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一束紫罗兰的贝尔特莫里索
1. 芭蕾舞女演员的世界名画
绘画名称:《芭蕾舞女演员》
创作时间:1879
绘画作者:贝尔特·莫里索
绘画风格:印象主义
绘画题材:人物
绘画篇幅:71×54cm
现存藏处:巴黎 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
2. 请问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贝尔特·莫里索
法国印象派团体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和最出色的女画家。
参考:贝尔特·莫里索作品
3. 贝尔特·莫里索有哪些取材
贝尔特·莫里索(1841年—1895年)是位有天赋、有温情色彩的印象主义女画家。她的画,题材取自她周围亲近的生活情景,画风典雅、精致,色调闪耀着鲜绿的光辉,色彩富于微妙的变化。
4. 《小顾聊绘画·贰》C13-18
继续被科普。
【阅读提炼】
1、库尔贝——自信、叛逆、疯狂、才华横溢
他的自画像可能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酷的自画像,与其他画家面无表情,两眼放空的自画像不同,画中的库尔贝正撩起头发瞪着你,这是一幅让人过目不忘的自画像。这幅画也充分体现了库尔贝奔放的个性,同时,也有一丝“浮夸”和“作秀”的味道。
19世纪的法国画坛,是个“妖人”辈出的地方……而库尔贝,绝对算得上是“妖怪中的孙悟空”。
但还有一点更厉害:库尔贝是无师自通的!其实库尔贝从小就跟着村子里的牧师学习绘画技巧,到了巴黎以后,还在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受过正统的绘画教育……对于一个中国画家来说,讲究的是“师承”,老师的名气越大,就越有面子,自己的作品也越容易被肯定。但是老外的画家讲究的是“个性”、“创新”,所以几乎不会听到用类似“某某画家100%继承了他师傅的风格”或“他画的和某某大师一模一样”的话来评价一位画家。
库尔贝之所以在“有老师”的情况下说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在他看来他没有从这些老师身上学到什么, 他的画风和题材都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 。
19世纪40年代,他独创的“武功”开始崭露头角,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以自己为题材创作的一系列“ 自恋作品 ”。库尔贝用这个自画像系列迷倒了成千上万女粉丝(和男粉丝),成功走出了“自我营销”的第一步。
在名气爆棚的同时,他的作品也受到了权威机构的肯定,这个权威机构就是第一册中经常提到的——法国官方沙龙。一个初出茅庐的画家,想要成名,唯一的途径就是进入官方沙龙。官方沙龙在当时是法国最权威的也是唯一的艺术平台。作为一个权威的机构,就必须有一个权威的标准,这也是对他们认为有才能的画家负责。然而定这个标准的人,都是受过古典绘画熏陶的老艺术家。而这批“新新人类”的艺术风格,和他们的标准实在差得太远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并不是沙龙的拒绝造就了这批新兴艺术家,而是他们早晚都会红,问题是在哪儿红 。库尔贝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是他1849年创作的《奥尔南人饭后的休息》。画的是库尔贝的父亲和几个来他家做客的客人,他们吃完晚餐后正在休息、听音乐,很轻松,也很舒服。但这种题材在沙龙里是不多见的,因为上不了台面!沙龙中画的,除了神话故事,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库尔贝却把视角放在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虽然上不了台面,但题材却很新颖。沙龙展出这幅画之后,大受好评。库尔贝还因此得到沙龙颁发的“免死金牌”(以后可以不经审批送画参展)。
同年,库尔贝还创作了这幅《石工》。虽然从画面上看不见两人的脸,但整幅画却能给人一种悲惨的感觉……因为从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儿子的未来,他长大后,就会变成身边老子的样子,继续干着粗重的体力活……
这两幅画也奠定了库尔贝的绘画风格,他认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太假,太做作。“如果要我画长翅膀的小天使,那你先逮一个来给我瞧瞧。”库尔贝只画他的“ 现实主义 ”,坚持 将视线放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 。在得到荣誉、名声和金钱之后,他便开始画他喜欢的东西,这是他最著名的一幅巨作《奥尔南的葬礼》。有才华的“叛逆分子”特别招人喜欢。
1871年,他加入了巴黎公社,被选为公社艺术家协会主席。1871年5月16日,库尔贝率领着一帮愤怒的青年,拆了一根柱子。这根柱子名叫“旺多姆圆柱”,是由200门大炮熔铸成的。这根柱子是法兰西帝国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拿破仑家族的荣耀。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库尔贝就被逮起来了。库尔贝为此坐了6个月的牢,出狱后,他收到了政府寄给他的一份账单——30万法郎,用于修复旺多姆圆柱。钱是拿不出了,库尔贝从此流亡海外,成天借酒浇愁,没多久,便在瑞士洛桑死于饮酒过度。
库尔贝的作品,影响了当时许许多多的画家。比如说后来的“印象派之父”马奈。
他狂野、高傲的个性使他成为“鹤立鸡群”的艺术家,一次又一次地震动整个画坛……这究竟是他真实的个性表现,还是刻意的自我营销?无论是“真的”还是“演的”, 他永不妥协的精神以及在艺术上求新、求变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2、在作者看来,光就名气和影响力而言,基本可以把画家分为4档:
第4档是画匠。其实就是手艺人,画画只是养活自己的工具,是一种生存手段。主要以肖像画家为主,只要画得像,画得客户满意就行了。
第3档是艺术家。相对厉害一点儿了,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自己的风格。绘画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工作,更是兴趣,是抒发个人情感的途径。
第2档是大师。能进入这一档的画家,基本就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了。他们不仅在艺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作品甚至会影响到许多第3、4档的艺术家。
第1档是传奇,这里全是才华横溢的天才,在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要被分入这一档,还需要一些“运气”。可以是“幸运”也可以是“霉运”,他一定要是个“ 有故事的人 ”。就像选秀节目一样,东西好的同时,能再加点儿料的话,就会更加出彩。
在荷兰画坛,光“1档”画家就至少能凑出一桌麻将!(“2档”画家差不多能组成好几支足球队了。)我把这桌麻将称为“荷兰四大天王”。
他们中的两位是梵高、伦勃朗,还有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因为除了画,他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
3、谜男子:维米尔
因此“谜男子”这个称号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维米尔究竟留下了几幅画?这个问题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定论,或者也可以说是35+1幅,1幅待定。
因为他的这三十几幅画,可以说是幅幅精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这幅看似简单的肖像画,却可以抓住每个观赏者的视觉神经,让人过目不忘。300多年前的一幅画,居然可以打动我们这些现代人,这本身就是维米尔的魔术吧。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这幅“自画像”(或者说疑似自画像)一《画室》其实这个小洞应该是个针眼,维米尔在这个位置扎了一根针,在针上绕一根线,根据线拉出的辅助线完成了整幅构图。为什么小洞的位置会在这里?因为维米尔想把你的注意力引到这个点上——在你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
其实“控制”观赏者的视觉注意力,是荷兰画家的惯用手法。但其他画家通常都会用画中人物的手指,或者其他身体部位指向他们想让你看的那个点。而只有维米尔,是 在不知不觉中控制你的视觉 。这也是维米尔的惯用伎俩,隐藏明显的线索,使画面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从某个方面来讲,维米尔应该也算得上是一名“摄影师”,只不过普通摄影师按下快门只需要“咔嚓”一下,而维大摄影师按一次快门需要半年时间——就是所谓的“人肉照相机”。
维米尔光凭三十几幅画就登上了“超级大师”的宝座,因为他的 每一幅画都蕴藏着许许多多精心设计的细节 ,这些细节就像侦探小说中的线索一样勾着观赏者,使人不由自主地去推测画作背后蕴藏的含义。
暗喻:许多画家都会使用暗喻的手法,但维米尔用得特别多。
控制视觉:维米尔喜欢用他的画来控制观者的视觉,在邀请你进入画面的同时又想方设法地用各种道具把你隔在画面之外……可能这就是所谓的“ 距离美 ”吧。除了用桌椅板凳,维米尔还会用色彩来控制视觉。《代尔夫特风景》就是风景画中的“劳斯莱斯”。
为了达到操控视觉的目的,他经常会通过 摆弄房间里的摆设 ,来引导观赏者。动与静是相对的,维米尔处心积虑地制造出水波荡漾的“假象”,就是为了衬托出整个画面的安静。
4、“黄金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艺术与设计界的“双料奇才”
他从不谈论自己的作品,甚至从不谈论自己。他曾说过:“如果你想了解我这个人,那就去看我的画吧。”
他的父亲,是个雕刻师,他雕刻黄金!这些用于装饰的几何图形,后来也经常出现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这也是克里姆特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的原因。克里姆特绝对是大师级艺术家中,最“全面发展”的一个。既可以是“人肉照相机”,也可以抽象得一塌糊涂。最牛的是能 把写实和抽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毫无违和感。代表作:《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Ⅰ》(Adele Bloch-Bauer's Portrait) ,1907。
克里姆特也是个会赚钱的艺术家,他知道大众喜欢什么。克里姆特的作品经常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一直到今天看,都不会有过时的感觉。而且他能够将设计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设计讲究理念,艺术讲究感觉。
5、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那时没人会想到,他将在之后的20年中大放异彩,甚至取代克里姆特,成为维也纳新的艺术之神……克里姆特就是席勒的“贵人”。那时的席勒就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许多画家花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到的事,他19岁就做到了。说到席勒的绘画风格,不得不提一下他所属的“流派”,专家学者们喜欢将他划入“ 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颜色鲜艳,扭曲变形,不追求绘画技巧,绘制时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不理智(凭感觉创作)的一种画风,题材多以恐怖和性为主。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准备好绘画所需的工具(颜料、画布、画笔等);
2.先别开始画,让大脑先处于放空状态,身体要放松;
3.选几个你觉得最鲜艳的颜料;
4.现在,你大脑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用你选的这些颜料将它涂到画布上。
注:不要在意画得“像不像”,任由你的手领着画笔,随着你的思绪在画布上游走。
在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眼里,许多表现主义大师的作品看上去确实像是在瞎画。但是,其实它们远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就像武林高手练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时,往往不用什么烦琐的招式就能把对手干掉一样。即使同属表现主义,针对每个画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绘画技法的不同理解和掌握,所表现出的作品也可以是天差地别的。也就是说, 先要看你脑子里有没有“料”;然后再看手上有没有“功夫”;最后还得看你对两者的偏好 (哪个所占百分比多一些)。表现主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画法,它更像是“水泊梁山”,每个好汉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只要是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都是好兄弟。因此,表现主义也可以算是一个“大杂烩”。那些不知道应该算什么派的艺术家基本上全都被丢进表现主义。其中也不乏巨星级人物,比如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他的《呐喊》也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作品了。
席勒画静物,画风景,也画肖像。但他最擅长也是最喜欢画的,应该就是人体了。席勒人体的几个标志性的特点:
①. 线条。优美流畅的线条,是其作品标志。就像梵高的色彩、伦勃朗的光影效果一样出名,是一门独步画林的绝技,可“杀人”于无形之中。那些让艺术大师们纠结了几个世纪的透视感、立体感,在席勒那儿用几根线条就全都搞定了。
②绘画方式。除了线条之外,席勒的绘画方式也很独特。他通常都是 先画完线稿,然后在他认为对的地方加上他认为对的颜色 。颜色就像前面所说的:“ 不为追求真实,只为表达情感 。”
于是他的人体肌肤上经常会出现许多五颜六色的点。从写实的角度看,这些点看上去有点儿像瘀青或青春痘,但有意思的是整个画面又让人觉得很和谐,仿佛那些点本来就应该在那儿似的。
③题材。关于席勒人体画的题材,概括地说就一个字——“性”。他的人体画中,10幅有9幅含有性暗示的成分。
这些人曾经留下过许多经典作品和事迹,感动过无数人,但他们却早早地离我们而去……当然,英年早逝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幸的,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他们就这样光荣地走了,却把经典永远留在了那里,能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最辉煌的时刻,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啊。再回头看席勒的油画、速写,甚至海报设计……即使放在今天,也不会有过时的感觉。而他在我们心中,也永远是那副年轻、帅气的样子。
就像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艺术不是时尚,艺术应该是永恒的。”
6、“万人迷”爱德华·马奈 édouard Manet, 1832~1883:人称“印象派之父”
有钱,有地位,又画得一手好画,想不被追捧都难。这位法国“小马哥”的人缘也确实好,包括莫奈,左拉、德加。而且他的朋友也遍布各个行业。
马奈虽然不属于印象派,但却受到了整个印象派的追捧和崇拜。这一切全都源于他的一幅画“草地上的午餐”。如果说,印象派运动是艺术史上的一次大爆炸的话,那么马奈的这幅画就是一根导火线。题材和构图都是从大师那儿“致敬”来的,然后再给人物加上了一套时髦的衣服,有什么了不起的?学问还真就在这衣服里。
拿破仑三世是个非常热衷于艺术的领导人,但被他看上的艺术家,能在艺术史上留名的实在少得可怜,反而被他拒绝的艺术家大多红得发紫,从前面介绍过的库尔贝,到这章的马奈,再到后来的印象派,全都成了艺术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一个如此酷爱艺术的人,却成了史上最不识货的收藏家,呜呼哀哉!正是拿破仑三世的沙龙“落选展”成就了马奈。这幅《草地上的午餐》,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恐怕就是一幅莫名其妙的裸女图。而对于一群“新锐”艺术家来说,这幅画不仅 颠覆了当时的一切主流艺术理念,他们还从这幅画中看到了希望 ——同样是一幅被沙龙拒收作品,居然能被拒得那么轰轰烈烈!如果说《草地上的午餐》是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那么《奥林匹亚》就是真正的“五雷轰顶”了。用官方的话来说,这幅画是马奈对主流艺术的公然挑衅!
《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马奈最后一次,借自己的作品向他崇拜的大师“致敬”,这一次,是他最崇拜的一位——“镜子画家”委拉斯凯兹。观赏者看着这幅画,面对着吧台后的女子,却能从镜子中看到整个酒吧的一切,而这恰恰也是女子眼中所看到的场景……
马奈有着许多伟大的头衔——印象派之父、现代艺术创始人。然而在他的墓碑上,只刻着短短的一行字,据说是德加写的:“你比我们想象中更伟大”。
7、贝尔特 · 莫里索(Berthe Morisot)能成为女艺术家,首先是她很富有。她的“有钱”,是在骨子里的,有钱到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多有钱。其次是出生艺术世家。外公是洛可可大师——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e Fragonard),画《秋千》的那个。为洛可可艺术全盛时期揭开序幕的艺术家。她的老师是巴比松派大师卡米耶·柯罗(Camille Corot)。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19世纪最出色的抒情风景画家,同时也是19世纪留下画作最丰富的艺术家,他的人生放在今天正是无数人梦想的浓缩,有钱,做着艺术的事儿,四处旅行。后来莫里索就是把户外作画这种理念带到了印象派,成为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如果说雷诺阿的画中洋溢的,是幸福的气息,那么莫里索表现的就是 温馨与和谐 。她的代表作《摇篮》(The Cradle)光从姐姐艾玛的眼神和动作,就能体会到母爱与温柔。她的绝技是,她笔下的女子总是那么的勾人。也许这正是女画家的优势,似乎能够画出女人的内心世界。每当站在她画的女子面前,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她们的 眼神 所吸引。有时只是两个简单的黑点,有时她甚至没有望向你这边,却依然能毫不费力地抓住观赏者的注意力。
莫里索先后12次出现在马奈的画布上,是他最爱用的模特。其中最著名的是这幅肖像画。小顾个人认为,就这幅画的动人程度和艺术价值而言,足以媲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蒙娜丽莎》这两幅,只是没有那两幅那么神秘。莫里索那黑色的眼睛,似乎只有在马奈的画布上才显得格外动人。
【实际运用】
1.多运用高科技技术,让画更准确也没什么不对,关键是让技术服务于人,让自己有更多时间精力去精进自己要提升的部分。
2.注重作品的装饰性,把写实和抽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现实主义,注重 将视线放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 。无论是摄影还是绘画,都可以去关注此类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下一步行动】
1.多练习人物速写的线条。
2.研究一下人物画上的颜色添加,可以随意地添上几笔,而不是全彩的效果。
3.学习维米尔的作品中的各种细节和视觉引导方式。
【每日一句】
设计讲究理念,艺术讲究感觉。
5. 阅读的名画
画作名称:《阅读》创作者:贝尔特·莫里索(法国)
创作年代: 1869年-1870年
风格: 现实主义
题材:肖像画
规格: 101cm×81.8cm
质地:布面油画
存藏处: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收藏
作品赏析:
莫里索喜画肖像题材,特别是妇女与儿童的肖像。 这副画事实上画的是母女两人的肖像,母亲的黑衣与女儿的白衣形成鲜明对比。光线从左侧射来,使女儿的白衣出现丰富的变化,母女的脸部都在光影中显出安适的神情。作品清新、流畅、纯洁、细腻,每一笔触、每一色块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6. 贝尔特·莫里索的主要作品
是一位妙龄女郎的半身像。和谐的笔触精妙的表现了女郎的头发,颈部的饰物,衣着的质感,人物的神情。周围的光色氛围有着优美和谐的韵律,玫瑰红与银灰的色彩处理的相得益彰,洋溢出清新和欢快的情绪。当印象派画家在1874年第一次举办画展时,贝尔特·莫里索是其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没有被评论界所嘲笑的画家。当时的评论认为,在这幅人物肖像中,她还受到了启蒙时代妇女肖像画家Fragonard(弗拉戈纳尔)的影响。贝尔特.莫里索当印象派备受攻击的时候,一篇报章的评论将参加印象派画展的年轻人称作“五、六个疯子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是贝尔特·莫里索。莫里索1841年是出身于一个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大家闺秀。她曾受柯罗的指导,后来在卢浮宫临画时邂逅了马奈,不但日后嫁给了马奈的弟弟,还从此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印象主义画家。
莫里索的作品以肖像和表现家庭生活场景中的孩子和妇女为主。凭着女性的心灵,她的画面上排除了一切粗野,而崇尚精美、华丽,使日常的简单活动显得如此活跃、生动,长于在亲切的家庭环境中撷取生活的诗意。
莫里索1895年死于流感。诗人马拉美曾为她写道:“一些在斗争中把她视作同志的早期印象派大师评价说,这位技巧卓越的女画家,乐于同他们任何人并肩战斗,同整整一代的绘画是完美的联系在一起”这句话可以概括莫里索。 莫里索除了在光色笔触上与其他印象派画家具有某些共同之处外,她作为一位女画家在艺术创造上还有其独特的魅力。她的作品总是以清新、纯洁、微妙见长,在她潇洒奔放而流畅的每一个笔触中都似乎饱含着细腻的情感。在这幅《少女与狗》中,她以极为流畅的激情笔触,驾驭一切的造型才能,果断、急速而简略地表现处在室内的少女与狗的瞬间情态,是一幅用极其敏锐的目光、肯定的笔法、丰富的色彩以及简洁的手法创造的富有生命律动的优秀作品。
7. bymorisot是什么意思
Morisot是指 贝尔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 ,1841年-1895年),法国印象派团体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和最出色的女画家。
By morisot应该就是出自莫里索或者由莫里索创作的意思。
8. 他们是哪国画家
1 洛德·莱顿
英国十九世纪理想主义画派最著名的画家,在英国绘画史上享誉极高
2 达利
萨尔瓦多.达利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1904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 。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他的囗才、他的动作、他的相貌、他的胡须和他的宣传才能。他用所有这一切,在各种各样的语言中造就了超现实主义这一个专有名词,去表示一种无理性的、色情的、疯狂的而且是时髦的艺术。达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十足的超现实主义者,以至其它的超现实主义者对他的笃诚和绘画成就,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主要的证据也许就是他那些绘画,没有人能够否认得了他那无尽的才能、想象能力或者他所显示的强烈信心。
3.鲁本斯(Rubens,Peter Paul)1577-1640
鲁本斯(1577~1640) Rubens,Peter Paul 佛兰德斯画家。1577 年6月28日生于德国的锡根,1640 年5月30日卒于安特卫普 。 早年在一位伯爵夫人家里作侍童, 精通德、拉丁、弗兰芒几种语言。后从几位画家学画,1598 年成为画师,擅长绘制宗教、神话、历史、风俗、肖像以及 风景画。1600年来到意大利,受聘任贡扎加的宫廷画师,还 曾以外交使节身分出访西班牙,获得研究马德里宫廷藏画的 机会。这期间作品《莱尔马公爵骑马像》、《圣海伦娜 》、 《竖起十字架》、《基督戴荆冠》等,画风受文艺复兴美术 影响,有威尼斯画派的特点。1608年他回到安特卫普,次年 出任摄政者的宫廷画师,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 画《复活》、《爱的乐园》、《强劫留基伯的女儿》、《末 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表明其艺术创作已 进入鼎盛阶段。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 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 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 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1630~1640年, 他已进入老年,因患风湿病而手指成为畸形,但仍坚持作画。 一批出色的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用色、用笔更加奔放自如 , 虽然画作的大部分的要由助手和学生来协助完成,但他亲手 制作的那些油画草图,仍可看出他的绘画到后期又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鲁本斯的绘画对佛兰德斯以及整个西方绘 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7世纪后期巴黎的法国皇家美术 学院就出现了一批鲁本斯主义者。18~19世纪法国画家A.瓦 托、E.德拉克洛瓦、P.-A. 雷诺阿和英国画家 J.雷诺兹、J. 康斯特布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
4 库尔贝
库尔贝 (1819-1877年)
居斯塔夫·库尔贝出生于法国东部小镇奥南,祖父是法国1789年大革命的雅各宾党人,父亲是葡萄园主,后来做过地方行政长官,库尔贝幼年就接受过革命思想影响。29岁的库尔贝到巴黎学习法律,后来竟成了自学成功的画家。库尔贝天生具有浓烈的艺术气质,他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总是以俯视的高傲神态看待世界和人生,他十分关心社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巴黎公社时期曾任公社委员和艺术家协会主席,他的名字和所有巴黎公社的英雄并列,在艺术中主张现实主义,他宣称:“现实主义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他所创造的艺术,是不加人工修饰再现他周围的现实生活,如《石工》、《筛麦人》等。库尔贝是一个天生性格直率的男子汉,那些学来的社会习气丝毫掩盖不住他那真正的阳刚气概。他的一生命运多舛,不仅因为他争强好胜,有虚荣心,主要是他对被压迫者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所以他献身于无产者革命事业,为这个理想,他可以牺牲一切。
19世纪中期库尔贝已经是位有世界声誉的画家,受到世界进步人士爱戴,拿破仑三世为收买他,授给他荣誉勋章,却被他拒绝了,他说:“除了自由制度外,他从未从属过任何其他制度”。他赢得人民给予的最大荣誉和爱戴,1870年巴黎美术家拥护他为国家艺术品保管委员会主席。巴黎公社失败后,他被捕入狱、示众、罚款,最后被迫流亡瑞士,死于贫病交加之中,终年58岁。
5 杜米埃
法国油画家杜米埃(1808.2~1879.2)是一位卓有影响的讽刺画家。讽刺离不开夸张、象征、变形等手段,这些方法在19世纪应属于浪漫主义。可是杜米埃在反映现实真实上比同时代的任何一位现实主义画家都更为深刻。他的一些人物形象并不象现代漫画那样,竭尽变形夸张之能事,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度夸张。这位杰出的讽刺画大师的主要揭露对象是法国的政界人物和社会上的黑暗势力。从总统、法官到马戏团丑角,各种丑行怪态,通过他尖锐辛辣的画笔,被揭露无遗。人们从中不仅可以获得笑料,认识生活,产生同情心,还看到了当时生活中的种种罪恶行径的本质。
6 雷诺阿
奥古斯特·雷诺阿
雷诺阿是法国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他曾说过:“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他还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说:“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
7 莫里索
1841 年生于法国布兰热 / 1895 年卒于法国巴黎
莫里索这位女画家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最初跟随学院派画家吉夏尔学画,后来师从卡米耶·柯罗。 1860 年初,柯罗鼓励她去博物馆临摹名师大作和画风景画。她的作品在 1864 年被官方画展接纳。然而,若没有在罗浮宫认识到爱德华·马奈,她可能已成为学院派画家。她后来成为马奈《在阳台上》( 1868 年,奥塞博物馆藏)和《手持紫罗兰的贝尔特·莫里索》( 1872 年,奥塞博物馆藏)等多幅代表作的模特儿。而马奈更协助她发展个人的艺术特色,有时甚至亲自修改她的画作。 1874 年,莫里索嫁给了马奈的弟弟欧仁。经马奈的介绍,她后来又结识了巴齐耶、莫奈和雷诺阿。在他们的引导下,她掌握了在户外绘画的要领,并放弃沙龙画展,参加了他们的第一个团体画展。
除了风景画以外,莫里索亦热衷绘画肖像画和室内景物。在 1874 年的印象派画展上,她展出了一幅描画其姐姐和侄女的作品 —《摇篮》( 1874 年,奥塞博物馆藏)。这件作品体现了人性的温柔,更为她赢得了艺评人少有的赞誉。
8 谢洛夫
瓦连京·谢洛夫(B.A.CepoB,1865-191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现实主义画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大师,“巡回画派”的成员,但后期创作上已逐渐脱离巡回画派的传统,以画肖像著名。生于彼得堡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谢洛夫之家,他9岁跟列宾学画,16岁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感悟力极强,在名师契斯恰柯夫的指点下,进步飞快,练就了扎实的写实能力,1885年学院毕业后开始独立的艺术创作活动。对艺术形式革新的追求,使他积极参加了“艺术世界”的活动,并很快成为其重要成员。“艺术世界”也因他的加盟而提高了本身的地位与吸引力。他艺术上不断探索,成果丰硕。1887年夏初,谢洛夫在马蒙托夫庄园度假,见主人女儿手捧鲜桃坐在窗户的餐桌旁与家人闲谈,身后是窗外明媚的阳光和绿树,这引起了谢洛夫极大的绘画欲望,于是搬来画具,画下了《少女与桃》,这是他的成名作。1888年以同样的构思,画了堂姐玛利亚的肖像画《阳光下的少女》。两幅作品都充分显示了谢洛夫的卓越的才华和精湛技巧。画面色彩明亮,格调清新,轻松洒脱,有印象主义的倾向,表现力极强,展出后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画坛,人们不相信出自年轻的谢洛夫之手。作品《叶尔玛洛娃肖像》是谢洛夫创作盛期的代表作品。画面上,叶尔玛洛娃身穿黑色长礼服,站立在剧院休息室的大厅里,庄重高雅,背景是灰色的墙面,整个画面色调朴素,充分展现了这位表演艺术家的内在气质。谢洛夫的素描肖像同样十分出色,线条准确流畅,人物个性鲜明,代表作有《卡尔萨维娜肖像》、《夏利亚宾肖像》等。1890年起参加巡回艺术展览,1894年成为巡回艺术展览协会成员。处于1905年革命风暴到来之前的残酷时代,谢洛夫把精力主要放在肖像画领域。他为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李姆斯基一科萨柯夫等进步艺术家画过肖像;也留下了诸如教会检察长巴别达诺斯切夫、·金钱大王格尔叶马、国家杜马主席穆拉姆采夫、工业巨头马拉卓夫……等等俄国革命前整整一代“当代英雄”们的肖像。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生动的写照。
谢洛夫的成名作是《少女与桃》(1887)和《阳光下的少女》(1888),代表作有《科罗温肖像》(1891)、《高尔基像》(1904)、《叶尔玛洛娃肖像》(1905)、《阿尔洛娃肖像》(1910)等。闻名遐迩的作品还有《池塘》(1888)、《十月》(1895)、《马车上的农妇》(1896)、《冬》(1898)、《饮马场》(1904)等。《士兵们,弟兄们,你们的光荣在哪里?》(1905)和《鲍曼的葬礼》(1905)两画再现了1905俄国的革命历史事件。
9. 萡特.莫里莎的介绍
这个人,译名有点不同。但英文名是同一个
贝尔特·莫里索 (Berthe Morisot,1841—1895)
印象派中著名的女画家。她出生于富有的宦官之家,父亲出任过省长。她和姐姐艾德玛从小就喜欢画画,并得到许多画家的指点,主要有巴比松画派的柯罗,他对这姐妹学生很热情,忠告她们:“去以大自然为师,坚定地努力画吧,不必过于仿效柯罗大叔。”在莫里索的画面上那种稀薄透明的色调,似乎轻轻扫过的笔触,一种似见非见的温柔诗意都蕴含着柯罗的意味。
1866年莫里索与比她大9岁的马奈相识,深为他的才华所吸引,而马奈也为女画家的风姿所迷,从此相互往来密切,后来成为马奈的弟媳。莫里索视马奈为老师,经常向他求教,其实马奈的印象派画法更多是受莫里索的影响。在莫里索的作品中,飘散着女性的馨香,同时又大胆泼辣。笔法中时有阳刚之美处,轻灵活泼奔放,成为印象派的元老画家之一。
她一生为印象派绘画而奋斗,她不是出于叛逆者的雄心壮志,而是出于对艺术的挚爱和女性的深情。她对印象派的贡献的意义是重要而广泛的,她一生的命运都和印象派联系在一起,不幸于1895年染疾而逝,年仅54岁。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曾为她写下一段著名的话:“一些在战斗中把她视作同志的早期印象派大师评价说,这位技巧卓越的女画家,乐意同他们任何人并肩战斗,同整整一代的绘画史完美地联系在一起。”
10. 芭蕾舞女演员的作者简介
贝尔特.莫里索(1841-1895),当印象派备受攻击的时候,一篇报章的评论将参加印象派画展的年轻人称作“五、六个疯子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是贝尔特·莫里索。莫里索1841年是出身于一个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大家闺秀。她曾受柯罗的指导,后来在卢浮宫临画时邂逅了马奈,不但日后嫁给了马奈的弟弟,还从此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印象主义画家。
莫里索的作品以肖像和表现家庭生活场景中的孩子和妇女为主。凭着女性的心灵,她的画面上排除了一切粗野,而崇尚精美、华丽,使日常的简单活动显得如此活跃、生动,长于在亲切的家庭环境中撷取生活的诗意。
莫里索1895年死于流感。诗人马拉美曾为她写道:“一些在斗争中把她视作同志的早期印象派大师评价说,这位技巧卓越的女画家,乐于同他们任何人并肩战斗,同整整一代的绘画是完美的联系在一起”这句话可以概括莫里索与印象派的全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