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百科 » 剔红栀子花圆盘

剔红栀子花圆盘

发布时间: 2022-09-15 17:09:53

① 明代漆器有什么特点

从明代的建筑及室内用具来看,宫廷装饰及器用不啻一座大型髹漆工艺馆。明代礼仪中所用大辂乘舆、仪仗皆有装饰。宫廷建筑装饰,朱门金钉,金龙画彩,殿内宝座、围屏金漆装饰等,都显示着髹漆工艺的水平。

与此同时,民间床榻家具雕花贴金,商店匾额金碧辉煌,棺材灵柩髹黑画彩、雕花饰金。全国各地的庙宇也都离不了华丽装饰的髹金额匾,凡此种种,都显示了髹漆工艺在明代的普及。生漆应用之广,漆器生产之盛,前所未有。明代漆工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为了满足宫廷内外对生漆工艺品需求,还专门设立了生产制作御用漆器的官办机构。

宫廷内官监下设“油漆作”,御用监所属“漆作”都承做漆工活计,专门负责围屏、摆设、造办填漆、雕漆、螺钿等漆器。内府供用库还特设丁字库,常储生漆、桐油等物。

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对雕漆情有独钟,不但自己珍赏,而且先后数次将雕漆作为贵重礼品颁赐给日本国王妃,总计近百余件精美的雕漆盘、盒。

由于漆器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用漆之多前所未有,生漆需求量剧增,官府和民间都很重视漆林经营。原先盛产漆的长江中上游各省,漆产量大增,长江下游的南京,也新建漆园,种植漆树千万株,以供需求。

据《古今图书集成》、《福建新通志》等书记载,在明清时期,西起我国云南西部,东至辽宁东部,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北部,都有漆树生长。

明代漆器的品种,在宋元漆器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明代漆器最为发达的、制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戗金彩漆、戗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钿漆、百宝嵌、款彩漆等。

明早期漆器指的是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制作的漆器。山东省邹县鲁荒王朱檀墓中的漆器反映了明初漆器制作的水平。朱檀是朱元璋之子,这批漆器极有可能是皇家御用监所造。

明初的漆器至少有戗金漆和雕漆两类。其装饰图案中主体纹饰有人物故事、宝相花、太平雀栀子花、太平雀葵花、苍头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鸡葵花、鹦鹉长寿花、山雀茶花、竹梅,边饰有香草、四季花、回纹等。

黑漆嵌螺钿《仲景行医图》鼓式盒是元明之际黑漆嵌螺器代表作。盒鼓式,平盖面,圈足。通体髹黑漆为地,以螺钿嵌纹饰。

盖面苍松映掩,祥云缭绕,医圣张仲景身穿官服乘牛车而至,4人作揖迎接,牧童牵牛旁观。盖、盒壁嵌乳钉纹各一道,上、下口缘饰缠枝莲纹。盒里髹朱漆,足圈内髹黑漆。此盒钿色艳丽,五彩斑斓,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工艺精湛。

明永乐漆器以剔红居多,也有少量的戗金漆和戗金彩漆,如红漆戗金八宝纹经文挟板。

永乐雕漆以盘、盒为主,兼有盖碗、盏托、尊、小瓶、踏凳等,器形变化较少。明永乐漆盘是一种圆形盘,浅式,圈足,盘表面为一整体,没有盘心与盘边之别,所装饰图案给人以整体感,这种造型的盘以装饰花卉为主。

另一种盘的造型为盘边呈葵瓣状或菱花状,8瓣、10瓣不等,盘内与盘边装饰的内容不同,盘内多以山水人物为主,而盘边多雕刻各种各样的花卉。

如剔黑山水人物方盘,直径26.6厘米、26.2厘米,方盘四边雕刻折枝花卉,正中心雕刻人物,形态自然;山石皴法细腻,结构严谨,色调明快,刀法锐利、纤细。

永乐雕漆装饰图案以花卉、山水、人物为主,图案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规范化。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圆盘、蔗段式盒、蒸饼式盒上。

其图案的处理手法为在盘内或盒面布满盛开的大朵花卉,四周枝繁叶茂,或衬托着含苞待放的小花蕾,花朵饱满,画面具有完美的整体感。

花朵以奇数布局,有3朵、5朵、7朵之分。3朵均匀分布,5朵、7朵者,以正中为一朵稍大型的花卉,四周均匀地摆设着四朵或六朵稍小的花卉,似众星捧月,突出主题。以花卉为题材的雕漆,花卉之下一般不刻锦纹,而以黄漆为地,黄衬红色,鲜明醒目。

永乐雕漆,花卉满布,留下的黄色地较小,有紧密之感。明永乐雕漆常用的花卉有牡丹、茶花、石榴、芙蓉、菊花、莲花等。

永乐时还出现了双层花卉的雕漆作品,即在漆盘内上下雕刻两层花卉,如剔红牡丹双层盘、剔红茶花双层盘,上下两层花纹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又互相映衬,章法有致,画面富丽,耐人寻味,充分反映了明永乐时期工匠的高超技艺。

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葵瓣式盘、蔗段式盒上。其图案的处理手法为在盘内或盒面上雕刻人物故事,图案下衬托分别代表天、地、水的3种锦纹。

这3种锦纹与元代的处理手法相同,只是水纹的处理稍有变化。元代雕漆中的水纹有的似波浪滚滚,以弯曲的线条表现,仿佛水在不停地流动,而永乐时期的水纹基本固定为图案化的纹饰,以波折形线条表现。

在3种锦纹之上雕刻人物、亭阁。一般的布局为图案的左侧或右侧雕刻一座亭阁,以曲栏围出一定的空间,阁后置古松或垂柳,天上点缀流云朵朵,人物活动其间。

或携琴访友,或闲暇赏瀑,或高谈阔论,或五老相聚。多数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清净、悠闲的生活。人物比例的雕刻偏于高大,以突出人物的重要。

如剔红《携琴访友图》莲瓣式盘,高4.5厘米,口径45.6厘米。盘平底,八瓣莲花形边,随形圈足。盘心雕庭院景致,殿阁曲栏,长松浮云,院中二老相揖,一童携琴随后,殿内有人迎迓,此为《携琴访友图》。

盘内外壁黄素漆地,分瓣雕饰多种花卉。足内黄褐色漆,一侧针划“大明永乐年制”6字款,中心又刻“甜食房”3字。

此盘造型如一朵盛开的大花,美观典雅。主题图案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盘上髹漆厚重,雕刻精细,锦纹主次分明,一丝不苟,为明永乐朝官造雕漆之典型作品。

除了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图案,明永乐时期的装饰题材尚有孔雀牡丹、云龙纹、云凤纹、灵芝螭纹等题材。

如剔红祝寿图菱花式盘,口径34.8厘米,足径27厘米,高43厘米,木眙,作八瓣菱花形,圈足,下背雕红漆花纹。盘心开圆光,内松、桃、鹤、鹿、仙人祝寿图意。壁内外纹饰相同,每瓣雕素地宝相花两朵。足边饰回纹,底黑光漆。

永乐雕漆的底,一般以黄褐色、黑色居多。款识在底内缘处竖刻“大明永乐年制”针划款,字体秀气,笔道纤细,似行书。在雕漆底部刻有明确的年号款识,以明永乐为开端。

永乐雕漆在制造技法和工艺上具有鲜明的时期特征。这时的作品一般髹漆层次较厚,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与文献记载的“漆朱三十六遍为足”有明显的差异。继承了元代张成、杨茂的风格,精雕细刻,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细微之处处理得精细而又恰到好处。

例如,花纹枝叶的脉理清晰而逼真,以不同的雕刻方法来表现枝叶的正背,花筋叶脉被处理得细腻入微,雕刻刀法娴熟流畅,图案的边缘磨得圆润光滑,不露棱角和刀刻痕迹。

如剔黑花鸟葵瓣式盘,口径31.3厘米,足径22.6厘米,高3.8厘米,葵口,圈足,盘内雕双鹊牡丹,壁背面雕香草纹。此盘雕工精细,图案凹凸有致,叶脉清晰,为明初期雕漆工艺中上乘之作。

明宣德皇帝在位10年,宣德漆器品种有剔红、戗金彩漆等品种。明宣德雕漆的造型,盘有圆、方、荷叶式、菱花形,盒有蔗段式、蒸饼式、两撞委角方盒,另外还有盏托等。

其装饰题材与明永乐时期基本相同,有花卉、云龙、云螭、山水、人物等。图案的处理出现了“开光”技巧。在盒盖上或盘内以莲瓣式、葵瓣式、圆形作为开光,开光内装饰一种纹饰,开光外装饰另一种纹饰。

开光一方面能突出主题,另一方面也能把两种不同的纹饰分隔开来,同时也可起到美化画面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在明、清漆器图案中常被运用。

如宣德剔红菊花纹圆盒,直径12.2厘米,盒为圆形,周身髹朱漆。盖面雕一簇9朵菊花纹,菊花盛开,枝叶茂盛,外壁雕菊花、牡丹及秋葵等花卉,内里与盒底髹深褐色漆,足内左侧边沿刀刻填金落“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圆盒髹漆深厚,雕刻圆润,刀法流畅,保存完美,为明代剔红器之精品,极为珍贵。

明宣德漆器的款识处理方法与明永乐时期截然不同,改明永乐针划款为明宣德楷书填金款,在底部左侧竖刻“大明宣德年制”。少数在盖上刻款。明宣德刀刻填金款成为明、清漆器款识处理的典范。

宣德以后,明漆器开始从简练、朴实、大方的风格向纤巧细腻转变。这个时期的漆器品种有剔红、剔黑、剔彩、戗金漆等。明中期漆器以云南、甘肃制作的地方漆器较为突出。

这一时期的作品造型较之早期单调、划一的特点有明显变化,出现了梅瓶、四方委角盒、八方形捧盒、提匣、笔筒、方盒、方盘、大型的长方匣、长方盒、扁壶、高足碗、棋子盒等。这说明漆器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实用性和观赏性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明中期漆器的装饰图案更为丰富多彩。在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方面,较之明早期果园厂那种整朵大型花卉为主题的装饰图案日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折枝花卉及花鸟题材的增多,如鸳鸯荷花、喜鹊登梅、绶带牡丹、茶花小鸟、芦雁等。

如宣德剔彩檎双鹂大捧盒,高20厘米,盒径44厘米,是最早的剔彩漆器。盒呈圆形,上收成平顶,矮圈足。通体自下而上髹漆颜色为:红、黄、绿、红、黑、黄、绿、黑、黄、红、黄、绿、红共13层之多。

盒盖圆形开光,以红漆刻成斜方形锦纹为地,其上雕刻林檎树一株,黄鹂鸟两只,一在枝前,侧身昂首,一在枝下,回身欲下,两相呼应,林檎枝头,有花有果,另外刻蜻蜓、蝴蝶各一只,点缀其间。盒盖开光外与盒底邻近底足的一圈,雕刻有缠枝花果纹,由石榴、葡萄、樱桃组成。

盒盖与器的竖壁雕刻缠枝花卉有牡丹、茶花、栀子花、菊花等,四周花果纹均无锦纹作地,而是以黄漆为地,在盖面正上方长方形条上刀刻“大明宣德年制”填金楷书款。此器器型大而庄重;色彩丰富,斑斓绚丽;纹饰活泼,富于生命力,仿佛呼之欲出。

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则不拘于早期那种携琴访友、观瀑的题材,而以历史故事为主。例如,五老过关、牧牛、文会、渭水访贤、携友秋游、渔家乐、采药、滕王阁、雀屏中选、郭子仪故事、岳阳楼、八仙人物、婴戏等。

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风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圆润、藏锋清楚的特点,而有的作品则出现了锋棱不够圆熟的特征。这说明了处于过渡时期的作品兼而有之的风格变化。

此时,雕漆一般髹漆不厚,与早期那种髹漆层次厚、立体效果较好的风格略有不同。另一方面,无论是花卉题材或人物故事题材的作品均刻有锦纹,早期黄漆素地之上压花的做法几乎荡然无存,从而形成了锦上添花的表现手法。

云南也是明中期制作漆器的重要地区。云南漆器一般髹漆较薄,漆色暗,无光泽,构图紧密,有繁缛之感。其造型有扁圆形盒、圆盘、双耳扁壶、高足碗、棋子盒、碗等。

云南漆器雕刻的图案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图案中点缀有栩栩如生的螳螂、蜜蜂、游鱼、蚂蚱、蛇、蛙等多种小生物,还有象征长寿的盘肠、灵芝,象征幸福的孔雀牡丹和活泼可爱的双狮戏球,传说中的麒麟、翼龙、双螭、草尾龙等。这些图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经过明中期80多年的发展,到明世宗嘉靖时期,漆器工艺出现了新的局面。这就是官办作坊继续大量制作漆器,具有宫廷风格的漆器制作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明中期漆器风格经过近百年变化,从早期简练大方、圆润精致的风格演为崇尚纤巧华丽、繁缛细腻的新风格;漆器的使用范围扩大,出现了箱、柜、桌等新的漆器造型;漆器品种增加,除了剔红、剔彩,戗金彩漆亦大量制作,漆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明嘉靖时期的漆器品种主要有剔红、剔彩、戗金彩漆。传世的明嘉靖漆器仍以剔红器居多。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以绿漆为锦地,其上雕红漆的作品。红绿两色醒目,对比强烈,起到了突出主题的效果。

嘉靖时期的雕漆基本上有两种风格:一种雕刻精细,刀法快利,锋棱虽显外露,但仍保持有明早期漆器那种圆润光滑的特征;另一种为雕刻不精,有粗糙之感,漆色亦不佳,不善藏锋,虽有磨工,但不圆润。

剔彩自明宣德时期出现以后,到了明嘉靖时期呈现出大规模发展的局面,传世品较多。嘉靖剔彩主要以红、黄、绿三色交替,每色有相当的漆层。

器物表面呈现出红、黄、绿三色,一般是红花、绿叶。若双龙则以红、黄区分,以红色漆为龙鳍,以黄色为龙身,以绿色为龙发,似剪影式的效果;若凤纹则以红、黄、绿来表现其飞翅及长尾,3种颜色的变换,化为美丽的羽毛,多姿多彩;若表现童子,则以红、绿二色分饰衣、裤,以展现儿童的天真、活泼。

嘉靖时的剔彩的戗金彩漆造型有银锭式、梅花式、菊瓣式、方胜式等,制作工艺十分精致。以戗金为图案的轮廓线及叶脉纹理,在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等色漆,纹饰磨平后具有绘画般的效果。

有一种戗金彩漆,先以填漆做成锦纹地,再戗金花纹,做法费工费时,但却使器物有锦上添花之妙。还有一种特殊的戗金彩漆作品,其花纹之外既不是一色漆地,也不是锦纹地,而是密密麻麻的小圆圈纹,这种小圈纹被称为“攒犀”。

嘉靖时期器物的造型有所突破,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盘类器物除了圆盘居多,亦有仿明早期的葵瓣盘、明中期的委角方盘,同时出现了六瓣盘、梅花式盘、银锭式盘、茨茹式盘、荷叶式盘、菊瓣式盘以及由大小3个盘依次套叠的套盘。

这时,除了明早期的“蔗段式”和明中期的“捧盒”外,新出现了钵式盒、寿字盒、银锭式盒、方胜式盒、梅花式盒等。此外,还出现了瓜棱壶、柜、笔筒、小桌、八方斗、春字盒、把镜等新的造型。

明代漆器中刻有年款的以永乐、宣德、嘉靖、万历最多,也有少量的隆庆、崇祯款识。明嘉靖漆器的款识为刀刻填金楷书款,款识的位置均在器物底部正中。“大明嘉靖年制”6字款有3种形式,即底部正中竖刻款、从右至左横刻款、竖两行刻款。

由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所以明嘉靖时期漆器的装饰题材大都以长生不老、升仙、万寿为主题,如五老祝寿图、群仙祝寿图以及表现仙山楼阁的题材等。

尤其是出现了以文字组成的图案。例如,以松、竹、梅缠绕组成“福、禄、寿”3字;以“福”字为漆盘的装饰;雕3个寿桃,每桃上雕一字,组成“福、禄、寿”;以开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组成文字“皇图亿载,圣寿万年”和“乾坤清泰,万寿齐天”以及“万年长生”、“万年如意”、“万寿永年”等。

寿春图是这个时期典型的装饰题材,春字盒有剔红、剔彩两种,在盖面开光内雕聚宝盆,盆内装有盘肠、珊瑚枝、银锭、古钱、犀角、火珠等,盆中升起霞光万道,似熊熊火焰,火焰之上压一个“春”字,春字中圆形开光内雕老寿星。

如嘉靖剔红五老祝寿图圆盒,高12厘米,口径24.4厘米。盒圆形,平盖面。通体绿漆刻云纹锦地,朱漆雕花纹图案。

盖面饰松云山石,五仙人分持桃实、花杖、葫芦、卷轴、灵芝,从灵芝中升起一缕轻烟,向上蟠绕成草书“寿”字,为群仙祝寿之意。盖、器外壁分别雕云龙纹和海水云纹。足内正中刀刻填金楷书“大明嘉靖年制”竖行6字款。

此盒雕刻精细,刀法快利,锋棱显露,人物表情生动,衣纹飘动流畅,艺术风格纤巧细腻,为明嘉靖朝雕漆的代表作品。

此外,寓意长寿的松树、仙鹤、灵芝、寿桃等也常常作为装饰题材,八卦图、麒麟、狮子、海马、大象、杂宝也是装饰题材的一部分。

与上述升仙、长生题材截然不同,还有少数具有民间艺术风格的“龙舟竞渡”、“货郎图”和“婴戏图”。龙纹仍然是这一时期漆器装饰的主要题材。

明嘉靖时期漆器的锦纹表现形式也有较大变化,突破了明早期的3种锦纹形式,出现了“万字锦”、“勾云锦”等。有的雕刻出五六种锦纹,锦纹的比例较大,形成风格。

明万历时期漆器的生产制作较活跃,官办漆器作坊仍占据主要地位,漆器品种日渐丰富。除了剔红、剔彩、戗金彩漆仍继续制作,还出现了剔黄、描金漆、填漆等新的漆器品种,使漆器装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明万历雕漆有剔红、剔彩、剔黄3个品种,在造型、图案、款识等方面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时期的风格与特点。在器物造型方面,仍以盘、盒为主,兼有小柜、炉、花觚、瓶、笔筒等,并出现了长方委角盒这一新的造型。

在装饰图案方面,嘉靖时期追求升仙、长寿的题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双龙、龙凤、祥云、海水江崖为主题的图案,并出现了祈求吉祥、太平的吉祥图案,也有少数表现人物、花鸟的题材,如剔彩《晏子使楚》漆盘、剔彩花鸟纹盒等。

对锦纹的处理也较为独特,比例紧凑,细密整齐,明万历前后均无此特征。

在漆器品种方面,以剔红、剔彩最多,且出现了少量的剔黄作品。描金是漆器制作工艺中的一个品种。

描金彩漆是“描金”加上“描彩漆”的做法,使一器具备两种漆工艺,画面绚丽多彩,富于装饰趣味。明万历时期的描金彩漆作品有圆盒、长方形墨盒,均以红漆为地描饰花纹。描金彩漆山水人物大圆盒是其代表作。

明晚期雕漆的制作以宫廷制作为主,兼有民间制品。明晚期雕漆以长方盒、高足碗、小碗居多。明晚期剔犀漆器有黑面、朱面两种,器形有小圆盒、两层盒、圆盘、花形盘、盏托、执壶等。

明代嵌螺钿工艺仍继续使用。明晚期出现了一位镶嵌工艺名家江千里,系明末扬州人,以制螺钿漆器出名。当时曾有“家家杯盘江千里”之说。

② 戗金漆器是怎样创作的

陶宗仪著录的《辍耕录》中对戗金漆器的制作方法、装饰图案、制作地点作了详细地描述:

嘉兴斜塘扬汇髹工戗金戗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画,或山水树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

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可谓达到历史顶峰的是雕漆,元代雕漆中只有剔红、剔黑、剔犀3个品种,其中又以剔红最多。器形有圆盒、长方盒、八方形盘、葵瓣盘、尊等,以盘、盒为多。其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花鸟等。

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不刻锦纹地,而是以黄色素漆为地,在其上直接雕刻红漆或黑漆花卉。一般是在盘内正中雕刻一朵硕大的花,四周点缀小朵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写实花卉与图案型花卉兼而有之。

元代雕漆中喜用的花卉有牡丹、山茶、芙蓉、秋葵、梅花、桃花、栀子花和菊花。这八种花卉中既有单独表现的,如剔红栀子花盘;也有几种花卉施于一器之上的,如剔红花卉纹尊。

如元剔黑花卉鸟纹莲式盘,直径40.6厘米,剔黑雕刻花卉鸟纹,雕工精湛,线条流畅,图案精美,想象丰富。盘沿仿莲花瓣形,设计巧妙,此盘是元代剔黑漆器制品中的代表作。

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一般刻有3种不同形式的锦纹,用以表现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间。天空以窄而细长的单线刻画,类似并联的回文,犹如辽阔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面以流畅弯曲的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涛;陆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轮廓,格内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

这3种锦纹简称为天锦、水锦、地锦。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刻画出树木、殿阁、人物。例如,东篱采菊、曳杖观瀑、闲情赏花、莲塘观景等,用以表现超凡脱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

以花鸟题材为主题的作品,用黄色素漆为地,不刻锦纹,在盘内或盖面雕刻各种花卉。花丛之中双鸟或振翅欲飞,或对舞嬉戏,用以象征人间情侣成双成对。例如绶带牡丹、绶带山茶、鹭鸶芙蓉、双鹤菊花等。

上海市青浦县元墓中发现的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堪称元代雕漆的代表作。盒呈蔗段式,子母口,直壁,平盖,圈足。通体雕朱漆。盒盖面锦地上雕远山近水,苍松虬曲,一雅士手摇羽扇倚松前望,身前小童引路,身后菊花盛开,苍松之上祥云环绕。外壁素地上环雕栀子花、茶花、菊花等花卉。内壁、盖里及底均髹黑漆。

③ 元代漆器的品种有哪些

经过宋代近300年间漆器生产的兴盛时期,元代的漆器生产,继往开来,可称之为我国漆工艺史上一个繁华时期。它由宋代漆工之百花齐放而进入锦上添花,日臻完善,以致盛极一时。

在元朝统治时期,江南一带工、农业发展始终未停顿,是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嘉兴成为生产漆器的重要中心,名匠辈出,艺臻绝诣。

浙江省嘉兴的张成、杨茂是元代最著名的雕漆能手,他们的作品已成为稀世之宝。陶宗仪《辍耕录》述及戗金、戗银工艺颇详,其法得自嘉兴杨汇的漆工。当时以戗金闻名的彭君宝就是杨汇人。

元代漆器主要有4个品种,即一色漆器、螺钿漆器、戗金漆器和雕漆。其中的雕漆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较之宋代有了巨大的变化。螺钿漆器虽发现不多,但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已由镶嵌厚螺钿发展到镶嵌五光十色的薄螺钿,更富于装饰意趣。

元代的一色漆器与宋代相比,数量很少。元代一色漆器的颜色有黑色、红色、珊瑚红色、褐色等。器形基本上与宋代漆器相同,只是宋代广为流行的花瓣形盘、碗到元代则基本不见了,代之以圆盘、圆碗。元代的一色漆器漆质光亮,器形端庄,风格质朴。

螺钿漆器是元代诸多瑰丽漆工艺中充满生机的作品。镶嵌在漆器上的螺钿有厚与薄之分,因而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称,由此形成了螺钿漆器的两大系列。“厚螺钿”又称“硬螺钿”,“薄螺钿”又称“软螺钿”。

元代以前的器物以镶嵌厚螺钿为主,从元代开始,厚、薄螺钿兼而有之。北京市元大都后英房遗址中发现的嵌螺钿广寒宫残片,是国内所知唯一的元代嵌螺钿漆器。

这件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径约37厘米,呈不规则半圆形,木胎,用薄螺钿嵌出两层三间重檐歇山顶楼阁。因碎片中有“广”字痕迹,与景物印证,定名“广寒宫图”。

阁后植树,叶似梧桐、丹桂。云气自下腾空而上。不同物象,采用《髹饰录》所谓“分裁壳色,随彩而施缀”的做法。

元代制作的螺钿器一般是采用鲍贝,这种贝的壳色具有青、黄、蓝、赤、白等5色。用它裁切成不同大小的贝片,再经研磨成薄片的物像,且在细薄的钿片上再施以毛雕。

钩出人物的衣着神态、树木的枝干或殿宇建筑的细部以及山头云气等,嵌在漆器上的图案精而薄,层次丰富、色谱齐全、绚丽夺目,恰似耐人寻味的工笔画一样。

元黑漆嵌螺钿群仙宴乐图八方盖盒为元漆工艺佳作中之佼佼者,细腻的镶嵌技术和繁复而生动的纹饰装饰,使它成为14世纪漆器作品中之杰作。盒上的人物图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大部分来自道教故事。

盒盖上方有仙人站于殿外;左边3位女神驾凤而至祭坛前,每羽凤凰都刻画细致,尾部羽毛纹饰各异,其中一个可能就是月神嫦娥;另一位神仙西王母;由右下方出现的海浪纹来看,第三位仙子是东南沿海航海的守护神天后圣母妈祖。

盒盖上这3位女神均有仙子相伴,另有8位仙子奏乐娱众。下方有一个祭司手持香炉向祭坛走去。右上方有南极仙翁乘云而至,下面有八仙纷纷到达。此为众仙喜庆典礼的场景。

盖壁上一开光内饰有刘备“三顾茅庐”,盖壁上另一开光内饰有姜子牙渭水垂钓图。盖壁上另一开光内饰有牧牛图。画面上许由粗衣麻布,手牵着牛;两人锦衣华服跟随在后,一人向牵牛者陈上简。此盒盖面的左侧刻有“刘绍绪作”名款。从盒上的纹饰特征来看,应是出产自吉安府庐陵县。

《格古要论》中称元代“戗金器皿漆坚戗得好者为上。元朝初嘉兴府西塘有彭君宝者,甚得名,戗山水、人物、亭观、花木、鸟兽种种臻妙”。

陶宗仪著录的《辍耕录》中对戗金漆器的制作方法、装饰图案、制作地点作了详细地描述:

嘉兴斜塘扬汇髹工戗金戗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画,或山水树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

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可谓达到历史顶峰的是雕漆,元代雕漆中只有剔红、剔黑、剔犀3个品种,其中又以剔红最多。器形有圆盒、长方盒、八方形盘、葵瓣盘、尊等,以盘、盒为多。其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花鸟等。

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不刻锦纹地,而是以黄色素漆为地,在其上直接雕刻红漆或黑漆花卉。一般是在盘内正中雕刻一朵硕大的花,四周点缀小朵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写实花卉与图案型花卉兼而有之。

元代雕漆中喜用的花卉有牡丹、山茶、芙蓉、秋葵、梅花、桃花、栀子花和菊花。这八种花卉中既有单独表现的,如剔红栀子花盘;也有几种花卉施于一器之上的,如剔红花卉纹尊。

如元剔黑花卉鸟纹莲式盘,直径40.6厘米,剔黑雕刻花卉鸟纹,雕工精湛,线条流畅,图案精美,想象丰富。盘沿仿莲花瓣形,设计巧妙,此盘是元代剔黑漆器制品中的代表作。

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一般刻有3种不同形式的锦纹,用以表现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间。天空以窄而细长的单线刻画,类似并联的回文,犹如辽阔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面以流畅弯曲的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涛;陆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轮廓,格内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

这3种锦纹简称为天锦、水锦、地锦。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刻画出树木、殿阁、人物。例如,东篱采菊、曳杖观瀑、闲情赏花、莲塘观景等,用以表现超凡脱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

以花鸟题材为主题的作品,用黄色素漆为地,不刻锦纹,在盘内或盖面雕刻各种花卉。花丛之中双鸟或振翅欲飞,或对舞嬉戏,用以象征人间情侣成双成对。例如绶带牡丹、绶带山茶、鹭鸶芙蓉、双鹤菊花等。

上海市青浦县元墓中发现的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堪称元代雕漆的代表作。盒呈蔗段式,子母口,直壁,平盖,圈足。通体雕朱漆。盒盖面锦地上雕远山近水,苍松虬曲,一雅士手摇羽扇倚松前望,身前小童引路,身后菊花盛开,苍松之上祥云环绕。外壁素地上环雕栀子花、茶花、菊花等花卉。内壁、盖里及底均髹黑漆。

元代的剔犀作品较少,只有安徽省张成造剔犀云纹盒及北京的剔犀云纹圆盘。元代剔犀作品具有粗犷豪放的风格,纹饰简单质朴而刚劲有力。

元代的漆器制作,官方和民间并存。官办作坊主要是油漆局,据《元史》载,世祖之初,政府设油漆局,配备提领五员,同提领、副提领各一员,掌管两都宫殿髹漆之工。至元年间,油漆局属工部掌管,并配备大使、副使各一员。

江南一带是元代漆器的制作中心,以剔红、剔黑、剔犀、戗金、戗银髹漆制品为特色。在浙江省嘉兴、江西省庐陵,涌现出张成、杨茂、张敏德、彭君宝等一批髹漆能手。他们成为元代制漆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另外福州、苏州、杭州也制作漆器。

张成是浙江省嘉兴西塘杨汇人,以擅长剔红闻名。张成的作品以髹漆肥厚、雕刻精细而著称,其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等。

张成的漆器作品国内仅存3件:剔犀云纹盒、剔红曳杖观瀑图盒和剔红栀子花盘。如剔犀云纹盒,圆形,直径4.8厘米,高6.2厘米,平顶,平底。木胎上用朱、黑色漆分层相间髹饰约百道。盖面及器壁均雕如意形云纹3组,盒底黑漆,内缘左侧针划“张成造”3字款。

这件剔犀盒器形古朴高雅,髹漆肥厚,漆色黝黑光亮,刀口断层处露出有规律地朱漆3层,雕刻深峻,器物表面光滑莹润,线条委婉流畅,风格浑厚质朴,令人叹为观止。

杨茂与张成齐名,又同为乡里,两人均为元代雕漆名家。杨茂的传世作品在国内只有3件,即剔红花卉纹尊和剔红观瀑图八方盘以及剔红梅花纹盘。

剔红花卉纹尊,口径12.8厘米,高9.5厘米,撇口,短颈,鼓腹、矮圈足,又称“渣斗”。该尊口内外均髹朱漆,颈部有弦纹一周,将颈与腹分开,通体黄漆素地上雕朱漆花纹,口内雕桃花4朵,颈部雕菊花、栀子花和百合花等,腹部雕茶花、牡丹、百合等。足内髹褐色漆,内缘左侧针划“杨茂造”3字款。

此尊造型敦实,线条柔和,集四季花卉于一器之上,似百花争艳。全尊漆色似枣红,髹漆较之张成的作品稍薄,花纹疏密有致,雕刻技艺娴熟,花叶边缘之处磨制精美。

剔红观瀑图八方盘,盘径17.8厘米,高2.7厘米,盘为八方形,随形置矮圈足。盘内外朱漆。盘内八方形开光,曲栏内设亭阁。亭前树石相依,古松斜插高过屋脊,枝杈纵横,苍劲有力。

图案下面雕刻天、地、水3种不同的锦纹。盘内外壁为黄漆素地雕刻俯仰花卉,有茶花、栀子花、牡丹、蔷薇。盘底髹黑漆,正上方有后世所刻的戗金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左侧隐约有“杨茂造”3字针划款。此盘造型规矩,漆质红润鲜亮,雕刻一丝不苟。其中房屋、门窗横平竖直,井然有序,人物洒脱、飘逸、脱俗,花草的叶脉纹理清晰逼真,宛如一幅立体画卷。

④ 元代制作漆器的名家作品有哪些

元代制作漆器的名家很多,据《格古要论》载,“元朝嘉兴府西塘杨汇有张成、杨茂者,剔红最得名。”他们的传世作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数件。明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曾评论两家的作品,“元时有张成、杨茂二家擅一时,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张成的作品有剔红栀子花圆盘、剔红山水人物圆盒等。杨茂的作品有剔红花卉渣斗、剔红观瀑图八方盘等。戗金高手为嘉兴斜塘杨汇的彭君宝,他所制作的山水树石,花竹翎毛,亭台屋宇及人物故事等,都极精巧工细。螺钿也是一个重要品种。北京后英房出土了元代螺钿残漆盘,表现了广寒宫秀丽的建筑、精致的云树等,五彩斑斓,虽残缺但仍十分精美。1958年在山西大同元墓中出土了螺钿花绘圆盒一件,木胎,镶嵌鱼骨。另外,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大雄殿内有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以及十八罗汉等元代夹伫干漆造像,是中国古代夹纻干漆造像的珍品,目前国内仅知一例。

⑤ 雕漆的元代雕漆

据黄成《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出现于唐代:“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后杨明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这两段记载无疑证明唐代已有雕漆并论及其基本特征,唯至今未见实物。宋元时期,我国雕漆工艺得到发展,至元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髹饰录》中评价:“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润,纤细精致。又有无锦纹者。”宋元两代雕漆技法已臻成熟,传世的元代雕漆制品以张成、杨茂等的作品为代表。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元,高2.8cm,口径16.5cm。清宫旧藏。盘以黄漆为地,以写实手法在盘中雕刻一朵硕大盛开的双瓣栀子花,间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叶舒卷自如,肥腴圆润,布满全器。盘背边雕刻香草纹,线条峻深而圆转自如。近足处有“张成造”三字针划细款。“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盘,髹漆肥厚,刀法浑厚圆润。它既是元代雕漆的精品,又代表了当时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元代,高2.6cm,直径17.8cm。清宫旧藏。盘八边形,内壁八方开光,分雕三种锦纹地以示天、水、地的不同空间。锦地上压雕一幢殿阁,阁畔苍松挺立,一老者身临曲槛,眺望山前飞瀑,身后与阁内各有侍从一人。盘口边刻以仰俯花朵组成的图案。盘底髹黑漆,足内有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系后刻,足边左侧:“杨茂造”针书细款隐约可见,是为标准的杨茂款识风格。明代宣德时有改刻并填掩前代雕漆款识的现象,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对此有记载。杨茂与张成的雕漆作品多以花卉和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都以画面疏朗、空阔、深远见长,并突出人物的活动,表现手法极细腻。此类作品均施以几何纹锦地,以三种锦纹分别表现天空、水纹和地面。天锦用折转回头的单线,类似窄长的回纹,犹如天空飘浮着薄云;水锦用流畅的曲线,似波涛起伏;地锦用斜方格或方格内刻多瓣形小花,如繁花铺地。此盘的总体风格正与上述特点相同。此盘雕刻细腻,刀法圆熟,磨制光滑,为元代雕漆的佳作。 “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 “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元,通高7.5cm,口径20.4cm。清宫旧藏。盒盖面雕窄长的回纹和方格花卉两种锦纹地,上压殿阁人物。以围栏界出庭院,雕殿阁翠竹,湖石环抱,阁内二童子作饮膳之备,庭院中二人赏花。盖壁与盒身黄漆地上雕各种花卉。盖内一侧有“张敏德造”针划4字细款。此盒构图完美,刀法精湛,状物逼真,俨如一幅工笔画。其刻款与雕刻风格均与张成雕漆一脉相承。据文献记载,元代雕漆的基本特征为“藏锋清楚,隐起圆滑”,此件作品完全体现了这种特征,为元末雕漆的一件杰作。

⑥ 元代制作漆器的名家有哪些

元代制作漆器的名家很多,据《格古要论》载,“元朝嘉兴府西塘杨汇有张成、杨茂者,剔红最得名。”他们的传世作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数件。明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曾评论两家的作品,“元时有张成、杨茂二家擅一时,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张成的作品有剔红栀子花圆盘、剔红山水人物圆盒等。杨茂的作品有剔红花卉渣斗、剔红观瀑图八方盘等。戗金高手为嘉兴斜塘杨汇的彭君宝,他所制作的山水树石,花竹翎毛,亭台屋宇及人物故事等,都极精巧工细。

⑦ 安徽博物馆收藏张成款“剔犀圆盒”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安徽博物馆藏有张成款“剔犀圆盒”一件,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刀法圆润,藏锋不露,构图简练,浑厚耐看。张成的“栀子花剔红圆盘”,彩漆髹至近百道,漆层肥厚,盘心雕盛开的一朵栀子花及含苞待放的四朵,花叶布满全盘,筋脉舒展有力,主次分明,气韵生动,不刻锦地,形成不规则的圆形适合图案,极浑厚耐看。

⑧ 元代漆器的著名品种有什么,其中雕漆剔红的简介是什么

元代漆器的著名品种有雕漆、戗金、螺钿等,名家辈出。

雕漆剔红是元代漆器中最为突出的品种。元代以浙江嘉兴的张成、杨茂二家所制剔红最有闻名,康熙二十四年(嘉兴府志)中记载:“元时张成和同里杨茂,俱善髹漆剔红器”张成的作品,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剔红山水人物圆盒和剔红花卉圆盘各一件。与上海博物馆藏有类似的“山水人物圆盘”同一风格。

⑨ 这个是老物件剔红漆器么有没有收藏价值

剔红漆器有收藏价值,解放后的工艺品,

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中国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

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

热点内容
爱豆情人节 发布:2025-09-11 05:15:01 浏览:455
武汉艺馨花艺培训学校 发布:2025-09-11 05:04:21 浏览:325
各类花卉养殖技术 发布:2025-09-11 04:55:51 浏览:101
玫瑰园便当 发布:2025-09-11 04:55:49 浏览:709
东方式插花高式 发布:2025-09-11 04:55:49 浏览:449
兰花春雪 发布:2025-09-11 04:46:05 浏览:818
轮胎盆栽大全图片欣赏 发布:2025-09-11 04:44:31 浏览:31
猫咪喜欢绿植里的水 发布:2025-09-11 04:34:50 浏览:570
黑牡丹52 发布:2025-09-11 04:19:51 浏览:480
浪花一朵朵吉他教学视频 发布:2025-09-11 04:19:07 浏览: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