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小李
❶ 修改病句: (1)小李说,老王这人真黑。 (2)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锁。 (3)这批种子保管没有问题
四句话都是表意不明;
1、可改为:小李说,老王这人皮肤真黑。或小李说,老王这人心真黑。
2、可改为: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锁起来。或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门锁。
3、可改为:这批种子保证没有质量等问题。或这批种子保存管理没有问题。
4、可改为:我上街买回了一盆杜鹃花。或我上街买回了一只杜鹃鸟。
❷ 求一词多义的句子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为一词多义,古意为旧的例子,今意是一种体裁
❸ 什么叫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意思是解释加标点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分别表示的意思,也就是多义词。
加点词:一般是在词语下面标上黑色点点的词语就是加点词。
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里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杜鹃花小李扩展阅读:
怎么辨析多义词的意思:
多义词往往与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双关”等结合考查;有时也和病句,如“表意不明”等结合考查;有时也和同义词结合在一起考查。在古文阅读中,设题者既考查实词中的一词多义,也考查虚词中的一词多义。辨析多义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现象辨析
例如:
(1)他这个人不难求,太好说话了。
(2)他这个人太好说大话了。
不难判断,(1)中的“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的意思。(2)中的“好”读去声,是“喜欢、爱好”的意思。
2、从词义辨析
例如:
(1)山上到处是盛开的杜鹃。
(2)树林里传来了杜鹃的叫声。
其中,(1)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而(2)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鸟”。
3、从词性辨析
例如:
(1)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
(2)他是代表小李来参加大会的。
显然,(1)中的“代表”是名词,(2)中的“代表”是动词。
4、从语境辨析
例如:
(1)把电视关上,我们要学习文件。
(2)大家注意,下午要拿学习文件来。
从语境中看出,(1)中的“学习文件”是指从事的某项活动;(2)中的“学习文件”,则是要拿的东西,而不是进行的活动。
5、从搭配辨析
例如:
(1)我们要学先进,赶先进。
(2)他正在赶苍蝇。
(3)他在百忙之中赶写了这篇文章。
其中,(1)中的“赶”与“先进(人)”搭配,是“追”的意思;(2)中的“赶”与“苍蝇(昆虫)” 搭配,是“驱逐” 的意思;(3)中的“赶”与“文章(涉及的任务)”搭配,是“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 的意思。
❹ 疑问句的例子有哪些
疑问句例子:
1、这个包里面都有什么?
2、明天会不会下雨?
3、这本书是你的还是她的?
4、他是你爸爸吗?
5、鱼为什么会睁着眼睛睡觉?
6、出去吃还是在家吃?
7、你信不信我的话?
8、你是这里的学生吗?
9、用了人家的东西,不告诉他怎么行?
10、你能不能再去认真地看看?
❺ 以杜鹃鸟的呼唤为材料写作文开头
“进来!”波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审阅刚送来的报表。“厂长,这是我们刚招来的几个临时工,请您面试。”小李领了几个刚聘用的临时工进了门。
突然,其中一瘦高个惊讶地盯着波看,波注意到他的眼神,也仔细地打量他,怎么这么面熟呢?在哪里见过?记忆在脑海里飞快地掠过,“你是翔?”波想起来了,面前的瘦高个,就是翔。
❻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是一种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多义词现象,或一词多义现象。
1、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2、多义词大多是一些和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常用词,以动词与形容词居多,以单音词居多。多义词在使用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
3、多义词在比拟、比喻、借代等修辞中,因其“多义”的特点,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4、多义词举例:
水分:基本义——物体内所含的水。如,植物是靠它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比喻义——比喻某一情况中夹杂的不真实的成分。如,他说的话里有很大的水分。
包袱:基本义——用布包起来的包儿。如,“把你的包袱拿好。”
比喻义——比喻某种负担。如。“你不要有思想包袱。”
(6)杜鹃花小李扩展阅读:
汉语词汇博大精深,大量的多义词满足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以有限的词反映无限的客观事物。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正确理解多义词的意思。多义词的辨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现象辨析。例句:他这个人不难求,太好说话了;他这个人太好说大话了。其中“好”字,前者是“易于、便于”的意思。后者是“喜欢、爱好”的意思。
2、从词义辨析。例句:山上到处是盛开的杜鹃;树林里传来了杜鹃的叫声。其中的“杜鹃”一词,前者指的是“杜鹃花”,后者指的是“杜鹃鸟”。
3、从词性辨析。例句: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他是代表小李来参加大会的。其中的“代表”一词,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4、从语境辨析。例句:把电视关上,我们要学习文件;大家注意,下午要拿学习文件来。其中的“学习文件”一词,前者是指从事的某项活动,后者是要拿的东西,而不是进行的活动。
5、从搭配辨析。例句:我们要学先进,赶先进;他正在赶苍蝇。其中的“赶”与“先进(人)”搭配,是“追”的意思;与“苍蝇(昆虫)” 搭配,是“驱逐” 的意思。
❼ 宋庆龄和保姆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墓地旁,安葬着一位默默无闻
的劳动妇女—李燕娥。
1928年,李燕娥16岁便来到宋庆龄身边当保姆,当时宋以
是著名孙中山夫人,直到1968年2月先于庆龄去世,整整陪了庆
龄53年。
庆龄一直把她当作姐姐来关心。特务们想从李燕娥身上套
取庆龄的生活起居,但都被燕娥一一拒绝。
解放前,庆龄常常把整个家仍给李姐,解放后,庆龄担任
了国家主席,但依然患难当年。李姐生病时,庆龄常常端汤喂
药,还用自己的薪金请意义位保姆,更让人感动的是,庆龄还
为她设计墓地,安葬在自己的陵园里,充分体现了伟人对一位
劳动妇女的关心。
宋庆龄和李燕娥的关系是许多故事中的一朵小浪花。
只有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人,你才能换来别人的信任,即使你身无分文,但你拥有无数的赞誉与人心,是个精神上的富有者。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原文/柯岩大概所有来晋谒宋庆龄墓的人都会感到震动的吧,一个泱泱大国名誉主席的墓,竟是这样的简单、朴素。在她墓的左面,还有完全一样的另一座墓,安葬着一位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李燕娥。
李燕娥,她是谁?为什么安葬在宋氏陵园,和国家名誉主席并列?
1928年,16岁的李燕娥来到宋庆龄身边当保姆。庆龄当时已是著名的孙中山夫人。像所有没见过庆龄的人一样,燕娥以为要见到的是个何等显赫的人物,是个多么难伺候的贵夫人呢!她怯怯地不敢抬头。没想到庆龄一见面就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家里几口人?识字不识字?……
当知道燕娥的不幸婚姻时,庆龄充满同情地连连说:"你好可怜,你好可怜哦……"这样亲近、这样关切的声音,只有做妈妈、做姐姐的才发得出来,燕娥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消失了。她抬起头来,不禁呆住了,呀!夫人这样美,又这样可敬可亲。从这天起,李姐(夫人对她的称呼)一直跟随庆龄,整整陪伴了53年,直到1981年2月先于庆龄而去世。
由于庆龄在解放前所处的特殊地位,工作起居机密性较强。她的卧室在楼上,除李姐外,任何人都不得进入。地下共产党人来往庆龄的住所,都是由李姐一人迎送。庆龄常常说,李姐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非分得清楚,非常坚强又非常细心,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这样一个人,在当时的条件下,自然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李姐有时出门为夫人买一点爱吃的南方菜,在小菜场总是有人前来搭讪,问这问那。李姐对夫人的饮食起居绝口不提,有特殊情况就立即向夫人汇报,共同商量对策。
特务们见从她这儿套不出消息,就变换手法,干脆给她金钱,要求她监视庆龄,她当然不答应。特务们又想把她拉走:要和她交朋友啊,提出给她另找高薪的工作啊……都被燕娥一一拒绝了。
庆龄念念不忘李姐为她做的一切,她一生很少向人们谈到自己,但多次向人们谈论李姐。解放前,庆龄为革命奔走,常常把整个家扔给李姐。解放后,她担任了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但对李姐,亲切平易,一如患难当年。
后来,李姐身体不大好,庆龄不但不再让她照顾自己,还用自己的薪金另请一个小保姆,自己也尽可能亲自照顾李姐,嘘寒问暖,端汤喂药,让她和自己一起在楼上吃饭,把李姐爱吃的菜放在她的面前。座位由庆龄指定:让李姐坐上座,自己在边座相陪。李姐十分不安,说:"这怎么可以呢?你是领导啊!"庆龄笑笑说:"正因为我是领导,才让你坐北朝南的呀!要是我老高高在上,不就不平衡了吗?"李姐讲起这些时,总是十分激动,说:"老说民主民主,我看最讲民主、最讲平等的是夫人。我虽然叫她夫人,可她比我哪个亲人都亲。我虽然是个保姆,可夫人对我真像姐妹一样平等,一样亲……"
李姐更不会想到,夫人还为她设计墓地,不但把她安排进自家的陵园,而且和自己的一模一样,并排而立。庆龄在这里表现出蔑视不合理传统习惯的大无畏精神,硬是把一个保姆和自己这个国家领导人放在同等的位置。
宋庆龄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一生地位崇高,但从来不搞特殊化。她不把人划成三六九等,十分尊重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同志、朋友,特别是劳动人民。在她心里,领导职务不过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国家领导人和保姆仅仅是分工不同而已。
宋庆龄和李姐的关系,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爱无等级赏析/廖振华《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主要写了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姐互相照顾的几件事,叙述上并没有浓墨重彩,而是在平淡的语句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浓厚情谊。开头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一个泱泱大国名誉主席的墓,竟是这样的简单、朴素。在她墓的左面,还有完全一样的另一座墓,安葬着一位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李燕娥。"结尾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了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