
越王馀算菜:533
时代:
曾为越王所用占,作用无它
《异苑》249
韩终李:536
时代:春秋
韩终常以食,食之成仙
《洞冥记》423
掌中芥:538
时代:古代
草名,食之可足不沾地,空中孤立。
《洞冥记》423
紫梨:541
时代:春秋时
梨名,食者身轻
《洞冥记》423
湘妃竹:554
时代:
即斑竹
《》
媒竹:556
时代:
竹可成抱,传说为夫妇所化
《两般秋雨(上今中酉下皿)随笔》
蓂荚:557
时代:
瑞草名,王者以是占历。
《绎史》371
榆树:558
时代:上古
树名,一日食一叶,酣卧不欲觉
《古今图书集成》151
(蓞去臼换缶)草:559
时代:黄帝时
草名,食之媚人
《山海经》42
摇钱树:561
时代:宋
树可摇钱
《警世通言》
嘉禾:577
时代:春秋
巨大之禾,大几盈车
《白虎通》
(槄去臼换缶)木:577
时代:上古
大木也。
《山海经》42
榑木:577
时代:
即扶桑
《》
碧桃:577
时代:
即蟠桃
《》
碧螺春:578
时代:清康熙
茶名,名贵香茶
《郎潜纪闻》
聚宝竹:578
时代:古代
宝物名,可聚宝
《夷坚支丁》
瑶草:580
时代:
即(蓞去臼换缶)草
《》
(磐去石换木)木:585
时代:
即蟠木
《山海经》42
雒棠:586
时代:
木名,作用未明
《淮南子》518
影木:595
时代:古代
木名,食之骨轻
《古今图书集成》151
摩顶松:603
时代:唐
此枝东向,佛门盛传
《独异志》404
豫章:606
时代:上古
神木名,斫之可复生。
《神异经》433
强木
时代:
东海沧浪之洲,生强木焉,洲人多用作舟楫。其木方一寸,可载百许斤。纵石镇上,不能没。
《神异经·东荒经》
时代:
强木,不沈木也,以之造船,木方一寸,以百斤巨石缒之,终不没。
《渊鉴类函·木部六》引 《汇苑详注》
翳形草:617
时代:古代
草名,食之可以隐形
《淮南方》
(上艹下宾繁体)草:617
时代:上古
草名,食之已劳
《山海经》42
蹑空草:618
时代:
即掌中芥
《》
赡披国异果:618
时代:古代
果名,食之身体暴长
《酉阳杂俎》258
蟠木:621
时代:上古
大桃树,盘三千里
《十洲记》5
蟠桃
时代:
西王母居龙月城,城中产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花实上皆有“黄中”二字。王母惜之过于蟠桃。
宋王銍《云仙杂记》卷八
时代:汉·光武
即入蟠桃园内查勘,……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明吴承恩 《西游记》
櫰木:627
时代:上古
木名,其实食之多力
《山海经》42

㈤ 八佾第三白话解释

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白话解释】

第一章

孔子评论鲁国卿大夫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是天子祭祀才可以用的舞。古时候祭礼,舞以八人为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二佾,十六人。祭礼必须以祭祀者的地位来行礼。

解法一

孔子评论鲁大夫季平子说,季氏在他的家庙鲁桓公庙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来祭祀鲁桓公。这种僭越天子礼乐的事情,他都忍心做,其他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

解法二

孔子评论鲁大夫季平子说,季氏在他的家庙鲁桓公庙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来祭祀鲁桓公,这种事是非礼越分的,而鲁君以及当时在鲁君身边的大臣,看见季氏如此僭越礼制,都容忍得下去,不去过问,那还有什么人、什么事不能容忍。

【章旨】

此章论鲁卿季氏,僭用礼乐之事,必为鲁国祸乱之源。

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宽中扰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白话解释】

仲孙、叔孙、季孙三孙是鲁慎旦国桓公的后代,是掌实权的卿大夫,大夫称家,故称三家。雍是诗经里一篇诗的名称,周天子祭祀太庙礼成时,歌此雍诗以撤祭馔。

鲁君号令不行,而朝中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在祭祀礼成时,歌唱诗经中的雍诗来撤祭品,这是天子祭太庙才能用的诗歌。孔子引用雍诗篇中的两句诗文来讥评三家的非礼僭越,雍诗中说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即在祭祀的时候,天子是主祭,夏商二王的后裔以及各国诸侯是陪祭,天子在主祭时神情温和而又肃静,祭祀结束后,庄敬如初,所以礼成时歌颂雍诗撤馔。这两句诗,如今竟然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三家的庙堂哪里有各国诸侯来陪祭,三家也不是天子,唱雍诗的意义是采取哪一点呢?三家哪里有资格用雍诗来撤馔。

【章旨】

此章讥三家之僭也,目无国君,僭越天子,大胆而又放肆,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纲纪废弛,是春秋成为乱世的原因所在。

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白话解释】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没有仁慈修养的话,则无谦让、敬人、和谐等美德,这样的人,就算行礼奏乐,也没有实质意义。所以,人如果没有仁心,礼奈何不了他,人如果没有仁心,乐奈何不了,即不仁之人不能够行礼奏乐。

【章旨】

此章亦是为季氏而发,彼僭用王者礼乐,没把国君看在眼里,内心私欲滔滔而不仁,礼乐奈何不了他。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白话解释】

林放,字子丘,鲁国人,为比干七十二世孙,传为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

鲁人林放请问孔子礼的根本,孔子赞叹他问得太好了,并略举礼与丧,来培虚解答根本之问。礼,以吉礼中的祭祀为例,祭祀以诚心为本,与其奢华,宁愿节俭,奢则失其诚,从俭则无此失,可得其本。丧,与其和顺有条理,却不合情理,则宁愿哀戚,哀戚可得其本。

【章旨】

孔子说明礼之根本在质而不在文,在简而不在奢。

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白话解释】

夷狄,指古代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合称,皆是没有受教化的外族。诸夏,指中国,泛指中原一带文化较高的各国。

孔子说:夷狄是外国,虽然没有礼乐教化,犹有其君,不同于春秋时候的诸国这样目无君主。中国自古有礼乐伦常之道,但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不听命于周天子,导致大夫专权,无父无君,弑父弑君者有之,虽有礼乐而无所用,孔子遂有感而发。

【章旨】

此章为下僭上者发也。且是夫子伤时之乱而叹之也。

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白话解释】

旅是古时候祭祀的名称,非平常的祭祀,是有重大的事情,才会举行,以祭天的玉器陈列于几上,祈祷而埋之。天子祭天下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岳是天子祭祀,但是那一岳如果在那个国家之内,国君也可以祭。泰山在鲁国、齐国,则鲁国、齐国的国君可祭。

鲁国大夫季孙氏要去祭泰山,然天下名山大川只有天子才能祭,以及鲁君、齐君在其境内可祭,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也要去祭泰山,这是严重的僭礼。当时冉求在季氏家作家臣,孔子便问冉有说,你是他的家臣,你能不能劝谏他,挽救这样的情势?冉有回答不能,孔子遂感叹的说,难道泰山之神会不如林放吗?普通人如林放,尚且知道问礼的根本,泰山之神,岂不知礼。祭祀合乎礼,神才会接受,否则不能受。季氏目无天子,目无国君,泰山肯接受吗?难道泰山之神尚不如林放吗?

【章旨】

此章讥叹季氏祭泰山非礼,然不说季氏而说泰山,言语温和,然闻之令人足诫。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白话解释】

孔子说:君子处于世间,与人无争,如果一定要问君子有什么争的事情的话,那就是射箭。射礼行于堂上,上台之前,要先相互作揖请让,比赛结束后,也要作揖请让。在射击比赛之后,有了胜负,赢的人手里提著酒壶,斟上两杯酒,请输的人先喝,赢的人陪同,表示慰问承让。君子之争只在射箭时,各显其艺能,求中其正鹄,是谓之争,虽争却是雍容揖让,不同于小人,故曰其争也君子。

【章旨】

此章言射礼有君子之风。

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白话解释】

子夏读诗经的三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诗是形容女子微笑时,灵巧的笑容,双颊留窝,多么优美啊!醉人的眼波一转动,黑白分明,十分灵活,多么明媚啊!有这样好的面颊与美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子夏读这三句诗,读到「素以为绚兮」便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以绘画的比喻来答复子夏,绘画前必须先铺一块白缯或白绢,如后世画家所用的画纸,称为素地。铺好才能在此素地上施采绘画,所以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素比喻美女的两颊与美目,这是美的素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就好像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孔子以绘画之事喻诗,子夏由诗而领悟礼,故说:礼居于忠信之后,即礼以忠信为主,学礼以忠信为前提,不忠不信的人学礼无用。孔子于是称许子夏能发明孔子之意,能悟言外之意,可与跟他谈论诗了。

【章旨】

子夏请问诗义,而能从孔子的比喻中,领悟到「礼」发生的程序。

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白话解释】

杞国,是夏朝后代的国家。宋国,是殷代的后人。

孔子说:夏朝的礼制,我能够说得出来,但须取得证明。然而,夏朝后代的杞国,不足以为证。殷朝的礼,我自认能说,然而,为殷商后代的宋国,不足以为证。杞宋不足以为证的原因是,夏殷二代早已灭亡,能知夏代文化的贤人,应在杞国。能知殷代文化的贤人,应在宋国。但杞宋两国已经难觅这样的贤人了,所以说文献不足。文献若足,亦即如有那样的贤人,则我能将所说的夏殷之礼与他们对证。

【章旨】

此章是孔子慨叹夏、殷两朝礼制失传。因文献不足,而无所取证,虽然孔子能知能言,尚须寻求文献,必为征信,足见孔子言必有证。

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白话解释】

禘礼,是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鲁国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成王特别允许鲁国以天子礼乐祭祀周公,所以鲁国周公庙有禘礼。

灌礼,即在太庙里举行禘祭的时候,会有一个活的人穿上祖先的衣服,代表祖宗坐在那里,「灌」就是把用郁金香的草过滤过的酒献给扮演祖宗的人,然后再以酒灌在地上,请祖宗神灵降临到祭祀的场合来,这就是灌礼。

解法一

孔子说:禘祭之礼,要先把祖宗的神灵请来,然后正式祭祀,祭祀时要列尊卑,左边是昭,右边是穆,按顺序排列。按礼制来讲,鲁君的祭祀顺序应该是鲁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但后来礼制错乱了,这是逆祀,所以,行灌礼之后,我就不想再观看了。

解法二

孔子说:鲁国举行禘礼时,灌礼之后,鲁国君臣举行祭祀的心理不集中,精神倦怠,所以我不想看下去了。

解法三

孔子说:鲁国的国君可以用禘礼祭祀周公庙,这是周天子特赐之礼,但后来,鲁君不但祭周公庙用禘礼,连祭桓公庙也用禘礼,后来,甚至僭用禘礼于历代的君主庙,不合礼制,我不愿意观看。

【章旨】

此章言鲁禘祭非礼之事。

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白话解释】

有人问孔子,禘祭之礼,这个礼怎么说明。孔子答说不知道,然后伸出手掌,告诉此人,谁能知道禘礼之说,谁即对于天下复杂的事,显示如这般。说到「示诸斯」时,孔子就用另一手,指他所伸的手掌,亦即显示天下事如手掌纹,对于天下事了如指掌。

【章旨】

此章言臣为国讳恶,亦是礼也。

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白话解释】

无论祭鬼祭神,祭祀都要如鬼神在你面前一般。祭鬼,一心想像祖先就在眼前。祭神,一心所想像所祭的神就在眼前。这样的竭诚祭祀,就能感得鬼神来享。孔子说:我如果因事或因病不能亲自参与祭祀,而找人代理,就没办法亲自竭诚想像,不能感应,所以使人代祀的祭祀如同未祭祀。

【章旨】

此章言孔子重祭礼在亲祭,观想如在目前,诚敬之心提起,始有感应。

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白话解释】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时,颇受卫灵公尊敬。灵公夫人南子,品行不端,但有才能,欲藉孔子之名以壮自己声势,召见孔子。孔子见之。王孙贾误会孔子来卫求官,故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什么意思呢?王孙贾以奥比喻南子,以灶比喻自己,意思是告诉孔子,你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孙贾。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一个人非分而求,所造的恶得罪上天,必受天谴,则无处祈祷免祸。

【章旨】

此章言夫子以礼进退,不求媚于人也。

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白话解释】

孔子说:周公制定礼时,是考察夏商二代之礼,加以增加、删除,而制为文章完备的周礼,亦即本质与条文两者兼备,而相平衡。不会超过,也不会不及,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所以办政治,要从周礼,依之而行。

【章旨】

此章言周礼的礼文考察夏商两代而制定,极其完备。

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白话解释】

孔子入周公庙观演礼时,见到庙里的事物,如礼器、祭品、祭礼、乐器、乐舞、音乐演奏等的内涵,皆问之。有人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孔纥曾经当过邹邑大夫,故邹人之子指孔子)知道礼呢,他入太庙,每事都要问人,知礼者不当复问。孔子听闻此言论,便说,此问即是礼,因鲁国祭太庙,用四代礼乐,多不常见。故夫子每事问,表示谨慎。且孔子参观演礼,既是观礼,则有学习或传习之意,每事皆可以问,这就是礼。

【章旨】

此章言夫子慎礼,并兼论鲁之僭礼。

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举行射礼时,是一种学习的礼仪,所以射中目标就行,不需要把皮革穿透,甚至偏一点也没关系。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都不同,古时候举行学习礼仪的射箭比赛就是这种精神。

【章旨】

孔子说明古代的礼射,尚德不尚力,不似今人尚力不尚德,今人一定要把皮革射穿,孔子不以为然,因其不合于古时候的比赛精神,故从古。

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白话解释】

古代天子在季冬时,以来年每月的政事,定成政令书,称为朔政,亦称月令书,颁告诸侯。诸侯受之以后,藏于太庙,自新年一月起,每月朔日,也就是每月初一,供一只饩羊,也就是杀而未煮熟的腥羊,祭告于太庙,然后上朝奉行。此外,天子自己也在每月朔日举行朔礼。春秋记载,鲁文公六年,闺月不告朔,十六年后,文公又因疾病,而有四次不视朔。文公以后,鲁君告朔之礼,逐渐由旷达而废弛。后来鲁君虽不告朔,但每月初一,仍由有司送一只饩羊供奉祖庙。

子贡认为,告朔之礼既不举行,何必仍供一羊,子贡不忍见其死,所以想要去除告朔之饩羊。孔子呼子贡的名说,赐,你爱的是一只羊,我爱的则是告朔之礼。孔子认为,继续每月供奉饩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时令。后世之人尚可见此饩羊而知有告朔之礼,得以考据而有所取。是以不去饩羊,其礼尚未全废,饩羊一旦除去,其礼也就完全废弃了,所以孔子说我爱的是告朔之礼。

【章旨】

此章言孔子不欲废告朔之礼也,保存此礼能防权臣以下犯上。

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白话解释】

鲁国当时君弱臣强,三桓简傲无礼,更僭用天子礼乐。故孔子说:当时的人习非成是,反以为事君尽礼是谄媚的行为。虽然他人不合礼,但我仍然依礼事君。

【章旨】

此章疾时臣事君,多无礼也。

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白话解释】

鲁定公,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他是鲁昭公的庶弟,承袭鲁昭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十五年。

鲁定公问孔子:国君应该要怎么领导臣子,使用臣子?臣子应该要怎么事奉国君?孔子对鲁定公说:国君要以礼来对待臣子,凡事当依国家所定的规矩而行。臣子应以忠诚对待国君,要尽其应尽的职责。也就是君臣相遇,各尽其道。

【章旨】

时臣失礼,定公患之。孔子告之君臣当各尽其道。

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白话解释】

关雎是诗经周南的第一篇诗,内容是说文王思得淑女,以为后妃。诗的一开头,就是「关关雎鸠。」诗人以雎鸠所鸣的和声,兴起文王思求后妃之意。后妃必须是贤才,始得采取荇菜,供祭宗庙,故求淑女,以为匹配。求得之后,钟鼓乐之。求之未得,寤寐思服,以至辗转反侧,其情可哀。然而,乐是为得贤内助之乐,哀是为未得贤内助而哀。乐是钟鼓乐之而已,哀亦是辗转反侧而已,皆不过分。所以孔子评论此诗,所抒哀乐之情,不淫不伤,而得其正。其求配偶,如此谨慎。所以诗序认为,可以风劝天下,端正夫妇之伦。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说到乐处,而不至于过分,说到哀处,而不至于伤。

【章旨】

此章孔子赞关雎之篇,哀乐不失其正也

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白话解释】

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鲁国人,孔子弟子,善于言语。

社:古时祭土神,要立一木,以为神的凭依,此木称为社主。

在鲁哀公四年六月社发生火灾,哀公表面上想要再立社主,以社主的事情问宰我,实际上想要诛除三家权臣,而不敢明说。宰我即知其意,也用隐语答复哀公。宰我说:做社主所用的木料,夏代用松,殷代用柏,周代用粟。宰我又说,用粟的意思,在使人民恐惧战栗,即答三家可诛。孔子听悉哀公与宰我此一问答,便说,哀公失政,三家专权的局势,形成已久,再说无用,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成事不说)。再者,事情已经发展到某种地步,事虽未成,但已无法挽回,也就不要再劝了。三家已经遂心成事。宰我今对哀公进谏,为时已晚,不如不谏(遂事不谏)。宰我对哀公书说的话,虽不适当,或恐祸及鲁君及孔门,然而已经说出,我也不追咎宰我了(既往不咎)。

【章旨】

此章明三代各以所宜木为其社主,宰我不知时宜而妄对,孔子虽言既往不咎,实则隐藏责其失言。

23.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白话解释】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虽然仅是齐国下卿,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鲁大夫施伯向鲁庄公说,管仲,是天下的贤人,非常大器。盖当时有以为管仲是大器者,所以夫子辩之。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有人听闻,误以为俭。孔子说:管仲从朝廷出有三处府第可归,且皆有钟鼎、帷帐等设备及国君赏赐的许多宝物。且三处皆设有管事的家臣,各有专职,不互相兼职,违背了大夫虽有家臣,不得每事立官,当使一官兼采余事的礼制,此皆奢豪不节俭。三归是国君所赐,依礼,长者所赐,不得不受,有人又以为管仲知礼,孔子遂举事例辨其不知礼。国君为别于内外,树屏风于大门外,而今管仲亦如人君树屏风以闭塞大门,由此可见管仲之骄僭不逊,也是器小易盈之证。另外,两国国君之间举行宴会,会在两个柱子之间设台子,主人酌酒敬宾,宾在筵前受爵杯,饮毕,各将其酒杯反过来放在台子上面,称为反坫。此反爵坫土台仅是人君可以享有,管仲只是大夫,而堂上亦有反爵之坫,僭滥如此,是不知礼。管仲如果知礼,则谁会不知礼。

虽然,孔子亦曾赞管仲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此谓其器小哉。乃责其奢侈越礼,骄矜失礼为器小。

【章旨】

此章辩管仲器小,奢华僭礼。

24.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白话解释】

孔子告诉鲁国的大乐师说,音乐的道理大概是可以知道的。刚开始演奏,就如同鸟初飞,必先合其翼,亦即开始演奏时,必然钟鼓先鸣,律吕相应,音响兴奋热烈,如同天地之气聚合一般。钟声既作,五声八音齐奏,彼此和谐,乐声自此放开,就如同大自然风雨和顺一般。音乐发展开后,宫商角徵羽和谐如一,但是各乐器的音节分明,清清楚楚,不相混淆,钟鼓笙瑟等不会互相侵夺。音乐演奏到最后有尾声,余音袅袅,相续不绝。一套乐声,就要在如此的过程中完成。

【章旨】

孔子自卫反鲁,此时鲁国礼崩乐坏,正音不存,孔子见鲁之乐官长论乐,使知正音之法。

25.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白话解释】

仪封人:一说是孔子周游列国至卫国时,在卫国西北边与晋接壤的仪地,在此守边疆的官吏。或说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人,故未记载其姓名。

仪封人来求见孔子,怕孔子的弟子不肯引见,故说,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我仪地,我没有不与他相见的。随从孔子的弟子,听封人如此求见后,便引封人见了孔子。封人见过孔子,辞出时,对孔子的弟子们说,诸位何必忧愁夫子丧失鲁国大司寇的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极衰必盛,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

【章旨】

本章记载当时人士对孔子之批评。预言孔子将替天宣道,垂教万世。

26.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评论,舜帝的音乐尽美,而又尽善。武王的音乐也是尽美,但未到完善之境而已。作乐是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必与事实相符。舜的天下,受禅于尧,又能亲致天下于太平,所以其乐章气象恢弘,雍容和穆,不但声调、舞容极其优美,就是乐章的神诣也极其完善,所以是尽美尽善。而武王有天下,是由于伐纣而得,其乐演奏起来,音曲及舞容极其优美,然乐曲中犹有杀伐之声,因此,他的音乐不如舜的音乐那样调和,所以是未尽善。

然武王伐纣,深受孔子、孟子称赞,此处是指武王之乐,非指武王之德。

【章旨】

此章论韶、武之乐也。

27.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白话解释】

孔子说:居上位的人,应有宽宏的度量,不宽厚则伤厚道而民不亲,则不得众。行礼应该以恭敬为主,若没有恭敬心,则依礼而行的威仪与进退之节都不足观,人民不会尊敬,则失去礼的意义。到丧家去祭吊,应该要有哀伤之情,若没有哀色,则无情。居上位者有此三失,这个人就不足观了。

【章旨】

孔子论凡事应当务本。居上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

热点内容
梅花拳老爷炉文理 发布:2025-08-05 14:11:44 浏览:284
凌乱的插花 发布:2025-08-05 14:11:37 浏览:300
茶花返祖 发布:2025-08-05 14:10:08 浏览:469
祝你情人节快乐韩文 发布:2025-08-05 14:06:13 浏览:921
娇兰兰花味 发布:2025-08-05 13:57:53 浏览:935
画立体玫瑰 发布:2025-08-05 13:56:12 浏览:149
抖音樱花笔 发布:2025-08-05 13:40:07 浏览:463
巨鹿盆景 发布:2025-08-05 13:40:04 浏览:159
薰衣草盆栽多少钱 发布:2025-08-05 13:39:56 浏览:112
七夕祈树 发布:2025-08-05 13:38:12 浏览: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