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百科 » 描绘杜鹃花的散文

描绘杜鹃花的散文

发布时间: 2022-12-25 00:03:53

① 郭沫若散文《杜鹃》简介50字

郭沫若写过一篇散文《杜鹃》,他笔下的杜鹃成了欺世盗名的象征,着实让我版觉得意外,因为在我权的印象之中,杜鹃,又叫杜宇、子规,是最具抒情的鸟类了,它在文学上的地位是任何鸟都比不上的。
一提起杜鹃,我们自然就想到杜鹃对于爱情的忠贞,据说,杜鹃失偶后,会一直为失去的伴侣哭啼,一直啼血而亡。杜鹃在中国远古传说中,就是望帝的化身,寄托着一个民族的悠远的情思。在古典诗词里,杜鹃的形象更加感人至深。如唐代李商隐 《锦瑟》诗,写尽杜鹃爱之真,情之切:

② 求作家念人写的抒情散文《杜鹃花开了》,该文想表达何种主题思想请帮忙解释,急急…

该文想表达是杜鹃花战胜困难,最后成功开花的主题思想。

念人《杜鹃花开了》原文:

腊月,阳台上的杜鹃花开了,有红的,蓝的,绿的,汇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线,十分引人注目。今年,杜鹃花就早早地开了花,而且比往年开得又多又茂盛,除了红蓝绿色的外,还增添了纯洁的白色,给人一种清新不屈的力量.这洁白无瑕的感觉,真令人心醉魂还。
杜鹃花,她在阳台上生长已有十多年了。当年,风调雨顺之时,长得秀丽惹人,独步一时。十多年来,她经历了无数次曲折惊险痛苦的风风雨雨洗礼,尤其是那苦难的九年天灾人祸,把其置之死地而后生。幸好,她长得根深蒂固,才艰难地存活下来。那度日如年的处境,只有长在阳台上的花朵,才能切身体验到这其中的滋味。
在那残酷的岁月,经不起失魂落魄熬煎的花朵,有些生离死别,有些失之交臂,生不如死。可是,杜鹃花却偏偏没有消失,始终不渝,不屈不挠,年年开花。尽管长出的花朵是那样脆弱无力,但是,干旱仍然埋没不了她那诱人的异彩。残酷的岁月,使她失去生长的空间,长期为伴的蟋蟀蚯蚓都纷纷舍其而离去,入夜,那种鸟语花香的世界消逝了,尤其是生长在她身边的菊花,此时,也难免在劫难逃,民不聊生,杜鹃花成了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之境地。
在那无情的岁月里,水对她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这个时候,她是多么盼望老天爷发发慈心,下一场大雨,即使是毛毛细雨,她都感到无比的安慰。但是,老天爷总是板着硬僵僵的面孔,显露出那阴沉冷酷的嘴脸,始终不给她生存下去的权利,对此,要活下去,她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于是,她小心翼翼地把长期储存下来的水细水长流,有时,当遇上烈日当头,口燥唇干时,她也舍不得用掉储存下的水,愿张着一张干裂的大嘴巴盯着凉在头顶衣架上的湿衣服,靠掉落下来的一滴一滴水,维持那奄奄一息的生命。面对着这饥不择食的困境,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久旱逢春雨的那一天。
九年苦苦的抗争,她终于以坚强的意志,以心旷神怡的胸怀,渐渐地适应了万劫不复的环境,把根扎得更深更牢固了,从此,再也不担心以白作黑的岁月。2006年10月30日,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场暴风骤雨冲走了那无情的干旱,阳光普照大地,不久,阳台上的杜鹃花全部开了花,而且是开得是那样的艳丽,生机勃勃,甚至连枝条也开了花,好像将九年的压抑一下子都全吐出来,红、蓝、绿、白色交织在一起,把阳台装饰一新,诗情画意,更加夺目迷人。
望着五彩缤纷的阳台,此时,阳台上的花朵完全沉醉在气象万千之境地。啊,那无情的岁月真的过去了,大地迎来了阳光明媚,万象更新的日子。此刻,只有经过那场劫难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才能真正认识到杜鹃花的纯洁与光彩。
啊,我爱你,杜鹃花。

③ 念人的散文《杜鹃花开了》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

念人的散文《杜鹃花开了》
创作背景

该作品写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然而,九十年代是腐败分子最猖狂的岁月。作者是厅中层领导干部,出于正义感发表了两篇反腐文章,抨击了有关领导腐败的文章,被上司以经济问题进行打击报复。为了归还自己的清白,与腐败上司艰难地斗争了整整九年之久,心灵上遭受到严重的创伤、打击、痛苦。在这难熬的九年岁月里,他每天与家中阳台上的花丛结伴,倾诉埋在自己心头上委屈与无奈。此时,阳台上有杜鹃花、菊花、玖瑰花、九里香等花,随着时间的逝去,菊花、玖瑰花、九里香都陆续离去消失了,唯有杜鹃花在九年间中,不管风吹雨打,顶过严寒,熬过干旱,它都倔犟地挺过来。春、夏、秋、冬,它照样盛开不凋开出艳丽夺目的花朵。作者就是在这种特殊生活背景下,对杜鹃花产生起无限的敬佩之情,触景生情,写下这一烫人的名篇。
创作技巧
散文的写作手法很多,选择何种手法写作适合散文主题需要,这是检验一位作者的写作技巧问题。在写作《杜鹃花开了》一文时,作者没有选择特别场景,以独到的眼光挖掘了一些生活镜头所蕴含的真蒂,以阳台上的杜鹃花展开来描写。他看到杜鹃花九年与自己不离不舍,不论是春夏秋冬,花开花落,从未间断过,其倔犟意志与自己不言败的斗争意志正好隐合。于是,作者以托物喻志拟人手法,借用杜鹃花来代替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样的写作手法,尽管一些读者阅读不习惯,而且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是,作者依然采用这种托物喻志拟人的写作手法。因为,这种托物喻志拟人的写作手法新颖,静中有动,给予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散文是一种短而精写作体裁。念人的《杜鹃花开了》,这是以托物喻志拟人手法写得非常成功的一篇散文。该文描写了杜鹃花,色彩缤纷,有强大生命力,不畏严寒酷暑,不因失去滋养水分而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倔犟地活下去,终于等来了生命的春天,重新绽放生命的光彩。该文把杜鹃花比喻为一个人物,运用杜鹃花经历九年风风雨雨,与一个九年在人生路上所经历过坎坷的人相结合写作技巧,从而衬托出一个人九年痛苦磨难的人生不平凡经历。这种托物喻志的拟人写作手法,给人之感叹与回味,寓意深远。文中有一段很让人回味的话:“这个时候,她是多么盼望老天爷发发慈心,下一场大雨,即使是一场毛毛细雨,她都感到无比的安慰。但是,老天爷总是扳着硬僵僵的面孔,显露出那阴沉冷酷的嘴脸,始终不给她生存下去的权利。”这段描述的话犹如一颗槟榔,越咀嚼越有味。这就是《杜鹃花开了》写作技巧所带来的特色。

④ 梵净山杜鹃花赋散文随笔

梵天圣地,净土封疆。邛水流韵,旷野生机。感宇宙之浩渺,叹山川之雄奇;羡名花之美誉,畅游人之心境。

岁逢癸巳,时遇仲春。昨夜甘霖,洗涤尘垢;今朝艳阳,悬挂长天。车来客往,鱼贯而入;亲友相邀,踏青寻迹。曲径达云岭,饱览奇幻之景致;小径缠峰腰,一睹名花之芳容。

杜宇思蜀,魂断故里;子规啼血,眷恋乡音。僻静清幽,怒放山野。绵延数里,名花杜鹃。藏骚客赏花之佳作,览名家润笔之华章。

名花之名,溢于言表。甘居于岭壑,汲取天地灵气;寂寞于荒野,沐浴日月光华。置媚气于身外,搁平和于胸间。不与奢华为伍,难同沃野有缘。视参差林木为友,遇蓬勃杂草比邻。夏叶翠绿,秋枝苍劲;冬杆凌寒,春发奇花。素之嫌白,赤之则浓。色泽而不妖艳,雅致而不庸俗。身在深山人未识,花著春风和畅中。

山鸟嬉戏,惊醒杜鹃一夜梦;彩霞飘至,铺开锦绣几重山。岭上新芽好孕蕾,崖边嫩枝早放花。形如喇叭奏乐,亦似长号齐鸣。

风起霓裳艳,枝动舞姿轻。花色迷人眼,粉尘扑面飞。飞虫觅食处,野蜂采蜜场。晨露润新瓣,如贵妃出浴;清风扶玉蕊,似观音坐莲。躬身凝眸,静聆花语;驻足沉思,感悟梵音。杜鹃丛里人俊俏,山岚涌动花披纱。拥几丛,花容亮丽;护一簇,仪态万方。

一花一景曾相识,一山一水亦关情。叶茂枝繁,疏影横斜,看千树吐蕊;风姿绰约,错致有度,闻十里飘香。花开三五十日,名扬地老天荒。靓女帅男,花海留影;翁姑娇儿,岭上舒肢。花为信物,爱意传递;心乃相通,情趣升华。游者歌其乐,文者赋其诗;丹青绘其态,影者摄其姿。

季遇春风春雨,次第开放;人在画里画外,如入仙都。歌海如潮,空谷回响;奇花似锦,世人叹服。移步即景,放眼吟诗。悠悠游云俯身看,朵朵杜鹃向天歌。人与花有缘,花与人约期。满岭花含笑,几坡游人醉;归去意犹尽,梦呓天明时。四季看尽梵山景,三春唯恋杜鹃花。

人于花丛中欢跃,花于心境间释然。人面鹃花相似笑,几度韶华一身春。历经贫寒,丰满富有;长期磨砺,戏剧人生。赏花之乐,源于心境。心宽容万物,眼阔越千山,心境乐而人生之乐也。

⑤ 郭沫若的散文巜杜鹃》主要内容50字

这是一篇简短优美、立意新颖的散文。

立意就是观点。观点要新,因为新就是创造。新就是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话,讲自己独到的思想,所谓“言他人所未言”。做学问的人都知道,创新的观点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论题新,所谓“开辟处女地”、“填补空白”,即使你的研究不够深入,但因为是别人滑有研究过的,你的结论便自然有了新意;一是做“翻案文章”,别人说东你说西,别人说是你说非,由于反差强烈,新意立见。郭沫若是诗人,也是学者,学问之道,可说是料熟于心。

这篇散文即是循着“翻案”的思路而写的。“翻案”的思路,今人谓之“逆向思维”,是创造之一法。不过这次“翻案”,不是负面翻正,而是正面翻负,即把正面价值的“爱的象征”的杜鹃鸟逆转成负面价值的“专横而残忍”的形象(或隐喻)。文章先列举杜鹃鸟在文学史上的种种正面形象:望帝的化身,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它不仅灌注着国民的情感,而且走出国界,成为“东方情结”。接着笔锋陡转,出语惊人,指出杜鹃鸟“名实不符”,过去的名声是出于对事实的误解。其根据是动物行为学的知识,即杜鹃欺骗性地独霸莺巢,类似于中国成语中说的“鹊巢鸠占”。这个事实是动物学的发现。翻开《辞海》杜鹃条目,其中赫然写着:“部分种类不自营巢,产卵于多种雀巢中,由巢主孵卵育雏。雏出壳后,推出巢主雏鸟而独受哺育。”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杜鹃鸟的文学象征竟与它的动物习性如此不吻合,“打架”得厉害。

当然,文学象征是一回事,自然知识是另一回事,它们各有其价值,即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科学讲事实,文学讲虚拟。我们完全不必要去追究“龙的传人”这句话或这个文学意象。龙本身是想象中的动物形象,所谓“九似之象”;“传人”则是后代的意思,龙是华夏族的祖先出于远古的图腾意识。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全是“一派胡言”,但我们至今不定期在唱《龙的传人》这首歌,还在用“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郭沫若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用科学的动物知识翻文学作品中杜鹃鸟形象的“案”,必定另有理由。这理由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中日关系。

《杜鹃》这篇散文写于1937年1月。这时,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但日本帝国主义却已经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蚕食与染指华北地区,其侵华野心已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翻开中日关系史,我们知道日本在唐代曾派遣使者到中国,把中华文化引入日本,作为学习、效仿的楷模。总之,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对日本民族是有“哺育”之“恩”的。但现实却是日本帝国主义“恩将仇报”。因此,从中华民族的现实功利与安危出发,郭沫若做了这篇“翻案”文章,隐喻日本侵略者是忘恩负义、“专横而残忍”的杜鹃鸟。

这篇文章的最后落脚点还在于我们自身。也就是把中华民族比作“莺”,批评“莺”的不觉醒而自甘奴化,对“人面杜鹃”丧失警惕之心。读来言简意深,回味无穷。

热点内容
幼儿园竹筒盆栽 发布:2025-08-27 14:45:50 浏览:698
情人节伤感的日志 发布:2025-08-27 14:43:06 浏览:284
枸杞子盆景图片 发布:2025-08-27 14:42:10 浏览:225
花卉入户灭蚜 发布:2025-08-27 14:42:07 浏览:404
朱槿牡丹6 发布:2025-08-27 14:35:05 浏览:186
雨樱花的春天 发布:2025-08-27 14:28:51 浏览:675
茶花淑女 发布:2025-08-27 14:11:41 浏览:695
花卉园到李家沱 发布:2025-08-27 14:10:56 浏览:459
中级插花员理论知识 发布:2025-08-27 14:08:36 浏览:42
西三旗通厦苑花卉市场 发布:2025-08-27 13:56:32 浏览: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