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情诗
『壹』 古代描述茉莉花的爱情诗
冰雪为容玉作胎,
柔情合傍琐窗开。
香从清梦回时觉,
花向美人头上开。
『贰』 求一篇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名篇,除了《金色花》《告别》《榕树》,再加上内容概括
一、作者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在诗歌、戏剧、小说、哲学、政治及音乐绘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他的全部作品构成印度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侧面,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运动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1961年5月7日,泰戈尔诞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商人兼地主家庭,属波罗门种性。加尔各答当时是印度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所。泰戈尔的家庭在加尔各答知识界颇有影响。祖父、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兼学者,兄弟姐妹中有许多人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均有成就。泰戈尔的少年时代在一个充满知识、智慧和理想的氛围中度过,领受了印度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文明的熏陶。
泰戈尔自幼喜欢诵读《吠陀》和《奥义书》中的诗歌,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他曾几度进入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刻板的学校生活、粗暴的教育方式,使他恐怖而厌恶。他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业,而是在家中接受父兄的教育。家里为他请了家庭教师,讲授梵语经典、文学艺术。他经常参加家庭文艺演出会。此外,他还从村妇、石匠、帮工和农夫那儿,聆听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这样,他从小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八岁开始写诗,17岁发表叙事诗《诗人的故事》,并协助二哥办《婆罗多》杂志。
1878年,泰戈尔遵照父兄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以便回国后做一名律师或文职官员。但他的诗人气质促使他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经过西方文明洗礼的泰戈尔回到祖国,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不久,他跟随父亲和哥哥旅游屯印度北方,接触社会,欣赏瑰丽的自然风光。1884年,他参加“梵社”并任秘书。历时20年。当时他与保守民族主义者兼大作家般给姆•查特吉在杂志上展开了关于印度社会理想的辩论。
这时期是作家创作上的探索阶段。在著名的抒情诗《晚歌》(1882)和《晨歌》(1883)中,畅饮着青春之酒的泰戈尔,纵情地抒发青春的欢乐,描述甜蜜的情恋和绚丽的大自然。1886年发表的《新月集》洋溢着纯朴的母爱和儿童天真烂漫的幻想。由于这部诗集的问世,泰戈尔被誉为“儿童诗人”。总之,这时期泰戈尔的诗宛如一泓清泉,湿润了枯寂的印度大地,开创了一代新诗风。
当时印度正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英国殖民主义者既在经济上对印度进行掠夺,又从文化上对印度加以渗透。作为殖民地的爱国知识分子,泰戈尔敏锐地意识到印度应该在协调东西方文化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他说:“在印度,当我们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化西方文明中永恒的东西时,我们将处于协调两个伟大世界的地位。”从此,泰戈尔或者在加尔各答协助父亲从事社会改良运动,或者在乡下的庄园里积极探索农民问题。
1890年,他应父亲的请求,接管了家族的产业,定居在流经家园附近的帕德玛河的一条船上。他经常泛舟河上,到处飘流,饱览了湖光山色,广泛地接触了乡村社会,目睹了农民的艰辛痛苦的生活以及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暴戾。残酷的现实震动了诗人的心弦,他对地主剥削制度开始进行抨击,对殖民当局表示愤概。1898年,他挺身而出,撰文抨击殖民当局对民族激进派领袖提拉克的迫害,并怒斥对孟加拉的分裂政策。1894年,他担任孟加拉文学协会副主席。
泰戈尔这时期的创作是丰富多彩的,诗作达九卷之多,其中包括优秀诗篇《云使》。1894年,他写了著名诗篇《两亩地》,1900年,他在民间故事基础上写了《故事诗》,这是最为印度人民传诵的诗篇,是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段时期最重要的创作是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他那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摩诃摩耶》等许多作品,都可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
1901年,他离开舍利达家园,抱着改造社会的目的,投身到教育改革中。他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在他呕心沥血的培育下,这所学校在1921年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
1905年,英国推行孟加拉分裂政策,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诗人闻讯后,毅然离开乡村,来到加拉加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他慷慨陈词,发表演说,抵制英货,领导示威游行,并创作了不少激动人心的爱国歌曲。不过这时他的思想十分矛盾,他既主张与殖民主义作斗争,又幻想通过宗教、教育和道德手段来实现民族自治,反对暴力斗争。
但是,泰戈尔仍是随着时代步伐而前进,没有安于象牙塔里的生活。当1919年英国殖民者在阿姆里察屠杀手无寸铁的印度人民,迫使印度人民奋起反抗,掀起了第二次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时,泰戈尔马上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支持群众斗争。
这时期是泰戈尔一生创作的最辉煌时期。尽管泰戈尔的世界观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但在文学上仍提供了大量反映民族独立运动的作品。如191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戈拉》,虽则是描写19世纪70、80年代的印度社会生活,实则展示了20世纪早期社会及其时代特征。这部史诗般的小说描述了印度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正统派新印度教徒和梵教徒在印度民族独立问题的斗争。他还写了剧本《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其中以《红夹竹桃》最有影响,可以说开创了戏剧的新天地。
这时期泰戈尔的诗歌达到了完美的地步。1912年问世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它以优美的抒情格调和秀丽的诗句,表达他与神交流自己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烈情感。1913年,泰戈尔又先后发表了诗集《飞鸟集》和《园丁集》,它们荡漾着对人和自然的热爱情感,对于人在世上的使命寄于了更大期待,人必须把世间变成天堂,而不是往别处寻找天国,显示了比《吉檀迦利》更为积极的进取精神。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泰戈尔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声明放弃英王授予他的男爵称号,以示对英国殖民者的抗议。他四处奔走,寻求印度民族的出路。他于1916年到过日本和美国,1920-1921年访问法国、丹麦、瑞典、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24年访问中国,1930年到过苏联。他在各国发表演讲,反对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他开始反省自己的思想,创作上的神秘主义色彩和改良主义情调被政治热情和战斗精神所取代。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的祖宅里去世。
泰戈尔的创作生涯长达60多年,留下了数量惊人的文学作品。他的诗要主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主要剧作包括《邮局》《摩克多塔拉》和《红夹竹桃》;《沉船》和《戈拉》是长篇小说的代表作;短篇小说的优秀之作有《摩诃摩耶》《喀布尔人》等等。
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以印度的传统哲学思想为主,但也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接受了印度教正统派的哲学思想,认为作为宇宙精神的“梵”与作为个体精神的“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梵我合一,达到最高的快乐境界。同时他也提倡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不以东方的精神情感抹煞西方的意识形态,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观。
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在50余部诗集均用孟加拉语和英国写成,因此,他拥有世界范围的广大读者。在诗歌创作技巧上,他受到印度古典文学和孟加拉民间诗人的抒情歌曲的影响。而他更赞赏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他说:“标出诗的格律没有用处——为了领会一首诗之美用不着从学究那里去学习什么。有一件事情我注意到了,不懂世故的心灵能抓住诗歌的可爱之处,那些分析诗歌的人们决不会决得到的。他们已经失掉了心灵这种本质,或者从来就没有过。问题是,诗歌必须以同情与感觉才能接近。”泰戈尔所推崇的自由诗不是印度传统的诗歌形式,所以,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主要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在小说创作方面,印度古代几乎没有小说创作的传统。泰戈尔完全是在西方的影响下进行小说创作的。他的小说,除了内容之外,从形式到技巧都是西方化的,没有任何印度色彩。
泰戈尔生活在东西方文明剧烈冲突的时代,他一生致力于在冲突中寻求和谐、在对抗中寻求对话的伟大事业。他以自己的丰富创作完成了这项使命。他的伟大作品成为东西方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印度和孟加拉,他被奉为“诗祖”,每逢的他的诞辰日,印度都要举行庆典,把他当作民族英雄顶礼膜拜。在欧洲,他也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广泛的赞誉。总之,站立在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泰戈尔,对东方,对世界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二、作品提要
《泰戈尔诗选》包括以下内容:
《诗选》。这是泰戈尔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英文诗集,共收入诗歌130首,并有序诗一篇,由国际大学出版社在诗人逝世翌年出版。诗集中除了最后9首之外,均为诗人自己从孟加拉文译成英文。诗选时间范围从1886年至1941年,跨度达56年。诗集中的重要诗歌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宗教抒情诗、写实的诗和政治抒情诗,此外还有一些杂诗。宗教抒情诗具有神秘的色彩,比较难于理解,但却十分耐人寻味。第九十四首、第一百首均系写实诗歌中的名篇,前者以传神之笔描绘了一条小河的神韵,后者热情赞颂了矫健的山达尔妇女。政治抒情诗在这部诗集中占有显著地位。它们表现了诗人维护正义和嫉恶如仇的凛然正气。例如,第一O二首抒发了诗人对殖民者蹂躏非洲人民的强烈义愤,第一O八首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丑恶嘴脸。
《故事诗》。这是泰戈尔前期诗歌创作中一部极其重要的孟加拉文叙事诗集,在印度历来被视为诗人留给人民的最好的精神遗产之一。诗集收入诗歌24首,并有序诗一首,初版于1900年。当时,诗人不但正处于创作井喷阶段,也处于爱国主义激情汹涌之时。诗集主要取材于印度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历史传说,其中既有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和锡克教故事,也有拉其普特人及马拉塔人的英雄传说。诗人热情歌颂了民族英雄的抵御异族入侵时英勇献身的精神。其中《被俘的英雄》无异于一部锡克教徒英勇斗争的史诗。在莫卧儿军队的残酷镇压下,英雄们的鲜血洒遍五河之邦,七百个英雄连同他们的首领般达都因战败被俘,全部壮烈牺牲。《戈宾德•辛格》一诗充分表现了锡克教祖师戈宾德•辛格百折不挠的坚强斗志。他在战斗失败之后仍然对未来信心百倍,怀着豪迈的英雄气概去重整旗鼓,“等待着晓日初升的黎明出现”。这些诗歌来荡气回肠,令人感叹。《故事诗》中的佛教和印度教故事,表现了诗人对民本文义的弘扬和对真善美的礼赞。这部诗集在当时极大地激励了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意志,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吉檀迦利》。这部英文宗教抒情诗歌是泰戈尔的代表作,是20世纪世界文坛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诗集共收诗歌103首,1912年在伦敦出版后随即风靡西方世界。这些诗歌,是诗人从其同名孟加拉文诗集和另外几部孟加拉文宗教抒情诗集选择出来的。孟加拉文泰戈尔有着严格的韵律,而英文《吉檀迦利》则以散文为体。“吉檀迦利”的意思是“献歌”。纵观诗集,我们不难看出,它是诗人献给一位神的。在诗人笔下,这位神有着种种名称和身份。诗人时而称为他“主人”,时而称他为“朋友”,时而称他为“父亲”,时而称为他“国王”,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直接称为他“神”。在翻译这部诗集时,诗人借用了英语中“God”一词,但他诗中的“God”并不是基督教的上帝,而是从印度哲学中玄而又玄的“梵”这一抽象概念演化而来的一具有人格的宗教神。两者虽然同为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但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泰戈尔的宗教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印度古代奥义书哲学和印度教毗湿奴派教义。这是一种类似于泛神论的思想。奥义书哲学认为,万有同源,皆出于梵,梵是宇宙的最高本质和最高实在,泰戈尔认为,梵是一种无限的存在,而现象世界和人是有限的存在;人的灵魂与宇宙精神具有实质的同一性。达到梵我一如是诗人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在“有限”中证悟“无限”的欢乐,是他宗教抒情诗歌创作的母题。他在这部诗集中表现出来的热爱人民和祖国的赤忱之情感人至深,他对自然、人生、欢乐、光明和歌颂洋溢着奋发、热烈的情绪。诗集中关于神在自然中和人类社会显现的描写,蕴含着现实主义的因素,飘散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艺术上,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流丽;感情热烈真挚,含蓄细腻;意境宁谧深邃,耐人寻味;形象鲜明具体,生动活泼。诗集熔哲理与诗情与一炉,充分体现了泰戈尔诗人兼哲人的本色。《吉檀迦利》就是这样一部以形象化的艺术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的抒情诗集。
《新月集》。这是泰戈尔的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共收入诗歌40首,初版于1913年。这些诗歌是诗人从自己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翻译出来的。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慈爱的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与贤妻。这部儿童诗集被认为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它也深受我国数代读者的钟爱。诗人依照儿童的逻辑,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譬喻,描绘出儿童的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
《园丁集》。这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诗集,诗体为散文诗。共收入诗歌85首,初版于1913年。诗集中的大部分诗歌是诗人从自己拓19世纪90年代创作的几部孟加拉文诗翻译而来的。不难发现,这些诗歌流溢着青春的动人朝气,闪射着爱情的美丽色彩。《园丁集》表现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儿女情爱,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庞德认为,《园丁集》中的诗歌犹如“天上的星辰”。诗人采用象征等手法,细腻而又含蓄地表现恋爱中的种种情绪,其言外之意,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飞鸟集》。这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共收诗325首,初版于1916年。其中一部分由诗人译自自己的孟加拉文格言诗集《碎玉集》(1899),另外一部分则是诗人1916年造访日本时的即兴英文诗作。诗人在日本居留三月有余,不断有淑女求其题写扇面或记念册。考虑到这一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诗何以大多只有一两行。诗人曾经盛赞日本俳句的简洁,他的《飞鸟集》显然受到了这诗体的影响。因此,这些诗以深刻的智慧和简短的篇幅为其鲜明特色。美籍华人学者周策纵先生认为,这些小诗“真像海滩上晶莹的鹅卵石,每一颗自有一个天地。它们是零碎的、短小的;但却是丰富的、深刻的。”可谓言之有理。
在“1921-1941年诗选”中,《问》、《边沿集》第十八首和《生辰集》第十首等都是诗人晚年的名篇。面对世界上弱肉强食、侵略横行的现实,他在《问》一诗中表达了对宗教泛爱之说的强烈质疑。《边沿集》第十八首写在法西斯主义猖獗的年代。年代八旬的诗人大义凛然,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生辰集》第十站是这部《泰戈尔诗选》的压轴之作。诗人在这首诗中回顾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
三、思想内容
泰戈尔是一位很有思想深度的作家,要理解他作品的思想就必须理解其复杂深邃的思想。泰戈尔生活的时代正是印度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时代精神的洗礼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使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他注重发扬民族传统,唤起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信心,同时又不排除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他《诗选》中的重要部分,表现了一位爱国人维护正义和疾恶如仇的凛然正气。他的《向母亲致敬》这首歌,在印度独立后被定为国歌。他的爱国诗篇,如《洪水》、《不要介意,我的心啊》、《敬礼佛陀的人》等等,在印度广为传扬,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泰戈尔又是一位“泛爱”“泛神”论者。他的世界观是很丰富而矛盾的,呈进步色彩的同时,又具有唯心主义色彩。诗人认为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主宰者,这个主宰是一个无形无影而又无所不在的实体—梵。梵就是神。泰戈尔在《人格》一书中写道:“在印度,我们的文学大部分是宗教性的,因为与我们同在的神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神;他属于我们的寺庙,也属于我们的家庭。我们在所有恋爱与慈爱的人性关系中,都感觉到他与我们亲近,而在我们的喜庆活动中,他又成了我们尊敬的主宾。在开花与结果的季节,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在秋天的累累果实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披风的边缘,而且听到他的脚步声……”人们只有达到与梵即神完全合一的境界,才会真正感到快乐与幸福。著名诗篇《吉檀迦利》所表现的就是对于这种境界的追求和感受。如第65首:“你的世界在我的心灵里织上字句,你的快乐又给它们加上音乐。你把自己在梦中交给了我,又通过我来感觉你自己的完满的甜柔。”这就是追求“梵我同一”感受到的异乎异常的快乐。
泰戈尔自幼受《奥义书》影响。《奥义书》是印度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泰戈尔吸取了积极的“梵我同一”的思想,对其中消极的“轮回解脱”说却持独特见解,他不主张遁世、厌世,而是主张入世、爱世。如在《刚与柔》的第1首诗里,他满怀激情地唱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热——“我不愿舍弃这美丽的世界,/我愿同光辉的太阳在一起,/我愿同盛开的鲜花在一起,/我愿同人们生活在一起。”在《园丁集》第43首诗里,他说“永不会做一个苦行者”“这是我坚定的决心……/不,我的朋友,我将永不离开我的炉火与家庭,去退隐到深林里面,/如果在林阴中没有欢笑的回响;如果没有郁金色的衣裙在风中飘扬;/如果它的幽静不因有轻柔的微语而加深。/我将永不会做一个苦行者。”(冰心译)
最为可贵的是,泰戈尔在不惑之年仍然可以用儿童的眼光和一支有魔力的笔,将读者带到云端,带到波浪尖上,带到妈妈温柔静谧的臂弯里。《新月集》正是一本这样的诗集。诗人用成人的心理揣摩着孩童的志趣,以朴素的笔调,明快的语言,清新的意境,刻画出一幅幅孩提时代欢乐的生活图景。
泰戈尔称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他自己便是异乎寻常地迷醉于大自然。他的《飞鸟集》有小草对大地的依傍、阴影对光的追逐、海鸥对波涛的呼唤……万千事物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纷呈沓至,涌达胸际,流泻笔端,泰戈尔忘情于自然,使他的精神境界非常高尚。“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这似乎在隐喻两种人,一种是为他人服务,生命有价值的游吟诗人,一种是离群索居、自生自灭的林中隐士,对比鲜明,发人深思。作者在写自然的同时,也传递出对世态人生的探讨,正是借大自然的有声、有色、有光、有形的事物—审美客体,表达自己作为审美主体无声、无色、无形的情思。
歌颂爱情也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诗人为什么要写爱情诗呢?他在《园丁集》第2首写道,他不愿意“坐在生命的岸边默想着死亡和来世”,而宁愿“看守着”“是否有年轻的飘游的心聚在一起,两对渴望的眼睛切盼着音乐来打破他们的沉默并替他们说话”,因而决心为情侣们编写热情的诗歌。他的爱情诗摹写了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各种各样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更多的似乎只是传达一种情感,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总之,泰戈尔诗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他对自由、民主的呼唤与追求,他对自然、人生的礼赞与剖析,他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梵神合一”等进步思想仍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涵咏咀嚼,品味不尽。
四、艺术特色
泰戈尔之所以能够获得世界声誉,除了它那耐人寻味、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外,还与诗人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有关。
首先,诗人善于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任其自由驰骋,随意翱翔,构成一幅幅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图画,显得优美动人。如《吉檀伽利》第61首诗连续提出一系列有趣的问是否有——“这掠过婴儿眼上的睡眠——有谁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吗”,“在婴儿睡梦中唇上闪现的微笑——有谁知道它是从哪里生上来的吗”,“在婴儿的四肢上,花朵般喷发的甜柔清新的生气,有谁知道它是在哪里藏了这么许久吗”;然后逐一加以回答——在萤火朦胧的仙村里有两颗甜柔迷人的花蕊吻着婴儿的眼睛,一线新月的微光触到消散秋云的边缘生出来了微笑,当母亲还是少女时充塞在她心里的温柔安静的爱幻化为婴儿四肢上的生气。这首诗通过美丽的遐想,生动地描绘了婴儿的可爱神态,表达了爱的主题,颇具艺术力量。诗人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营构诗篇。有许多诗形式上短小但容量极大,就是因为诗人联想、想象新奇,意蕴悠远。如《飞鸟集》第92首:“绿叶的生与死乃是旋风的急骤的旋转,它的更广大的旋转的圈子乃是在天上繁星之间徐缓的转动。”谁都见过树叶的凋落,也见过斗转星移,诗人却能从树叶的生死入手写到星辰,让读者不禁想到树叶的又一次飘落,嗟叹“逝者如斯夫”了。又如《飞鸟集》第240首“爆竹呀,你对于群星的侮蔑,又跟了你自己回到地上来了。”诗人将骄傲的人比喻为爆竹,爆竹凭借自己在黑夜中短暂的光亮自命不凡,最终很快又落回地面,形象地说明了人不可妄自尊大。
其次,诗人善于使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比为具体的形象,显得生动活泼,富有魅力。例如《吉檀迦利》第8首诗用“那穿起王子的衣袍和挂起珠宝项链的孩子”,在游戏中失去一切快乐,为怕衣饰的破裂和污损,不敢走进世界,甚至于不敢挪动的形象,说明人们应当保持艰苦本色,不要追求华美,以免“使人和大地健康的尘土隔断,把人进入日常生活的盛大集会的权利剥夺去了”。阅读泰戈尔诗集,我们时常发现诗人诗歌的意象往往富于象征色彩,使笔下形象充满深层含义,寓情于景。像《园丁集》中的第12首、第55首,《新月集》中的《对岸》《玩具》等等,都是寓理性思考,抽象情感于生动丰富的物象的佳作。泰戈尔的诗多短小精悍,《飞鸟集》中诗大部分只有一两行,极少数是三四行,但能做到景、情、意、理四妙兼得。诗与哲理的结合也是泰戈尔诗的一大特色。且哲理的内容又不减弱诗的形象性,相反,由于泰戈尔高超的表现水平,使他的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和含蓄。如《飞鸟集》126首:“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味外之者,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第6首:“如果你因失去太阳
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告诉人们不要因过去而沮丧。第65首:“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足下的土地。”片言只语,都包含着渺小与伟大的辩证哲理。他的诗言简意赅,隽永深邃。
泰戈尔的诗歌,以其高度的语言艺术吸引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读不懂泰戈尔诗的人或许有之,但主为泰戈尔的诗歌语言不美的人却从来没有。如同一切大诗人一样,泰戈尔也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艺术巨匠。他的抒情诗,清辞丽句,能让人陶醉;他的故事诗,朴素无华,却动人心魄。也就是说,在表现不同内容的诗歌中,他的语言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泰戈尔十分注意语言的形象性,为此,他常常借助于比喻。他的比喻每每别出心裁,千变万化,富于艺术魅力。他还常常以自然人格化,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他在写到自然风光时,力求将所写的对象画面化,敷上种种不同的色彩。他写景喜欢使用白描手法,这在叙事诗中尤为明显。他还十分注意语言的音乐性。孟加拉语本来就是一种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泰戈尔在诗歌中又巧妙地运用各种拟声词,用以模拟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因而使得语言音韵铿锵,悦耳动听。泰戈尔又十分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使其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因而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泰戈尔力求语言的大众化。他不但学习书本语言,而且学习人民大众的语言。他认为诗人应当“像质朴的人那样讲话,用质朴的散文语言”写作。
泰戈尔的艺术风格当然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一的。生活是多方面的,有才华的多产的作家往往需要而且也能够写出具有多样风格的作品。他那些清新流利、富于美感的爱情诗以及大量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代表了他光风雯月、静穆恬淡的一面。但他又写过一些雄浑豪壮、气魄宏大的自然诗,写过歌颂英雄、气贯长虹的故事诗,还写过尖锐泼辣、入木三分的讽刺诗,这些诗代表了他豪放激烈、怒目金刚的一面。但这些诗又有共同的特色,这便是泰戈尔之所以为泰戈尔的地方,不管写哪种风格的诗,泰戈尔都表现出极大的抒情能力。他的诗歌的抒情特色不仅在爱情诗、自然诗中十分鲜明,而且叙事诗中表现得也很强烈。他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天才的抒情诗人。
思考题:你认为泰戈尔的诗歌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叁』 如何评价清朝国歌《巩金瓯》
关于大清朝的国歌,之前一直流传一个段子:
其实歌词还算不错,曲子也凑合,但是这已经是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还用这么粉饰太平的歌词,总感觉是一种讽刺。
这首歌发布了没多久,武昌起义就爆发了,也就真应了最后一句,天高高,海滔滔……
『肆』 离别情诗高手进!!!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
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三吏”“三别”是历来对杜甫组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百姓在难以忍受的残酷压迫下,妻劝夫,母送子,先后走上战场,有的老妪甚至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唯妙唯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所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间”。在“三吏”中,因为夹带问答,所以杜甫本人出场;在“三别”中,因为通篇都是人物的独白,所以杜甫没有露面。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造的一个顶点。
『伍』 求一首爱情诗,词,或曲,表达两人相爱永远
仁兄,我是楼上的依田嘉尔,现在这是我的小号,上面帖子限字,写不了了,在这给你补最后一段。
------------------------
--100--
当我靠近你的窗门,你嘎然止声,宛如一只青鸟,把隔夜的啼鸣扔在屋顶。
暴雨就要来了。这一次,我也可以放声歌唱,把积郁弥久的怆然,抛进夏夜。与你的歌声相互停驻、纠缠、爱抚、哭泣……在这片无垠的荒原,除此,我们一无所有,一无所求。
宝贝,如果这是爱,如果这是孤独行侠与蓝色天堂的吸引,如果这是歌声的源头,是雨声的归宿,如果……
我将告别七月,从绿洲到沙漠,从沙漠到大海,从歌声到雨声……直达我的地狱,你的天堂……
------------------------
我推荐你去中国情诗网
http://www.qingshi.net/index.htm
『陆』 第一次的茉莉赏析,作者泰戈尔的简介写作背景,用的修辞手法
我读这首的时候,真的好感动好感动,好想哭好想哭。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
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1913年他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诗人在诗中描述主人公喜爱着大自然,生活过的很惬意,但每次一想起孩提时代曾经捧起的白色茉莉花就充满了甜蜜的回忆。
每当我们逐渐长大时,也得到了生活中的欢乐,但这些欢乐与最早期最初接触的欢乐是完全无法比拟的。因为初体验的感觉永远只有一次,就是那一次,当我捧起白色的茉莉花时,我的心里充满了回忆的甜蜜。诗人非常擅于使用心境的对比,感人的笔触。
多多少少也显露诗人是劝勉大家应该感谢自己曾经得到的欢乐与及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最让人感动的是,泰翁的朴实平淡的文字营造出来的气氛,如"我生平有过许多快活的日子,在节日宴会的晚上,我曾跟着说笑话的人大笑。" "在灰暗的雨天的早晨,我吟哦过许多飘逸的诗篇。"然后又在后面,写下主人公想起捧起茉莉花的心情,这样的手法已经深深地将整首诗捧向感动巅峰了。
让我想起邻家女孩和她的青梅竹马的往事,很纯很青涩
『柒』 跪求藏头诗,雨夜赏花,茉莉真美。雨夜,茉莉是网名。情诗。谢谢
雨 过天晴轻语嫣
夜 夜芳华情万千
赏 花赏月赏君心
花 动相思玉生烟
茉 如人间知音在
莉 然如许梦婵娟
真 情如许花常在
美 若瑶池天上仙~·
希望你会喜欢~·
『捌』 七月什么花如雪和它类似的句子
七月茉莉花如雪 九月菊花姿百态 十月芙蓉正上妆 十一月水仙洁如玉 源于十二月花名歌
南烛子,小叶女贞,米兰,不过最常见的是茉莉。七月茉莉淡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