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百科 » 元青花栀子花

元青花栀子花

发布时间: 2022-12-18 01:23:28

❶ 瓷器资料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苏麻离青: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元青花的主要特点是釉、胎、纺饰、釉斑等:1、釉,地釉一般是青白色,感觉是坚硬的,开片很少。2、纹饰,笔法上随意自如,流徜,壮美有力。有几种纹饰比较常用规范化,如牡丹纹、菊花、莲花、栀子花、海水画成大浪花式,用粗细线结合的画法,蕉叶纹,云肩,盆、玉壶春瓶一般底部都画所谓“八大码”图案。3、底部一般都带釉斑,元末明初时,火石红、旋纹和跳刀痕出现。4、元青花是没有款的,现发现的至正十一年款一对花瓶也不是真正的款,而是供奉款。5、足内露胎处往往有“脐”状突起。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❷ 为什么说栀子花是元青花的专属图案

栀子花不一定是元青花的专属图案;一定要注意区分!

❸ 元代瓷器有哪些设计性

元代景德镇窑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窑生产的瓷器。此时景德镇窑除生产传统的青白瓷,还成功地创烧出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高温铜红釉瓷、高温钴蓝釉瓷等品种,使景德镇一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地,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制瓷工艺方面,元代景德镇工匠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法制胎,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为烧制大件器物创造了必要条件,标志着制胎工艺的重大进步。

至正型青花瓷器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代表元代青花的最高水平。长期以来陶瓷研究者对元代瓷器,尤其是景德镇青花瓷器认识不清,主要原因是考古学上没有找到鉴定元青花的标准器, 无从对其进行对比综合研究。英国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收藏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器身上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此瓶造型很有气魄,青花构图丰满,口沿满绘缠枝菊花,瓶颈上部绘并列蕉叶,下部绘流云飞凤,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最圆鼓出会海水云龙,下部绘波涛纹,足部绘缠枝牡丹纹,底边绘一周变形莲花瓣,每个莲花瓣里有朵云和杂宝。这件作品揭开了元青花的真面目,成为断代研究的标准器。结合伊朗阿底别尔寺庙、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印度、埃及、菲律宾藏品,中国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旧鼓楼大街窑藏、河北保定窑藏、江苏金坛窑藏、江西高安窑藏、湖南常德元墓以及东北地区出土的元青花瓷排比研究,证明14世纪中叶以后景德镇青花工艺已经成熟,形成完美的时代风格。至正型青花瓷器的特点是胎体厚重拙实 ,胎料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铝含量较高,达到20.24%;釉层凝厚光润,釉料中氧化钙含量较低,为8.79%,钾、钠含量增加到5.82%。青花原料比较复杂,有国产钴料和波斯钴料,优质青花瓷器用波斯钴料,此种颜料蓝色浓艳幽靓,有深色结晶斑块,结晶出釉面略微下凹,显出金属浮光。经测试,这种波斯钴料含锰量低,含铁量高,还含有砷元素。至正型青花瓷器器物种类很多,有碗、盘、杯、盏托、高阻杯、罐、长颈瓶、梅瓶、扁壶、匜、三足炉、斛型瓶等。造型特点是器物规格较大,气魄雄伟,胎体厚实,胎料不够细腻,在放大镜下常能见到泥料中有芝麻花似得小黑块。烧成后露胎部分常出现火石红一样的黄衣子。青花花纹内容很多,有莲花、番莲、团菊、牡丹、松竹梅、牵牛花、栀子花、芭蕉、瓜果、海棠、灵芝、山茶花、葡萄、枇杷、龙、凤、仙鹤、鸳鸯、奔鹿、麒麟、狮子、海马、游鱼、昆虫、以及太湖石、柳林、建筑、栏杆等。人物形象广泛出现,有蒙田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周亚夫细柳营驻军、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这些故事画面与元代流行的戏曲、板画、小说内容一致,在各种纹饰中处于突出地位。图案纹饰有卷枝蔓草、缠枝花卉、蕉叶、锦纹、海涛、细浪、莲瓣、如意头、回纹、杂宝等内容,对主题花纹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至正型青花瓷器还有一些突出特点,如器物胚件修饰不够精细,烧成后常有夹扁、翘棱、剥蚀等现象。画面满,落笔重,层次比较繁密,花大叶小,枝蔓如藤,叶如葫芦形。至正型青花风格一直延续到明初,到明洪武晚期至永乐年间,新风格才逐渐形成。
元代枢府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生产的一种卵白釉瓷器。它是在宋代青白釉瓷器成就的基础上烧成的。这种瓷器为白胎,部分制品胎体较薄,大多数厚薄适中,比宋青白釉加厚,像鹅蛋青一样,湿透光润,人称卵白釉。由于在印花纹饰中多出现“枢府”字样,人称“枢府瓷器”或“枢府瓷”,烧制这类瓷器的瓷窑称为“枢府窑”。元政府设枢密院,主张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物;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有“枢府”字样的青白瓷应为元朝官府如枢密院订烧的瓷器。现已判明,景德镇湖田窑区是烧造枢府瓷器的窑场。枢府类型的青白瓷器质量高低不等,纹饰也是有的复杂严谨,有的简单,有的甚至没有花纹。枢府类型的瓷器在元代宫廷各类用瓷中占第一位,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枢府釉瓷器数量很大,全国各地元代墓葬、窑藏、海外各国,包括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都大量存在,可见这类瓷器不只限于元中央官府一级使用,在民间使用也很广泛。枢府釉瓷器以碗、盘、高足碗、杯、长颈瓶等器物为多,如侈口、折腰、小圈足碗很为人们称道。装饰花纹以精美的印花缠枝花卉为主,还有刻花、划花、尖瘦莲瓣、水波纹、水波游鱼等纹饰,堆贴梅花、联珠纹,画金彩、红绿彩(即元五彩)等装饰比较稀少。枢府瓷器到明初还在生产,南京地区一些明初墓中有发现,大约在明中期停止生产。元枢府瓷器的烧制是元瓷工艺提高的表现,为明初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参见“枢府窑”、“卵白釉”、“元代卵白釉瓷器款”。
元龙泉 元代(1271~1368年)浙江龙泉窑烧造的青瓷制品的简称。元代龙泉窑基本继承宋代龙泉窑的艺术风格,产品有两类,一类为传统的龙泉青瓷,另一类为紫口铁足的仿官窑产品。传统龙泉青瓷胎呈白色或浅灰色,其显微结构为长石—石英—长石系白瓷。胎质细密,可塑性强。釉色以青黄色为主,也有少量青绿色。釉质为粘度强温度高的乳状石灰碱釉,经1200℃烧造后,釉色乳浊青绿,色调柔和。龙泉青瓷全部为轮制,工艺过程为选料和泥,拉胚成型,精修胚胎,然后装饰、罩釉,阴干后入窑高温烧成。元龙泉的产品主要以生活日用器为主,有各式碗、盘、杯、罐、瓶、执壶等,元代中期以后也生产大瓶、炉、瓷塑、佛像等陈设品。日用器中碗最多,器形与南宋差别不大,属元窑仿宋窑器。大型的罐、盖罐、盘、碗等则是元代龙泉窑典型的代表作品。这些大型器一般制作规整,挂釉仔细,制造精心,成品率较高。其中大多数作品为贡器或作为商品运往京城与国外。元龙泉窑的装饰方法繁多,主要有刻、划、印、贴花、堆塑、镂空和褐色点彩等。纹饰题材极为广泛,其中花卉最多,常见的有莲、荷、菊、葵、牡丹等。此外也有龙、凤、鱼、鸟、等动物纹及八宝、八卦和各种吉祥文字,如“福”、“禄”、“如意”、“进宝”、“天下太平”等,还有少量印有八思巴文字,亦含吉利之意。罩釉工艺不像南宋时运用多次上釉技法,最多采用两次上釉,釉层比南宋青瓷薄,也欠滋润。元代龙泉窑瓷作为商品常与丝织品、佛像等被运往国外,近年在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埃及、索马里、土耳其、法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发掘出龙泉青瓷,尤其是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打捞出的大量中国瓷器,能断定为元代龙泉青瓷的约占青瓷总数的一半以上。其量之大,品种之多,不仅对研究元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制作工艺、装饰特征很有意义,同时也为了解元代海外贸易及贸易航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元代其他地方窑瓷器 元代(1271~1368年)景德镇以及龙泉以外的地方窑瓷器。比较著名的有河南钧窑、河北磁州窑及山西霍窑等。元代烧纸钧釉瓷的窑址分布很广,河南以外,河北、山西等省也有烧造,窑址数量及分布面积大大超过宋代,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体系。在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发掘中,钧窑瓷片的数量在各窑口瓷器中占第二位;出土钧窑瓷器的元代墓葬及遗址遍布北方各省及自治区。元代钧窑系瓷器的造型有碗、盘、瓶、炉、罐、执壶、花盆、杯、钵、高足碗、梅瓶、枕等。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有的饰以紫红色彩斑。元代磁州窑继续生产传统品种,烧制磁州窑风格瓷器的瓷窑遍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甘肃、陕西等省。产品以白瓷及白地黑花瓷为主,其黑色花色彩偏褐,不如宋器黑亮,器型以大罐、盆、瓶类居多,各种形式的碗、盘、杯、碟、壶、枕、等也十分普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婴戏、龙凤、飞禽、鱼藻、花卉等,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体型硕大、胎体厚重是元代磁州窑瓷器的时代风格。山西霍窑以烧制仿定窑白瓷为主,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盘、碗内底及底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具有明显的地方风格和时代特征。

❹ 请问罗庄镇制的青花瓷值不值的收藏目前价位是多少!

这个新品种的烧制方法是用一种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毛坯上先用钴蓝描绘图纹装饰,再涂盖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 在高温1300℃上下一次烧成。瓷器烧成后,钴料会充分渗透于坯釉中,呈现出明艳的蓝色花纹。用这种方法烧制出来的青花瓷器,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这项制作技术流传到宋代以后,制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青花瓷片呈现胎质细腻、色泽洁白、釉色白中泛青、没有吸水性、青花色泽较浅淡等特点。经过唐宋两代不断发展,青花瓷器终于在元代中期于景德镇成功烧制。这时,历经了300多年的青花瓷器才算是真正产生。元代青花瓷的釉料是进口料,特点是因含氧化铁较高,出现黑色铁斑疵,色彩浓重鲜艳,烧制出来的青花深入胎骨,在用手触摸瓷器表面时,很容易感觉到凸凹不平元青花绘画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与人物故事等。元青花装饰内容有作为边饰的图案,如回纹、锦文、龟背纹、变形莲瓣、莲花瓣里加折枝番莲、团菊、牡丹、流云,其他还有缠枝花卉、海涛纹、如意纹、如意纹内加海马、卷枝蔓草等。

作为主体花纹的有以下几类:花卉类,有莲花、水藻、番莲、牡丹、松竹梅、牵牛花、芭蕉、瓜果、山茶花、石榴、葡萄、枇杷、海棠花、栀子花、萱草、灵芝、月影梅花等。菊花多在元青花上出现,以团形折枝花为主,也有缠枝形态,画得含蓄朴实,不争地位与风姿。另一种在元青花出现的很多的是松竹梅

❺ 元青花瓷的纹饰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麒麟纹是元青花装饰中富有时代特征的题材之一,麒麟为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在元青花纹饰中其形象特征是鹿头、牛蹄、马尾,并常与花草、瓜果纹组合成画,也有与龙凤纹同时绘于一器的。
人物故事纹是元青花装饰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装饰题材,与其他动植物纹样相比,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较为少见,但几乎件件可称得上是稀世珍品。从已知资料来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主要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四爱图”等,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分辨人物情节的图案。这些图案的故事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著名历史人物故事,显然它与宋元时期话本小说的流行及元代戏剧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文学艺术对元代陶瓷装饰工艺的深刻影响。
元青花装饰除主题纹饰特点鲜明之外,许多辅助纹样也有着独特的时代风格,其中尤以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表现最为突出。变形莲瓣纹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征的辅助纹样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亦见于同时期景德镇窑的卵白釉、青白釉产品以及元代龙泉窑青瓷装饰之中,其画法一般以外粗里细的两道线勾勒莲瓣的轮廓线,每片莲瓣之间不相连,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莲瓣内加绘有花朵、云朵、火焰或琛宝纹。琛宝也称杂宝,元代杂宝纹常以火珠、犀角、古钱、银锭、葫芦、莲花、灵芝等组成,但组合并不固定。这种变形莲瓣纹多装饰在器物的口边、肩或足胫部,有绘一周的,也有在不同部位多绘至四周的,但都不作主题纹饰。云肩纹又称如意云头或灵芝头,俗称大云肩,多绘画在器物的颈肩部,纹内一般绘有各种繁密的动植物纹样,因其借鉴于元蒙贵族服装上的肩部织绣纹样而来,故而得名。 大致可分为饱满和疏朗两类。
饱满类型
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元青花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疏朗类型
疏朗形式的装饰,讲究无论是圆、琢器的青花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的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全瓶绘一条龙盘绕器身,画面简洁,给人以龙在无垠空间中自由飞腾之感,视觉效果极好。另一种疏朗纹饰是写实或写意的瓷画,画面较开阔。再有一些民间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纹饰就更为疏简豪放,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一气呵成,别具一格。
元青花的纹饰中有几种较为规范,从而形成了元代纹饰的特色:
1、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小器型的多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3、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
4、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6、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
7、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 (一)主体纹饰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
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
(二)辅助纹饰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这种差别在辅助纹上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佐证。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应用于大盘的边沿、盘内纹饰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边沿采用波浪纹的大盘一般为菱边。
波浪纹由浪纹和波纹两部分组成。元青花上的浪纹以轻重变化的粗线勾勒,形状如“佛手”,如棕榈叶又如姜芽,称姜芽海水。波纹以极细密的线条画成,放射状或旋涡状,后者如人的指纹。浪与波之间有留白以增加空间感。有些波浪纹中加绘简笔朵花。
模印的花卉纹饰带有些以波纹衬地,作为相邻的波浪纹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纹已简化,浪纹用细线双勾中空,有的加绘细小圆圈以示浪花。波纹粗而疏,层层叠叠,汹涌起伏。已不见指纹状的旋涡。
2、变体莲瓣
莲瓣分写实性质的和抽象性质的,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覆之别,应用很广。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由外粗内细双框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双勾后填色或粗线画成。粗线画成的分两笔,均从中间起笔。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以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明初变体莲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圆柔,莲瓣内图案简单,有宝相花、旋涡纹等。
3、回纹
元青花上的回纹源自青铜器的云雷纹。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从外到内一般为套叠两框,也见单框。有变形回纹,笔画简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纹两个一组,笔画相连,借用一条边线。明初回纹的另一种画法是整个饰带一笔完成,从外向里画后再逆向画出,开始第二个单位。
4、卷草纹
元青花上的卷草纹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无中心波谷曲线,明初卷草纹先画一中心波谷曲线,在上伸发卷草纹,明中期起,有不画中心波谷曲线的卷草纹。
5、钱纹
元青花上的钱纹饰于盘沿口和瓶口等处,有整钱组成的装饰带,也有半钱交叉组成的饰带。钱纹以外圆内方为基本造型,有种种变化。有些钱纹中的方穿画成菱形,菱形每边加一点,如菱形饰带画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边各有一点。
7、蕉叶
元青花上的蕉叶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叶的中茎画至叶尖,一笔画成或两笔画成后填色。叶的边沿用细线勾勒后填色。叶脉细线勾勒。有单层和前后双层两种画法。
明初蕉叶纹中茎用两条平细线画至叶尖,不填色,永乐起叶的中茎已不到叶尖。叶纹细密如鱼骨。叶边如锯齿般尖细,轮廓线用复笔加粗。一般为前后双层画法。
8、如意云头
元青花上的如意云头为中间粗两边细的三条线画成,二阶,三阶,四阶均有。云头内纹饰稠密丰满,有细小的花卉纹、海水纹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画动物纹。
元青花如意云头有数种装饰方法:
(1)饰于器物上部的云头下垂(称云肩),饰于器物下部的云头上伸。一般由3个,4个或6个云头组成。
(2)饰于大盘盘心一周,云头向盘心伸展,云头间不相连,由6个三阶云头对称组成。
(3)由两个云头对接或4个云头相接组成“开光”,前者用于瓶腹,后者用于盘心。
明初如意云头以外粗内细的双勾线画成。云头间以简单的弧线相连而不用反向云头。云头缩小或大小相间分布。云头内绘简单图案,或折枝花或叶脉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单个云头开光的装饰方法。
除上述纹样外,元青花的辅助纹饰还有鱼鳞纹、云纹、旋涡纹、三角带纹等形式。

❻ 请高手鉴定是不是元代青花

没全图也。不过大体看上去应该是
一.形状
小罐,包括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体高一般为7~8厘米;还有鼓式盖罐。八棱器为元时创新品种
二.纹饰
元青花的纹饰中有几种较为规范,从而形成了元代纹饰的特色:
1、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常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3、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
4、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
6、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

❼ 如果你是鉴宝专家,如何鉴定元青花瓷的真伪

元青花绘画大致呈两种风格,一种是极为繁密,纹饰流畅,常常将一件器物等分成若干个装饰区域,而每个装饰区域内绘有不同风格的纹饰,主题纹饰或龙纹,或渔藻,或缠枝花卉,或人物故事,而辅助纹饰则以蕉叶纹,海水纹来衬托主题纹饰。另外一种是较为疏朗的以主题纹饰为饰的器物,只在器物的口、颈、肩、胫等处饰以辅助纹饰,无论何种风格,均体现了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浑然天成的特征。作为主题花纹有以下几类:花果类,有莲花、水藻、番莲、牡丹、松竹梅、牵牛花、芭蕉、瓜果、山茶花、石榴、葡萄、枇杷、海棠花、栀子花、萱草、灵芝、月影梅花等去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搜索瓷器里面就有详细的介绍,你先了解一下,要想确切的知道真假那就得找正规的地方鉴定了,比如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 国评中心 等等这些国家级别的地方

❽ 怎样鉴赏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虽然不像有些专家说的:不会超过三四百件,但是相比而言还是不多的。正因为如此,市场上出现很多赝品,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难度加大了许多,所以出手要谨慎,再谨慎!
元青花瓷起源
元青花瓷器起源于元朝,元王朝(公元1271-1368年)立国虽不到一百年,但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却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在陶瓷领域里,元代算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有三个变化。其一,突破了宋代名窑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自此景德镇一支独秀屹立在中华乃至世界瓷苑里,成就了其“瓷都”的地位。其二,改变了东汉以来瓷器生产以青、黑、白、青白等单色釉瓷为主的状态,彩绘瓷特别是青花一跃成为生产与生活用瓷的主流。元代彩绘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彩,先后有以铁作着色剂的釉里褐,以铜作着色剂的釉里红,以钴作着色剂的青花;另一类是釉上彩,有红绿彩、五彩、沥粉挂彩(即后来人称之为珐华彩)。其三,结束了我国制瓷业历来是私人民营的体制。元蒙元政府于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专门设置了浮梁瓷局主营窑务,秩正九品,隶属枢密院,到公元1352年(至正十二年)宣告结束(前后共74年的时间)。这种官民结合的生产体制,有力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大发展。
中国元青花瓷器创始于公元九世纪的唐代中晚期,由河南巩县窑烧制,国内外考古资料表明,它是远销中东、西亚的外销瓷。到了元代中后期,大约1330年之后景德镇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它的出现与唐青花没有关系,而是受了宋元时代之磁州窑与吉州窑彩绘瓷的影响,特别是吉州窑。景德镇在元代首先烧制出以铁作为着色剂的釉里褐瓷。1974年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中就有整件釉里褐花草纹、玉兔纹、犀牛纹的器皿,该沉船沉没的年代不会早于公元1331年(元至顺二年)。另据文献记载,元代景德镇画彩绘瓷的工匠大都来自吉州地区的永和人。
元青花的特点
1,从造型来说,与宋代相比品种明显减少,以日常用品的盘、碗、杯、碟、瓶、罐为主,另有少量的祭祀器、文房用具,很难看到陈设瓷。由于重视实用,圆器占了绝大多数。常见盘尺寸大,有撇口与折沿两种,大型折沿盘是为迎合伊斯兰人吃抓饭需要而烧造的。高足杯的高足大都是竹节状。
2,采用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钴料。进口料含铁钴比高,呈色浓艳,蓝中闪黑,侧看有一层锡光,局部有下凹感,此种料大都用于高档瓶、罐一类大件琢器与大盘上。国产料含锰钴比较高,呈色浅淡,个别的灰暗,常用于民间日用的大众瓷上。
3,用进口料绘画的高档瓷上纹饰繁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以缠枝花卉者多;龙纹多为小头,三爪或四爪;人物画题材的元青花尤其少见,题材内容主要是戏曲故事、历史故事、高士故事、道教人物等。国产料绘画的普通瓷,纹饰简单,画笔粗率,以折枝菊花、梅花、栀子花居多。
4,胎采用二元配方,高温烧制不会变形,色泽不白。釉色白中闪青,较少洁白。高档瓷多透明釉,普通瓷用乳浊釉。
5,元青花很少书帝王年号款,极少的书许愿文款、记事款或刻干支款。元青花不是朝廷官用瓷,而是外销瓷。用进口料的高档瓷主要行销于中东、西亚、东非伊斯兰地区,而用国产料的普通瓷主要行销于东南亚一带。

元青花瓷的鉴定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我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我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借助科学仪器帮助鉴定。
以上只是本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我网络空间里有元青花瓷片标本和最近菏泽古沉船出土的元代青花龙纹梅瓶,你也可以参考一下。

❾ 元代的艺术设计史

元青花瓷概述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大体可综合为五大类。
罐类: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种,连盖通常可高达60厘米以上。小罐,包括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双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体高一般为7~8厘米;还有鼓式盖罐。八棱器为元时创新品种。
瓶类:有梅瓶、玉壶春瓶、蒜头瓶、兽耳瓶、戟耳瓶,另有富时代特色的四系扁瓶及塔式盖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壶春瓶多见。梅瓶附盖,盖内有一管状子口,与瓶口牢牢套住。
壶类:见于著录的主要有3种,分别是凤流壶、梨式壶、执壶,均制作精巧。
碗类:大致分两种,一种为高足碗(有敞口、敛口),一种为大碗,口径达40厘米以上。高足杯体形较小,高仅为10厘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称。大碗口径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
盘类:有大盘(口径45厘米以上)、中盘(口径一般为30厘米左右)、小盘(口径15厘米左右)。折沿花口形多见。
此外,还有鼎、水盂、香炉、观音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壶春瓶、罐、梅瓶和大盘五种造型为最多。
总之元青花瓷器造型既有恢弘雄伟的大器,又有秀美灵巧的小器,不论何种器型均形态优美,古朴端庄。

元青花瓷的纹饰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装饰技法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构图方法大致可分为饱满和疏朗两类。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元青花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疏朗形式的装饰,讲究无论是圆、琢器的青花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的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全瓶绘一条龙盘绕器身,画面简洁,给人以龙在无垠空间中自由飞腾之感,视觉效果极好。另一种疏朗纹饰是写实或写意的瓷画,画面较开阔。再有一些民间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纹饰就更为疏简豪放,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一气呵成,别具一格。元青花的纹饰中有几种较为规范,从而形成了元代纹饰的特色:
1、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常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3、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
4、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
6、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
7、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
纹饰题材(一)主体纹饰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二)辅助纹饰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这种差别在辅助纹上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佐证。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应用于大盘的边沿、盘内纹饰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边沿采用波浪纹的大盘一般为菱边。

波浪纹由浪纹和波纹两部分组成。元青花上的浪纹以轻重变化的粗线勾勒,形状如“佛手”,如棕榈叶又如姜芽,称姜芽海水。波纹以极细密的线条画成,放射状或旋涡状,后者如人的指纹。浪与波之间有留白以增加空间感。有些波浪纹中加绘简笔朵花。

模印的花卉纹饰带有些以波纹衬地,作为相邻的波浪纹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纹已简化,浪纹用细线双勾中空,有的加绘细小圆圈以示浪花。波纹粗而疏,层层叠叠,汹涌起伏。已不见指纹状的旋涡。

2、变体莲瓣

莲瓣分写实性质的和抽象性质的,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覆之别,应用很广。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由外粗内细双框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双勾后填色或粗线画成。粗线画成的分两笔,均从中间起笔。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以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明初变体莲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圆柔,莲瓣内图案简单,有宝相花、旋涡纹等。

3、回纹

元青花上的回纹源自青铜器的云雷纹。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从外到内一般为套叠两框,也见单框。有变形回纹,笔画简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纹两个一组,笔画相连,借用一条边线。明初回纹的另一种画法是整个饰带一笔完成,从外向里画后再逆向画出,开始第二个单位。

4、卷草纹

元青花上的卷草纹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无中心波谷曲线,明初卷草纹先画一中心波谷曲线,在上伸发卷草纹,明中期起,有不画中心波谷曲线的卷草纹。

5、钱纹

元青花上的钱纹饰于盘沿口和瓶口等处,有整钱组成的装饰带,也有半钱交叉组成的饰带。钱纹以外圆内方为基本造型,有种种变化。有些钱纹中的方穿画成菱形,菱形每边加一点,如菱形饰带画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边各有一点。

7、蕉叶

元青花上的蕉叶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叶的中茎画至叶尖,一笔画成或两笔画成后填色。叶的边沿用细线勾勒后填色。叶脉细线勾勒。有单层和前后双层两种画法。

明初蕉叶纹中茎用两条平细线画至叶尖,不填色,永乐起叶的中茎已不到叶尖。叶纹细密如鱼骨。叶边如锯齿般尖细,轮廓线用复笔加粗。一般为前后双层画法。

8、如意云头

元青花上的如意云头为中间粗两边细的三条线画成,二阶,三阶,四阶均有。云头内纹饰稠密丰满,有细小的花卉纹、海水纹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画动物纹。

元青花如意云头有数种装饰方法:

(1)饰于器物上部的云头下垂(称云肩),饰于器物下部的云头上伸。一般由3个,4个或6个云头组成。

(2)饰于大盘盘心一周,云头向盘心伸展,云头间不相连,由6个三阶云头对称组成。

(3)由两个云头对接或4个云头相接组成“开光”,前者用于瓶腹,后者用于盘心。

明初如意云头以外粗内细的双勾线画成。云头间以简单的弧线相连而不用反向云头。云头缩小或大小相间分布。云头内绘简单图案,或折枝花或叶脉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单个云头开光的装饰方法。

除上述纹样外,元青花的辅助纹饰还有鱼鳞纹、云纹、旋涡纹、三角带纹等形式。

热点内容
樱花高尔夫 发布:2025-08-29 03:29:47 浏览:354
梅花魂讲解 发布:2025-08-29 03:23:19 浏览:260
种盆栽香蕉 发布:2025-08-29 03:22:39 浏览:734
手工立体花卉图片 发布:2025-08-29 03:12:37 浏览:163
丁香有什么作用 发布:2025-08-29 03:05:42 浏览:776
七夕节叫声 发布:2025-08-29 03:01:14 浏览:893
荷花水滴画 发布:2025-08-29 03:00:31 浏览:464
唱歌的丁香 发布:2025-08-29 02:58:23 浏览:910
蓝蔷薇的花语 发布:2025-08-29 02:49:07 浏览:110
黑木耳茶花 发布:2025-08-29 02:30:17 浏览: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