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创作背景
A. 茉莉花歌曲创作背景是什么(不一样的)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金牛山脚下演出。当时,随团而至的何仿慕名拜访了当地内一位弹唱艺容人。随后,弹唱艺人为其表演了民歌《鲜花调》。何仿一下子就被《鲜花调》的旋律迷住了,于是他花了大半天的时间,用简谱记下了该曲,而且按照艺人的方法准确唱了出来。
因为《鲜花调》是来自中国民间的创作,所以在整体上显得有些粗糙。为了打磨该曲,何仿考虑再三,将《鲜花调》进行了改编,将歌词中描述的三种花统一改写为茉莉花。1957年,在北京全军文艺会演上,何仿策划由前线歌舞团首次公开演出该曲。
(1)茉莉花创作背景扩展阅读:
歌曲MV
2008年8月,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该曲进行了MV的拍摄。雷佳身着金色旗袍参与了MV的拍摄,为了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享受,MV导演孔嘉欢首次运用了另类表现手法,把中国宗教文化和该曲结合起来。
作为MV镜头重要组成部分,导演策划了雷佳站在几丈高的大佛的手心里演唱该曲,雷佳从容的在大佛上拍摄了MV画面。
此外,该曲MV作为向北京奥运会的献礼,特别剪辑了鸟巢的镜头画面,使整个MV充满了奥运的气息。
B. 湖南花鼓 钢琴曲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在创作上的特点作者在什么时候写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花鼓》(瞿维作曲)是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国钢琴作品之一。
它以鲜明的民族音调、丰富的民间歌舞锣鼓节奏及个性化的创作手法赢得了不同时期音乐工作者和听众的喜爱,
并对其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瞿维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技法娴熟。
作者曾经深入基层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知识和民间素材,因而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不乏极具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
如与他人合作创作的歌剧《白毛女》、管弦乐组曲《秧歌场景》、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等。
《花鼓》就是作曲家瞿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该曲作于1946年,旋律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反映了群众欢乐的歌舞场面和愉悦的心情。乐曲刚开始是用钢琴模仿锣鼓的节奏音型,由“咚咚咚”的鼓声开始,
之后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作为第一主题。“打花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歌舞形式之一,
通常由女演员身背小鼓,男演员手拿小锣,一面歌舞,一面打击乐器伴奏,这种载歌载舞的场面热闹非凡。
演奏该段旋律时分别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区依次奏出,仿佛听到秧歌场上男女欢快的对唱。其旋律活泼、可爱,节奏生动、振奋,
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民族风味。紧接着第二部分锣鼓节奏又引入了用歌曲《茉莉花》音调变化的第二主题。
《茉莉花》是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而来的。歌曲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创作,剔除了原歌中的一些有封建色彩的内容,
把歌词集中在茉莉花这一典型形象上,表达了少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旋律清新淡雅,被人传唱至今,
在全世界享有盛誉。《花鼓》变奏性地运用了《茉莉花》曲调,旋律虽稍有变化,但两首作品的骨干音呈较完整的对应关系,
因此原曲中的温婉细腻、妩媚柔情的风格特色依然保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再现部运用复调手法,
先由低音区出现第一主题,高音区用第二主题作华彩性装饰伴奏,并吸收中国民间的加花形式,把乐曲推向高潮,展示出一幅欢乐的图景。
最后,乐曲在锣鼓声中结束,仿佛是演员在歌舞声中退场。在这首钢琴作品中选用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锣鼓节奏作为引子和尾声,
并贯穿全曲,时隐时现,形象生动。《花鼓》以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但又不拘于民族曲调,巧妙地运用西方的对位技法对我国传统民歌进行了
改编和创作,
把西方传统和声方法与我国音乐的乡土气息以及东方式的抒情风格巧妙融合,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该曲为快—慢—快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作者受民间秧歌的启发,引子模拟民间锣鼓的节奏和音响。
短小的仿锣鼓敲击声“咚咚咚咚咚咚咚呛”之后,仿佛场面已经打开,《凤阳花鼓》的主题出来,
在不破坏旋律基本风格的前提下,和声上追求五声与西方大调和声的融合,并采用复调手法,
在旋律句尾加入支声衬腔补充旋律空间,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也制造了闹秧歌的红火场面。
中间的慢乐段曲调是民歌《茉莉花》的变体,轻歌曼舞,悠扬舒缓。旋律在降E大调上,
音乐采用主调手法和和弦型伴奏织体,由a(4)+a(4)+b(5)三乐句构成并重复一次,
第一次收拢于主,第二次开放于属,形成开放性乐段。中段过后,再现第一段的曲调,
但还是在降E大调上,旋律也移到了低音部,通过运用新的伴奏织体,使音乐比开始时更为热烈、欢腾。
末尾速度加快,在热烈的歌舞气氛中结束。这首作品三段式中的各个音乐形象构成了一种图景式的对照,或场面欢腾或婉转流畅,
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生活画面展现眼前。用allegro较活泼的速度来演奏凤阳花鼓的部分,音乐明亮而富有朝气。
到第二部分变成andante行走着的,用舒缓的速度来演奏茉莉花主题,温婉动人。之后又回到tempo I原速度,曲调也回到凤阳花鼓,
最后用急速来结束全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渲染。《花鼓》是用钢琴这件西洋乐器表现中国乡土气息的成功之作,开拓了钢琴音乐美的新天地
。钢琴演奏者要弘扬和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演奏水平,还应该努力探索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
创作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世界性钢琴音乐。参考文献:(1)《中国钢琴名曲30首》,人民音乐出版社,魏廷格编注。
(2)《音乐由来事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7月,陈建华主编(3)《钢琴学习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魏廷格著。
(4)《音乐表情术语字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张宁和罗吉兰编责任编辑/孟彦军谈钢琴曲《花鼓》
的艺术风格YISHUJIAOYU艺术教育《大舞台》2008年第1期■赵静石征89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花鼓》(瞿维作曲)是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国钢琴作品之一。
它以鲜明的民族音调、丰富的民间歌舞锣鼓节奏及个性化的创作手法赢得了不同时期音乐工作者和听众的喜爱,并对其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瞿维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德高望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技法娴熟。
作者曾经深入基层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知识和民间素材,因而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不乏极具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
如与他人合作创作的歌剧《白毛女》、管弦乐组曲《秧歌场景》、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等。
《花鼓》就是作曲家瞿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该曲作于1946年,旋律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活泼,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反映了群众欢乐的歌舞场面和愉悦的心情。
乐曲刚开始是用钢琴模仿锣鼓的节奏音型,由“咚咚咚”的鼓声开始,之后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作为第一主题。
“打花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歌舞形式之一,通常由女演员身背小鼓,男演员手拿小锣,一面歌舞,一面打击乐器伴奏,
这种载歌载舞的场面热闹非凡。演奏该段旋律时分别由左、右手在高、低音区依次奏出,仿佛听到秧歌场上男女欢快的对唱。
其旋律活泼、可爱,节奏生动、振奋,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民族风味。紧接着第二部分锣鼓节奏又引入了用歌曲《茉莉花》音调变化的第二主题。
《茉莉花》是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而来的。歌曲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创作,剔除了原歌中的一些有封建色彩的内容,把歌词集中在茉莉花这一典型形象上,表达了少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旋律清新淡雅,被人传唱至今,在全世界享有盛誉。《花鼓》变奏性地运用了《茉莉花》曲调,旋律虽稍有变化,但两首作品的骨干音呈较完整的对应关系,因此原曲中的温婉细腻、妩媚柔情的风格特色依然保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再现部运用复调手法,先由低音区出现第一主题,高音区用第二主题作华彩性装饰伴奏,并吸收中国民间的加花形式,把乐曲推向高潮,展示出一幅欢乐的图景。最后,乐曲在锣鼓声中结束,仿佛是演员在歌舞声中退场。在这首钢琴作品中选用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锣鼓节奏作为引子和尾声,并贯穿全曲,时隐时现,形象生动。《花鼓》以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但又不拘于民族曲调,巧妙地运用西方的对位技法对我国传统民歌进行了改编和创作,把西方传统和声方法与我国音乐的乡土气息以及东方式的抒情风格巧妙融合,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该曲为快—慢—快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作者受民间秧歌的启发,引子模拟民间锣鼓的节奏和音响。短小的仿锣鼓敲击声“咚咚咚咚咚咚咚呛”之后,仿佛场面已经打开,《凤阳花鼓》的主题出来,在不破坏旋律基本风格的前提下,和声上追求五声与西方大调和声的融合,并采用复调手法,在旋律句尾加入支声衬腔补充旋律空间,增强了旋律的流动性,也制造了闹秧歌的红火场面。中间的慢乐段曲调是民歌《茉莉花》的变体,轻歌曼舞,悠扬舒缓。旋律在降E大调上,音乐采用主调手法和和弦型伴奏织体,由a(4)+a(4)+b(5)三乐句构成并重复一次,第一次收拢于主,第二次开放于属,形成开放性乐段。中段过后,再现第一段的曲调,但还是在降E大调上,旋律也移到了低音部,通过运用新的伴奏织体,使音乐比开始时更为热烈、欢腾。末尾速度加快,在热烈的歌舞气氛中结束。这首作品三段式中的各个音乐形象构成了一种图景式的对照,或场面欢腾或婉转流畅,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生活画面展现眼前。用allegro较活泼的速度来演奏凤阳花鼓的部分,音乐明亮而富有朝气。
到第二部分变成andante行走着的,用舒缓的速度来演奏茉莉花主题,温婉动人。
之后又回到tempo I原速度,曲调也回到凤阳花鼓,最后用急速来结束全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得到进一步的渲染。
花鼓》是用钢琴这件西洋乐器表现中国乡土气息的成功之作,开拓了钢琴音乐美的新天地。
钢琴演奏者要弘扬和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演奏水平,还
应该努力探索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创作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世界性钢琴音乐.
自己整理下再。。。
C. 茉莉花的创作背景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 ;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
这首中国民歌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法国哲学家卢梭的《音乐辞典》中就有收录,而曲谱则是在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一书中被记录下来 ;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将该曲重新编曲成女声合唱,作为音乐主题用于1926年首演的歌剧《图兰朵》 。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 ,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 ,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 ,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 ,进一步丰富其旋律 ,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D. 古筝曲 茉莉芬芳的简介
茉莉芬芳 作曲:何占豪创作于1991年 乐曲根据传统曲目江苏民歌《茉莉花》为素材改编创作而成的古筝曲。筝特有的清丽、淡雅、及透亮、圆润的音色将在乐曲中得到得淋漓尽致的表现。旋律委婉优美、波动流畅,感情细腻温柔,将茉莉花开时各种娇美的姿态和沁人心脾的芬芳美丽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作者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意境耐人寻味。
介绍是网络搜来的,自己多听也可以感受的到。
曲子指法复杂,速度快还要把握节奏这点最难了。我觉得首先处理好节奏和强弱,熟练了速度自然就上去了。另外多看视频多听多感受这个终究是没错儿的。
E.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背景介绍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首优雅的江苏民歌就发源于江苏六合区金牛湖。它的原型是江苏回民歌《答鲜花调》,六十四年前的1942年,抗日烽火连天,新四军文艺小战士何仿在江苏六合金牛山附近采集到民歌《鲜花调》,加工整理成《好一朵茉莉花》,从此唱遍大江南北。可以说,这首民歌早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好一朵茉莉花》曲调缠绵,寓意含蓄。茉莉花之美代表了爱情和幸福,东西方人都从茉莉花的芬芳中得到愉悦和快乐,因此,民歌《茉莉花》传唱六十多年而不衰。
F. 《茉莉花》歌曲创作背景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 ,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
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 ,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最终形成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
演唱形式:女声合唱
重要传唱者:何仿(整理改编)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6)茉莉花创作背景扩展阅读
这首民歌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江浙地区的版本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茉莉花》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歌中抒写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现出一种淳朴优美的感情,将茉莉花开时节,满园飘香,美丽的少女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怜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美好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 。
《茉莉花》在两个大陆相互隔绝的时代跨越了地理距离的藩篱,成为象征中欧人民友谊和交流的生动符号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首改编后的《茉莉花》唱响中国。此后,众多世界级亮相让这首民歌引起苏皖多地关注 。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区以该首民歌为名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音乐文化节。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颁奖仪式的现场《茉莉花》出现总共774次 。
G.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甚么啊
《好一美丽的茉莉花》是根据江南民谣《茉莉花》改编,歌词是新填的。
《茉莉花》是中国民间歌曲,曲调源自汉族民间小调《鲜花调》;《鲜花调》原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自由恋爱的故事,又叫《张生戏莺莺》,通过赞美鲜花含蓄地表现青年男女间的纯真爱情,早在18世纪就已产生 ,歌词作为戏曲剧本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缀白裘》,曲谱(工尺谱)最早收录在道光年间的《小慧集》。在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1804年所著的《中国旅行》一书中也有介绍;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曾将该曲改编成女声合唱,作为主要音乐素材之一用于歌剧《图兰朵》,1926年在意大利首演。
1942年冬天,年仅14岁的文艺兵何仿随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到南京六合开展宣传演出,在六合金牛山地区当地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了最初的六合民歌版本《鲜花调》,记录下了这首歌。何仿将原曲原词整理后,经过反复推敲,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 ,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把歌词中原来的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 ,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然后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 ,将原歌中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H. 歌曲,茉莉花的创作背景是···啥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扬州附近的仪征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着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