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鹃花的散文
1. 郭沫若散文《杜鹃》简介50字
郭沫若写过一篇散文《杜鹃》,他笔下的杜鹃成了欺世盗名的象征,着实让我版觉得意外,因为在我权的印象之中,杜鹃,又叫杜宇、子规,是最具抒情的鸟类了,它在文学上的地位是任何鸟都比不上的。
一提起杜鹃,我们自然就想到杜鹃对于爱情的忠贞,据说,杜鹃失偶后,会一直为失去的伴侣哭啼,一直啼血而亡。杜鹃在中国远古传说中,就是望帝的化身,寄托着一个民族的悠远的情思。在古典诗词里,杜鹃的形象更加感人至深。如唐代李商隐 《锦瑟》诗,写尽杜鹃爱之真,情之切:
2. 求作家念人写的抒情散文《杜鹃花开了》,该文想表达何种主题思想请帮忙解释,急急…
该文想表达是杜鹃花战胜困难,最后成功开花的主题思想。
念人《杜鹃花开了》原文:
腊月,阳台上的杜鹃花开了,有红的,蓝的,绿的,汇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线,十分引人注目。今年,杜鹃花就早早地开了花,而且比往年开得又多又茂盛,除了红蓝绿色的外,还增添了纯洁的白色,给人一种清新不屈的力量.这洁白无瑕的感觉,真令人心醉魂还。
杜鹃花,她在阳台上生长已有十多年了。当年,风调雨顺之时,长得秀丽惹人,独步一时。十多年来,她经历了无数次曲折惊险痛苦的风风雨雨洗礼,尤其是那苦难的九年天灾人祸,把其置之死地而后生。幸好,她长得根深蒂固,才艰难地存活下来。那度日如年的处境,只有长在阳台上的花朵,才能切身体验到这其中的滋味。
在那残酷的岁月,经不起失魂落魄熬煎的花朵,有些生离死别,有些失之交臂,生不如死。可是,杜鹃花却偏偏没有消失,始终不渝,不屈不挠,年年开花。尽管长出的花朵是那样脆弱无力,但是,干旱仍然埋没不了她那诱人的异彩。残酷的岁月,使她失去生长的空间,长期为伴的蟋蟀蚯蚓都纷纷舍其而离去,入夜,那种鸟语花香的世界消逝了,尤其是生长在她身边的菊花,此时,也难免在劫难逃,民不聊生,杜鹃花成了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之境地。
在那无情的岁月里,水对她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这个时候,她是多么盼望老天爷发发慈心,下一场大雨,即使是毛毛细雨,她都感到无比的安慰。但是,老天爷总是板着硬僵僵的面孔,显露出那阴沉冷酷的嘴脸,始终不给她生存下去的权利,对此,要活下去,她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于是,她小心翼翼地把长期储存下来的水细水长流,有时,当遇上烈日当头,口燥唇干时,她也舍不得用掉储存下的水,愿张着一张干裂的大嘴巴盯着凉在头顶衣架上的湿衣服,靠掉落下来的一滴一滴水,维持那奄奄一息的生命。面对着这饥不择食的困境,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久旱逢春雨的那一天。
九年苦苦的抗争,她终于以坚强的意志,以心旷神怡的胸怀,渐渐地适应了万劫不复的环境,把根扎得更深更牢固了,从此,再也不担心以白作黑的岁月。2006年10月30日,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场暴风骤雨冲走了那无情的干旱,阳光普照大地,不久,阳台上的杜鹃花全部开了花,而且是开得是那样的艳丽,生机勃勃,甚至连枝条也开了花,好像将九年的压抑一下子都全吐出来,红、蓝、绿、白色交织在一起,把阳台装饰一新,诗情画意,更加夺目迷人。
望着五彩缤纷的阳台,此时,阳台上的花朵完全沉醉在气象万千之境地。啊,那无情的岁月真的过去了,大地迎来了阳光明媚,万象更新的日子。此刻,只有经过那场劫难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才能真正认识到杜鹃花的纯洁与光彩。
啊,我爱你,杜鹃花。
3. 郭沫若的散文巜杜鹃》主要内容50字
这是一篇简短优美、立意新颖的散文。
立意就是观点。观点要新,因为新就是创造。新就是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话,讲自己独到的思想,所谓“言他人所未言”。做学问的人都知道,创新的观点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论题新,所谓“开辟处女地”、“填补空白”,即使你的研究不够深入,但因为是别人滑有研究过的,你的结论便自然有了新意;一是做“翻案文章”,别人说东你说西,别人说是你说非,由于反差强烈,新意立见。郭沫若是诗人,也是学者,学问之道,可说是料熟于心。
这篇散文即是循着“翻案”的思路而写的。“翻案”的思路,今人谓之“逆向思维”,是创造之一法。不过这次“翻案”,不是负面翻正,而是正面翻负,即把正面价值的“爱的象征”的杜鹃鸟逆转成负面价值的“专横而残忍”的形象(或隐喻)。文章先列举杜鹃鸟在文学史上的种种正面形象:望帝的化身,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它不仅灌注着国民的情感,而且走出国界,成为“东方情结”。接着笔锋陡转,出语惊人,指出杜鹃鸟“名实不符”,过去的名声是出于对事实的误解。其根据是动物行为学的知识,即杜鹃欺骗性地独霸莺巢,类似于中国成语中说的“鹊巢鸠占”。这个事实是动物学的发现。翻开《辞海》杜鹃条目,其中赫然写着:“部分种类不自营巢,产卵于多种雀巢中,由巢主孵卵育雏。雏出壳后,推出巢主雏鸟而独受哺育。”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杜鹃鸟的文学象征竟与它的动物习性如此不吻合,“打架”得厉害。
当然,文学象征是一回事,自然知识是另一回事,它们各有其价值,即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科学讲事实,文学讲虚拟。我们完全不必要去追究“龙的传人”这句话或这个文学意象。龙本身是想象中的动物形象,所谓“九似之象”;“传人”则是后代的意思,龙是华夏族的祖先出于远古的图腾意识。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全是“一派胡言”,但我们至今不定期在唱《龙的传人》这首歌,还在用“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郭沫若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用科学的动物知识翻文学作品中杜鹃鸟形象的“案”,必定另有理由。这理由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中日关系。
《杜鹃》这篇散文写于1937年1月。这时,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但日本帝国主义却已经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蚕食与染指华北地区,其侵华野心已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翻开中日关系史,我们知道日本在唐代曾派遣使者到中国,把中华文化引入日本,作为学习、效仿的楷模。总之,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对日本民族是有“哺育”之“恩”的。但现实却是日本帝国主义“恩将仇报”。因此,从中华民族的现实功利与安危出发,郭沫若做了这篇“翻案”文章,隐喻日本侵略者是忘恩负义、“专横而残忍”的杜鹃鸟。
这篇文章的最后落脚点还在于我们自身。也就是把中华民族比作“莺”,批评“莺”的不觉醒而自甘奴化,对“人面杜鹃”丧失警惕之心。读来言简意深,回味无穷。
4. 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 萨冈的哪篇文章
《孤独的池塘》
5. 文章开头描写杜鹃花的景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渲染杜鹃花开的妖娆,为妈妈专心浇杜鹃花、拔掉儿子的“花儿”作铺垫.
6. 像杜鹃花一样绽放阅读短文中多次提到杜鹃花有什么作用
原来,并不是每个春天都能一样的;原来,也有花开得好或者不好的分别的。
三、四年以前,那个春天,石门的杜鹃开得特别的好,在水库管理局的大草坪上,一丛又一丛的怒放着。都是种了好多年的老树了,长得特别茂密高大,花开起来的时候,像是一片锦绣的帷幕,鲜紫、大红、浅粉,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下燃烧,把所有经过的人都看呆了。
那个春天我开始画一张大画,上面满满的都是盛开的杜鹃。
可是,好短促的春天呀!画只画了一半,杜鹃却不等我,转眼的工夫,花谢得满地,我的画一直没能画完,一直就在画室里摆着。
也罢!我想,就等下一个春天吧。
在下一个春天之前,勤奋的工人把所有的杜鹃都修剪得平平的了,听说是要剪矮了花才会开得好,曾经是那样高大美丽的花树都被剪成一块一块,方方整整的,像水泥围墙一样立在草坪中央。
而那年春天,花开得并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剪得太苦了的关系。第二年也仍然恢复不起来,花苞很少,零零落落的应付了一季。
到了今年,花是长高了一点,却又整整下了两个月的雨,搁在墙角的大画再不处理,恐怕都要长霉了。那一阵子,走出走进的,只要听到花季或者杜鹃那两个字,我心里就会觉得闷闷的,觉得有什么事没做好,觉得有很多说不出的怨怪,觉得有很多理不清的牵绊;而对那些在雨中慢慢开始绽放的杜鹃,竟然有了一种厌烦和怨怼的心情了。
有一天,仍然下着雨,我开车去中坜,经过一个国民小学的校门口,刚好他们放学了,孩子们顶着雨衣打着伞,高高兴兴地走回家去。学校围墙外面,种满了杜鹃。车子减速经过他们身旁的时候,有一个小男生忽然脱离了队伍,往墙边跑过去,在他身后追着他跑的,大概是他的姊姊,一路追着叫着在骂他。
我把车子慢慢停靠到路边,很想知道,这个小男孩到底想做什么。马路对面,他姊姊已经抓住了他,又把他牵回到队伍里面去了。不过,和刚才不同的是,他已经成功地捡起了一把刚刚被队伍折断而掉到地上的杜鹃花,并且把它们倒插在他的小黄帽子底下,红艳艳的花朵,和他黝黑顽皮的小脸蛋儿摆在一起,显得更艳更红了,小男孩正张大着嘴在哈哈地笑着。
我转过头来发动车子,才发现,我也正张大着嘴在哈哈地笑着,心里好快乐!
这个小男孩才是一个真正懂得爱惜春天和欣赏杜鹃的小小可人儿啊!
真的!这样的春天,这样的杜鹃才是真正的快乐人生。自自然然的,没有什么一定要成功的负担,没有什么一定要实现的计划,没有什么一定要嵌入的模式和理想,这才是真正的春天和真正的杜鹃,这才是上天当初为我们安排了四季和所有的花朵的原意啊!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2分)
本文写了“我”画杜鹃,结果几年也没有画好,对杜鹃有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后来我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心里好快乐。
小题2:品读语句,回答问题。(4分)
(1)“花开起来的时候,像是一片锦绣的帷幕,鲜紫、大红、浅粉,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下燃烧,把所有经过的人都看呆了。”这句话中的“燃烧”改为“开放”,效果有何不同?
(2)“曾经是那样高大美丽的花树都被剪成一块一块,方方整整的,像水泥围墙一样立在草坪中央。”句中画线的部分用“水泥围墙”比喻修剪后的“花树”,有何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小男孩才是一个真正懂得爱惜春天和欣赏杜鹃的小小可人儿啊!”?(2分)
小题4:作者从杜鹃的事情上懂得了真正的人生是“自自然然”的。请你写一段话,描述一件给你以启迪的事,要求结尾采用“这让我懂得了……”的句式。(要求语言生动,不少于80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厌烦和怨怼 一个小男孩把折断的杜鹃插在帽子底下
小题1:(1)“燃烧”一词写出了色彩的浓艳和花朵的繁盛,有一种勃勃的生机;“开放”只能表达出花开的意思。(2)这个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写出了花树被修剪后方整的样子,而且蕴含着一种不喜欢的情感。
小题1:因为他不因为杜鹃被折断而苦恼,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小题1:示例1:那一次,父亲在寒冷的冬夜去为我排队报美术班。寒风无情地肆虐,我无法想象父亲是怎样在天寒地冻中如一尊塑像般地等待。然而,排到父亲时却被告知人已报满。我那没有门路、没有关系的父亲,我那卑微的父亲硬是要来了老师的地址,登门造访让老师收下了我。这让我懂得了一个父亲可以是卑微的,但父亲的爱从来不会卑微!
示例2:喜欢仓央嘉措,喜欢“那一夜,我转动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这样忧伤美丽的心酸。缘起,惊鸿一瞥;缘灭,却无法忘却。他恋得安静,恋得苦楚,把夜夜思念融注笔尖,写下一页页如水的思念。这让我懂得了,热闹的感情属于短暂,唯有安静才更加绵长。
小题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仔细梳理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赏析词语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详细的描写。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理解即可。(大意对即可。共2分。答“因为他捡起折断的杜鹃花,并用它装扮自己”只给1分)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对“杜鹃”的描写以及“小男孩捡起杜鹃花”的描写来谈作者的人生感悟即可。(符合要求即可。内容2分,格式1分,语言表达2分,共5分)
搜集整理 仅供参考
继续阅读
7. 以《杜鹃花我心中的花语》写一篇拖物言志的散文300
散文家念人一篇有关描述杜鹃花的优美散文《杜鹃花开了》,写得很好。文专章以拟人的手法采属写,运用杜鹃花与人生的坎坷道路相结合写作技巧,描写了杜鹃花,色彩缤纷,强大的生命力,不畏严寒酷暑,不因失去滋养的水分而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坚强地活下去。经过九年的苦熬,等来了生命的春天,重新绽放生命的光彩,表达一个人人生中不平凡的经历,给人之感叹与回味。文章以花喻人,托物言情,寄寓深远。有兴趣点击看看为快。
8. 描写杜鹃花的文章
登上那郁郁来葱葱的岩头山,自你会看到火红火红的杜鹃花在青山绿树之间云蒸霞蔚,一团团一簇簇,开得那么热烈,那么绚丽。朵朵花儿如红色的玛瑙,迎风玉立,娇艳欲滴,花瓣儿密密匝匝,蕊靠着蕊,瓣贴着瓣,相互依偎竟相辉映,引来无数的蜂蝶飞舞。每一朵花儿,都空灵含蓄,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9. 百里杜鹃的文章
fjfjkndt6ujyt红似烈焰、白若云霞,一株株、一朵朵,绚丽多姿,状若巨锦。这里就是被誉为“世界天然大花园"的国家森林公园——百里杜鹃。
百里杜鹃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原始花林地带,位于黔西、大方两县交界处,是一处世所罕见的自然奇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绵延50多公里,总面积达132.70平方公里。
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像贵州百里杜鹃的烂漫与辉煌。马缨杜鹃、露珠杜鹃、锈叶杜鹃、水红杜鹃、繁花杜鹃、美丽杜鹃、紫花杜鹃......姹紫嫣红、争香斗艳,方圆250平方公里的这片土地上宛如一个天造神设的巨大花园点缀着群山起伏的贵州高原,也孕育了一方春节的民风民情。
来到锦鸡箐,看到一片露珠杜鹃、大白杜鹃和迷人杜鹃,它们交织丛生,美丽的粉色和鹅黄色连成一片,引来锦鸡在此安家繁衔。再到马缨林,这里马缨杜鹃树身高大,花冠浓密,多的二、三百朵。花簇如团团火焰在枝头燃烧,映红了天,映红了地,映红了游人的脸,映红了四周的山。马缨杜鹃又叫“马缨花”、“索玛花”,传说是索玛姑娘的鲜血变成了圣花。站在览胜峰,山风吹来,红得像翻滚的火龙,如升腾的烈焰,深红、亮红、水红、淡红、肉红、红红的一片,着实惹眼。白的如云海翻浪,美不胜收。金坡岭的花特别漂亮,有的山一片鲜红,艳若朝霞,姹紫嫣红;有的山一片雪白,银装素裹,绚丽夺目;有的山百花齐放,繁花似锦。每当晚霞映照时,火红一片。数花峰是观花的最佳景点,展现百里杜鹃的规模、气势。你不妨数一数,远处有多少个花峰,有多少种花?粉团杜鹃,银装素裹,好一派北国风光,像白鹤戏水,如云海翻腾。当我们漫步在林区的青石板路上,高高低低、密密麻麻的鲜花不断扑面而来、拂面而去,犹如行走在五彩云霞之中。