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茵陈
① 栀子花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栀子花的功效和作用:
1、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主治肺热咳嗽,鼻,咯痰,肿版毒等病症。
2、遇到下列权病症,不妨用栀子花来进行治疗:
3、感冒高烧:栀子根60克,山麻子根30克,鸭脚村二层皮60克,红花婆根30克,煎服,效果很好。
4、鼻出血:栀子花焙干,研为细末,每次取少许吹入鼻腔,用消毒棉塞压。栀子花、槐树花各10克,水煎15分钟,代茶饮。
5、高血压:用栀子叶泡茶喝,有降血压的作用。
6、声音暗哑:栀子花5-7朵,沸水冲泡,代茶饮。
7、肺热咳嗽:将鸡蛋3个煮熟剥去外壳,再与栀子花30克共煮半小时,每日分3次食用;栀子花15克用白糖30克腌半天,每取少许,泡茶饮。
8、胃脘痛:栀子7-9枚炒焦,加生姜适量,水煎服;栀子根30克、冰糖20克,炖服。
9、气管炎:栀子10克、鲜栀子根30克,水煎服。
10、黄疸性肝炎:用栀子根30—60克,加瘦肉煮食,半月左右,黄疸可退。
11、疮疖红肿:栀子、蒲公英、金银花各12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
12、痢疾:用栀子根同冰糖炖服,效果很好,连服7天见效。
② “栀子”泡水喝,对人们的健康有哪些帮助
栀子入药由来已久,《神农本草经》有云,栀子入药“解五内邪气,胃中热气”,清热泻火之效甚佳。《本草纲目》亦云,栀子入药能“泻三焦之火,清胃脘之火,解热病,行滞气”,又能清血热而“止吐血、血痢、血淋、跌打淤血”。可见其既具泻火解毒之功,又有凉血止血之效。而栀子泡水喝的话,对人体健康则主要有以下几点帮助。
1、栀子泡水喝,可除湿热。
栀子苦而泻热,寒而降下,可清利降下,引三焦之湿热随小便出,能解湿热黄疸、热淋、血淋之疾。
肝胆湿热蕴结,最易患湿热黄疸之症,栀子同茵陈、黄芩之类同配,能显清热利湿、退黄除病之功。
下焦湿热蕴结,最易患石淋不通之症,此时小便不通、抑或涩痛灼热,栀子同车前草、滑石、瞿麦之类同用,能起清热除湿、利尿通淋之效。
4、栀子泡水喝,能泻脏腑热。
热邪由心而生者,最易扰人心神,常使人心烦意乱、虚烦难安,栀子泡水代茶饮用即可除。若是热邪上浮而扰头目者,常有高热易怒之症,栀子同石膏知母、竹叶玄参之品同用,就可以起到泻火除烦、清热解怒之效。
热邪由肝胆而生者,最易让人气滞不舒、血瘀不畅,常会出现胸胁胀闷、胸胁疼痛、郁闷躁乱等情况,以栀子同柴胡、丹皮、当归、白芍等药同用,即可起到清肝热、解郁火的作用。
而至于热邪在胃者,栀子入药亦可用。如胃热津伤、口干易渴、胃热口臭等情况,日常以栀子水代茶饮即可缓解,若加入黄柏、黄芩、麦冬之类药材同用,见效更快。
③ 栀子最佳搭配
栀子最佳搭配
栀子最佳搭配,相信大家都知道栀子,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的,具有化痰止咳的好处,那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栀子最佳搭配的相关信息,大家一起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栀子最佳搭配1
栀子可以搭配菊花、决明子、金银花茶等一起饮用,但是不宜长期喝,也不可大量饮用,适量品饮即可。
栀子花茶作用不错,适当食用的好处很多。但是要注意,栀子花茶不适合长期性大量食用,脾胃虚大便糖稀的群体也不能喝,肾阳不足的病人还要注意,喝栀子花茶也有忌讳,需正确合理的食用。
现代研究证实,栀子含栀子素、栀子甙、去羟栀子甙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栀子煎剂及醇提取液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对溶血性链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镇痛、镇静、降压及止血作用。
(3)栀子花茵陈扩展阅读:
喝栀子花茶的好处
1、化痰止咳:栀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释痰液而通畅气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热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疗品。
2、清热凉血: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是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
3、宽肠通便:栀子花含有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帮助大便的排泄,预防痔疮的发作。
栀子最佳搭配2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处方用名】栀子、山栀、黄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
饮片特征及鉴别】生栀子呈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显深红色或红黄色,外皮有数条翅状纵棱,两端见有萼片及果柄的残痕。果皮薄,剥开后内部种子多数,黏结成团。气微,味香微酸。炒栀子:呈扁椭圆形碎粒状及碎片状,表面显金黄。气微,味与生栀子同。【性味归经及功能上本品味苦,性寒。归肝、心、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利湿退黄,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便溏者忌用。
【药理作用】栀子有镇静及抗惊、降温作用,有一定镇痛作用。还有降血压活性。有利胆及一定保肝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茵、卡他球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成虫。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热病心烦本品苦寒清降,善消心肺胃三经之火邪而除烦,每与淡豆豉合用以宣泄邪热,解热除烦;若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三焦俱热者,又与黄芩、黄连、黄柏同用。
2、湿热黄疸本品能泻热利湿,可用治肝胆湿热之黄疸,常配伍大黄、茵陈等药用。
3、血淋涩痛本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伍木通、滑石、车前子等药。4、血热吐衄本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本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5、目赤肿痛本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可配菊花、石决明等。
6、火毒疮疡,跌打损伤本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
【单味药方】1、治洋金花中毒,取栀子40~60g,加水煎汤。1次顿服。(四川中医,1983,(4):56)2、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取栀子适量,加水煎煮3次,将每次取得的药汁合并,浓缩成50%或10%的煎剂,饭后服用,每天3次。(第二军医大学学术资料汇编,1962,(14):14)3、治扭、挫伤,取生栀子研为细末,用鸡蛋清1个,面粉和白酒适量,调成糊状。贴在扭伤部位,用草纸或棉热、布料覆盖,绷带固定,于扭伤当天敷药后休息,次晨取掉,不必辅用其他疗法。(四川中医,1988,(2):44)4、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5、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6、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人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7、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8、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9、治妇人子肿湿多,梢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常用药对】1、黑栀子配淡豆豉栀子味苦气寒,色赤入心,善泻心肺之邪热,使其由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本品炒后入药,既能入于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谓之气血两清也;淡豆豉色黑,味苦气寒,经麻黄、紫苏发酵者。其气由寒转温,故能发汗开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烦。栀子侧重于清,淡豆豉侧重于解。二药伍用,一清一解,清解合法,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里热,解郁除烦甚妙,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诸症。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而不退,而心下郁烦不适者。
2、栀子配滑石栀子苦寒清泄,清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肠膀胱而出。栀子并非利小便药,实乃清肺,因肺为水上源,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腑,得此气化而出。滑石甘寒滑利,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淡渗滑利有降下之功。两药配伍,栀子偏清血分热,滑石偏清气分热,泻火利湿。治疗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
3、黑栀子配竹茹焦山栀人血分,凉血清热,能清三焦郁火;淡竹茹清热化痰,和胃降逆,善通胆络,宁神开郁。两药合用,清三焦火。治疗湿热蕴结心烦懊脓,泛恶,胁痛,小便短赤。
4、栀子配知母栀子善能泻火清热除热烦,既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又苦寒泄降,泻三焦火,凉血清心。知母苦寒而不燥,既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与栀子配用起清热除烦之效。治疗热盛烦躁不眠,口渴,舌赤。
5、栀子配干姜外感伤寒,不用解表剂而误用导下之剂,损伤正气,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而未深人,则身热不去而微烦。用栀子苦寒以吐烦,干姜辛热以益气,逐内寒而散表热。二药合用,则热去烦解。治疗伤寒,医以导下剂治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6、黑栀子配白芍火迫心脉,心神被扰,多有心痛暴亡之症。黑栀子苦寒入心,清心降火,以除病之由;白芍敛阴生津,养血止痛,以防暴脱之患。二药合用,一清一敛,使心火得清,津液得敛。治疗火迫心脉,心神被扰,心痛暴亡之症。
7、栀子配附子栀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尤善清心,为清热病烦闷之要药;附子辛热,功善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二药伍用,一寒一热,附子可制栀子苦寒伐胃,而不变配伍清热之性。治疗心火灼络,胸痹切痛。
【名方应用】1、栀子豉汤(《伤寒论》):方以栀子9g(劈)、香豉6g(绵裹),先煎栀子、后纳香豉,分2、次温服,得吐者,止后服。方中栀子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凉,升散调中,宣中有降。两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以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侬,虚烦不得眠,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者。至于《伤寒论》栀子豉汤服法中云:“得吐者,止后服”,后人大多认为本方并非吐剂,如陆渊雷云:“栀子证而呕者,加生姜以止呕,可知栀鼓绝非吐剂。”验之临床,服栀子豉汤后,多无吐的反应,故本方非吐剂也。仲景运用本方亦是随症化载,如兼呕者,加生姜以止呕,名栀子生姜豉汤;少气者,加枳实、厚朴,名栀子厚朴汤。以上诸方,栀子之用,正如邹澍所言:“取期于土中收清肃之气以胜之。”
2、茵陈蒿汤(《伤寒论》):方中茵陈蒿、栀子、大黄皆为苦寒之药,寒能清热,苦能燥湿。其中茵陈亦有疏利肝胆的作用,为清热除湿退黄主药;栀子能除烦热,清泄三焦而则通水道;大黄除瘀热,推陈致新,使热壅遏之邪,尽以大小便而出。正如《伤寒论》原方后注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要知本证当有腹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以治湿热黄疸。
3、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方中栀子苦寒善清内热,治郁热结气,泄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黄柏寒能清热,苦可燥湿;炙甘草甘缓和中,并能调济苦寒之性,使不有损脾胃中气而取得退黄的疗效。本方为清泄湿热之剂。若加茵陈则效果更好。以治伤寒身黄发热,当是湿热郁遏于里而不得宣发于外所致,病属阳黄,亦即湿热发黄,除有黄疸特征外,并当有心烦懊侬、口渴、苔黄等症状。
4、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方中栀子、豆豉清心解烦,大黄、枳实除积泻热。当有身热,烦躁不眠,大便难,小便不利,身黄如橘色等症。以治酒疸。因酒疸为湿热蕴于中焦,上蒸于心,故现心懊侬;湿热阻气,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心中热痛。可见乃是“取其于郁中鼓畅发之气而开之。”其退黄之理,《本草思辨录》说:“黄疸瘀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人胃涤热下行”,可见这是对《神农本草经》“主胃中热气”的深刻体会及应用。
5、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据《药性论》栀子“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方中由山栀子仁,伍入赤芍药、赤茯苓、当归、生甘草组成。共为末,空腹时服。主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发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有砂石,或尿淋如膏,或热淋便血。方以栀子仁清热泻火,赤芍、当归凉血清热,赤茯苓、生甘草利尿通淋,全用共奏清热凉血,利尿通淋之功。
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为主,以散经络中之余火;配以黄芩清心胸郁热;更以山栀意在通泄三焦火热,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薄荷、竹叶外疏内清以清彻上中之火;大黄、芒硝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面逐其热;白蜜、甘草,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功,桑中助硝黄以推导之力。全方合用,清上与泻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所谓“以泻代清”,其意在此。以治上中焦邪郁生热之证。
7、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方中以山栀、石膏泻脾胃积热,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此属“火郁发之”,藿香叶芳香醒脾,甘草泻心和中,用蜜酒微炒,则有缓调中焦之意。故全方清泻与升散并用,以此加减用于口舌生疮等有捷效。此乃缘于脾开窍于口;脾骨伏火熏蒸于上,故可见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诸症。
8、黄芩清肺汤(《卫生宝鉴》):据《汤液本草》“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腑,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方中由黄芩、栀子组成。药收两味,清肺而利小便,此即肺为水上源,源清流自洁。以治肺燥所致小便不通。
9、神效丸(《卫生家宝方》):据《本草纲目》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方中以山栀子30g,槐花30g(15g炒,15g生)共为细末。每服6g,空腹水调下。方中用栀子清热泻火,槐花凉血止血,共奏清肠止血之效。以治脏 毒,酒毒便血。
10、黄连栀石汤(《医学入门》):据朱丹溪谓栀子“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郁热,行气结。”方中由山栀,伍入吴萸、黄连、滑石、荔枝核(烧存性),研细末,姜汁和丸。以治湿热心痛,引小腹欲作疝者。
栀子最佳搭配3
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栀子内涵多种酸类物质,针对人体可起到促进胆汁分泌、镇静、降压的作用。而不少医学报告指出,栀子有降血压、血脂效果,多建议三高人士服用栀子以缓解病情。而栀子内服,可清热泻火,对由热病引起的风寒、牙龈红肿、目赤、等情况疗效显著。
2、除了内服,栀子外用也同样有健康作用功效。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跌倒损伤,对于这些外伤普通的消炎止痛处理都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大家都会选择通过医学药剂来缓解,但很少人知道,其实栀子也有这些功效,而且相较之下更加温和。栀子外用可消炎、消肿、止痛、还有凝血等作用。
看完上述栀子的诸多功效,到底栀子要怎么吃,怎么用?
其实栀子的使用方法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栀子内服可以选择和鸡屎藤等清热材料一起煎服,对于湿热人群来说,这样可以更好的缓解症状,达到一个更好的清热解毒功效。
日常也可以通过泡茶的形式来将栀子进行泡水饮用,对于生活节奏较快的人群来说,这样的方式更简便。
而栀子外用,则可以选择把栀子研磨成粉,制成丸、散的形式来进行外敷,一般药房都有贩售。
除此之外,日常人们也可以选择食疗的方式来达到一个防治的作用,例如将栀子和小米熬成粥或汤的形式,让栀子和普通的食材进行充分调和,帮助人们更好的抵御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那么栀子服用的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毕竟是药三分毒,再好的药材没用对地方也可能成为毒药。对此有医学专家表明,人们在日常服用栀子的时候需要注意剂量,过量食用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晕眩等情况,一般情况下建议根据个人情况依据医生的建议下食用。
还有就是本身存在脾胃不好问题的人群不要使用,因为栀子本身存在的一些物质会导致患者症状加重。一些敏感人群也需要注意禁止使用,像孕妇、婴幼儿等,胡乱进食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反噬效果。
从上述关于栀子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栀子作为一种药草,作用功效显著,但人们在食用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禁忌。
④ 栀子花的药用价值,栀子的花、果实、叶和根均可入药
栀子花,一名山栀。这里所说的栀子花并不单指栀子的花,而是整棵植株的统称,它的花、果、叶、根等均可入药。栀子花也是常见的盆栽养殖花卉,那么它具体的药用价值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栀子花的药用价值
栀子的花、果实、叶和根可入药,一般泡茶或煎汤服。栀子含栀子甙、去羟栀子甙、鸡屎藤次甙甲酯及少量山栀甙,有清热利尿、凉血解毒、黄疸、血淋痛涩、目红肿痛、火毒疮、降血压等功效。其中栀子果入药,主治热病高烧,心烦不眠,实火牙痛,口舌生疮,鼻规,吐血,眼结膜炎,疮疡肿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蚕豆病,尿血;外用治外伤出血、扭挫伤。根入药主治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本草纲目》称其“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滇南本草》称其“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鼻衄血,消痰。”
1、可治疗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毒等症。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疮疡肿毒,可与黄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2、可治疗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3、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黄柏、茵陈蒿等同用。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4、能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在外感热病、表里有热等症。可苦寒泄降又起双解的作用,还能泄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可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妄行及热淋尿血等症。故山栀既能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至于泄热利湿,可用治黄疸,也是它的特长。
【附方】
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再加淡豆豉,能双解表里之热,配以黄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丹皮,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黄柏、茵陈,能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
栀子花服用禁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⑤ 栀子泡酒喝有好处吗
栀子泡酒喝有好处吗?
黄栀子其实临床很少用它泡酒,它有清心除烦的作回用,用黄栀子泡水代茶答饮的比较多见。栀子有黄栀子、白栀子,一般常见的往往是白栀子,其实不论是黄栀子,还是白栀子,入药的作用都是类似的,都是可以清热燥湿、除烦。夏天暑热天气比较重的时候,容易出现心烦、烦躁,肝火比较大,往往就是郁热扰心的缘故,这个时候的心烦燥热就可以用栀子予以治疗,效果比较好。中医有一个经典的处方叫栀子豉汤,就是用栀子和豆豉这两个药物配合在一起来清热除烦,栀子也有比较强的清热去湿作用,当患者的舌苔比较腻,小便的颜色比较黄,口苦、口黏时也可以使用栀子。
栀子的功效
1、泻火除烦:适于热扰心神。a.外感热病,邪郁上焦,心胸烦闷不眠。b.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甚至谵语。
2、凉血解毒:用于血分热毒证。a.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b.咽肿目赤,热毒疮疡,属实热的。
3、清利湿热:适用于肝胆及下焦湿热证。a.肝经湿热郁火,心烦易怒,胁痛口苦。b.湿热黄疸及湿热下注,热淋涩痛。
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花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杰肿痛、火毒疮疡、扭伤。
⑥ 栀子的功效作用和药用价值
栀子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 种植 历史 ,古代大诗人都特别喜欢将栀子花作为吟咏的对象,但是你可知道它的 功效作用 究竟有哪些么?以下是我推荐栀子的功效作用的知识,欢迎阅读!
栀子的功效作用
热病心烦
中医 认为,栀子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栀子可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湿热 黄疸
该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或配黄柏用,如栀子柏皮汤《金匮要略》。
血淋涩痛
栀子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 清热 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血热吐衄
栀子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该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 解毒 汤《外台秘要》。
目赤肿痛
栀子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火毒疮疡
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凉血止血
中医认为,栀子可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利胆退黄
栀子水提液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家兔注射对胆汁分泌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对人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并能明显减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胆红素。可促进 血液 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镇静
科学研究表明,栀子可以使自发活动减少闭目、低头、肌肉松弛,并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说明栀子有着镇静的作用。
降压作用
栀子有持久性降压作用。
抗微 生物 作用
栀子对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一定剂量的栀子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栀子能使血吸虫停止活动。
愈合软组织
研究表明,栀子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研究表明,栀子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栀子的药用价值
1、栀子苦寒清降,清泻三焦火邪,有清热除烦之效,用于温热病邪热客心,心烦郁闷,躁扰不宁等症,每与淡豆豉、淡竹叶等合用,以宣泄邪热,解郁除烦,方如栀子豉汤。
2、若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三焦俱热者,又常与黄芩、黄连等同用,以直折火势,方如黄连解毒汤。
3、栀子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的作用显著,所以也常用于肝胆湿热郁结所致的黄疸、发热、小便短赤等,通常与茵陈、大黄等合用,方如茵陈蒿汤。
4、根据其清热凉血解毒之效,还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常与白茅根、生地黄、黄芩等同用。
5、此外,取栀子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之作用,还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
栀子花的食用方法
凉拌栀子花
栀子花50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将栀子花去杂洗净,放入沸水中煮一沸,捞出沥水,晾凉用筷子抓松,置于洁白的瓷盘 中,撒上葱花、姜丝,浇人香油、老醋,酌放食盐、味精,搅拌均匀即可。此菜清香鲜嫩,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痢的功效。适用于肺热 咳嗽 ,痈肿,肠风下血等病症。
栀子蛋花
栀子花200克,鸡蛋3枚,葱花、姜丝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放入沸水中稍悼,切成碎末;鸡蛋磕人碗中,打匀;将栀子花放入鸡蛋中,搅拌均匀;锅中加 油,烧至八成热,倒人栀子蛋花,炸熟,撒上葱花、姜丝,人食盐、味精,炒匀即可。此菜清香脆嫩,具有清热 养胃 ,宽肠利气的功效,适用于胃热口臭,牙龈肿痛,大便不畅等病症。
栀子花炒小竹笋
栀子花200克,去壳小竹笋150克,腊肉10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稍焯;小竹笋斜切成薄片;腊肉切成小丁;锅中加油,烧至六成热, 将栀子花、小竹笋、腊肉一同倒人锅中,翻炒数遍,加葱花、姜丝,再翻炒至熟,酌加味精、食盐即可。此菜清淡鲜香,脆嫩爽口,具有健脾开胃,清热利肠的功 效,适用于胃纳呆滞,饮食减少,腹胀便结等病症。
栀子花鲜汤
栀子花150克,猪瘦肉100克,榨菜丝30克,葱花、姜丝 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稍焯,沥干水;猪肉切丝;锅中加水,煮沸后投人栀子花、猪瘦肉、榨菜丝,再煮至猪肉漂起,撇浮沫,加葱花、姜丝及其他五味佐料, 盛人汤碗中。此汤鲜香清爽,具有养胃补中,清热利肠的功效。适用于体虚纳差,肠风下血,大便不畅,咳嗽咯痰,牙龈肿痛等病症。
猜你感 兴趣 :
1. 栀子花枸杞小米粥的营养做法
2. 知母的治病功效和食疗方法
3. 栀子有哪些养生功效与作用
4.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5. 栀子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6. 栀子有哪些正确使用方法
⑦ 茵陈、栀子是治疗肝病的吗可以经常泡水喝吗谢谢!
可以泡喝水的,但是不能长期喝.
茵陈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栀子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主治】
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 6~9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根1~2两。
茵陈栀子汤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大黄、郁金、白花蛇舌草、叶下珠、板蓝根,常规用量。
【制作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适用于甲型肝炎。
【随症加减】黄疸型,茵陈、栀子用量增重,达30克以上,加用虎杖15克;热重于湿者,加龙胆草10克,黄芩9克,大黄用15克~20克(后下);湿重于热者,加苍术12克,陈皮15克,萆薢、通草各12克;为加强祛湿可短期少量配用桂枝12克,干姜8克;恶心呕吐加藿香12克,半夏、生姜各10克。无黄疸型,基本方茵陈、栀子用量较轻10克~15克,加用疏肝健脾,扶正排毒之品;乏力加党参、当归各15克,黄芪30克,白术12克;纳差腹胀加焦三仙各10克,厚朴12克;肝区痛加延胡、木香各10克,柴胡12克;淤胆型,重用金钱草45克,枳壳20克,车前草15克利胆之品;重症型,在中药基础上加用维生素C 、B、肌苷,必要时加用支链氨基酸及白蛋白,以护肝养肝,减轻肝脏负担。
【临床疗效】 共治疗97例,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 HAV 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97例全部治愈,最快3天,最慢1个月,一般是7天~15天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