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歌茉莉花的特点
⑴ 三首茉莉花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三首茉莉花的相同之处是曲调一致,不同之处演唱风格差别,感受到了民歌特色,能带给人们不同的听觉感触。
江苏的《茉莉花》是最经典的版本,最初的原版《鲜花调》就是出自这里。这首歌节奏稳重又富于变化,多采用十六音符,欢快活泼。歌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将茉莉花开时节,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表达得淋漓尽致。
北方民歌豪迈粗放、通达辽阔,而南方的民歌清秀流畅、委婉细腻,具有明显的北刚南柔特色,《茉莉花》是我国流传十分广泛的民歌,在表演风格上,南方的《茉莉花》旋律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特色。
相关信息介绍:
而北方的《茉莉花》节奏明快嘹亮、旋律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北方小调之感。南方地区的民歌《茉莉花》旋律以级进音、环绕音为主,跳进很少,音程大多集中在二度、三度中,这样音乐会变得更加清新、雅致,在听觉上具有很强的平稳、流畅特色。
南方地区民歌《茉莉花》的音乐特点具有起、承、转、合等特点,这也展现出了南方人温婉如水的性格。
⑵ 《茉莉花》 歌曲简介
《茉莉花》是前线来歌舞团原唱的歌自曲,由何仿改编自中国民歌《鲜花调》,于1957年首次单曲发行。
《茉莉花》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的结构,又能与西方的审美习惯相适应,因此其能够在西方世界传播。
该曲属于小调类民歌,是单乐段的歌曲。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全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2)河北民歌茉莉花的特点扩展阅读:
2008年8月,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该曲进行了MV的拍摄。雷佳身着金色旗袍参与了MV的拍摄,为了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享受,MV导演孔嘉欢首次运用了另类表现手法,把中国宗教文化和该曲结合起来。
作为MV镜头重要组成部分,导演策划了雷佳站在几丈高的大佛的手心里演唱该曲,雷佳从容的在大佛上拍摄了MV画面。此外,该曲MV作为向北京奥运会的献礼,特别剪辑了鸟巢的镜头画面,使整个MV充满了奥运的气息 。
⑶ 茉莉花的特点
一、茉莉花外形特点:
1、叶片:它的叶子都是纸质的,长度为4-12.5cm左右,两端会很圆或钝,基部的位置会有微微的心形。它的叶子形状有圆形、倒卵形或是椭圆形,也有的是卵状椭圆形,叶脉看起来都十分的明显。叶片有着短叶柄,且有关节。
2、花朵:它的聚伞花序是顶生的,一般会有3朵花,有的时候也有5朵。花苞片是很小的,只有4-8mm,为锥形,有较短的花梗。它有着很浓的花香,花冠呈白色,会在5-8月份的时候开花的。它的果也很小,直径是在1cm左右。
二、茉莉花的习性特点:
茉莉比较喜欢温暖的生长环境,有着很好的适应能力,将它放在半阴的环境下也能很好的生长。它是有的很多品种的,有一些品种是很耐寒的,一般的品种能耐3℃的温度。它分布的地区很广泛。
茉莉花有三大特性,喜光,喜肥,喜水。只要做到这三点,夏天的茉莉花就会变得与众不同,在其他的花卉植物需要遮阴的时候,茉莉花还在沐浴在日光下。
⑷ 《茉莉花》有什么音乐特点
各地的《茉莉花》总的音乐特点是: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乐段,落音分别内为:“徵容”、“宫”、低音“羽”、低音“徵”。第一句分为两个短句,其结构对称,落音相对;第三句是紧缩句,并在句后不停顿,紧紧衔接第四句。旋律起伏大,曲折流畅,婉转抒情。
现在人们听得较多的是江浙地区的《茉莉花》。曲调细腻优美、委婉动人。这首小调与一般的小调相似,也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也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第三句和第四句歌词连成一气,在音乐上也很难从中剪断。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
⑸ 《茉莉花》歌词的赏析
这首民歌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江浙地区的版本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
《茉莉花》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歌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将茉莉花开时节,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怜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美好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
(5)河北民歌茉莉花的特点扩展阅读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⑹ 茉莉花的特点是什么
茉莉花的特点如下:
1、外形特点:它的叶子为纸质,两端很圆或钝,叶脉明显且有关节,叶子为圆形、倒卵形或是椭圆形。它的花朵为白色,花苞很小,只有4-8mm,有着很浓的香味,果的直径为1cm左右。
2、功能特点:茉莉花、叶和根都可药用,一般秋后挖根,切片晒干备用;夏秋采花,晒干备用。
3、栽养特点:茉莉花极喜肥,只要养护得当,盆栽茉莉一年可开三次花。如果是肥料不足、养分不够,开一次花后,就不再开花了。管理到位的话,可以不停的从5月底开到11月初。关键是修剪、阳光、和肥水的掌握。
4、茉莉花的习性特点:茉莉比较喜欢温暖的生长环境,有着很好的适应能力,将它放在半阴的环境下也能很好的生长。它是有的很多品种的,有一些品种是很耐寒的,一般的品种能耐3℃的温度。它分布的地区很广泛,在我国、印度以及其它地区都有栽培。
一、茉莉花的日常养护
1、浇水
茉莉花喜欢湿润的环境,我们在浇水的时候要经常保持土壤的湿润,尤其是在剩下的时候,每天的早晚都要浇水,感觉空气干燥,还可以及时的在空气中喷水保湿。
现在是夏季,茉莉花的生长期,我们要保证土壤湿润的同时,也要控制住我们浇水的手哈,如果盆土过湿,就有可能会发生积水烂根的现象,所以我们浇透水之后,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没有良好的通风情况才可以减少积水烂根的发生。
2、光照
茉莉花非常的喜光,甚至一些品种在夏季的高温下,是不需要遮阴的,想要茉莉开花就必须要有充足的光照,我们平时在养护茉莉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把茉莉放在朝南的阳台上让它露天接受光照,但是一定要注意避雨,夏季雨水传播很多病害,虽然不必遮阴,但是避雨还是很有必要的。
3、养分
茉莉喜肥,生长季节可以半月左右施一次稀薄的营养液肥,上盆或者是换盆的时候,可以在栽培土中混合加入一些基肥,小叶知道一种微生物菌剂,非常的适合茉莉花使用,不仅可以有效的延长花期,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植物的抗性,甚至可以改良土壤,并且不会造成烧根的现象发生,使用起来也是非常的方便。
⑺ 江苏、东北、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和风格
中国的茉莉花版本很多,刚我听了一下河北和江苏的,我的理解是,河北民歌茉莉花风格借鉴河北传统评剧风格,音乐曲调非常带有地方色彩, 江苏茉莉花曲调温柔平缓,给人以柔美的音乐感觉。谨以参考。
⑻ 不同地区民歌《茉莉花》的风格特征
江苏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版,有典型的南方权民歌的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歌词一般只有开始关于茉莉花的几段,不唱《西厢记》的故事。民歌手往往采用吴语演唱这首歌曲,其风格细腻优雅,听来感到新颖亲切,生动地刻画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与江苏的《茉莉花》比起来,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则更具有叙述性质。它的速度缓慢,旋律的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 而东北民歌更直接更爽快。在曲调上江苏民歌婉转抒情,而东北民歌则热情爽朗
⑼ 河北民歌《茉莉花》歌曲来源
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歌名:茉莉花
演唱:彭丽媛
词:何仿
曲:何仿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9)河北民歌茉莉花的特点扩展阅读
作词编曲经过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
《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
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
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⑽ 河北民歌的特点是什么
河北民歌的特点:河北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族音乐。是具有质朴、淳厚,或悲壮凄凉,或婉转动听等特点。表现河北省各民族劳动人民朴实、淳厚的性情。多以描绘现实生活,也有一部分是歌颂历史人物的。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亦不乏慷慨悲歌。
作品代表
《小放牛》(河北民歌) -- 常铮;韩征
《小白菜》(河北民歌) -- 于文华
《回娘家》(河北民歌) -- 朱明瑛
《绣荷包》(河北民歌) -- 吴碧霞
《扎风筝》(河北民歌) -- 俞淑琴
《放风筝》(河北民歌) -- 董华、
《绣灯笼》(河北民歌) -- 斯兰
《茉莉花》(河北民歌) -- 龚琳娜
《十个字》 -- 戴建明;廖莎
《捡棉花 》-- 杨曙光
《散花-》- 杨曙光;陈士争
《剪剪花》 -- 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