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茉莉花和绣荷包是哪里的
㈠ 山西民歌有哪些
1,《大红公鸡毛腿腿》
《大红公鸡毛腿腿》是由谭晶演唱的一首山西定襄民歌,属于中文歌曲。
2,《绣荷包》
《绣荷包》是一首晋北民歌,由范秀冬演唱。民歌《绣荷包》流传的历史很久远。据现代戏曲、曲艺理论家傅惜华(1907-1970)考证,《绣荷包》在清代中叶时已十分盛行的一种时调小曲。
3,《下柳林》
《下柳林》是流传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一带的民歌,以柳林弹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韵味自然朴素,乡土气息浓郁、粗犷。
4,《交城山》
《交城山》是清朝或者更早年代开始流传于文水、交城一带的一首民歌。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曾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山西民歌。
5,《走西口》
《走西口》是一首山西地方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
㈡ 《茉莉花》是什么地方的名歌
茉莉花是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流传的一首民歌,最为著名的是河北省和江苏省的茉专莉花,但是现在在国际上属流行的,被许多外国人知道的那首茉莉花是流传于我国河北一带版本的茉莉花,被普契尼选进自己歌剧图兰多的也是河北一带的这首茉莉花
㈢ 《茉莉花》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茉莉花》是江苏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
(3)歌曲茉莉花和绣荷包是哪里的扩展阅读
《茉莉花》这首民歌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江浙地区的版本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茉莉花》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歌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将茉莉花开时节,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怜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美好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
《茉莉花》在两个大陆相互隔绝的时代跨越了地理距离的藩篱,成为象征中欧人民友谊和交流的生动符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首改编后的《茉莉花》唱响中国。此后,众多世界级亮相让这首民歌引起苏皖多地关注。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区以该首民歌为名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音乐文化节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颁奖仪式的现场《茉莉花》出现总共774次。
㈣ 绣荷包是哪里的民歌
是山西的!
㈤ 江苏名歌是什么
当前比较流行的江苏民歌主要有:《茉莉花》《拨根芦柴花》《姑苏风光》《无锡景》《紫竹调》《太湖美》《四季歌》《采红菱》(有争议)《月儿弯弯照九洲》《九九艳阳天》《孟姜女》《唐寅情歌》《三笑姻缘》《双推磨》《杨柳青》《绣荷包》。
㈥ 江苏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哪首
江苏民歌有南北之分,苏北的《茉莉花》、苏南的《紫竹调》是最具有代表性,音内乐演奏主要是二胡笛子容,也就是江南丝竹,比较著名的有《云庆》《三落》《行街》等,有一首集大成于一身的曲子《姑苏风光》,现在的歌曲是简化版。当然,江苏也有悲调的歌曲如《二泉映月》、《孟姜女》、《月儿弯弯照九州》等。
当前比较流行的江苏民歌主要有:《茉莉花》《拨根芦柴花》《姑苏风光》《无锡景》《紫竹调》《太湖美》《四季歌》《采红菱》《月儿弯弯照九洲》《九九艳阳天》《孟姜女》《唐寅情歌》《三笑姻缘》《双推磨》《杨柳青》《绣荷包》。
㈦ 绣荷包是哪里的民歌
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歌的一种,广泛的流传在陕北,用陕北方言唱出的一种地方歌曲,是陕北汉族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一般是用来唱出自己在黄土高原上的心声。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民歌是最简便的艺术形式,它随着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陕北的历史以及民俗活动而诞生,并留传至今。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信天游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
㈧ 茉莉花是哪里的民歌
《茉莉花》是扬州民歌。
《茉莉花》歌词的最早刊载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记载了《西厢记》的剧词,没记曲谱。
《茉莉花》曲谱的最早刊载是道光十七年(1838)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载有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
《茉莉花》最早名称叫《双叠翠》,以后才称为《鲜花调》或《茉莉花》。各地民歌《茉莉花》在音乐形态上有着不同演绎。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评论家易人、冯光钰和钱国桢在各自的论述中,都是以扬州的《茉莉花》为最基本的形态。
(8)歌曲茉莉花和绣荷包是哪里的扩展阅读
《茉莉花》发展的历史沿革:
1896年,万国运动会召开,当时李鸿章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当时李鸿章所唱,正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享誉世界的中国名曲《茉莉花》。
18世纪末期,一位初至中国的英国年轻人,在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记录下他初听到中国民歌《茉莉花》时的激动心情。
1792年,马嘎尔尼使团在华逗留期间,约翰·巴罗和使团的一位德籍翻译惠特纳都深深喜欢上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并把它带回了欧洲。
㈨ 山东民歌有哪些
有《黄河硪号》、《沂蒙山小调》、《反对黄沙会》、《包楞调》等。
山东民歌是一种古老的地方传统音乐。是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和风趣等特点。表现山东省地方劳动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和大自然斗争中的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就表现出强悍、粗犷的特点。
产生环境: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㈩ 山东民歌有哪些
《沂蒙山小调》、《绣荷包》、山东版的《茉莉花》 《歌唱大生产》《俺村新事实在多》《谁不说俺家乡好》》,《大实话》,《包楞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