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二人转
㈠ 请教二人转小帽绣八仙的全部唱词
姐儿呀房中拿起来五彩蓝哪啊
打开了样彩
咱们俩个绣八仙啊
中八仙绣得全哪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中八仙绣得全那啊
一绣汗钟离
头梳双抓计呀啊
手拿鹅翎扇
身穿大沙依呀啊
中八仙数第一呀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中八仙数第一呀啊
二绣吕洞宾
他是唐朝臣哪啊
身背着宝剑
柳相随后跟哪啊
身穿黄袍
颜色崭新哪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身穿黄袍
颜色崭新哪啊
三绣曹国舅
身穿蓝纱绸哇啊
宋王朝天子
请他为王侯哇啊
王侯不做
他把道来修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王侯不做
他把道来修哇啊
四绣张国老
骑驴过仙桥哇啊
上方的蟠桃会
下方走一遭啊
怀抱渔鼓乐逍遥哇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怀抱渔鼓乐逍遥哇啊
五绣铁拐李
一脸黑肉皮呀啊
头戴着绸绒帽
拐杖拿手里呀啊
身背葫芦
他也走的急呀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身背葫芦
他也走的急呀啊
六绣蓝彩和
拍手笑呵呵呀啊
手拿着阴阳板
列儿又罗嗦呀啊
列儿又罗嗦
他也成了佛呀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列儿又罗嗦
他也成了佛呀啊
七绣荷仙姑
说她有丈夫哇啊
提起来这件事
两眼泪扑蔌哇啊
身背笊篱
是个小道姑哇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身背笊篱
是个小道姑哇啊
八绣韩厢子
花篮手中提呀呀啊
上方的蟠桃会
八仙都到齐呀啊
仙桃仙果
装在花篮里呀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仙桃仙果装
在花篮里呀啊
上场来呀唱一段绣哇
绣八仙哪啊
绣八仙没唱好
大家多包含哪啊
祝大家一生平安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祝大家一生平安
(1)茉莉花二人转扩展阅读:
小帽:即“二人转小帽”,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民歌小调,是和二人转正文对比起的民间叫法,比正文更短小,在正文前边加演,是和二人转的产生发展,和群众的欣赏习惯相适应的。
其实,小帽是民歌、早年的群众歌曲、老词老曲(“铺地锦”、“茉莉花”“张生游寺”“对花”“采茶”“放风筝”等)。二人转加演“小帽”,为了排腔溜调,有独立内容和表演形式多样化,使节目、时间、人力调配---合理化,满足观众。
八仙: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㈡ 二人转小帽曲目有哪些
★游西湖 ★小拜年 ★茉莉花 ★张生游寺★反正对花 ★东北风 ★劳工叹 ★放风筝★探妹 ★寡妇难 ★光棍难 ★寡妇思五更★江南寡妇 ★小寡妇上坟 ★烟花叹 ★妓女悲秋★艺人翻身 ★清水河 ★春哥上工 ★妈妈好糊涂★杨姑娘 ★情人迷 ★打秋千 ★双回门★断道 ★九反朝阳 ★柴郡主送饭 ★尿炕王★官司叹 ★大烟叹 ★扎吗啡 ★白蛇醉酒★丢戒指 ★小看戏 ★小看牌 ★十美图放风筝★江北送情郎 ★江南送情郎 ★探情郎 ★瞧情郎★盼情郎 ★瞧情郎 ★劝情郎 ★劝郎别耍钱★美女嘶情 ★月牙五更 ★大将名五更 ★双思五更★恨五更 ★罗嗦五更 ★黑五更 ★盼五更★糊弄妈妈五更 ★耍钱五更 ★哭五更 ★梁山伯五更★配夫妻 ★十八摸 ★摘黄瓜 ★娘怀儿十月★十比十爱 ★拣棉花 ★吕洞宾醉酒 ★吕洞宾买药★夸哈尔滨 ★五层殿 ★十四愁 ★说黑★二十四节气歌 ★贫穷十二月 ★雁词 ★满州律十二月★十大想 ★十恨 ★人心不足歌 ★七十二怕歌★小放牛 ★绣锅台 ★绣云肩 ★新绣云肩★绣花灯 ★绣八仙 ★包饺子 ★卖饺子★放马招亲 ★绣荷包 ★拔白菜 ★戏名联唱★四大劝 ★阴阳界 ★挑女婿 ★十三不亲★蚂蚱算卦 ★没有的事 ★林黛玉哭五更★情哥五更★十二月倒卷帘 ★和尚思凡 ★半拉子探病 ★十三月★忆真妃 ★民国律 ★五更佳人 ★贫寒五更★绣兜兜 ★绣耳包 ★绣手绢★绣花鞋 ★绣毡布 ★小上庙 ★小冻冰★小烧香 ★小雕兵 ★小重楼 ★采茶★光棍哭妻 ★光棍光 ★小逛灯 ★抓蝈蝈★画扇面 ★砍柴郎 ★耍花棍 ★蹦登歌★裁迷歌 ★俏僧尼 ★十跪母重恩 ★吃水别忘打井人★打鱼人十二月 ★丁成巧得妻 ★审问青羊 ★叹青楼
㈢ 二人转小冒探情缘唱词
二人转小帽《叹情缘》唱词:
西山落残阳, 佳人回绣房。 桃花粉面映烛光, 红妆懒得卸, 独坐象牙床。 阵阵相思声声叹,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无情棒打美鸳鸯。 一更叹情缘, 月儿将出来, 叹声山伯祝英台, 共读整三载, 同窗两无猜。
十八相送把山下,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二人一别在楼台。 二更叹情缘, 月儿出东方。 叹声李甲杜十娘, 逃出烟花院, 随郎回家乡。 途遇孙富出诡计,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十娘含恨投了江。 三更叹情缘, 月儿出正南。
叹声奎元蓝瑞莲, 瑞莲叹命苦, 井台遇奎元。 定下三更蓝桥会,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二人魂断蓝桥前。 四更叹情缘, 月儿出正西。 叹声西施与范蠡, 二人有真爱, 真情两心知。
都怪吴王恋美色,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无情斧断连理枝。 五更叹情缘, 月儿出正北。 叹声桑林秦雪梅, 花园分别后, 桑林万念灰。 一命化作相思泪,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雪梅吊孝声声悲。 一曲叹情缘, 叹地情难圆。
声声悲叹泪涟涟, 人儿不常在, 月儿不常圆。 花草都有还阳日,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悲叹情缘恨苍天。
(3)茉莉花二人转扩展阅读:
“小帽”艺术特色
“小帽”在二人转四类形式中,是最短小也是最精彩的,有高度的艺术技巧。二人转小帽,和舞蹈结合起来,使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三种民间艺术达到了高度的综合。
抒发情感,分量更集中,更饱满。对于正文的表演,提供了主要内容铺垫和客观交待,使歌唱形式变化,使曲调节奏安丰富。
小帽,是歌、舞、乐三者紧密结合的,一气呵成,不停唱舞。单出头(一人表演)、对口(二人转正文)、小拉场(人物扮演)形式中,小帽高峰载歌载舞,强烈感人。小帽,为正文准备了“帽子、嗓音、动作、情绪”,增强了二人转的力量、阵容,和形式种类。
小帽,即“二人转小帽”,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民歌小调,是和二人转正文对比起的民间叫法,比正文更短小,在正文前边加演,是和二人转的产生发展,和群众的欣赏习惯相适应的。
其实,小帽是民歌、早年的群众歌曲、老词老曲(“铺地锦”、“茉莉花”“张生游寺”“对花”“采茶”“放风筝”等)。二人转加演“小帽”,为了排腔溜调,有独立内容和表演形式多样化,使节目、时间、人力调配---合理化,满足观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_小帽
㈣ 你好;谁知道二人转的曲牌有多少种【详细一点】。谢谢;
曲牌有以下五大类:
主要曲调(简称主调)
辅助曲调(简称辅调)
专腔专调(简称专调)
曲小帽(简称小调)
杂曲杂调(简称杂调)
一、主要曲调 十大主调
胡、牌、文、武、抱、红、縻、四、翻、靠
1. 胡胡腔 2. 喇叭牌子3. 文嗨嗨 4. 武嗨嗨 5. 抱板 6. 红柳子7. 哭縻子8. 四平调
9. 小翻车 10. 靠山调
二、十大辅调
1. 秧歌柳子
又称[春歌调][拜庙调],是我国东北春节时闹秧歌唱的曲调,大多是无文场乐器伴奏,只配以锣鼓,它曲调高亢,红火,奔放,爽朗,风格韵味浓郁,长于表现欢庆,赞颂的情节和场面。
2. 大救驾
是个两句体的腔格,上下句都有较长的行腔,大救驾在二人转节目里只演唱一、二番,也可男女演员合唱一番。
3. 打枣
此曲调颇为抒情,腔格词格较为特殊,适于演唱三条腿的唱词。
4. 三节板
又名[三节腔],是上下句曲体结构带甩腔的曲调。落音规范:上句-3,下句-1(变化音6、3),甩腔5(变化音6),节奏特点是黑板起唱,尾字落中眼每小节的第三拍,旋律音符多,行腔较少,韵味软浓,是抒情板腔,演唱三节板讲究“慢板升味儿”,“慢而不断”。
5. 羊调
全称[扯羊尾巴调],此曲调多是一替一句或一替半句唱,以俏口“哪啦伊呼咳呼咳”代替过门,它节奏适中,旋律跳跃性大,明快,爽朗,而且幽默风趣。
6. 西口韵
又名[五字锦],是带有抒情性的叙事板腔。长于对人物形象,衣着打扮,举止动作的刻画和描写。二人转的“夸奖篇”“观街景”多用此曲调,是四段体的曲体结构,第一段--五字锦,第二段--三字联,第三段--五字叠句高潮,第四段--甩腔,四段体不是完全套曲,而是可以拆,选使用。
7. 慢西城
占据二人转唱腔的主要领地,演员爱唱,编曲爱用,听众爱听,演奏员也爱伴奏,其特点是:
1) 旋律好听,2) 韵味迷人,3) 便于塑造音乐形象。
4) 上下句都有行腔,5) 便于抒发感情。
6) 一句唱,7) 一个过门,8) 便于表演。
9) 过门色彩鲜明,10) 乐汇对称,11) 便于掌握。
12) 唱腔,13) 过门规范,14) 好学,15) 好唱,16) 好听,17) 好使。
18) 行腔可高可低,19) 便于男女分腔。
20) 两句唱腔和过门尾音落里,21) 外敞弦,22) 便于伴奏。
23) 移植,24) 借鉴二人转里不25) 生搬硬套,26) 风格统一。
8. 小悲调
是一种哭腔、悲调,有时还有风趣,幽默感,从而形成悲剧喜唱的特点。上句落“2”音,下句落“5”音。
9. 英雄悲
又叫[公子悲][四号縻子],有行腔还有垛句,旋律舒展,节奏平缓,词格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
10. 锯缸调
它是我国很多剧(曲)种都使用的曲调,曲调旋律通俗,落音规范,上句落“5”,下句落“1”,一句一过门,便于表演,拉场戏多爱使用此调。
三.专用曲调
1. 慢中紧
又叫[诉情调]《刘小姐探病》中的专用曲调,是一个激情板,抒情板和叙事板三种板腔并存的曲调,表现力丰富,可塑性强。
2. 思情调
《刘小姐探病》中专用曲调。
3. 哭楼调
《刘金锭观星》中专用曲调。
3. 哭楼调
《刘金锭观星》中专用曲调。
4. 纱窗外
《二大妈探病》中专用曲调,曲体是由四个乐句16小节组成的歌谣体结构。
5. 对菱花
《二大妈探病》中专用曲调,由东北民歌发展而来。
6. 三不
7. 正
《小天台》中专用曲调
8. 佛调
《小天台》专用曲调,适于表现思念,感伤,期待等情绪。
9. 小下楼
《小天台》剧目中丫环下楼时用的曲调,这个曲牌由东北民歌[妈妈好糊涂]演变而来。
10. 鸳鸯扣
《富贵九子图》中专用曲调
11. 反西凉
又叫[唐王领兵调]或[得儿嗨调]《寒江关》中专用曲调,曲调结构严谨,旋律流畅,跳跃性强。
12. 拦马正
又叫[十爱调],寒江中专用曲调,是由[靠山调]演变而来,上句落“6”,下句落“5”,甩腔落“3”。
13. 姜须进帐调
又叫[反影调],《寒江关》中专用曲调。
14. 樊梨花五更
又叫[补汗榻调]《寒江关》中专用曲调。
15. 三不
16. 格
又叫[八不合]《寒江关》中最后一个曲牌,由民歌《茉莉花》发展而来。
17. 报花名
18. 《王美蓉观花》中专用曲调
19. 上北楼
《上北楼》中专用曲调。
20. 谭香哭瓜调
《谭香哭瓜》中专用曲调,上句落“5”音,下句落“2”音。
21. 茨儿山
《茨儿山》专调,曲调流畅,歌唱性,叙述性兼备,适应边唱边舞。
22. 西口靠山调
《鸳鸯嫁老雕》专用曲调
23. 开嚎调
《小老妈开嚎》专调,由[喇叭牌子]发展而来。
四.小曲小帽
1. 微调式曲调:[瞧情郎][放风筝][打秋千]
2. 宫调式曲调:[绣云肩][小看戏][下盘棋]
3. 商调式曲调:[茉莉花][小拜年][探书房]
4. 羽调式曲调:[九反朝阳][绣灯笼][对花]
5. 角调式曲调:[绣占布]
五.杂曲杂调
1. 神调
2. 十三嗨
3. 传令调
4. 老摔镜架调
5. 压巴生
6. 仿西河
7. 垛口大鼓
8. 评剧调
9.京东大鼓调
搜索一下 有优酷视频!~~!~!!!~!~!~最喜欢慢西城 调
㈤ 东北二人转的基本特点
东北二人转的基本特点: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1、"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2、"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3、"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4、"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5、"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6、"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5)茉莉花二人转扩展阅读:
1、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
“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2、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 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
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 《西厢》 、《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㈥ 《茉莉花》 歌曲简介
《茉莉花》是前线来歌舞团原唱的歌自曲,由何仿改编自中国民歌《鲜花调》,于1957年首次单曲发行。
《茉莉花》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的结构,又能与西方的审美习惯相适应,因此其能够在西方世界传播。
该曲属于小调类民歌,是单乐段的歌曲。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全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6)茉莉花二人转扩展阅读:
2008年8月,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该曲进行了MV的拍摄。雷佳身着金色旗袍参与了MV的拍摄,为了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享受,MV导演孔嘉欢首次运用了另类表现手法,把中国宗教文化和该曲结合起来。
作为MV镜头重要组成部分,导演策划了雷佳站在几丈高的大佛的手心里演唱该曲,雷佳从容的在大佛上拍摄了MV画面。此外,该曲MV作为向北京奥运会的献礼,特别剪辑了鸟巢的镜头画面,使整个MV充满了奥运的气息 。
㈦ 《茉莉花》 歌曲简介
好一朵茉莉花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茉莉花》研究综述 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程方 大江南北有不少《茉莉花》,流传很广,并且有很多人都知道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中用了《茉莉花》曲调,但到底用的是哪首《茉莉花》呢?是江苏的《茉莉花》( ) ? 还是乾隆年间英国人Hittner在中国记录的《茉莉花》( ) ?很多人并不是十分清楚,大多只是听说感到骄傲而已,毕竟能够看到整幕歌剧《图兰多特》的人不多,而且研究《茉莉花》(在以后的下文中简称为《茉》)的人也不多。八十年代以来,在各期刊和专著上对《茉》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茉》的“源流”“传播”“不同地区民歌《茉》的比较”及“《茉》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中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现综述如下: 一.《茉莉花》溯源 主要的文章有:钱仁康的《乐歌考源(十六)》(1985/5《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钱仁康音乐文选(上)》)、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艺苑》1982/1)及冯光钰的专著《中国同宗民歌》(1998年第1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钱仁康在《乐歌考源(十六)》和《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中对《茉》的源流进行了详细考证(但两篇文章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我国最早刊载《茉》歌词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记载了《西厢记》的剧词,没记曲谱;中国最早刊载《茉》曲谱的是道光十七年(1838)(在《乐歌考源》上又说是1837年)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载有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茉》曲谱最早的记谱见于1804年(在《乐歌考源》上又说是1806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英国地理学家、旅行家、英第一任驻华大使秘书(乾隆1792—1794年间)巴罗(John Barron)写的《中国旅行》(Travels in China)的第十章,书中说《茉》谱是希特纳(Mr Hittner)记录的,钱先生从原书中的罗马字拼音歌词来推测,Hittner可能是从广州记录这首民歌的。对于Hittner记谱的“朴素”的《茉》的曲调到底是哪个地方的民歌,他确切是在何地记录的,没有文章再进一步考证。 易人在她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一文中对《茉》的考源是根据1980年《音乐论丛》第三辑钱仁康发表的《“妈妈娘你好糊涂”和“茉莉花”在外国》一文来写的。易人指出:《茉》最早名称叫《双叠翠》,以后才称为《鲜花调(或《茉》)》,她同时考证了茉莉花这一植物的传入,是一千多年前由阿拉伯和印度传入我国,最早见于福建、广东,三百多年前传到苏州、杭州、扬州一带。 冯光钰在《中国同宗民歌》中提到《茉》的溯源,但不如钱仁康细致。对于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到底在哪年出版,两人的文章记载很不统一,冯光钰记载的是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钱仁康记载的是道光十七年,对于“公元”的确切年份钱先生自身就有矛盾(前面已提到)。另外冯光钰根据《茉》唱词与曲调的双叠翠形式,试图通过明代散曲家刘效祖的刻本《词脔》中出现的《双叠翠》唱词来考证《茉》与《双叠翠》的曲调是否有传承关系,他提出了问题,但结论却不得而知。 二.《茉莉花》的歌词 对于《茉》歌词内容的介绍,江明忄享 在他的专著《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版)中介绍得较为仔细,他认为《茉》的歌词大部分是唱《张生戏莺莺》的原词;但有的地方不唱张生的故事,只唱“好一朵茉莉花”的第一段词及由此变成同类的二三段词,如苏北的《茉》;有的地方唱其他花名的词,内容与此相近;有的地方唱《武鲜花》,叙述武松杀嫂的故事,但不多。 钱仁康在《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一文中提到,在我国最早刊载《茉》歌词的出版物《缀白裘》中,记载《茉》的歌词是《西厢记》的剧词,也就是说,唱的是张生戏莺莺的故事。 何仿在他的《扎根中华大地,香飘四海五洲——记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江苏音乐》1992/4)一文中提到他在江苏六合、仪征一带跟当地一位民间艺人学唱《茉》时,当地艺人唱的内容包括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词,何仿后来把这些唱词改成统一唱茉莉花的词,即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江苏《茉》的唱词。 三.《茉莉花》的传播 1.《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的文章有何仿的《扎根中华大地,香飘四海五洲——记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搜集》,他以歌词改编者的身份,讲述了他在江苏六合、仪征一带如何跟当地一位民间艺人学唱《茉》、如何把当时唱金银花、玫瑰花等其他花的唱词统一该成唱茉莉花的词、并将新词中的“奴”改为“我”的过程,还对新改的歌词进行了演唱提示,他最后讲述了改变歌词后的《茉》是如何在1957年、1959年、1981年及九十年代在海内外传唱开来的过程。 其他有关《茉》是如何在大江南北逐渐流传开来、最早是哪个地区唱《茉》的研究文章没有。但钱仁康在他的《学堂乐歌是怎样旧曲翻新的》(《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一文中,提到学堂乐歌旧曲翻新的手法之一是“颠鸾倒凤法”,他分析沈心工的学堂乐歌《蝶与燕》、《剪辫》是采用的“颠鸾倒凤”手法,就是运用Hittner记录的《茉》的曲调来进行旧曲翻新的。这对《茉》的传播应有所帮助。 2.《茉》在国外的流传主要是前面所提到的钱仁康的两篇文章,他考证了《茉》在海外的流传情况:由于“Barrow的《中国旅行》影响很大,1864年德国人卡尔?恩格尔(1818—1882)所著的《最古老的国家的音乐》,1870年丹麦人安德列。彼得?贝尔格林(1801—1880)所编《民间歌曲和旋律》第10集,1883年出版的波希米亚裔德国人奥古斯特?威廉?安布罗斯(1816—1876)所著的《音乐史》、1901年英国人布隆和莫法特合编的《各国特性歌曲和舞曲》,都采用或引用了《茉莉花》”,“1911年,英国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1868—1946)出版《各国民歌一百首》,他《茉莉花》写成了一首三部式卡农形式的钢琴伴奏”,“在美国年,1922年夫罗伦斯?赫德孙?博茨福德编的《各国歌曲集》都收进了《茉莉花》”,“日本学校歌曲《茉莉花》(上田寿四郎作词),也是根据这个曲调填词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还把这个曲调用于歌剧《图兰多特》中”。 四.《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 传统音乐的各类体裁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这五种,关于《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主要的文章有:钱国桢的《民歌“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 比较研究》(1994/4《音乐学习与研究》)、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和冯光钰的《中国同宗民歌》。 1. 钱国桢的《民歌“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 (1)《茉》在歌舞体裁中的比较研究:a、以河北南皮的《茉》为例,叙述了其作为歌舞体裁的舞蹈表演形式,分析了作为舞蹈歌曲的《茉》在节奏、节拍、旋律、调式、结构、前奏、间奏等方面的特点;b、以冀中莲花落和东北的二人转《茉》为例,分析了《茉》在北方东北色彩区作为歌舞体裁的乐观雀跃的特点。 (2)在近代联曲体说唱音乐中,吸收了《茉》(或《鲜花调》)作曲牌:a、北京单弦牌子曲中的《鲜花调》由于说唱音乐化的要求,突出了快声快语、闪板夺字的节奏特征;b、广西文场中的《鲜花调》则充满了文雅气息,更接近于江苏《茉》,保持了南方民歌的色彩特点。 (3)在近现代联曲体的地方剧种中,也吸收了《茉》(或《鲜花调》)作为自己的唱腔:a、五十年代流行于津京地区的曲艺剧《新事新办》中剧中人张凤兰唱的一段《鲜花调》,曲调简洁明快、节奏疏密有致,腔词结合得当;b、广西彩调剧的调类唱腔中,《雪花飘》是《茉》的变体,整个唱腔简洁洗练,既保留了民歌《茉》的典型音调,又有地方特色音调的新鲜感。 (4)在民族器乐曲中,不管是合奏或独奏,都把《茉》纳入了自己的表现范围中。a、山西鼓吹乐八大套第三套《推辘轴》套中的第七支乐曲,为推向全套乐曲高潮,把优美抒情的《茉》变成快速火热的乐曲;b、梆笛演奏家刘管乐把《茉》改编成有四次变奏的笛子曲,乐曲由慢到快,有优美到火热,在高潮中结束。 (5)《茉》还被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和民族管弦乐合奏等体裁形式,钱国桢没有再列举。 2.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主要论述的是《茉》在民族器乐曲中的运用。她以山西晋中的《茉》乐曲为例,说明《茉》在作为独立的曲牌加以演奏时,吸收了山西民歌中常出现的偏音“4”“7”,构成清乐徵调式,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同时晋中的《茉》乐曲还被吸收到整套乐曲中作为套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茉》被安排在山西八大套的第三套中,运用添字加花的手法,显示了器乐不同于声乐的表现性能。同时,她还列举了一些以《茉》为主题改编的器乐独奏、合奏曲,说明《茉》的被吸收使乐曲的表现力更丰富多彩。 3.冯光钰在他的《中国同宗民歌》中主要以湖北小曲《鲜花调》为例说明《茉》被说唱曲种吸收,衍变成基本曲牌唱腔情况:从唱词、旋律走向、落音、乐句的发展来看,湖北小曲《鲜花调》曲调显然脱胎于民歌《茉》,但又按曲艺音乐的特点,把唱词加以“说唱化”和“地方化”,使唱腔适应地方曲艺表现的需要。 五.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乐形态上的比较研究 主要的文章有易人的《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江明忄享 的《汉族民歌概论》、周青青的《中国民歌》、冯光钰的《中国同宗民歌》,另外钱国桢在他的《民歌“茉莉花”在传统音乐各类体裁中的比较研究》中也论述。他们认为江苏苏北的《茉》是时调“鲜花调”的母体,都是以苏北的《茉》为最基本的形态,与其他地区的《茉》进行比较研究的。 1. 首先我们来看他们对苏北《茉》的分析: (1)易人认为:苏北的《茉》和《鲜花调》相比,无论从旋律、节奏、音域、拖腔等方面都显得更委婉、秀丽、动听。 (2)江明忄享 认为:苏北《茉》的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小跳进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点,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几段,不唱《西厢记》故事,较早为人们所采集、介绍。 (3)周青青认为:在词曲的配置上,江苏的《茉》多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很密集,在演唱速度上比河北、东北的《茉》略快,但在整体的风格气质上,更具抒情气质。 (4)冯光钰认为:苏北的《茉》用的是五声音阶,旋律婉转流畅,节奏稳重而富于变化,音乐充满了诗情画意,生动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有感染力。如用吴语演唱,则更显深邃细腻、新颖亲切。 (5)钱国桢认为:苏北的《茉》最具江南小调特点,五声徵调式、旋律级进、四平均、二对一、切分节奏型的交替等,使歌曲流畅而又有江南语言的节奏特点,而短促的第三句和抢先切入的第四句表达了人们对茉莉花急切的爱恋之情。 2.接下来我们看他们对各地《茉》的比较: (1)易人在她的文章中,先比较了河南商城、甘肃泾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认为虽然四首曲调存在许多相同的乐汇,旋律线条的起伏比较相近,都是徵调式,但由于a、四首乐曲第一句的落音不尽相同;b、甘肃泾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的《茉》都出现了“4”“7”偏音;c、各地有不同习惯的衬词;d、被收在赣南采茶戏和祁太花鼓中,与舞蹈动作进行了结合,使得四首曲调的形态和音乐形象的刻画变异比较大,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 接下来她又比较了辽宁长海、河北南皮、山东长山的《茉》,认为它们的风格都比较粗犷,都出现了和各地方言密切联系的衬词。河北南皮的《茉》由于出现6#5和2#1的小二度,有一种新鲜的色彩感。而黑龙江的《茉》由于演唱者郭颂的处理,即在结尾时把高音加以延长,注入富有东北地方风味的衬词“哎呀哎呀哎哎呀”而显得别具风味。 另外她还比较了河北深泽县正调(当地把结束在徵音上的《茉》习惯称为正调)和反调(把结束在商音上的《茉》习惯称为反调)两首不同调式的《茉》,虽然它们的第一乐句中的两个乐句都进行了重复,但音乐的进行和落音都不相同,而第二 乐句两者的乐汇和音区位置不一样,“反调”在句尾加进了“哎哟哎哟”的衬词,使乐句延伸为五小节半,从而增添了歌曲了表现力,之后“反调”第三乐句又进行紧缩,连续三个十六分音符的字多腔少,使得“甩腔”也比较短小,最后落在商音上。 (2)江明忄享 先后分析了河北南皮的《茉》和山东日照的《述罗》。他认为河北南皮的《茉》是一首河北的典型曲调,旋法起伏较大,跳进较南方多,旋法起伏度较大,跳进教南方多,因字调而引起的字前装饰(绰注及上下三连音)多而有北方色彩,各句的加腔是由于歌舞表演的需要;段后较长的拖腔,旋律材料来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江明忄享 认为山东日照的《述罗》(鲁南五大调“四盼”之四)用了“鲜花调”来抒唱四到六月间盼郎归来的思念之情,旋律跳进较少,曲折细腻,第三第四乐句连接较紧,使唱词也合成一个较长的句式。 (3)周青青采用对比谱来综合比较苏北、河北南皮和黑龙江的《茉》。与江苏的《茉》相比,南皮的《茉》旋律起伏大些,色彩明亮些,曲调更具叙述性质。但从北方民歌的角度看,南皮的《茉》因速度缓慢,大调五声音阶的级进进行、曲调中五次出现的小二度音程而显得相当柔媚和细腻。东北的《茉》在旋律上与河北的《茉》关系比江苏的《茉》更接近,但曲调比南皮的《茉》平直、朴实、跳进多、幅度大,因而显得棱角也大些,没那么细致;最后拖腔的旋律骨干音与南皮《茉》的拖腔完全一致,但风格不同,有东北人豪迈、直爽、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 (4)冯光钰前后分析了河北南皮、山西临汾、宁夏固原县回族和黑龙江的《茉》。他认为南皮的《茉》是带变音的六声音阶,音域比苏北《茉》宽广,旋律起伏较大,明亮、具北方小调的特点;由于唱词为张生与莺莺的故事,音乐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有机结合,曲调既有说唱风味有动听,节奏既从容舒展又轻盈跳动,加之民歌演唱者的出色表现,使民歌的意境得到了有力的渲染。 山西临汾的《茉》是一首七声音阶的民歌,旋律中特别强调偏音“4”“7”,调性色彩比较自然,使旋律更为婉转优美,是一首情歌色彩浓郁的民歌,民歌手的演唱含蓄深厚,着重于内在感情的表达。 宁夏固原县的《茉》与苏北的《茉》相比,唱词内容及旋律进行产生了许多变异,原位“4”音与徵“#4”音的交替出现,使得“4”音的运用很有特色,引起一定的色彩变化,句末“牧童哥”的衬腔突出了地方特点,但其音乐结构、各乐句的落音与苏北的《茉》大致相似。 黑龙江的《茉》是由男歌手演唱的民歌,与女歌手的演唱相比,显得别致而干净利落,富有层次感,纯朴稳重中含有轻巧优美、含蓄中洋溢着热情。歌曲旋律简练朴实而诙谐幽默,速度徐缓,抒情中具有热情开朗的性质,起句的衬词与结束句的衬腔首尾呼应对答,颇有特色;曲调棱角分明,柔中有刚、起伏自然,把人们热爱茉莉花的喜悦之情表现得十分真切。 综上所述,《茉莉花》流传到各地后产生了许多的变体,多姿多彩,各具一格,为适应各地各阶层广大人民的需要,已主要成为汉族民族音乐各种体裁中的一个共同的音乐主题。再一次肯定回答的是,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用的《茉莉花》曲调,就是乾隆年间英国人Hittner在中国记录的《茉莉花》( ) 。芬芳四溢的茉莉花带给我们骄傲,带给我们许多美好的艺术享受,衷心祝愿我们的茉莉花能常开不败,能越开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