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A. 蜀地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是什么意思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版断,三权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B. 《宣城见杜鹃花》 唐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啼,宣称还现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从听觉、视觉这两个方面来写景的。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C. 《宣城见杜鹃花》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这是李白晚年在宣城所创作的一首思乡诗。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内想到幼年在四川容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写尽了旅人思乡的情绪。
D. 《宣城见杜鹃花》这首诗的全部拼音是什么
《xuā chéng jiàn dù juān huā 》
《宣城见杜鹃花》
作者:李白(唐)
shǔ guó céng wén zǐ guī niǎo ,xuān chéng hái jiàn dù juān huā 。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yī jiào yī huí cháng yī àn ,sān chūn sān yuè yì sān bā 。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E.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译文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版。
译文:权在四川曾听到过杜鹃鸟声声悲啼,
到宣城又看见了杜鹃花点点猩红,
杜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我听得肝肠寸断,
在三月的春天,我回忆起我的故乡——三巴。
F. 宣城见杜鹃花
宣城见杜鹃花
唐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蜀国:旧指四川。
子规鸟:杜鹃鸟。
三巴:旧时巴东,巴郡,巴西的总称,也泛指四川。
曾经在蜀国听到过杜鹃鸟的啼叫声,不想今日在宣城有见到了杜鹃花。杜鹃鸟叫一会,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