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泡沫中永远的奥古死都
❶ 1610年”郁金香事件”
什么叫郁金香泡沫?
历史上最大的三个泡泡——郁金香投机风潮
郁金香投机风潮
人们绝难想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机狂潮是由一种小小的植物引发的。
这一投机事件是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而被载入史册的,它也是迄今为止证券交易中极为罕见的一例。经济学上的特有的名词"郁金香现象"便由此而出!
让我们回溯到17世纪的荷兰,看看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为之疯狂如何为之悲泣的。
郁金香,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在当地极为普通。一般仅长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广披针形叶子,根部长有鳞状球茎。每逢初春乍暧还寒时,郁金香就含苞待放,花开呈杯状,非常漂亮。郁金香品种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见,也最珍贵。郁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条纹或斑点,容易受病毒的侵袭。
17世纪的荷兰社会是培育投机者的温床。人们的赌博和投机欲望是如此的强烈,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难免不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最后对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以致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效仿疯狂地抢购郁金香球茎。起初,球茎商人只是大量囤积以期价格上涨抛出,随着投机行为的发展,一大批投机者趁机大炒郁金香。一时间,郁金香迅速膨胀为虚幻的价值符号,令千万人为之疯狂。
郁金香在培植过程中常受到一种"花叶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袭。病毒使郁金香花瓣产生了一些色彩对比非常鲜明的彩色条或"火焰",荷兰人极其珍视这些被称之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茎。
"花叶病"促使人们更疯狂的投机。不久,公众一致的鉴别标准就成为:"一个球茎越古怪其价格就越高!" 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猛涨,价格越高,购买者越多。欧洲各国的投机商纷纷拥集荷兰,加入了这一投机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来不值一钱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就连长在地里肉眼看不见的球茎都几经转手交易。
1637年,一种叫"Switser"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在一个月里上涨了485%!一年时间里,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
所有的投机狂热行为有着一样的规律,价格的上扬促使众多的投机者介入,长时间的居高不下又促使众多的投机者谨慎从事。此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
查尔斯.麦凯在他的著作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他把引发郁金香球茎大恐慌归结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轻的水手,是一个外国人。初来乍到,他不知道荷兰国内正在掀起起郁金香投机潮。水手因卖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奖赏,离船时他顺手拿了一朵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球茎。那朵球茎是船主花了3000金币,(约合现在3到5万美元)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买来的。当船主发现郁金香丢失时,便去找那位水手,并在一家餐厅里找到了他,却发现水手正满足地就着熏腓鱼将球茎吞下肚去。水手对郁金香的球茎的价值一无所知,他认为球茎如同洋葱一样,应该作为鲱鱼的佐料一块儿吃。值几千金币的球茎在一个陌生人眼里竟如同洋葱,是水手疯了,还是荷兰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难以决断。然而,就是这个偶然事件仿佛一枚炸弹,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谨慎的投机者开始反思这种奇怪的现象,反思的结果无不例外地对郁金香球茎的价值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极少数人觉得事情不妙,开始贱价卖出球茎,一些敏感的人立即开始仿效,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恐慌性抛售浪潮,暴风雨终于来临了。
一时间,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宛如断崖上滑落的枯枝,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让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一根郁金香的价格几乎一文不值,——其售价不过是一只普通洋葱的售价。
千万人为之悲泣。一夜之间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
暴涨必有暴跌,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下跌狂潮刚过,市民们怨声载道,极力搜寻替罪羊,却极力回避全国上下群体无理智的投机这一事实。他们把原因归结为那个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归结为政府调控手段不力,恳请政府将球茎的价格恢复到暴跌以前的水平,这显然是自欺欺人!
人们紧接着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签订合同要以高价购买的商人全部拒绝履行承诺,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们依照合同办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干预某些具体的经济行为外,它是决不能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的。法官无可奈何地声称,郁金香投机狂潮实为一次全国性的赌博活动,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为乍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场恶梦,醒来之时,用手拼命掐自己的脸蛋才发觉现实就在梦中。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为自己的狂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荷兰经济的繁荣仅昙花一现,从此走衰落。
郁金香球茎大恐慌给荷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受到英国有力的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随即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
郁金香依然是郁金香,荷兰却从此从世界头号帝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
"郁金香现象"成了经济活动特别是股票市场上投机造成股价暴涨暴跌的代名词,永远载入世界经济发展史。
❷ 什么是"郁金香泡沫"
远在1630年,荷兰的一朵郁金香花根售价是今天的76,000美元,比一部汽车还贵,真是不可思议,这是有名的郁金香花根泡沫。
事情是这样的,1593年一位荷兰商人 格纳(Guesters)从康是坦丁(今日的土耳其)进口第一颗郁金香花根,并将之种值,由于这种花是进口货,因此拥有郁金香花便成为有钱人的符号与殊荣,有钱的人一定要拥有郁金香才算有钱,因此买郁金香便成为有钱人展示财富的象征,于是这个风气由荷兰扩散到德国。巧不巧,这时郁金香正好染上一个传染病叫做「Mosaic」,这个病使得郁金香花瓣更鲜艳,于是染病毒的郁金香更加抢手,形成一股抢购的风潮。
初时,只有郁金香的行家才懂得欣赏郁金香之美,但在形成风潮之后,人们买郁金香只是为了赚钱,由于抢购风潮逐渐形成,投机客便趁机炒作,只要今天买了,明天就可赚一笔,屡试不爽,由于买的人多了,交易市场也就形成了,交易场所也逐渐热闹起来,像是一个股票交易市场。
1634年,买郁金香的热潮漫延到中产阶级,更蔓延为全民运动,大家都来买卖郁金香了,炒家只看到买低卖高,利润就进来,于是全民都变成郁金香的炒家,家家户户都倾一家之产,只为了买一朵郁金香。1,000美元一朵郁金香花根,不到一个月之后,它就变成二万美元了,如此暴利,难怪所有的人都冲昏了头,正事不干,每天忙于郁金香的买卖便可以了。
在酒吧里,吧台展示了一朵郁金香,不料被一个醉鬼吃下去了,竟被告到法院判刑三个月呢!
最疯狂的时候,一朵郁金香花根的价值可以跟以下任何一样物品同价
- 4吨小麦
-一张床
- 4条牛
-8只猪
-12只羊
以上这几样物品以今天价格算起来要花4万美元,而这些物品却只能换来一朵郁金香的花根,真是离谱到极点。
到了1636年,郁金香在阿姆斯特丹及鹿特丹股市上市,附近欧洲股市有些地方也交易郁金香呢,更有甚着,有的股市竟也推出选择权,同时也分割成细股,降低投机者的门坎,使得投机者可以买到几分之一的郁金香,增加交易容易度,由于有选择权的缘故,于是价格又往上推,本来实际购买一个月之内可以获利20倍,透过选择权,获利可以放大100倍。
当疯狂达到最高点时,有一位大户全数卖出,赚了大钱,同时荷兰政府开始采取煞车的行动,而且由土耳其运来的郁金香也将大量抵达,忽然之间,郁金香并不再那么稀罕,于是一瞬间郁金香的价格往下滑,而下滑一经启动,六个星期内竟然下跌了90%,于是哀鸿遍野,财富梦破灭,此时不管政府多么护盘都挽救不了,郁金香的价格持续探底,于是许多股市交割无法完成,而荷兰政府宣布这一事件为赌博事件,豁免交割,结束这一场疯狂的郁金香泡沫事件。
从此之后十年间,荷兰的经济创伤才慢慢复原,在最高点值7万6仟美元的郁金香,六个星期之后竟只值一元,这是有纪录的史上第一次泡沫事件。
❸ 关于“郁金香泡沫”事件
简言之,是社会集体投机赚钱的获利心理造成,后果是迟早爆炸的炸弹传来传去,落到最后的人倒霉.并会造成社会经济恶性动荡.损害了经济本来的发展趋势.
提起郁金香,许多人立刻就会想到被誉为“鲜花之国”的荷兰。的确,荷兰人钟爱郁金香,将其奉为国花,并把它和风车、奶酪和木鞋一起,统称为荷兰的“四大国宝”。每到暮春时节,满山遍野的郁金香争奇斗艳,晶莹修长的叶片,像装满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国作家大仲马在他的传世名著《黑郁金香》中,曾这样赞美一种名叫“黑寡妇”的黑色郁金香:“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小说家优美的笔调,更为郁金香增添了一层传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曾几何时,郁金香美丽的花朵,竟使无数荷兰人为之疯狂;一枚看起来与洋葱头别无二致的郁金香球茎,竟然价值连城;甚至整个国家,都因郁金香而陷入混乱之中,并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郁金香的故事
众所周知,荷兰是名副其实的“郁金香王国”,其出产的郁金香畅销120多个国家,出口量占全世界总出口量的80%以上。但有趣的是,郁金香的故乡却并非荷兰,而是土耳其和小亚细亚一带,甚至也有人认为郁金香原产自中国的西藏。不论其原产地在哪里,荷兰郁金香的历史,无疑是从一位名叫克卢修斯的园艺家开始的。
1554年,奥地利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在奥斯曼帝国的宫廷花园里初识了高贵的郁金香,惊艳之余,他把一些郁金香的种子带回维也纳,送给他的好友、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克卢修斯。克卢修斯是知名的植物学家,经过他的悉心栽培,登陆欧洲的郁金香种子终于发芽、生长、开花了。1593年,克卢修斯受聘担任荷兰莱顿大学植物园的主管,就随身携带了一些郁金香鳞茎来到荷兰。第二年春天,荷兰的第一朵郁金香已经含苞待放了。
一时间,高雅脱俗的郁金香成了莱顿上层社会谈论的焦点。或许是物以稀为贵,也或许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许多王公伯爵开始陆续登门拜访,希望能得到一株郁金香。但不知何故,他们的要求遭到了克卢修斯的一概拒绝,即便是出钱购买也不行。在此情况下,几位想借机发财的荷兰人就采用了一种冒险的方法:偷!克卢修斯一气之下,把剩下的郁金香鳞茎统统送给了朋友,从此不再培育郁金香。而郁金香却借此机缘,在荷兰各地流传开来。
与郁金香同时在荷兰流传开来的,还有这样一个浪漫的传说。古时候,有位美丽的少女住在雄伟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了她。为表达爱意,他们一个送了顶皇冠,一个送了把宝剑,还有一个送了块金块。但少女对三人都不钟情,只好向花神祷告。花神深感爱情不能勉强,遂把皇冠变成鲜花,宝剑变成绿叶,金块变成球茎,美丽的郁金香就这么诞生了。
据说这个故事是荷兰的花商们为了推销郁金香编造出来的,但故事一经传开,更加深了人们对它的钟爱,不久以后,具有浓郁外国情调的郁金香,就成为荷兰花园里人见人爱的花卉品种。高贵、优美、鲜艳的郁金香,深深地吸引了好奇的荷兰人,尤其是那些带有美丽杂色花纹的稀有品种的郁金香,更令他们爱慕之至。很快,对郁金香的热爱和追逐就作为一种时尚,流传到了德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
流行的时尚
有人说,17世纪的欧洲属于一个充满炫耀、猎奇和好大喜功的时代。花园和鲜花是贵族和商人们奢华生活的一部分。实际上,无论任何时代,社会中的上等阶层总是渴望得到地位的标志,现在可能是法拉利跑车、游艇和私人飞机;而那时,豪宅、花园和鲜花,特别是异国情调的郁金香,则是他们向往的目标。
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自然非常有限,因此价格也极其昂贵。一般少数富有的达官显贵家里都摆有郁金香,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一块豪华的郁金香贴片、一次用郁金香加以装点的聚会、甚至奢侈地装饰着郁金香的窗框,都成为了一种昭示社会地位的手段。在当时,巴黎的时尚女子上街,如果能戴上一朵郁金香作为装饰,便会觉得身价倍增。另据记载,巴黎的一位富家小姐出嫁时,所有的嫁妆,竟然就是一枚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球茎。
在17世纪初的法国,人们就已经为品种稀有的郁金香开出了离谱的高价。据说在1608年,一名磨房主卖掉了自己的磨房,为的就是一只罕见的郁金香球茎。更有甚者,有人竟然用价值3万法郎的珠宝去换取一只郁金香球茎。
相比之下,朴实、认真的荷兰人肯定没有巴黎人那么时尚、浪漫,但别忘了,经过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的洗礼后,17世纪的荷兰堪称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世界海上霸权,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商船数量多达1.5万艘,首都阿姆斯特丹也成为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1608年,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交易所即诞生于此。荷兰人无与伦比的冒险和开拓精神帮助他们取得了这些伟大的成就,但也许正是这种冒险精神,竟成了培育投机者的温床。
由于当时荷兰人的投机欲望是如此强烈,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难免不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的鼓吹之下,荷兰人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开始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倾慕与热忱,以至于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抢购郁金香球茎,而那些花朵上带有美丽的花瓣或条纹的稀有品种,更成为人们疯狂追逐的目标。
郁金香狂热
从1634年开始,荷兰百业荒废,全国上下都开始为郁金香疯狂。与所有的投机泡沫一样,参与的人们最初都实际赚到了钱。由于价钱节节上升,你只需低买高卖,买高卖更高。得了甜头后,大家信心大增,倾家荡产地把更多的钱投入郁金香的买卖,希望赚取更多的金钱。原本旁观的人看到挣钱这么容易,也受不了诱惑,加入到疯狂抢购的队伍中来。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投机商也纷纷云集荷兰,参与这一投机狂潮。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随后,在鹿特丹、莱顿等城市也开设了固定的郁金香交易场所。
在1841年出版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一书中,苏格兰历史学家查尔斯·麦凯对这次郁金香狂热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帐。欧洲的财富正在向须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在没有交易所的小镇,大一点的酒吧就是进行郁金香交易的‘拍卖场’。酒吧既提供晚餐,同时也替客人确认交易。这样的晚餐会,有时会有二三百人出席。为了增加顾客的满足感,餐桌或者餐具柜上往往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大花瓶,里面插满了盛开的郁金香。”
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可以更加生动地说明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情。据说海牙有一个鞋匠,在一小块种植园上培育出了一株罕见的“黑色”郁金香。消息传开后,一伙来自哈勒姆的种植者拜访了他,说服他把花卖给他们。最后,鞋匠以1500荷兰盾的高价把自己的宝贝卖给了他们,没想到,买家中有一个人立即把黑色郁金香摔到地上,用脚将其踩成一滩烂泥。鞋匠惊呆了。买家们却轻松地解释说,他们也培育出了一只黑色郁金香,为了确保自己的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情愿付出一切代价,若有必要,上万荷兰盾也在所不惜。
到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以一种稀有品种“永远的奥古斯都”为例,这种郁金香在1623年时的价格为1000荷兰盾,到1636年便已涨到5500荷兰盾。1637年2月,一枚“永远的奥古斯都”的售价曾高达6700荷兰盾。这一价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或者购买27吨奶酪!相对于这种顶级郁金香来说,普通郁金香的涨幅更是“疯狂”。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维特克鲁嫩”球茎,市价还仅为64荷兰盾,但到2月5日就达了1668荷兰盾!别忘了,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在这股狂热到达巅峰时,也就是1636至1637年的那个寒冬,人们不仅买卖已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而且还提前买卖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球茎的期货市场就这样诞生了。球茎在实际进行货物交割之前不需要实际支付货款,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郁金香的投机。由于刚刚形成的期货市场没有明确的规则,对买卖双方都没有什么具体约束,使得商人们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上翻云覆雨,买空卖空,这更使得已经被“吹”得很大的郁金香泡沫,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沉浸在郁金香狂热中的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了。
泡沫过后一场空
今天的经济学家都把在这次郁金香狂热视为“博傻理论”的最佳案例。到1636年底,任何最后残存的理性都早已远离了荷兰的郁金香市场。虽然人们大都知道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早已远离其正常的价值,但是他们宁愿相信别人会比他们更“傻”,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更高的价钱。但无论如何,投机狂潮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事实也的确如此。郁金香狂热的终结,终于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最大的“傻瓜”终于还是出现了。
尽管泡沫崩溃的日期被记录得非常清楚,但谁也说不清投机泡沫到底是怎样崩溃的。泡沫崩溃的理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人们清楚地记得,在此之前,交易都在非常顺利地进行着,谁也不知为什么,市场突然就这么崩溃了。也许除了说这是泡沫膨胀到极点后的必然结果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
一时间,卖方的大量抛售,使得市场陷入了恐慌状态。这时的郁金香简直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再敢接手。球茎的价格也犹如断崖上滚落的巨石,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几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
等到人们省悟过来,一切都为时已晚。于是,人们纷纷涌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兑现合同,挽回损失。很快,法庭就淹没在郁金香的官司之中。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不知有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受害者当中既有文化程度颇高的知识分子,也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因为贪婪是
没有任何阶层界限的。
事态出现了失控的局面,政府不得不出面解决,但他们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也束手无策,最终所有的“苦果”只能由投机者自己咽下。1937年4月27日,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这一下,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如今又在为突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的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灾难的结果导致了人们对郁金香的无比痛恨,画家们也得到了发挥才能的天地。在著名画家扬·勃鲁盖尔创作的一幅讽刺画中,一群愚蠢的猴子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郁金香交易。无论是种花人、花商,还是参与其中的投机者,都受到了画家的无情嘲弄。
郁金香事件不仅沉重打击了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兰全国的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加速了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的步伐。从17世纪中叶开始,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国的有力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也开始向英吉利海峡彼岸转移。
泡沫之后还有泡沫
如今,这起发生在17世纪的郁金香事件,已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起大规模投机泡沫事件,被记入了经济发展史,成为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而“郁金香狂热”也被当成一个专业术语,成了经济泡沫的代名词。
每当回过头来审视这起“郁金香狂热”事件时,人们常会觉得非常好笑,毕竟郁金香这种植物成为投机对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许多人甚至认为,这起事件属于历史上极为特殊的偶发事件,以后不会再度发生,至少在荷兰不可能再度发生。
但令人震惊的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就在郁金香狂热事件过后不到100年,还是在荷兰,人们又一次陷入到狂热之中,只不过这一次的对象变成了另一种植物——洋水仙。从1720年左右开始,荷兰洋水仙的价格迅速上涨。鉴于对郁金香事件还记忆犹新,有人随即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警世性文章。尽管如此,还是没有压住投机狂热的进一步升温。至于结果,在此就不用赘述了。历史,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
有人说,泡沫就像细菌一样,只要有它存在的土壤,就会蔓延开来。历史上,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20 世纪末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网络泡沫”无不如此。19世纪初美国过度投资形成泡沫,后来泡沫经济大崩溃造成世界经济危机,帝国列强间利益冲突加剧,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到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造成股票价格下跌7成,大量公司倒闭,银行大量代款无法回收 ,许多银行破产.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经济泡沫在它膨胀的时候,公众的追风心理才可能使其成为具有严重破坏力的投机浪潮。因贪婪而失去理智的、狂热的人们,会为泡沫的吹起寻找各种“合理”的依据,不断提升对价格的预期,引起资产价格不断上涨。任何发出泡沫预警的观点都被作为一个另类,就像那个指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小男孩一样。在泡沫面前,因为狂热,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普通老百姓。而真相,只有在泡沫破灭时才能大白于天下。
近年来,在东部沿海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浙江,出现了另一种投资热潮,那就是炒兰,兰花价格连连攀升,创造一个又一个天价。最近,一株蕙兰居然叫价700万元,这则新闻发生以兰花为市花的浙江绍兴。
“乱世存粮,盛世养花”。百姓热衷养花,这是一件好事,但现在兰花成为们炒做赚钱的工具。而且加入该行列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还专门组织兰花协会,到现在为止,浙江各级兰花组织有40多个,会员已达3000多人。据报载,将最近几年新加入的众多投资者和爱好者算在一起,浙江玩兰的人数至少在30万人以上。炒兰在浙江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兰花早在1995年之前,一苗兰花就已被炒到几千元高价。如今,兰花动辄上万,并不稀奇。
今年2月,在云南的兰花博览会上,舟山一名兰农的3苗“神州奇蝶”以120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浙江兰花成交价格的最高记录。3月,在杭州的兰花展览会上,一株“虎蕊蝶”卖出了5万元的高价,而在05年底,它的成交价仅为1.5万元。“新昌花蝴蝶”前年每苗3万元,今年已卖至25万元。3月31日至4月2日,在浙江绍兴县第七届兰花节暨绍兴市第22届兰花展览会上,一株名为“明州梅”的蕙兰叫价700万元.
❹ 投机泡沫的投机活动
世界上第一次有大量文字记载的投机狂潮,发生在十七世纪初的荷兰,历史上称为“郁金香狂热”。当然,郁金香也因此成为有记载的第一次商品“泡沫”。在郁金香炒作的高峰时期,甚至一个家庭的所有财富都被葬送在一只植物球茎上。
郁金香的名字起源于土耳其语,意为“缠头巾”花。在十六世纪中期,游经土耳其的旅行家们被这种花的美丽所打动,并把它带回了维也纳。很快,它就吸引了欧洲人的广泛注意,几年之内开始在德国种植,接着是比利时,然后是荷兰。在十六世纪70年代后期,它被传播到英格兰。很快,这种新颖的花卉开始在宫廷内流行。
和其他花卉有所不同,郁金香不仅形态优雅,而且具有“变异”的特性。人工栽培的郁金香,常常会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异,比如人工培植的红色郁金香,其后代有可能会变成红白相间的品种。
由于当时的人们对植物的基因不甚了解,郁金香的这种神秘“变异”无疑增加了欧洲人对郁金香的投机兴趣。当时的郁金香种植者们,每天必然会做一件事——巡视花圃,搜寻颜色“变异”的花朵。花朵的颜色如果漂亮,拥有者就可以期待高价的买主。而买家,之后再用这样的花培育下一代花卉,再以高价出售。“茎基”发黄(称作“污底”)或形状难看的郁金香会被淘汰,而完美的花朵成为“花种”。
在十七世纪20年代初,对于郁金香及其“变异”特性的热忱开始登陆荷兰。当时最罕见的种子可以卖到几千弗洛林(英国一种银币,值二英镑,于1971年停用),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家庭一家的财富。逐渐的,这种狂热从一小部分人传播扩散到整个荷兰社会。很快,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建起了自己的郁金香花圃,几乎布满了荷兰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
起先,交易发生在冬季。投机者可能会带着一些样品和一定量的球茎,聚集到郁金香交易者的旅馆。在那里,交易者可以用五百弗洛林买来的“德隆普大将”外加二百弗洛林现金,交换到“博尔元帅”,接着寄希望于一周内再以一千弗洛林出手。
就这样,郁金香价格开始疯狂地上涨。到了1634年,从苦力到贵族,荷兰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几乎全被“动员”到郁金香炒作的队伍中来了。很快,交易从冬季变成了全年进行,双方可以签订期货合同,然后到第二年春天交货。我们现在所说的“看涨”和“看跌”期权,就是在那时被创造出来并广泛交易的。
那时候的投机者其实对交货本身不感兴趣,也无意要求拥有他们所买进的实际的郁金香。当他们买进交货的合约后,往往很快地将他的合同以赢利的价格再出售给其他热衷者。这在今天被称作“买空卖空”。
在《布莱恩维尔游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情节,似乎很能体现郁金香价格的疯狂。一个年轻的水手因为通报船讯被一位商人奖赏一顿早餐。这个郁金香投机商后来发现,货物中少了一枝价值3000弗罗林,名为 “永远的奥古斯都”的花茎。当他急匆匆地找到那个水手时,小伙子正津津有味地就着咸鱼大口咀嚼“那个被他当做洋葱的东西”。
有史料记载,一颗“总督”球茎可以换四条牛、八头猪、十二只羊、四车黑麦或两车小麦、两桶白酒或四桶啤酒、两桶黄油和半吨干酪,外加大量家具。在蓝色本色上有红白条纹的“奥古斯都”的售价是两倍于上述价值的现金,外加马匹齐全的马车一辆。荷兰人开始相信,不光荷兰的投机者,其他外国投机者也会愿意接受永远上升的价格。实际上,此前在法国,一只稀有的球茎就被用作支付一件珍贵的宝石的全部价格。
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当时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情。当所有的荷兰家庭都已潜心养植郁金香的时候,海牙有一个鞋匠,在一小块种植园地上最终培育出了一种黑色的郁金香。一伙来自海尔勒姆的种植者拜访了他,说服他把花卖给他们。鞋匠以1500弗洛林的价格把宝贝卖给他们,买家中的一个人立即把黑色郁金香摔到地上,又用脚碾踩,直到它变成一滩烂泥。鞋匠惊呆了。买家们解释说,他们也培育出一只黑色郁金香,毁掉这只,他们自己的花就是独一无二的了。他们情愿付出一切代价,如果有必要,一万弗洛林也在所不惜。心碎的鞋匠郁郁寡欢,据说不久便因懊恼过度而过世。
当狂热升级时,其他经济活动几乎全放慢了。1636年,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的股票交易所全部开设了郁金香交易所。花价的涨落造就了一大批富翁,而花价的每一次高涨都使更多的人坚信,这条发财之路能永久地延伸下去,世界各地的富人都会跑到荷兰,不问价格地收购所有的郁金香。一枝花还没露出地面,就已经以节节上涨的价格几易其手。没钱的人抵押房产借贷投资,巨额贷款不断堆积到小小的花茎上。
郁金香的交易类似于期货交易,但是在十七世纪,郁金香交易遇到了比今天的商品期货更多的问题。因为合同背后没有会员公司支持,而且,如果谁最后真的要在数月之后接收一个特定球茎的交割,也不能确保他已经得到了合同所规定的标的,还要等到它真的开花以后。为了规范这一活动,荷兰颁布了新的法律,设置了郁金香的“特别公证人”,指定了进行郁金香交易的固定场所。
“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不知从哪一天起,不知为何缘故,一些更聪明或胆小的人开始退场。这个迹象被人察觉后,抛售即刻变为恐慌,花价从悬崖上向下俯冲。当疯狂的价格最后坍塌时,荷兰的整个经济生活都崩溃了。债务诉讼多不胜数,连法庭都已经无力审理了。很多大家族因此而衰败,有名的老字号因此而倒闭。一直到许多年后,荷兰的经济才得以恢复。 米尔肯并未止步于交易垃圾债券。与此同时,他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融资方法——利用承销垃圾债券替中小型企业融资。这使得米尔肯成为美国金融史上的重要人物。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新金融产品的开发,完全改变了美国70年代到80年代的发展。
在米尔肯的引领下,垃圾债券逐渐成为非常抢手的投资产品。米尔肯也凭借准确的判断能力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户网络。但是新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海面,由于垃圾债券的数量有限,已经无法满足众多基金的购买欲望。而仅仅凭借自然灾害,等待企业出现信用危机和债务危机耗时太长,米尔肯为此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与其坐等那些拥有垃圾债券的公司信誉滑坡,信用降级,不如自己去找一些正在发展的公司。若放债给他们,他们的信用同那些垃圾债券的公司差不多,但正处在发展阶段,债券质量比那种效益下滑、拼命减亏的公司的债券好得多。由此,米尔肯创建了垃圾债券发行市场。
当时的新兴产业——光纤产业与移动通讯业的发展就和垃圾债券息息相关,麦克劳移动通讯公司和有线电视网(CNN)之所以能成为当今美国家喻户晓的大公司,均得益于米尔肯通过垃圾债券的包销所实现的资金筹措。其中与MCI公司的合作堪称经典之笔。MCI公司创立于1963年,仅靠3000美元起家。当 MCI向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发出了挑战的时候,米尔肯成为它们融资的有力后盾。他为MCI筹得了20亿美元的垃圾债券,确保了MCI的扩展资金来源,使得MCI成功地打破AT&T对长途电话市场的垄断。
垃圾债券还进入了兼并收购领域。1982年,米尔肯所在的公司开始通过垃圾债券形式发放较大比例的贷款,用来兼并企业。最极致的例子是石油公司并购案。当时,一个名叫卡尔·伊坎的无名之辈想敌意收购美国飞利浦石油公司,但不幸的是他缺少80亿美元,这会妨碍他计划的实施。伊坎向米尔肯公司求助。结果他在次日早晨受到信函,信中指出公司“高度自信”可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虽然最后伊坎放弃了敌意收购飞利浦石油公司的计划,但是敌意收购公司的时代从此开始,垃圾债券在其中帮了大忙。
米尔肯成了中小企业和投资公司的财神爷,他个人的收入也随之飚升。多年来,他的工资一直是固定的,每周1000美元,而他真正的收入是交易佣金,1986年一年他的佣金曾达到5.5亿美元。
然而树大招风。从80年代中期就不断有人状告米尔肯违法经营,并最终将他送上了法庭。法庭于1990年确认米尔肯有6项罪名,但没有哪样跟内部交易、操纵股价以及受贿有关。米尔肯的罪名都是没有先例的,以前也没有任何人因为这些罪名受指控——他掩盖股票头寸,帮助委托人逃税,隐藏会计记录,最终被判处 10年监禁,赔偿和罚款11亿美元(其中罚款2亿美元,民审赔偿金额为5亿美元,向政府补纳税款4亿美元),并禁止他再从事证券业。
在米尔肯入狱之后,垃圾债券的气泡被越吹越大,1988年,垃圾债券的市场已经高达2000亿美元。受到1987年股灾后潜在熊市的压力,从1988年开始,垃圾债券发行公司无法偿付高额利息的情况屡有发生,最终,垃圾债券还是难以克服“高风险、高利率、高负担、高拖欠、更高风险”的恶性循环圈,瞬间走向衰退。泡沫逐渐破灭。 在郁金香泡沫破灭之后,金融历史上的投机泡沫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轰动的故事之一,就是由“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所发动的垃圾债券投机风潮。
二战后,美国逐步完善了金融监管措施,旨在保护债券投资者不会因为企业的破产或拖欠债务而遭到损失。米尔肯敏锐地发现其中的玄机——债券的信用等级越低,其违约后投资者得到的回报越高。
当时,几乎没有人从事无等级或等级不够的高回报债券交易。别说购买这些债券,就是打听一下它的价格都十分困难,因为在所有的投资者眼中,它们等于是不能带来任何回报的垃圾。
米尔肯为自己的新发现四处游说,寻找愿意购买的人。他向高回报基金说明购买这些债券的好处。同那些注重短期效益的传统债券交易相反,米尔肯把他们的垃圾债券定义成是值得拥有的“所有权债券”。他认为,这些债券在利率风险很大的时期反倒能保持稳定,因为所获得的回报是与公司的发展前景相连,而不是同利率挂钩的。
米尔肯并不认为垃圾债券的风险很高,反而认为垃圾债券比买股票,或是买有信用等级的公司的债券风险要小很多,特别是在市场行情下跌,或行情剧烈动荡的时候更是如此。胆大的投资公司首先被他说服,一些保险公司、退休基金见米尔肯的理论实际可行也愿意跟进。很快,经他游说的机构所投资的垃圾债券的年收益率就达到了50%。财富效应之下,垃圾债券的购买者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市场。米尔肯管理的债券买卖部所获利润也从开始时占公司总利润的35%,到1975年接近100%。
1974年,由于宏观经济出现恶化,很多债券的评级被下调。许多基金急于将手中的低等级债券出手,以免影响基金的质量形象。当时,“第一投资者基金”也同样面临了这样的问题。不过米尔肯在研究了基金的投资组合后,建议基金经理不要将手中的垃圾债券出手。既然基金是以高回报为口号招揽客户,若将手中的高回报率的债券抛掉,基金的效益将会降低。
“第一投资者基金”接受了米尔肯的意见。1974至1976年,该基金连续3年成为全美业绩最佳的基金。基金的销售量因此大增。米尔肯也因为参与其中而声名鹊起,他成了经营高回报率债券交易的焦点。
❺ 求“郁金香泡沫”事件的介绍拜托了各位 谢谢
郁金香泡沫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泡沫经济。 让我们回溯到17世纪的荷兰, 看看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为之疯狂如何为之悲泣的。 郁金香,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 在当地极为普通。一般仅长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广披针形叶子, 根部长有鳞状球茎。每逢初春乍暧还寒时,郁金香就含苞待放, 花开呈杯状,非常漂亮。 郁金香品种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见,也最珍贵。郁金香的花瓣上, 多有条纹或斑点,容易受病毒的侵袭。 1593年, 一位新任命的来自维也纳的植物学教授把一批在土耳其栽培的郁金香 带到荷兰的莱顿。教授精湛的栽培技术使这些郁金香球茎异漂亮, 一时成为莱顿上层社会谈论的焦点。 或许是物以稀为贵,也或许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许多王公伯爵登门拜访教授,以一赏郁金香为荣。 但那些萌生占有之意的买主一律遭到了教授的拒绝, 因为他的要价令人望而生畏。郁金香再美丽, 在它的投资价值未显现之前, 极富有经济头脑的荷兰是不会花大笔钱,买一盆仅能观赏的植物。 一次很偶然的事件,使得郁金香得以在市面上流通。 一个窃贼乘教授不备破门而入,盗走了许多球茎, 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出售。郁金香的繁殖率极高,很快, 它就成为荷兰花园里人见人爱的花卉品种,其价格非常昂贵。 一般少数富有的达官显贵家里都摆有郁金香, 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 17世纪的荷兰社会是培育投机者的温床。 人们的赌博和投机欲望是如此的强烈, 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难免不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 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 在舆论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 最后对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 以致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 人们开始竞相效仿疯狂地抢购郁金香球茎。起初, 球茎商人只是大量囤积以期价格上涨抛出,随着投机行为的发展, 一大批投机者趁机大炒郁金香。一时间, 郁金香迅速膨胀为虚幻的价值符号,令千万人为之疯狂。 郁金香在培植过程中常受到一种“花叶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袭。 病毒使郁金香花瓣产生了一些色彩对比非常鲜明的彩色条或“火焰” ,荷兰人极其珍视这些被称之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茎。 “花叶病”促使人们更疯狂的投机。不久, 公众一致的鉴别标准就成为:“一个球茎越古怪其价格就越高!” 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猛涨,价格越高,购买者越多。 欧洲各国的投机商纷纷拥集荷兰,加入了这一投机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来不值一钱的郁金香, 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 就连长在地里肉眼看不见的球茎都几经转手交易。 1637年,一种叫“Switser” 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在一个月里上涨了485%!一年时间里, 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 所有的投机狂热行为有着一样的规律, 价格的上扬促使众多的投机者介入, 长时间的居高不下又促使众多的投机者谨慎从事。此时, 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 查尔斯.麦凯在他的著作中讲述了一个故事, 他把引发郁金香球茎大恐慌归结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轻的水手,是一个外国人。初来乍到, 他不知道荷兰国内正在掀起起郁金香投机潮。 水手因卖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奖赏,离船时他顺手拿了一朵名为“ 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球茎。 那朵球茎是船主花了3000金币,(约合现在3到5万美元) 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买来的。当船主发现郁金香丢失时, 便去找那位水手,并在一家餐厅里找到了他, 却发现水手正满足地就着熏腓鱼将球茎吞下肚去。 水手对郁金香的球茎的价值一无所知,他认为球茎如同洋葱一样, 应该作为鲱鱼的佐料一块儿吃。 值几千金币的球茎在一个陌生人眼里竟如同洋葱,是水手疯了, 还是荷兰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难以决断。然而, 就是这个偶然事件仿佛一枚炸弹,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 谨慎的投机者开始反思这种奇怪的现象, 反思的结果无不例外地对郁金香球茎的价值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极少数人觉得事情不妙,开始贱价卖出球茎, 一些敏感的人立即开始仿效, 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恐慌性抛售浪潮,暴风雨终于来临了。 一时间,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 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宛如断崖上滑落的枯枝,一泻千里,暴跌不止。 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 让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 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一根郁金香的价格几乎一文不值, ——其售价不过是一只普通洋葱的售价。 千万人为之悲泣。一夜之间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 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 暴涨必有暴跌,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下跌狂潮刚过,市民们怨声载道,极力搜寻替罪羊, 却极力回避全国上下群体无理智的投机这一事实。 他们把原因归结为那个倒霉的水手, 或把原因归结为政府调控手段不力, 恳请政府将球茎的价格恢复到暴跌以前的水平,这显然是自欺欺人! 人们紧接着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 那些原已签订合同要以高价购买的商人全部拒绝履行承诺, 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们依照合同办事。然而, 法律除了能干预某些具体的经济行为外, 它是决不能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的。法官无可奈何地声称, 郁金香投机狂潮实为一次全国性的赌博活动,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 而如今又在为乍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场恶梦, 醒来之时,用手拼命掐自己的脸蛋才发觉现实就在梦中。 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郁金香球茎, 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为自己的狂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荷兰经济的繁荣仅昙花一现,从此走衰落。 郁金香球茎大恐慌给荷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17世纪后半期, 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受到英国有力的挑战, 欧洲繁荣的中心随即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 郁金香依然是郁金香, 荷兰却从此从世界头号帝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 “郁金香现象” 成了经济活动特别是股票市场上投机造成股价暴涨暴跌的代名词, 永远载入世界经济发展史。
❻ 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一朵小花搞垮一个大国
17世纪时描绘郁金香的水彩画
“经济泡沫”这个词儿第一次为人所知,是1637年的2月4日,在这一天,荷兰市场上郁金香球茎的价格突然掉头向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泡沫“郁金香泡沫”破灭了,而随着这个泡沫一起破灭的,是无数荷兰人的发财梦,以及荷兰这个正在上升的帝国原本光明无限的国运。
作为一个今天领土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国,说荷兰是一个“大国”恐怕很多人会有意见。然而,如果回到17世纪的欧洲,你会觉得这个称呼一点都不夸张。17世纪的荷兰几乎参与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大阵仗”,它跟前霸主西班牙打了80年战争(居然还打赢了),带领新教国家打了与天主教国家分庭抗礼的30年战争,垄断了东印度和日本的贸易权,征服巴西大部分领土,占领加勒比海各岛屿,并且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当时,过气的霸主西班牙暮气初显,后来的霸主英国还在被一堆家务事搞得焦头烂额,唯独荷兰风景这边独好,因此以当时人的眼光看来,这个“小而强”的国家未来称霸全球似乎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正如所有崛起中的国家一样,光明的未来让全欧洲的冒险者和他们的资金都向这片热土集聚,荷兰不可避免地发起了高烧,而这种高烧的表征就是“郁金香泡沫”。说来有趣,郁金香作为一种当时刚刚被引进欧洲的观赏性花朵,除了能在贵族少爷追女孩时派上点用场外,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其球茎长得还很像洋葱,不识货的人很可能就拿来炒炒吃了。然而,正如现今的中国炒家秉承“无货不可炒”的理念一样,在整个市场积聚大量资金又无处可用的大背景下,郁金香被选中成了资本玩弄的对象。从1634年开始,郁金香狂潮初现端倪,此后其价格一路上涨,直至1637年初,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的球茎居然被炒到了6700荷兰盾。6700荷兰盾是个什么概念?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那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考虑到当时欧洲人的平均寿命,这意味着普通荷兰人干一辈子也买不起一朵小花。
这无疑是在诱导所有人停下手中活计,投入到这场赌博中。史学家说,在当时的荷兰,“贵族、商人、手工业者、船员农民、泥炭搬运工、烟囱清洁工、小伙子、姑娘们,或是收破烂的妇人,所有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嗜好”,买卖郁金香成为一场全民运动。
既然是泡沫,就总会有破灭的那一天。就在郁金香被炒到最高点后没多久,1637年的2月4日,忽然有很多人开始抛售郁金香,大量的抛售使得市场陷入极度恐慌。仅仅七天后,郁金香的平均价格已经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贬得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个洋葱的售价。一夜间,几乎所有参与投机的人连抱头痛哭都来不及,他们背上了还不清的巨大债务。为了避免导致更严重的社会动荡,荷兰政府于1637年4月27日宣布强行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无非是一次有钱人之间的零和游戏,而参与投机的资金数量总是有限的,因此它并没有伤及荷兰的国本。但这种说法解释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郁金香泡沫”破灭之后,原本十分红火的荷兰突然“歇菜”了,逐渐退出欧洲历史中心舞台,沦为二流国家。
事实上,“郁金香泡沫”对于荷兰这个国家的打击,并不仅仅是参与投机的那部分蚀掉的本钱,而是它打乱了荷兰整个经济结构。经此一折腾,荷兰原本引以为傲的造船业停顿了下来,让位给花卉种植业。不造航船改种花的荷兰,最终在17世纪的海上争霸中输给了英国。更为重要的是,泡沫破灭也让民众看到了政府的贪婪,为了多收交易中的印花税,荷兰政府前期曾助推过“郁金香泡沫”的兴起,负债累累的民众自此不再信任他们之前曾浴血保卫过的国家和政府,荷兰就这样丧失了走向强大的门票。
一个兴盛中的国家有时看起来无往而不利,但向上的国运其实最经不起贪婪、妄念和私欲的反复折腾。破灭的“郁金香泡沫”警示着世人,有时,绊倒一个大国的,或许仅仅是一朵看上去很美的小花。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王昱
❼ 荷兰郁金香的简介
从1634年开始,荷兰百业荒废,全国上下都开始为郁金香疯狂。与所有的投机泡沫一样,参与的人们最初都实际赚到了钱。由于价钱节节上升,你只需低买高卖,买高卖更高。得了甜头后,大家信心大增,倾家荡产地把更多的钱投入郁金香的买卖,希望赚取更多的金钱。原本旁观的人看到挣钱这么容易,也受不了诱惑,加入到疯狂抢购的队伍中来。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投机商也纷纷云集荷兰,参与这一投机狂潮。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随后,在鹿特丹、莱顿等城市也开设了固定的郁金香交易场所。
在1841年出版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一书中,苏格兰历史学家查尔斯·麦凯对这次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帐。欧洲的财富正在向须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在没有交易所的小镇,大一点的酒吧就是进行郁金香交易的‘拍卖场’。酒吧既提供晚餐,同时也替客人确认交易。这样的晚餐会,有时会有二三百人出席。为了增加顾客的满足感,餐桌或者餐具柜上往往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大花瓶,里面插满了盛开的郁金香。”
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可以更加生动地说明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情。据说海牙有一个鞋匠,在一小块种植园上培育出了一株罕见的“黑色”郁金香。消息传开后,一伙来自哈勒姆的种植者拜访了他,说服他把花卖给他们。最后,鞋匠以1500荷兰盾的高价把自己的宝贝卖给了他们,没想到,买家中有一个人立即把黑色郁金香摔到地上,用脚将其踩成一滩烂泥。鞋匠惊呆了。买家们却轻松地解释说,他们也培育出了一只黑色郁金香,为了确保自己的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情愿付出一切代价,若有必要,上万荷兰盾也在所不惜。
到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以一种稀有品种“永远的奥古斯都”为例,这种郁金香在1623年时的价格为1000荷兰盾,到1636年便已涨到5500荷兰盾。1637年2月,一枚“永远的奥古斯都”的售价曾高达6700荷兰盾。这一价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或者购买27吨奶酪!相对于这种顶级郁金香来说,普通郁金香的涨幅更是“疯狂”。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维特克鲁嫩”球茎,市价还仅为64荷兰盾,但到2月5日就达了1668荷兰盾!别忘了,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在这股狂热到达巅峰时,也就是1636至1637年的那个寒冬,人们不仅买卖已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而且还提前买卖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球茎的期货市场就这样诞生了。球茎在实际进行货物交割之前不需要实际支付货款,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郁金香的投机。由于刚刚形成的期货市场没有明确的规则,对买卖双方都没有什么具体约束,使得商人们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上翻云覆雨,买空卖空,这更使得已经被“吹”得很大的郁金香泡沫,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沉浸在郁金香狂热中的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了。
今天的经济学家都把在这次郁金香狂热视为“博傻理论”的最佳案例。到1636年底,任何最后残存的理性都早已远离了荷兰的郁金香市场。虽然人们大都知道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早已远离其正常的价值,但是他们宁愿相信别人会比他们更“傻”,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更高的价钱。但无论如何,投机狂潮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事实也的确如此。郁金香狂热的终结,终于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最大的“傻瓜”终于还是出现了。
尽管泡沫崩溃的日期被记录得非常清楚,但谁也说不清投机泡沫到底是怎样崩溃的。泡沫崩溃的理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人们清楚地记得,在此之前,交易都在非常顺利地进行着,谁也不知为什么,市场突然就这么崩溃了。也许除了说这是泡沫膨胀到极点后的必然结果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
一时间,卖方的大量抛售,使得市场陷入了恐慌状态。这时的郁金香简直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再敢接手。球茎的价格也犹如断崖上滚落的巨石,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几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
等到人们省悟过来,一切都为时已晚。于是,人们纷纷涌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兑现合同,挽回损失。很快,法庭就淹没在郁金香的官司之中。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不知有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受害者当中既有文化程度颇高的知识分子,也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因为贪婪是没有任何阶层界限的。
事态出现了失控的局面,政府不得不出面解决,但他们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也束手无策,最终所有的“苦果”只能由投机者自己咽下。1637年4月27日,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这一下,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如今又在为突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的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灾难的结果导致了人们对郁金香的无比痛恨,画家们也得到了发挥才能的天地。在著名画家扬·勃鲁盖尔创作的一幅讽刺画中,一群愚蠢的猴子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郁金香交易。无论是种花人、花商,还是参与其中的投机者,都受到了画家的无情嘲弄。
郁金香事件不仅沉重打击了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兰全国的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加速了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的步伐。从17世纪中叶开始,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国的有力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也开始向英吉利海峡彼岸转移。
❽ 经济史上著名的三大阴谋骗局
南海泡沫事件——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证券市场泡沫事件
“泡沫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事件。
17世纪末,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于是南海公司于1711年成立。
1719年,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英国下议院通过南海公司交易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价立刻由129英镑窜升至160英镑。当下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价又涨至390英镑。于是投资更为踊跃,半数以上的参议员纷纷介入,连国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1720年6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质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破灭。
英国的财政部长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私赚90万英镑利润。丑闻败露后,他被关进了英国皇家监狱——伦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资人比他更悲惨。损失惨重的还有英国经济和政府信用。
===============================================
郁金香泡沫,简言之,是社会集体投机赚钱的获利心理造成,后果是迟早爆炸的炸弹传来传去,落到最后的人倒霉.并会造成社会经济恶性动荡.损害了经济本来的发展趋势.
提起郁金香,许多人立刻就会想到被誉为“鲜花之国”的荷兰。的确,荷兰人钟爱郁金香,将其奉为国花,并把它和风车、奶酪和木鞋一起,统称为荷兰的“四大国宝”。每到暮春时节,满山遍野的郁金香争奇斗艳,晶莹修长的叶片,像装满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令人心醉。法国作家大仲马在他的传世名著《黑郁金香》中,曾这样赞美一种名叫“黑寡妇”的黑色郁金香:“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小说家优美的笔调,更为郁金香增添了一层传奇而又浪漫的色彩。
然而,如今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曾几何时,郁金香美丽的花朵,竟使无数荷兰人为之疯狂;一枚看起来与洋葱头别无二致的郁金香球茎,竟然价值连城;甚至整个国家,都因郁金香而陷入混乱之中,并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历史上最大的三个泡泡——郁金香投机风潮
郁金香投机风潮
人们绝难想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第一起重大投机狂潮是由一种小小的植物引发的。
这一投机事件是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而被载入史册的,它也是迄今为止证券交易中极为罕见的一例。经济学上的特有的名词"郁金香现象"便由此而出!
让我们回溯到17世纪的荷兰,看看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是如何为之疯狂如何为之悲泣的。
郁金香,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在当地极为普通。一般仅长出三四枚粉白色的广披针形叶子,根部长有鳞状球茎。每逢初春乍暧还寒时,郁金香就含苞待放,花开呈杯状,非常漂亮。郁金香品种很多,其中黑色花很少见,也最珍贵。郁金香的花瓣上,多有条纹或斑点,容易受病毒的侵袭。
17世纪的荷兰社会是培育投机者的温床。人们的赌博和投机欲望是如此的强烈,美丽迷人而又稀有的郁金香难免不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机敏的投机商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的倾慕之情愈来愈浓,最后对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以致拥有和种植这种花卉逐渐成为享有极高声誉的象征。人们开始竞相效仿疯狂地抢购郁金香球茎。起初,球茎商人只是大量囤积以期价格上涨抛出,随着投机行为的发展,一大批投机者趁机大炒郁金香。一时间,郁金香迅速膨胀为虚幻的价值符号,令千万人为之疯狂。
郁金香在培植过程中常受到一种"花叶病"的非致命病毒的侵袭。病毒使郁金香花瓣产生了一些色彩对比非常鲜明的彩色条或"火焰",荷兰人极其珍视这些被称之为"稀奇古怪"的受感染的球茎。
"花叶病"促使人们更疯狂的投机。不久,公众一致的鉴别标准就成为:"一个球茎越古怪其价格就越高!" 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猛涨,价格越高,购买者越多。欧洲各国的投机商纷纷拥集荷兰,加入了这一投机狂潮。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来不值一钱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就连长在地里肉眼看不见的球茎都几经转手交易。
1637年,一种叫"Switser"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在一个月里上涨了485%!一年时间里,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
所有的投机狂热行为有着一样的规律,价格的上扬促使众多的投机者介入,长时间的居高不下又促使众多的投机者谨慎从事。此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
查尔斯.麦凯在他的著作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他把引发郁金香球茎大恐慌归结为一起偶然的事件。
一位年轻的水手,是一个外国人。初来乍到,他不知道荷兰国内正在掀起起郁金香投机潮。水手因卖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奖赏,离船时他顺手拿了一朵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球茎。那朵球茎是船主花了3000金币,(约合现在3到5万美元)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买来的。当船主发现郁金香丢失时,便去找那位水手,并在一家餐厅里找到了他,却发现水手正满足地就着熏腓鱼将球茎吞下肚去。水手对郁金香的球茎的价值一无所知,他认为球茎如同洋葱一样,应该作为鲱鱼的佐料一块儿吃。值几千金币的球茎在一个陌生人眼里竟如同洋葱,是水手疯了,还是荷兰人太不理智了,法官难以决断。然而,就是这个偶然事件仿佛一枚炸弹,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谨慎的投机者开始反思这种奇怪的现象,反思的结果无不例外地对郁金香球茎的价值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极少数人觉得事情不妙,开始贱价卖出球茎,一些敏感的人立即开始仿效,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恐慌性抛售浪潮,暴风雨终于来临了。
一时间,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宛如断崖上滑落的枯枝,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让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一根郁金香的价格几乎一文不值,——其售价不过是一只普通洋葱的售价。
千万人为之悲泣。一夜之间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
暴涨必有暴跌,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下跌狂潮刚过,市民们怨声载道,极力搜寻替罪羊,却极力回避全国上下群体无理智的投机这一事实。他们把原因归结为那个倒霉的水手,或把原因归结为政府调控手段不力,恳请政府将球茎的价格恢复到暴跌以前的水平,这显然是自欺欺人!
人们紧接着把求援之手伸向法院。恐慌之中,那些原已签订合同要以高价购买的商人全部拒绝履行承诺,只有法律才能督促他们依照合同办事。然而,法律除了能干预某些具体的经济行为外,它是决不能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的。法官无可奈何地声称,郁金香投机狂潮实为一次全国性的赌博活动,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而如今又在为乍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宛如一场恶梦,醒来之时,用手拼命掐自己的脸蛋才发觉现实就在梦中。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世界投机狂潮的始作俑者为自己的狂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荷兰经济的繁荣仅昙花一现,从此走衰落。
郁金香球茎大恐慌给荷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17世纪后半期,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受到英国有力的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随即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
郁金香依然是郁金香,荷兰却从此从世界头号帝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从此一蹶不振。
"郁金香现象"成了经济活动特别是股票市场上投机造成股价暴涨暴跌的代名词,永远载入世界经济发展史。
==================================
密西西比泡沫的特征
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在1719年又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这两个泡沫的相同之处是:法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和当年郁金香价格一样在很短的时期内大起大落。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法国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郁金香泡沫的不同之处在于:荷兰郁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间的投机炒作,但是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有着明显的官方背景。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发生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把法国广大的中下阶层老百姓都卷了进去。从这一点来说,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现代特色。
约翰·劳的金融理论
在18世纪初,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连年发动战争,使得法国国民经济陷于极度困难之中,经济萧条,通货紧缩。当时法国的税制极不健全,不仅对法国王室贵族豁免税收,而且其他地方的漏洞也很多,尽管法国政府不断提高税率,穷征暴敛,依然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债台高筑,老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危机重重。
就在这个关头,货币理论的一代怪杰约翰·劳(John Law)应运而生。约翰·劳出身于英国爱丁堡,青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学教育。年轻时的约翰·劳血气方刚,他在1694年一场决斗中杀了人而不得不逃亡他乡。约翰·劳在欧洲流浪时期仔细观察了各国的银行、金融和保险业,从而提出了他独特的金融理论。和许多18世纪的经济学家一样,他认为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产出。一旦产出增加之后,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跟上来。在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货币扩张能够吸引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加产出。他认为纸币本位制要比贵金属本位制更好,纸币本位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了发行货币的银行更多的运转空间和控制宏观经济的能力(参见Law,1760)。说白了,采用贵金属本位制,发行货币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银子。之所以被称为贵金属,是因为金银在世界上的储量有限,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金银的供给量。纸币本位制就没有这个限制。如果金融当局愿意的话,启动银行的印钞机,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纸币本位制的这个特点使之像一把双刃剑,在增强了金融货币政策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导致通货膨胀的危险。约翰·劳认为拥有货币发行权的银行应当提供生产信贷和足够的通货来保证经济繁荣。他所说的货币供给中包括了政府法定货币、银行发行的纸币、股票和各种有价证券(参见Michael Bordo,1994)。不难看出在约翰·劳的理论中已经蕴藏了当代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高度赞扬说,约翰·劳的金融理论使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跻身于第一流货币理论家的行列之中。
天赐良机,约翰·劳获得了用武之地
1715年,法国摄政王奥莱昂公爵正在为法国的财政窘态犯愁。约翰·劳的理论好像是向他抛出了一个救生圈,似乎法国只要建立一个能够充分供给货币的银行就可以摆脱困境,解决国债的资金融通问题。对于手握大权的奥莱昂公爵来说,只要能够搞到钱,就是建立10个银行也不成问题。于是,在法国政府的特许下,1716年约翰·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银行—通用银行(Bangue Genarale)。这家银行拥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其货币可以用来兑换硬币和付税。通用银行建立后经营得非常成功,资产总额迅速增加。约翰·劳在1717年8月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贸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当时,北美的路易斯安那是属于法国的领地。由于路易斯安那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人们便把由约翰·劳一手导演的泡沫经济称为密西西比泡沫。随后,约翰·劳建立了西方公司(Companie d诶ccident)。该公司在1718年取得了烟草专卖权。1718年11月成立了塞内加尔公司(Senegalese Company)负责对非洲贸易。1719年约翰·劳兼并了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改名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垄断了法国所有的欧洲以外的贸易。约翰·劳所主持的垄断性的海外贸易为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超额利润。
1718年12月4日,通用银行被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Banque Royale),约翰·劳仍然担任该银行的主管。皇家银行在1719年开始发行以里弗尔为单位的纸币。约翰·劳在贸易和金融两条战线上同时出击,节节取胜,声望鹊起。约翰·劳希望能够通过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解除法国沉重的国债负担。实践他的金融理论的时刻终于到了。
金融泡沫,昙花一现
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向法国政府支付了5 000万里弗尔,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每股面值1 000里弗尔。约翰·劳的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股票价格很快就上升到1 800里弗尔。
1719年8月,约翰·劳取得农田间接税的征收权。约翰·劳认为法国的税收体制弊病很严重,征税成本太高,漏洞太多,直接影响到了法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约翰·劳向政府建议,由他来承包法国的农田间接税,实行大包干,每年向政府支付5 300万里弗尔。如果征的税赋收入多于这个数字,则归印度公司所有。由于这个数字大大高于法国政府的税收岁入总额,奥莱昂公爵何乐而不为?在约翰·劳的主持之下,印度公司简化征税机构,降低征税成本,尽力扩大税基,取消了对皇室贵族的免税待遇。当然,为此约翰·劳得罪了不少贵族豪强。印度公司在法国声名大噪,促使其股票价格连连上涨。在1719年10月约翰·劳的印度公司又接管了法国的直接税征税事务,其股票价格突破了3 000里弗尔。
1719年约翰·劳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来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为此印度公司连续三次大规模增发股票:在1719年9月12日增发10万股,每股面值5 000里弗尔。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股票价格直线上升。
1719年9月28日印度公司再增发10万股,每股面值也是5 000里ザ
❾ 我想写一篇关于荷兰郁金香泡沫的文章,但不知道从哪可以获取其历史数据
可以查那个期刊网站,EBSCOhost这个网站不错的,期刊的数据可行度比较高,那个用户回名和密码网上有共享的答,我找到了一篇fables that aren't worth the price of a tulip等等,有显示你要的内容吧
❿ 郁金香泡沫的背景
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1593年,传入荷兰。17世纪前半期,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非常有限,因此价格极其昂贵。在崇尚浮华和奢侈的法国,很多达官显贵家里都摆有郁金香,作为观赏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1608年,就有法国人用价值3万法郎的珠宝去换取一只郁金香球茎。不过与荷兰比起来,这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当郁金香开始在荷兰流传后,一些机敏的投机商就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不久,在舆论的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并开始竞相抢购郁金香球茎。1634年,炒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为荷兰的全民运动。当时1000元一朵的郁金香花根,不到一个月后就升值为2万元了。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面对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冲昏了头脑。他们变卖家产,只是为了购买一株郁金香。就在这一年,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正如当时一名历史学家所描述的:“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账。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1637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与上一年相比,郁金香总涨幅高达5900%!1637年2月,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就当人们沉浸在郁金香狂热中时,一场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由于卖方突然大量抛售,公众开始陷入恐慌,导致郁金香市场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溃。一夜之间,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一泻千里。虽然荷兰政府发出紧急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个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已平均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的品种甚至不如一颗洋葱的售价。绝望之中,人们纷纷涌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挽回损失。但在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从而彻底击破了这次历史上空前的经济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