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中紫罗兰是谁的唱段
① 紫罗兰出自那部歌剧
是Le violette?
出自《皮罗和泰迈特里奥》
② 斯卡拉蒂《紫罗兰》的简介。
一、简介:
《紫罗兰》由意大利作曲家亚·斯卡拉蒂所作。这首典雅优美的古典乐曲是作者所作的“康塔塔”(17世纪由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构成的独唱曲)中最广泛流传的一首。
二、特点详解:
1、含蓄而富有诗意的歌词,描绘了紫罗兰“含珠带露,亭亭玉立”于“半隐半现”之中的姣美可爱,隐喻了优雅羞涩的少女形象,同时表达了歌中的主人公对她的“仿佛责怪我过分轻狂又过分大胆”的爱慕之心。
2、此曲旋律明快,前奏很有些古钢琴的韵味。这首歌曲为带有回旋性质的三部曲式,其结构为ABAB’A。A段B大调,B段结束至关系调g小调。由节奏活跃的A段与朗诵性较强的B段交替组成。 B段中出现的向关系小调的转换及那布勒斯六和弦(含有小三度与小六度的六和弦)的应用,丰富了歌曲的音乐色彩。歌曲中有不少地方是与钢琴伴奏相呼应的。
③ 求意大利歌曲《紫罗兰》的创作背景或故事背景,英文名《Le Violette》
既然是意大利语歌曲抄
那么歌曲的名字必然是意大利语
怎么可能是英语?!
violette意大利语就是“紫罗兰”的意思
所以
歌曲名字是意大利语的
这首曲子是Alessandro
Scarlatti(斯卡拉蒂
1660
–
1725
意大利巴勒莫人)的三幕歌剧《il
Pirro
e
Demetrio》
写于1694年
首演在那不勒斯的San
Bartolomeo歌剧院
后来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都有上演
pirro
和
demetrio都是姓氏
歌剧故事就是一对姓pirro的兄弟和一对姓demetrio的姐妹相爱的故事
最后都在一起了
故事没啥特殊的
④ 莫扎特的代表作
1,《彭特国王米特拉达梯》
《彭特国王米特拉达梯》,K87/74a,作于1770年(时莫扎特14岁)。据J. 拉席努的戏剧,由基纳桑蒂(V. A. Cigna - Santi)撰脚本。
2,《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
《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Ascanio In Alba)是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年)的歌剧作品,是莫札特为米兰写作三部歌剧中的第二部。
3,《唐璜》
《唐璜》出自于莫扎特创作的两幕歌剧,初演于1787年。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专爱寻花问柳的胆大妄为的典型人物,他既厚颜无耻,但又勇敢、机智、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了许多村女和小姐们,但他终于被鬼魂拉进了地狱。
4,《魔笛》
《魔笛》是莫扎特四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5,《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⑤ 求河合紫罗兰的作品
既然是意大利复语歌曲 那么歌曲的名字必制然是意大利语 怎么可能是英语?!
violette意大利语就是“紫罗兰”的意思 所以 歌曲名字是意大利语的
这首曲子是Alessandro Scarlatti(斯卡拉蒂 1660 – 1725 意大利巴勒莫人)的三幕歌剧《il Pirro e Demetrio》 写于1694年 首演在那不勒斯的San Bartolomeo歌剧院 后来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都有上演 pirro 和 demetrio都是姓氏
歌剧故事就是一对姓pirro的兄弟和一对姓demetrio的姐妹相爱的故事 最后都在一起了 故事没啥特殊的
⑥ 巴洛克时期有哪些钢琴家,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巴赫和亨德尔。
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的作品的目录中,使用的BWV,是德文“Bach Werke Verzeichnis”的缩写,意译即“巴赫作品目录”。这个分类体系由沃尔夫冈-史密德(Wolfgang Schmieder)完成于1950年。此分类法依据是体裁,而非作品的创作年代。
巴赫的代表作主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
(6)歌剧中紫罗兰是谁的唱段扩展阅读:
巴洛克艺术诞生在意大利的罗马,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
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因此在十七世纪的欧洲,每个艺术家都必须去罗马,这是事实。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家都曾被政府通知如法国美术学院这样的机构送往罗马。
罗马是一个多么好的美术学院啊!除了卡拉齐兄弟和多米尼基诺以外,那里还有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供观赏。在那儿也可以看到各种艺术家——鲁本斯、普桑、洛伦和委拉斯贵兹等的作品。每一个天才艺术家都可以在罗马得到营养。只要粗略地数一下巴洛克时期在那里的各种艺术学派、即可得出上述结论。
⑦ 求斯卡拉蒂《紫罗兰》的作品简介
一、简介:
《紫罗兰》由意大利作曲家亚·斯卡拉蒂所作。这首典版雅优美的古典权乐曲是作者所作的“康塔塔”(17世纪由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构成的独唱曲)中最广泛流传的一首。
二、特点详解:
1、含蓄而富有诗意的歌词,描绘了紫罗兰“含珠带露,亭亭玉立”于“半隐半现”之中的姣美可爱,隐喻了优雅羞涩的少女形象,同时表达了歌中的主人公对她的“仿佛责怪我过分轻狂又过分大胆”的爱慕之心。
2、此曲旋律明快,前奏很有些古钢琴的韵味。这首歌曲为带有回旋性质的三部曲式,其结构为ABAB’A。A段B大调,B段结束至关系调g小调。由节奏活跃的A段与朗诵性较强的B段交替组成。 B段中出现的向关系小调的转换及那布勒斯六和弦(含有小三度与小六度的六和弦)的应用,丰富了歌曲的音乐色彩。歌曲中有不少地方是与钢琴伴奏相呼应的。
⑧ 求意大利歌曲《紫罗兰》的创作背景或故事背景,英文名《Le Violette》
创作背景:这首典雅优美的古典乐曲是作者所作的“康塔塔”,(17世纪由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构成的独唱曲)中最广泛流传的一首。含蓄而富有诗意的歌词,描绘了紫罗兰“含珠带露,亭亭玉立”于“半隐半现”之中的姣美可爱。
隐喻了优雅羞涩的少女形象,同时表达了歌中的主人公对她的“仿佛责怪我过分轻狂又过分大胆”的爱慕之心。
(8)歌剧中紫罗兰是谁的唱段扩展阅读;
《紫罗兰》由意大利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所作。此曲旋律明快,前奏很有些古钢琴的韵味。这首歌曲为带有回旋性质的三部曲式,其结构为ABAB’A。A段B大调,B段结束至关系调g小调。由节奏活跃的A段与朗诵性较强的B段交替组成。
B段中出现的向关系小调的转换及那布勒斯六和弦(含有小三度与小六度的六和弦)的应用,丰富了歌曲的音乐色彩,歌曲中有不少地方是与钢琴伴奏相呼应的。
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乐派歌剧的创始人,共写了115部歌剧、约700首康塔塔,以及清唱剧、弥撒曲、经文歌等,总计不下千余首,斯卡拉蒂的歌剧大都取材于生活喜剧与历史传说。
他强调歌剧是用音乐表现的戏剧,反对威尼斯歌剧中那种浮华肤浅,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抒情作用,声乐占绝对优势。他发展并固定了歌剧序曲、反始咏叹调、配伴奏的朗诵调等形式。
他对半音音阶、和声、旋律、节奏的处理,乐队的编制,声乐的花腔等因素的运用,使他的歌剧具有鲜明的巴罗克风格。
⑨ 求意大利歌剧选段《我亲爱的》和《紫罗兰》的中文歌词
都不属于意大利歌剧选段。
⑩ 渴望春天的歌词
《渴望春天》是莫扎特创作的一首抒情的少年儿童歌曲。
《渴望春天》是莫扎特用诗人奥弗贝克的一首短诗写成。当时他贫病交加、心力瘁尽,处于他短促人生的严冬残年。然而,这首歌却以孩子纯真稚气的甜美口吻,生动、明朗的音乐语言,表现出少年儿童渴望春天到来、鲜花开放、小鸟歌唱的心情,丝毫没有晦暗的阴影,充满了对幸福和光明未来的向往,也反映了莫扎特的本质思想和世界观。
《渴望春天》的歌词:
来吧亲爱的五月给树林穿上绿衣
让我们在小河旁看紫罗兰开放
我们是多么愿意重见那紫罗兰
啊~来吧亲爱的五月
让我们去游玩
冬天也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喜
在雪地上在灯下大家欢聚一起
用纸牌盖起小屋还做各种游戏
在自由可爱的大地上乘雪橇旅行去
当小鸟唱起歌儿报告春天来临
在青草地上跳舞又是一番欢欣
啊~来吧可爱的五月
快带来紫罗兰
也多多带来布谷鸟和伶俐的夜莺
注: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