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栀子花
Ⅰ 栀子花和香油能治什么
1.治伤寒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栀子十四个 (剖) ,香豉四个 (绵裹) 。以酒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 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栀子豉汤)
2.治中外诸热,寝汗,咬牙,睡语,惊悸,溺血,淋闭,咳衄,瘦弱,头痛并骨蒸,肺痿喘嗽 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等分。为 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二十丸;新汲水下;小儿丸如麻子大三五丸。 (《宣明论方》大金花丸)
3.治伤寒身黄发热 肥栀子十五个 (剖) ,甘草一两 (炙) ,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栀 子柏皮汤)
4.治伤寒急黄 栀子仁、柴胡 (去苗) 、朴硝 (别研) 、茵陈蒿各半两。上除朴硝外,各细锉。用水三大盏,煎二大盏,去滓,下朴硝,搅 令匀,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取利为度。 (《普济方》)
5.治血淋涩痛 生山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下。 (《经验良方》)
6.治小便不通 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头大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 (《普济方》)
7.治热水肿 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 (《丹溪心法》)
8.治妇人子肿湿多 炒山栀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 (《丹溪心法》)
9.治热毒攻肠胃,下黄赤汁及烂肉,壮热腹痛 栀子仁三七枚,豉二合,薤白一握 (切) 。上件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不计 时候,分为二服。 (《圣惠方》)
10.治阴阳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 山栀子 (炒) 、干姜 (炮) 各一两。上件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 盏,同煎至五分,去滓,食后热服。 (《杨氏家藏方》二气散)
11.治胃脘火痛 大山栀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 (《丹溪纂要》)
12.治气实心痛 山栀子 (炒焦) 六钱,香附一钱,吴茱萸一钱。上为末,蒸饼丸如花椒大。以生地黄酒洗净,同生姜煎汤,送下二十 丸。 (《丹溪心法》)
13.治胸痹切痛 栀子二两,附子 (炮) 一两。上每服三钱,水一大盏,薤白三寸,同煎至五分,温服。 (《苏沈良方》)
14.治肝热目赤肿痛 ①山栀七枚,钻透入塘火煨熟,水煎去滓,入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 (《圣济总录》栀子汤) ②栀 子仁、荆芥、大黄、甘草等分。上锉。每服二钱,水煎食后服。 (《直指方》泻肝散)
15.治肺热咳血 黑山栀三钱,青黛粉一钱 (冲) ,瓜蒌仁四钱,海浮石三钱,诃子八分。水煎服。 (《丹溪心法》咳血方)
16.治鼻出血 ①栀子、干地黄、甘草等分。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如鼻疼者,加豉一合;鼻有风热者,以葱涕和服如梧 子五丸。 (《千金要方》) ②山栀子烧灰吹之。③山栀子、乱头发 (烧灰) 。共为末,吹入鼻中。 (《片玉心书》吹鼻散)
17.治暴吐衄血,因热极妄行者 用山栀子炒黑一两,怀生地二两,炮姜灰五钱。水三碗,煎一碗,徐徐服。 (《本草汇言》引《龙潭家 秘》)
18.治热毒下血 栀子三十枚,擘,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梅师集验方》)
19.治外伤血肿 栀子、血当归、水三七。捣烂,加适量白酒,炒热后敷患处。 (《苗族药物集》)
20.治疗扭伤挫伤 以栀子研末,少加面粉,鸡子清调敷。 (《濒湖集简方》)
21.治火疮未起 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 (《千金要方》)
22.治远年日久,内外臁疮 山栀 (烧作灰,研为细末) 、乳香 (另研) 各半钱,轻粉少许。上再研为末,用瓷器盛贮。每用时先将葱白、花 椒煎汤洗疮。稍歇,再温浆水又洗一次,候恶水去尽,再将白水煮百沸,候温再洗。但疮口脓水血丝清水各尽,又用粉帛拭干。然后敷 之。如干者香油调敷,湿者干掺。但恶疮口满实软,绢帛护之。中硬不作脓者未可用。如肿软有脓者,依前法再洗,敷贴之。 (《普济 方》奇妙栀子散)
23.治下疳疮 栀子一枚,去穰,装入明矾末,面糊合口,火烧存性为末。洗净,干掺上。 (《奇效良方》栀子散)
24.治肺风鼻赤酒鼓 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博。 (《本事方》)
Ⅱ 这5种花最养人,家里种1棵,全家老小都健康!
茉莉花
药用价值:茉莉花能够清热解毒,还能安神静气,有助于睡眠,不少朋友喜欢用茉莉花泡茶喝。今天花花给大家介绍一道云南名菜——茉莉花炒鸡蛋。
茉莉花炒鸡蛋
1、把新鲜的茉莉花清洗干净之后,在盐水中浸泡一会,然后焯水,这样可以去除茉莉花的苦涩味。
2、准备3-4个鸡蛋,打散之后加入少量食用盐。
3、锅中倒入少许食用油,油热后倒入鸡蛋热,翻炒。
4、待鸡蛋稍微成形之后,加入茉莉花继续翻炒,大概半分钟到1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5、一碗香喷喷的茉莉花炒鸡蛋就完成了,早上时间紧张,就可以简单的做一道茉莉炒鸡蛋,好吃又省时!
Ⅲ 白米栀子粥清热利尿健脾胃润肠道,白米栀子粥该怎么做
好吃又养胃。在做粥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吃的食材进行添加。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更美味的粥。从食材来看,小米、燕麦、糯米、大米等是可以选用的小米用清水淘好洗净,南瓜去皮去瓤,山药去皮,将南瓜和山药切成花生米大小的块儿,以备使用。再煮5分钟即可。这款早餐粥健脾胃,补肾精,可搭配萝卜咸菜和包子一起吃,开胃易消化。
粥的做法很多,粥怎么做,还是要看个人的喜好,就像我这种爱臭美的,就喜欢通过食补来保养皮肤。南瓜去皮切小丁,姜切丝,小葱切碎;牛肉剁成细末,用姜丝、淀粉、料酒和少许油抓匀后腌制片刻。假如这时候你再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体内各个系统加挛缩、血流更加不顺。胃不仅需要科学治疗,更需要细心的长期养护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Ⅳ 栀子花蛋炒饭怎么做
用料
鸡蛋2个
栀子花250g
米饭一碗
生抽少许
香醋少许
盐少许 步骤 1
鸡蛋打散炒好后在炒栀子花,栀子花油多些会减少苦涩味
步骤 2
在将米饭和栀子花炒蛋一起混合放盐和少许生抽和一勺香醋
步骤 3
最后可以放点自己喜欢的青菜
Ⅳ 山栀子的药用价值
本植物的根(栀子花根)、叶(栀子叶)、花(栀子花)亦供药用。 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淡微酸。
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 含黄酮类栀子素、果胶、鞣质、藏红花素、藏红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
另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栀子甙、去羟栀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龙胆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栀甙。 ①利胆作用栀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给予家兔口服,对输胆管导出的胆汁量及固形成分无影响,但有人用同样制剂注射于家兔,15~30分钟胆汁分泌开始增加,持续1小时以上。
给兔静脉注射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钠后,胆汁分泌量增加。
栀子水煎剂或冲服剂给人口服后作胆囊拍片,证明服药后20及40分钟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家兔总输胆管结扎后,口服栀子水提取液则血中胆红素减少,用药愈多,减少愈显著(如结扎后每隔24小时口服1次,则结果甚为明显),尤其连续服用适量药物以后结扎,所得效果最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
栀子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2小时血中胆红素较对照组稍增加,6小时后较对照组低,24~48小时后明显减少,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钠亦有同样作用。
在总胆管结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时末梢淋巴液中胆红素减少 ,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钠亦有同样作用。
栀子可用于胆道炎症引起的黄疸。
②镇静、降压作用小白鼠皮下注射栀子流浸膏,使自发活动减少闭目、低头、肌肉松弛,并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而不能对抗士的宁的惊厥,但能减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对照则未见以上作用。
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过度疲劳者。
栀子煎剂和醇提取液对麻醉或不麻醉猫、大白鼠和兔,不论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性降压作用,挣脉住射降压迅速而维持时间短,其降压部位似在延脑副交感中枢。
③抗微生物作用栀子水漫液在试臂内对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15毫克/毫升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栀子煎剂能使血吸虫停止活动,煎剂对细菌生长无抑制作用。
④其他作用栀子醇提取液对家兔及大白鼠离体肠管平滑肌,低浓度兴奋,高浓度抑制。
去羟栀子甙对小鼠有泻下作用,其提取物制成油膏,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 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山桅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苦酸,寒。 入心、肝、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胃、肝、胆、三焦、胞络六经。 清热,泻火,凉血。
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①治伤寒发汗、吐。
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③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④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⑥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⑦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⑧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普济方》栀子汤)
⑨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圣济总录》栀子汤)
⑩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⑾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简易方论》)
⑿治肺风鼻赤酒齄: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⒀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锉,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⒁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⒂治妇人子肿湿多:炒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⒃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濒湖集简方》)
⒄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⒅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千金方》)
⒆治疮疡肿痛: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银花藤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⒇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21)血淋涩痛。用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22)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23)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
(24)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25)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26)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27)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29)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31)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取山栀制成10%及50%两种煎剂,每天3次饭后服用。
一部分病人用10%煎剂每次10毫升,以后逐渐递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剂,每次10~15毫升。
共治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
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疗扭挫伤将山栀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
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
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
如有肢体麻痹,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
治疗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时内消失者66例;72小时内消失者13例。
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为30小时。
肿胀消退时间平均为2.5天;血肿吸收时间平均为7.8天;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5.1天。
或用黄栀子、明乳香加适量黄酒,搅拌后放锅内蒸成糊膏状,待微温时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为宜。
用时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层,然后再敷药,上盖油纸,绷带包扎。
间隔2~3天换药。
治疗56例,除2例疗效不佳外,54例均治愈。
亦可用黄栀子粉2两,面粉1两,鸡蛋1个,烧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局部,待药干后更换新药。
一般在敷药2次后即见效果。
③用于止血取黄栀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调成膏状,烘干碾成100号细粉,再加适量苯甲酸,高压消毒备用。
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
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剂。 ①《本草衍义》: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治之。
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
又治心经留热,小便亦涩,用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钱服,无不利也。
②《丹溪心法》: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
其性能屈曲下降,入所不知。
亦治痞块中火邪。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
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
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原病式》中备言之矣,着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栀子为热药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
③《汤液本草》: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
栀子豉汤治烦躁,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
躁者,懊憹不得眠也。
④《本草经疏》: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
面赤酒疱齄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谓。
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
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
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苦寒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发热者忌之。
性能泻有余之火,心肺无邪热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而非热结小肠者不宜用;疮疡因气血虚,不能收敛,则为久冷败疮,非温暖补益之剂则不愈,此所谓既溃之后,一毫寒药不可用是也。
世人又以治诸血证,不知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瘀血凝结于中,则反致寒热,或发热劳嗽,饮食减少,为难疗之病,凡治吐血法,当以顺气为先,盖血随气而行,气降则火降,火降则血自归经。
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疗之要法,不可违也。
⑤《本草正》: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
⑥《本草通玄》:仲景多用栀子茵陈,取其利小便而蠲湿热也。
古方治心痛,每用栀子,此为火气上逆,不得下降者设也。
(若)泥丹溪之说,不分寒热,通用栀子,属寒者何以堪之。
⑦《本草崇原》:言栀子生用则吐,炒黑则不吐,且以栀子豉汤为吐剂,愚每用生栀子及栀子豉汤,并未曾吐。⑧《得配本草》:山栀,得滑石治血淋溺闭,得良姜治寒热腹痛,得柏皮治身热发黄,配连翘治心经留热(心热则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
上焦、中焦连壳,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泻火生用,止血炒黑,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
山栀、丹皮、白芍、龙胆,皆泻肝家之火,其中却自有别,盖肝喜散,遏之则劲,宜用栀子以清其气,气清火亦清,肝得辛为补,丹皮之辛,从其性以醒之,是即为补,肝受补,气展而火亦平,肝气过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泻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气必实,龙胆苦以泄其气,寒以制其火,故非实,胆草不用,如不审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气,即使火气悉除,而人已惫矣。
⑨《本草思辨录》:栀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
苦寒涤热,而所涤为瘀郁之热,非浮散之热,亦非坚结之热。
能解郁不能攻坚,亦不能平逆,故阳明之腹满有燥屎,肺病之表热咳逆,皆非其所司。
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善治心烦与黄疸耳。心烦或懊憹或结痛,黄疸或寒热不食或腹满便赤,皆郁也。
心烦心下濡者为虚,胸中室者为实。
实与虚皆汗吐下后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
栀子解郁而性终下行,何以能吐?协以香豉,则一升一降,邪不任受则吐。
黄疸之瘀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入胃涤热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陈辅之,则瘀消热解而疸以愈。
然则栀子于肺无与乎?仲圣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肺与大肠相表里,服栀子则益其大肠之寒,此可为秉金气之一证。
至治肝则古方不可胜举,总不离乎解郁火。
凡肝郁则火生,胆火外扬,肝火内伏,栀子解郁火,故不治胆而治肝,古方如泻青丸、凉肝汤、越鞠丸、加味逍遥散之用栀子皆是。
凉膈散有栀子,以治心也。
泻黄散有栀子,以治胃也。
而泻白散不遴入,则以肺中气热而不涉血者,栀子不与也。
《本经》主胃中热气,朱丹溪谓最清胃脘之血,究栀子之治,气血皆有而血分为多,然不能逐瘀血与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热,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阳与手、足少阳;不入足太阳,故不利小便。茵陈蒿汤所以必先煮茵陈,许学士之治酒齄鼻,朱丹溪之治热厥心痛,《集简方》之敷折伤肿痛,皆属血中郁热。
其余之治,悉可类推。
Ⅵ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栀子是常用的中成药,也叫做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栀子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等功效,长被临床应用于各种验方中。栀子有什么功效与作用?今天我就和大家介绍一下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的功效
1、泻火除烦:适于热扰心神。a.外感热病,邪郁上焦,心胸烦闷不眠。b.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甚至谵语。
2、凉血解毒:用于血分热毒证。a.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b.咽肿目赤,热毒疮疡,属实热的。
3、清利湿热:适用于肝胆及下焦湿热证。a.肝经湿热郁火,心烦易怒,胁痛口苦。b.湿热黄疸及湿热下注,热淋涩痛。
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花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杰肿痛、火毒疮疡、扭伤。
栀子的作用
1、利胆退黄
栀子水提液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家兔注射对胆汁分泌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对人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并能明显减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2、促进胰腺分泌
栀子去羟栀子苷有促进胰腺分泌并有显著的降低胰淀粉酶的作用,并能增加胰胆流量。
3、解热和对微生物的作用
栀子和不同炮制品的醇提液均有解热功效,以生栀子的解热功效较强,熊果酸为栀子降温镇静的有效成分之一。炒炭后熊果酸含量明显降低,故炒栀子的解热作用明显减弱,焦栀子则没有。 栀子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食疗作用
1.清热凉血 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是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
2.化痰止咳 栀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释痰液而通畅气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热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疗品。
3.宽肠通便,防癌 栀子花含有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帮助大便的排泄,预防痔疮的发作和直肠癌瘤的发生。
栀子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临床应用中栀子的作用
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取山栀制成10%及50%两种煎剂,每天3次饭后服用。一部分病人用10%煎剂每次10毫升,以后逐渐递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剂,每次10~15毫升。共治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疗扭挫伤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如有肢体麻痹,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治疗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时内消失者66例;72小时内消失者13例。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为30小时。肿胀消退时间平均为2.5天;血肿吸收时间平均为7.8天;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5.1天。或用黄栀子、明乳香加适量黄酒,搅拌后放锅内蒸成糊膏状,待微温时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为宜。用时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层,然后再敷药,上盖油纸,绷带包扎。间隔2~3天换药。治疗56例,除2例疗效不佳外,54例均治愈。亦可用黄栀子粉2两,面粉1两,鸡蛋1个,烧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局部,待药干后更换新药。一般在敷药2次后即见效果。
③用于止血
取黄栀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调成膏状,烘干碾成100号细粉,再加适量苯甲酸,高压消毒备用。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剂。
栀子用药禁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1、《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2、《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栀子选方
1.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2.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3.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4.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5.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6.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7.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8.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普济方》栀子汤)
9.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圣济总录》栀子汤)
10.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11.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简易方论》)
12.治肺风鼻赤酒齄: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13.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锉,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14.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15.治妇人子肿湿多:炒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16.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濒湖集简方》)
17.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18.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千金方》)
19.治疮疡肿痛: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银花藤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20.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21.血淋涩痛。用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22.下泻鲜血。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23.热毒血痢。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亦可用水煎服。
24.临产下简。用栀子烧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25.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26.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须出微汗为好。
27.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来肠秘。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29.风痰头痛。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31.眉中练癣。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各类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猜你喜欢
1. 中药栀子的功效和作用
2. 栀子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3. 栀子仁的功效和作用
4. 中药栀子有什么功效
5. 栀子泡水喝的功效和作用
6. 栀子茶的功效与作用
Ⅶ 一束白色的桅子花,母亲送女儿花的目地是什幺
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一生守候和喜悦”。母亲希望女儿能够像桅子花一样,平淡、持久、温馨、脱俗的外表下,蕴涵的是美丽、坚韧、醇厚的生命本质。
Ⅷ 母亲的栀子花
汪曾祺老先生在《人间草木》里写到栀子花时说:
儿时故乡的小村子,家家院子中都有一颗栀子花,乡下人喜欢的就是那种“掸都掸不开”,“痛痛快快”的香,我们叫“碰鼻子香”。
栀子花开的时节,村子里、田野里到处都是栀子花的香气,田间的流水里时不时就会飘过一朵。村里从七八十岁的老婆子到七八岁的小女孩,几乎个个都会在发辫上插一朵,连平时最邋遢的老婆子,也会把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配上一朵栀子花。玫瑰、月季是年轻、漂亮的姑娘、小媳妇的专利,所谓“人面桃花相映红”,只能出现在她们身上。如果有哪个不知深浅的女人不顾自己的年龄、长相、身姿,插了一朵在头上,是要被人捂着嘴、斜着眼议论的。且在来年、再来年玫瑰开花时,还要被谈论到。可栀子花不一样,不仅是邋遢的老婆子,爷们同样也可以别一支在衣襟或耳朵上。栀子花以香悦人,加上它洁净的色彩,端雅的花姿,是寡妇都可以戴的花。
年老的爷们通常别在衣襟上,就为了那时时伴着的碰鼻子香气。而中年男人,不是个个都可以戴的,否则就像不自量力的女人戴玫瑰,也要被人斜眼谈论的。敢戴栀子花的中年男人,一定是夹在耳朵上的,且不是夹烟似的夹,而是要戏曲里打虎的武松武二郎耳边带着大红花似的夹,要威武,又要俏皮;要爽朗,又要风流;同时还要坦荡。当有麻辣俏丽的小媳妇走过时——当然一定得是异姓家族的,一场机智、幽默、风趣的对话就上演了。周围割麦、插秧的都趁这个时候停下手里的动作,直一直弯了一上午或一下午的腰,趁空插上两句。这是土地和劳动滋养出的艺术,蕴含着任何文字都描述不出的智慧。有老成、持重的大爷或婶子适时笑着对那男人骂两句,大家就又回到手中的活计上,忙碌起来。不过那身上的乏、累已解了一半。
身上、头上的花在忙碌时,不注意,掉下来,落在田里、水渠中,顺流而下。花,掉了就掉了,没有人在意,下一日出来又是一朵。
唐代诗人王建,在《雨过山村》中写到:
其中“闲看中庭栀子花”一句,有人说应是“闲着中庭栀子花”。我不知道诗人写的是哪里的乡村,在我儿时的故乡,绝不会有人在这个时节有闲暇去欣赏中庭的栀子花。我相信一定是“闲着中庭栀子花”,“看”字是后人对“着”字的误写。
栀子花开时,是一年最忙的季节。先是油菜籽熟了要抢收,前一天看油菜籽荚还带着绿,第二天大太阳一晒就黄了。这时就要赶紧收割了,否则,等到下一日,又是一个大太阳天,部分熟过的菜籽荚炸裂,菜籽落到了田里,就白白的失了收成。收割后,油菜田要赶紧灌水、翻耕整理好插秧,秧苗晚插一天,秋天的收成可能就会少一成。紧接着是割麦、麦茬田里也要插秧。有时收油菜和收麦可能就错开两三天,农田里一年主要的活计都赶在这前后半个月里。乡下人不会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乡下人说“旱插,早活;快长,快大”。这时候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收割了的油菜,麦子要趁着晴天赶紧收到村头稻场里,好好地垛起来,等到插罢秧了再打。散放着,或垛得不好,赶上连天阴雨就会发芽、霉烂。可雨水少了,田里灌不上水,又插不了秧,等到秧苗在育秧田里起节了,秋季的收成就毁了一大半。每一年的这个时节,我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子们和时间斗,和老天爷斗。
父亲在养路队工作,干农活的时间有限,同宗的大伯家,大伯母人有点痴痴傻傻,不太会做农活,所以两家搭伙。母亲带着大伯家的三个儿女和我大姐主要负责收割油菜、麦子、插秧,大伯主要负责收割后、插秧前田地的灌水、翻耕。两家,十多个人的农活,只有母亲和大伯两个主要劳动力。油菜还好,通常不多,收割都能赶在正当时。可麦子再怎么赶,都会有熟过了的。熟过了的麦子只能赶在早上,露水还没下去时收割。两家里都有三个正能吃饭的孩子,一年里家里经济的主要来源也指望着粮食,粮食一粒都不能浪费。
母亲和大姐早起出门时,院子里的栀子花通常还是刚刚露出白边的花苞,肥绿的叶片上挂着露珠。我一般会在花苞半开时起床,帮着外婆做早饭。那时乡下学校都有十天麦假,家里洗碗、做饭、洗衣服、喂猪这些活都要人做,没有老人的就只能是小孩子做。农忙季节,早上的一顿饭很重要,一天的大半时日都靠着这顿饭,中午饭往往在下午两三点时吃,小孩子送到地头,田里干活的人三口两口解决了。
割完这天必须要割的麦子后,母亲才会带着大伯家的三个孩子和我大姐回来吃早饭。这时早上露出白边的花苞已全部开放。母亲回到家里会先到花池子前,拿起池子一角常年放置的剪子,把那些盛开的花剪下来,摆放在妹妹早准备好了的养花盆里,然后才洗手吃饭。吃过饭后出门前,母亲从养花的盆里挑一朵,插在衣服的第二个扣眼里。母亲常年留着齐耳短发,整齐地掖在耳后,没有任何饰品。
端午往往也赶在这个时节。再忙,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简单的糯米白粽,已是美味,最多,在粽尖上放颗红枣。晚上包好,早起就可以煮了当早饭吃。糯米产量低,一般家庭都不会多种,稍宽裕的家庭会种多点,这时候就可以多包几个粽子。煮了后,用井里打上来的水浸着,放在那,每天换一次水,可以吃上几天。贪吃的孩子,这几天就有口福了,半上午,半下午都可以捞起一个,剥了粽叶,三口两口吞下去,肚子里的空地就被填上了。煮好的粽子,先要敬给老天爷。不同于过年祭祖供奉,这时的供奉是在屋外院子里。刚煮好剥去粽叶的粽子,带着竹叶的味道,有些甚至带着竹叶的绿意,摆放在供奉用的白瓷盘里,放在院子里摆好的小桌上。没有香和纸钱,就是一盘粽子。一般是家中主妇在桌前静坐一会,家里其他人依然各做各的事,只是不准到院子里转悠。三五分钟后,那盘粽子就可以端到饭桌上了。我们家的供奉稍有不同,每次母亲还会在旁边摆一碗栀子花。挑没破口的吃饭大碗,洗干净,放上清水,再摘几朵栀子花,沿碗口放好,摆满整只碗。
母亲去世的前一年,在栀子花初开时,身体就出现症状,但一直到收完稻,才去县里的医院检查。初始以为是胃病加重,先是忍着,后来去镇上的医院看,医生诊断不出是什么病,就一直当胃病治疗,吃药,各种各样的药,越来越多。那年的大年夜,母亲勉强起来在饭桌前坐了几分钟。第二年三月,栀子花树抽芽,长新枝时,母亲去世。按乡下人的年龄计算法,母亲去世时36岁,那时,父亲42岁,大姐19岁,我15岁,妹妹11岁。
老舍先生说: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大姐在外婆的指导下慢慢接管家中的很多事情。可在种花上,到底不如母亲。三年后外婆去世,院子里的花越来越少。邻居嫂子把院中的两棵玫瑰移走后,花池子里就只剩下那棵栀子花和几丛歪歪倒倒的菊花。我不记得它们后来怎么样了;我不记得,在那之后我是否又见过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