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意向
㈠ 古诗中杜鹃的意象的诗句有那些
天涯何处无芳草
芳草即是女人!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流水即是无情人!
苌弘化碧,杜鹃啼血
杜鹃代表哀怨,大概是失恋之人!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传书,估计是相思之人!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
㈡ 杜鹃的意象是什么
杜鹃在诗词里意象普遍有悲愤、凄婉、哀怨与愁思的象征。之所以会形成这个独特的意象,一个是因为它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位君王“望帝”,名叫杜宇,他深得人民爱戴,但是却因冤屈而死,死后化为杜鹃,在每年芒种节气前后,日夜啼鸣“布谷、布谷”,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播种。
另一个是因为它的叫声:杜鹃的叫声还被解读成“不如、归去”,在春暮时分听着这样的悲啼,让人惆怅感伤、倍感心酸。还有一个是因为它的口腔颜色:杜鹃的口腔内部是红色的,古人就联想是因为它一直不停地啼叫,嘴巴都叫出血来,所以有“杜鹃啼血”一说。
杜鹃花语:
1、爱的快乐
杜鹃花代表的就是纯真纯洁的爱和天真烂漫的恋人。爱情能够使人心智成熟心态年轻,美丽的杜鹃花宛如爱神下凡,让人感受到爱意的亲切和爱的快乐。
2、鸿运高照
全红的杜鹃花往往能够象征着“鸿运高照、福星到来”之意。像是比较盛大的节日或重要的日子就可赠送对方杜鹃花。若送给生意伙伴则代表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3、思念家乡
从古时候开始,人们离乡求学多年难归,常常就利用杜鹃花写诗赋词,隐喻自己的思乡之情。代表的是对双亲的关心,以及对家的向往。
4、友谊长存
杜鹃花送给挚友象征着友谊长存、互相关爱之意。在国际上,也有很多场合会利用杜鹃花来表达情意,希望两国能和平友好的发展,同时也对海外侨胞表示关心和思念。
㈢ 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
杜鹃,也叫杜宇、布谷、子规、催归、望帝,吃毛虫,是益鸟。它有寄育性,因为自己不会筑巢,于是便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杜甫的《杜鹃》诗中有“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可以作为明证。这种鸟天赋不佳,没有美丽的羽毛,而且叫声凄厉。春末夏初时节,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它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古蜀国国君名叫杜宇,号望帝,后来不得已让位于他人,死后化为鹃鸟。到了春天,它总要悲啼,听起来,好像是说“归去归去,不如归去”,直到啼出血来,人们很同情,称之为杜鹃。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在古典诗歌中,杜鹃主要是悲苦凄美的象征。
1.肠结乡愁的游子
杜鹃“不归不归”或者“不如归去”的叫声,最容易触碰羁旅他乡游子的心弦。杜鹃,成为肠结乡愁游子的象征。例如,唐代无名氏《杂诗》中有“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再如“客情惟有夜难过,宿处先寻无杜鹃”(〔宋〕左纬《送别》)。
2.忧心报国的志士
杜鹃鸣叫时昼夜不停,一直到啼血为止。这种飞蛾扑火般的壮烈情怀很容易引发忧心报国志士的共鸣。例如文天祥的《金陵驿》中有“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再如陆游的《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岁月更迭,韶华已逝。子规声声,引发了诗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
3.勤劳播种的农夫
同一种鸟,在文人骚客的辞典里叫做子规、望帝,呻吟着“不归不归,不如归去”;而在村野农夫的嘴里叫做布谷鸟,欢唱着“布谷!布谷!早种包谷!”清代无名氏《布谷》中有“江南三月早春里,子规声声催人勤”。这里,子规声声,显然不是忧郁、伤感的哀鸣,而是生活中催人勤劳播种的号角。
4.哀情哽咽的佳人
自然的声声鸟鸣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想象,杜鹃也不例外。在闺中佳人听来,杜鹃声声,也象征了内心的抑郁、寒凄的伤感。例如宋代朱淑真的《蝶恋花》中有:“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诗人借助杜鹃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
㈣ 为什么杜鹃在诗词中象征哀婉的意象
我们可以看到,这只在诗词中飞来飞去的小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悲悲切切的,这好生奇怪啊,在中国诗词中,被提起过的鸟儿可不在少数,燕子、大雁、鸭子、鸳鸯、鸥鹭、黄莺……可是,它们没有一个,能比杜鹃更凄婉,更哀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恐怕要从杜鹃名字的由来说起吧。在民间传说中,有这样的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据说,在很久以前,蜀国有一个勤勉的君主,叫做杜宇,他常常亲自到田间地头,催促大家珍惜春光,耕耘农作,就算是在死后,也没有抛弃他的子民们,他化身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一到播种的时候,就四处啼鸣,提醒大家,这鸟儿,就被后人称为杜宇,也叫布谷鸟,杜鹃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鸟儿究竟是为什么被叫做布谷鸟的,因为它与杜宇化鸟,催人布谷有关,但是,这个民间传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勤勉的君王的形象,就算人们因为怀念他而心生悲哀,也不至于像某些诗歌中所描写的那样,让人想起黍离之悲吧。所以,我疑心这个故事是经过了老百姓的加工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春日播种是最重要不过的了,于是,就将神话传说修改润色,只保留了其中与催种有关的部分。
这样的话,这杜宇传说又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版本呢?在扬雄的《蜀王本纪》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与此截然不同的故事。在杨雄的版本中,杜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他任命了一个名叫“灵”的人作为自己的宰相。当时,蜀地出现了一场大水,生灵涂炭,幸亏有灵鼎力相助,打通了玉山的缺口,才避免了灾祸。

更何况,不管是金乌还是青鸟,都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杜鹃可不一样啊,每年春天的时候,它都会悄然从诗词丛中飞出,飞到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身边,“布谷——布谷——”你听,这不就是它在歌唱吗,不过,是听出凄苦悲哀之声,听出羁旅怀乡之苦,还是听出催促播种之意,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啊。不管怎样,我就是喜欢这只在诗词丛中飞来飞去的小鸟。
㈤ 杜鹃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杜鹃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那种敬业精神的一项,它的象征意义更多的是那种无私奉献,杜鹃啼血吗?
㈥ 杜鹃这种意向为什么体现了伤感之情
杜鹃鸟来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源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㈦ 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花:表达喜悦之意。
杜鹃鸟:即子规,表达思念盼望之意。
㈧ 如何写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鸟,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的时,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雪猿哀鸣。”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凄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㈨ 关于杜鹃的诗句意象
1.杜鹃的意象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这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和神奇传说的益鸟。杜鹃鸟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杜鹃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诗词数不胜数,文化意蕴丰富多彩。
一、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了“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胸怀旷达、信念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再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以上均是思乡之情。
三、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杜宇也叫望帝,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后禅让退位,归隐深山。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年暮春杜鹃花开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
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写得淋漓尽致。
四、感慨险峻、亡国之情
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人借景抒情,“子规啼月”是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象,在这里烘托了凄凉的氛围,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凉、危乎高哉的险峻雄奇景象,因而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李煜《临江仙》中有:“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子规相传为失国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们常借它表现亡国之悲。这里诗人已预感到亡国,内心悲痛惆怅万分,就借子规这个形象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亡国之音。
总之,古人以杜鹃意象为介质,表达诗人特定的思想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古诗词的意蕴,也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2.如何写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鸟,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的时,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雪猿哀鸣。”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凄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3.能提供诗词的意象吗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II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
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
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4.“子规”又叫杜鹃,是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的意象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贞,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 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宋·陈亮《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水浒传》第三七回:“枝上子规啼夜月,园中粉蝶宿花丛。”
鲁迅《无题》诗:“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1]唐: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
5.【“子规”又叫杜鹃,是古代诗歌中极为常见的意象.结合下列诗句说说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也有比喻忠贞,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 唐·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宋·陈亮《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水浒传》第三七回:“枝上子规啼夜月,园中粉蝶宿花丛.” 鲁迅《无题》诗:“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1]唐: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
6.中国古代诗歌中多次出现杜鹃这个意象,请你列举几个例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是李商隐的《锦瑟 》,“望帝春心托杜鹃”是出自:《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一九《杜鹃》诗注引《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 大致是说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李商隐那首难懂的诗句应该是说“再生”之意义,而庄生迷蝴蝶是谈到内心和现实的纠结.可以从小说《伪物语》中对凤凰涅槃的解释了解到,杜鹃在蜀地传说之意义.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是一个典故,传说古蜀国有国君名杜宇,又称望帝,被臣子逼位,逃于山中,死后忧愤,化而为鸟,名为杜鹃鸟,终日悲啼,以至嘴角流血,血流到花上,就是杜鹃花.在古诗文中,杜鹃是一种悲鸟,但凡心中哀伤悲痛时,往往会借这鸟来表达,所以但凡出现杜鹃,即是表达一种悲伤.其实,杜鹃鸟就是布谷鸟,又因其声“布谷”,像“胡不归”(为什么不归),又成了思乡思家的一个象征.反正,杜鹃是种悲鸟,含着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