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叶醇
❶ 不同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枞茶香气品质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in press)
11
不同采摘季节对重发酵单枞茶香气品质影响研究
郑挺盛
1
,张凌云
2
(1.泰顺县茶叶特产局,浙江泰顺325500)(2.华南农业大学茶业科学系,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春、夏、暑、秋四个季节的重发酵型及传统型单枞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发酵
单枞茶比传统单枞乌龙茶香气成分种类多,且芳樟醇氧化物要远高于传统乌龙茶。在四个季节的重发酵单枞茶中,秋茶、春茶芳香物
质种类相对较少(分别为41种和43种);而夏茶和暑茶芳香物质种类多(分别为45种和48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秋茶高。
夏、暑茶芳樟醇氧化物、剌伯烯、律草烯等含量较高,而香叶醛、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等花香型香气成分含量比秋茶低得多。夏
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占总挥发性成分的比例达到69.77%,而春、暑、秋茶相应所占比例分别为50.98%、51.75%和51.72%。感官
审评表明,秋茶、春茶单枞香气品质得分比夏茶、暑茶高,即秋茶、春茶香气品质要比夏、暑茶好。
关键词:岭头单枞;乌龙茶;重发酵;采摘季节;香气成分
中图分类号:TS27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673-9078(2007)02-0011-05
Effect of Different Plucking Season on Aroma Quatity of Lingtoudancong
Oolong Tea by Deep Fermentation
ZHENG Ting-sheng
1
,ZHANG Ling-yun
2
(1.Zhejiang Taishun Tea Specialty Bureau,Taishun 325500,China)
(2.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South China Agric.Univ.,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lucking season on aroma constituents in fermentation Lingtoudancong Oolong tea was stud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Results showed that deep fermentation Lingtoudancong tea possessed more kinds of aroma
constituents than traditional fermentation Oolong tea.The traditional fermentation Lingtoudancong Oolong tea showed higher content of linalool,
α-terpineol,indole and cis-Jasmone,but less Linalool oxide content than those of deep fermentation tea.The different of characteristic aroma
constituents is e to the changed contents of linalool and linalool oxide in different plucking season.The tea plucked in autumn and spring
showed lower content of linalool and linalool oxide(50.98~51.72%).But tea plucked in summer showed higher content of linalool and linalool
oxide(more than 69.77%).The concentration of essential constituents such as nerolidol,jasmine,indole,4-(2,4,4-Trimethyl-cyclohexa-
1,5-dienyl)-but-3-en-2-one andα-citral are higher in autumn tea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eas.The result of sensory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autumn tea is better than the others.
Key words:lingtoudancong;oolong tea;fermentation;plucking season;aroma constituents
岭头单枞是广东省重点推广的茶树品种,各地已
大面积栽种。目前除粤东山区大量栽植外,全国已有3
个省21个县引种并取得了成功,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
效益
〔1〕
。岭头单枞为半发酵茶,通常是通过碰青、摇
青与静置反复交替的做青过程完成发酵,发酵程度相
对较低。由于单枞茶揉捻程度较重,尤其是夏暑茶,
在正常冲泡条件下茶汤较浓,若在做青工艺后,再增
加发酵工艺,不仅可以降低夏暑茶的苦涩味,还可形
成具蜜香型红茶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单枞茶的经济效
收稿日期:2006-09-09
作者简介:郑挺盛,农艺师,主要从事绿茶种植加工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
工作
益。一般地,在同样的加工技术情况下,茶叶质量优
次分别为春茶、秋茶、夏茶、暑茶
[2]
。然而关于生产季
节对茶叶香气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绿茶品种
〔3-5〕
,而
对单枞茶不同季节香气差异性研究得还较少。由于单
枞茶香气的优劣对于成茶品质有较大影响,因此,选
择合适的生产季节是生产品质优异的单枞茶的重要条
件。本研究以不同季节岭头单枞为原料,研究生产季
节对重发酵岭头单枞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茶叶原料采自5年生岭头单枞茶树品种。按驻代食品科技》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3 No.2(总92)
12
芽三、四叶采摘标准分别采摘春季(2005年5月4日)、夏
季(2005年7月10日)、暑季(2005年8月15日)和秋季(2005
年9月24日)茶鲜叶。
1.2制茶工艺流程
鲜叶采收后,传统单枞对照样按照传统单枞乌龙茶
工艺做法进行生产。重发酵型单枞茶参照传统岭头单
枞加工工艺:
鲜叶→摊放→晒青(30~40min)→凉青→摇青?凉青(摇青、
凉青3~6次)→热风萎凋25~30℃,3~4h(春茶需要4~5h)→揉捻
40min→发酵5~6h(春茶发酵8h)→毛火20min→复烘干燥80min得
茶叶初制品。
茶叶初制品再经100℃传统炭焙工艺烘焙5h,冷却
后的成品茶密封保存待测。
1.3茶叶香精油提取
茶叶香精油提取参见文献
〔6〕
。
1.4 GC-MS分析条件
采用Finnigan TRACE GC-MS进行香气组分分析,
色谱柱:DB-1,30m×0.25mm;载气为氦气,流速
1.0mL/min,不分流。色谱条件:40℃保持5min,以5
℃/min升温至100℃,保持1min,再以1℃/min升温至250
℃,进样口温度250℃,连接口温度250℃。进样量0.3μL。
质谱条件:EI离子源,轰击电压70eV,倍增电压350V。
扫描质量35~390amu。
2结果与分析
2.1重发酵单枞茶香精油组分总体特征(见表1)
由表1可知,重发酵型单枞茶香气成分都要比传
统单枞乌龙茶复杂,在检测出的65种芳香成份中,其
中春茶43种,夏茶45种,暑茶48种,秋茶41种,
传统对照样为31种。传统单枞乌龙茶的香精油总量也
最低,仅为88.93%。但与重发酵型单枞相比,传统做
法单枞茶中芳樟醇、萜品醇、吲哚、茉莉酮、刺伯烯、
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1-醇的含量都要比重发酵
单枞中的高,尤其是芳樟醇的含量,几乎可以高出暑
茶1倍。而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醛、水杨酸甲酯、香
叶醇等含量明显比发酵单枞低。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
一致,即发酵程度较轻的茶叶中含有较多的橙花叔橙、
吲哚和芳樟醇,但发酵程度重的茶叶含有较多的芳樟
醇氧化物、香叶醇等,而含有较少的橙花叔橙、吲哚
和芳樟醇等成分
〔7〕
。
在不同季节的重发酵单枞茶中,香气组分所占比
例较大、变化也较明显的有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
香叶醇+香叶醛、刺伯烯、法呢烯、2,6-双(1,1二甲
基乙基)4-甲基酚、橙花叔醇、松柏烯、3,7,11,15-四甲
基-2-十六烯-1-醇、棕榈酸等10种。如表2所示,这
些组分在不同季节和传统工艺样品中分别占香精油总
量的76.67%、80.17%、73.38%、72.20%和81.64%。
其中芳樟醇在传统工艺中占比例最高,而芳樟醇氧化
物在重发酵茶含量高,二者的总和在各样品中均可达
到50%以上。说明以上10种香气成分是形成岭头单
枞乌龙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尤其是芳樟醇及其氧化
物的含量,与岭头单枞乌龙茶的品质密切相关。
2.2不同采摘季节对重发酵单枞茶香精油组分的影响
从表1还可以看出,重发酵单枞春茶香气成分的
特点是:芳樟醇、香叶醇、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
-1-醇、棕榈酸、1.4苯二甲酸-〔4-(甲氧基羰基化)苯〕
甲基甲酯、月桂油烯、苯并噻唑、雪松醇、石竹烯、
亚麻酸甲酯等的含量要比其它季节的单枞茶含量高,
独有香叶酸、大马酮、5,6-环氧紫罗兰酮、11,14,17-
二十碳三烯酸甲酯等;但芳樟醇氧化物、萜品醇、杜
松醇的含量较低。
单枞秋茶中青叶醛、苯乙醛、萜品醇、水杨酸甲
酯、香叶醛、3-环己-1-烯2-烯醛、吲哚、茉莉酮、法
呢烯、橙花叔醇、香柠檬醇、4-(2,4,4-三甲基-1,5-环己
二烯基)-2-丁烯-4-酮、棕榈酸甲酯等的含量要高于其
它季节的产品,尤其是1-乙基-1H-吡咯-2-甲醛成分,
在春、夏、暑茶叶中并没有检测得到。由于在秋茶中
含有较高的醛类和醇类,而烯类物质含量较少,尤其
是呈现青草气味的石竹烯、律草烯、杜松烯等含量较
低或较少。这也是秋茶比其它茶叶花香明显的主要原
因之一。
2.3不同采摘季节对重发酵单枞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不同季节重发酵单枞茶感官评审结果表明,秋茶
的感官得分要比传统对照样还要高,而重发酵春茶感
官品质要比传统做法要略低。其中秋茶花蜜香较清醇
持久,滋味浓醇且有回甘,总体得分最高(如表3),故
品质较为优异。夏茶、暑茶花香低微,香气和滋味得
分相应低于秋茶、对照与春茶。说明夏、暑茶的感官
品质不如传统轻发酵做法,而春茶的品质与传统加工
方法较为接近。重发酵型秋茶的感官品质是最好的。
3小结与讨论
茶叶香气是由不同种类芳香物质的组成比例和浓
度决定的,因此,只要芳香物质种类或相对含量改变
都会影响茶叶的香气成分
〔8〕
。环境条件对茶树体内的
芳香物质合成有直接关系。已有研究表明:茶叶糖苷
类香气前体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在香气前体总量上,
春、秋季含量较高而夏季较低。糖苷类香气前体种类不同,随季节变化的消长规律也存在明显差异
〔3〕
。据报
道
〔9〕
,春茶含有较高清香型的戍烯醇、己烯醇等物质,
夏茶则低,秋茶含有带花果香气的苯乙醇、苯乙醛等
物质;据王华夫等
〔10〕
报道,键合态单萜烯醇总量春茶
高于夏茶;乌龙茶中的冬茶(雪片)和秋茶,香高浓郁,
而夏茶则低淡。季节性差异主要是气象要素差异,即
光照、温度、湿度等因子的不同所造成的。
本研究表明,和传统单枞相比,在重发酵单枞茶叶
中,夏、暑茶香气成分种类较为复杂,而春、秋茶相
对简单。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香叶醇+香叶醛、
刺伯烯、法呢烯、2,6-双(1,1二甲基乙基)4-甲基酚、
橙花叔醇、松柏烯、3,7,11,15-四甲基-2-十六烯-1-醇、
棕榈酸等10种香气成分是形成岭头单枞乌龙茶的特
征性香气成分。尤其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含量,与
岭头单枞乌龙茶的香气品质密切相关。
重发酵单枞秋茶中青叶醛、苯乙醛、萜品醇、水
杨酸甲酯、香叶醛、3-环己-1-烯2-烯醛、吲哚、茉莉
酮、法呢烯、橙花叔醇、香柠檬醇、4-(2,4,4-三甲基-1,5-
环己二烯基)-2-丁烯-4-酮、棕榈酸甲酯等的含量要高
于其它季节的产品。由于秋茶中含有较高的醛类和醇
类,而烯类物质含量较少,所以秋茶花香要比它季节
的茶叶更明显。烯类物质含量高,醛、酮、醇类物质
含量低,可能是单枞夏、暑茶花香低淡的原因。不同
季节的单枞茶香气分析结果与感官审评一致,即秋茶
花蜜香较清醇持久,浓醇,回味甘,具有优异的单枞
品质特征。从研究结果来看,选择秋季生产重发酵型
单枞茶可获得较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唐行,丘森林.广东岭头白叶单丛茶栽培技术[J].茶业通
报,1999,21(3):17-18.
[2]陈慧聪.闽南水仙、永春佛手茶品质特征和审评要点[J].中
国茶叶加工,2003,(4):34-35.
[3]张正竹,宛晓春,施兆鹏.茶鲜叶在不同季节及绿茶加工
贮藏过程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变化研究[J].食品与发酵
工业,2003,29(3):1-4.
[4]方世辉,张秀云,等.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季节对乌龙
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2,22(2):135-139.
[5]张正竹,宛晓春,陶冠军.茶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液
质联用分析[J].茶叶科学,2005,25(4):275-281.
[6]商业部茶叶畜产局,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茶叶品质
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7]陆松侯,施兆鹏.茶叶审评与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0.36-40.
[8]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3.108-116.
[9]程启坤,姚国坤,沈培和,等.茶叶优质原理与技术[M].上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0-41.
[10]王华夫,游小清.祁门红茶单萜烯醇形态转变研究[J].中
国茶叶,1996,6:22-23.
---------------是这篇么???
抱歉,没足够时间帮你修改格式了。要的话告知邮箱,我可以给你把原文发过来
❷ 香精如何使用
香精香料
一.香精香料的定义
色,香,味,形是衡量食品质量的四个重要指标。
香仅居其次,好的香味能强烈的控制人的食欲。使人一闻到就想吃。
香料—一些来自自然界动,植物的或经人工单离,合成而得到的发香物质叫香料。香精——以香料为原料,经调香,有时加入适当的稀释剂配成的多成分的混合体叫香精。
二.香料的分类
1.天然香料:动物性香料,植物性香料
(1)动物性香料:品种少,到目前为止,仅发现麋鹿,灵猫,海狸三种动物及抹香鲸胃内分泌的一种龙诞香。
这类香料在浓烈时带有不适的臭气,但是稀释后则发出优美的香气,且留香力较强,高级
香精中常作为定香剂。
(2)植物性香料:如橙油,来自于甜橙果皮,用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或用磨桔机轧制提取。柠檬油,从柠檬果皮中通过压榨或蒸馏而得。
2.人工香料:单离香料,合成香料
(1)单离香料:以天然香料为原料,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分离出来的较单一的成分。
(2)合成香料:以单离香料及煤焦油系成分为原料,经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制得的产品。
五.香精在食品中的作用
1.辅助作用:原来具有香气的产品,香气浓度不足,所以选用与其香气相适应的香精,来辅助香气。
2.稳定作用:天然产品香气受季节,地区,气候,土壤,加工条件影响,导致香气不稳定,加香后可保持每批产品基本稳定。
3.补充作用:补充加工过程中损失的一部分香气。
4.矫味作用:药味
5.赋香作用:一些产品本身没有香味,可选择一定香型的香精,使产品有一定的香味。
6.替代作用:直接用天然品作为香味源有困难,采用香精替代或部分替代。
七.香精使用是应注意的问题
1.用量:量多量少都不好,通过反复的实验调节,最终决定于当地消费者的口感。
1.均匀性:分散均匀,才能使香味一致哦。
2.其他原料的用量:其他原料的质量影响香味效果。水处理不好,劣质糖等本身具有较强的气味,使香精香味受影响而降低了质量。
3.碳酸比的配合:糖酸比配合恰当,香味效果较好。如柠檬饮料中酸低,再多的香精也其不到应有的效果。
5.温度:温度高,香精挥发。
八.香精的检测方法
1.色泽:试样与标样置于同体积的比色皿至同刻度,评比色泽。
2.香气:闻香纸,蘸取试样与标样约1~2厘米,品香,辨别其在挥发过程中全部香气是否与标样相符,有无异杂气,除头香外,还应评定体香和尾香。
3.香味:糖酸水,8~12克蔗糖,0。1~0。16克柠檬酸,试样0。1克,定容100毫升。
盐水,0。5克盐,0。1克试样,定容至100毫升。
4.相对密度: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比重,当物质纯度变化时,比重也随之改变。故测定比重是检测物质纯度与否或溶液浓度大小的一种方法。
5.折射率:折射率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性质,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折射率,对同一种物质而言,折射率的大小取决于该物质的浓度大小,故测定折射率的大小可反映其均一程度和纯度。
6.澄清度:试样与标样分别置于相同大小的比色皿中,无色背景下,目测观察是否澄清透明,有无杂质。
食用香精
北方水果香精
杏仁香精
杏仁肉呈白色,焙炒后能产生特殊的香味。杏仁香气以苯甲醛、甲基苯甲醛为主香,辅以
豆香等香气,而如
果能适量使用三甲基吡嗪、2-乙酰基吡咯等烘烤香,则香气更加逼真。
配方1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苯甲醛40.0桃醛0.2
香兰素1.0植物油57.8
洋茉莉醛1.0
配方2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苯甲醛7.695%乙醇52.0
洋茉莉醛0.2蒸馏水40.0
香兰素0.2
桃子香精
配方1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十一内酯500庚酸乙酯50
乙酸戊酯150丁酸乙酯50
甲酸戊酯50戊酸乙酯50
苯甲醛10香兰素100
肉桂酸苄酯40
配方2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苯甲醛3?-癸内酯120
香兰素42-甲基丁酸126
苯甲醇13内酯香基40
芳樟醇17酯香基182
桃醛66乙醇429
葡萄香精
葡萄的香气是以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和N-甲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为特征香气,辅以酒香、果
青香、玫瑰样花
香、糖甜香,再配合以酯类果香组成。
配方1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庚酸乙酯1.05桂酸乙酯0.004
邻氨基苯甲酸甲酯0.11香叶油0.003
水杨酸甲酯0.02紫罗兰酮0.003
杨梅醛0.10乙酸乙酯15.17
香柠檬油0.63老姆醚2.56
肉豆蔻油0.0695%乙醇58.35
香紫苏油0.04蒸馏水20.85
甜橙油萜1.05
配方2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乙酸乙酯25甜橙萜3
乙酸异戊酯2.5草莓醛0.2
丁酸乙酯3乙基香兰素0.3
丁酸异戊酯5.5麦芽酚0.1
苯甲酸乙酯3香叶油0.7
水杨酸甲酯3橙叶油3
桂酸乙酯1.5丁香油0.7
邻氨基苯甲酸甲酯22.5植物油25.7
甲基紫罗兰酮0.3
苹果香精
苹果香精是一种青甜香韵的果香型香精。传统的苹果香精以玫瑰香韵来拟其甜香韵,以乙
酸苄酯、芳樟醇等
衬托其青香,以异戊酸异戊酯、异戊酸乙酯作为苹果特征果香,并再辅以乙酸乙酯、丁酸
异戊酯、乙酸异戊
酯、丁酸乙酯和柠檬醛来丰满果香。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异戊酸异戊酯110异戊酸苯乙酯0.2
柠檬醛(97%)1十九醛0.2
苯甲醛1冷榨橘子油1
甲酸香叶酯0.5BHA0.1
丁酸异戊酯15甲酸戊酯1
香兰素1甘油20
乙酰醋酸乙酯11醋酸乙酯22
异戊酸乙酯22蒸馏水120
说明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溶于水,具成熟的苹果香味,主要用于汽水、冰棒、雪糕等
的加香,加香量一般为0.05%~0.15%。
樱桃香精
樱桃的香气是由特征果香为主,辅以甜、辛香,再用果香以丰满整体香气,一些天然精油
类原料起圆润与修饰作用。特征果香常用的是苯甲醛、甲基苯甲醛和它们的甘油缩醛、苦杏仁油等,辅以香兰素、丁香油、大茴香醛等甜、辛香气,常用甜橙油、柠檬油、橙花油、玫瑰油、康酿克油等修饰、圆润整体而得到樱桃香精。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乙酸乙酯2.118橙叶油0.06
丁酸乙酯0.48甜橙油0.30
丁酸戊酯0.84桃醛0.012
甲酸戊酯0.30苯甲醛0.48
乙酸戊酯0.30洋茉莉醛0.30
大茴香醛0.06庚酸乙酯0.12
香兰素0.18苯甲酸乙酯0.24
桂醛0.0395%乙醇70.00
丁香油0.18蒸馏水14.00
配方2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丁二酮0.50异戊酸桂酯0.2
异戊酸乙酯2.50丁酸0.5
乳酸乙酯20.0
甲基苯甲醛(三个异构体
混合物)
8.0
苯甲醛32.5水杨酸甲酯0.1
乙酸对甲苯酯7.0草莓醛4.0
庚炔羧酸甲酯0.2桃醛(纯)0.3
肉桂油3.5香兰素10.0
大茴香醛3.0乙基香兰素0.5
丁香酚0.710%鸢尾浸膏0.5
乙酸大茴香醇酯2.5丙二醇3.5
制备上述混合物以10%比例混入丙二醇。
草莓香精
配制草莓香精常以清香韵、甜香韵和酸香韵组成。草莓香精一般都以草霉醛(3-甲基-3-
苯基缩水甘油酸乙酯)和3-苯基缩水甘油酸乙酯为主香。清香常用庚炔羧酸甲酯、辛炔羧酸甲酯、乙酰乙酸乙酯、乙酸苄酯、
茉莉净油、橙花油、紫罗兰叶净油等;甜香则常用玫瑰花油、玫瑰醇、香叶醇、苯乙醇、
橙花醇、桂酸酯类、紫罗兰酮、麦芽酚、乙基麦芽酚、橙花醇、香兰素、乙基香兰素以及2,5-二甲基-4-羟基-3(2H)呋喃酮等;再用乙酸、丁酸、草莓酸、浆果酸和2-甲基戊酸等作为酸香韵,然后,加入酯类等果香来丰满果香韵。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壬酸乙酯5.0香兰素5.0
月桂酸乙酯20.0乙基香兰素2.0
异丁酸桂酯10.0异丁酸乙酯100.0
丁二酮0.5异戊酸乙酯50.0
乙酸枯名酯10.0庚酸乙酯10.0
桃醛50.0草莓醛10.0
覆盆子酮3.0草莓酸3.0
乙酸乙酯2.095%乙醇207.5
ß-紫罗兰酮10.0丙二醇500.0
麦芽酚2.0
山楂香精
山楂香气是由酸香、甜香和青香组成。酸香是由2-甲基丁酸、2-甲基戊酸、草莓酸、浆果
酸、乙酸、已酸等组成;甜香由玫瑰油、香叶油、玫瑰醇、香叶醇、β-突厥烯酮、丁香油、秘鲁浸膏、鸢尾浸膏等组成;再修饰以青香,用叶醇、乙酸叶醇酯、反-2-已烯醇、乙酸反-2-已烯酯、芳樟醇氧化物等。最后整体圆和以天然的山楂提取物,这样就组成了山楂香精。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香叶醇0.2芳樟醇氧化物0.2
玫瑰醇0.5丁酸乙酯2.5
玫瑰花油0.52-甲基丁酸乙酯4.0
2-甲基丁酸1.5柠檬油1.0
草莓酸0.3乙酸乙酯2.0
乙酸0.2山楂酊70.0
鸢尾凝脂0.895%乙醇12.0
丁香油1.2蒸馏水3.0
叶醇0.1
杏子香精
杏子香精常以橙花油、茉莉油、玫瑰油、苦橙叶、紫罗兰等或相应的合成香料来体现其花
香。再以苦杏仁油、苯甲醛、甜橙油、柠檬油、乙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乙酸戊酯、丁酸戊酯、戊酸戊酯、已酸烯丙酯、庚酸烯丙酯、环已基已酸烯丙酯、桂酸乙酯、桂酸丙酯、γ-壬内酯、γ-十一内酯等合成香料组合成果香。而脂蜡气可用较高级的脂肪醇(庚醇、辛醇、壬醇、癸醇等)及其酯类以及较高级的脂肪酸的酯类获得。同时适量添加天然康酿克油、已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等可增加圆熟感。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环已基已酸烯丙酯0.2香叶油0.5
苦杏仁油(苯甲醛)11.5茉莉油9.5
乙酸戊酯7.5橙花油18.5
丁酸戊酯7.5玫瑰油3.0
甲酸戊酯10.0柠檬油5.0
戊酸戊酯15.0甜橙油10.5
桂皮油(斯里兰卡)0.5苯乙酸异戊酯0.1
乙酸乙酯14.5桂酸丙酯0.2
丁酸乙酯4.5?-十一内酯200.0
戊酸乙酯50.0香兰素85
已酸乙酯10.0溶剂527
a-紫罗兰酮9.5
生梨香精
生梨的香气很淡,只有一些著名品种如洋梨、香梨、砀山梨等香气相对稍浓些。配制生梨
香精常以香柠檬油、乙酸异戊酯等作为其特征果香,再配合以玫瑰、丁香、鸢尾和香兰素等甜香,乙酸苄酯、芳樟醇等清香,辅以丁酸乙酯、乙酸乙酯、甜橙油、壬酸乙酯等果实、酒香香韵,这样就组成了生梨香精。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丁香酚0.08庚酸乙酯0.04
橙叶油0.30丁酸乙酯2.00
香柠檬油0.80乙酸乙酯3.43
乙基香半素0.30乙酸戊酯2.00
甜橙油1.0095%乙醇75.00
桃醛0.04蒸馏水15.00
丁二酮(10%乙醇)0.01
甜橙油1
甜瓜香精
甜瓜的香气以青香韵、甜香韵和果香韵组成。果香常用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
丁酸乙酯、丁酸戊酯、戊酸乙酯、戊酸戊酯、苯甲醛、十六醛、柠檬油等组成;甜香常以香兰素、麦芽酚、桂酸甲酯、桂酸苄酯、紫罗兰酮、丁香油等拟制;而清香常用庚炔羧酸甲酯、辛炔羧酸甲酯、乙酸苄酯、甲酸苄酯、苯乙醛等组合而成。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桂酸甲酯1香兰素5
桂酸苄酯1苯乙醛2
大茴香醛1苯甲醛苄酯10
邻氨基苯甲酸甲酯2壬酸乙酯15
十六醛2柠檬油10
甲酸乙酯20戊酸乙酯40
戊酸戊酯30丙二醇531
丁酸戊酯30蒸馏水300
南方水果香精
椰子香精
椰子香精常以γ-壬内酯(也称椰子醛)作为主体香料,再以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增加香
草甜香,又以庚酸乙酯、已酸、辛醇赋以油脂气和酒香。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椰子醛2.50丁香油0.25
?-壬内酯0.50苯甲醛0.25
香兰素1.00植物油95.5
香蕉香精
香蕉香精常以乙酸异戊酯、丁酸异戊酯、乙酸乙酯等拟香蕉的特征香气,以甜橙、柠檬等
柑橘类精油增强其天然新鲜感,以丁香油、香兰素等作为其留香的甜香,同时适量使用丁酸乙酯、乙酸丁酯等以丰满果香韵。
配方1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苯乙醛2.0柠檬醛0.5
老姆醚2.0肉桂油0.5
丁酸乙酯2.0丁香酚0.2
乙酸丁酯3.0异丁酸桂酯0.8
2,3-异已二酮1.0草莓醛4.0
乙酸异戊酯1.0乙基香兰素1.0
丁酸异戊酯33.0玫瑰香精①0.5
庚酸乙酯10.0丙二醇38.5
①玫瑰香精的组成。
配方2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乙酸乙酯0.375乙酸丁酯1.5
甜橙油0.75丁香油0.225
乙酸戊酯8.25橙叶油0.075
丁酸乙酯1.5香兰素0.075
丁酸戊酯2.25丙三醇5
蒸馏水15酒精75
柠檬香精
配制柠檬香精用柠檬油,它主要有:宁烯、月桂烯、松油烯、α-蒎烯、β-蒎烯、α-松
油醇、芳樟醇、橙花
醇、正辛醇、辛醛、壬醛、癸醛、十一醛、香茅醛、柠檬醛、乙酸辛酯、乙酸癸酯、乙酸
香茅酯、乙酸香叶
酯、乙酸橙花酯、乙酸芳樟酯等。其中宁烯等萜烯类化合物约占到90%以上,它们的水溶
性很差,所以在水
溶性的柠檬香精中必须除去它们。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柠檬油15.0柠檬醛8
95%乙醇68.4乙酸芳樟酯1
水31.6乙酸香茅酯0.5
辛醛0.570%乙醇90
制备将柠檬油与95%乙醇混合,再将水加在乙醇和柠檬油的混合物中,搅拌均匀,静置
48h,分去上层的柠
檬油萜(可用作油质柠檬香精)。在留下的水层中加入其余组分。
甜橙香精
甜橙中的挥发性香味成分主要有:宁烯、α-蒎烯、β-月桂烯、凡伦西亚桔烯、正丁醇、
正辛醇、顺-3-已烯
醇、香茅醇、香叶醇、橙花醇、芳樟醇、α-松油醇、4-松油烯醇、已醛、辛醛、壬醛、
癸醛、柠檬醛、乙
酸、已酸、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丁酸丁酯、已酸乙酯、3-羟基已酸乙酯、3-羟基辛酯乙
酯、乙酸香茅酯、
乙酸香叶酯、乙酸橙花酯、乙酸芳樟酯、芳樟醇氧化物等。
调配甜橙香精就是以冷压甜橙油或橙汁精油为主原料,采用低浓度乙醇萃取除萜工艺制
得。
配方1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10倍甜橙油5BHA适量
5倍甜橙油3.5变性淀粉12
甜橙醛0.5苯甲酸钠1
瓦伦烯0.05柠檬酸适量
癸醛0.05色素适量
酯胶6蒸馏水80
说明本品为橙红色不透明浊液,溶于水,具新鲜的天然甜橙香味,主要用于汽水的加香,
加香量一般为
0.1%左右。
配方2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95%乙醇40.095%乙醇29.0
甜橙油20.0癸醛0.01
蒸馏水30.0柠檬醛0.05
菠萝香精
菠萝香精主要由菠萝的特征果香、香草香、焦糖香、酒香等组成。
配方1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丁酸乙酯3.02-甲基丁酸乙酯4.0
乙酸乙酯3.03-甲硫基丙酸乙酯0.5
已酸乙酯2.0环已基丙酸烯丙酯1.9
丁酸甲酯3.015%菠萝呋喃酮15.0
乙酸戊酯0.595%乙醇53.0
已酸烯丙酯1.0蒸馏水19.0
柠檬醛0.1
荔枝香精
荔枝香精常以甜香韵、青香韵、果香韵和修饰香气组成。其甜香韵以玫瑰甜和焦糖甜香为
主,常可用香叶
油、玫瑰醇、香叶醇、苯乙醇、橙花醇、异丁酸苯乙酯、异丁酸橙花酯、玫瑰花油和玫瑰
甜香和麦芽醇、乙
基麦芽醇等焦糖香,再配合以紫罗兰酮、桂酸甲酯、桂酸乙酯等组成荔枝甜香。青香常用
甲酸苄酯、乙酸苄
酯、芳樟醇、乙酸芳樟醇、茉莉净油等茉莉清香。果香常用柠檬油、柠檬醛、丁酸乙酯、
丁酸丁酯、异丁酸
乙酯来拟制。再修饰以薄荷酮、乙酸葛缕酯、乙酸二氢葛缕酯等凉木香,乙酰基噻唑、乙
酰基吡嗪等炸玉米
香气以及二甲基硫醚、二甲基二硫醚等特征头香。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香叶油0.2乙酸芳樟酯0.5
玫瑰醇2.0乙酸二氯葛缕酯1.2
香叶醇0.5薄荷酮0.4
乙酸玫瑰酯0.8异丁酸桂酯0.6
异丁酸香叶酯0.3乙酰基吡嗪0.05
异丁酸苯乙酯0.2乙酰基噻唑0.05
异丁酸橙花酯0.5香兰素0.05
玫瑰醚1.2苯甲醇63.4
麦芽醇5.0柠檬油1.5
乙基麦芽醇15.0柠檬醛0.1
乙酸苄酯4.0丁酸乙酯0.05
芳樟醇1.5二甲基硫醚0.4
无花果
无花果为桑科中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秋季果熟,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花托
可生食,味美可
口。香气特殊。精油的主要成分有异戊酸异丁酯、3-羟基-α-丁酮等。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乙酸乙酯510%丁香酚5
柠檬油2510%乙基香兰素5
异戊酸香叶酯15巧克力豆酊剂8
苏合香膏510%葫芦巴豆酊剂10
康酿克油2槭树香精①30
10%角豆(Ceratonia
siliqua)酊剂
300菠萝原汁②250
丁酸乙酯1050%柠檬酸
异戊酸苯乙酯5
①槭树香精组成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角豆(Ceratoniasiliqua)酊
剂
300香紫苏酊剂30
圆叶当归酊剂1210%苯乙酸乙酯1
胡芦巴香树脂6
Ethone(10%a-甲基大茴香
烯基丙酮,奇华顿产)
2
10%香豆素(Substitute)15香兰素4
转化糖100焦糖色30
蒸馏水500
②菠萝原汁制作如下:将300kg菠萝在压榨机上榨出汁液,加入0.45kg果胶酶并静置
过夜,在室温下在离心机上分离去果胶,在真空下将此汗液浓缩至76L。用80%~100%
的异丙醇洗涤已榨过的果肉,回收异丙醇后并真空浓缩至8L,与上述的处理的汁液混合,
并加16L95%的食用酒精即可。
杨梅香精
杨梅为杨梅科杨梅的果实,成熟时香气以酸甜为主。配制杨梅香精可以草莓样的酸甜香气
为主体,辅以奶
香、酒香和特殊的水果香气。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乙酸乙酯3杨梅醛5
乙酸异戊酯2桃醛0.2
乙酸苄酯0.5十九醛0.3
丁酸乙酯4紫罗兰酮0.5
丁酸戊酯1.5麦芽酚0.03
桂酸甲酯0.1戊酸乙酯0.5
邻氨基苯甲酸甲酯0.02植物油82.5
水杨酸甲酯0.3
覆盆子香精
覆盆子香气具有似紫罗兰、茉莉和玫瑰韵调的柔和青甜果香。调配覆盆子香精通常都以紫
罗兰酮和草莓醛为
基础,饰以茉莉、玫瑰等花香,同时适当添加已醇、叶醇及其酯类,可增强果实的青鲜香
感。加入覆盆子酮
可赋予香精真实的覆盆子果香,结合使用鸢尾凝脂更可以增强天然感。
配方1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乙酸乙酯30.0柠檬油6.5
乙酸戊酯250.0麦芽酚1.5
丁酸乙酯37.0二甲基硫醚0.5
丁酸戊酯7.5鸢尾凝脂30.25
邻氨基苯甲酸二甲酯0.5玫瑰醇5.0
甲基苯基甘油酸乙酯10.0?-十一内酯5.0
香叶醇6.5香兰素43.0
覆盆子酮8.0溶剂450.0
a-紫罗兰酮10.0大茴香脑0.25
10%茉莉净油3.5
橘子香精
配方1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橘子香精(油相)10环糊精(稳定剂,水相)15
乙酸异丁酸蔗糖酯(油相)10蒸馏水50
阿拉伯树胶(水相)15
配方2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柠檬醛0.1广柑油(除萜)10
癸醛0.01甜橙油5
黑香豆酊0.5丙三醇5
蒸馏水35酒精(95%)60
西方风味香精
咖啡香精
咖啡香精是以咖啡酊或咖啡浸膏为基础,再配以少量能增强其香气的香料,如2-糠基硫醇、
甲基环戊烯醇酮、麦芽酚、丁二酮等等。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咖啡酊577.5丁二酮1.0
戊二酮4.0异丁香酚1.0
甲基乙基乙醛4.0愈创木酚0.4
乙酸3.0甲基硫醇0.6
吡啶3.0糠硫醇0.3
戊酸2.0辛醇0.2
甲基糠醛2.0丙二醇400.0
糠醛1.0
可乐香精
常见的可乐型香精以果香和辛香所组成。果香常用蒸馏白柠檬油、冷榨柠檬油、甜橙油为
主;另外,辛香则
常用肉桂油、斯里兰卡桂皮油、桂叶油、丁香油、大茴香油、肉豆蔻衣油、肉豆蔻油、小
豆蔻油,还常用些
橙花油、白兰花油、玳玳花油、玫瑰花油等花香进行修饰。
配方1
蒸馏白柠檬油210a-松油醇10
白柠檬油(5倍)201%龙脑2
甜橙油20薄荷脑10
柠檬油20异戊醇5
肉桂油1095%乙醇60
斯里兰卡桂皮油5三醋酸甘油酯626
姜油2
可可香精
可可香精常为可可粉、可可种皮(可可壳)萃取物为主香,再和合以香草香组成的。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可可壳酊45.0香兰素4.5
可可粉酊45.095%乙醇5.5
巧克力香精
巧克力是以从可可豆中分离出的可可脂为主,加上牛奶、奶油、糖等调配而成的。巧克力
香精大都采用可可
浸出物,另外再加入香兰素和奶油香来配制。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二甲基硫醚1.0香兰素15.0
乙酸异丁酯1.0?-丁内酯5.0
乙酸苯乙酯0.5苯乙酮0.5
10%丁二酮0.5苯甲醛1.0
50%糠醛0.5苯乙酸2.0
异戊醇1.0麦芽酚3.0
异丁醛8.0乙醛2.0
异戊醛15.0可卡醛(Cocal,IFF)5.0
苯乙醇8.0丙二醇31.0
非瓜果香精
蜂蜜香精
一般蜂蜜香精常以苯乙酸和苯乙酸乙酯、苯乙酸异丁酯、苯乙酸苯乙酯等苯乙酸酯类作为
其特征的密甜香
韵,适量配合以洋茉莉醛、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大茴香醛等豆甜香韵,有时头香上适量
使用壬酸乙酯等酿
甜香,以及果甜香气组成。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甲基苯乙酮0.375壬酸乙酯31.250
香叶油0.375乙酸戊酯187.000
芹菜籽油0.375乙酸乙酯100.000
乙基香兰素6.000戊酸戊酯250.000
苯乙酸12.00095%乙醇400.000
苯乙酸甲酯12.625
奶油香精
传统的奶油香精习惯上均以香兰素的奶香为主料,辅以少量丁二酮、丁酸等香料而成。这
种配方使用中总感
到偏香草香气,作为奶香则感到单调。随着从天然奶油中找到的挥发性香味成分越来越多,
奶油香精的配制
也有很大变化,现在的奶油香精重视的酸、醇、酯、内酯、醛类的香味平衡。酸类可常用
乙酸、丁酸、已
酸、辛酸、癸酸、十二酸、十四酸等;醇类常用已醇、辛醇、壬醇、癸醇等;酯类常用乙
酸乙酯、丁酸乙
酯、已酸乙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等;内酯常用γ-壬内酯、γ-癸内酯、δ-癸内酯、
δ-十二内酯等;醛类
常用庚醛、辛醛、壬醛、癸醛等。再与香兰素、麦芽酚等协调并加上丁酰基乳酸丁酯、丁
二酮配制而成奶油
香精。
配方1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丁酸3.5洋茉莉醛0.3
丁二酮1.0丁酸丁酯0.5
甲基香豆素0.5?-十一内酯0.1
香兰素1.5乙醇35.0
丁酸乙酯1.6甘油55.0
丁酸戊酯1.0
配方2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香兰素0.15丁酸乙酯2.25
丁二酮0.75丁酸戊酯0.30
甲基香豆素1.80植物油85.00
丁酸9.75
色拉香精
拉(Salad)即凉拌杂菜(莴苣、萝卜、洋葱、卷心菜、洋山芋等),因此色拉风味料
以辛香料为主(丁
辛、姜辛、桂辛、茴辛等)。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甜橙油30
甘牛至油(Origanum
marjorana)
30
柠檬油3010%芹菜籽油90
芹菜籽油树脂45肉豆蔻油15
鼠尾草油(南斯拉夫产)35时萝油150
龙蒿油35百里香油20
芫荽油25姜油5
姜油树脂10月桂油10
桂叶油(斯里兰卡)20茴香15
众香子油10玉米油325
丁香油100
制备将上述混合物再以10%的比例稀释于玉米油中。
生姜香精
生姜香精常以生姜油为主,再加上丁香油等辛香以改善和谐调生姜的口味,有时也用少量
的酯类香料增强果香。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生姜油树脂52.2甜橙油13.0
冷榨白柠檬油13.095%乙醇354.6
蒸馏白柠檬油13.0蒸馏水541.2
柠檬油13.0
酒用香精
白酒香精
清香型白酒香精
清香型酒的风格是清香纯正,诸味协调,醇甜和顺,余量爽净。其代表酒的品种是汾酒。
它的主体香成分是
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从总酯来说,它比浓香型、酱香型都低,并且突出乙酸乙酯。而已
酸乙酯含量很低。
另外还含有较多的多元醇、丁二酮、2,3-丁二醇等芳香物质。下面是一种清香型仿汾酒的
酒用香精配方:
配方
组分用量/g组分用量/g
乙酸乙酯35.0乙酸3.5
丙酸乙酯0.2已酸0.02
丁酸乙酯0.5乳酸1.5
已酸乙酯1.0丙醇1.0
乳酸乙酯14.0异丁醇0.12
正丁醇0.0670%山梨醇2.0
异戊醇0.5甘油10.0
正已醇0.0195%乙醇22.46
丁二酮0.005蒸馏水8.0
2,3-丁二醇0.125
❸ excel 合并同类项
筛选就行
❹ 有谁知道香精的化学成份
我是学精细化学的,我来说说有关香精的组成和作用以及香精的调配加工。
一、香精的组成和作用
调香没有固定的绝对方法以供遵循,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调香师的经验和艺术鉴赏力,所以有人将调香师的调香与画家的调色相类比。
但是,就象画家调色需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和规律一样,对于调香来讲,也存在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规律,反映在香精的组成上,就是要求调香师必须从香精的香型香韵以及其中各种香料的挥发度对香感觉的影响两个方面综合平衡地选用香料。香料对于香型香韵的基本组成和作用如下:
1、主香剂,是决定香精香型的基本原料,在多数情况下,一种香精含有多种主香剂。
2、合香剂,亦称协调剂,其基本作用是调和香精中各种主香剂的香气,使主体香气更加浓郁。
3、定香剂,亦称保香剂,是一些本身不易挥发的香料,它们能抑制其它易挥发组分的挥发,从而使各种香料挥发均匀,香味持久。
4、修饰剂,亦称变调剂,是一些香型与主香剂不同的原料,少量添加于香精之中可使香精格调变化,别具风韵。
5、稀释剂,常用乙醇,此外还有苯甲醇、二丙基二醇、二辛基己二酸酯等。
根据香料在香精中的挥发性还可以将香料分为头香、体香和基香,分述如下:
1、头香 头香是对香精嗅辩时最初片刻感到的香气。为了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总是有意识地添加一些挥发度高、香气扩散力好的香料,使香精轻快活泼、富于魅力。这种香料称只为头香剂或顶香剂。常用的头香剂有辛醛、壬醛、癸醛、十一醛、十二醛等高级脂肪醛以及柑桔油、柠檬油、橙叶油等天然精油。
2、基香 亦称尾香,是指在香精挥发过程中最后残留的香气,一般可持续数日之久。基香香料挥发度很低,实际上就是前面介绍的定香剂。
3、体香 是挥发度介于头香剂和定香剂之间的香料所散发的反映香精主体香型的香气,也就是头香过后立即能嗅到的香气。其持续时间明显地短于基香而长于头香,这种持续稳定的香气特征是由主香剂等香精的主要成分决定的。
二、香精的调配加工
以玫瑰香型的调香为例:
1、首先选择属于玫瑰香型的主香剂,比较典型的如香茅醇、香叶醇、乙酸香叶酯等;其次选择同一香型的定香剂,通常有苯乙醇、乙酸苯乙酯、苯乙酸乙酯、乙酸二甲基苄甲酯、异丁酸苯乙酯;之后选择具有玫瑰型香气的头香剂,有甲酸香叶酯、甲酸香茅酯、苯乙醛、玫瑰醚。
2、合香剂的各类香型选择,可从果香型香料中选择草莓醛和桃醛;从清香型中选择叶醇、庚酸甲酯;从柑桔型中选择香柠檬油;从薄荷型香料中选择乙酸薄荷酯;从樟脑型中选择樟脑。如此扩展之后的香基香气变得比较丰润协调,但仍嫌枯燥,缺乏天然玫瑰的生机,需要再添加适宜的修饰剂。例如脂肪醛族香料中的壬醛、动物香中的麝香丁、酒香中的杂醇油、木香中的龙脑、树脂中的泰国树胶、香酯中的秘鲁香酯等。经过如此调配的香精就在比较浓郁的玫瑰香型基础之上,具备了富于变化的美妙香韵。
3、在调香过程中,在选择香料时还应注意某些香料的变色以及毒性和刺激性问题。常用的易变色香料有吲哚、硝吉麝香、醛、酚等;有毒性和刺激性的香料有山麝香、葵子麝香、香豆素等。
❺ 叶绿素是干什么的
叶绿素是存在于植物中的绿色色素,其促进来自太阳的光的吸收。它有能力将这种光能转换成可用的形式,用于各种过程,如光合作用,借此绿色植物自己准备食物。
植物细胞储存阳光并使其可供我们食用。事实上,这是植物绿色和色素沉着的原因。有自然发生的不同形式的叶绿素,如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中,植物中最重要和最广泛存在的形式是叶绿素a。
叶绿素是一个衍生物叶绿素并从的混合物获得钠和铜的盐,其是从叶绿素衍生。虽然叶绿素是脂溶性的,但叶绿素是水溶性的,也可用作替代药物。
(5)紫罗兰叶醇扩展阅读:
叶绿素的好处:
1.增加红血球
叶绿素有助于恢复和补充红血球。它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起作用,并具有使我们的身体再生的能力。它含有丰富的活酵素,有助于清洁血液并增强携带更多氧气的能力。它是一种血液制造商,对抗由体内红细胞缺乏引起的贫血也是有效的。
2.预防癌症
叶绿素对结肠癌有效,刺激诱导细胞凋亡。它可以保护空气、熟肉和谷物中的多种致癌物。研究表明,它有助于抑制体内有害毒素(也叫黄曲霉毒素)的胃肠道吸收。
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叶绿素抑制这些前致癌物质的代谢,可能损害DNA,也可能导致肝癌和肝炎。在这方面进行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叶绿素具有抗诱变特性,具有化学预防作用。另一项研究显示,膳食叶绿素作为植物化学化合物降低肿瘤发生的效果。
3.抗氧化性能
它 具有抗氧化能力强与必需的维生素一个显著量沿。这些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 有助于中和有害分子,防止由于 自由基引起的氧化应激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和损害的发展。
4.排毒身体
它具有净化素质,有助于身体排毒。由于体内的叶绿素丰富的氧气和健康的血液流动促使它消除有害的杂质和毒素。它与诱变剂形成复合物,并能够结合并冲走体内有毒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如汞。这有助于排毒和恢复肝脏。它在减少辐射的有害影响方面也是有效的,并有助于消除人体中的农药和药物沉积。
5.延缓衰老
叶绿素有助于抵抗衰老的影响,并支持维持健康组织,归因于丰富的抗氧化剂和镁的存在。它刺激抗衰老酵素并且鼓励健康和年轻的皮肤。除此之外,它中存在的 维生素K 清洁和恢复肾上腺,并改善体内肾上腺功能。
❻ 在西餐中最常用的香料有
一、天然香料及调香料:由天然植物或动物经加工或不加工的香料原料,以物理方法制备而得到可供人食用的物质。
二、天然同等香料:由有机合成或天然香料,以化学过程分离所得的物质,此物质与天然产物的化学构造相同。
三、人工香料:与天然产物的化学构造不同,是由有机合成产制。食品香料
食品香料是批能够用于调配食品香精,并使食品增香的物质。它不但能够增进食欲,有利消化吸收,而且对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和提高食品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食品香料按其来源和制造方法等的不同,通常分为天然香料、天然等同香料和人造香料三类。
(1)天然香料 是用纯粹物理方法从天然芳香植物或动物原料中分离得到的物质。通常认为它们安全性高。包括精油、酊剂、浸膏、净油和辛香料油树脂等。
(2)天然等同香料 是用合成方法得到或由天然芳香原料经化不过程分离得到的物质。这些物质与供人类消费的天然产品(不管是否加工过)中存在的物质,在化学上是相同的。这类香料品种很多,占食品香料的大多数,对调配食品香精十分重要。
(3)人造香料 是在供人类消费的天然产品(不管是否加工过)中尚未发现的香味物质。此类香料品种较少,它们元旦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且其化学结构迄今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存在。基于此,这类香料的安全性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在我国,凡列入GB/T 14156-93《食品用香料和编码》中的这类香料,均经过一定的毒理学评价,并被认为对人体无害(在一定的剂量条件下)。其中除了经过充分毒理学评价的个别品种外,目前均列为暂时许可使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有些原属人造香料的品种,在天然食品中发现有所存在,因而可以列为天然等同香料。例如我国许可使用的人造香料已酸烯丙酯,国际上现已将其改列为天然等同香料。
食品香料是一类特殊的食品添加剂,其品种多、用量小,大多存在于天然食品中。由于其本身强烈的香和味,在食品中的用量常受自我限制。目前世界上所使用的食品香料品种近2000种。我国业经批准使用的品种也在1000种左右。因受本书篇幅所限,在此特选择100种用量较大,使用面较广,比较重要的品种加以介绍。其他品种可参考香料专著。关于我国批准许可使用的食品香料品种名单参见附录四《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请点击查看分类→ 茉莉浸膏 天然薄荷脑 肉桂油 桉叶油 香叶油 姜油 柠檬油 亚洲薄荷素油 甜橙油 广藿香油 留兰香油 桂花浸膏 八角茴香油 戊基肉桂醇 大茴香醛 茴香醇 茴香基丙酮 苯甲醛 乙酸苄酯 乙酸龙脑酯 乙酸丁酯 苯甲醇 苯甲酸苄酯 丁酸苄酯 丙酸苄酯 龙脑 丁酮 丁酸丁酯 丁酸 樟脑 香芹酮 桉叶素 肉桂醛 香茅醛 柠檬醛 香茅醇 葵醛 二氢香豆素 甲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 丁二酮 二甲基苄基原醇 乙酸乙酯 丁酸乙酯 癸酸乙酯 乙基愈创木酚 庚酸乙酯 己酸乙酯 异戊酸乙酯 乳酸乙酯 十二酸乙酯 壬酸乙酯 甲基乙酸乙酯 辛酸乙酯 丙酸乙酯 丁香酚 香叶醇 乙酸香叶酯 己醛 反式-2-己烯醛 己酸 己基肉桂醛 紫罗兰酮 紫罗兰酮 乙酸异戊酯 丁酸异戊酯 异戊酸异戊酯 叶醇 芳樟醇(单离) 乙酸芳樟酯 麦芽酚 乙酸薄荷酯 邻氨基苯甲酸甲酯 甲基丁酸 甲基环戊烯醇酮 甲基丁香酚 苯乙酸甲酯 水杨酸甲酯 壬内酯 辛醛 桃醛 苯乙酸 苯乙醛 苯乙醇 洋茉莉醛 复盆子酮 松油醇 乙酸松油酯 麝香草酚 香兰素 环己基丙酸烯丙酯 己酸烯丙酯 戊基肉桂醛 丁酰乳酸丁酯 兔耳草醛 乙酸二甲基苄基原酯 乙基麦芽酚 乙基香兰素 羟基香茅醛 甲基香豆素 杨梅醛
食品香料也要安全认可
香料工业主要工作是:一·收集香料原料:大部分是买入,少部分由自己合成、种植或生产像精油、精油树脂等天然产品;二·调配香料;三·香料的品管、产品应用及售后服务。
制造香料的原则是把天然物或单体香料混合后,稀释於准许使用娜苊剑ㄈ缡称芳兜木凭�⒈��蓟蚴秤偷龋┲卸�频谩O懔系你兄岛艿停��栽谑称分械挠昧拷院艿停��橇刻�僭蛱砑尤胧称分幸咨�砦螅��园严懔舷∈挽渡鲜鲋�懔显靥迨潜匾�摹V圃煜懔献钪饕�募记稍陟叮旱飨愎ぷ饕约跋懔系挠τ弥�丁J称返募庸ぬ跫��谴邮孪懔瞎ぷ髡咦⒁獾慕沟恪O懔涎芯考胺⒄沟哪勘瓴恢皇侵圃煜懔希��匾�氖钦庑┫懔先绾斡τ茫�懔闲枰�呒际醯氖酆蠓�瘛?
食品香料与其他食品添加物一样,都要经过安全认可才能使用;但它也有很多与其他食品添加物不同地方,它的种类及用法很多,食品香料使用量很低,大部分产品中的香味化合物浓度在10ppm以下;而且香料对食品有自动限制的特性,因为香味太浓是一般人所不能接受的。很多食品添加物,其化学结构在天然食品中很难找到,因此不知道其毒性,但是绝大部分香料皆存在於天然食品中。
任何食品添加物都要经过安全认可才能使用。国际香料工业组织对於食品香料的安全规定主要如下:
一、香料原料、天然香味料及天然同等香味料,假若遵守限制名单的规定,且工业界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资料,则可使用这些香料。某些天然物里含有毒素,因此列入限制名单内。
二、人工香料必列於正名单内才可使用。
美国则要求所有香料的原料必列於核准名单中,才可使用。
什麼是调香工作?
从上述合法安全的几千种香料原料中选出几十种,并以不同浓度组合成为一种香料,这种工作即为「调香」。所制得的香料必须再因应不同使用条件而修饰配方,例如同样的草莓香料可经修饰后,使它适用於不加热的冰淇淋或经加热的硬糖等不同型式的草莓香料。要调出良好的香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位调香师的专业训练起码要五年以上,要能出人头地就要靠个人努力及天分了。
食品所香料单位近年来积极进行调香工作,我们已收集香料原料2000种,每天进行基本的调香训练,也已有400多支相当良好的香料,去年一年已移转给业界50多支。除了调香训练外,我们还以高度精密仪器如气相层析质谱仪(GC-MS)等,了解天然物的香气成分而加以仿制,因此我们也已拥有不少我国独特的香料。
食品香料可应用於饮料、烘焙食品、冰品、糖果、速食面、点心食品、中式食品、香烟、酒类及肉品等。每类食品又有很多种类,使用不同的香料、原料、配料及加工方法。所使用的香料是否是适当型态,浓度及添加方式是否正确?於食品加工中香气成分的损失状况如何?如何补救?这些都是难题,都是香料的应用及服务工作必须注意到的。
在香料应用及服务工作中,第一件要务即是要了解或解决食品中香气成分,或所添加香料在食品加工或贮藏中的变化。诚然我们可用仪器分析来解答,但是仪器分析是件费时费力的工作,最好的方法即是「描述分析」。一位有训练的调香师及品评员能够於品尝试料后,写出这试料所含有的各式香气及滋味以及其强度,并画出一图形来。描述分析可应用於香料的开发、同类各种产品的香味比较,以了解畅销者及行销差者的香味差异,并谋求改进品质较差的产品。
食品加工或贮藏中香味成分也会发生变化,以描述分析法简易地侦测香料的某些成分散失过量或起化学变化,而需要在配方中增添香料量,或以较稳定单体香料取代不稳定单体香料。因此,描述分析对於香料应用及服务工作很重要。
总之,食品香料的制造及应用服务是一体的;制造或应用不当,都不能达到添加香料所应有的功效
❼ 植物体内有乙酸乙酯吗有的话,途径和作用告知一下吧,非常感谢!
植物体内有乙酸乙酯。各种花香、水果香、木香、檀香、柏木香、松脂香、柠檬香等中都含有或多或少的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是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其途径就是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都是生物体内常见的化合物,初始来源就是乙酰基,如乙酰辅酶A。
其作用没查到相关资料,以下是一家之言。可能是作为其他芳香成分的溶剂,如芳香醇、桉叶醇、柠檬醛、乙酸香茅酯、乙酸香叶酯、乙酸橙花酯、丁香酚、苯乙醇、异戊酸异戌酯、乙酸乙酯、肉豆蔻醛、紫罗兰叶醛、已酸异戍酯、蒎烯、柏木脑、柏木烯、大茴香脑、黄樟油素、柠檬烯以及异丁香酚等,这些芳香化合物中的多数水溶性不强,需要为它们提供合适的溶剂,同时也可提高芳香物质的流动性和挥发性(如花香)。
❽ 为什么树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呢
很多植物是白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晚上就恰恰相反。我现在正在打算在卧室放盆植物,听说仙人掌是一直都释放氧气、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的,不知道是不是属实?同时想了解一下,还有其他什么植物么?
科学挑选室内植物
因为并非所有的植物都适宜在室内放置,所以,挑选室内植物,必须分辨,只能把有益健康的请进门。而这一切,均要事先充分了解室内植物与人的健康之间的关系。
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天然的清道夫。研究表明,芦荟、虎尾兰和吊兰,吸收室内有害气体甲醛的能力超强。
常青铁树、菊花、金橘、石榴、紫茉莉、半支莲、月季、山茶、米兰、雏菊、腊梅、万寿菊,可吸收家中电器、塑料制品等散发的有害气体。
玫瑰、桂花、紫罗兰、茉莉、柠檬、蔷薇、石竹、铃兰、紫薇,这些芳香花卉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紫薇、茉莉、柠檬等植物,5分钟内就可以杀死原生菌,如白喉菌和痢疾菌等。茉莉、蔷薇、石竹、铃兰、紫罗兰、玫瑰、桂花等植物散发出的香味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虎皮兰、虎尾兰、龙舌兰以及褐毛掌、矮兰伽蓝菜、条纹伽蓝菜、肥厚景天、栽培凤梨,这些植物能在夜间净化空气。10平方米的室内,若有两盆这类植物,如凤梨,就能吸尽一个人在夜间排出的二氧化碳。
仙人掌、令箭荷花、仙人指、量天尺、昙花,这些植物能增加负离子。当室内有电视机或电脑启动的时候,负氧离子会迅速减少。而这些植物的肉质茎上的气孔白天关闭,夜间打开,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放出氧气,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
兰花、桂花、腊梅、花叶芋、红北桂,其纤毛能吸收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丁香、茉莉、玫瑰、紫罗兰、田菊、薄荷,这些植物可使人放松,有利于睡眠。
此外,过于浓艳刺目、有异味或香味过浓的植物,都不宜在室内放置。如:夹竹桃、黄花夹竹桃、洋金花(曼陀罗花)。这些花草有毒,对人体健康不利。夜来香香味对人的嗅觉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夜晚还会排出大量废气,对人体不利。万年青茎叶含有哑棒酶和草酸钙,触及皮肤会产生奇痒,误食它,还会引起中毒。其他植物,如郁金香,含毒碱;含羞草,经常接触会引起毛发脱落;水仙花,接触花叶和花的汁液,可导致皮肤红肿。
❾ 叶绿素 a b 化学本质的区别
叶绿素分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叶绿素d、原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等。
叶绿素名称 存在场所 最大吸收光带
叶绿素a 所有绿色植物中 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b 高等植物、绿藻、眼虫藻、管藻 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c 硅藻、甲藻、褐藻 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d 红藻 红光和蓝紫光
原叶绿素 黄化植物(幼苗期) 近于红光和蓝紫光
细菌叶绿素 紫色细菌 红光和蓝紫光
化学结构
叶绿素分子结构 19世纪初,俄国化学家、色层分析法创始人M.C.茨韦特用吸附色层光和作用分析法证明高等植物叶子中的叶绿素有两种成分。德国H.菲舍尔等经过多年的努力,弄清了叶绿素的复杂的化学结构。1960年美国R.B.伍德沃德领导的实验室合成了叶绿素a。至此,叶绿素的分子结构得到定论。 叶绿素分子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卟啉环(porphyrin ring),其功能是光吸收;另一部分是一个很长的脂肪烃侧链,称为叶绿醇(phytol),叶绿素用这种侧链插入到类囊体膜。与含铁的血红素基团不同的是,叶绿素卟啉环中含有一个镁原子。叶绿素分子通过卟啉环中单键和双键的改变来吸收可见光。各种叶绿素之间的结构差别很小。如叶绿素a和b仅在吡咯环Ⅱ上的附加基团上有差异:前者是甲基,后者是甲醛基。细菌叶绿素和叶绿素a不同处也只在于卟啉环Ⅰ上的乙烯基换成酮基和环Ⅱ上的一对双键被氢化。
[编辑本段]化学性质
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两种。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乙醚、氯仿等。叶绿素a分子式:C55H72O5N4Mg;叶绿素 叶绿素荧光仪b分子式:C55H70O6N4Mg。在颜色上,叶绿素a 呈蓝绿色,而叶绿素b 呈黄绿色。按化学性质来说,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能发生皂化反应。叶绿酸是双羧酸,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所酯化。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的“尾巴”。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偏向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因而卟啉具有极性,是亲水的,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叶醇是由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双萜,是一个亲脂的脂肪链,它决定了叶绿素的脂溶性。叶绿素不参与氢的传递或氢的氧化还原,而仅以电子传递(即电子得失引起的氧化还原)及共轭传递(直接能量传递)的方式参与能量的传递。 卟啉环中的镁原子可被氢离子、铜离子、锌离子所置换。用酸处理叶片,氢离子易进入叶绿体,置换镁原子形成去镁叶绿素,使叶片呈褐色。去镁叶绿素易再与铜离子结合,形成铜代叶绿素,颜色比原来更稳定。人们常根据这一原理用醋酸铜处理来保存绿色植物标本。 叶绿醇是亲脂的脂肪族链,由于它的存在而决定了叶绿素分子的脂溶性,使之溶于丙酮、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中。由于在结构上的差别,叶绿素a呈蓝绿色,b呈黄绿色。在光下易被氧化而退色。叶绿素是双羧酸的酯,与碱发生皂化反应。 叶绿素不很稳定,光、酸、碱、氧、氧化剂等都会使其分解。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很容易失去卟啉环中的镁成为去镁叶绿素。叶绿素溶液能进行部分类似光合作用的反应,在光下使某些化合物氧化或还原。人工制备的叶绿素膜在光下能产生光电位和光电流,也能催化某些氧化还原反应。
[编辑本段]光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落叶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将叶绿素离子化。产生的化学能被暂时储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并最终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和氧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是黑暗的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恩吉尔曼的实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将一片脱去淀粉的紫罗兰叶片放在阳光下数小时之后用碘试剂检测,可以发现只有叶片上绿色的区域变色而白色区域没有,也就是说只有绿色区域有淀粉存在。这显示了光合作用在缺乏叶绿素的情况下无法进行,叶绿素存在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编辑本段]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叶绿素的可见光波段的吸收光谱,在蓝光和红光处各有一显著的吸收峰。吸收峰的位置和消光值的大小随叶绿素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叶绿素a最大的吸收光的波长在420-663nm,叶绿素b 的最大吸收波长范围在460-645nm。当叶绿素分子位于叶绿体膜上时,由于叶绿素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会使光吸收的特性稍有改变。 叶绿素的酒精溶液在透射光下为翠绿色,而在反射光下为棕红色。这个红落叶光就是叶绿素受光激发后发射的荧光。这个现象就是荧光现象。其主要原理是由于叶绿素有两个不同的吸收峰。叶绿素吸收光的能力极强,如果把叶绿素的丙酮提取液放在光源与分光镜之间,可以看到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因此,在光谱上就出现了黑线或暗带,这种光谱叫吸收光谱。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区域有两个:一个是在波长为640nm-660nm的红光部分,另一个在波长为430nm-450nm的蓝紫光部分。对其他光吸收较少,其中对绿光吸收最少,由于叶绿素吸收绿光最少,所以叶绿素的溶液呈绿色。叶绿素的丙酮提取液在透射光下是翠绿色的,而在反射光下是综红色的。 叶绿素溶液的荧光可达吸收光的10%左右。而鲜叶的荧光程度较低,指占其吸收光的0.1%-1%左右。 荧光效应在植物生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用这个效应可以研究植物的抗逆生理。因为在逆境下,植物的叶绿素会发生变换,研究其荧光,可以作为植物受逆境胁迫程度的指标。另外,还有一个磷光效应。就是当荧光出现后,立即中断光源,用灵敏的光学仪器还可在短时间内看到微弱红光,这就是磷光。
[编辑本段]生物合成与代谢
叶绿素a的生物合成途径,是由琥珀酰辅酶A和甘氨酸缩合成δ-氨基乙酰丙酸,两个δ-氨基乙酰丙酸缩合成吡咯衍生物胆色素原,然后再由4个胆色素原聚合成一个卟啉环——原卟啉Ⅳ 绿叶,原卟啉Ⅳ是形成叶绿素和亚铁血红素的共同前体,与亚铁结合就成亚铁血红素,与镁结合就成镁原卟啉。镁原卟啉再接受一个甲基,经环化后成为具有第Ⅴ环的原脱植醇基叶绿素,后者经光还原、酯化等步骤而形成叶绿素a。 落叶 叶绿素在活体内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它被叶绿素酶分解,或经光氧化而漂白。深秋时许多树种叶片呈美丽的红色,就是因为这时叶绿素降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含量下降,原来被叶绿素所掩盖的类胡萝卜素、花色素的颜色显示出来的缘故。 在植物衰老和储藏过程中,酶能引起叶绿素的分解破坏。这种酶促变化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类。直接以叶绿素为底物的只有叶绿素酶,催化叶绿素中植醇酯键水解而产生脱植醇叶绿素。脱镁叶绿素也是它的底物,产物是水溶性的脱镁脱植叶绿素,它是橄榄绿色的。叶绿素酶的最适温度为60-82℃,100℃时完全失活。起间接作用的有蛋白酶、酯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果胶酯酶等。蛋白酶和酯酶通过分解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使叶绿素失去保护而更易遭到破坏。脂氧合酶和过氧化物酶可催化相应的底物氧化,其间产生的物质会引起叶绿素的氧化分解。果胶酯酶的作用是将果胶水解为果胶酸,从而提高了质子浓度,使叶绿素脱镁而被破坏。 在活体绿色植物中,叶绿素既可发挥光合作用,又不会发生光分解。但在加工储藏过程中,叶绿素经常会受到光和氧气作用,被光解为一系列小分子物质而褪色。光解产物是乳酸、柠檬酸、琥珀酸、马来酸以及少量丙氨酸。因此,正确选择包装材料和方法以及适当使用抗氧化剂,以防止光氧化褪色。
[编辑本段]提取
叶绿素提取的准备工作是在一个半暗的房间里,室温保持在25℃。提取步骤如下: (1) 取1000克新鲜的绿叶,在韦氏搅切器中粉碎。 (2)将粉碎的1000克绿叶放进加有少量的碳酸钙的丙酮中(温度20℃)进行萃取,直到过滤、清洗后的叶子碎片为无色。 (3)将过滤后的丙酮提取液放到盛有1升石油醚和100ml丙酮的漏斗中,然后轻轻地旋转,同时加放蒸馏水直到分层为止。水层的大部分丙酮和水溶杂质被丢弃,只剩石油醚溶液。 (4)将石油醚溶液用蒸馏水再次净化后,用含有石油醚和0.01克草酸的200ml80%的甲醇溶液清洗5次以上,最后得到黄绿色悬浮液。 (5)用无水硫酸钠对悬浮液进行干燥,并将其渗入到3cm厚的蔗糖粉末制成柱中,然后用石油醚清洗沉淀的色素去掉类胡萝卜素,使之只含有天然的叶绿素。 (6)含有天然叶绿素的蔗糖柱分两层,绿层有4-10mm的叶绿素b层,另一蓝层为2-6mm的叶绿素a层。 (7)将位于蓝层正中的部分(约占蓝层的一半) 放入醚中,对此悬浮液进行过滤、洗提,用蒸馏水清洗,用硫酸钠干燥,再用器皿进行过滤后,得到叶绿素a。 (8)将(6)中的绿层中间部分移出,迅速放入醚中过滤、洗提,制成叶绿素b醚溶液。
[编辑本段]用途
造血功能
诺贝尔得奖人Dr.Richard Willstatter和Dr.Hans Fisher发现:叶绿素的分子与人体的红血球分子在结构上很是相似,唯一的分别就是各自的核心为镁原子与铁原子。因此,饮用叶绿素对产妇与因意外失血者会有很大的帮助。
帮助解除体内杀虫剂与药物残渣
营养学家Bernard Jensen博士指出,叶绿素能除去杀虫剂与药物残渣的毒素,并能与辐射性物质结合而将之排出体外。此外,他也发现一般上健康的人会比病患者拥有较高的血球计数,但通过吸收大量的叶绿素之后,病患者的血球计数就会增加,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善。
养颜美肤
新英国医药期刊曾经做过这样的报导:叶绿素有助于克制内部感染与皮肤问题。美国外科杂志报导:Temple大学在1200名病人身上,尝试以叶绿素医治各种病症,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