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见杜鹃花的古诗
⑴ 关于杜鹃花的诗词
一,《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释义: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杜鹃叫一回,我的泪流一次,伤心欲绝,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二,《寒食日题杜鹃花》
唐代-曹松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释义:一朵又一朵,同时开寒食节时。哪户人家不禁火,总在这朵花枝。
三,《送杜鹃花》
唐代-吴融
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
应是蜀冤啼不尽,更凭颜色诉西风。
释义:春红始谢又秋天红色,息国逃亡入楚宫。应是蜀冤枉哭泣不尽,再根据颜色诉说西风。
四,《净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
唐朝-韩偓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释义:一园红艳醉山坡,从连续梢簇场罗。蜀魄未归长一滴血,只应偏滴这丛多。
五,《避地伤春六绝句》
宋朝-葛立方
一年春事又阑珊,可惜芳菲愁裹看。
慎勿扫花供喂马,恼人秀色自堪餐。
释义:一年春天的故事又阑珊,可惜芳菲愁着看。千万不要将杜鹃花扫来喂马,如此惹人的美景哪能拿去餐食。
⑵ 《宣城见杜鹃花》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这是李白晚年在宣城所创作的一首思乡诗。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内想到幼年在四川容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写尽了旅人思乡的情绪。
⑶ 宜城见壮鹃花古诗
1、原诗: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2、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3、注释:
宣城:今属安徽。
蜀国:指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4、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⑷ 《宣城见杜鹃花》是哪个诗人写的
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作者: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⑸ 《宣城见杜鹃花》这首诗的全部拼音是什么
《xuā chéng jiàn dù juān huā 》
《宣城见杜鹃花》
作者:李白(唐)
shǔ guó céng wén zǐ guī niǎo ,xuān chéng hái jiàn dù juān huā 。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yī jiào yī huí cháng yī àn ,sān chūn sān yuè yì sān bā 。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⑹ 带有杜鹃的两句古诗
带有杜鹃的两句古诗有: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宋·王令《送春》、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唐·白居易《琵琶行》、唐·李贺《老夫采玉歌》、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唐·温庭筠《碧磵驿晓思》、唐·崔涂《春夕》、唐·李群玉《黄陵庙》。
1、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2、宋·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3、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5、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6、唐·李贺《老夫采玉歌》: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7、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8、唐·温庭筠《碧磵驿晓思》: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9、唐·崔涂《春夕》: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10、唐·李群玉《黄陵庙》: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⑺ 古诗 宣城见杜鹃花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此时杜鹃花亦盛开。[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由见宣城的杜鹃花联想起蜀地的杜鹃鸟,由杜鹃鸟悲鸣勾起对三巴的怀念,亲切而自然。后两句中,“一”、“三”两字,各重复三次,对仗极工,而又有民谣风味。
⑻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的解释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
,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
?青年时代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
,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⑼ 宣城还见杜鹃花这首诗的全部拼音
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拼音如下:
xuān
chéng
jiàn
dù
juān
huā
/
zǐ
guī
【zuò
zhě
】lǐ
bái
【cháo
dài
】táng
dài
shǔ
guó
céng
wén
zǐ
guī
niǎo
,xuān
chéng
hái
jiàn
dù
juān
huā
。
yī
jiào
yī
huí
cháng
yī
àn
,sān
chūn
sān
yuè
yì
sān
b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