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乐团茉莉花
❶ 50年代民族管弦乐的新创作都有哪些
我认为是很经典的,这一时期民族管弦乐的新作品,以中、小型合奏为主。作品题材大多是 歌唱新生活的,表现欢乐愉快的情绪,反映了 50年代的时代气氛;旋律上都 与民间音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2019年1月12日19:30,“东方俪音”中国器乐组合、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将强强联合,演绎《丝绸之路》《龙腾虎跃》《我的祖国》《茉莉花》《春节序曲》等名曲,用恢弘国乐开启2019新篇章。2019年第一场国乐音乐会。
❷ 《茉莉花》是怎么成为第二首国歌的
一、 一曲茉莉花,芬芳飘四方
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当中国政府代表团入场时,一曲江苏民歌《茉莉花》由军乐团奏响。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两国军乐队各奏三首乐曲,中国军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二天上午,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庆典上,在谭盾指挥的“天、地、人”组曲中,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又演奏了这首乐曲的“辽宁版”,香港的少年合唱队演唱了这首歌;1997年秋,***主席访问美国举世瞩目,克林顿总统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音乐会,美国交响乐团演奏了这首歌;1998年克林顿总统回访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这首歌在男女声二重唱演绎下,使克林顿听得如痴如醉;1999年春节,中央民乐团首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新年音乐会,民乐团合奏了这首曲子,良宵一曲酣畅淋漓,维也纳金色大厅掌声雷动;1999年5月1日,昆明世博会隆重开馆,奏响的还是这首茉莉花。1999年7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世纪世界”音乐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参加演出的俄罗斯红军歌舞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纯正的中文演唱了这首歌,激起满堂喝采,掌声经久不息。
许多人都十分喜欢这首歌。在香港回归仪式上,中方军乐团演奏这首歌是***同志亲自点定的,而***在以国家主席身份举行国宴时,曾经亲自指挥军乐团为来宾演奏这首民歌。中国流行音乐对这首民歌的多种版本的新编演唱,更是花样叠出,常州姑娘周泓艳的《又见茉莉花》是其中的代表作。
《茉莉花》早在50年代就在全世界传唱,一直传唱到现在。在流传过程中,仅中国关于《茉莉花》的唱法就有几十种,比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线歌舞团苏州籍歌唱家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的,所以,有人还以为《茉莉花》是苏南民歌。《茉莉花》在国外也有多种版本传唱,美国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凯利金改编演奏的《茉莉花》长达8分钟,清香四溢;两年前,美国发射一颗向外太空飞行寻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飞船,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乐曲作为地球礼物送给外空生命,中国入选的乐曲就是这首《茉莉花》。
二、 美丽的茉莉花是谁采摘?
“茉莉花,茉莉花”,这朵美丽的茉莉花谁采摘?这朵花是何仿采摘的,从民间艺术丰厚土壤中采得。何仿今年72岁,那还是半个世纪前的事。
1942年冬,何仿是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小演员,才14岁,那是日本鬼子大扫荡的艰苦时期。部队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同志指示他们到边区去开展反扫荡的宣传,同时响应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深入到农村去,向民间艺人学习。
何仿与战友冒着风雨,踏着泥泞的山间小路,到扬州附近的六合金牛山地区去,一天,他们找到了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扬州民歌“茉莉花”的原版《鲜花调》。
《鲜花调》是扬剧的曲调,原歌分三段,艺人是用男扮女音的调门演唱给何仿听的,何仿边听边记词曲,原词是这样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香香也香不过她;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
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
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
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
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确实婉转悠扬,何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反复吟唱,何仿又觉得,原歌分别吟唱了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艺术形象不够集中,又是以小女子的“奴”人为称,唱的实际上是哥哥妹妹的相思情,对于部队表演,就不太合适,而且,原歌尽管乐音优美,但带有一定的轻挑感觉,如果能修改一下,就好了。当时他毕竟还没有这个能力,直到1957年,被部队送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深造过的何仿,在北京与民主德国的合唱专家一起探讨民歌演唱,要找一首合适女声合唱的中国民歌,他想到了这首《鲜花调》。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一唱三叹,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线歌舞团一曲唱红,当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江苏扬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何仿采摘这朵茉莉花,决不偶然,这与他是安徽天长县人有着非常紧密的文化风土人情上的血肉关联。天长县是安徽南部突伸进江苏扬州和南京六合的一个地方,是属于扬州的文化圈的,所以,何仿才会对这首扬州民歌“识货”,情有独钟,由他进行了成功的再创作。
有意思的是,人们一提起何仿,想到的可能只是这首歌。实际上,何仿创作了很多受部队欢迎的好歌,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首都电影院听了何仿作词作曲并担任演唱指挥的《淮海战役组歌》后,拍着何仿的肩膀说: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但这首《茉莉花》太出名了,盖过了一切,因此,熟人总是跟他开玩笑,“老何啊,人一辈子能有这么一朵花,就很不容易了啊。”何仿1941年春13岁时投奔革命,参加新四军,先后在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在几十年的部队文艺生涯中,他创作了《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五个炊事兵》、《我们是千里海防的巡逻兵》、《我的名字叫中国》、歌剧《大翻身》等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多次获奖,为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他从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艺术指导的位置上离休,是正军级干部。
三、何仿多次见到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周总理特别喜爱这首《茉莉花》
作为一位作曲家,一位部队文艺工作者,他激情昂扬的音乐创作生涯,是与军队、与共和国的成长水乳交融在一起的,这使他与共和国的许多重大历史场面紧紧联系在一起。1998年初,中央电视台介绍何仿与《茉莉花》的专题片《芬芳年代》上下集播出,这又是全国纪念总理诞辰百年的时候,何仿在茉莉花的美妙乐曲声中,浮现出与周总理的一次次见面情景。
64至65年间,何仿三次见到周总理。周总理的品格给何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64年全军文艺汇演,前线歌舞团的节目受到好评,最后领导接见全体参演单位合影时,前线歌舞团领导被要求站在正中,当时,前线歌舞团的领导只有何仿在,何仿被安排在正中间,两旁是朱德和刘少奇,他后退了半步,由于个子矮,结果,拍成了在朱德和刘少奇肩膀中间露出一个脸的样子,而此时,周总理却远远地站在前排的边上。周总理拍照合影很少往中间站,有其它领导人在场他谦让,他一个人与大家在一起时他还是谦让,63年前线话剧团成功上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后,周总理非常高兴,把话剧团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请到自己家中吃饭,吃完饭拍照合影时,大家让周总理和邓颖超坐在正中间,周总理就是不同意,坚持站在边上,他说:“我是主人,怎么能坐在正当中呢?”而是让张泽易团长坐在正中间。
65年春天,周总理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作为副团长到印泥参加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各国都带了文艺演出团体,参加庆祝演出,文化部在征求周总理意见时,周总理说:“我带前线歌舞团去。”到印泥参加演出,前线歌舞团的节目中就有女声小组唱《茉莉花》,每当演唱这首歌时,周总理总是听得非常专注,脸上是喜悦之情,会议结束后,前线歌舞团到柬埔寨去演出,周总理则回国,中国驻印泥大使馆为周总理举行送行晚会,在晚会上,前线歌舞团演唱了许多江苏民歌,如《拔根芦柴花》、《九连环》,最后唱了《茉莉花》,周总理听后感慨地说,我13岁离家乡,你们美妙的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了。女演员孙子凤忙问:“总理,你为什么不回家去看看呢?”“工作太忙了!”这时,何仿指挥演员排好队形,又唱了一遍《茉莉花》给总理听,总理听后感谢大家的好意,又诙谐地说: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
❸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结束曲《茉莉花》是哪个乐团演奏的出版过没有哪里可以下载全曲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蒙古语广播 《好一朵茉莉花》 配上短发女生
❹ 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上的歌曲叫什么名字
结合玉罄与编钟声的《茉莉花》 谭盾作曲 据赵东鸣介绍,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颁奖仪式音乐由著名作曲家谭盾、王和声共同创作完成。根据奥运会颁奖程序要求和仪式音乐的惯例,颁奖仪式音乐包括标志音乐、入场音乐、颁奖音乐和退场音乐。 首先,标志音乐表明颁奖仪式已开始,在奥运会赛时将配合颁奖仪式片头播放,长度在25秒左右。赵东鸣还特别提到,这段“金声玉振”音乐是谭盾以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的原声和玉謦的声音融合了交响乐的演奏形成的,形成了“金玉齐声”的宏大效果。与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的理念一致。音乐唯美、时尚、完美地结合了古今音乐和民族元素,符合颁奖仪式的整体感觉。 入场音乐则在颁奖仪式开始、获奖运动员入场后奏响。入场音乐由王和声创作,采用交响管乐配器,节奏鲜明,极具感染力,给人以欢快、激奋的感觉。 接下来,赵东明介绍了备受瞩目的颁奖音乐。之前媒体盛传的“茉莉花”曲一说也终于水落石出:据赵东鸣表示,谭盾在颁奖音乐中融合了编钟与玉謦的激越之声与“茉莉花”曲调。圆满地营造了运动员接受加冕时庄严、隆重和神圣的氛围,音乐气势恢宏、舒展大方,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最后的退场音乐则是在颁奖仪式结束后、运动员退场的过程中播放。赵东鸣表示:谭盾创作的曲调欢快、轻松,是音乐艺术与体育元素相融合的佳作。 据悉,颁奖仪式音乐是在谭盾指挥下,由中国爱乐乐团与石头音色乐团共同演奏录制完成。王和声创作的颁奖仪式运动员入场音乐则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录制完成。2008奥运会颁奖仪式音乐"金声玉振 茉莉花"(mp3下载) http://www.iyisky.com/bbs/thread-5300-1-1.html
❺ 宋祖英东方茉莉花飘香欧洲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何时举办的
03年11月23日
11月23日晚,在音乐之都最著名的音乐殿堂金色大厅,在中国结和鲜花的陪伴下,中国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的歌声显得格外优美动人。这是中国歌唱家第一次在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吸引了1000多名当地观众和华侨。宋祖英在维也纳民族歌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合作下,演唱了十多首中国民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和民族歌剧选曲。
民族歌唱家在金色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而当晚宋祖英的演唱让当地观众感到了她深厚的艺术功底,无论是《茉莉花》、《龙船调》等中国民歌,还是《大地飞歌》、《好日子》等中国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都受到观众的称赞。前来观看演出的已故奥地利著名画家马克斯·韦勒的夫人激动地对记者说:“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样纯净的音乐会了,宋祖英的演唱十分柔美动听,声音非常好,形象也很美,这一晚绝对是一个美好的享受。”而施特劳斯家族的后裔同时也是歌手的维利·施特劳斯同样对宋祖英的演唱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她绝对是一流的歌唱家,她的声音那么好听,那么美妙,很富有表现力。我尤其喜欢她演唱的《辣妹子》,很有个性,而且在中国民族音调的基础上有了现代音乐的元素。”
台下的观众也为宋祖英带来的中国歌声惊喜,台上的维也纳民族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则对合作者宋祖英赞叹不已。从来没有听过中国民歌的女高音歌唱家达琳·吉德说:“宋祖英小姐的歌声很甜美,她能够把中国的民族音乐与西洋的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欧洲人来说非常新鲜。她的声音有着阳光一样的色彩,欧洲观众也会觉得很舒服。她演唱的《野玫瑰》德文发音十分准确。”女中音歌唱家吉达·施黛拉说:“虽然中国民歌的演唱与我们的歌剧演唱方法不同,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会把声乐技巧放在评判宋祖英演唱的标准上。而宋祖英对音乐的诠释与我们歌剧演唱一样的美丽。这个时代有很多战争,有很多灾难,能够用音乐来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风貌,用音乐来实现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沟通,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从音乐中听到了从中国来的一种温和的感觉,只要有机会我也会演唱中国的民歌。”
❻ 小学生铜管乐队的训练曲目
我们小学的时候 练了 《国歌》(5级比较难)《青年进行曲》 《胜利进行曲》 《歌唱祖国》 《北国之春》 《茉莉花》《青年志愿者之歌》
❼ 中央民族乐团的音乐会
指挥:许知俊 、刘沙 首席:唐峰
一、 管弦乐《春节序曲版》 李焕之曲 《茉莉花》权 刘文金曲
二、二胡与乐队《洪湖人民的心愿》张敬安、欧阳谦叔曲闵惠芬改编
演奏者: 李源源
三、女高音独唱《火把节的火把》卢云生词 陈 勇曲曹文工配器
《一杯美酒》 新疆民歌 赵弟军 配器 《又唱浏阳河》郭天柱词 邓东源 曲
演唱者: 吴 静、孙 艳
四、笛子独奏《牧民新歌》王志伟、简广义曲 演奏者: 王次恒
五、管弦乐《雷电波尔卡》约翰施特劳斯 曲 陈燮阳 改编 《卡门序曲》比才曲 邹野 改编
六、唢呐独奏《百鸟朝凤》 民间乐曲
演奏者: 林富国
七、管弦乐《喜讯》郑路、马洪业 曲
《瑶族舞曲》茅源、刘铁山曲彭修文编配
八、琵琶独奏《十面埋伏》 古曲
《送我一枝玫瑰花》 新疆民歌王范地改编
演奏者: 吴玉霞 手鼓伴奏:朱剑平
九、京胡与乐队《夜深沉》 京剧曲牌吴华改编 京胡演奏:李福华京二胡演奏:刘 湘
十、女高音独唱《长鼓敲起来》 李洁思 词金凤浩曲 《春风圆舞曲》 尚德义 词吕金藻曲
演唱者: 谢 琳
十一、管弦乐 《西北组曲》谭盾曲
(1)信天游 领唱: 牛建党
(2)石板腰鼓
加演: 1、管弦乐《花好月圆》 2、管弦乐《拉德斯基进行曲》
❽ 亲爱的朋友们,有谁知道茉莉花这首民歌的出处和来历
《茉莉花》是江苏民歌,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江苏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发源地却颇具争论。现在的主流观点是《茉莉花》起源于扬州。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的南京、盐城等城市争相站出来说他们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而且还在一些媒体上发表文章,加以证明。2000年10月16日,两位扬州文化人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的文章,此后再没有听到其他不同的声音了。这两位文化人分别是扬州清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聂峰。其中,聂峰先生还师从于近代的扬州清曲表演大师王万青。长期沉淀的清曲知识,使两人坚信《茉莉花》源于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又称扬州小曲、扬州小调。《茉莉花》最早属于扬州的秧歌小调,后经扬州清曲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衍变成扬州清曲的曲牌名【鲜花调】。清乾隆年间出版的一部汇集当时流传广泛的地方戏曲的《缀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鲜花调》,有曲谱和曲词。曲词除了个别字与现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这是目前为止,发现在的关于《鲜花调》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载。由此足以证明,《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两位文化人又从其他方面,列出种种证据,佐证《茉莉花》与扬州的渊源。文章出来后,异音立即没有了。后来不少其他地方的学者文人,也开始渐渐发表文章,称《茉莉花》出自于扬州。
这首脍炙人口的扬州小调,随着扬州在当时的影响而传颂全国,且影响了其他许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150年前,扬州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哼。几十年后,普契尼创作《图兰朵》时,选用这样一首既能代表东方韵味又风靡中国的《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衬托中国人的爱情故事,既自然也属必然。
发展和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隶属江苏省扬州市的仪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❾ 为了完成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会的任务,军乐团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这是二十世纪中最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军乐团成功完成了这一历史上最具影响的重大事件的演奏任务。
1997年5月,30位军乐团优秀人员进入了紧张有序的排练工作。
按照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要求和交接仪式的安排,大家练习的内容分为:交接仪式会前演奏内容、交接仪式内容和礼号演奏内容。
由于会前演奏部分的不可预知性,大家共备练了近20首中国乐曲以备临时选用。
6月,军乐团在卫戍区仪仗大队院内搞了一个模拟会场,按照交接仪式的程序进行了三次模拟演练。
6月23日,军乐团乘专机到达深圳,第二天全体成员着驻港部队服装乘大巴赴港,参加与英国皇家乐团的联合演习。
香港的宽阔和繁荣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他们这些第一次入港的军人都由衷地赞叹香港真不愧是东方明珠。
大家都说:“好啊,她就要在我们的国歌声中回家了,这也是我们有生以来最自豪的一件事啊!”
香港会展大厅坐落在美丽的维多利亚海湾,这是为举行交接仪式特别修建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香港标志性建筑。
交接仪式的会场是一个长方形,双方乐队站在主席台两边,面对着主席台。中英两国乐队在6月30日以前进行了三次正式演练。
1997年6月30日的夜晚,维多利亚海湾灯火辉煌,绚烂的彩灯映照着海湾里欢腾的龙舟,全世界的新闻焦点同时对准了海湾的会展中心大厅。
23时20分。军乐队迈着整齐坚定的步伐步入交接大厅。
这时,能容纳4000多人的大厅里已经座无虚席了,但是却没有说话声音,大厅里显得十分寂静。
中英两国贵宾们都分别坐在两边,表情都十分严肃,气氛也觉得有些压抑。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国际政要全都坐在乐队前面,他们已经在大厅里等候了一个多小时了。
大家的心跳不由得加速。
23时38分,乐队指挥于建芳示意大家拿起乐器。
23时40分,舒缓轻柔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大厅,大厅里顿时像解了冻的松花江,涌动着春的暖意。
那些表情严肃的贵宾也开始借机攀谈起来,这也许是由于音乐的魅力吧。
当乐队演奏完《茉莉花》的时候,大厅里骤然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接着,中英两乐队交替演奏了两国乐曲。
当英方演奏完第三首乐曲时,于建芳转身面对乐队凝目用力一挥,嘹亮的《歌唱祖国》就像奔腾的长江之水一泻千里。
这时,大家都感到身边许多贵宾都在和着乐曲的节奏动情地拍着手,有些人勇敢地带头唱了起来。而且掌声越来越大,歌声越来越嘹亮。
于建芳有好几次都看不清面前的同事们,激动的泪水几次都快流出来了。
中英双方的8首乐曲演奏完毕,会场渐渐恢复了平静,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就要开始了。
在交接仪式上,英方为自己制定的方针是:体面撤出。他们提出要把英国国歌奏到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秒钟。
中国方面表明的态度也很坚定:不管你们的国歌奏到什么时候,必须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前结束,连余音也不能超过,否则就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而于建芳得到的命令是:
不管英方能否准时奏完,你必须在7月1日0时0分0秒指挥乐队奏响中国国歌。
军乐团的总领队齐景全团长提出:
早一秒可耻,晚一秒耻辱!
于建芳意识到:这时的一秒并不是时间的概念,而是国家主权,必须准确无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为了准确掌握时间,外交部与组委会商量决定,采用一个大型电子钟来记时,这台钟与中央电视台互对。由于条件所限,乐队就用秒表来对准大厅的那台电子钟,然后采用倒记时读秒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1997年6月30日23时整,军乐团办公室外事干事张景山大厅电子钟做了最后一次时间校对,然后稳稳地站在了于建芳的身旁,他们商定,到最后10秒钟的时候,张景山会给于建芳读秒。
23时59分10秒,英国皇家乐队指挥棒挥起,英国国歌《主佑吾王》开始奏响。
英国的国歌原来时每次都50秒左右,那就正好在0时0分0秒前结束,但这时却快了10秒。
留下的这10多秒的空白显得是如此地漫长。于建芳的脉搏在这一段时间内骤然加速。他注意到,站在江泽民身旁的李鹏也忍不住抬手看了一下腕上的手表。
50,51,52,53,54……
当张景山读到58秒的时候,于建芳果断地挥动了指挥棒。
公元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义勇军进行曲》的号角划破了维多利亚海湾的夜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次在香港奏响。它在向世界宣告: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统治的香港已经成为历史;一个遭受百年凌辱的新香港将焕发出她新的容姿。
交接仪式结束后,一些港商和华侨都紧紧地拉着于建芳的手说:“你们演奏得太好了,奏《歌唱祖国》的时候我们的手都拍疼了,我们是流着眼泪听完你们的演奏的,你们为中国人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