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百科 » 杜鹃花老荘

杜鹃花老荘

发布时间: 2022-09-26 02:27:08

⑴ 散文中的美句

散文里的优美句子(一)
1、不管怎么说,爱读书总还不能算作恶习,老庄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孔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读起来还觉得很给力,权且把这话作为自己爱读书的理由吧。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3、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离幸福更近点吗?
4、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树抽出了她那柔嫩而纤弱的枝条。今天又下起了毛毛细雨,飘飘洒洒的,玄武湖畔一排排柳树隐没在茫茫的细雨之中,渐渐地消失在雾里。
5、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散文里的优美句子(二)
1、因为有家,我幸福。它是世上最富有的王国,最温馨的地方。
2、你笑起来的样子最为动人,两片薄薄的嘴唇在笑,长长的眼睛在笑,腮上两个陷得很举动的酒窝也在笑。
3、结婚是爱情的坟墓,但是如果不结婚,爱情就死无葬身之地。
4、九月的轻风,像一个神奇的丹青妙手,泼墨出一帧多彩的图画紫红的葡萄美若玛瑙,黄橙橙的柿子高挂树梢,金黄的玉米咧着嘴笑,洁白的棉花仰面欢歌,火红的'枫叶沉醉了九月
5、那少女的心就像秋天绵绵的细雨,久也晴不起来。
散文里的优美句子(三)
1、嫉妒并非爱情专一的体现。爱情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嫉妒则意味着猜疑与不满。
2、在约100多华里的旅游道上,那一坡坡,一片片,路旁谷边,高低远近,千姿百态,惹人喜爱的杜鹃花次第绽蕾,染红了仙山,染红了峨眉。
3、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4、小河是顽皮的,流水潺潺,水儿轻轻流动着,哗哗的河水不断顽皮的流出,翻腾着喜悦的波纹;小河是那么温柔,闭上你的眼睛坐在河边,静听小河的歌声。那是温柔的,听哗哗,哗哗
5、遇见你是我一生的幸福,在我的生命里,你是我的整个世界,而我会是你生命的全部吗?有几千年有几个轮回,我们能有缘分这样并肩在雨中同行,虽然时间很短暂,但你不知道我有多开心。

⑵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出自

出自《山石榴,寄元九》作者是白居易

原文:

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

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

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劚得厅前栽。

烂熳一阑十八树,根株有数花无数。千房万叶一时新,嫩紫殷红鲜麹尘。

泪痕裛损燕支脸,剪刀裁破红绡巾。谪仙初堕愁在世,姹女新嫁娇泥春。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奇芳绝艳别者谁,通州迁客元拾遗。

拾遗初贬江陵去,去时正值青春暮。商山秦岭愁杀君,山石榴花红夹路。

题诗报我何所云,苦云色似石榴裙。当时丛畔唯思我,今日阑前只忆君。

忆君不见坐销落,日西风起红纷纷。

翻译:

山石榴,一个名叫山踯躅,一个名叫杜鹃花,杜鹃啼时花噗噗。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掘治成到厅前栽。烂熳一阑十八树,根株有几个花无数。千房万叶同时新,嫩紫殷红鲜艳面尘。泪痕裛损燕支脸,剪刀裁打败红薄纱巾。

谪仙初堕入愁在世界,姹女新嫁泥春娇。太阳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要将人。熟悉折了两枝拿在手,仔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上这东西像西施,芙蓉芍药都如。奇芳绝艳别人是谁,通州迁客元拾遗。拾遗初贬江陵去,去的时候正值青春暮。

商山秦岭愁杀了你,山石榴花红色夹路。题诗告诉我怎样说,苦说颜色像石榴裙。当时丛反叛只是想我,今天结束前只记得你。忆君不见坐销落,天西风起红纷纷。

(2)杜鹃花老荘扩展阅读:

作者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⑶ 杜娟老桩能嫁接马樱花吗!

杜鹃的一个老树桩是可以嫁接这个马樱花的,嫁接这个马樱花长好了之后也会开花开的很好。

⑷ 古代颜色诗意的叫法

古代颜色诗意的叫法

古代颜色诗意的叫法,古代人的称谓很多方面其实与我们现代都是有差别的,了解的人的就会发现其实古代人都很有浪漫色彩,就连颜色都会取个诗情画意般的名字。以下古代颜色诗意的叫法。

古代颜色诗意的叫法1

1、靛青:靛蓝。蓝草浸沤而成的液体,也指深蓝色。

靛蓝,有机染料深蓝色,用蓼蓝以及菘蓝、木蓝、马蓝等含有吲哚酸成分的植物叶子发酵制成。

出自: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靛。

例句:美丽的靛青色和紫罗兰色顺时针均匀地旋转打开。

2、绛:大红色

出自:东汉·许慎《说文》绛,大赤也。颜色是绛就是红色。

如: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例句:纤细的云朵畅游在绛色霞光里,就像鱼儿遨游在深海中。

3、红褐色:赭石(矿物,土状赤铁矿,可做颜料)。赭衣(古代罪人穿的赤褐色的衣服,借指罪人)。

例句:两点三点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

4、苍:青色(包括蓝和绿)、深青色,深绿色、灰白色。

如:苍翠、苍松、苍天、苍穹、苍龙、苍白。

例句:这是一个巨大的古宅,在苍色的山岩的脚下。

5、碧:青绿色。

出自: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颜色是春草是绿色,春水泛起青绿色的波浪。

如:碧绿、金碧辉煌、碧空、碧玉。

例句:透过窗户可见窗外一片旖旎之景,假山、小池、碧色荷藕、粉色水莲。

(4)杜鹃花老荘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色彩是带有中国传统韵味的文化象征,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和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

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其颜色的背后,蕴藏着流传了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

以颜色为中华文明的观察切口,将千百年来的建筑、器物、服饰、绘画等连为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突出的文化瑰宝。

古代颜色诗意的叫法2

古人对传统颜色的雅称,你知道多少?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伟人的两句诗,给彩虹做了精彩描述。

生活中的颜色众多,有些甚至非专业人士不能表达准确。那么,古代文人对众多颜色,又给出了怎样的“雅称”?

我们不妨从一个相对的生僻词语“踯躅”开始,能准确读出这个词的同学请举手。

估计敢举手且能答对的的不会超过十分之一。

艺根金也是翻阅《新华字典》知道,这是一个“多音词”:读音一是“zhí zhú”,意思有两个:以足击地,顿足,或徘徊不进貌;读音二则是踟躇(chí chú),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

见诸古人诗、书、画的常用颜色雅称还有:梅染、荼白、落栗、薄柿、酡颜、曙色、缁色、鸦青、胭脂、若草、缟、缃色、竹青、苏芳、缥色、天水碧、月白、远山如黛、青梅煮酒、桥下春波。

这些颜色的雅称,字面上富有诗意,对应的颜色同样令人难忘。

梅染

梅染顾名思义,就是用梅花树作为染料的一种天然染色法,而造就的颜色也叫梅花染色,是谓梅染。

荼白

荼白是指如荼一般的白色。荼在古书中是一种苦菜,现在也有荼靡花开之白色。

《周礼书·考工记·鲍人》有:“革,欲其荼白,而疾澣之,则坚;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则需。”

薄柿

薄柿是用柿漆染得的淡柿色。

在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薄柿色的帷子和白薄柿的足袋就十分流行。

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写到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薄柿色就像是尚未成熟垂挂于枝头的柿,正等着谁家巧织女素手采摘做染料。

酡颜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短短酡颜两字便想到美人微醺,一抹红霞飞上脸梢的.神态。

鸦青

中国传统色彩名词,鸦羽的颜色。即黑而带有紫绿光的颜色。这种鸦青色细细看来也是极美的。

胭脂

胭脂色,也便是血色。经书日月,粉黛春秋,留下多少有关美人胭脂的诗词。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天水碧

天水碧,浅青色。古代丝帛染色名。相传为南唐后主李煜的姬妾所染。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苏芳

苏芳色源自苏木,苏枋,是重要的红色染料,来源于苏芳木的染料颜色。

也像是红豆色,联想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样缱绻的诗句。

百草霜

据《本草纲目》记载,百草霜是从锅底刮下的余灰熬药喝的。

这样一说大家会觉得疑惑,余灰怎么能熬药呢?其实,锅底灰,是上百种草烧完之后形成的一层跟霜一样轻柔的东西,于是就叫百草霜。

雨过天青

天青色是汝窑的代表色,传说需得在烟雨天气中烧制才可实现。

雨过天青也就是雨霁,天空还略显阴青时呈现出的颜色了。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缃色

缃色作为色彩词至少在汉代就有,唐代以后多见,是浅黄色丝绸的颜色,多用于形容帛。

南朝梁萧统有: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缃帙也就是【浅黄色】书套,亦泛指书籍、书卷。

缁色

缁色是黑色的一种,为黑泥之色。

缁色也是僧侣的常服颜色,沙门有”缁衣“之称。

《考工记》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

月白

月白色是淡淡的蓝色,古人认为月亮的颜色并不是纯白,而是带着薄冰般的色调。

月白色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想象有一个穿着月白秋罗裙的温婉姑娘撑伞伫立雨中,画面多美好。

藕荷

藕荷色是一种颜色,泛指浅紫而略带粉红的颜色。比浅紫要暗些。淡淡的紫色,还带点粉色的样子。

有深藕荷和浅藕荷,深藕荷比浅藕荷更加泛紫,下图即为浅藕荷。

竹月

竹月即是竹林中的月色,想象一下,是不是极为清冷寂寥?竹月也一般指深竹月色,多用于丝绸颜料当中。

流传的都是经典。

能够在岁月长河中因色彩而被铭记的雅称,不能一一罗列,尚余百十种颜色。

所幸能从字面上感知一二:诸如猴毛灰、鹿角棕、淡松烟、蛋壳黄、玛瑙灰、银鱼白、牛角灰、景泰蓝、斑鸠灰、古鼎灰、高粱红,以及万寿菊黄、美人蕉橙、飞燕草蓝、牡丹粉红等。

古代颜色诗意的叫法3

古代对颜色的称呼竟然这么美

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相对应的颜色词,在全世界语言中具有一个词汇类别。然而,与现代人红、黄、绿、黑……单调的颜色词相比,古人对色彩的称谓可谓花样繁多。比如,“茶白”、“鹅黄”、“朱唇”、“天青色”、“远山如黛”、“青梅煮酒”,简简单单几个字,便诗意弥漫,仿佛有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姹紫嫣红,青砖黛瓦……

月白很多人听到月白色,第一反应以为是白色,其实不是。月白色指的是月亮的颜色,古人认为月亮的颜色并不是纯白,而是带着一点淡淡的蓝色。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明末,月白变深蓝,多为年长者穿。

竹月是不是看起来很飘渺朦胧?没错,这个颜色描述的就是竹林中,月色清冷的感觉。王安石《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之二诗曰:“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竹月色其实就是淡淡的蓝色加了点紫。

毛月毛月其实和月亮无关,而是与天空有关,指的是天空的颜色,即蓝色。而且,毛月色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满的颜色。“立夏天空澄净绿荫浮云,故为毛月色描之”。

青莲并不是青色,而是紫色,不是浅紫,也不是深紫,而是紫中偏蓝。李白号称“青莲居士”,还写了不少有关青莲的诗句。比如:“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青莲与“清廉”谐音,加上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赋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因此,青莲成为清正廉明的象征,备受人们的青睐,成为托物言志的对象。

百草霜这个名字,乍一听容易让人由霜联想到白色,或是由草联想到绿色……但其实都不是。百草霜其实就是由上百种草烧完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一层跟霜一样轻柔的烟墨,所以叫百草霜,据《本草纲目》记载可以入药。

⑸ 杜鹃花老桩重新发茅什么方法更快

那电话的老庄如果重新发芽的话,那么就是在比较暗的地方。最好它就更容易发芽。

⑹ 比较短的现代诗

《远抄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袭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墙头草》卞之琳
五点钟贴一角夕阳
六点钟挂半轮灯光
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
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
墙头草长了又黄
《沙扬娜拉》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他的呼唤 》
有一次我在白杨林中,
听到亲切的一声呼唤;
那时月光正望着翁仲,
翁仲正望着我。
再听不到呼唤的声音,
我吃了一惊,
四面寻找——翁仲只是对月光出神,
月光只对我冷笑。
《寂静时仰望,还是寂静的天空》
荷香落,浸染尘泥。
漫亭舞,独凝一支。
拈叶伤,漠雨沉烟。
惨影淡,桥断风苍。
寒眸转,残迹拂空。

⑺ 杜鹃花能在院子里养吗

可以养在院子里杜鹃花种类多,习性差异大,大多生于海拔-1 200(-2 500)米的山地疏灌丛或松林下, 喜凉爽、湿润气候,恶酷热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及pH值在5.5~6.5之间的酸性土壤。部分种及园艺品种的适应性较强, 耐干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之间也能生长。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长不良。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晒,夏秋应有落叶乔木或荫棚遮挡烈日,并经常以水喷洒地面。杜鹃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为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气温超过30℃或低于5℃则生长停滞。冬季有短暂的休眠期,以后随温度上升,花芽逐渐膨大,一般露地栽培在3~5月开花,高海拔地区则晚至7~8月开花。北方在温室栽培。1~2月即可开花。杜鹃花耐修剪,隐芽受刺激后极易萌发,可藉此控制树形,复壮树体。一般在5月前进行修剪,所发新梢,当年均能形成花蕾,过晚则影响开花。一般立秋前后萌发的新梢,尚能木质化。若形成新梢太晚,冬季易受冻害。为常绿或落叶灌木。所以夏季进行遮荫,或放在树下疏荫处,避免强阳光直射。生长适宜温度15 -25℃,最高温度32℃。秋未10月中旬开始搬入室内,冬季置于阳光充足处,室温保持5 -10℃,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否则停止生长。

⑻ 喜欢李白苏轼稼轩的顶下

顶!!! 我喜欢李白那种诗的飘逸,那种容侠气、儒者、道气使他的诗更令人折服。苏轼的诗容儒、道、佛三家,,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辛弃疾,他的爱国诗,激人上进,豪放不羁!

李白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李白出身豪商,自幼生长在今四川江油县附近,旧彰明县青莲乡。出峡前游过成都和峨眉。下面所选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表明他思想上很早已有道家的烙印。
二、循江东游到离开安陆(725-735年)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目的就是访道、求友和游览山水。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去国,辞亲远游」,是很有抱负的。他离开长江三峡东下,经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襄樊,走临汝,其间曾与孟浩然相遇;又从临汝到安陆(公元727年),娶故相许圉师孙女,开始“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秋,曾应友人元之演之邀,同游太原祠。次年春天返安陆不久,就移家东鲁。下面所选《江夏行》,抒写他对平民如商人妇的同情;而《淮南卧病书怀寄南中赵蕤》可以找出他的纵横家思想根源。
三、移家东鲁到离南陵入长安(736-742年)
李白从安陆移居山东,在任城安家。又隐居徂徕山,与孔巢父等五人时时酣饮,号称竹溪六逸。其间曾回汉、襄一次,并且北游东都、南阳,返东鲁不久,又南下吴越,遇到道士吴筠。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南陵奉召入长安。下面所选《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可见他有信心从正道入仕;《南陵别儿童入京》更活现了奉召入京时的高与若狂,也反映了他对功名富贵的热衷
四、在长安(742-744年)
李白随同道士吴筠到长安,又因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推荐,经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以“布衣侍丹墀”,而没有正式的官职。他以经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常常被召唤去做一些所谓“应制”之作。对这样的遭遇,看来他并不满意,再加纵酒狂放,目中无人,就难免开罪於一些小人,如高力士等,终於蒙谗出京。春风得意,不啻昙花一现。可惜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他在这里开了眼界,增长了见闻,对当时日趋朽没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认识,他搜罗了大量的诗歌素材,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下面所选《古风第二十四首》—《大车扬飞尘》明目张胆地讥刺时政;《天马歌》是以马自喻,悲叹未遇知人的明主。而《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表明长安的十丈红尘,没能使他放弃对神仙的向往
五、离开长安到长流夜郎(745-757年)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他从梁宋、齐鲁而幽燕,又多次来往会稽、金陵、宜城之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两人又一起和高适,李邑等诗人和大书法家登山临水,诗酒往还。安禄山乱起,他正在宣城,此后辗转溧阳、剡中,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避居庐山屏风,碰上永王璘过浔阳,相邀参加幕府。次年,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永王违抗肃宗的诏命东巡,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下浔阳狱,定罪长流夜郎以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抛别妻子,独冒洞庭三峡的险恶风涛,登上生死莫卜的漫长道路。这一阶段,李白的生活经验最丰富,传世诗歌也最多。下面所选的《将进酒》及《宣城见杜鹃花》反映了他对国事的关心,朝政的不满,两次进取功名失败的懊恼,以及对家人、好友、山水、神仙的瞥恋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当涂(758-762年)
李白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在江夏、巴陵、衡阳、零陵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陵,来往宣城,历阳等地。临卒前一年,李光弼东镇临准,抗拒史朝义,他闻讯请缨,还想为国效力,不幸中途因病折回,於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当涂令李阳冰任所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这一阶段李白渐入凄凉老病的晚境,然而他的诗情酒兴,还是不减当年。下面所选的《江夏别宋之悌》反映了暮年李白对国家无奈之情。 (右图为李白手迹) 纵观李白一生和传世之作,可知他的思想主流是道家兼纵横家,也掺杂了儒家的影响。他景慕傅说、吕尚、范蠡、鲁连、张良、谢安等所谓“安邦定国”的大人物,也企羡专诸、侯嬴、荆轲等刺客、游侠者流。他颇有一济苍生的宏愿而未能牛刀小试,固然是客观的社会条件限制了他,也是他自己主观的性格感情限制了他。他热爱袓国人民,痛恨邪恶奸伪的性格是不用怀疑的。

苏轼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
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⑼ 李白的江油

第一次到江油已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尾随诗长静轩兄来拜谒诗仙,孤陋寡闻的我始知江油乃太白故里,便对此城顿生敬意。静心观览太白堂、粉竹楼,看书家墨迹,并与静轩在洗砚池旁合影一帧,得以为念。后来翻看相册,江油的印象多已模糊,只记得一个不常见的名字“山”,再就是在相纸上留下印痕的洗砚池了。近日故地重游,一些记忆重被唤醒,可静轩兄亦已驾鹤西去,再见旧处,不免颇为伤感。池水依旧,物在人非,李白的衣冠冢只埋下一个名字,而诗兄静轩也成了一钵骨灰。可转念又想,人生虽如池水洗砚,最终将被冲洗得了无痕迹,可纸上的墨迹却留了下来,有伟大的诗篇在,诗人便不会死去。
江油是一座小城,与其他城市相较,没有大的区别,其声名远播,是因为李白的缘故。一座城市、一处建筑,因名家的诗文而名垂千古、家喻户晓,已屡见不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崔灏的黄鹤楼题诗,均如是。而李白,和屈原一样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其故里江油,无疑是天才的哺育地,光芒的源头。难怪明代李贽在评论李白时会说其“生之处亦荣,死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了。
写到此,让我想起国外六个城市争夺诗人荷马的故事。远古的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凝聚,亦是哲学、宗教与道德伦理的来源,六个城市争夺荷马,亦是争夺一个民族精神的发祥地,荷马,是神圣的灵魂的象征。伟大的诗人是国宝,如同雨果之于法兰西,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普希金之于俄罗斯,李白之于中国的重要,是如何尊崇都不为过的。试想,帝王将相多矣,可有谁能让世人皆知,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是呀呀学语的小儿都会背诵的。
对于李白的出生地,考证虽多,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史传中所载李白的前世谪居地为“条支”、“碎叶”、“西域”,似并无疑议。史传碑序载,李白曾“为和蕃书”、“草答蕃书”。“草和蕃书”,他识突厥字该是事实,而李白的儿子名曰“明月奴”、“颇黎”,似都带有西域意味;魏颢《李翰林草堂集序》称李白的相貌“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由此有人怀疑李白有胡人血统。自然,这只是猜测,但其受西域文化薰染,幼年受中西语言的双重教育,胡风厥语、好剑学道、饱读诗书而又纵酒长歌,是其生存的写照,故李白生于碎叶五岁入川也罢,生于蜀地也罢,其受两种地域文化的哺育该是不错的。
由此我想到,人的性格、性情和诗之风格虽由多种因素生成,其中地域文化的影响恐怕是重要因素之一。或许,其狂放、雄豪、嗜酒当属西域遗风,而其奇绝、飘逸之仙风道骨,其经学剑术、飘逸的诗思,应是蜀地所赐予。
在江油,你会感到这里的山川风物、民风习俗似乎都被李白的诗魂所浸透。青莲乡的陇西院被称为李白的出生地,这地处盘江边的平坝曾长满茂密的芭茅,传说诗人幼时曾在此放羊。而李白妹妹所居之粉竹楼,也因月圆每日梳妆后将脂粉水从楼上泼下,久而久之,楼下青竹敷了一层脂粉,此楼故称粉竹楼了。离其故居不远,则是李白的衣冠冢了,冢旁有状颇奇特的巨石相伴,传为天降陨石,想来传说中李白乃太白金星下界,以陨石为体,冢中只留衣冠,该是颇有意味的构想。
江油,关于李白的民间传说颇多,从其母食红鲤而生白,到老婆婆铁杵磨针,乃至诗镇石牛、井洗笔砚,勇斗白龙、匡山习剑等等,都和诗人的“谪仙”之名相符,亦充满了故乡人对李白的尊崇与热爱。析一些传说的渊源,胥洪泉先生曾指出:唐王朝立国之后,道教曾被尊奉为国教,取得了三教之首的地位。由此可见,李白之沉迷于道教,亦为盛唐意识所致。而李白出生的传说亦化用了老子出生的传说:老子之母“盛大流星而有娠”,李白之母则“惊姜之夕,长庚入梦”;老子受“天之精魂”,李白则得“太白之精”;老子指李树为姓,李白则是“复指李树”而出生。由此可见李白在传说中被神仙化的至圣心理。
匡山是李白读书学剑之地,少年李白曾在这里习居十年。匡山因其形如匡字而得名,隋唐时建有大明寺与匡山书院。据载,“大明寺和匡山书院原有建筑一百多间、八个天井、崇楼峻阁,峥嵘宏丽,尽隐于参天古木之中,寺内有泥塑和木雕太白像各一尊,姿态飘逸”。而今,匡山旧迹不再,但秀山灵泉依旧。在江油看山寻洞,既为远处云雾缭绕的苍翠山峦而神往,又为近处的浅碧清潭而倾倒。正如诗人少时所作《别匡山》所言,其晓峰如画,藤影风摇,野径犬吠,古树猿啼,其烟霭飘飞处,钵僧鹤池,山静林幽,想那诗仙李白,该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
李白在匡山,曾拜道人东岩子为师,得见“蓬莱十丈花”;亦随隐士赵蕤读书习剑。紫云山系道教发源地之一,而东岩子、赵蕤皆为著名的道士。其时,李白学道,固和唐室对道教的推重及其诗人之浪漫情性有关,而其读儒家诗书,亦受到积极入世,渴求建功立业的观念所支配,匡山所学,究其终,恐怕李白为的只是走一条获当政者擢用的“终南捷径”吧。
李白二十余岁时离蜀,去仗剑远游。但李白毕竟在蜀乡长大,蜀人之聪慧、蜀地的青山碧水、天梯栈道,都会给他心灵以滋泽,给其诗以奇幻的想象和超越的欲望。巴蜀多奇诡之才,多孤傲之士,锦官城又是销金纵酒重感官享乐之地,这个“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所在,给了他充分张扬个性的空间,一个家无谱牒,漏于属籍,甚至连真实姓名都无法确认,后指天枝以复姓的人,读奇书、观百家、学游侠,杂儒、道、纵横等思想于一炉且专于豪侠使气的人,终成为“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狂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
也许与诗人了无羁绊的狂放性格有关,也许与异域文化的精神陶冶和任侠、老庄、魏晋玄学的影响有关,或许与包容古今万物的盛唐时代有关,这位“凤歌笑孔丘”的诗人,活得潇洒自然,诗也奔放不羁,极少写受格律束缚的律诗,而擅乐府。古人论诗,多论比兴,并不倡诗中言事。可李白诗中的一个特点都是言事。目前当代诗人的新诗在厌烦了抒情、象征、意象的经营之后,也已回归了晓畅明白,喜叙述和细节的捕捉了。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看来,一千三百余年前的诗人在单纯、透澈以及细节的叙述中已为今天诗人的探索提供了典范。当然,李白的诗更多的是呈现豪迈洒脱、进取飘逸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而其一些佳妙的作品,正如王国维所言:“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谈论李白,便不能离开诗、妇人与酒。这位飘逸且孤傲的诗人,存诗千余首,其中一百七十余首涉及饮酒,一百三十余首涉及女性,故诋毁李白者称“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
就酒而言,人人皆知蜀地多美酒,中国十大名酒有五种产于四川,被称为“五朵金花”,皆产自四川盆地的边缘。我想,李白的嗜酒,当也和川地多美酒有关,而江油、绵阳一带,亦为名酒的产区之一。其实,酒的生成与诗的生成颇为相近,即皆为精华的提纯。当然,酒的诞生似乎并不美妙,那是由于果子腐烂之后流出的汁液醉倒了猿人,成为最早的果酒,饭馊了之后产生了酒白,遂诞生了米酒,正如阿赫玛托娃所言,“诗源于垃圾”,看来似乎是污下的,却是脱胎换骨的一次新质的生成。有人曾将散文比喻成饭,将诗比喻成酒,饭是充饥之物,而酒的作用是沉醉,而沉醉,恰恰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而唐代的酒应是米酒,因为白酒在元代才生成,故在米和酒之间的米酒,就被人喻为散文。而诗的写作状态与醉酒者也颇为相似,正如哥德所言:“只有进入无意识中,天才方成其为天才”,而无意识是一种“半透明的精神之夜,隐藏着灵魂全部力量的根源”,其中智性的想象、欲望、爱和情感的力量共同参与这根本性活动,让诗人捕捉到比哲学梦想还要多的事物,是一种创造性精神的自由。至于诗中涉及妇人,就我看来,真正识见污下者并非李白,而是诋毁者。试问,没有妇人,如何能有你?况且诗作为情感最为浓烈的文学样式,不表达爱情、亲情、友情,倒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作品格调的高下,在于语言的运用之中,那种血与火铸就的诗篇和那些花拳绣腿的文字相较,则会让人看出庄重与佻薄的分野。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太白诗言佳、言仙、言酒、言女,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我想,这话倒是对诋毁李白者的最好回答。
当然,纵酒携妓是盛唐繁华奢糜之风盛炽所致,其时,“无论是朝廷宰执,还是地方牧守,乃文人士子,观妓乐舞,狎妓冶游之风盛行”。明《青泥莲花记》谓:“妓者,技也。技丝竹讴舞及琴弈蹴鞠钩而已。”由此看来,唐之妓,即歌舞艺人的总称。据《唐会要》载,唐玄宗曾颁敕:五品以上官员家中即可蓄系竹养妓。妓乐艺人,在朝廷曰宫妓,宫中称营妓,地方官署为官妓,私家所蓄为家妓。他们隶属乐籍,归教坊司管理。李白在盛唐之时那样的社会风气中难以免俗,也是自然。而诗人写这种题材的作品,亦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可重要的是不在于诗人写什么,而是如何写。
李白在蜀中长大,后来他去国远游,南经洞庭,东走吴越,寓居安陆;后又北上太原,东到齐鲁,移家任城,诗人时时思念故土,更与匡山的师友赵蕤诗书不断。安旗先生曾指出《蜀道难》一诗写于开元十八年至十九年李白第一次求任长安将离去时,并认为李白“在前后将近一年时间中、步步艰难,处处碰壁,备受蹭蹬之苦,饱尝失意滋味”,“乃借蜀道之艰难写世途之坎坷,抒胸中之愤懑”。但也有人认为,在此情感的深处,跳动的是李白的思归怀蜀之心。其诗触目而来的瑰幻奇谲的蜀地神话,便是以隐喻的途径表达了李白宦途坎坷,失意思归的潜在心理。而其思乡之切,在他晚年之作《宣城见杜鹃花》中,更是催人泪下:“蜀国成为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床岁时,经道士吴筠和玉真公主所荐,被唐玄宗宣诏入京,三年后,终因恃才傲物,被帝王视为“非廊庙器”而“赐金放归”。其实,就本质而言,诗人非廊庙器,是唐玄宗的慧眼识真。让李白这般“御用”,写几首赞扬贵妃的诗,只供消遣取乐,与那些“宫妓”又有何区别?或许,李白的仕途放归,恰恰成就了诗人,所谓“诗穷而后工”,“国家不幸诗家幸”,若没有仕途坎坷,安能有《蜀道难》等伟大诗篇?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李白“青莲居士”的由来。人们多以为诗人因其家乡名青莲而自号青莲居士。其实,青莲乡原本作清廉乡,《宗书》言清廉乡因古昌明境内的廉泉而得名。青莲花出西竺,梵语谓之优钵罗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太白自号,疑取此意。李白中年后学佛参禅,大概是仕途失意后的精神寄托。而清廉乡改为青莲乡,该是明清以后的事了,该是故土为纪念诗人所致吧。
李白逝世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今天,人们不仅仍能在诗中感受那不竭的艺术魅力、盛唐精神与诗人的人性追求,在李白的故里,人们还能看到哺养这位天才诗人的灵山秀水及其独有的地域文化,也能领略至今尚存的一些诗的语境。在江油,人们仰望环宇,追思诗魂,月球上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山脉,地球上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太白号”旅游列车;而李白纪念馆、太白碑林、太白公园、大匡亭、太白大厦等,亦已建成或在规划待建之中。江油这一小城,到处都有李白的遗迹,到处都有李白的诗文,到处都有李白的传说,看来江油,应当称之为李白的江油。
在江油,拜谒李白时,我曾写古体诗一首《李白衣冠冢》,现抄录如下,为此文作结——
诗藏傲骨酒含仙,蜀乡方识蜀道难,
居士已踏青莲去,冢中只有旧衣衫。

⑽ 麻烦问一下杜鹃,杜鹃老桩有没有人要

与其园林绿化回用的杜鹃老庄的。

热点内容
一个梅花鹿是什么牌子 发布:2025-08-30 06:02:17 浏览:687
随心悦花艺 发布:2025-08-30 05:58:10 浏览:972
新青年花艺培训学校 发布:2025-08-30 05:37:35 浏览:895
我是一朵迎春花 发布:2025-08-30 05:36:48 浏览:416
公鸡情人节 发布:2025-08-30 05:36:48 浏览:65
开个淘宝绿植店怎么样 发布:2025-08-30 05:07:12 浏览:927
紫根牡丹 发布:2025-08-30 04:58:55 浏览:846
大门两侧茶花 发布:2025-08-30 04:46:31 浏览:220
说兰花的香 发布:2025-08-30 04:29:05 浏览:45
陈小云梅花 发布:2025-08-30 04:19:14 浏览: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