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酮标准
㈠ α-紫罗兰酮的计算化学数据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3
2、 氢键供体数量内:0
3、 氢键受体数量容:1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2
5、 互变异构体数量:5
6、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17.1
7、 重原子数量:14
8、 表面电荷:0
9、 复杂度:282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1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1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㈡ 从山苍子油到假性紫罗兰酮再到β 紫罗兰酮工艺流程
1 基本原理
工业生产中,柠檬醛和丙酮的缩合主反应如下[4]:
假性紫罗兰酮环化反应如下[4]:
2 原料与试剂
试验原料与试剂为山苍子油(自产,含柠檬醛60%),丙酮(化学纯),磷酸(85%,工业级),苯(工业级)。色谱条件:上分1102型气相色谱仪,不锈钢盘柱内径3mm,长3m,ChromosorbW担体,10%PEG20M固定相,柱温150℃,气化室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50℃,载气氮、氢气FID。
3 试验结果
3.1 假性紫罗兰酮的合成
将120g丙酮及1.5%氢氧化钠水溶液 120ml,复合剂A1.8g混合于500ml烧瓶中,在40℃下强烈搅拌1小时,然后加入山苍子油60g,水浴升温到50℃,保持2小时,再升温至 58℃,保持3小时,停止搅拌及加热,静置10分钟,加入20%醋酸溶液并搅拌至溶液呈弱酸性,静置分层、取上层油液,在120℃下油浴加热,蒸出丙酮及低沸点成份,得粗制假性紫罗兰酮41.6g气相色谱归一化法测得含酮量87.6%,得率为80.0%,其计算如下:
得率=假性紫罗兰酮mol/数柠檬醛mol数
=(41.6×0.876/192.31)/(60×0.60/152.24)
=0.800,
其中60为山苍子油重量;0.6为柠檬醛含量;192.31为假性紫罗兰酮分子量;152.24为柠檬醛分子量。
3.2 紫罗兰酮的合成
将7.5g85%磷酸置于250ml烧瓶中,加入36ml苯和催化剂B0.03g,搅拌混合,并冰水浴冷却至18℃,慢慢滴加30g粗假性紫罗兰酮(含酮87.6%)于30分钟内加入,搅拌不停止,温度控制在30℃以下;滴加完毕继续搅拌30分钟,任其温度上升至40℃,再维持30分钟,后加入冰水 40g,静止15分钟、分层,取上层油液,水洗除去磷酸、下层水液用苯10ml×3萃取,合并油液及萃取液,用30%纯碱溶液中和至微碱性,再用醋酸中和至中性。以水蒸汽冲蒸出苯及低沸点物质,分层去水,得25.5g粗紫罗兰酮,紫罗兰酮含量90.4%,得率为87.7%,α体:β体为5:1。粗紫罗兰酮减压蒸馏,收集78~82℃/1mmHg馏分,得20g成品紫罗兰酮,为淡黄色油状液体、气相色谱归一化法测得紫罗兰酮含量为97.8%,其中α体含量为 93.4%。
4 结语
(1)采用山苍子油作为原料直接用于合成假性紫罗兰酮,减少了工艺流程,操作简单,所用溶剂,试剂有市售工业品,整个工艺具有工业化生产价值。
(2)缩合反应采用相转移催化条件反应,采用少量的相转移催化剂A提高有机相中碱的浓度与活性[5];同时采用高速搅拌,提高产物得率。
(3)环化反应中迅速排除反应热可大大降低树脂物的生成[1],提高产品得率,因此,温度控制很重要。此外,环化反应中加入少量复合剂B(平平加0等),可使收率明显提高,并提高α体含量。
(4)本工艺假性紫罗兰酮及紫罗兰酮的得率分别为80%和87.7%,得率较高。产品经轻工部香料所品评,香气尚佳。
㈢ 2016年年底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有多少钱
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发布68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上待发布的400余项整合标准,共涵盖1.2万余项指标,初步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此处收集整理了2016年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供大家参考。
产品类
2016-09-22实施:
GB 14930.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洗涤剂
GB 1496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胶原蛋白肠衣
GB 1740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方便面
GB 271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淀粉制品
GB 271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腌菜
GB 272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味精
GB 272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盐
GB 273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腌腊肉制品
GB 709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
GB 710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饼干
GB 3160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31604.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方便面(征求意见稿)
2016-11-13实施:
GB 1013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
GB 1014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动物油脂
GB 1519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油脂制品
GB 1732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工业用浓缩液(汁、浆)
GB 1929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果冻
GB 1964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料
GB 2415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
GB 273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
GB 274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蛋与蛋制品
GB 275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冷冻饮品和制作料
GB 709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罐头食品
GB 710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
GB 3160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
GB 3160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海参
食品营养强化剂类
2016-03-22实施:
GB 3060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2016-05-13实施:
GB 1903.1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葡萄糖酸亚铁
GB 1903.1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乳酸锌
GB 1903.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L-盐酸赖氨酸
GB 1903.1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GB 1903.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甘氨酸锌
GB 1903.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5’单磷酸腺苷
GB 1903.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氧化锌
GB 1903.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维生素E琥珀酸钙
GB 1903.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葡萄糖酸锰
GB 1903.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葡萄糖酸铜
GB 1903.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亚硒酸钠
食品检测方法类
2016-03-21实施:
GB 500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2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叶酸的测定
GB 5009.7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
GB 5009.75-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中铅的测定
GB 5009.76-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
GB 5009.88-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膳食纤维的测定
食品添加剂类
2016-01-05实施:
GB 1886.10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有关问题的复函)
GB 1886.10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有关问题复函)
2016-03-22实施:
GB 1886.10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GB 1886.1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冰乙酸(又名冰蜡酸)
GB 1886.10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微晶纤维素
GB 1886.10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一钠
GB 1886.11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甜菜红
GB 1886.11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
GB 1886.11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菊花黄浸膏
GB 1886.11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紫胶(又名虫胶)
GB 1886.11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黑豆红
GB 1886.11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
GB 1886.11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羟基香茅醛
GB 1886.11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杭白菊花浸膏
GB 1886.11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1,8-桉叶素
GB 1886.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钠
GB 1886.12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己酸
GB 1886.12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丁酸
GB 1886.1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GB 1886.12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桃醛(又名γ-十一烷内酯)
GB 1886.12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α-己基肉桂醛
GB 1886.12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广藿香油
GB 1886.12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肉桂醇
GB 1886.12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乙酸芳樟酯
GB 1886.12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甲基环戊烯醇酮(又名 3-甲基-2-羟基-2-环戊烯-1-酮)
GB 1886.12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丁香酚
GB 1886.13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庚酸乙酯
GB 1886.13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α-戊基肉桂醛
GB 1886.1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高锰酸钾
GB 1886.13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己酸烯丙酯
GB 1886.13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枣子酊
GB 1886.13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γ-壬内酯
GB 1886.13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苯甲醇
GB 1886.13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丁酸苄酯
GB 1886.13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十六醛(又名杨梅醛)
GB 1886.13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2-乙酰基吡嗪
GB 1886.13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百里香酚
GB 1886.14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八角茴香油
GB 1886.1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没食子酸丙酯
GB 1886.14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α-紫罗兰酮
GB 1886.14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γ-癸内酯
GB 1886.14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γ-己内酯
GB 1886.14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δ-癸内酯
GB 1886.14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δ-十二内酯
GB 1886.14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氢香芹醇
GB 1886.14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芳樟醇
GB 1886.14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己醛
GB 1886.15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甲酸香茅酯
GB 1886.15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甲酸香叶酯
GB 1886.1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
GB 1886.15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辛酸乙酯
GB 1886.15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乙酸 2-甲基丁酯
GB 1886.15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乙酸丙酯
GB 1886.15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乙酸橙花酯
GB 1886.15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乙酸松油酯
GB 1886.15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乙酸香叶酯
GB 1886.15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异丁酸乙酯
GB 1886.15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异戊酸 3-己烯酯
GB 1886.16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正癸醛(又名癸醛)
GB 1886.16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棕榈酸乙酯
GB 1886.1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香兰素
GB 1886.16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2,6-二甲基-5-庚烯醛
GB 1886.16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2-甲基-4-戊烯酸
GB 1886.16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2-甲基丁酸 2-甲基丁酯
GB 1886.16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2-甲基丁酸 3-己烯酯
GB 1886.16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γ-庚内酯
GB 1886.16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大茴香脑
GB 1886.16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γ-十二内酯
GB 1886.1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紫胶红(又名虫胶红)
GB 1886.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氢钠
GB 1886.2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小花茉莉浸膏
GB 1886.2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桂花浸膏
GB 1886.2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蔗糖脂肪酸酯
GB 1886.2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生姜油
GB 1886.3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GB 1886.3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桉叶油(蓝桉油)
GB 1886.3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山苍子油
GB 1886.3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留兰香油
GB 1886.3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
GB 1886.3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薰衣草油
GB 1886.3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山梨酸钾
GB 1886.4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黄原胶
GB 1886.4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dl-酒石酸
GB 1886.4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抗坏血酸钙
GB 1886.4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低亚硫酸钠
GB 1886.4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玫瑰油
GB 1886.5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2-甲基-3-巯基呋喃
GB 1886.5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2,3-丁二酮
GB 1886.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硝酸钠
GB 1886.5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植物油抽提溶剂(又名己烷类溶剂)
GB 1886.5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己二酸
GB 1886.5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丙烷
GB 1886.5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丁烷
GB 1886.5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1-丁醇(正丁醇)
GB 1886.5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乙醚
GB 1886.5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石油醚
GB 1886.6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硅酸镁
GB 1886.6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单,双甘油脂肪酸酯
GB 1886.6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皂荚糖胶
GB 1886.6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甲基二碳酸盐(又名维果灵)
GB 1886.7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沙蒿胶
GB 1886.7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1,2-二氯乙烷
GB 1886.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焦亚硫酸钠
GB 1886.7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不溶性聚乙烯聚吡咯烷酮
GB 1886.7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
GB 1886.8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乙酰化单、双甘油脂肪酸酯
GB 1886.8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月桂酸
GB 1886.8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巴西棕榈蜡
GB 1886.8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蜂蜡
GB 1886.8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富马酸一钠
GB 1886.9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硅酸钙
GB 1886.9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乳酸脂肪酸甘油酯
GB 1886.9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聚甘油蓖麻醇酸酯(PGPR)
GB 1886.9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5‘-肌苷酸二钠
GB 1886.9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L-α-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又名阿力甜)
2016-05-13实施:
GB 1886.10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喹啉黄
GB 1886.10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罗望子多糖胶
GB 1886.10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偶氮甲酰胺
GB 1886.10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GB 1886.11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天然苋菜红
GB 1886.1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糖精钠
GB 1886.1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红曲米
GB 1886.3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可可壳色
GB 1886.3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高粱红
GB 1886.3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辣椒红
GB 1886.4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L-苹果酸
GB 1886.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六偏磷酸钠
GB 1886.6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姜黄
GB 1886.6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红花黄
GB 1886.6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膨润土
GB 1886.6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焦糖色
GB 1886.6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红曲黄色素
GB 1886.7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钾
GB 1886.7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姜黄素
GB 1886.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亚硫酸钠
GB 1886.82-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5‘-尿苷酸二钠
GB 1886.8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刺云实胶
㈣ 紫罗兰酮的原理
α和β体可利抄用其衍生物袭的溶解性质不同分离。β-紫罗兰酮的缩氨基脲溶解度极小,可用于分离提纯β体。母液中的粗α-紫罗兰酮缩氨基脲可用稀硫酸使它转回成酮,再变成肟进行纯化。α -紫罗兰酮肟冷却到低温时析出结晶,而β-紫罗兰酮的肟则为油状物,借此得以分离。
α和β体也可利用其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的性质不同分开,即β体的加成物在水蒸气蒸馏时分解,故可蒸出β体,留下的是α体加成物,可用碱处理再生成α体;或者将亚硫酸氢钠加成物溶液以食盐饱和,使α体加成物沉淀,而β体加成物则留在溶液中,分别再生得α和β-紫罗兰酮。
紫罗兰酮可用柠檬醛与丙酮在碱性条件下缩合,得到假性紫罗兰酮,如用路易斯酸或80%磷酸处理,主要得到动力学产物α-紫罗兰酮;如用强酸,例如浓硫酸和在较剧烈条件下处理,则得热力学产物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用于香料,β-紫罗兰酮用于合成维生素A。
其合成分为全合成和半合成,半合成从柠檬醛出发和丙酮进行反应生成假性紫罗兰酮,再环化合成紫罗兰酮。全合成由小分子出发合成紫罗兰酮。
㈤ 异甲基-Alpha-紫罗兰酮的的上游原料和下游产品有哪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异甲基-Alpha-紫罗兰酮
英文名称
(E)-4-(2,2-dimethyl-6-methylidenecyclohexyl)-3-methylbut-3-en-2-one
英文别名
3-Methyl-4-(2,2-dimethyl-6-methylenecyclohexyl)-3-buten-2-one;3-Buten-2-one,4-(2,2-dimethyl-6-methylenecyclohexyl)-3-methyl;EINECS
230-969-7;
CAS号
7388-22-9
上游原料
CAS号
中文名称
更多上下游产品参见:http://ke.molbase.cn/cidian/1554066
㈥ β-紫罗兰酮的用途来源
一种极其重要的香料,用于皂用香精,也是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
存在于紫罗兰等多种植物中。由柠檬醛与丙酮在稀苛性碱溶液中缩合,再用硫酸或磷酸环化而制得。
㈦ 安全护肤品的成分表里不应该出现什么
用于祛斑、增白产品的成分如熊果苷、维C等成分,只能缓慢起作用,如果想在短时间有效祛斑和增白,就必须添加汞。而汞能增白是因为汞离子置换酪氨酸酶的阴离子使酪氨酸酶失去活性,黑色素暂时不能生成,能快速美白祛斑”。在化妆品生产企业工作多年的化工技术人员孙女士告诉记者,但久用则效果相反,因为汞离子与硫基结合后,可以解除酪氨酸酶的抑制,引起黑色素快速增多。这就是很多消费者在长时间使用这类化妆品后感觉肤色变黑的原因。”
专家介绍,汞属于化妆品中的禁用物质,不允许人为添加,但是由于化妆品使用的一些生产原料本身含有微量的汞,所以国家标准中对汞的含量作了明确的限定,限量为1mg/kg。超过这个限量就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轻则皮肤红肿、阻塞毛孔产生痤疮,重则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引起皮肤黏膜慢性中毒,损害人体神经系统、肾脏、造血系统、肝脏以及生殖系统,引发肾病综合症或肾衰竭,或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甚至造成不孕不育。
铅也有一定的增白、去斑效果,因此不少具有美白作用的化妆品还都含有一定的铅成分。由于铅同汞等重金属一样会沉积在身体中,无法排泄出去,可导致血液不畅、皮肤的老化现象,产生暗疮、色斑,皮肤灰黄、皱纹增多,松弛,皮肤新陈代谢减缓等。而一旦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还会危害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孩子多动的倾向,影响孩子的认知功能进而降低孩子的智商。
而由于使用激素对皮肤有嫩白效果,减少皱纹,一些一味逐利的厂家不考虑消费者安全违禁添加。卫生部对北京、天津、山西、吉林、上海、福建等省份的化妆品生产企业、美容美发店、药店等生产经营的宣称祛痘、除螨等功能的126种化妆品添加禁限用物质(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甲硝唑指标)进行的专项监督抽检的126种祛痘、除螨类产品中,17种产品检出甲硝唑,占13.5%;9种产品检出氯霉素,占7.1%,6种产品同时检出甲硝唑和氯霉素,占4.8%。这些含有激素的化妆品长期使用后,会使皮肤对激素产生依赖,甚至全身性的损害,一旦停用还会出现红斑、丘疹、渗出、毛细血管扩张等色素沉着等激素依赖性皮肤炎症反应。
另外,对于防晒化妆品,卫生部2005年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在引起不良反应的特殊用途化妆品中,防晒类化妆品数量最多。通常认为,SPF15提供最基础的防护,SPF30~40可提供较周全的防护,而若是光敏感皮肤,则应寻求SPF50以上的高指数防护。而实际上,一般情况下,SPF15可阻止约93%的UVB,SPF30可阻止约97%的UVB,SPF50可阻止约98%的UVB,由此可以看出,SPF指数成倍地增加,能阻隔UVB的量却只差几个百分点,防晒作用的差距并不大。而防晒剂量越大,也就是说SPF值越高对皮肤的伤害越大,如果防晒剂超过限量对皮肤伤害会更大,如导致皮肤过敏或皮炎等。
为了美观和气味宜人、达到特殊功效,避免久置生霉并保持其性状稳定,化妆品还需要根据不同需要添加化学物质,如活性剂、香料、防腐剂、乳化剂、色素、避光剂、染发剂、漂白剂、硫磺等。如果厂家化妆品不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生产,这些化学物质可产生较强的刺激性,如,引起接触过敏性皮炎,出现过敏反应或光毒反应。化妆品成分越复杂,引起皮炎的可能性越大。来自卫生部的一组数据证明了这一说法,去年我国13个化妆品不良反应检测点在对1774种引起不良反应的化妆品进行斑贴试验后发现,大约三分之一左右与过敏反应或刺激反应相关。2005年化妆品不良反应病变类型则显示,1053例不良反应中,以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最常见,共939例,占74.9%;化妆品痤疮18例,占1.7%;化妆品毛发损害9例,占0.9%;化妆品光感性皮炎31例,占3%;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23例,占2.2%;其他221例,占20%。)化妆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大部分病变比较局部、反应轻微,但也有一部分属于难以恢复或不可逆的严重
㈧ 关于分离α-紫罗兰酮与β-紫罗兰酮的问题
共轭结构(程度)不同,加成物位置不一样,一个是二级,一个是三级,极性不同,结晶能不同,所以溶解度不同
㈨ 二氢粉的功能与作用
二氢-β-紫罗兰酮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具有木香、花香、果香香气
中文名
二氢-β-紫罗兰酮
性质
食品添加剂
物理性质
无色至淡黄色液体
原料
β-紫罗兰酮
气味
具有木香、花香、果香香气
简介
食品添加剂指定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氢-β-紫罗兰酮
本标准适用于以β-紫罗兰酮等为原料制得的食品添加剂二氢-β-紫罗兰酮。
食品添加剂二氢-β-紫罗兰酮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具有木香、花香、果香香气。
㈩ 紫罗兰精油的介绍
紫罗兰精油具有抗菌、止咳、利尿、催吐、化痰、轻泻、治胸腔疾病专、镇静的功效。属紫罗兰精油有助于过敏性的咳嗽及百日咳,尤其适用于呼吸方面的问题,能帮助入眠、对偏头痛有缓和作用,适用于所有皮肤,防止皮肤干燥,平衡油脂分泌,有益于伤口、淤青、阻塞的皮肤、肿胀与发炎,还能改善皮肤龟裂。
紫罗兰精油的用法:
1、收敛毛孔 佛手柑3滴+紫罗兰1滴+玫瑰1滴+荷荷芭油10ml 将调和的精油涂抹在皮肤上并施以适当的按摩,即可收敛毛孔,紧致肌肤。
2、将紫罗兰精油滴入到乳液中,再涂抹到皮肤上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平衡油脂分泌,以及改善皮肤龟裂。
3、沐浴时,直接将5-10滴精油精油滴入到浴缸之中,充分洗浴(15分钟以上)过后可以能舒解精神压力,帮助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