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紫罗兰
① 谈论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张爱玲(1920年阴历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卒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爱玲名字的来历: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瑛”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团结出版社《张爱玲传》)
张爱玲的译名现在比较多的是Eileen,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上用的就是这个名字。夏志清先生是张爱玲的一个发现者。在这部用英文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用多于鲁迅的笔墨介绍了张爱玲。
年表:
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太兴路),取名张瑛。
一九二二迁居天津
一九二四开始私塾教育
一九二五母亲黄逸梵出洋留学
一九二八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三国演义》
一九三○改名张爱玲,父母离婚
一九三一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一九三二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一九三三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一九三七「国光」刊载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读书报告叁则》、《若馨评》
「凤澡」刊载《论卡通画之前途》
中学毕业
一九三九考进香港大学
一九四一太平洋战争爆发
辍学开始投入文学创作
「二十世纪」杂志刊载《婆媳之间》、《秋歌》、《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我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徵文第十叁名
一九四三「紫罗兰」杂志连载中篇小说《沉香肩—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杂志」月刊刊载《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倾城之恋》、《金锁记》
「万象」月刊刊载《心经》、《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载《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
「古今」月刊刊载《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
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胡兰成等三人
一九四四「万象」月刊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
「杂志」月刊刊载《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走!走到楼上
去!》、《说胡萝卜》、《诗与胡说》、《写什麽》、《忘不了的画》、《等》、《年轻的时候》、《花凋》、 《爱》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奇》由杂志月刊社出版「天地」杂志刊载《童言无忌》、《造人》、《打人》、
《私语》、《中国人的宗教》、《谈跳舞》、《道路以目》、《烬馀录》、《谈女人》「小天地」杂志刊载《散 戏》、《炎樱语录》「苦竹」月刊刊载《谈音乐》、《自己的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
与胡兰成结婚
一九四五「杂志」月刊连载《创世纪》、《姑姑语录》、《留情》、《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吉利》、《浪子与善女人》译作「小天地」月刊刊载《气短情长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载《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我看苏青》自篇《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
抗战胜利
一九四七「大家」月刊刊载《华丽缘》、《多少恨》
《传奇》增订本由山河图书公司出版
《太太万岁》改篇电影
与胡兰成离婚
一九四八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后改名《半生缘》)
一九五○参加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一九五二避居香港
一九五四《秧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后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传奇》改名《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译作《无头骑士》
一九五五秋天离港赴美
拜访胡适
一九五六得EdwardMacDowellColony的写作奖金
六六香港「星岛晚报」连载长篇小说《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六七赖雅去世
获邀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
着手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一九六八《秧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连载《半生缘》社出版
一九六九《半生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发表《红楼梦末完》
转入学术研究,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出版
一九七二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出版
一九七三定居洛衫机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一九七四「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刊载《谈看书》、《谈看书后记》
一九七五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皇冠」杂志刊载《二详红楼梦》
一九七六《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联合报」刊载《叁详红楼梦》、《张看自序》
一九七七《红楼梦魇》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九「中国时报」刊载《色·戒》社出版
一九八一《海上花列传》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三《惘然记》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一九八四「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
一九八七《馀韵》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八八《续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一《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恋》、《流言》、《怨女》、《倾城之恋》、《第一炉香》、《半生缘》、《张看》、《红楼梦魇》、《海上花开》、《海上花落》、《惘然记》、《续集》、《馀韵》由皇冠文学出
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二《爱默森选集》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三完成《对照记》
「联合文学」刊载电影剧本《一曲难忘》
一九九四《对照记》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一九九五九月八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九月十九日林式同遵照张爱玲遗愿,将遗体在洛杉机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九月三十日张爱玲的生日,林式
与数位文友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张爱玲作品年表
一小说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收入《传奇》。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二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年12月3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后记》,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张看〉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
《〈惘然记〉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表姨细姨及其他》,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三电影剧本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四学术论著
《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
五译文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她的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
②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杂志叫什么名字
《紫罗兰》于1925年12月问世,系半月刊,由周瘦鹃主编,大东书局发行。早期为20开本呈方形(第三卷起改成长方形),被称作“中国第一本杂志”。它的封面追求时髦,版式注重美观,正文插入图案画和仕女画;主要栏目有小说笔记、长篇小说、妇女与装饰、侦探之友、说林珍闻、小天地等,并附特载性质的《紫罗兰画报》。1930年6月,出至第96期停刊。
③ 《雄心壮志紫罗兰》文章有何特色
《雄心壮志紫罗兰》选自《纪伯伦作品精选》,讲述的是人生的进取精神和境界问题。内这篇文章采取了寓言的容形式。作者在文中所表述的平平淡淡和轰轰烈烈两种不同的人生来引导读者要正确地看待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篇课文里,作者赞赏雄心壮志的紫罗兰,觉得为了提高眼界,提升层次,获得更新更壮丽的人生体会,哪怕付出沉重代价也是值得的。但是作者在前半部分的描写中,又肯定了平凡生活的意义。
他让两个阵营的代表都出来说理,站在各自的角度和立场上,谁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作者还是有选择的。因为雄心壮志紫罗兰的境界正是作者自己的境界。
(3)杂志紫罗兰扩展阅读:
纪伯伦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ト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④ 《沉香屑第一炉香》的结局是什么 他们没有结婚吗 为什么说乔琪乔最后抛弃了葛薇龙拜托了~谢谢~
结婚了,说“乔琪抛弃薇龙”是因为薇龙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之后就会被乔琪无情的抛弃。
结局:
逐渐沉迷于靡丽生活的薇龙又忍不住爱上了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乔琪,在梁太太和乔琪的设计下,薇龙最终嫁给乔琪,成为乔琪和梁太太谋取钱财和男人的工具。
剧情: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杂志《紫罗兰》1943年第二期至第四期,收入1944年8月上海杂志社《传奇》,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倾城之恋》。
该小说讲述了从上海来到殖民地香港读书的少女葛薇龙如何一步一步堕落的故事。小说描绘了殖民地时期香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刻画了葛薇龙在爱情中自处卑下的形象,使得普通女子的悲剧命运与社会生存现状呈现出一种苍凉、悲壮之美。
⑤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什么意思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杂志《紫罗兰》1943年第二期至第四期,收入1944年8月上海杂志社《传奇》,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倾城之恋》。
该小说讲述了从上海来到殖民地香港读书的少女葛薇龙如何一步一步堕落的故事。小说描绘了殖民地时期香港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刻画了葛薇龙在爱情中自处卑下的形象,使得普通女子的悲剧命运与社会生存现状呈现出一种苍凉、悲壮之美。
内容简介
上海的女中学生葛薇龙在“八一三事变”后,跟随家人一起到香港避难。后因物价飞涨,家人打算离港返沪,薇龙为了继续求学,投靠了与亲戚断绝关系多年的,富有寡居的亲姑母。在姑母豪华、精巧的房子里,葛薇龙开始为姑母的物质款待所俘虏。三个月后,当初决心出淤泥而不染的薇龙在衣服与首饰的慢慢腐蚀下,对姑妈家的生活已经上了瘾。
等薇龙已经迷恋上这样奢华的生活后,姑妈梁太太便露出了真面目。她先是以薇龙为诱饵吸引青年才俊,以供自己之需,然后充当皮条客,企图把侄女推到老情人司徒协怀里。陷入困境的薇龙,继而为浪荡子乔琪乔的风仪震撼,迷恋而无法自拔。
梁太太为了达到人财两全的目的,劝乔琪乔同葛薇龙结婚:可以先让薇龙以出卖肉体挣钱,等薇龙不能挣钱养家了,乔琪乔尽可以离婚。在姑母指导下,葛薇龙最终和乔琪乔结了婚,却堕入为梁太太弄人、为乔琪乔弄钱的交际花境地。
⑥ 周瘦鹃的人物传记
周瘦鹃(1895—196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盆景艺术家。
他原名周祖福,字国贤,上海市人,一八九五年六月三十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八)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六岁时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父亲因病去世,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断绝。周瘦鹃的母亲是一个倔强的女人,她含辛茹苦,日夜为人缝补针绩,拼死拼活也要让儿子们读书。在母亲的“爸爸死得早,要争气,要用功”的教诲下,周瘦鹃发愤苦读,小小年纪就跟着外祖母、母亲和哥哥认字。七岁入私塾,读诗集经传,后转入储实两等小学和民立中学。鉴于他的格外优异的成绩和格外贫穷的家庭,教过他的老师们无不给予叹赏和看顾,他受到免交学杂费的特殊优待,使他得以读完中学。
一九一O年,刚刚十六岁,还在中学读书的周瘦鹃,于暑假期间偶尔在城隍庙旧书摊上购得一本《浙江潮》杂志。其中一篇描写法国军官爱情故事的笔记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下决心要把这篇笔记改编成小说或剧本。由于自我感觉写剧本要比做小说容易,他用一个月时间,夜以继日地改编出了八幕话剧《爱之花》,并用“泣红”笔名投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获得成功。这便是周瘦鹃的处女作。后该剧被郑正秋等搬上舞台,在武汉演出,引起轰动。并被改编成电影,易名为《美人关》。但是,他的第一篇见诸报刊的作品,并不是《爱之花》,而是一九一一年五月发表在《妇女时报》上的小说《落花怨》。 一九一二年,周瘦鹃十八岁。这年秋天,他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苏校长留校任教。他所教的预科一年级的学生大都是富家子弟,有的年龄比他大,有的还是他过去的同学,他们常常合伙欺负他这个小先生。周瘦鹃一边忍气吞声地执教,一边勤奋地写作。不久,便以一个多产小说家的声誉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于是他辞职专事写作。
就在周瘦鹃中学毕业的那年冬天,他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务本女校学生周吟萍,两人书信往还,迅速发展为恋爱关系。但由于女方父母早已把吟萍许配给了一个富家子弟,两人的好事终于未能如愿。这场悲剧在周瘦鹃身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周吟萍有一个英文名字violet(紫罗兰),周瘦鹃就异乎寻常地喜爱紫罗兰花,而且喜爱终生。在文学创作上,他为抒发内心苦闷写出了大量所谓哀情、惨情小说,这些作品是使他成为鸳鸯蝴蝶派早期代表作家的重要原因。
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后,他开始尝试参加编辑文学刊物。一九一四年夏,他协助王钝根编辑《礼拜六》周刊,不久停刊。后又于一九二一年春独自将该刊复活。在前后二百期《礼拜六》周刊中,周瘦鹃的作品最多。在千方百计地迎合小市民、小知识分子口味,供人消闲的办刊思想指导下,《礼拜六》周刊曾受到众多消闲读者的狂热吹捧,成为当时鸳鸯蝴蝶派的主要阵地和代表刊物。
一九一五年,周瘦鹃经人介绍参加南社,在《南社丛刻》第十九集发表古体叙事诗《新情歌》。在《新情歌》中,女主人公不惜一切要情人出征去杀敌卫国的行动,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一九一五至一九一九年的数年间,周瘦鹃先后应聘于中华书局、《新闻报》和《申报》。在中华书局,他先后编译出版了《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和《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后于再版时易名《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系周瘦鹃与他人合译,是该书最早的中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则是周瘦鹃个人的翻译小说集,全书共分三册,比较客观地介绍了欧美十四国,包括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短篇小说作品。并且,该书还收进了高尔基的名篇《大义》(原题作《叛徒的母亲》)。这是高尔基作品中最早的中译。因此,《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特别受到鲁迅嘉奖,誉之为“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在《新闻报》和《申报》,周瘦鹃都是担任副刊特约撰述,尤其在《申报》,他几乎每天都要为《自由谈》副刊撰写一篇短文。
一九一五年“五九”国耻事件发生之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为响应全国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周瘦鹃先后创作日记体小说《亡国奴之日记》和《卖国奴之日记》。在这被称作姐妹篇的爱国小说中,他寓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于嘻笑怒骂之间,痛斥了侵略者和卖国卖国贼,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因而受到人民欢迎。《亡国奴之日记》由中华书局出单行本,《卖国奴之日记》则由于言辞过于激烈而使各书局望而却步,最终不得不自费出版。此后,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周瘦鹃不间断地写了不少爱国作品,如较著名的《风雨中的国旗》、《南京之围》、《祖国之微》、《亡国奴家里的燕子》等等,使他成为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著名的爱国作家。
在担任大约一年的特约撰述后,一九二O年四月,《申报》正式录用周瘦鹃为该报副刊《自由谈》编辑。此后,直到一九三二年十二月《申报》革新版面,《自由谈》编辑由黎烈文接任时止,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周瘦鹃一面负责《申报?自由谈》编务,一面先后创办、主编或与人合编了《游戏世界》、《半月》、《紫兰花片》、《上海画报》、《紫葡萄画报》、《良友》画报等多种报刊。其中,《紫兰花片》月刊最具特色,内容全是周瘦鹃一人或创作或翻译的短篇杂作,被称作“周瘦鹃个人的小杂志”,月出一册,从无缺漏,维持达两年之久。此外,《半月》半月刊也很出名,它不仅寿命长,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较活泼。封面画用三色铜板精印,并首创三十开本版式,被当时杂志界称作创举,一时竞相仿效。
《半月》半月刊曾两次易名:一九二五年改作《紫罗兰》半月刊,一九三O年改作《新家庭》月刊。“九一八”事变时,周瘦鹃曾在《新家庭》月刊上发表《为国难事吁求全国家庭一致抵制日货》的呼吁书,号召全国家庭团结一致,积极行动起来,坚决抵制日货。
一九三一年,周瘦鹃买宅于苏州,稍后,即举家迁苏。
一九三三年,《申报》又辟《春秋》副刊,由周瘦鹃任编辑。
一九三六年,日寇积极准备大举侵华,时局日益紧张。十月,他与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二十一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新旧一切文艺派别联合起来,为抗日救国、言论自由而斗争。不久,鲁迅病逝。周瘦鹃专程由苏州赶去上海参加葬礼,表达对鲁迅的敬爱与掉念。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不久,“八一三”事变爆发,《申报》被迫停刊。战火波及苏州,周瘦鹃携家眷避兵浙江南浔,继之转赴安徽黟县。在此期间,他时刻牵挂家园及祖国的安危存亡,作诗词二百余首,感时伤怀,排愁遣闷。次年春,《申报》在租界复刊,他也举家赴沪复职。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陷落,《申报》也随之被日寇接管,周瘦鹃为保持清白,辞去《申报》副刊编务。
抗战期间,周瘦鹃在上海先后编辑出版了《乐观》月刊、《紫罗兰》月刊等刊物,创作、发表了唯一的一部白话中篇小说《新秋海棠》,并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了回忆早年那段恋爱史的回忆文章《爱的供状》。与此同时,沉湎于花草,潜心于盆景、盆栽的艺术研究。一九三八年冬,经人介绍,加入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国际性的上海中西莳花会,在莳花会展出比赛中,以古朴、典雅、独具特色的中国盆景、盆栽艺术两度夺魁,获得彼得葛兰奖杯,为祖国争了光。后因该会英籍评判人员有意贬低中国,裁判不公,愤而退出。
一九四五年秋,日本无条件投降,伟大的八年抗战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国民党接收《申报》,授予周瘦鹃以《申报》设计委员的虚衔,这使满怀希望的周瘦鹃极为不满。于是,次年春,举家返苏,过着陶渊明、林和靖式的隐居生活,
在苏州,周瘦鹃将以前发表过的旧译作结集出版,名为《世界名家短篇小说全集》。该书分上中下三册,收入以欧美为主的世界范围内著名、知名作家短篇小说计八十篇,其中包括高尔基的《换魂记》和《绿猫》。
一九四九年,全国大陆解放。周瘦鹃欣喜之余,自感跟不上伟大的时代,仍旧深居简出,杜门谢客,自我陶醉于花木丛中。但他却未料到,一九五O年秋,当苏南区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一个过着隐居生活的人竟然收到大会的邀请。会上,苏南行政公署领导鼓励他为新中国写作。同样未料到的是,一九五三年三月,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突然慕名往访,在观赏盆景、盆栽之后,同他进行了亲切交谈,要他打消一切顾虑,为新中国歌唱。于是,在养花种草、研究盆景艺术之余,周瘦鹃又重新拿起了笔,为国内外报刊撰写小品文、散文、游记,并于一九六二到一九六六年期间,以“姑苏书简”形式,不定期为香港《文汇报》撰文,向港澳同胞介绍日新月异的祖国和他本人的幸福生活。截止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出版的小品文、散文、游记结集有《花前琐记》、《花花草草》、《花前续记》、《行云集》等。他的文笔朴实自然,清灵秀丽,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深得广大读者喜爱。一九六二年,他被中国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
伟大祖国的欣欣向荣的发展,使周瘦鹃重又走出家门,越来越关心政治,尽力为祖国、为人民、为党做有益的事。他的高超的盆景技艺,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慕名者前去拜访。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除前边提到的陈毅,还有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邓颖超等都先后前往参观,有的还不止一次。一九六二年四月,他作为政协委员,在出席全国政协第三届第三次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召见,畅谈达半小时之久。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不因他曾是鸳鸯蝴蝶派作家而瞧不起他,相反地,却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建国后,他历任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主任、苏州市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市政建设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江苏省文联委员等职,并被选为苏州市、江苏省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全国政协第三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会议等。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周瘦鹃受到张春桥的点名攻击,不堪迫害,含冤去世。
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一日,苏州市隆重举行周瘦鹃先生悼念会。十年沉冤,终获昭雪。
(《周瘦鹃研究资料》王智毅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
周瘦鹃
南社的唯一园艺名家。他六岁丧父,家道贫困,依靠母亲针黹为活。肄业上海西门民立中学,为文冠其侪辈。校长苏颖杰非常喜爱他,教师孙警僧又极鼓励他。不料离毕业仅一学期,忽患大病,眉毛头发都脱光,后来瘦鹃以特制假发戴上,直至晚年,不事修饰,便去假发成为髡首,眉毛没有办法,常架墨晶眼镜,用以掩饰。苏校长认为他功课优良,虽没有读到终了,就破例发给毕业证书,留校教课。可是他不善管理学生,课堂上嘈嘈嚷嚷,没有秩序,他自己觉得教书非其所长,试行投稿。有一天,他在城隍庙旧书摊上购得《浙江潮》旧杂志,载一法国恋爱故事,他就把它改头换面译为五幕剧,标题《爱之花》,署名泣红,投寄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获得稿费十六元。从此就继续写作,投稿《时报》社发行的《小说时报》、《妇女时报》等,署名周国贤。后认识了编辑包天笑,出他提掖,才得成名。后来进中华书局,翻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得了一笔较大的稿费,由此始得和胡凤君结婚,年二十二岁。此后再接再厉,连续翻译了好多种。他是最早翻译高尔基的作品,这时一般人尚不知高尔基其人,一九一七年,鲁迅正在教育部当佥事科长,亲自审阅加批,大加奖励,他也引以为荣。不久他进《申报》,编附刊《自由谈》及《春秋》,又为中华图书馆编《礼拜六》,为大东书局编《半月》、《紫罗兰》、《紫兰花片》、《新家庭》等杂志,顿时蜚声说苑。他爱好紫罗兰花,那是有一段因缘的。这时他尚未结婚,有一次偶观务本女学所演的戏剧,演剧者周吟萍,活泼秀美,他很爱慕,不知怎样,就认识了她,往还既频,谈到嫁娶,吟萍家境很富裕,瘦鹃是个穷书生,对方的父母坚决反对,好事多磨,成为泡影。而吟萍是个弱女子,在封建家庭压迫之下,没有办法,只有饮泣。吟萍有一西名Violet,瘦鹃念念不忘其人,也就念念不忘紫兰其花。他所编的个人小杂志《紫兰花片》,每期汇集前人词中有“银屏”二字的,辟为一栏名《银屏词》,无非为吟萍的纪念,而事有凑巧,瘦鹃的儿子周铮娶郑于褒女为室,女名“玉带”,恰与“银屏”成一巧对。他富于审美观念,爱花成癖,不论盆栽盆景,经他设置,都成佳名。当时上海有一国际性的中西两花会,瘦鹃的同学蒋保厘,是莳花会的会员,介绍瘦鹃入会。一九三九年夏,瘦鹃参加大小盆栽二十二件,配着红木矮几及十景橱,又以百余年的爬山虎古桩作主体,附以松柏、菖蒲、黄杨、文竹、六月雪、金茉莉、细叶冬青,旁侧列古佛一尊及灵芝一盎,那几案有作秋海棠叶式的,有双连树根式的,引起无数西人的赞美。瘦鹃获得了荣誉奖状。翌年秋,又有秋季年会,瘦鹃以悬崖白菊,蟹爪黄菊,分种于紫砂旧盆和古瓷瓶盎间,加着水石盆景共二十九件,又附菖蒲、北瓜、小榆、稚柏、水棕竹、灵壁石、达摩像等点缀品,获得全会总锦标,及英国被得葛兰爵士的大银杯一座。瘦鹃很得意,有诗:“要他海外虬髯客,刮目相看郭橐驼。”又:“愿君休簿闲花草,万园衣冠拜下风。”次年秋季年会,瘦鹃煞费经营,罗致十八学士大菊花及粉霓裳、月下雪等名种盆景,或仿唐六如的蕉石图,或仿马远的古木及赏菊东篱、寒江独钓的画境,极活色生香、清华澹逸的能事。岂知主持的西人,不甘总锦标连落华人之手,瘦鹃被抑,仅得次奖,他中心忿懑,从此退出该会不再参加。他以善用古人名画制为盆景,题一诗云:“蕉石传神唐伯虎,竹技貌肖夏仲昭。生香活色盆中画,不用丹青着意描。”他本主编《申报》附刊《自由谈》及《春秋》的,这时他辞了《申报》辑务,在苏州王长河头辟紫兰小筑,大家称为周家花园,蓄着百年的大绿毛龟,五人墓畔移来的义士梅,白居易手植的槐树桔桩。又蓄着金鱼,以命名俚俗,乃用词牌名代之,如朝天龙改为喜朝天,银蛋改为瑶台月,五色绒球改为五采结同心等,上海市动物院金鱼部均采用。抗战时,他避难到上海,居愚园路的田庄,为维持生活,借海格路一小圃,售卖盆栽盆景,有“头衔新署卖花人”之句,邓散木撰一联为赠:“个中小寄闲情,待移来五岳精灵,供之几席。此处已非故国,且分取南冠涕泪,洒向花枝。”解放后返苏,重整故园,芳菲满目,朱德委员长送他兰花,周恩来总理夫妇、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到他园中,在签名簿上签了名(这签名簿归公家保存了)。他得到杨彭年手制的竹根形紫砂花盆,甚为珍视,嘱家人:“将来逝世,骨灰装在这盆中,置于其家梅屋,插以灵芝,衬以灵璧石。”又一次和人闲谈,谈到死的问题,他说:“深愿满室花香,于氤氲气氛中熏醉不醒,允称善终。”讵意在四人帮威胁迫害之下,他投井而死,所愿成虚,能不痛惜。如今已为瘦鹃开了个隆重的追悼会,并由政协优待其家属。他一八九五年乙未闰五月初二日生,一九六八年戊申七月十八日卒,七十四,著作很多,所编刊的有《新小说丛编》、《小说选》、《曼殊余集》、《亚森罗苹全集》、《消闲集》、《信美集》、《碎琼集》、《霏玉集》、《忆语选》等都是。
(郑逸梅,《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1981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在黟县
周瘦鹃君在数年前,于吴门封溪购一宅,颇有园林之胜,彼常往来于苏沪之间,遥领申报副刊事,而居苏之时日为多。其园林虽不大,而花木繁多,以园丁之外,瘦鹃亦能躬自种植也。种花之外,所蓄金鱼,亦颇名贵。左顾孺人,右弄稚子,人谓瘦鹃真能享自然之乐者也。惟去岁其次公子落池身死,深滋悲痛,郁郁寡欢者数月。此次吴门沦陷,朋辈飘零,均不知周瘦鹃避居何处者。今由吴友道及,在苏城未陷前,渠与程小青君,同时挈具妻孥,由浙江而至安徽,现闻其踪迹,避居于皖之黟县,其将遁迹于万山之中,觅得一世外桃源,不复问治乱事欤?瘦鹃真世外人也。
(微妙1938年3月24日上海《晶报》第3版)
⑦ 张爱玲有什么作品
张爱玲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女作家,作品很多,但是几乎本本是经典,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种种历史原因,一直被埋没,后来经过美国学者夏志清的挖掘后,张爱玲才逐渐走入当代大陆主流文坛,并且很快赢得了相当高的文学地位。她的主要作品有以下,按时间先后和体裁排列:
小说类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这个中篇很有名,后来被改编
成电视剧,由周润发和赵雅芝分别扮演男女主角,轰动一时)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这个好像也有同名电视剧)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有同名电视剧)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
《鸿鸾禧》,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6期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
《小艾》《十八春》, 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
《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1957年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
《半生缘》,1968年,后改名为《惘然记》(这个很有名
气,有电视剧)
《 色·戒》,这个名气更大,李安同名电影。
浮花浪蕊》,1983年
《小团圆》(创作于1970年,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陆出版发行,引起
热议
《同学少年都不贱》(这部中篇作于1973年至1978年之间,2004年2月台湾皇冠出版社推
出了这本小说的正体字单行本。)
《雷峰塔》《易经》繁体版(2010年9月在台出版)
《异乡记》出版(2010年12月1日)
《雷峰塔》《易经》简体版大陆发行(2011年4月)
散文类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
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
《借银灯》
《银宫就学记》
《存稿》
《雨伞下》
《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年12月3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1976年。
《谈看书》,1976年。
《谈看书后记》,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1976年。
《〈张看〉自序》,1976年5月。
《〈惘然记〉序》,1983年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年10月1日、2日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年1月3日
《表姨细姨及其他》,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1988年。
《“嗄?”?》,1989年9月25日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电影剧本类
《未了情》,1947年。
《太太万岁》1947年。
《情场如戏场》(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一曲难忘》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学术论著类
《红楼梦魇》,1976年。
《〈海上花列传〉评注》,1981年。
译文类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⑧ 紫罗兰的CMYK值是多少
紫罗兰的CMYK是:C20、M30、Y10、K10
色值中紫罗兰Mineral violet(怀旧)有两种:
1、回CMYK:C20、M30、Y10、K10
2、RGB:R197、G175、B192
CMYK和RGB相比有一个很大答的不同:RGB模式是一种发光的色彩模式,在一间黑暗的房间内仍然可以看见屏幕上的内容;只要在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就是RGB模式表现的。只要是在印刷品上看到的图像,就是CMYK模式表现的。比如期刊、杂志、报纸、宣传画等,都是印刷出来的,那么就是CMYK模式的了。
(8)杂志紫罗兰扩展阅读:
加入黑色的原因
青、品红、黄三色也是美术三原色,三种颜色理论上可以混合出黑色,但是现实中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油墨纯度往往不尽人意,混合出的黑色不够浓郁,只能依靠提纯的黑色加以混合。
另外也可以节省油墨消耗,一副图中的黑色部分,如果在没有黑色油墨的情况下是由等量的CMY混合成黑色的,如果有黑色则可以直接使用黑色减少油墨的使用量。
⑨ 张爱玲九岁时写的小说叫什么名
好像最早的是1932年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当年12岁
⑩ 请问一下,张爱玲的所有作品的名字
张爱玲,原名张瑛,1921年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其祖父为张佩纶,外曾祖父为李鸿章。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次年考取伦敦大学,后因战事改入香港大学。1943年,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发表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等。1944年出版小说集《传记》和散文集《流言》。1955年留美定居。1995年9月8日于洛杉矶家中去世,终年75岁。
天才梦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更衣记 公寓生活记趣 夜营的喇叭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烬余录
谈女人 借银灯 论写作
爱 有女同车 走!走到楼上去
银宫就学记 童言无忌 造人
打人 说胡萝卜 自己的文章
a 私语 诗与胡说
写什么 中国人的宗教 忘不了的画
雨伞下 炎樱语录 存稿
《传奇》再版的话 谈跳舞 谈画
谈音乐 气短情长及其他 “卷首玉照”及其他
双声 丈人的心 我看苏青
〔附〕苏青张爱玲对谈记 姑姑语录 中国的日夜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 《张爱玲小说集》自序 忆胡适之
《张看》自序 《红楼梦魇》自序 《多少恨》前言
惘然记 谈看书 谈看书后记
《续集》自序 关于《笑声泪痕》 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
表姨细姨及其他 谈吃与画饼充饥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
第2段为作品,空格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